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安全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就显得尤为突出,确保安全生产已成为企业干部职工的中心工作和共同任务,引入安全文化理念,为企业安全注入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导向、影响、激发、凝聚作用,聚安全合力、强安全责任、正安全行为,是确保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关键之举,是企业适应新体制、新形势、新任务的具体体现。当前,安全文化建设正在铁路企业全面展开、深入推进,如何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扎实开展、富有成效,笔者对此谈几点思考。
一、坚持以培育理念为先导,全力构建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文化 安全理念是一种精神理念,是积淀于企业及职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培育安全理念,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安全思想意识、安全思维方式、安全道德观、安全美学观、安全价值观及共同愿景,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灵魂所在、安全价值趋向所在,必须首先抓实、抓好。
1、注重舆论引导、强化宣传培育。企业安全文化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这一新的管理理念要使企业干部职工认同和接受,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职工,宣传教育职工。企业要借助一切宣传阵地和宣传手段,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安全文化观、安全价值观、安全利益观、安全形势任务等的宣传教育,将安全文化的内涵、指导思想、目的意义、目标任务等,向干部职工讲清楚,说透彻,将新体制下安全运输生产的形势任务讲清楚,说透彻,使“安全第一”的共同价值观为广大干部职工所认同,使“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精益管理、问题管理”的安全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使干部职工思想上重视安全文化建设,行动上积极的投身到安全文化建设之中,形成上下齐动,全员共建的良好格局。
2、注重思想启发,强化教育培育。企业要广泛开展“安全第一”的教育、阶段性安全形势教育、安全思想意识教育和“细节决定成败”、“让标准成为习惯”的安全理念教育,并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职工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
开展安全技能、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要借助局域网、电化教育、内部刊物、宣传栏等有效载体,广泛宣传“安全是基础”、“安全是生产力”、“安全是生命”、“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家庭幸福”、“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等安全理念,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继续开展安全管理大反思、大讨论活动,在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树立起安全生产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人心系安全、处处盯控安全、全员共保安全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和安全价值理念。
3、注重氛围营造,强化熏陶培育。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对人的思想、意识、态度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规范作用,是培育干部职工安全理念文化的重要形式。企业要通过开展安全形势宣讲、“安全在我心中”主题演讲,“安全生产大家谈”,“安全连着你我他”征文等,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全员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氛围;通过安全格言、警句征集,身边典型谈安全,安全功臣上讲台,安全宣誓,安全承诺等活动,对干部职工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全力培育职工个人和群体的安全价值观及敬业精神。
二、坚持以规范行为为重点,全力构建以责任心为基础的行为文化
安全行为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企业要使职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就必须全力构建以责任心为基础的行为文化。
1、强化宣传教育、激发安全责任。一是抓好安全形势的宣传教育。结合生产力布局和直管站段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对企业安全生产提出的新要求,教育干部职工认清形势、反思自我,自觉纠正不标准、不规范的安全生产行为,自觉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利益观,以规范的安全行为保安全,以强烈的安全责任保安全。二是抓好安全规章的宣传教育。企业要制定职工安全法律法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标准的培训教育计划,使人人得到培训教育,通过培训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生的技能,实现作业行为的规范。三是抓好安全责任意识的宣传教育。企业要制作人性化、人情味的安全教育警示标语、标志;拍摄制作职工身边安全生产正反面题材的专题节目,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内容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养成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采取理性灌输法、情感
启迪法、电化教学法、案例剖析法、活动熏陶法、环境感染法等多种方式,增强教育效果,让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高责任意识,养成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职业习惯。
2、强化素质提升、增强安全技能。一是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在继续坚持职工技能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形势的要求,对职工进行超前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技能培训教育,采取先进教育手段,如:电化、案例、模型教学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和素质培训等,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分析职工队伍业务素质状况,确保培训的针对性,继续推行职工教育学分制和等级职工达标考核等。二是开展技能竞赛。企业要在坚持定期职工业务技能竞赛的基础上,将防范安全隐患、处置安全应急事件、提高职工安全自救、自护意识等,作为技能竞赛的主要内容,不断增强职工安全生产的意识和防范安全危险的能力。三是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企业要将职工技术交流、技术攻关活动作为提升职工安全生产技能的重要形式,充分发挥职工技术交流协会的作用,在安全生产实际工作中不断拓宽职工技术交流的渠道、丰富技术交流的内容,站段各车间、班组要结合工作性质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活动,建立工程技术人员包保联系点制度,参与指导车间、班组职工技术交流工作。技术交流要把重点放在解决安全生产、安全管理、行车设备、增收节支等重点、难点问题上,以技术交流带动职工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的提高。
3、强化行为规范、促成习惯养成。一是开展“个人安全目标控制”活动。要求每个职工在认真反思上年度违章违纪件数和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年度的“两违”控制件数和措施,上墙公示,每季对标,年终评比,奖优罚劣。活动要把确立并践行“不能保证安全的职工就是不合格的职工”、“真爱自己就要严守两纪”、“不放纵一时,不疏忽一次”的安全理念作为活动的主题,以此警示职工规范安全行为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二是开展“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的大讨论活动,引导干部职工结合安全生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自己教育自己,从而加深对确立这些安全理念重要性的认识,在工作实践中纠正不良行为,自觉执行标准。三是开展安全承诺活动。站段、车间、班组要结合阶段安全生产实际,制定安全质量奋斗目标,职工个人安全行为规范,以签名、宣誓、倡议等形式,开展职工安全承诺活动,激发职工自觉践行安全承诺,养成安全生产习惯。四是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通过监督检查纠正不良安全生产行为,驱使职工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五是强化规范管理。通过现场作业的监控,强化责任追究、重点岗位的帮促、先进典型的引导、干部规范管理的意识教育,来规范职工的作业行为和干部的管理行为。同时,要做好学标、对标、贯标工作,使其经常化、制度化,以此促进干部职工养成按标管、按标干的良好习惯。
三、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力构建以管理创新为内容的制度文化
