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乐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康乐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2010年7月5日
今年以来,康乐县把肉牛产业作为一大支柱产业,走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路子,整合资金,破解融资难题,狠抓基础母牛繁育,注重技术推广,开发饲草料资源,密切龙头+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肉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就肉牛产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开展做一简要汇报:
一、康乐县“十二五”规划中肉牛产业情况
康乐县“十二五”规划目前正在抓紧制定。肉牛产业经过5—10年的发展,要建成全省肉牛产业的核心区,形成以康乐为中心,辐射周边300—500公里,饲养母牛向外扩张,肉牛育肥向内集中的核心区域。到2015年,使全县肉牛饲养量达18万头,出栏10万头,人均肉牛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0%,畜牧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0%;2020年,肉牛饲养量达25万头,出栏20万头,人均肉牛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0%,畜牧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0%。用5—6年时间,把康美集团打造成全省农产品加工行业少数上市公司之一。到2020年,康美集团年屠宰肉牛6万头,产值达5亿多元。
二、金牛资产担保公司运行状况
省委副书记刘伟平同志帮助解决的500万元资金已到账,使金牛资产担保公司资产总额达4200万元,今年已担保贷款4040万元,预计年底担保贷款能达到1亿元。德隆公司、苏集宝祥肉牛养殖公司、宏鑫公司正在积极筹建小型担保公司,计划8月份投入运行。
三、康美公司为上海供应牛肉产品进展
已为上海大厦送去牛肉样品,上海大厦已同意使用康美牛肉产品。正在积极联系上海经销商,筹划建立专卖店,负责向上海市场供应康美牛肉产品,年内开展业务;已和东航签订协议,在上海世博会甘肃馆开馆期间,在兰州至上海的飞机上供应康美牛排。
四、与美国邦斯维尔公司合作事宜
美国邦斯维尔公司是清真肉牛产品加工、销售的国际大公司,在亚洲有广阔的高端市场。与甘肃在肉牛产业发展方面有合作意向,初步选定张掖、康乐两地,公司负责人已到康美公司考察3次,主要合作意向是相互投资、品种改良、秸秆转化利用、相互采购。目前,正在等待美国邦斯维尔公司的方案。
五、市场建设情况
正在积极筹建康乐县肉牛专业交易市场,主要由康美公司牵头,政府投资入股,规划在康美公司附近建设。市场征
地工作已基本完成,7月底可动工。该市场建成后,将成为西北一流的肉牛交易市场,对于形成全省肉牛产业核心区,打造康美上市公司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康美公司要建立独立的市场销售网络,现在已建成6个加盟店,3年内要达到100个,下一步要积极开拓青海、银川市场。
第二篇:甘肃力促肉牛产业发展
甘肃力促肉牛产业发展
2010-11-26 13:37| 发布者: jieming| 查看: 104| 评论: 0|原作者: 杨杜录 魏立民|来自: 中国畜牧兽医报
摘要: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肉牛存栏、能繁母牛存栏增长在10%以上,牛肉产量增长在25%左右,养牛产值占到畜牧业产值的15%左右。政策推动、项目带动、科技助动,是甘肃省母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肉牛存栏、能繁母牛存栏增长在10%以上,牛肉产量增长在25%左右,养牛产值占到畜牧业产值的15%左右,肉牛养殖成为甘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政策推动、项目带动、科技助动,是甘肃省母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策到位
跨入本世纪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畜牧业优势产业基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8年出台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在省政府配套出台的《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办法》中把基础母牛的保护纳入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的扶持重点,将肉牛数量发展与出栏数量的增加纳入牛羊产业大县建设考核指标。
在此基础上,各、县(区)根据本区肉牛产业实际,制定了相应配套的政策与措施,如甘州区结合甘肃省政策性农业养殖肉牛保险试点县、区的要求,制定实施了有利于基础母牛保护与发展的六项优惠政策。一是对购置基础母牛的养殖大户、养殖小区优先落实贷款。二是对基础母牛繁育采用冻精授配技术的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三是畜禽免疫费用全部由区财政承担,实行零费用免疫。四是肉牛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无偿服务。五是为基础母牛购买保险。六是对养殖小区、养殖农户修建青贮窖和购买铡草机械给予补贴。
项目建设带动
为加强牛源基地建设,提升牛肉品质,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2004年,甘肃省实施了世行贷款牧业发展项目。2004年~2009年,在牛源基地建设上投入资金约1.2亿元,引进良种基础母牛4.5万头。到2008年,世行项目区的甘州、凉州和康乐等9县区存栏牛达126.94万头,比2004年增长33.78%,其中能繁母牛60.15万头,比2004年增加36.57%,分别比全省同期水平高16.80个和24.46个百分点。
