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董恩福先进事迹
党旗在我心中飘扬
――记饶河农场优秀共产党员董恩福
在饶河农场南通河管理区,提起老党员董恩福,人们都会夸上两句。是啊,多年来他踏踏实实,始终以自己的行动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又怎能不赢得群众的赞 誉。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学习,永葆党性;他不计个人得失,致富不忘众乡亲;他积极“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党员的“五带头”作用,先后被评为农场级优秀党员、管局级先进工作者、总局级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在南通河管理区职工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面旗臶。
“我是军人出身,我要永葆军人的优良传统;我是党员,我要永葆党性”
今年58岁的董恩福,195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宝清县,1972年11月光荣入伍,1977年在部队入党,是一个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党员。1977年转业到饶河农场,1984年农场组建七队(南通河管理区前身),他被选配到南通河管理区任机务副队长。现如今由于年龄偏大他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多年来,无论做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他都保持着一个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他常鼓励青年人说“人要不断的学习,要不断的提高思想水平,要有新思想才能坚定信念,这样才能进步”,他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南通河管理区,人们都知道他有个看电视不喜欢看连续剧,喜欢看新闻的习惯,他的观点是:看电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畜牧养殖技术,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每次管理区举办培训班,他都积极地给职工群众讲课,在他的带动下,职工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改变,提高了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
五年来,董恩福写下的学习笔记有30多万字,义务为群众讲课近200个小时,义务为养车户维修保养机车160余台次。
“致富是光荣的,我要用自己的致富行动为职工群众做榜样”
几年前,他家的生活并不富裕,当时管理区以种植旱田为主,水田面积很少,大部分职工群众对种植水田积极性不高,他经过市场调查研究后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东北粳米的需求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而管
理区的耕地多为低洼易涝地块,旱田农业广种薄收,而水田恰好可以起到以稻治涝的作用,也必将成为职工致富增收的一条好路子。但开发水田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设备更新、二是资金筹措、三是技术支持,这些董恩福都没有,有的只是军人的勇气和信心。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个好头就一定能行!在这一信念的鼓励支撑下,依靠农场的优惠政策,以房产作抵押贷款5万元,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说干就干,这是军人的作风,3月份的北方还是寒风凛凛,别人在家猫冬的时候,他却踏上了外出购买农资的路上,回来后顾不上一路的疲劳,又拿起铁锹去清理苗床积雪。吃点苦不怕,咱是军人出身,他时常对身边的人说:种植水田光凭一腔热血和吃苦耐劳是不够的,还得需要过硬的栽培技术。为此,他除了向别人学习以外,几乎整天守在水稻点上,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结合理论知识,不断进行跟踪调研。在实践生产中,他踏实勤恳,勤奋好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先水田规模以扩大到了500亩,又投资15万元,购买了大型整地、插秧收割机械,完全实现了水稻从播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在他的带动下,全管理区的水田面积已经发展到4.8万亩,使职工群众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职工王
