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榆次区校际教研联合体的合作机制研究实施方案
榆次区校际教研联合体的合作机制研究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1.在榆次区域内创新教研工作机制,实行强弱合作、城乡搭配、校际合作、优势互补,立足学校,构建校际教研联合体。
2.建立平等、协作、互助的校际合作校本教研机制,以解决片区学校在教育教学实施中所面对的和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努力使区域内教育教学经验得到交流与共享,有效促进区域内各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4.构建教师成长平台,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长处,互助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6.形成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指导-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形成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以构建为主要目标。在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指导下,分学段构建校际合作联合体,各校际教研联合体制定校际合作工作方案,制定课题研究任务书。制定各种相关政策。
第二阶段:以行动为主要目标。按照阶段计划,搭建平台,实行行动研究,及时进行经验汇总。积极落实各种活动计划,及时跟进过程性评价。
第三阶段:以总结为主要目标。各联合体围绕工作方案和具体行动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课题研究基础材料并在联合体内交流;课题组总结、评价,对成果进行认定和推广;上报课题组。
(三)改革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的校本教研管理,确保学校教研基础的稳固。
2.整体规划榆次区中小学校之间的联合,民主调配强弱校、城乡校组成联合体。
3.指导构建联合体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形成联合体运行机制。
4.教研室有关人员跟踪参加各联合体的具体活动,给予指导和评价。
5.各联合体每学期至少集中组织1次教学开放日,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
6.修订、制定各种配套政策,制定各种考评、督导制度。
(四)配套政策及需要的支持政策
1.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制定《榆次区校际教研联合体构成方案》。
2.制定《榆次区校际教研联合体工作指导意见》,规范各联合体的工作。
3.制定《榆次区校际教研联合体工作督导标准》,及时评价各联合体的工作落实。
4.修订《榆次区教师教学业务考评标准》,促进教师主动参与,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5.修定《榆次区课题研究总结评比办法》,把本课题的研究、评比落实到常规课题管理之中。
(五)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建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各示范校校长为组员的领导组,使机构成为课题运行的组织保障。
2.学术保障。建立以教研室主任为组长、各学科教研员参与、高校有关专家为指导的专家组,使学术成为课题运行的质量保障。
3.经费保障。列入区教育局经费预算,专项开支,确保经费成为课题运行的资金保障。
4.时间保障。给各课题研究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时间。
5.培训保障。给各课题研究的参与者提供各级各类的培训机会。
6.评价保障。大力表彰在课题研究方面做出成绩的参与者。
(六)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构建校际教研联合体,进行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各联合体制定工作方案,制定各种配套政策,筹划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7月各校际教研联合体展开研究工作,各学术组积极组织各种活动,积累原始资料和数据,形成阶段性材料。进行中期研究小结。
第三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各校际教研联合体进行总结提炼,提交工作报告并在校际教研联合体内交流,课题组进行总结评比,举行经验交流会。上报总课题组相关材料,申请鉴定,对成果进行和推广。
(七)风险分析及应对预案
1.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师是否愿意参与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的职业规划引领,把学习、培训、科研当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加强考核,促使教师能够主动参与。
2.以传统学校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校长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参与态度。需要在相关的制度、考评标准、任职条件等多方面加以引导,确保学校校长具有开放性思维、创新性思想,积极有效地支持课题的研究推进。
3.学术指导是否能够及时跟进,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联合体的高效工作。需要不断地对学术组成员进行针对性培训,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及时指导。
4.评价表彰是否能把激励措施运用到最优化。需要用行政手段规范,需要课题组注重过程性评价,需要把过程和结果并重。
第二篇:市直初二年级语文“校际合作”教研活动
附二:
结合单元主题,设计特色教案
——由执教《苏州园林》想到的
盐城市初级中学
周丽
在11月26日举行的市直中学校级合作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苏州园林》一课。在教案设计方面我放弃了传统的从说明文角度解读的阅读方法,结合最新苏教版教材编排课文的特点,紧扣本单元“人与环境”的主题,将探索鉴赏苏州园林“自然之趣”作为学习的主要活动展开,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到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而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这一点也引起了一些听课老师的质疑,有老师觉得还是从说明文角度解读比较妥当。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些想法,不成体系,啰嗦如下:
近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模式逐渐从以前的划字词、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中摆脱出来,形成了更为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新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陈旧的教学思想依然影响着绝大部分教师。一篇课文不按照预设程序完整进行下来不放心,不把各个知识点教全不放心,各个知识点不教扎实不放心„„其中也包括我在执教《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遇到的:不按旧的上法来上不放心。《苏州园林》真的不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解读吗?我们需要先回顾下目前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新修订过的苏教版教材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更多地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尊重多样文化,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拓展余地。而教师,也应积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敢于挑战权威思想,不囿于教参的介绍解析,独立思考文本的阅读价值,发掘文本的特点,找到解读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使学生在每一次阅读课中都能获得新的体验。
