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革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改革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机制的改革,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考核评估机制的改革,关系到综合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建立和巩固。因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挥棒。
一、现行考核评估机制的弊端和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评估中,为了应付上,出现了如造假台帐、借已婚育龄妇女、借出生人口、假流动人口、假独生子女等等弄虚作假现象。更有甚者,向检查人员送红包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在公众中的整体形象。其结果使检查人员查不出真实情况,查出的真空情况也不上报。为决策机关提供了虚假的成绩和信息。也使基层产生了“平时工作上靠对付,年底检查靠应付,关键时刻找关系,解决问题靠送礼”的不良习气。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现行考核评估机制是重要的决定性原因。
现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机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立的,它在推进全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 1
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的向前推进,考核评估方案也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但在飞速发展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新形势下,依然具有滞后性,弊端越来越明显:
1、指标体系配置不科学,传统的几大率值仍然起主导作用。从各级的考核方案上我们可以看出,计划生育工作考核仍然是对人口出生率、政策生育率、出生统计准确率、综合避孕率的几大率值的考核。最多的文字说明是如何判定,如何认定。而相对于一些工作指标,则轻描淡写。如: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群众的满意程度、基础建设、基础工作等等。这就引导考核人员重视对前者的考核而忽视对后者的深入调查,对其它指标的考核是草率的。也诱使被查单位重视前者的准备而忽视后者。事实上,前面提到的各种造假现象,无一不是针对几大率值的。
2、考核方法不科学,人为因素太多。在综合性的考核方案中,都有很多判定条件和保密规定。表面上看方案十分严密,实际上为考核评估的暗箱操作留下了隐患。因为检查是在不透明的状态下进行的,赋予了检查组更大的权力,掌握着被查单位的生杀大权。检查组真正“查”出的问题廖廖无几,很多问题都是“抹黑帐”“抹”出来的。成绩的差别,实质上是接待工作的差别,是否送了红包的差别。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汇总。因为汇总时还有一个重新认定问题,有
时汇总出来的结果能和检查组上交的结果大相径庭。其内幕不言而喻。
3、工作与考核脱节,年底考核一锤定音,忽视对工作过程的监督。也就是说,考核没有和平时工作紧密结合。平时抓基础工作的部门没有考核权,有考核权的部门又不熟悉基础工作,形成了相互脱节的局面。也就导致了基层只重视考核,不重视平时工作,而考核又在玩弄数字游戏,长此以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由此可见,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机制,必须打破在工作中弄虚作假、层层应付的局面,其关键是改革考核办法,建立能够对工作真正起到推动作用的考核奖惩机制。
二、关于建立计划生育工作长效考核机制的思考
目前,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建立,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机制。对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办法必须改革。2006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计划生育工作长效考核机制 :
1、要把考核和平常工作相结合,解决考核和工作脱节问题。在完成人口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平时工作开展情况应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所以,要加大对工作过程的考核监控,不搞年底一锤定音的考核。
2、要合理配置考核权。即抓工作的部门也应抓考核,切实解决抓工作和抓考核脱节的问题,避免基层对工作的重
视程度不同的倾向。
3、合理设置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在考核中起导向作用。特别是记分办法宜粗不宜细。比如,统计准确率,达到一定标准就是多少分,否则不记分。
4、合理配置分值。也可以说是对各项工作平均分配分值。因为分值不平均,人为造成了工作的重要程度不同。
三、关于建立计划生育工作考核新机制的具体打算 2006年,我们关于改革考核办法的具体打算是:
1、年初制定出全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方案,并把方案印发。把考核重点、考核办法公布于众,真正起到考核的导向作用。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反复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2、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淡化传统的几大率值在工作评估中的决定作用,加大对平时工作、基础性工作的监控。对每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都要有考核性的总结,成绩公布,并记录在案,纳入年底总成绩。
3、弱化年底一锤定音式的考核,年底考核只检查几大率值,划定合理的比值。只要达到一定要求的,就不扣分。低于指标要求的,也从鼓励讲实话、说实情、报实数的角度出发,只要实话实说,就不预追究。
4、对基础工作的考核,要放在平时进行。主要由抓工作的业务部门负责考核。
5、改进考核方法。实行多种多样的考核方法。比如查信访案件,观摩评比,事前通知样本点等。
6、落实严格的考核责任追究制。如果发现在考核中有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追究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篇:对计划生育考核评估方案的思考
对计划生育考核评估方案的思考
近日上网,QQ好友议论纷纷,皆为计划生育考核评估体系不科学一事,更有来自基层的计划生育同行,嘱予作文以记之。昨晚点开“幸福人家”,方知省计生委正组织考核评估改革献计献策活动,由于时间紧张,现粗选三四事,托出基层对各级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看法,不妥之处还请海涵。是为序。
思考之一:取消对计划生育率的考核