安全制度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影响和作用的制度体系,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健全完善有效的企业安全制度体系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1、健全完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站段要结合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直管站段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按照细分、精益、闭环的原则,重新界定站段、科室、车间、班组的安全管理职能、责任、权限,使其权责清晰、任务明确、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安全管理责任机制要与干部安全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干部安全管理风险抵押考核机制相结合,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有责必考核、考核必落实。
2、健全完善安全监督检查机制。按照抓规范、抓基础、抓落实的要求,健全完善安全监督检查机制。监督检查机制要明确各级管理者的安全监督检查责任,各级安全员的安全监督检查责任和各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安全监督检查责任,并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质量、数量、信息反馈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纳入个人月度绩效考核之中,实施动态考核,积分累加,月度排序。同时,要对监督检查人员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服务生产一线的工作方式方法,提出具体要求,使其带着感情抓安全,带着责任抓安全,带着文化抓安全,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和评议,使监督检查人员真正成为以人为本安全文化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
3、健全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站段安全教育培训机制要明确站段、车间、班组的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内容、任务和考核,明确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和资格认证,坚持干部职工持安全培训合格证上岗。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新技术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使用维护保养和安全故障处理的知识培训;突出全员性岗位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突出新上岗、转岗、长休从新上岗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
突出特殊工种岗位安全知识的培训;突出管理干部的安全知识培训。教育培训方式要坚持普及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季节性培训与日常培训相结合;理论讲座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使安全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干部职工提高安全技能、保证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4、健全完善安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健全完善干部安全责任追究机制;二是健全完善安全目标责任风险抵押考核机制;三是健全完善安全质量分析制度;四是健全完善问题管理机制;五是健全完善车间季度综合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六健全完善职工等级管理机制;七健全完善干部职工“三零”考核机制;八是健全完善安全先进集体、个人评选机制。安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要明确主抓主体、考核标准、考核周期、评价运用、信息反馈等内容。注重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管理资源、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四、坚持以优化环境为基础,全力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环境文化
安全环境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环境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或企业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必须注重营造和培育。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一是对职工生产作业现场的劳动保护条件、设施和工作环境进行排查,特别要把从事有毒、有害和危险作业岗位人员的工作的劳动保护措施作为调查的重点。二是积极改善现场职工的生产作业环境。结合排查情况和《安全生产法》、《劳动保护法》的要求,制定更新改造计划,大力改善职工生产条件,配齐生产生活设施,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和劳保投入力度,优化作业组织,确保职工作业安全健康有保障。三是优化生产组织、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职工的劳动生产强度。坚持按照管理扁平化、生产机械化、作业规范化的要求,合理设置生产管理组织,提高生产设备的科技含量,均衡组织生产,减少生产过程的无效劳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把职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体现的具体的工作实际中。
2、坚持亲情关爱,强化文化辐射。坚持把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到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站段要实施职工段、家联系卡制度,将职工家庭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嘱托,送到职工岗位,送到职工心坎上;同时,站段要开展送科技
书籍到车间、班组活动,为职工学科技、学业务创造条件;站段要按照路局“三不让承诺”的要求,做好帮困救助和送温暖活动,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消除职工安全生产中的后顾之忧,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坚持环境建设,强化环境改善。站段要在巩固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实际,制定站段环境建设具体规划,逐年投入,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同时,注重文化环境改善,段内及生产作业场所的宣传栏、宣传板,安全标识、标志及职工着装等,要统一规范,使其醒目美观、统一规范。积极开展创建文明车间、文明科室、文明班组、文明职工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创建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企业精神风貌。
4、坚持潜能挖掘,强化平台搭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主力军,职工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挖掘职工潜能,搭建职工展示才干的平台,是激发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站段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健全完善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尖子上讲台、拜师学艺、经验介绍、技术攻关、成果展示、表彰安全生产功臣等活动,不断激发职工安全生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上下营造学技术、钻业务、保安全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入健康发展。
第二篇: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探索非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地巩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组织部分,近几年来,非国有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我局先后成立非国有企业五家,随着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局下属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一是经营不活;二是依赖性过强;三是资产闲置;四是低效益或负效益运行,因此,在近期内逐步对下属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了探索新形势下非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我们作为专题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已改制运行的企业,发现党的组织建设已出现了软弱涣散的状况。
一是不愿设立党的组织机构,怕找麻烦;
二是否定党组织在非国有企业中的作用;
三是在非国有企业里,人、财、物、购、存、加、时间、空间都集中于资方代表一身,党组织办事无权利,教育无时间,活动无经费,监督无手段。
四是即是非国有企业设了党支部书记,但与生产、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相比,觉得低人一等。