新的苏教版教材一个重大的亮点即是围绕“主题”编排课文,打破了以往以文体为主线的传统编排体系。语文教材组织从选文的单篇排列,到组合成若干单元,再由单元组成教材,是母语教材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特点和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达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从各单元的主题可以看出:七年级上下两册和八年级上册3册教材,主题丰富,贴近生活,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八年级下册则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着重培养阅读相应类型文章的能力;九年级上下两册重在指导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不同课文有不同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而单元主题则给我们提供了相对集中的解读角度,如能紧扣主题进行文本设计,不仅教师能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轻松,学得高效。我为我自己的教案设计找到了理论依据,那么按单元主题来设计教案是不是切实可行呢?我还有一个教案设计的例子。
七年级下册贾平凹的《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月散文,构思、语言、主旨、寓意等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探讨。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而这篇文章的确又是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了童真童趣,所以我们就可以以“趣”为突破口进行教案设计。围绕“趣”字层层展开,学生在感悟文中孩子们赏月乐趣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了阅读文本的乐趣。
以上的教学设计思想与教材的编写思想是一致的,我们还可以从课后“探究•练习”中得到验证。《苏州园林》课后“探究•练习”四的问题就是这样的:“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再有七年级上册课文《春》的“探究•练习”三:“围绕‘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绘春的几个方面,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班级美术小组为这篇课文集体创作一幅‘春’的插图”。以上作业就是针对单元主题“多彩四季”进行设计的,学生在收集资料、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多条途径感悟春的美丽和内涵。
以上的举例充分证明了按单元主题设计教案的可行性,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应该以旧的教案设计思路为参照,更多地从新版教材课文编排的实际出发,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不断寻求变化和创新,最终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三篇: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研究
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研究
摘 要:循环经济中合作机制的构建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友好协调的合作,实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调统一,建立协调的合作机制,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本文从合作机制入手,分析了循环经济中合作机制的相关情况,并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合作机制的建构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合作机制
一、引言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系统,无疑需要有全社会的协同合作,循环经济立法应该积极响应这种合作机制的立法建构,以通过最广泛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谋求全社会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共识,平衡不同利益阵营间的经济利益,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基础理论
(一)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之界定
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循环经济之合作机制可以理解为是循环经济法所确立的,为了共同的环境保护的目的,由多元主体在循环经济系统中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而形成的共同负担的法律调整机制系统。通常来说,循环经济法中的合作机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合作主体的多元性,循环经济法中的合作机制中,政府处
于主导性的地位,在政府的领导下,企业则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关键要素,公众和环保团体也通过对企业和政府行为的监督在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合作行为的透明性和自律性。没有政府环境信息的及时公开和阳光行政,没有各企业之间的自觉主动,没有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循环经济就很难实现,这就要求各合作主体之间要加强对共同使命的认同感,形成一个透明、公开、协调、稳固的利益链条。
第三,合作效应的凝聚性和利益共享性。循环经济法对循环经济的调控不仅需要健全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还需要完备的市场机制、协调的社会公众自治机制,将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凝聚和整合,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公民个人来说,都能够从共同的环境利益中受益,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生互荣的关系。
(二)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的经济学基础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对“协同”、“合作”有过描述,并认为是人类共有的特征;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也专门论述了人类经济行为的“合作性”。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公共物品和外部性是两种市场失灵的主要类型,由于环境资源所固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循环经济中同样存在着公共物品①和外部性的问题,此时,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协调合作就成为解决该难题的最好途径,循环经济立法在程序上应往利益团体公平参与、资讯公开以及协商共识的方向作制度设计。②