世行贷款项目结束后,甘肃省2008年实施了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规模养殖、品种改良、良种工程和草业开发。该项目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资金纳入省财政支付,贫困地区、平凉红牛培育区、河西肉牛培育区农户饲养基础母牛由省财政给予补贴。
2009年,甘肃省财政下拨能繁母牛补贴3000万元,各项目州、县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补贴办法,完成42282头能繁母牛补贴。39个牛羊产业大县存栏牛365.5万头,同比增长11.5%;牛出栏达到143.59万头,同比增长26.3%。
科技支撑有力
“十五”、“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在肉牛养殖及产业化开发方面实施了“陇东优质高效肉牛产业开发和利用途径的研究”、“优质肉牛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平凉地区肉牛胚胎移植应用研究”等一系列科技项目。其中,优质肉牛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是为牛源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科技项目,项目以经济效益为主,研究筛选出一系列适宜不同自然资源的优质牛源基地建设生产模型,并在肉牛养殖重点区域相互合理配置与规模化推广,相继建成百头以上繁殖母牛示范场(园区)151个;发展集中联片优质牛源基地38个,新增饲养5头以上母牛规模的繁育示范户10085户,累计达到12142户,2008年存栏牛达11.48万头,分别比2004年新增10.39万头。同时,研究筛选出适宜不同区域肉牛遗传资源利用的杂交选配方案,犊牛8月龄出售价比非项目户每头高出500元~800元。肉牛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为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提高基础母牛养殖经济效益提供了新技术。面对当前全国性牛源紧缺的状况,甘肃省在“十二五”期间亟待进一步加强母牛产业扶持力度,积极肉牛繁育场(小区)建设,加强和完善肉牛繁殖改良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品种的培育,加强对基础母牛饲养区重大疫病的防控和监测工作,鼓励创建双赢的新型产业合作机制,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增加财政支持力度。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养殖户(场)实行良种、繁改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补助。用基本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农村扶贫资金对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在繁殖改良、小区建设、饲料机械购置、青贮窖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
本文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第三篇:隆化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隆化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隆化县农牧局
隆化县发展肉牛产业得天独厚,养牛历史悠久,农民素有养牛传统。近年来,我县按照“一主两辅”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来抓,在资金投入、用地审批、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品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肉牛养殖已成为富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隆化县养牛产业基本情况
(一)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成就肉牛生产强县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养牛产业发展的决定》,将养牛确定为第一主导产业,通过抓基地、扶龙头、增投入、强服务,全县肉牛产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我县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拿出1亿元的资金用于“政银企户保”农业政策性贷款贴息,撬动银行贷款10亿元,用于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其中列支3000万元对新建舍饲存栏肉牛200头以上、深度贫困村新建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在水电配套主体工程上予以适当补贴,圈舍建设上按照实际存栏量6平米/头、140元/平米的标准予以补助,目前全县累计新增圈舍面积近27万平方米,新建青贮窖10万立方米;同时列支100万元资金,在肉牛品种改良、新品种繁育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在历届县委政府的持续努力下,隆化肉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隆化肉牛一直在“京津冀辽蒙”等地享有很高知名度,早在1978年就被列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县;1998年至2012年间,先后3次被列为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是河北省肉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016年,“隆化肉牛”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又被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二)产业基地逐年壮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通过实施十乡万户母牛繁育、肉牛快速育肥、品质提升和龙头带动“四大”工程,全县形成了以郭家屯、山湾、步古沟、西阿超、韩家店等10个乡镇为主的深山区可繁母牛繁育产业带和以以张三营、唐三营、偏坡营等7个乡镇为主的浅山区肉牛快速育肥产业带,肉牛数量稳步增长。