德仁前几年种过水田,由于市场价格、种植技术和受灾导致亏损,已再无能力种植水田,因此种植旱田,但效益始终不高,成为管理区贫困户。2010年春天,王德仁看到水稻户种植水稻都挣了钱,他心里很着急,想种植水稻,但苦于资金不足,又怕技术不好产量上不去,董恩福了解到这个情况,主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为他担保协调贷款10万元,帮助王德仁旱改水成功。在生产过程中,董恩福经常帮助他解决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他送去了相关书籍,在多方面给与指导,在他的帮助下,王德仁种植的178亩水田当年盈利6万元,今年又扩大了水稻种植 规模,彻底摆脱了贫困。
自己福不算福,共同富裕才是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 富裕起来的他没有忘记身边的群众。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群众是每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时刻以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切实的帮助困难的职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2009年,管理区“党员服务站”挂牌成立,董恩福主动要求承担起党员第一服务站站长的职务,把自己家作为活动场所,并自己出资购买种植、养殖技术的相关书籍和学习资料。农闲季节,经常组织辖区内的职工群众到家中学习科学技术,讲解上级政策,有的职工对上级政策不了解,他都耐
心的做好讲解工作.管理区距离农场场部近30公里路程比较远,种植户机车发动机出现故障,要到场部买零部件不但耽误时间,还很不方便,他便在家中办起了农机配件商店。有些种植户车坏了没时间出来买件,打个电话,他再忙也会把零件送到种植户手中。他是个机务能手,在管理区干过多年机务副队长,有着丰富的修车经验和技术,因此帮助种植户修车成了家常便饭,每到农忙季节,他经常是一身油泥回家。2010年春天,种植户应军水稻田的抽水座机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当时正是水耙地的时候,英军当时正在耙地,特别着急便打电话给他请他帮忙,了解到情况后他带上工具零件第一时间赶到了事故地块,并帮助他把座机修理好,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
在开展党员服务站活动中,作为第一服务站站长,认真按“听、帮、调、讲、传”的五字工作方针去办事,带领服务站成员关心和帮助辖区内需要帮助的职工群众,了解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情况,主动调节邻里、职工的矛盾,积极宣讲国家法律法规、农场政策以及管理区的规定等等。并且及时地把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传递反馈给管理区。2010年春天,养牛户杜德利的头牛进了一户职工的承包地,双方发生争执,董恩福对两家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调节,两
人矛盾得以化解。今年春天,有些职工对上级政策不理解,势头不太稳定,董恩福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到他辖区内的职工家中做讲解工作,稳定了职工的情绪,帮助他们了解上级的政策,使得管理区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
为了那份责任 我努力去拼搏
生活的富裕,带来的是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几年来,南通河管理区在农场党委的支持下,通过争取农场投资、管理区垫资和社会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近1000万元,对管理区进行改造和建设,完成了管理区自来水改造3.9公里,住区街道100%实现硬化,居民彩钢瓦、塑钢窗改造,水泥晒场和“南通河文化广场”等大小建设项目40余个极大的改善了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每一项工作的开展中,都少不了董恩福的身影,人们都说:“老董啊,管理区一不给钱,二不管饭的,你天天这么忙活图个啥啊!”,每提于此他总是笑笑一走了之,在他的心中一直珍藏着一个信念,我要为自己党员的责任而努力工作。
南通河是一个在“漂筏垫子”上建设起来的一个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由于其在挠力河、乌苏里江及其支流南通河两河一江的围绕之下,地表水及其丰富,加上为原始沼泽地带,含水
层极深。自建点以来,人们一直吃的是水质极差的地表水,为了解决职工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农场在2007年以前先后五次对其水井进行改造,打井四口,最深的达到100米左右,可浓浓的铁锈味和如桔子汁似的土黄色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的水杯,而且水中的铁、锰等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彻底改变南通河吃水难的问题,让人们吃上放心水,董恩福时常到管理区和农场相关单位反映情况,要求农场给予彻底解决,经过董恩福的奔走,农场党委投资150余万元对水井进行了彻底改造,新打了一口160米的深水井,并建起了一座日处理500吨的净化水场。当清澈的自来水在震震鞭炮声中流入人们的家中时,幸福快乐的笑容也爬上了董恩福的脸颊。看着清澈的自来水高兴的说:“从建点之初就梦想着能喝上这干净的自来水,今天终于实现了这几十年的梦想了!”
