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创新点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综合运用的技术产物,它本身没有技术指标,但在其概念下包含着多项关键技术的整合、运用。因此,物联网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和一个综合的应用平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无线射频技术(RFID)、传感器微机电技术(MEMS)、嵌入式技术、GPS定位技术、无线网络技术(WSN)、IPV6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等。而针对物联网的应用平台,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应用领域,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领域有: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等。
随着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接触到社会生活,人们对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和核心思想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社会对物联网的应用模式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不但促使物联网相关研究机构对物联网技术的快速突破,同时也给相关行业、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带来了指向标。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物联网的产业标准的制定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只有统一的标准制定了,才会有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链效应,才能实现在安全、高效、智能的物联网环境下发展的“智慧地球”、“感知中国”等概念。
本文的创新点如下:
一.跳出了当前对物联网广泛定义,深层次的分析了物联网的含义,并给予了包含各技术层面的新理解:物联网应当分为三层概念去理解,即“物”、“网”和“联”。“物”——是被识别的物体,也是被管理、被控制、被使用的物体,它既是实施操作的对象,同时也是提取信息的来源。“网”——是可以传递信息的网络,可以是当前的互联网,也可以是电信网或者有线电视网。但在物联网概念下的网络不再只起到传递网络数据的作用,同时还应当具备采集和汇聚网络数据的功能,这样“网”的概念被扩大了,例如:无线传感网络、局域网等。“联”——不再是单一的“连接”的作用,而是包含了采集信息、数据融合、接口管理、系统集成等功能,它是掌控着实体信息向虚拟信息转化的重要环节。
二.对我国物联网现有产业的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低端制造水平、缺乏综合应用和平台搭建。由于国内物联网产业的科技和应用水平不高,导致国内物联网产业大多集中在中低频RFID、低端传感器的制造业务上,这与物联网的概念相差甚远。产业应用平台的开发和综合应用技术的提高,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创新课堂创新点
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总结一下几点:
1、扮演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容易抑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打破沉默,把课堂气氛活起来,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用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方法,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提问,爱护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提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努力创设这样一种环境:每一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问,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不管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都会受到重视,并能得到评答。
2、扮演好学生的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将知识通过讲解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做法(必要的讲解是需要的),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3、课堂教学中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带进学生心里。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引进课堂,带入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为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们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将新的师生关系引进课堂,带入生活,建立和维持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关系。
5、改变教学方式,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并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教学中要注意设置障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问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
6、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我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情况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总之,一堂课,教师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使我们的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了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 “漠不关心”变为 “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为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经济学论文点
经济学论文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猪肉产品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产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猪肉产品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猪肉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的猪肉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可以说品牌猪肉产品将是以后猪肉产品市场的主宰者。陆川猪是中国八大名猪之一,其具有优良的品质,其的发展将是无可限量。本文结合近年来陆川县陆川猪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对陆川猪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陆川猪产业竞争力的结论,然后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提升陆川猪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猪行业又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猪肉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大国,但是人均猪肉量还是和世界平均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养猪业作为畜禽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64%以上,有着“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的地位,猪肉产品一直都是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从城乡消费水平比较来看,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压力以及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能力提高,我国的猪肉消费总量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中国猪肉产品消费市场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吸引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大,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国已进入一个食品营养需求的增速阶段,且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增长势头,品牌猪肉产品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陆川猪是我国八大名猪之一,其优良的品质已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陆川猪产业是陆川县的一个特色、支柱产业,陆川猪产业的发展关系着陆川县的经济发展,所以对陆川猪产业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第四篇:创新论文