以上四个方面,极大地动摇了党组织在非国有企业中的阶级基础,危害着党的基层组织在非国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非国有企业主对党组织特有的向心力、凝聚力、创新力在形成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个别的非国有企业主不是党员,本身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新时期党的任务要求和工作方式不了解,认为发展企业党组织,会对企业的领导起到削弱作用,对党组织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身份为党员的非国有企业主自己参与党组织的管理和活动的时间受限,党组织工作的力度受到影响。
二是部分非国有企业党组织对企业的发展助推作用不明显。一是参与的主动性不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国有经济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企业经济生产和经营活动,过于强调党建工作,会影响非国有经济投资者的信心,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主动参与企业发展的意识不强,二是企业发展的骨干中党员少。非国有企业招聘员工的对象,大都偏向于年轻一代,成为企业骨干的基本都是知识分子,这部分人中党员的成份较少,所以在非国有企业中的党员成分也相对较少。三是企业党员的意识被弱化。在企业中,党员受党的教育时间相对较少,思想政治工作甚至被单纯的经济、行政手段所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被弱化。再者是非国有企业中的党员成份比较复杂,有农村务工党员、下岗职工党员、转业复退军入党员,各方面的素质差异较大.考虑生存发展的多,考虑党员“权利义务”的少,组织观念较弱,心态较为复杂,有的甚至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做“隐性党员”、“口袋党员”,党员的意识被弱化。
非国有企业是全新的经济组织。企业党组织如何行之有效地展开工作,既无前人实践过的理论,又无当代现成的经验。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用改革的方法,研究新情况,提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走出一条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前进的新路子。加强非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探索:
1、改变党建活动与企业中心工作脱节的现象,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开展工作。
非国有企业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因此,企业党组织应该把搞好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目标”,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克服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中的“难点”,作为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点;把解决员工队伍中思想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检验党组织开展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力求开展每项党的活动,都能以“企业需要、党员喜欢、员工拥护”为标准。
2、改变“一刀切”、“上大课”的方法,坚持“业余”、“小型”灵活施教。由于非国有企业大多数在管理上都是按满负荷、快节奏运作。人员定编宁缺勿多。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党组织活动尽量不占用生产时间。其做法是:必要的集中、统一,大型党的组织活动,经资方代表同意,也可以占用一定的生产或工作时间。但在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业余、小型、分散为主的弹性活动制度,来保证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不拘一格、不图形式、讲究实效。如支委会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利用下班时间进行;支部大会、企业党员大会,可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展开;党员的党课教育、理论学习可安排在销售淡季或停产维修时进行;小组生活、评议党员可利用班前班后、待料午休时间完成。
3、加大非国有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要按照“企业发展增力,企业党组织增加,企业党员增多,企业职工增收,企业人文环境改善,生产环境改观,发展环境改进,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党员和员工素质明显提高”的要求,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的原则。在质量中求速度,稳步扩大非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对那些规模不大、员工流动性大、党员数量少、不具备组织条件的非国有企业,要动员企业员工亮出党员身份、鼓励回乡转接党员关系,做到非国有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和体现到哪里,要强化基础工作。
4、狠抓非国有企业发展党员工作,壮大非国有企业经济党组织的力量。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和新党员的发展,是党组织在非国有经济组织中力量的源泉和希望.一是要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侧重点放在企业主、生产经营骨干和生产一线职工上.尤其是注重在重点岗位,关键岗位中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二要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拄照《党章》的规定,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要完善群团组织推优制度、积极分子考察培养制度,全面推行党员发展公示制和票决制;要进—步完善党员发展责任追究制,努力从机制上保证党员发展质量。要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中心点放在挖掘企业内部员工上。要深入企业对“隐性党员”、“口袋党员”进行调查摸底,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思想顾虑,澄清模糊认识,动员和帮助他们接转组织关系。
5、强化非国有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是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抓手,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采取分类分层次施教的方法,与改进管理相结合,构建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全面提高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能力,实现“双赢”的格局。要以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为载体,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按照“小型,灵活、多样,务实”的方式,通过组织参观访问、文体比赛、演讲会等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要通过开展“党员模范岗”、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形式,寓党的活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让党旗红起来,让党员动起来、让企业富起来。三是关心企业党员工作生活。要建立非国有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同企业主相互沟通联系制度,想方设法帮助党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量给他们排忧解难,从而增强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要着重加强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培训。要不断改进培训形式和方法,使培训向经常化.规范化转变,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务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要从党建经费、财政补助、社会赞助等方面筹备企业党务干部保障基金,解决党务干部的后顾之忧。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保障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中的合法权益,稳定企业党务干部和党员队伍,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6、探索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党组织能否在非国有企业中充分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直接影响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力,直接影响党员在企业中的吸引力,甚至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探求一条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途径与方法至关重要。一是要处理好非国有企业中的党政关系,把党的政治领导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有机地统一起来。党组织要摆正位置,按照“多参与不干预,多支持不拆台”的工作原则和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渗透到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分配以及职工的工作生活中去,发挥好组织的作用。