三、国外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的探索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无论其采用何种方法,其本质上都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并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给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德国循环经济立法中合作机制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其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较为成熟,在立法方面,德国通过以《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为中心,在多个主体之间建立起了保障循环经济实现的合作机制,建立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良好合作的关系网络。具体来说:联邦和各州的责任主要是制定废物经济规划,并共同规定相应的实行要求和措施;企业的责任主要是产品责任延伸;公众的责任则是对私人家庭废物的处置义务。通过严密的立法规定,德国的循环经济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社会各个层面的有序合作层层推进,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中合作机制的应用
日本也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备的国家,在其循环型社会的推进过程中,日本的循环社会法律规定突出体现了合作机制的构建和运行,不仅促进了各方主体的有效合作,而且和合理解决了各种利益的合理分担和公共费用的公平负担。如在《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第4条就明确规定了“合理分担原则”,第9、10、11、12条也分别对
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法律责任进行了制度安排,从法律上对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程序、合作事项、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效保障了循环型社会的发展。
四、我国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建构之展望
我国的循环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循环经济法的出台,相信我国的循环经济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合作机制建构的基础--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循环经济立法之合作机制建构的前提是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分工,确定各主体的责任归属,通过责任的明确来达到主体之间利益的配置,平衡利益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
1、明确政府的责任
在循环经济之合作机制中,政府应该积极适应循环经济之要求,转变职能,以到服务、引导为主,由对企业、社会的全面干预向适当干预、服务引导为主的职能转变,有政府管理向政府协调转变,尽量减少对企业活动的强化管理,更多地借助经济政策、法律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明确企业的责任
利益相关者学说认为:“企业应当就其行为对社会公众以及社会整体负责。尤其是,它有道德义务保障不伤害那些受其行为影响的人。”③企业在循环经济法中的责任主要是在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清洁生产。
3、明确公众及其他相关主体的责任
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企业的合作,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配合,培养公众健康的消费观和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自觉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发展。
(二)合作机制的结构形态设计
总体来说,有关该合作机制的结构形态可以分为两种,即外部合作与内部合作,其中,内部合作主要是政府及其内部各部门在循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合作;企业层面内部的合作,从某企业内部到整个企业链的合作;社会公众之间的背部合作,这里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组建一些环保非政府组织来达到有效的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的工作。外部合作主要是指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彼此相互的合作,表现为政府在政策上、法律上和制度上对企业和社会的引导,社会则形成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
(三)合作机制建构的制度设计
从制度学角度来看,“机制”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各合作主体进行良好的合作关系,必须有良好运行的制度作保障。循环经济之合作机制同样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保证机制运行效率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循环经济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合作机制的制度建构:第一,建立协调功过会议制度、环境保护委托制度等主体协调的法律制度;第二,建立环境教育制度、科技支撑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引导合作的法律制度;第三,建立资金支持制度、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绿色消费鼓励制度等激励、有利于促进合作的法律制度;第四,建立行政考核与问责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等违背合作行为的惩罚制度。
注释:
①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物品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它所带来的好处,而且一个人对他的消费不会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②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③[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第5版),李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转引自郑少华:《从对峙到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参考文献:
[1]张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苗绘,郭卿.循环经济国际借鉴及我国的现实选择[J].商业时代,2010,(2).[3]金涌,马之浚,陈定江.循环经济:理念与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10,(1).[4]李越,刘薇,张英健.力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J].中国投资,2010,(2).
