第一篇:董立刚老师先进事迹
董立刚老师先进事迹
董立刚老师系我校的德育教导,任教政治学科,中学高级教师。从教19年来,她始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以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规范自己,锤炼自己,时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董立刚老师深深感受到新时期的中学教师要担当起民族振兴的重任,没有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没有适应时代的思想观念,是难为人师的。她体会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而她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热爱社会主义事业,面对不良社会风气,能坚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内有关文献,努力掌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思想觉悟,以教师自身的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1999年7月,在黄浦区教育局庆“七一”全区党员大型座谈会上,她作了题为《将青春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的交流发言;2002年5月,在黄浦区青年教师管理专业培训班全体学员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时代呼唤学习型教师》的交流发言。此外,在2001年第8期《上海教育》杂志“当代师风”栏目上还刊登了介绍她的文章——《扬起事业的风帆》。
2.勤奋好学,教书育人:
一名好教师必须勤奋好学,业精于勤,方为人师。为此董立刚老师坚持长期订阅各类报刊杂志,认真参加各种进修活动,吸取社会信息的“营养”和新鲜学术的“乳汁”。特别是近年来,他先后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班主任》、《江苏教育》、《中小学教育》、《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学法》、《赏识你的孩子》、《师生沟通艺术》、《班主任工作漫谈》、《做最好的老师》等书籍,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写出了心得体会文章,积极探索教书育人之规律,不断充实、更新知识,积累资料,旁征博引,广泛涉猎,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夯实学科的“知识根基”,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在教学工作中,董立刚老师获得过多种奖项:校青年教师优秀教案评比一等奖;校课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沭阳县优课评比一等奖等。他撰写的教学案例《让诵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在县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
4.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董立刚老师深知“一个行动胜过一打语言”的真谛。所以,她时时刻刻都以党员的标准鞭策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有许多时候敢于向自己开刀,敢于战胜自我,用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在语言上,做到文雅而幽默,不动辄骂人、训人;在仪表上,做到容颜端庄,服装整洁得体;在行为举止上,做到庄重大方,不失教师风度;在工作作风上,做到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在品格和情操上,做到言行一致,遵纪守法;以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殊荣。
第二篇:邓毅刚老师先进事迹
用毅力和汗水诠释人师的真谛
——记岳阳市岳州中学骨干教师邓毅刚
邓毅刚同志,男,38岁,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扎根于民办教育,2000年加入当时刚创办的岳州中学,现担任岳州中学工会主席,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他深深地热爱着教育事业,他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从教十四年来,邓毅刚同志师德高尚,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在全校师生中,有着较好的声望,他期期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2009年荣获市直民办学校先进班主任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岳阳市教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个人”。
身正为范以爱治班
1、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教育工作的执著和挚爱,体现在对学生的真诚与热情的关爱,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它能焕发出巨大的感召力。