自从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以来,计划生育率一直是考核的重中之重,各地的考核方案少到15分,多的达到24分,似乎是离开了计划生育率,计划生育考核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有这样一种思想,各级检查人员便以此为突破口,挖空心思也要查出一些问题来,而为了在评估时有一个好的结果,基层在应付检查时更是使出浑身解数,乃至各级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不是为了要提高工作水平,而纯粹是为了要应付检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理由可以支持取消计生率考核这一观点:
一、取消计划生育率指标是中国人口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我国妇女的生育总和率已远低于2.1生育更替水平,据国家计生委公布的数字,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5左右。而一些人口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数字仅为1.3-1.4,近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也显示,我国大陆每年人口净增量近十年来年均不到500万。由此说明,我们的人口峰值将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或三十年代形成,而不会等到五十或六十年代。未雨绸缪,适度放开对计划生育率的考核,让生育总和率在近年内实现软着陆,更有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取消计划生育率指标是当前实际工作水平的客观要求
省计生委近几年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我省的计划生育率一直稳定在92%以上,但是在每次非正式场合,各级计划生育工作者几乎不约而同的将实际的计划生育率定格在80%左右。如此巨大的反差,一直是压在计生工作者心中的一块巨石。这样一方面助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上水平。我党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每年补报上的计外比本上报的更多这样一个客观事实,省计生委的领导们也已经到了应该正视现实的时候了。既然已经知道计划生育率只有这么高,在考核时还要自欺欺人干什么呢?
三、取消计划生育率指标是维护计生人形象的内在要求
作为计生工作者,每个人都深感责任重大,但是在虚假的计划生育率之下,我们心目中已经没有“神圣”二字,基层所有的工作就是做假,做假,再做假。上面的领导也许会说,我们并没有要求你们做假,你们只要报实数字就可以了。但是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可不是个闹着玩的事,一旦上报计划生育率低于上5个百分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乌纱帽就直接掉了,谁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更有甚者,因为我们要隐瞒大量的违法生育,势必在工作上造成被动,相当一部分群众甚至认为乡镇干部就是违法生育的保护伞,要不某某人超生了,你们为何一直不去处罚?
四、取消计划生育率指标是提高计生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
正因为基层将大量的工作时间花在弄虚作假、应付检查上,属于计生工作应有之义的宣
传教育变得不伦不类,优质服务更是徒有虚名。而一个地方的计划生育工作要想真的上水平,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全方位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广泛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使育龄群众从心底里认同计划生育,在行动上自觉支持计划生育。而在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如何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优质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完成这一课题,也要求我们把弄虚作假、应付检查的时间节约出来,从而花更多的时间来做更有意义的事。
至于取消计划生育率这一考核指标后,考核侧重如何定位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考虑。
一是加大统计准确率的考核权量。长期以来,统计准确率一直是各级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正因为对计生率要求畸高的因素。造成事实上的统计准确率不可能很高,从而也造成在检查过程中样本点上的严重干扰。把计划生育率从评估体系中剥离出来以后,基层计划生育就失去了弄虚作假的理论基础。而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出生人口进行准确的统计上报,也就理所应当提高考核分值。
二是要突出考核违法生育的立案率和申请执行率。作为落实基本国策的基石,计生工作者对违法生育行为必经予以严肃追究。以前的考核体系强调高计生率,造成大量的违法生育被瞒报,自然无法及时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而社会抚养费一旦征收不到位,又滋长了一部分人的违法生育动机,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取消计生率指标以后,基层没有必要进行瞒报,自然也不再可能与违法生育对象“同流合污”,这样立案率必然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必然从严,而对无法征收到位的对象及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也是基层实际工作必然的选择。事实上,通过强化社会抚养费征收手段比靠无休止的考核评估更有利于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当然,计划生育率指标一旦从考核体系中剥离出去,必然引发整个计生系统的大震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全省的计生工作水平究竟如何定位,是摆在省计生委领导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有没有吃螃蟹的胆略,敢不敢揭开多年的遮羞布,无疑是对上级领导的一次最大的考验。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一票否决”的问题。计生率剥离以后,“一票否决”的条件如何确定,也是上级领导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之
一。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统计准确率;第二是违法生育对象社会抚养费的核定准确率。在这里,我之所以不提及征收到位率的问题,是因为征收到位率同样不利于体现实际工作水平。有关的内容我己在《计划生育工作亟需引起关注的几个具体问题》中进行了阐述。
思考之二:加大知情选择的考核力度