第四篇: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日期:2010-04-08] 来源: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余祖光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划分主要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方案中的时间、空间和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为依据,可以从实际中存在的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9种主要模式。
(1)“学年分段”,分为“2+1”和“异地分段”两种。“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异地分段”,发挥城市和东部职教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优势,开展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培养。“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和“一年在农村职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两个三段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2)“阶梯分段”,我国职业院校和德资企业合作,进行的本土化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江苏太仓院校与百家德资企业、湖北十堰汽车、湖北啤酒等合作。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
3、1/2和2/3,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时间设置比较科学,缺点是实施成本较高,需要企业支持力度大。如果利用这一模式培训企业在职人员,企业的付出就“肥水没外流”。浙江机电职院和新昌三化集团等企业合作,采取“阶梯分段”进行在岗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获得成功。他们以国家职业标准二级为依据,坚持企业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自我发展与岗位实际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操作岗位、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3个岗位群分工合作培养,最终获取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
(3)“半工半读”,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生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也有利于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国内有百所试点学校,东莞台资企业与内地贫困地区校企合作主要是这种形式。
(4)“弹性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利于知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对于企业生产帮助更大,更受欢迎,如铁路的春运、旅游的旺季、会展的周期、建筑的最佳
施工期等。软件企业与学校合作更倾向采取弹性安排,因其委托学校利用学生实习完成的服务外包项目来单通常是随机的。
(5)“订单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一般也要支付部分培养成本。冠名班是常见的订单形式。订单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缩短订单周期、模糊订单数量、深度参与订单培养。上述4种模式都可能选择采取订单模式。
(6)“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该模式不但方便学生,同时,学校在教育上具有更多支配权。艺术设计类的“工作室”也可以纳入该模式。
(7)“厂内基地”,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这种模式中企业具有更强的主导作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教学,一般生产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企业采取此种模式。
(8)“行业主导”,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河南省供销社组织下属1000多个中小企业与5所供销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等均属于这一模式。
(9)“职教集团”,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其主要功能就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
上述9种主要模式,主要按时间和空间划分,两者会有交叉。如果再引入订单与非订单培养,集中与分散安排的因素,还会有更多的衍生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分散安排的实习和学生及家长自行安排的顶岗实习正在逐渐增多。
二、深化改革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校企合作中的机制研究
1.合作的性质与遵循的原则——机制设计的依据
(1)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是一种教育行为,同时,其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训练,也是一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行为,同样也属于大的职业教育范围,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因此,要遵循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原则。
(2)校企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商业行为,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洽谈项目、制定规则、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以保证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3)校企合作是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主体的现代化、大规模、高成本的社会活动,要提高质量效益,不依靠社会化服务,仅仅靠自我服务,搞小而全、大而全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遵循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
(4)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因此,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
(5)校企合作的主体涉及企业(行业)、学生和学校三方,适合非完全行政、非完全市场的一种治理,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权益平衡的原则。