邓老师曾经接过一个问题比较多的班级,这个班在一年半前连续换了几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直没能形成稳定的班级气氛,学生迟到早退的多,找借口逃课的多,经常有将近半个班的学生不在课堂上。哪位老师上这个班的课都头疼。当时他想,既然领导把这个班交给了他,就是对他的莫大的信任,他一定要让这个班有个大的转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找每一个学生谈话,听取学生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打电话给学生家长做深入的交谈,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环境;民主推选班干部,全班参与制定本班公约;每个学生轮流做值班班长,都要学习处理本班的事情。很快班里的各项工作步人了正轨。他深知,作为一个班主任,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每天早上都在学生未起床之前已到达学生的寝室外,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早起不懒床的习惯,然后在早读之前到班,登记哪些学生早到,哪些学生迟到,并和学生们一起搞卫生;学校的阳光晨跑,他总是和学生一起跑完所有路程,并督促学生
1认真跑完全程;有事外出开会、听课,他都事先跟学生打招呼,请学生们替他做好班里的各项工作;他的勤奋和真诚换来了学生对我工作的支持,焕发出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这个班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没有了迟到、早退、逃课现象,没有了课堂上的恶作剧。流动红旗挂到了班里,学生们说,这是高中两年来从未敢奢望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师德,能造就团结向上的集体,使这个集体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2、以博大的爱心打动学生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霍懋征老师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肺腑之言告诉我们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邓毅刚同志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体贴、关怀和严格要求上。
在他每接一个新班级时,都会告诉他的学生,在他眼里,他们是三种角色,一是朋友,他会理解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孩子,他会关心、爱护、照顾好他们;三是学生,请他们允许他严格要求管理他们。他注意利用恰当的时机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和集体的关爱。
首先要了解和记住的是学生的生日,他们是很在意这个日子的。在每一个学生生日的当天,他总会带领全班学生送去衷心的祝福,然后请他为大家讲几句话或者表演个节目,他还亲自用电脑给学生制作生日贺卡,有时还给他们的生日赋予特殊的的意义,写上老师和全班学生的祝福的话语。虽然事情不大,但是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感到自己生命意义的绚丽。会更加热爱班集体,更加学会关心他人。他所带的班级能够很快形成一个温馨的家园。
教师给予学生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学生对教师的爱,反馈回来,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后果,学生的表现是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把老师看成是父母般的亲人。尤其是对待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我们还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在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集体的温暖。他在刚刚接高二(36)班后,他的班分来了一位残疾学生,她是不幸的,11个月时,因为患
小儿麻痹症,双腿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学校对这位特殊的学生也非常重视,各方面都给予“方便”。她来到他的班后,情绪有点低落,因为原先照顾她的同学被安排到其他班去了,了解情况后,为了能让她安心学习,在教室里,他把她的座位编在中间前几排,从不越出这个范围;行动缓慢,上课允许她“迟到”;他的班在四楼,对她来说真的是太高了,有时他就干脆背她上楼,班上学生也纷纷加入照顾她的队伍,给予她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快,天性乐观开朗的她便与班上照顾她的几位女同学成了密友,这几位女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成了她的“陪护”,一直形影不离。她曾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小儿麻痹病患者,在我的学习生活中,病魔带给我的烦恼、困扰、痛苦是数不胜数的。如果不是社会上好心人的捐助,不是学校老师和众多姐妹的帮助,我根本无法走到今天。是这些好心人的出现,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他们在一起,我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她的事迹2007年11月被“长江信息报”以及学校网站予以报道。)
3、注重方法,讲究技巧
教育是一门艺术,邓老师深有体会。他在教育过程中,不但有着一腔热情,而且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讲究技巧。在班级管理方面,他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机制。为此他推行了“学生值周主任制”,加强了学生组织建设,推行“班干部轮换制”,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学生平时犯错误,邓老师不是采用粗暴训斥,而是采用了五字措施。一“问”,问清事情的起因、真相,再教育,以免错怪学生。二“缓”,学生的错误,有时令他气愤,如若进行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极有可能把学生推到对立面,这时采取“缓一缓”的办法,先使师生双方都冷静下来,再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三“引”,学生范了错误,一味批评、指责,往往事倍功半,他采用耐心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从思想深处弄清为何犯错,今后如何改正。