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把知情选择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明确,但与此相对应,由于各地把计划生育率看得过于重要,市以下各级计生部门基本不认同知情选择。象我们这里对一些不宜上环的对象,村里面指导她们使用药具避孕,但在检查时,调查组一律认为其节育措施不到位。类似的一些违法事实越在基层越是大行其道。笔者认为,普遍进行知情选择,加大知情选择的考核权量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一、引导育龄群众进行知情选择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这在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中已有明确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二、开展避孕方法的知情选取择是育龄群众的现实需要
育龄群众是知情选择的主体。由于个体差异非常大,其所能接受的最佳避孕节育方法也千差万别,“一孩上环,二孩结扎”的要求与育龄群众的身体状况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一味地强调及时节育率(而不是避孕率),势必是以牺牲一部份人的身体健康为代价,这是与我们的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初衷不相符的。
三、开展全方位的知情选择是优质服务的应有之义
国家提出“20字”工作方针,其中就有优质服务。而优质服务的重点又在于一个“优”字。如何把服务工作做到家,如何让育龄群众真正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优越感,要求我们广大计生工作者大力倡导知情选择。通过工作人员面对面详细讲解每种避孕方法的优缺点,并针对育龄群众的身体状况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最终由育龄群众自己选择避孕方法,这才是真正做了主人。而育龄群众一旦自己选择避孕方法,对偶尔的不良反应也将有更高的承受能力,从而更有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
在知情选择大课题的考核上,笔者认为现阶段应重点考核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群众对知情选择的知晓率。凡期内有生育或流引产行为的育龄妇女应当成为考核的调查对象。她们在落实避孕措施之前,是不是接受了技术人员的讲解,是否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是否由自已进行选择,都纳入调查范围,以确保知情选择在各地顺利实施。
二是避孕节育措施的及时到位率。综合节育措施及时到位有利于防止和减少非意愿妊娠,是保护育龄妇女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既然不强迫限期落实上环,结扎手术,那么及时落实避孕措施就显尤为重要。
三是技术人员的随访复查率。这不仅包括上环、结扎后的随访复查,也包括使用药具对象的效果随访。要通过有规律的随访使各种避孕措施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提高育龄群众生育健康水平的目的。
强力推进避孕方法制知情选择以后,上环和结扎手术的比例绝对会有所降低,非意愿妊娠的几率相应的也会有所提高。这是摆在基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但这可以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随访复查力度和依靠村民自治来加以解决。
思考之三:简化流动人口管理考核内容
流动人口管理一直是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如果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抓好了,计划生育的整体工作水平也就上去了。但目前情况是:一些大中城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考核评估时总是排在前面,而广大农村地区的违法生育又大多是在这些大中城市出生的,这中间无疑存在着一个计划生育管理的大漏洞。从这个层面来讲,流动人口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而笔者之所以提出简化流动人口管理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流动人口管理职责划分不科学
在现阶段,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户籍地和现居地共同管理,以现居地管理为主。而流动人口出生的统计上报又按在现居地的居住时间、小孩出生地,并结合户籍地进行,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地区相互之间推卸责任。户籍地的理由是人已流出,无法建立联系,无法实施管理;现居地的理由是没有掌握情况,应有户籍地负责管理。如此敷衍塞责,互相踢皮球。
二、流动人口管理合同形同虚设
在管理过程中,现在各地普遍推行合同管理,与流出流入育龄妇女签署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如果仅从管理意义上来说,这确实能够促进工作。但问题是这些合同,特别是农村村民委员会与流出己婚育龄妇女签订的合同,基本上是一纸空文。因为相当一部份流出人口根本就不向村委会汇报情况,所以你的合同也就无从签起。现在各地的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甚至100%,纯粹是应付检查而由干部代劳的。
三、流动人口出生上报不真实
按计划生育统计口径,流动人口的出生应由良籍地统计上报,符合条件的,现居地同时上报。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是计划外出生,现居地和户籍地均不愿上报,而对计划内出生,两地又抢着上报。造成的结果是:要么漏报,要么重复上报。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的出生上报极不严肃,也极不准确,对指导工作实践根本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关于简化流动人口管理考核内容,笔得也作了一些设想,认为国家总体上为流动人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农民工)的有序流动已经并将继续大开绿灯,各级各部门均应当为其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而不是限制其流动。因此,从计划生育角度,有必要简化户籍地的管理责任,实行以现居地管理为主,并由现居地对流动人口的出生进行统计上报。我们的出发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流动人口在现居地居住生活或者工作,其生育行为在现居地,户籍地难以掌握情况。二是现居地一般都是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城市和工矿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更便于保障,适当增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人员,从财力上来看并不困难。至于由现居地上报出生如何操作,笔者认为只要管住医疗保健机构就行了。对具备接生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加大其综合治理的工作责任,规定凡是到这些机构生产的,必须无条件向计生部门通报情况,由于取消了对计划生育率的考核,医疗保健机构也没有必要蓄意隐瞒违法生育行为。所以只要加大督查力度,明确医疗保健机构不通报出生事实的后果,规定每隐瞒一例出生要处罚该机构多少多少钱,相信流动人口这一块的出生,离准确上报的日子也就为期限不远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把现居地信息提交率和户籍地信息反馈率纳入考核范围,其效果还会更好。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放松户籍地的管理责任后,是否会出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无人管理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根本的问题。只要现居地能够提供情况,户籍地能够及时反馈信息,充分发挥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平台的作用,计划生育有序的工作环境是可以形成的。必竟我们计生人的愿望是让工作有序开展,而不是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思考之四:对考核评估的两点看法