二是要处理好企业生产与党建工作的关系,把经济效益与党建效应有机地统一起来。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党建工作的目的也是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去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二者是共同的目标。同时,党建效应促进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又能为党建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使这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双赢”。三是要处理好党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把党和员工的心连在一起。党组织有没有生命力,企业员工能否增强政治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组织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开展“争当优秀党员”、“党员示范岗”、“为党旗添光彩”等活动,塑造党组织和党员形象,增强对员工的影响力,争取员工中的先进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四是要处理好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的关系,把主导作用与辅助作用结合在一起。要在重视发挥企业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发挥企业群团组织的优势,寻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行使各自职权的结合点,增强党组织在非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推动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
第三篇:对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求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队伍的支撑。集团公司现有35岁以下青年2583人,占到职工总人数的58%,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普遍精力充沛,思想富于创造性,充满奋斗的欲望并渴求得到最大的认同。他们非常希望在工作中多出成绩,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常常会有矛盾与冲突之处,特别是近年来新进公司的青年,相比较而言,他们不拘泥于形式而更加注重于实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有时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如何使青年立足岗位成才,成为建功立业的表率,是企业各级领导和组织需要审视与思考的问题。
一、做好理想信念文章。
当前,我们的企业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极好机遇,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是企业对青年的期盼,更是青年的责任。广大青年肩负起这一责任,就要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把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从现实来看,我们的大部分青年还没有把个人目标真正融入企业目标,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青年中也普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部分青年缺乏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姿态,表现为只图享受,不愿付出,思想空虚,没有理想追求,得过且过,对集团公司的形势及目标任务也关心不多,了解不够。集团公司团委去年3月份对青年作过一次问卷调查,问及对集团公司当前形势及目标任务是否有了解时,只有16%认为相当了解,70%认为了解一点点,另有14%认为完全不了解。这说明,集团公司应进一步对青年加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宣传教育,要通过报纸、网络、座谈会、领导与青年员工之间的对话等方式,把企业的战略目标、愿景在青年员工中宣传开来,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惜企业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坚定信心,爱岗敬业,自觉的把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二、做好青年学习文章。
企业的战略创新和跨越式发展,需要青年不断的学习,掌握多方面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企业赋予的重任。从去年的思想问卷调查来看,有 51%的青年最大的愿望和迫切要求是得到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有 53%的青年对各种培训和讲座感兴趣;有 96%的青年把做好本职工作,岗位成才,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这些数字表明,青年队伍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势头,愿意学知识,学本领,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渴望提高自身素质,体现自我价值,被社会认可,被企业认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生产一线、项目部的青年人工作的环境较为闭塞,甚至有基层青年反映,集团公司的报纸他们看不到,集团公司的动态他们不清楚,连职称考试这样的信息也传达不到项目部。作为企业和企业团组织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青年求知学技的积极性,要通过集中学习、实地观摩、座谈讨论、专家授课、专业交流等方式加强青年学习、培训的力度,为青年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和场所,同时也引导青年人多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多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学习,通过扎实有效的开展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等工作,在青年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青年逐步锻炼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符合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做好服务青年文章。
团组织要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服务青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青年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氛围,推动大批青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中专毕业生初到企业,会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不适应。团组织要发挥广泛联系青年的组织优势,着力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实实在在地帮他们解决一些困难。例如为每一位刚来企业的大学生安排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师傅,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新员工在工作中少走弯路。我们的建筑公司从2005年起,坚持了“导师带徒”这项工作,经过近2年的实践,效果确实不错。我们还可以建立青年人才库,把青年中各种专业、各类特长的人才分门别类,定期向各级组织推荐。开展“推优入党”工作,把团员青年中的积极分子向党组织推荐。青年人喜欢交往,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项目部之间的、分公司之间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流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也可以组建一些专业的兴趣小组,定期进行探讨等等。总之,一切工作都要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帮青年之所需,解青年之所忧,排青年之所难,把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与推动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四、做好激励机制文章。