2007年,南通河被总局认定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垦区自身特色发展的一条新路,成为管理区领导班子的一个新课题。经过反复研究,他们认为要想有突破,就必须走出去,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成长自己。为此管理区领导班子先后到宝泉岭、建三江、海林、宁安等分局和农场参观
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移他山之石,攻已之玉。
通过参观学习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提出了“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变家乡面貌”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自此,一场以改变家乡面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的造城运转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竞争优势,2007、2008两年,饶河农场启动了公路建设年工程。农场筹集资金1.2亿元,完成了全场133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场区公路100%硬化,创造了垦区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而南通河管理区,做为农场地理位臵较为偏僻的管理区成为受益最大的单位之一,而管理区借公路建设之机,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将营区街道和沟渠全部进行了硬化,修路的那些日子,董恩福就是管理区公路建设的义务质量监督员,他跑料场,上工地,每一个环节有问题都逃不出他的眼睛,街道完工之日,职工群众自发的扭起了大秧歌,董恩福高兴的说:“以前街道在好是砂石的,阴天下雨到处是泥水,现在好了,出门就是水泥路,和城里没啥两样!”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管理区一班人加大了绿化美化和房屋改造工作力度。三年来,管理区绿化投资达到89余万元,栽种各类绿化树30余万株,草坪近2万平方米,种植各类花卉近50
万株,仅2010年春季就投入资金11万元,绿化面积达到400多亩。现如今,当人们走进南通河,花团锦簇的街道旁,绿柳成荫。北方罕见的小叶丁香、紫叶绸李、法国梧桐、五角齐等名贵树种随处可见,给人以至身于园林之间的感觉。而此时的董恩福又成了管理区的绿化管理监督员,从每棵树的质量,到栽植的质量,他都要亲自到场看一看,哪棵树栽的有问题,他就会直接命令返工。用董恩福的话说,农场花了那么多钱,不能让我们给糟蹋了。
执着的追求铸造成功的梦想,只要明确目标,前途中的坎坷定会折服,只有坚定信念,理想才会变成现实。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董恩福处处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主动申请学习型、双带型、帮扶型典型党员,并向党组织和职工群众做出承诺,在实践中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通过活动,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完善一名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让他体会到了创业的乐趣与艰辛,只有不断的努力,坚定的信念,生活才能充满阳光,更让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篇:董兆福烤烟先进事迹
烤烟大户先进事迹材料
在希望的田野上
-------****县**镇**村烤烟种植大户
董兆福
**县**镇**村**组村民董兆福一直是该村出名的烤烟种植大户,2007年,共种植烤烟12亩,收入达2.8万元之多,平均亩收入2333元。在他的带动下,今年19组共有43户农户种烤烟,种植面积达95亩,交售烟叶13320公斤,交售收入158002.29元,平均亩收入1663元,户均收入3675元,为当地农民提质增收带出了一条致富路,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董兆福的要作法如下:
一、理解好政策,下定决心种好烤烟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民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董兆福在党的政策的引领下,立足“云烟之乡”烤烟政策好和自家田地多、劳动力充足的实际,下定决心带领全家人从种植好一棵烟入手,改变自家贫穷落后的现状。多年来,董兆福家坚持抓好烤烟生产不动摇,不仅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种植、管理、烘烤技术,而且还实现了以烟脱贫、以烟致富。他家成为了十乡八里远近闻名的烤烟种植大户、烤烟种植能手,多次受村、乡表彰,慕名到他家取“烤烟经”的群众也越来越多。他总是毫无保留的将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交给群众。当群众夸赞他时,他总是谦虚的说“这都
是上级的烤烟政策好,只要上级政策不变,下定决心依靠科技抓好烤烟,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一、科技抓到位,是种好烤烟的关键