前面已经提及考核方式几个具体指标的考核问题,在这里,我想就操作方面的东西再谈一些看法。笔者经历大大小小的抽样调查近百次,认为现阶段的考核评估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病:
一、不利于提高工作水平
正如前面讲到的太注重“面子工程”——计划生育率,基层被迫弄虚作假,从而使大部分违法生育对象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事实上造成了计划生育领域的恶性循环,也造成了知情选择流于形式,以至流动人口的无序管理。
二、有损于计生人的形象
由于要隐瞒大部分的违法生育行为,对这些违法生育对象也不能征收社会抚养费(因为
一旦征收社会抚养费,就无法继续隐瞒下去),使得一些遵纪守法户认为计生干部与这些违法生育的人员“串通一气”。而不去征收社会抚养费,群众又会认为是计生干部从中得了利益,受了贿赂,对计生人的形象无疑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助长了行业不正之风
可以这样认为,就目前所有的工作检查来说,有且只有计划生育一项在检查时不当场反馈情况。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有个疑问,上级下来检查的目的,究竟是要查几个问题,还是要促进工作?如果是要促进工作,为什么不能将查出的“问题”现场进行反馈?当然,如果上级是借此机会,让调查组的同志进点外快,发点横财,那就另当别论了。省里的领导也许认为这是发牢骚,事实上,来自基层的每个同志都清楚,调查人员是得罪不起的,因为他们可以无形之中给你“做”出一些问题来!!(今年我市年终检查六天时间,某调查组成员共进账近5万元,其中调查组组长一人就进账2万多元!当然这些钱最终还是退回去了,不然我们也无从知道内幕!但以前那些都没有退的,金额有多大也就无从得知了。)
现在,我终于想起了我写这篇文字的初衷,我的本意是要提出一些对考核方案的建议,下面我想就这一问题提出五个方面的初浅认识:
一、明确考核的目的。考核的目的只能有一个,就是促进下级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通过检查,一方面要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把其他地方好的做法,好的经验推介过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二、调整考核的时间。省里每年都说要注重平时调查,但真正在平时调查的次数畸少,笔者认为年终检查并无太多必要,只要平时情况掌握了,年终查与不查都无所谓,而加大平时调查力度,更有利于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更能真实反映全省的工作水平,也更有利于促进工作水平。
三、精减考核的内容。要想掌握真实情况,要想高举实事求是的大旗,就必然放弃计划生育率这一“众矢之的”。把“计划生育率”从考核评估体系中剥离,必然成为省计生委最明智之举,将最有利于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让计生工作者腾出更多的精力来从事服务性的工作,以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四、反馈考核的结果。抽样调查的目的一旦明确,反馈调查结果就变得顺理成章,这样不仅基层的精神压力减轻了,经济负担也要减轻许多。(当然,调查人口的经济收入也会相应减少许多。)
五、发挥考核的作用。笔者潦潦草草六千言,其实通篇体现的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问题。这个“人”字,一方面是指的育龄群众,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基层工作人员本身。而我们这些基本国策的执行者,必然要服从和服务于育龄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我认为,凡属群众满意率高的地方,要对其计生工作人员予以表彰,予以提拔重用,要形成一个机制。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动不动就是下岗,动不动就是“一票否决”。要让计生工作人员觉得,计划生育工作确实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干得好与干得不好是两个样。要让计生干部觉得,只要工作做好了,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还有点奔头,这样,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才会水涨船高,更上新台阶。
第三篇:殡葬改革工作思考建议
我县从2009年3月1日起正式启动殡葬火化政策,经过县委、政府的大力宣传,殡改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基本上可以说城区社区的居民已经了解了相关的政策。从日常工作管理上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所在社区从3月1日起至发稿时间,累计死亡6人,根据6人的火化情况,发现在殡葬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死者生前有单位的,其死亡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报表是由其生前所在单位所处的社区填报还是由其生前所居住的社区填报。笔者所处社区出现了这种情况,气象局一名退休干部退休后住在东城,笔者因社区事务关系到气象局办事,偶然听见其单位同事说其已死亡,单位同事都已去挽吊。笔者因分管社区殡改工作,马上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向县殡仪馆领导进行汇报,领导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我社区填写死亡报表。笔者虽然按照要求填写了报表,但认为,“属地管理原则”应该理解为居住地社区,而不是单纯的单位所在地社区。因为死者居住地社区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知道死者的情况,然后去做死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而单位所在地社区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等到知道了去做工作,黄花菜都凉了。这需要主管单位做出界定。
二、现在有些农村社区为了搞好社区的殡改工作,出现死亡情况后,委曲求全,负担死者的火化费用,增加了社区自身的负担。解决方法:确系低保户、五保户的可以按照政策给予部分减免或全免;确系家庭困难的户,由社区出具证明给予部分减免。县民政局应该出台相应的减免政策来配合我县的殡改工作地开展,间接地减少社区的压力。