这里需要引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概念——治理。治理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治理的主要内涵有三个要素,一是治理的载体超越了政府机构而将其他社会公共组织或私人机构也囊括其中;二是治理的前提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主体利益的独立化,目标是利益协调的制度化;三是治理所倚重的是各相关组织或机构之间在共同处理特定领域事物时要遵循共同建立的制度。
2.合作中利益与责任关系——动力与制约机制
(1)校企合作中的主体观念与利益差别。校企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式上基于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行为倾向;区别源于不同的目标和对生产、服务过程的不同的理解。前者源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资差别;后者源于劳动世界与学校世界之间的业界差别。前者只能协调,后者可以尽量缩小。
职教是从学校学习向企业工作的过渡准备,人才培养的前期要以“学中做”为主,侧重基础性学习、基础性技能训练,掌握更宽广的职业生涯基础能力;后期要以“做中学”为主,侧重专业性应用、职业性的工作训练。用前者替代后者,就丧失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用后者代替前者就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同样不可取。
企业往往希望实践多一点、理论少一点。企业实习长一点,学校学习短一点;而学生及家长往往希望基础学习多一点,职业专门化训练晚一点。两者的目标和学习方式偏好需要兼顾与协调。
(2)学生与企业的中间人——学校的立场。在教育观念的价值判断上,应形成建立在劳资平等、社会和谐基础上的共同认识。在教育规律认识上,在教学内容上要尊重企业的实践真知,在课程教学上要尊重学校的理性把握;在实习环节上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在实训环节上以学校为主,以企业为辅。既要加强教育管理,使实习学生重视实践、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又要督促企业合理安排实习工作位置,保证专业相关、技术含量和必要的岗位轮换,避免沦为廉价劳动力。
3.合作中的政府引导——引导与激励机制
政府教育部门在对待上述校企合作中的矛盾时,要注意采取怎样的立场和方式,避免成为“企业的传声筒”或“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关键在于坚持一种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鉴于就业形势供过于求使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处于弱势地位,要平衡校企合作中学生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学校调控“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必须伸出援手。这使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引导与激励机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4.灵活适应的调节机制
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集中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才培养的实践特色和教育过程的特点上,包括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模式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多样化和适应性。职业教育不能一刀切,只能因地制宜。如建筑企业冬天不能施工,实习安排在暑假前后;而铁路因春运实习应安排在寒假左右。农业、林业要依据作物生长周期,旅游实习要考虑安排在旺季;订单工学交替更适合农村职教,等等。因此,尊重、鼓励灵活适应的调节机制,一定要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运行机制之一。
5.合作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校企合作中一个学校至少要与20个以上的企业合作,一个企业也不止仅仅和几所学校合作,点对点的校企合作成本高、效益低,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契约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监督、协调与服务,才能保障合作顺利进
行。上万所职业院校与几百万家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要涉及每年近千万的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规模如此宏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唯有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才能实现优质服务。澳大利亚全国建了300家免费新学徒培训中心,为学生、企业和培训机构服务。我们是否可以建3000家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学校和学生服务?
(二)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应当明确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责任,政府要加强统筹,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
(2)给予行业组织财政专项补助以推动其参与课程改革,建立中小企业实习中心,对中小企业校企合作指导与服务。用减税方法鼓励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落实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3)地方政府在各权益方利益均等的条件下,出台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2.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1)地方政府部门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同时制约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制定如“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驻厂教师工作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等操作性文件。
(2)制定严密、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家长三方签署合作培养协议,合作协议须在主管部门备案。
(3)成立由实习生代表、家长代表、企业代表和校方代表组成的“实习管理委员会”,协调并仲裁校企合作特别是学生顶岗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3.加快适应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力建设
(1)支持、资助开发适应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材开发。