丁国堂一律采用国家专卖局统一供种采取“五新技术”育苗,加上精心管理,就能获得壮苗,在育苗上,要抓好以下四条,一是苗床保温采取扣膜提温的方法,白天使床内温度达28℃,晚上盖防寒棉被保持在8℃—10℃之间,早上9点揭开防寒被增加光照,促使烟苗生长;二是提前做假植,时间在下种后烟苗长到小十字期,从此床假植到子床的纸筒,软盘里,这虽然费工夫,但不缓苗成活率高;三是合理施肥,经过熏蒸,通适性好,病毒少,营养成份较高,营养土的配制比例为:腐熟的猪粪50%,中砂10%,大地表土30%,腐熟马粪10%,同时还要及时补充苗期养份不足,分期追烤烟育苗肥;四是搞好弱苗升级,采取育苗期勤施肥,水勤浇的办法,促进弱苗升级。3月10日前,播种到移栽,全部育苗过程在55天以上,培育出壮苗,烟苗或苗根系平均110条以上,根长8厘米以上。
二、规范化管理
按照烤烟生产规范化管理的办法,在田间管理上采取破垄夹肥,揭膜培土要及时,平顶抑芽一系列生产过程,都达到了规范化。栽烟采用改良式地膜覆盖方法,先栽烟,后覆膜,栽后趟一犁土,株行距占53×100厘米,平均每公顷施肥82
5公斤,亩施烤烟专用肥100斤,达到测土施肥,采用条施穴施肥相结合,施肥、氯、磷、钾比例科学合理,烟株旺长前期及时揭膜培土,培土高度达30厘米,并且适时平顶抑芽。在烟田烟株伸蕾出现第一条烟花时,一次平顶,平顶后2—3天,开始药物抑芽,使用717—D烟草抑芽剂,采用人工深株法,使烟株抑芽天数达到32天以上,在抑芽过程中不确定留苗叶数,平均株合理留叶16—18片,烟田管理达到三产两趟,无花、无杈、无草荒。特别是在今年严重低温的情况下,确保烟苗长势良好,秋后取得了好收成。
三、科学采收与烘烤
根据《***省烘烟生产规范》要求,本着“三严三活”和“三看三定”的原则,烟叶达到十熟采收。今年投资2万元,新建了两轮密集式烤房,节省燃料,操作方便。回潮时,利用晚间回潮水份达到16%左右,即不过烘烤质量高,烟叶比历年高出一个等级,减轻了灾年欠收减产带来的损失。今年卖出的烟叶,中上等烟叶达85%以上,亩均收入达一千二百元,灾年取得了好收成,种烤烟使我家增加了收入,改变家中生活,五年内盖上了砖房,取了两方儿媳妇,过上了小康生活。
四、科学示范带动种烟
几年来,董兆福坚持科学种烟,以身示范,带动广大烟户把种烟技术向现实生产转化,在他的带动下,水田村烤烟种植从无到有,今年达到了10户,户户高标准,户户规范化,从育苗到烘烤全部采用规范化生产模式,向管理要效益,烤烟生产成为农民增收,乡村创税的一大产业。特别是今年,丁国堂又投资2万元,建了两座密集式烤房,烟叶烘烤期间,全县召开现场对比会,让烟户现场学、现场比,烟农影响烟户,使密集式烤房这一新技术,在全县推广。在他们影响下,***明年可有三分之一的烟农扒旧烤房,建密集式新烤房,并做好了明年烤烟种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篇:郭恩福个人先进事迹
郭恩福先进个人事迹申报材料
他是通风工区设施班职工。他爱岗敬业,勤奋学习,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矿井的安全生产中,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体现自己价值的位置。他和许多工人一样,通风工区一名普通的设施工,每天面对单调、重复、枯燥的工作,他不言苦、不言累、不言脏,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干一行,爱一行,认真学习公司的生产制度、安全相关制度,不断提高本职岗位的工作技能,当班时积极了解工作面的情况。他虽然不是班组长,但是什么东西都带头去干,他凭借着一手的好泥水技术,每次参加建造设施他都会参加并且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建造设施他从不偷工减料,材料差一点他都会提出,因为我们是高瓦斯矿井矿井通风设施一定要干好。不干好就无法保证矿井的通风安全。
设施临时出现问题的事情在一年的工作中不知道要出现多少回,因为井下的工作管理是动态的。非常的困难。他每天除了工区安排的工作以外吗,如果是通风设施出现了临时的问题随时去叫他,他也回任劳任怨的去工作,从不和工区领导讲价钱。多少年来如一日,为我矿通风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瓦斯员不仅责任重大,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通风、瓦斯、防灭火等基本知识及煤矿生产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工种操作技能。基于这种认识,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先后阅读了煤矿安全技术培训统编教材《瓦斯检查》、《瓦斯检查员》、《安全监察员》、《通防工》、《矿井瓦斯防治》和《煤矿安全规程》等书籍,并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通过几年来不间断的学习,他的知识面拓宽了,实际操作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参加工作一年来,给他最深的体会
就是收获源自于勤奋学习,作为一名青年矿工,要想做到有所作为,不甘平庸,就必须刻苦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淘汰。目前,矿为了提高矿井瓦斯防治能力,要上瓦斯监控设备,他表示将不断勤奋学习,去迎接新的挑战。
第四篇:董恩玉演讲稿
中华魂之放飞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它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梦想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沙漠,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我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只有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掌握更多的现代科学知识,才能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未来属于我们,我爱我的祖国,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吧!