三、德源公司要加快自身的建设和机器的维修保养工作。笔者社区茶厂小区死者家属要求殡仪馆车辆早上8点来车运送遗体去火化,但是因为德源公司的火化传运带出现问题,需人工托运。其他社区的死者家属因此事阻拦德源公司的火化工作,双方产生矛盾。待解决问题时,我社区死者遗体在茶厂小区灵堂摆放已到9点多种,幸亏我社区及时介入,做了大量的工作,才稳定了死者家属的情绪,否则又会出现一起大的殡改工作纠纷问题。解决办法:德源公司应加快建设力度,启用第二台火化设备,同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机器的日常维修。避免此事的再次发生。
四、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农村社区和城郊社区的城郊结合部,要加强殡改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五、尽快出台符合我县殡改工作关于弱势群体减免费用的政策,尤其是对失地、少地、无地的居民(村民)和家庭困难的下岗职工家庭做出相应的减免政策,以推动殡改工作地开展。
我县的殡葬改革工作是一件涉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情,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是从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政策执行方面看,违反政策的事例也只是少数,多数群众还是能够理解和支持政府的这项政策,说明我们还是有群众基础的,起步也很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已经迈开了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第一步,就要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工作,执行殡葬改革的各项政策,带领群众来完成这项工作,达到我们殡改工作地最终目标。
有不当处,请同志们雅正。
异世球皇 伪娘 冷血的传奇之旅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干部考核评价引入民意调查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近期,就如何在干部考核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机制,更好地发挥民意调查的作用,我们深入到镇、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召开座谈会3场次、走访在职干部职工100余人,并征求10多名老组织人事干部、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对进一步完善民意调查机制进行了初步思考。
××县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县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
革为切入点,坚持从扩大民主、提高公开程度入手,把民意调查工作引入干部工作的全过程,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干部民意调查网络,推动了干部评价工作的科学化、透明化、制度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选拔全过程,让群众选干部
选谁不选谁,民意作依据。××县在干部选拔工作中,不断扩大民主,充分体现民意。
扩大民主推荐后备干部的参与范围,以民意为基础确定后备干部。在民主推荐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推荐参与人员的范围和人数,并注意吸收一些了解真实情况并能充分反映群众意见的人员参加。除县级及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外,县直单位还扩大到机关全体人员、下属单位的党政正职和一般群众代表,各镇还扩大到离退休老干部,部分镇党代表、人大代表,退下来的村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等。同时,采取“四荐双考一公开”的形式,面向社会公开推荐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干部库。“四荐”即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他人推荐和自荐;“双考”即统一组织考试和组织考察;“一公开”即后备干部人选初步确定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改变干部考察方式方法,以群众公认为基础确文秘杂烩网定选拔对象。在干部考察中,坚持组织考察与群众考评相结合,注重群众公认,对干部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式的考察、了解。一是实行考察预告制度。在考察干部前,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将考察对象、时间、征求意见和个别座谈的范围、考察组成员及联系方式、考察纪律、监督电话等,通过发放《考察预告通知书》等形式进行预告,并在单位醒目位置进行张贴。二是实行差额考察制度。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调整时,考察对象都不少于候选人的1.5倍;个别提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在民主推荐与组织推荐的基础上,一般每个职位提出2名或2名以上考察对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每个职位的考察对象都不少于3名。三是对拟提拔干部实行双重公示制度。县委对拟提拔的后备干部分别在确定为后备干部和被提拔任用前实行两次公示。公示期间,对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由县委组织部组成调查组,到执法、执纪部门、公示对象所在单位等了解情况,并向干部本人了解询问,认真进行调查核实。
民主推荐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人选,以公推为基础确定新一届镇班子初步人选。在今年初镇党委换届期间,××县县委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开展了民主推荐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活动。各镇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站所负责人,镇机关全体人员,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离退休干部、退下来的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对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无记名民主推荐。
二、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考评全过程,让群众评干部
干部好不好,群众有一票。经过在干部考核工作中充分了解民意,干部的实绩让群众来评价,对于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观,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了保障。
在考核评价中扩大群众参与范围。2004年以来,××县在考核中扩大测评和座谈的范围,县直单位增加了下属单位县级及县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镇增加了村委会主任、县级及县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部分镇人大代表、离退休老干部代表、老党员代表、离岗村干部代表、民营业主代表(外商代表)。测评、座谈人数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