四“选”,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比如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情绪放松时,他再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五“激”,抓住有的学生自尊心强的特点,在与学生谈话时,他就采用激将法,激励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批评教育的同时,他更多的是采用鼓励、表扬法。对那些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优秀学习成绩的学生,他都注意时时在班级和个别交谈中进行表扬。对于那些稍有进步的同学,他更是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教师切不可有“朽木不可雕”的思想,需要坚持正面教育,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经常性作细致耐心的思想转化工作,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班有一位叫周某的学生,身体长得结实,但学习成绩很差,不爱完成作业,爱打架闹事。对于这样的学生,邓老师给了他特别的关注,用放大镜去寻找和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一发现他有进步,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让他产生成就感,培养他的自信心。有一次这个学生的一篇作文写得很好,就在班上当范文念,没想到这一下不可收拾了,他上课认真了,再也不是那个坐不住的孩子,以往考试连60分都难,今年期末考试他居然考了80多分。他班的一位曾经落伍的学生李某对周老师充满关爱的教育感受最深。他在教师节的贺卡上饱含深情地对邓老师写道:敬爱的老师,您为我付出了太多的关爱,在我满心伤痛时,是你的慈爱愈合了我的伤口,是您的鼓励让我扬起了风帆„„、无私奉献甘为人梯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邓老师除了完成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外,还积极扶持青年教师,他主动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助青年教师挖掘教材,探讨教法,并先后多次上示范课、研究课,毫无保留、诚心诚意地介绍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心得。在他的引导下,与他结对子的几位青年教师进步都很快。
他热爱本职工作,积极搞好常规教学。认真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认真教课,努力开启学生的智力;精心批改,做到及时正确无误;耐心辅导,特别是不厌弃差生,利用休息时间,耐心地给其补课。他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他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发展,形成学生参与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中,以“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为理念,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他认识到,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因此他在备课上课之余,广泛涉猎专业书籍和相邻学科的书籍,把读书看报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实践使他深切体会到,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艺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参与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后,他的教学跃升到新的境界。在他的教学课堂上,不乏生动和激情,不乏智慧和深刻,广受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邓毅刚同志深知:要想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同时相信:只要扑下身子,一心为了学生,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并且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更大的成绩。面对已取得的成绩,他不会停步,他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私地奉献给教育事业!
第三篇:潘立华老师先进事迹心得
潘立华老师先进事迹观后感
歙县新安小学
吴沛
精神凝聚力量,榜样引领方向。9月13日下午,新安中学多媒体教室内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潘立华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海燕,副县长练玉春,县教育局局长王正华,党委副书记程应莲,副局长王秋冬及全县各学校300余名教师聆听报告会。我也有幸参与其中,亲耳聆听了潘立华老师做的《把爱洒向大山深处》的报告。
今年56 岁的教师潘立华,是大山最深处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岩源村吴家坦教学点的老师。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
在海拔千米的深山教学点,他持续任教了37 年。一间几十平方米的陋室,培育出几百位学生,其中数十位后来考入大学。潘立华老师成为2013华东地区唯一获得“最美乡村教师”殊荣的教师。