积极打造以隆化为核心覆盖丰宁、围场的环首都“百万头肉牛基地”,着力建设冀北山区肉牛产业生态循环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47.7万头,其中存栏27.5万头,基础母牛总量达到了14.3万头,百头以上规模牛场达到520个,省部级示范场8个。在此基础上,树立大户引领的理念,每个乡镇都培树了一批肉牛育肥和能繁母牛生产“大户”,逐步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蝶变效应”。目前,全县规模养牛户达到1.7万户, 10头以上可繁母牛户达到3200户。截止2017年底,全县养牛业产值达17亿元以上,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0%以上,农民人均养牛收入将达到48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三)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肉牛品质持续优化 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在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和推广力度,构建了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技术服务和饲草饲料保障“四大体系”,肉牛品质持续优化。品种改良方面:我县从七十年代就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乳肉兼用牛进行黄牛改良,取得明显效果。目前,全县黄改技术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布黄改液氮罐50个,年改良黄牛6万头以上,全县良种牛比例达到了95%以上。近几年又引进了日本和牛、红安格斯牛培育了高档肉牛新品种,每年冷配高档肉牛1万头。疫病防控方面:全县设立了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0个基层防疫分站,从业技术人员452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保证了养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技术服务方面:实行科技服务进村入户,每年培训农民技术骨干2000人,普训农民3.5万人以上,适用新技术普及率达90%。饲草饲料保障方面:我县自2016年起连续两年被确定为河北省“粮改饲”项目试点县,以发展优质全株青贮种植、新建青贮窖和秸秆处理为重点,全县累计建设永久性青贮窖22万立方米,发展“粮改饲”种植面积11.1万亩,贮制全株玉米青贮29.32万吨,年处理秸秆25万吨以上,秸秆饲用率达85%以上。
(四)扶强扶壮龙头企业,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县政府投资6000余万元在我县工业园区成功建成年屠宰10万头肉牛加工厂一处,厂区主建筑已完工,冀康商贸有限公司肉牛深加工项目正式启动,北戎牛业肉牛深加工项目正式投产运营;子泽公司生产的肉牛走出河北、直供港澳,被香港“五丰行”评为“信得过”产品,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北戎牛业被商务部确定为肉牛贮备基地,生产的北戎雪花牛肉经专家鉴定达到A4以上标准,填补了河北省高档肉牛养殖空白,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在北京注册了新绿萌农牧科技公司,其生产的中高档牛肉产品直销北京30个社区;凤林、益佳等规模育肥场已成为北京福成公司等企业主要活牛供应地;张三营大牲畜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年交易量10万头,年交易额6亿元。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扶持凤林和北戎两家企业,投资3000万元,建成有机肥加工厂,年产有机肥2万吨。今年将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通过建立粪污收集体系、规模养殖场、散户分类治理、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解决粪污“出口”问题,到2019年底,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将达到 9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这些都将为完善肉牛产、加、销一体生态循环产业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肉牛发展的突出问题。肉牛产业周期长,投资大,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又限制野外放牧,但国家投入圈舍建设资金减少,投入的扶持资金不能满足肉牛产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养殖户建完场后无资金购牛,或是养殖中后续资金不足,不能够大规模饲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二)缺少高档牛肉品牌。我县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档肉牛比例逐年提高,但受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肉牛高档产品少,名牌产品影响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不强。近几年虽然建设了肉牛加工项目,但加工肉牛数量偏少,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肉牛经济的发展。
(四)规模养殖场建场选址难。目前山区乡镇基本农田规划范围几乎涵盖了山沟所有耕地和荒地,养牛户想扩大规模,很难找到可使用的土地,再加上环评要求逐年变严,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对今后规模养牛用地带来极大影响,制约养牛产业发展。