在目标综合评定中扩大群众评定权重。县委组织部自2005年牵头开展目标综合考核工作以来,在考核结果的评定中逐步引入了民意调查机制。今年年初,××县各镇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迎新年、话发展、大家谈”电视演讲活动中,公开进行目标承诺,同时向全县进行电视现场直播。在演讲现场,县领导和全县正科级以上干部及1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群众代表集中听取演讲,并进行了现场打分,当场宣布评分结果,存入目标综合评定档案。年终再以同样的形式展示所承诺目标的完成情况,让现场人员打分,群众进行评说,其评分结果同样存入目标综合评定档案。同时,坚持每月对照承诺目标,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评比,每季度组织一次观摩评比,由县领导对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半年组织一次综合考核,年底进行目标综合总体评价。对每个阶段的考核结果都要以公开栏、通报、会议、电视等形式,向全县通报,征寻接受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发现的问题随时督查,随时通报,及时整改。
在群众“说事”中了解干部真实情况。今年初,在全县14个镇推行了村民“说
事”制度。制度规定,镇干部定期到联系点现场办公,让有想法、有困难、有矛盾的村民到村委会“说事”,重大问题到镇政府“说事”,并建立“说事”备案制度,对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安排专人负责落实,把“说事日”变成“办事日”,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群众“说事”,干部“理事”,村民反映的什么问题,有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落实,落实情况如何,以及群
众的满意度均记录在案。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村共调处化解矛盾2800余起,帮助近4000户村民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群众满意率达96%。
三、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监督全过程,让群众管干部
干部正不正,群众看得清。××县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增强了干部监督工作的民主性。
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全面了解民意。自2003年以来,××县已连续三年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评议的单位为党政群机关有关部门和部分与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共计85家。评议的内容主要六个方面,履行职责、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组织领导和贯彻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情况。参评对象主要是县处级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和部分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镇、各单位位党政正职、纪委书记及各镇分管工业的副书记、副镇长,企业管理人员,县党风政风监督员、县政府特邀监察员,群众代表和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年参评总人数为1000人左右。评议结束后,排名靠前的单位予以表彰,后三名的部门和单位作为机关作风建设重点整改单位,取消年终考核兑现奖和综合奖项评先资格,并结合年终考核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对垂直管理部门,由县委、县政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评议情况。各单位评议结果列入年终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综合考核。通过评议,群众对机关作风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满意率比前年提高9个百分点。
建立“三支队伍”,广泛了解民意。为扩大干部监督渠道,广泛了解干部信息,建立了收集干部信息的三支队伍,一是干部工作监督员队伍。聘请从县处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20名同志担任干部工作监督信息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了解基层党委执行干部工作条例情况,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和八小时以外的表现。二是干部工作信息员队伍。聘请20名组工干部担任干部工作的信息员,收集掌握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研究干部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干部工作联络员队伍。从组织部抽调14名中层干部联系14个镇和县直7个系统,不定期到单位、农村、企业全面了解干部的工作情况和现实表现。
开通“三个信箱”,畅通民意渠道。开通了县委书记信箱、组织部长信箱和干部监督信箱,并在网上开展评议机关活动。三个信箱受理的范围为各类反映、举报干部的问题,如干部在工作中吃、拿、卡、要,遇事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等影响发展的问题。为及时了解信箱来信情况,三个信箱分别安排了管理人员,每天对来信进行登记整理,并根据反映内容,分别呈送相关领导批阅,审批后的信件,及时转交到有关部门或单位,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处理结果。
引入民意调查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组织部门来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不断提高做好干部工作的水平。《试行办法》引入了民意调查的方法和手段,让组织干部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开放民主的体系内,用人上的组织意愿与群众意愿、干部意愿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扩大了干部工作的公信度。
一、突出“人大民主”,科学确定调查对象
当今中国的民主政治,主要可以归纳为三大民主:由人大制度展开的、事关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民主”;执政党的“党内民主”;以政协、多党合作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为主要内容的、非行使国家权力的“社会民主”。