报告会上,潘立华老师讲述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他坚守不计回报,默默奉献的信念,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在农村偏远山区奉献无悔的青春;他践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原则,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他那颗至善大爱的心,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决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信念,感化着一批批学生。他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深深打动会场中的每一个人。
报告会后,王正华局长指出,歙县是一个山区县,地广人多,有5万多名学生,3600多名教师,其中农村教师2500多名。由于地域原因,目前全县仍有200多个村小教学点,还有685名教师工作在最偏远、最艰苦的教学点上,他们和潘立华老师一样,是我们教师群体中“最可爱的人”!他号召全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要以潘立华老师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人民教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崇尚先进、争当先进。
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鲍宜滨说,他比潘老师早两年在山里教书,然后一直在中心学校工作,见证了潘立华老师三十多年在教学点的坚守。潘老师最可贵的是热爱自己的岗位和事业,学校曾经想把他调回本部工作,但他婉言拒绝。他是真的喜欢山里的孩子,在艰苦环境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潘老师扎根大山,把爱洒向大山深处,做大山深处孩子的圆梦人精神境界很值得我们学习。
山区村落距离远,教学点的孩子们年龄小,上学都是早出晚归。因此,教学点老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料理好学生的吃喝拉撒。虽说教学点叫吴家坦,但学校在山坡上,坡下是一条弯弯小路,而路边就是滚滚溪流。每天一早,潘立华就来到路口,把孩子一个个领上教学点;遇到雨雪天气,他就把孩子背上去。中午,他要为每个孩子热好饭菜,过去都是用火篮、火炉,潘立华手上因此留下了一道道“烙”印。傍晚,潘立华又把孩子们领到路口。遇到农忙或家长有事,他还要骑车将学生安全送回家中。他关爱学生,默默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我应该向他学习,安心干好本职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对学生倾注所有的爱,提高学生素质,关心学生的生活,重视安全工作,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决不进行有偿家教,不收取学生家长礼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出色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我一定响应王正华局长的号召,以潘立华老师为榜样,不计名利,弘扬人民教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崇尚先进、争当先进。
第四篇:董涛先进事迹(本站推荐)
——中铁二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LXTJ5标项目部三工区劳务工董涛先进事迹材料
董涛董工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工人,他和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员一样,都怀着挣钱养家的单纯想法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兰新二线,然而普通的他在一个普通的岗位却做出了让大家感动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的试验人员,每日穿梭于戈壁之中,重复着路基、涵洞、桥梁的试验工作,他用辛勤诠释了平凡的伟大;面对着兰新二线的高标准、严要求,作为现场试验的他从不退让一步,坚决按交底核算,他用坚持诠释了平凡的重要;在作业队试验室中,大部分人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见习生或实习生,作为大哥的他,每天在工作上帮助大家的同时,更从生活上关心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给大家打气,他用关爱诠释了平凡的可爱。
一、冲锋一线、不顾艰辛。新疆戈壁滩自然条件恶劣,冬季严寒、夏季酷暑,对于身处异乡的他,面对着干燥的气候,面对着毒辣的太阳,刚开始心里也没底,不知道是否能坚持下去。然而看到紧迫的工期,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以及想象着兰新二线修好之后给新疆人民带来的巨大好处,他改变了想法,也忘却了他只是个外来劳务工,他只觉得这样走开太不像一个男子汉了,于是飞石走沙中,我们看见了他熟悉的身影。
高速铁路的标准高、要求严,在试验控制这块更是要求的近乎苛刻。为了做好试验,保障兰新二线的施工质量,他坚持每日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任务就上工地、只要还有事情没做完就不下班。在大战抢工期间,正值盛夏,白天温度高达四十多度,作
为现场试验人员,他总是头顶烈日,不畏风沙,坚持有试验必到现场;夏季的边疆,白昼长,黑夜短,这虽然对施工有利,却也加长了大家的上班时间,在大家都觉得不堪重负的时候,他从不叫苦,总是坚持每日做完工作才下班,总是尽量帮助试验室的其他人员;由于人手不足,试验室的人员都是白天上工地检测,晚上回来赶相关资料,再加之工作时间长,大家都经常感到疲惫,每当这时,他总能笑着对大家说:“小伙子们,坚持住,看你们什么样儿,还不如我呢”,或是给大家讲一两个笑话,顿时,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就起来了,工作的干劲又有了。
施工第一线的生活是艰苦的,也的单调的,常年在外的辛劳压弯了他的腰,凌烈的风沙吹起了脸上的皱纹,长期的劳累使得他的头发也越渐稀疏,然而乐观的心态却让大家对他十分敬佩。他总挂在嘴边的话:“这算啥嘛,我们是修高铁的,多不容易的事啊,我们一定要高高兴兴的干好这份工作”。