虽然说近些年来,企业进行了薪酬体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加大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但在调查和座谈中我们发现,有不少青年认为目前干多干少,学好学坏在收入上体现不明显;部分青年感觉学技术钻业务看不到出路,一些项目部的领导不重视培养青年员工,追求短期利益,相当多的技术骨干在工地上觉得自己进步的速度太慢,前途渺茫。调查也显示,当前青年人的思想已呈多元化趋势,他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已经明确大胆的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提高个人生活水平,自身价值货币化观念成突出态势。这就要求我们企业要在激励机制上逐步完善,在激励机制的内容、方式、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加强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并大力宣传青年岗位成才典型,积极推荐德才兼备的青年到重要岗位及领导岗位上锻炼,施展才华,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舞台。今年的5月21日,在集团公司“企业发展与青年成长”座谈会上,有来自我们项目部的青年代表说:我们青年员工关心薪酬,但绝不是只考虑这个因素。个人的发展空间、企业文化等体现公司人文关怀的问题都是我们青年员工关注的焦点。各级组织和领导多给我们一些激励,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微笑,都会深深的感染我们,让我们在工作中充满希望和激情,哪怕环境苦一点,工资少一点,我们也会真心的为企业付出。由此看出,我们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的激励,会在青年中产生强烈影响。对青年成长过程多一点关注、多一些指导,指出他们的不足与改进方向,必定能凝聚他们的智慧,促使他们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青年是企业的未来。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应上升到企业的战略管理高度。“培养青年,人人有责”。培养青年不光是团组织或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更是各级领导和各级组织的责任。在思想上引导、人员上保障,过程中控制,结果上评估,经费上支持,为集团公司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使青年与二十三冶共同成长。
第四篇:对加强企业职代会制度建设的思考
对加强企业职代会制度建设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已呈现出多样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确立和完善,对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并且在企业民主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职代会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变化,适应新形势、新体制的要求,使职工代表大会这一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得以坚持和不断发展,是当前我们应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坚持职代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职代会制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施这一制度,不仅使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得到贯彻落实,同时也加强了企业的民主、科学管理,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在落实职代会制度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职代会制度操作欠规范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职代会制度正在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国家《宪法》、《公司法》、《劳动法》中,都有关于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实行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的要求。新颁布实施修改后的《工会法》也明确提出“工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职工民主权利的实现。”这些法律规定是坚持职代会制度的重要依据。但是,仍有不少企业在具体实施时,出现了在坚持职代会制度方面理念不清、操作欠规范的问题。
(二)职代会制度认识有偏差
尽管职代会制度在企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特别是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在坚持职代会制度方面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和偏差。如:有的经营者认为,既然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可以决定企业的重大问题,那么职工代表大会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职代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与现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不合拍,与现代企业制度有冲突。有的职工认为企业改制了,我们是企业的雇员,与企业是靠劳动合同来维系关系,参与民主管理只是形式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的工会工作者认为,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是职工的基本政治权利,但是如何保证职工的权利不受侵犯又没有较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保证。
(三)职代会制度内容形式化
职代会在国有企业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职代会作用也不容忽视,许多企业在改制的同时坚持了职代会制度,但在职代会制度的落实方面还存在问题。如:程序上不按规定将需要审议的文件提前发到代表手中,以便于会前广泛征求职
工的意见;内容上以计划总结为主,以安排工作布置任务为重点,职工代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很容易被忽视,表决多数采取举手或鼓掌通过;形式上一年两次大会,平时则以联席会代行职代会职权,而联席会以管理人员为主,职工比例很小。也有个别企业认为职代会是多余的,随便找点内容发发材料,作个报告应付了事,将职代会开成了“管理者会”,失去了其应有的实际意义。
(四)职工代表整体素质不强
近年来,由于时代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不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职工代表提出了更新观念、补充知识,学习提高的要求。但一些职工代表不仅存在知识和观念需更新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他们还存在着责任心不强、参与意识差、不具备参与能力的问题。个别职工代表由于对企业深化改革的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有怨气,不满意,因此不能尽职尽责地为职工办事,更不能全心全意地代表职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还有的职工代表认为:当前企业改制减员分流,得罪了领导将来就是下岗的对象,不如当个“和事佬”,表决就举手,通过就鼓掌。不要说代表职工,连自己都不能代表。
二、对坚持职代会制度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我们应该看到,职代会制度在20余年曲折发展中,逐步得到巩固和完善,充分显示了这种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普遍性、适应性,同时,也说明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此,不管企业如何改制,实行哪种所有制形式,都必须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这一基本形式来实行民主管理。这一点不论是从法律上还是理论上,以及现实中我们都能找到其依据。
(一)法律依据。企业职代会制度和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力在我国的宪法和《劳动法》、《公司法》、《工会法》中都有明确规定。要求“工会依照法律法规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些规定充分表明国有企业不论改制成什么形式的公司都应该坚持实行民主管理,而职代会作为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制度理应建立并得到发展。
(二)理论依据。党的十五大指出:“要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与改革和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和职代会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
(三)现实依据。市场经济、国企改革,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性质没有改变。因此,只要党的基本路线不变,职工在企业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变,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必须坚持。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它拥有自主经营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权利。在生产要素中职工所提供的劳动力是最重要的要素,没有它,资本就无法增值。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掌握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决策,而且要有高效率的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高度的应变能力。这些光靠企业领导者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全体职工共同的智慧和力量,让全体职工充分行使其民主权利,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职工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职工正当权利得不到保障,劳动积极
性受到挫伤,企业内部矛盾将突出,企业发展就会举步艰难,企业和职工的利益都会受到影响。
三、对坚持职代会制度,发挥其作用的看法和建议