从理论上讲,“民主”或“民主政治”,首要的是指国家权力意义上的“人民的权力”、“多数人的权力”。人大制度被视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原因也在于它是中国人民通过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从现实看,转型与发展中的当今中国,各种利益诉求,需要经过整合,上升为公共政策;大量异常复杂的新问题、新难题,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予以应对。由于人大是中国唯一经过普选获得人民权力委托的民意机关、立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因此,人大在反映民意、整合民意方面发挥着特有的功能。转型与发展中的当今中国,权力监控是一大薄弱环节,已引起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按宪法规定与制度设计,人大是代表人民监督政府等的权力的最高权威性机关。现实急切地呼唤着人大监督。
《试行办法》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和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是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民意调查参加人员范围,基本界定为“来自基层的、未参加民主测评的”“两代表一委员”。这些人员能否代表民意,通过调查发现,37%的群众认为“完全能够代表”,60%的群众认为“基本能够代表”,3%的群众认为“根本不能代表”,8%的群众提出突出人大代表所占比例,5%的群众提出适度增加基层其他人员,可见这种界定是基本科学合理的。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两代表一委员”的产生渠道不同,为充分体现民主政治,反映人民意志,探求最广泛、最基层的对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评价,宜确保参加调查人员中人大代表所占比例不低于40%。
二、充分尊重民意,认真落实群众“四权”
为真正实现群众公认,充分尊重民意,提高民意调查的准确性,就必须扩大民主,落实好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在干部推荐中,推行民主推荐预告制,在民主推荐会前几天向群众公开推荐职位、人数、任职条件、推荐范围和有关要求,让群众心中有数,推荐有据。同时,特别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强化群众的参与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其严肃认真对待参与民主推荐工作,把真正优秀的干部推荐给组织。在民主推荐票相对分散,被推荐者得票不足50%时,可以进行第二轮推荐。第二轮推荐时选取第一轮推荐中得票居前几位的人员,再次组织群众和机关干部进行第二次投票推荐。第二轮民主推荐票还低于50%的人员原则上不作为考察对象;民主测验时,优秀票、称职票两项达不到2/3的,原则上不列为考察对象。干部推荐中,尤其要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在干部考察中,建立健全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等科学的干部考察机制,扩大预告范围,规范预告内容,××富预告形式,提前将考察职位、任职条件以及考察理由、内容、时间、座谈范围、座谈地点、受访电话等作出详细预告,努力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让群众参与,充分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仅要听取领导干部的意见,还要重视听取基层群众的反映;不仅要考察干部工作圈的情况,还要认真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不仅要通过干部管理部门了解干部,而且要向执纪、执法和信访部门了解情况,提高考察工作的透明度。
在干部任用中,加大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对群众反映和举报的足以影响干部任用的问题,要认真调查处理。对新提拔干部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满后,要重点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以及群众的公认程度,考核中特别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考核不合格的,要免去试任职务,增加任用干部的准确性。
三、注重结果分析,防止民意调查失真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领导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系列成功的经验,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然而在调查中,群众认为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中符合民意的只占31%,认为基本符合民意的占66%,还有3%的群众认为不符合民意。由此可见,我们在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健全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掌握民意。一要具体化,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总体框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进行逐项分解,逐项细化量化;二要立体化,立足全方位,着眼多视角,充分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透过表象看干部的实质和主流;三要个性化,制定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方法和标准,减少人为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强干部评价的客观性。
增强考察考核民主化程度,充分了解民意。民主测评、民意测验要尽量扩大范围,防止拉帮结伙,“民意”变为“派意”;防止视民意为儿戏,“民意”变为“随意”;防止感情用事,“民意”变为“情意”;防止泄私愤拉反对票,“民意”变为“恶意”;防止少数领导的暗示、授意,“民意”变为“官意”。另一方面,听取群众意见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根据不同要求,确定需接触群众的层面,不能由领导干部圈定参与人员名单。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把经常性了解与集中性考察相结合,群众评议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组织部门掌握的情况与执纪执法部门的意见相结合。扩大考察范围,实行考察考核事前预告制,事后结果适当公开,并及时反馈。同时,不断完善任前公示制。
开拓考察考核视野,完整体现民意。建立过失考核体系,加大过失考核力度。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较差并且没有正当理由;执纪执法工作存在问题或受到处理;群众公认情况差、差票率高;主管机关、人大、政协评议或视察工作时发现问题;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班子不团结;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违反政策或原则的行为;思想、工作作风和其他方面有比较严重或影响较大的问题等,都要进行认真的专题考察。领导干部调离,除了要进行离任审计外,还要考察其“原地”,进行“追溯考察”,历史地、全面地了解其德、能、勤、绩、廉的状况,弥补任前考察的不足,避免失误。