(2)支持、资助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要对西部和农村的职业学校倾斜,帮助他们早日提高校企合作中的自身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的人员培训。在职业教育师资素质提高工程中,要把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改革列为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以专题形式进行研究与学习,推广先进的典型经验。
4.出台更加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政策
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专业,应当出台因地制宜的校企合作政策,避免大一统,增加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类型,在时间上给予更多的灵活性。扶植校企合作的服务机构,利用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对于符合标准的服务机构,当地政府予以认可,并批准职业院校和企业购买该机构的服务。
5.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1)从校企合作的体制角度切入,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2)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切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以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在《职业教育法》修订过程中吸收校企合作的改革成果。
(4)以校企合作宣传为依托,让社会各界更加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进一步改善。
(节选)
第五篇:课例研究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南河镇中心学校课例研究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三五七”教学模式,我校的教研活动以县教研室提出的课例研究活动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讲课艺术、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教研将以上级主管部门工作要点、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结合我校教学现状。坚持以“科研强师,科研兴校”为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着眼点,精心打造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着力抓好教学规范管理和教师业务指导,狠抓学生学风,规范教学行为,为我校教学水平再上台阶做出努力。
二、教研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
2、使学生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学会自强,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学生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具有远大的理想。
3、以县教研室提出的课例为导向,深化培训工作,提高以校为本的教研与培训工作水平,以培训增后劲,用教研促发展。
4、通过学习、借鉴、引进、交流,不断探索研究适合学生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5、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与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各教研组课例研究主题:
语文组:对同一篇课文,从不同层面对课文进行不同的解读。
数学组:讲试卷进行分析课或单元小结课。
英语组:对新授课课文进行阅读指导或听说训练指导。
物理组:复习课,重视知识归纳与练习;新授课重视试验探究,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化学组:讲课要包括以下方面:系统知识、沟通联系、深化理论、形成知识链。
生物组:通过与生活联系的活动,让学生谈体验感受。
政治组:创设情境,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要形成学生讨论合作,师生思维要发生碰撞。
历史组:注重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检测。
四、活动过程与要求
(一)教研组结对子
语文组帮政史地组数学组帮理化生组英语组帮综合组
(二)讲课要求
A、讲课教师在讲课之前必须按照教研组确定的讲课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制定好适合本班学情的导学案。
B、讲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情,关注全体学生,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本课所讲
内容。
C、讲课完成之后要准备好本节的说课稿和教学反思,教研活动结束之后上交到教导处。
(三)备课要求
年级组实行集体备课
A、确定本课所讲的主要内容
B、教师独立备课,完成个案
C、同组教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D、教师对共案进行反思加以修改,添加个性化设计
E、教师再次备课形成定案
(四)评课要求
A、教研组长组织好本组教师,提出相应要求。(地点:三楼大会议室)
B、讲课教师进行说课,要求讲课教师必须说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形成及相应方法指导、教学设想、课后反思。
C、同组教师进行评课完成三个一,即提出本节课教师最突出的一个优点、一个最突出的缺点及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D、教研组长对本次评课进行小结。
(五)听课要求
A、每次讲课同教研组必须参加,其他教师没有课的尽量参加。
B、听课时,要求听课教师尊重讲课教师,认真听课做好听课记录,不得在教室内大声议论。
C、听课本必须记载详实,款项齐全,要有对本节的评议。
D、每位教师学期结束听课不得少于20节。
(五)每大周各教研组安排好讲课教师,讲课教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教研主题进行备课、讲课。讲课时间由教导处根据课表确定通知。
(六)每月由教研组、教导处进行一次常规检查,以察看教师教育教学情况。
(七)每大周一个教研组进行说课竞赛活动,说课时间及内容由教导处确定。
(八)学期结束,进行优秀导学案评选活动。每位教师把本学期所备导学案放在会议室,由学校组成评选专班,对所有教师的备课进行评比打分,根据打分情况确定教研活动先进个人并表彰。
五、教研活动具体安排
2月下半月
讲课:陈伟伟张芹 马艮艮蔡道敏李林云陈波丰丽 常检:教导处
3月上半月
讲课:马艮艮左子福张建勇李威马德莹阳慧周娅妮 说课、评课:综理
常检:教研组长
3月下半月
讲课:谢德海陈金银夏祥军纪钟铭董旭常陈琳
说课、评课:数学
常检:教导处
4月上半月
讲课:帅德琴帅松林胡文毅刘伟石光宏张芹
说课、评课:综文
常检:教研组长
4月下半月
讲课:李玉清帅德强艾姣艳郭祥涛陈圣旭张政妮 说课、评课:综合常检:教导处
4月中旬期中考试
5月上半月
讲课:龚一波石本强纪钟铭唐君方卉
说课、评课:英语
常检:教研组长
5月下半月
讲课:周起国
说课、评课:语文
常检:教导处
6月上半月
讲课:
常检:教研组长
6月下半月
优秀教案评比:
南河镇中心学校
2014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