职代会制度,自八十年代初恢复以来,它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在实行民主决策、加强企业管理、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企改革的深化、职代会制度确实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职代会制度也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不断地完善,才能具有生命力。
(一)实行民主管理是企业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体现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体现着国家的文明与进步。党组织是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应对企业的民主管理负责,为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为职代会制度的落实提供坚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者是落实职代会制度的“第一执行人”应处理好个人行使决策权、指挥权与职工民主参与权的关系。增强自律意识、民主意识,自觉接受职工的监督,主动支持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为职代会的召开创造条件。
工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应在认真抓好职代会制度,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和形式。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制度,并在制度的落实上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使其发挥应有作用。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及广大职工的支持,避免出现工会组织“自弹自唱”的局面。
(二)职代会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改革给职代会制度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为职代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机遇。近年来,天府矿业公司在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适应企业改革改制的需求,不断充实、丰富了职代会的内容;为确保职代会闭会期间职工的知情权得到落实,实行了矿务公开;为充分发挥职代会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作用,提高职工代表的整体素质,加强了职工代表的培训等等。但是,作为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职代会自身制度体系的不完备,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实际情况。条例中规定的职代会六项职权,有的需调整、有的需充实。有的需重新设立。国家立法机构应尽快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对职代会条例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
(三)提高对职工依法参与企业民主管理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企业坚持职代会制度是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经营决策民主化的客观需要。职工中蕴藏着极大的聪明才智,他们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对经营决策的可行性有着充分的发言权。企业重大决策提交职代会进行审议讨论,是发掘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实现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职工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实践者,通过他们的实践才能使经营决策得到有效的落实。如果职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经济活动,重大决策不了解、不清楚、不理解,就会出现不主动、不积极、不支持。就会使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战略、重大决策无法为之。
(四)提高职工代表的整体素质是确保职代会发挥重要作用的当务之急。职工代表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是职工中的先进分子,受职工的委托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代表职工
行使民主参与权力。这就要求职工代表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群众威信,具备参与企业管理能力的基本业务水平。分析天府矿业公司职工代表队伍情况,感到整体素质是好的,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面临着深入学习、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任务。企业党政工组织要为这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此文刊载在《重庆工运》并被选入全国总工会论文选一书中
第五篇:安化黑茶发展的思考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安化黑茶产业转型发展的调查
省农业委员会发展计划处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湖南农业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方式究竟怎么转?转到哪里去?是否有捷径可走?有没有相对平稳且有效、快速而持久的办法?欣闻安化县荣获“2014中国茶产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称号,9月17日至18日,我们赴安化县进行了调研。
聚焦:黑茶红了安化
2015年9月17日,海拔998.17米的安化县云台山村。秋风秋雨里的云台山,犹如一幅层次分明的织锦,放眼望去:山顶,怪石如林;山腰,茶园如练;山脚,游人如织。湖南云上茶业公司董事长刘波如数家珍:公司已建成有机生态茶园1300余亩,年产量2400余担,新建厂房7800平方米,辐射带动云台山村民36户120人以上参与种茶,村民每年茶叶增收5000余元,以采茶、品茶为主的“茶旅文化一体化”绿色梦、致富梦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2015年6月20日,意大利,米兰。安化县4家茶叶企业亮相2015年米兰世博会。2009年9月,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湖南展厅2件展品引起围观,其中一件就是“安化千两茶”。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一篓由安化白沙溪茶厂53年前生产的50公斤“天尖”被央视鉴宝栏目专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震撼了茶业界和收藏界。
……
从千仞云台山村到千年茶马古道,从首都北京到时尚之都米兰,目光为何聚焦“安化黑茶”? 这些数据也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品牌价值超过35亿元。“安化黑茶”2011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评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在联合国馆举行中国茶道、茶艺演示,获准使用联合国“UN”标识销售。把 “UN”标识在中国茶的包装上,安化创造了世界第一。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安化黑茶再次在世界舞台展现风采,作为公共品牌竞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6款黑茶产品竞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2015年5月,成功签约中国载人航天用茶基地,安化黑茶“飞”入太空。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公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安化茶”三个茶叶公用品牌估价35.81亿元。
——实体专卖店超过3000家。2006年内销之初,“安化黑茶”在长沙高桥市场难寻踪迹,现在成功进入北、上、广、深等146 个大中城市,远销蒙古、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广州的芳村、北京的马连道、东莞的华南茶叶市场、上海的天山茶城等专业茶叶市场都有专卖店,安化黑茶成为各类茶叶经营店必备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安化黑茶专卖实体店达3000家以上,网店达3万多家。今年4月,省政府牵头,10多家安化黑茶企业组团,参加国际食品和饮料展,循着“一带一路”亮相波兰华沙、匈牙利、捷克。
——全县茶叶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继2005年 “天尖”被专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两安化黑茶世博砖以278万元的高价拍出,再次引爆市场,黑茶销售价格几乎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安化云台山一家茶叶生产企业,2010年出产的一支千两茶出厂价1280元,2011年升至1980元,2012年达到2980元。白沙溪茶厂年产值曾经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现在1个月的产值相当过去的1年。一套千两茶制作需要的几根竹黄、几片棕叶粽叶,售价居然200多元,一套万两茶的包装高达千元。安化县南金乡的一个130人小山村,仅卖鲜叶收入7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安化茶叶税收由2007年的120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2亿元,全县茶叶从业人员28万人,每年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茶叶仓储、现代物流、绿色包装、茶机茶具制造、茶馆茶楼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仅安化县竹木加及纸质包装业产值就达5.2亿元。