提高考察考核人员素质,高度尊重民意。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考察考核队伍,要选派政治坚定、理论扎实、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文字过硬的同志,同时通过业务培训,使其进一步熟悉干部路线、干部政策,全面掌握干部考察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标准、程序和方法,提高理论和知识水平,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及概括能力,提高考察技巧,加强党性锻炼,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考察考核责任追究制,签订责任书,明确干部考察主体的责任,谁考察,谁负责,一旦发现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视情节轻重作出严肃处理。
科学准确撰写考察考核材料,正确表达民意。对群众的意见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做好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甄别真伪的工作。群众反映的意见,有些只是一些表象,还需要进一步概括、归纳、鉴别,特别是对同一个人评价反差大的问题,更要深入剖析,找明缘由,找准根本。同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做到“六看”,即“内”看作用,主要是看其在班子中实际发挥作用的情况,防止“一个数字谁都行”、吃政绩“大锅饭”的现象;“外”看评价,注意听取上下左右的评价; “纵”看发展,通过纵向比较,看其上任后的变化;“横”看位置,通过横向比较,确定其所分管工作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名次、位置;“近”看成效,主要是考核内工作实绩情况;“远”看潜力,看其工作思路、长远规划以及为今后发展所做的基础性工作,预测远期的发展潜力、后劲。考察考核材料要在公文要求的框架内,把资料性的东西写实,把评价性的东西写准,使之真正成为选拔任用干部和科学管理干部的依据,真正反映民意。
第五篇:省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方案
省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考
核评估方案
省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方案
为加强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对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考评内容和计分标准
1、年终考评指标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政策符合情况;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信息统计准确情况;
基层基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队伍建设、宣传服务阵地建设、工作
经费落实情况; 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和奖励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市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部门目标责任制落实,建立经常性协调制度和计划生育信息定期通报制度。
2、平时工作考评指标
流动人口孕环检信息网上交验工作情况;
利用国家信息平台、省办公平台进行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和反馈情况;
利用省办公平台开展业务工作情况。
3、重点工作考评指标
列入省人口计生委工作要点中的城市和流动人口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创新工程、违法生育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4、流出地考评指标
国家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信息交流反馈情况;
省办公平台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反馈情况;
流动人口孕环检信息反馈情况。
二、考评范围
考评指标中,年终考评指标通过省组织调查组对各市城区、所辖县城关镇、市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调查考评获取;平时工作和重点工作考评指标通过平时考评和年终现场调查考评获取。
年终现场调查规模
1、调查样本点
随机抽取市所在城市区的2个街道和市所辖1个县城关镇,作为年终抽样调查3个样本点,调查获取年终考评指标。其中,随机抽取城市区不同街道的2个社区、县城关镇的1个社区作为现场入户调查样本点。
2、现场调查涉及的区域和单位 市所在城市区街道、社区;市所辖县城关镇、县直单位; 城市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
市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部门及所属基层单位。
调查时限
1、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出生信息:调查时限为1月1日—9月30日。
2、其它信息:调查时限为10月1日—9月30日。
3、流动人口交流信息:调查时限为1月1日—考评时点。
三、考评方式
1、现场调查采取入户走访常住人口和流入人口,实地查看街道和社区工作现场,查看档案资料,核对相关部门资料,核对wis数据库、国家流动人口交换平台和省办公平台等方式进行。
2、平时工作、重点工作采取平时抽查、集中评估和年终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流出地考评指标采取对国家流动人口交换平台和省办公平台工作情况集中抽查2-3次、年终农村地区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
4、实行农村调查与城市调查数据共享、双向考核。农村地区调查流出人口出生漏报和政策外出生,分别以扣分方式计入流入地、流出地考核评估总分。
5、严重行政侵权、违法行政或发生重大恶性事件和事故的,以扣分方式直接计入考核评估总分。
6、干扰现场抽样调查,以及弄虚作假、瞒报漏报的,经查实后以扣分方式直接计入考核评估总分。
7、省人口计生委平时对各地城市和流动人口政策外出生漏报举报的查实情况,以扣分方式直接计入考核评估总分。
四、组织实施
1、根据考评方案,由省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授权省人口计生委负责制定考评技术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2、年终考评调查组从省、区人口计生委、城区基层抽调有关人员组成。
3、平时工作和重点工作考评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4、考评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
则。省人口计生委纪检监察室参与考评工作的全过程,并实施对被考评单位和考评调查组的纪律监督。
五、考评结果的使用
依据考评结果由省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市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表彰和奖励。年四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