有的同学的梦想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有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而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上学开始,我就被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吸引,我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而且他们美好的品德、一言一行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就将这个梦想悄悄的藏在了心中,并开始为这个伟大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在我眼中,老师的知识是渊博的,我要向老师学习。就这样,我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遨游在“书海”中,是一件令我痴迷的事情,也成为了一件我常做的事。我用知识的露水,小心翼翼地灌溉着我播撒下的梦想的“种子”,期盼它有一天能“发芽、开花、结果”。
记得在幼儿园时,老师总是用亲切的话语给我们讲故事,用动听的声音教我们唱歌,用那迷人的大眼睛看着我们。虽然换了几个老师,但我印象中,老师们都有甜美的酒窝,都爱在校园里带我们做游戏。记得,那时,花儿总是开着的,草儿总是绿油油的,风儿总是暖暖的,我们总是高兴的。老师跟我们玩得很融洽,从来没有斥责过我们,她包容我们的一切。我们都把她当做自己的妈妈,在她面前撒娇,在她怀里睡觉。不知不觉,幼儿时期那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就在我们的嬉笑中溜走了。
进入小学,我又一次看到了那敏锐的目光和那迷人的笑容,她是我现在实验小学的老师们。老师总爱在我取得好成绩时,给我一缕赞许的目光和一个迷人的微笑:那目光告诉我,不要骄傲!那笑容鼓励我,不错,继续加油!这几年,那目光、那笑容,像和煦的春风、像温暖的阳光吹拂着我、照耀着我,让我茁壮成长。光阴似箭,我知道很快我就会上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会离开学校,但我会永远记得我的老师。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你看,我微笑着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董老师好!”一阵问候声在我耳边回荡着,我挥动着教鞭,给同学们讲着生动的故事,旁征博引,并适当的加上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就像我们现在的老师一样,是多么神圣和自豪啊!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梦想,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让梦想挥动长长的翅膀,在人生美丽的天空自由而骄傲的飞翔,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腾飞吧,我们的梦想,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吧!
淮阳县外国语实验小学 4(2)班
董恩玉
第五篇:董涛先进事迹(本站推荐)
——中铁二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LXTJ5标项目部三工区劳务工董涛先进事迹材料
董涛董工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工人,他和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员一样,都怀着挣钱养家的单纯想法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兰新二线,然而普通的他在一个普通的岗位却做出了让大家感动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的试验人员,每日穿梭于戈壁之中,重复着路基、涵洞、桥梁的试验工作,他用辛勤诠释了平凡的伟大;面对着兰新二线的高标准、严要求,作为现场试验的他从不退让一步,坚决按交底核算,他用坚持诠释了平凡的重要;在作业队试验室中,大部分人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见习生或实习生,作为大哥的他,每天在工作上帮助大家的同时,更从生活上关心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给大家打气,他用关爱诠释了平凡的可爱。