追问:黑茶为什么这样红
在安化,穿行于崇山峻岭,徜徉在山涧溪流,探赜绵延神秘的茶马古道,遥听回荡悠远的马铃声响,廓桥不倒,蹄印犹在,无情岁月洗尽了铅华,总有一些人和事不会泯灭。
安化县茶业协会副会长曾学军认为,安化黑茶载于唐、兴于宋、贡于明、盛于清,但真正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还是得益当年益阳市委做出的正确决策:要把安化黑茶打造成新型永续支柱产业。这个决策是在深入分析全国绿茶、红茶、黑茶市场和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的,回过头来看,这个定位是正确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茶叶产业步入低谷,安化县的国有茶厂江河日下,难以为继,工厂关了、人才跑了、茶园毁了。益阳市委、市政府和安化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了茶叶市场回暖的良机,“有形的手”和 “无形的手”一齐发力,催生了茶协、茶农、茶商、茶企等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内生动力,逐步构建了推动茶叶产业良性发展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化经营体系和规范化管理方式,政府、社会组织、农民、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黑茶成为安化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绿色产业。
19年坚守,一张蓝图绘就“安化黑茶”样本。2006年,安化县委、县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明确了安化县茶叶产业定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安化黑茶中国独有,中国黑茶世界独尊”,占据了黑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随即制定了《实施细则》,印发了《关于在全县统一打造“安化黑茶”品牌的通知》,编制了茶叶产业中远期发展规划。一系列文件、规划、细则,明确了安化县重点发展黑茶的产业定位,砍下制约黑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板斧,促进了产业转型发展。县政府明确:重点扶持黑茶。在规划引导下,全县茶叶产业迅速转产。绿茶厂,关了。红茶厂,关了。黑茶企业加快扩张,茶园面积由2006年的 8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25万亩,茶叶企业98家,茶叶产量量接近5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26.5%,被授予“2014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成为声名远播的“安化黑茶样本”,学习取经者纷至沓来,各大媒体接踵而至。决策就是选择,规划就是选择有所不为。在绿红黑白黄的五彩茶叶中,安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黑”。19年来,县委、县政府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发展黑茶的产业定位没有变,坚持一条路走到“黑”。
“1亩茶园补贴1000元”,综合施策拉动产业成长。“十一五”以来,安化举全县之力,致力破解交通、电力、水利等瓶颈制约,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平台。全县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0多亿元,实施了G207、S308、S225公路扩改和二广高速建设,实现了90%以上村级公路硬化,茶园建设基地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为扶持茶叶发展,捆绑退耕清林、扶贫、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用于种苗基地的良种选育和茶园建设,鼓励发展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耕作的标准化良种茶园。县政府从2007年起对新增1亩茶园补贴1000元,改造1亩旧茶园补贴500元,近3年全县每年新增2-3万亩茶园。支持银企对接,建立完善助保贷、互惠贷等融资服务平台。2008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扶持益阳黑茶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省直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口扶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扶持重点户、专业村组的基地建设,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茶叶机械的购置;对开设安化黑茶的茶馆、茶楼、形象店的经营者给予贷款支持;鼓励茶地流转。改革原有集体茶场所有制结构,促进茶园承包经营权向大户集中,培植种茶大户。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收购、租赁、入股、扶持等方式从茶农手 中获得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茶地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
13个标准,推着黑茶产业全程规范作业。安化黑茶从茶园到茶杯基本实现全程标准化。目前制订了13个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省地方标准发布,包括《安化黑茶通用技术要求》、《获砖茶》、《花砖茶》、《黑砖茶》、《湘尖茶》、《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安化黑茶黑毛茶》、《安化黑茶加工通用技术要求》、《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成品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技术规范》、《安化黑茶冲泡及品饮方法》。从种苗、栽培技术、基地要求、投入品管理的生产环节,到原料筛选、初加工、精加工的加工环节,到包装、贮运和饮用的全过程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规程。今年安化还组建安化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搭建安化黑茶质量安全保障平台;在狠抓系列标准制订和实施的基础上,着重强化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标准黑毛茶初制加工厂建设,全程清洁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严格了产品质量,确保了产品安全,提升了安化黑茶整体竞争实力。
2个区域公共品牌、12个著名商标,抓牢您的眼、捕获您的胃。安化县茶叶协会先后注册成功“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两个区域化共品牌,培育了4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 “安化黑茶” 被评为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黑茶文化和黑茶保健为概念,在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全方位扩大宣传影响,塑造安化黑茶品牌。协调企业、协会参与,举办国际茶文化节,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展会、年会,跨行业、跨领域做宣传;每年投巨资在首都机场、京珠高速、长益高速、边疆地区设立“安化黑茶”大型户外广告牌;在上海、济南等重点城市,聘请专家对黑茶“降压、降脂、降糖、降尿酸”等特殊功效现身说法;特别是近年来,安化黑茶品牌推广卓有成效,在上海世博会入选“十大名茶”、广州亚运会成为特许礼品茶、祥和中国节作为申遗惟一纪念茶;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将视角投诸安化黑茶。以怡清源为代表的龙头茶企在安化黑茶品牌推广上也不遗余力,在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和央视五套体育频道体育新闻栏目进行全年品牌宣传。怡清源还与张纪中战略合作拍摄安化黑茶电视剧《菊花醉》,助推黑茶品牌传播全国。铺天盖地的宣传,让黑茶牢牢抓住您的眼球。“今天您喝黑茶了吗”成为安化的日常用语,高血压喝黑茶、高血脂喝黑茶、肠胃差喝黑茶,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茶不醉人人自醉,这就是安化黑茶!这就是舆论的魔力!
105家制茶企业,重现茶马古道的繁华。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安化茶马古道有5里一茶行之说,全县有茶行、茶号300多家,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景。2014年,安化县内登记注册的黑茶生产企业达105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安化黑茶”品牌授权使用企业70家,黑茶产量达4.9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78亿元,产业税收过亿元,成为全省首个茶产业税收“亿元县”。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久扬茶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怡清源茶业、可耐尔、华莱生物等知名企业相继进驻。企业与基地、茶农、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共生合作模式,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带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可耐尔公司采取“公司+村级组织+茶农”的模式合作开发茶叶基地建设,与11个村签 订《茶叶基地建设合同》,由各村分别茶农签订承包合同,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对验收合格的实际面积,补偿给茶农300元/亩。云上茶业公司流转的茶园3200多亩,以务工方式聘用当地茶农培管,现建成高标准生态观光茶园1500多亩,将茶博物馆、茶艺展示馆、茶产品展示馆和制茶体验馆与活动广场融合一起,建设多功能茶文化体验中心,形成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直销、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的创新,营销量呈几何倍数增长,逐步发展成为黑茶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上交税收近4千万元。