民族崛起——创新造就成功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行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这样,我们才能争创一流的工作水平和业绩,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江泽民同志还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翻开人类历史的漫长画卷,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依赖于人类认识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历次重大科学发现所引起的技术突破,都引发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创新能力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而且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勇于和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古人说得好: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只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不断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练习题】
北京的三月,又是一年盛会时。在每年的两会期间,都会有一些新的词语爆发式的进入公众的视野,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权不可任性”掷地有声,“创客”概念横空出世,曾经热议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新渠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两会上出现的一系列“新词”,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比如,“工匠精神”“达尔文死海”“大众旅游时代”“脑计划”„„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发言,今年两会提出了新思考,打开了新视野。
你能不能嗅到这些新词儿背后的“含金量”呢?由这些两会新词你想到了什么“请你谈谈你的感想。【参考答案】
语言是时代的风向标。这些新词,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新一年发展思路的展望。道出了民生之盼、发展之道、改革之重。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词,引领公众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引领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公点评——开头直接表态,语言代表了时代发展,肯定两会新词所代表的民生、发展和改革方面的意义。】
借由两会这个平台,一些“成熟的新词”进入国家政策,成为政策导向;另一些不那么成熟的,则会在讨论中凝聚智慧、不断完善。从这个角度看,两会新词中,既有“我们这样做了”的总结,也有“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分析,更有“未来我们会这样做”的决心。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把握、对未来的期待,积聚在这一个个新词上,让它们有着相当高的含金量。
【中公点评——深刻分析两会新词背后的内涵:对历史的思考,现实的把握,未来的期待。这个分析的角度符合政府的思考方式,同时,也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推广到很多政府性工作会议上。应用比较广,希望大家能够学习并掌握到。】
体会这些崭新、凝练的表达,也为让新词进入更多人视野的代表委员点赞。对新现象的总结、对新事物的思索,折射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水平的提高、责任的增强——若没有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学笃用,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中国转型升级节点上的热点、难点和爆发点。一个个追问现实议题的新词,将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蓬勃向上的朝气,融入到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创新激情之中。
【中公点评——从提出新词的代表们角度切入分析:新词体现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水平的提高,体现了创新的激情。】
两会是一个凝聚共识、确定步调的平台。倘若止步于理念、停留在概念,那么这些生动的表达,就难以与现实对接,真正推动改革发展。我们期待两会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涌现出更多新词,更期盼这些新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成中国经济新的生长。
【中公点评——结尾总结提升,观念有了,重点在于落实。这也是对一些新现象,新政策经常会用到的结尾方法,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点然学生的创新之火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点然学生的创新之火
关键词: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动手能力 注重实践 注重科技活动
摘要: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灵魂,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
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科技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我粗浅地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思想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在科技课中注重思想素质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今天的小学生,是明天的建设者,必须在他们中间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这是未来经济的需要。这就要通过科技教学活动,鼓励他们探索真理,培养他们学习科技、掌握科技的情趣和志向。例如:在《创造发明技法》一课中,内容涉及到火药的发明。我就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国富民强,可在近代,却订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呢?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重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创新的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技史上每一次伟大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背后都有一串浸满血、泪、汗的脚印。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脱离劳动,怕脏、怕累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在科技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勤劳的美德,为他们日后攀登科学高峰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注重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在教材中挖掘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散。例如学习《地震报警器》一课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设计地震报警器的原理,你能再设计一个报警器吗?”这时大家兴趣高涨,思维被充分调动,再让他们小组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创能力。
学生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大胆生疑、勇于解疑、不耻下问,这是科学家的一种优秀品质,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孩子的有些问题,在大人看来,也许是幼稚的,老师不应冷潮热讽,而要耐心地解释,呵护他们可贵的对事物的好奇心。
三、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这说明,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科技课中,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动手操作,既投其好,又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爱科学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有利于温故而知新
实践出智慧,实践出真知。注重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例如:让学生把学习了《组合发明法》一课后,启发学生:“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主体附加组合的作品吗?”鼓励学生回去自己准备材料设计,并且在下一节科技课上组织大家操作、评比。一个星期后的那节科技课上,孩子们各显所能,精心构造。有的学生把废品变成了学具、有的学生给家里的电水壶装上了发音器,还有的学生制作了简易酒水壶。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有了新的收获。
四、注重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艰巨的任务,仅利用一周一节的科技课是很难奏效的。作为科技教师,应当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方法,形成创新能力。让科技活动成为“小发明家的摇篮”吧!
科技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每位科技老师都能够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潜能的生命体,那么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必将脱颖而出,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将无愧于时代的呼唤,为民族的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祥池 转载巨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