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兰新二线是我国一次建成的标准高、线路长的高速铁路,具有管段长、要求高、技术新、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的特点,而且地处新疆戈壁,缺水、干燥、高温、严寒都给工程施工带来就巨大的挑战。
作为现场试验人员,董工他清晰地意识到他的工作要求直接影响着兰新二线的质量。在平日的工作中,他总是规范不离手,要求不退步,常常与大家一起谈论规范标准,在遇到关键问题时从不退让,甚至发生争执也不退一步。记得有一次在做路基K30的时候,基床底层标准是110Mp/m,然而那次只到了102 Mp/m,刚开始大家都说要从新压一遍,可是在路基碾压班组人员的软磨硬套下,大家都有松口的想法了,想想毕竟就几点差距了,应该不是很大问题,可在这时,董工说:“不行,这是高铁,我们决不能降低要求,这样会出大事的,以后路基沉降要是超标谁负的起这个责啊!”,经过他这么一说,大家也醒悟了。从此,在他负责的试验段,没有人再敢想蒙混过关,大家对他的工作也都放心了。
三、关爱职工,做好榜样。在刚调到三工区第一作业队试验室的时候,由于人手不足,能调过来的人员几乎都为刚毕业的见习生和实习生,他们虽然有较好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操作上却还有待进步。刚开始,他的压力非常大,几乎一队的所有试验,他都要亲自去做,还要边做边讲解给大家听,晚上回来也要自己一个人做资料,或是看着大家做,然后不断给他们纠正错误,讲解做法。然而作为师傅的他没有向任何人说苦,更没有向人伸手,他总说,看见他们成长这才是我最大的欣慰。
到了晚上,当大部分事情做的差不多了,他又来到技术室,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规范,划分检验批做法。由于一队的涵洞太多,如果按照老方法,就得每到一个涵洞划分一个检验批,这样工作量就非常大,也不利于施工。在这种情况,他和技术室一起,将规范看了又看,把资料查了又查,终于通过与监理、技术人员的协商沟通,决定将检验批化为每隔200m做一个批次,这样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既不会影响工程质量,也减轻了大家的负担,对施工进度也是不小的帮助。
四、一个爱唠叨的大哥。在第一作业队,只要谈到董工,很多人会说他好,可也有部分人“受不了”,原因就在于他的唠叨。作为一个大哥,他总是在工作、生活中竭尽全力帮助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所以很多人都当他是一个可亲可爱的大哥。他时常与大家谈心,聊以前的学习、现在的工作、未来的家庭事业,甚至还为单身的小兄弟操心,看见有单身女生总为大家问问,留留心。然而也是这种好心,让很多刚出校门的人不自在,更闹出些许笑话。
还有一个让人有点“受不了”的原因就是,他太为大家着想了,试验室缺什么了,总是他去找相关部门,搞的大家都怕见他了;哪些东西该做了,也总是他在催促着大家,使得大家也不敢偷懒了;哪家不高兴了,就跑到哪家劝解……于是,大家闲了,他却忙了,大家也都开玩笑说“受不了”他了。
兰新二线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他也依旧在热情洋溢地做事,相信凭着他的这种精神,他会蓄积更多力量,在更好地做好工作、迎接更多的挑战的同时,也为大家谋更多福利。
第五篇:学习徐立科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徐立科老师从宁波师范学院毕业,主动选择回到家乡梁弄山区。他扎根山乡21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终于累倒在岗位上,于2011年2月28日不幸以身殉职,现年42岁。我问自己,徐立科校长的事迹,作为我们普通的教师哪些地方什么可学?虽然我们的工作岗位不一样,工作地方环境条件不一样,但有一些还是共通的。
一是要学习徐立科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家乡、热爱学生的“热爱精神”。徐立科老师自从21岁大学毕业之后,将自己扎根到了山区的教育教学中,且又是那样的矢志不渝,那样的心甘情愿。
二是要学习徐立科老师爱校如家的精神。自从担任学校的副校长工作,分管德育工作那一块之后,他索性将自己的家搬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以后,他又义无反顾地动员妻子、孩子一起入住这个学校大家庭,为的是能更好更有效地管教好大家庭的孩子们。徐立科老师诚如这种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为了学生的“爱家恋家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三是要学习徐立科老师的“干一行爱一行”的实干精神。徐立科老师是地理系毕业的大学生。教地理自然是他的老本行,自然也教得十分出色。以后他为了挑起学校物理学科的重担,千方百计加以精心研究,刻苦钻研,以后他又在物理教学上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对于徐立科老师的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钉子精神”不就是我们每一为普通老师所要深深追求的吗?
四是要学习徐立科老师的“认真精神”。徐校长无论是对学校里的事,还是对学生的事,无论是对教师的事,还是对家长的事,又无论是对同事之间的事还是对社会上的其他事情,他都是处理的认认真真,且又是时时处于“公开、公正、公平”的办事原则。徐立科老师对人对事认真负责,诚心诚意的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认真学习徐立老师先进事迹,将学习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落实到工作中,脚踏实地认真教书,踏实做人,争当人民满意的教师。
但是,我也有我的一点想法,尤其是好教师,就不该走的这么早,应该继续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所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学会照顾自己,然后才能更好的为自己的教育事业而奋斗。如果是靠意志支撑着,那么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