科技与监管多方发力,共同打造资江两岸“百里画廊”。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技术、产品的多层次支撑。茶业协会整合县技术学校、工业职中、农广校、扶贫办、人社局培训中心等资源,成立安化黑茶学校,开展茶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专业人才。从2010年-2014年,全县举办茶产业专业培训班80期以上,培训2600多名茶艺师。同时加强了评茶员、制茶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县有中高级制茶师、农艺师、评茶员上百人,以及大量从事茶叶加工的熟练技术工人、管理和营销人才。以县乡农技站为依托,指导基地建设和茶叶生产;推广和普及黑毛茶加工技术,提高现有制作“安化千两茶”、“三砖茶”、“三尖茶”的制作水平。着眼制茶工艺和制茶机械的换代升级,开展制茶机械研制、发酵工艺改进和制茶工艺技术规程的修订等技术攻关。今年上半年,由企业联盟,科研院所技术支撑,组建湖南黑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攻关,创新产品和工艺。在产业发展中,政府当好引路人、守夜人是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县政府将茶叶 基地建设工作列入对各乡镇的绩效考核内容,引导和支持辖区内企业办基地和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要求新建茶园基地实现规范化、良种化,提倡企业办基地、基地联茶农,培植一批茶叶种植大户,建设一批大型基地。县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局、茶业办、茶业协会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执法队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坚决打击无证照生产、制假售假、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等违法行为,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优化发展环境。行业严格自律,切实强化行业自律,发布《关于规范全县茶叶生产经营市场秩序的通告》,落实《安化县茶叶生产经营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县茶叶协会根据县政府授权,严格实施“安化黑茶”证明商标授权使用制度,每两年对已授权使用的企业进行目标考核,加强授权企业的生产、加工及商标使用的管理。如果说规范监管是黑茶产业的保健良方,那么茶旅融合无疑是黑茶产业养身之道。安化以茶为主题,以旅游为内容,以文化为内涵,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民俗、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发展。茶马古道高城风景区申报国家4A级景区,打造资江两岸“百里画廊”,规划建设柘溪库区“百里茶湖”、茶马古道“百里茶带”等生态观光茶园,启动风雨廊桥、古茶亭、古茶碑的保护和修缮,建设黑茶产业园、现代物流区,黑茶大市场、黑茶一条街,茶旅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既整合了资源,又提升了茶产业的附加值。
警醒:越是红的时候越要警惕黑
红了。当心被黑!蹄疾而步稳检验着能力,勇毅而笃行考验 着智慧。快速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可能掩盖很多问题,但必须保持警醒,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永立潮头。
更加重视质量安全风险管控。随着安化黑茶的“走红”,社会资金大量涌入,许多企业仓促投产,发展不平衡,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风险大。特别是安化黑茶原料需要一定的成熟度,茶树叶片成熟度越高,氟、稀土的含量就越高。虽然安化黑茶标准化体系已经建立,但执行力度还不够,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状况还不尽人意。有的黑作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安化黑茶因养生保健而闻名,更应严控质量安全,切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更加重视公共品牌管理。安化黑茶是公共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企业利用安化黑茶的品牌价值打开市场后,过多注重企业品牌的开发,却忽略对公共品牌的保护和创新,企业靠山吃山而不护山,靠水吃水而不治水。目前,安化的黑茶品牌中,仅“白沙溪”、“中茶”、“怡情源”等为数不多的品牌被大众消费者认知,大量的小品牌淹没在行业内耗之中。“安化黑茶”的品牌优势没有充分整合与发挥。长期以往,最终将出现“坏茶驱逐好茶”的逆向淘汰。如果消费者对安化黑茶失去信任,品牌价值贬值,受影响的将是整个产业和所有企业。
更加重视集约集群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各立山头的问题,企业只是由于市场的吸引聚集黑茶产业,彼此缺少契约联合,没有形成成熟的企业集群。如企业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渠道重复建设,占用企业资金,而且可能加重消费者负担,推高产品均价,削弱安化黑茶产品在同品类茶叶中的竞争优势。着力 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绝大部分安化黑茶企业产品都是“三砖三尖一花卷”,少特色、少个性,同时产品口感不稳定,即使是同一个厂的同一款茶,口感都难以保证稳定。如果同一款茶口感的多变,就意味着回头客不多,消费者的忠诚度没有保证。着力解决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安化是著名的“黑茶之乡”,“万亩茶园”、百里茶廊,茶叶种植仍然相对分散,规模化不够,制约茶产业、茶文化和茶旅游的开发。
展望:愿安化黑茶长红常红
安化县委、县政府对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有清晰的基地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在“千亿湘茶”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实现年产值3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带动区域内40万人就业的目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以规划为引领,完善配套措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长长红、常常红。
提升黑茶战略地位。整合全省黑茶产业,将“安化黑茶”的县级区域品牌,提升为全省黑茶产业的统一品牌,特别是雪峰山脉和湘北部分地区的7个县市,是湖南黑茶产业中心,要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在抓好内销、边销的同时,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安化黑茶国际化进程。
强化标准化管理。建立生产标准化、加工标准化、茶叶品鉴标准化,品牌管理标准化的完整标准体系,建立“安化黑茶”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跟踪和质量追溯。严格标准化生产加工,规范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公共品牌保护,严格规范“安化黑茶”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识的使用。
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致力创新产品,坚持消费导向,开发出符合更多消费者口味和特定功能的安化黑茶饮料、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使黑茶 “物尽其用”,拓展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加快营销创新,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的“6+1”产业链中创新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和流通业态。挖掘产业内涵,在科技服务、文化传播、技术研发、三次产业融合等领域,将信息时代的思维和技术融入历史悠久的茶产业、茶文化中,用创新的思维引领产业的发展。
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一个角落的新闻都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一起偶然事件就能摧毁一个产业。安化2013年成功应对媒体报道茶叶及茶叶制品被检出稀土超标的事件,要深入汲取经验和教训,建立科学有效、反应敏捷的风险防范机制。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物,但昨天的雨雪依然泥泞今天的道路。湖南是茶叶生产大省,有22个县列入全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茶叶优势县,目前全国茶叶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的严峻挑战,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或许安化的昨天能够启迪您的今天和明天。
赴安化县调研组 张凯锋、曾球、尹剑德、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