一、冲锋一线、不顾艰辛。新疆戈壁滩自然条件恶劣,冬季严寒、夏季酷暑,对于身处异乡的他,面对着干燥的气候,面对着毒辣的太阳,刚开始心里也没底,不知道是否能坚持下去。然而看到紧迫的工期,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以及想象着兰新二线修好之后给新疆人民带来的巨大好处,他改变了想法,也忘却了他只是个外来劳务工,他只觉得这样走开太不像一个男子汉了,于是飞石走沙中,我们看见了他熟悉的身影。
高速铁路的标准高、要求严,在试验控制这块更是要求的近乎苛刻。为了做好试验,保障兰新二线的施工质量,他坚持每日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任务就上工地、只要还有事情没做完就不下班。在大战抢工期间,正值盛夏,白天温度高达四十多度,作
为现场试验人员,他总是头顶烈日,不畏风沙,坚持有试验必到现场;夏季的边疆,白昼长,黑夜短,这虽然对施工有利,却也加长了大家的上班时间,在大家都觉得不堪重负的时候,他从不叫苦,总是坚持每日做完工作才下班,总是尽量帮助试验室的其他人员;由于人手不足,试验室的人员都是白天上工地检测,晚上回来赶相关资料,再加之工作时间长,大家都经常感到疲惫,每当这时,他总能笑着对大家说:“小伙子们,坚持住,看你们什么样儿,还不如我呢”,或是给大家讲一两个笑话,顿时,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就起来了,工作的干劲又有了。
施工第一线的生活是艰苦的,也的单调的,常年在外的辛劳压弯了他的腰,凌烈的风沙吹起了脸上的皱纹,长期的劳累使得他的头发也越渐稀疏,然而乐观的心态却让大家对他十分敬佩。他总挂在嘴边的话:“这算啥嘛,我们是修高铁的,多不容易的事啊,我们一定要高高兴兴的干好这份工作”。
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兰新二线是我国一次建成的标准高、线路长的高速铁路,具有管段长、要求高、技术新、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的特点,而且地处新疆戈壁,缺水、干燥、高温、严寒都给工程施工带来就巨大的挑战。
作为现场试验人员,董工他清晰地意识到他的工作要求直接影响着兰新二线的质量。在平日的工作中,他总是规范不离手,要求不退步,常常与大家一起谈论规范标准,在遇到关键问题时从不退让,甚至发生争执也不退一步。记得有一次在做路基K30的时候,基床底层标准是110Mp/m,然而那次只到了102 Mp/m,刚开始大家都说要从新压一遍,可是在路基碾压班组人员的软磨硬套下,大家都有松口的想法了,想想毕竟就几点差距了,应该不是很大问题,可在这时,董工说:“不行,这是高铁,我们决不能降低要求,这样会出大事的,以后路基沉降要是超标谁负的起这个责啊!”,经过他这么一说,大家也醒悟了。从此,在他负责的试验段,没有人再敢想蒙混过关,大家对他的工作也都放心了。
三、关爱职工,做好榜样。在刚调到三工区第一作业队试验室的时候,由于人手不足,能调过来的人员几乎都为刚毕业的见习生和实习生,他们虽然有较好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操作上却还有待进步。刚开始,他的压力非常大,几乎一队的所有试验,他都要亲自去做,还要边做边讲解给大家听,晚上回来也要自己一个人做资料,或是看着大家做,然后不断给他们纠正错误,讲解做法。然而作为师傅的他没有向任何人说苦,更没有向人伸手,他总说,看见他们成长这才是我最大的欣慰。
到了晚上,当大部分事情做的差不多了,他又来到技术室,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规范,划分检验批做法。由于一队的涵洞太多,如果按照老方法,就得每到一个涵洞划分一个检验批,这样工作量就非常大,也不利于施工。在这种情况,他和技术室一起,将规范看了又看,把资料查了又查,终于通过与监理、技术人员的协商沟通,决定将检验批化为每隔200m做一个批次,这样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既不会影响工程质量,也减轻了大家的负担,对施工进度也是不小的帮助。
四、一个爱唠叨的大哥。在第一作业队,只要谈到董工,很多人会说他好,可也有部分人“受不了”,原因就在于他的唠叨。作为一个大哥,他总是在工作、生活中竭尽全力帮助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所以很多人都当他是一个可亲可爱的大哥。他时常与大家谈心,聊以前的学习、现在的工作、未来的家庭事业,甚至还为单身的小兄弟操心,看见有单身女生总为大家问问,留留心。然而也是这种好心,让很多刚出校门的人不自在,更闹出些许笑话。
还有一个让人有点“受不了”的原因就是,他太为大家着想了,试验室缺什么了,总是他去找相关部门,搞的大家都怕见他了;哪些东西该做了,也总是他在催促着大家,使得大家也不敢偷懒了;哪家不高兴了,就跑到哪家劝解……于是,大家闲了,他却忙了,大家也都开玩笑说“受不了”他了。
兰新二线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他也依旧在热情洋溢地做事,相信凭着他的这种精神,他会蓄积更多力量,在更好地做好工作、迎接更多的挑战的同时,也为大家谋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