(五)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多采取传统方式饲养肉牛,粗放经营,机械化水平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二是我县部分黄改技术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年轻人不愿干,造成技术人员青黄不接、逐年减少,地方的“土专家”更少之又少,技术力量薄弱与蓬勃发展的产业之间的矛盾凸显。
(六)肉牛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个别村肉牛超载过牧,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养牛粪污排量大,建设堆肥发酵、大型沼气、有机肥生产等处理设施投资较大,这些成为制约肉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障碍。
三、进一步壮大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扶持肉牛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障规模场生产规模。增加对肉牛规模养殖的信贷投入,确保生产规模,改善生产设施建设需要。市、县财政每年也要投入养牛资金,用于改善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规模养殖数量。二是强化制度保障。探索建立养牛风险基金,采取财政出一点、龙头企业拿一点、养牛户筹一点等方法筹措养牛风险基金,用于自然灾害救助和非正常死亡的补贴。同时,每头肉牛上一定数额的保险,降低养牛户的经济损失。建立母牛补贴保护机制。每购进一头母牛补贴1000元,每冷配一头牛补贴100元、母牛补贴1000元,并建立母牛监控和追溯制度,激发养殖户的积极性。同时制定出台保护基础母牛的相关规定,对于宰杀基础母牛的个人予以一定的经济处罚。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肉牛产业的考核奖励力度,实行目标管理制和一把手负责制,拿出专项资金奖励养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三是全面保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协调发改、国土、环保、水务、电力、金融、工商等相关部门,解决建场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资金及项目等予以扶持。国土资源部门要着力解决好养牛建设用地方面的问题,要将养牛用地列入用地规划,对于建设养牛小区、养牛场用地的,要从简从快办理用地备案手续;金融部门要加大养牛贷款的发放力度,进一步简化手续,降低养殖贷款门槛,支持养牛发展;发改、电力、水务、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保证养牛项目申报、用电、用水、环评审批、企业登记等方面予以支持,执行最低收费标准,从简从快办理相关手续。三是加大对贫困村肉牛产业的支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贫困村肉牛发展,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在水电配套、圈舍建设上加大资金扶持,在养殖技术方面给予支持,推动肉牛产业脱贫攻坚步伐。
(二)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抓好肉牛深加工企业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快10万头肉牛加工项目建设,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企业产品宣传和包装,打造特色牛肉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二是抓好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培育壮大传统规模养殖场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使其发挥肉牛育肥的“排头兵”作用,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养牛。三是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在对张三营大牲畜市场进行规范改造的同时,尽快启动郭家屯等大牲畜市场,确保年交易量突破10万头以上,拉动我县肉牛产业的发展。
(三)拓宽销售渠道,建立网络信息销售平台 要解决养殖户卖价低的问题,就必须及时获得准确的销售信息。一是加快养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养殖户建立规范的肉牛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营销队伍,实行“企业化”管理、“订单式”生产,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信息销售平台。建立以交易市场为中心,辐射养殖户公司、肉牛育肥大户、基础母牛户的肉牛销售信息平台,及时更新肉牛价格和市场行情,并与专家咨询、疫病诊疗进行有机结合,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三是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在京津建设牛肉直销点,开拓高档肉牛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生态肉牛”产业链条,打响“隆化肉牛”品牌。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肉牛产业安全 一是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加强改良技术队伍建设,对技术员进行集中培训和跟踪帮带,每年举办黄改技术培训班,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技术人员的冻配操作技术,保证冷配质量。建立黄改技术员资金补贴和奖励制度,确保技术人员工作稳定。加大劣种公牛去势力度,提高母牛冷配率、准胎率、良种覆盖率,对劣种公牛去势和对人工输精改良工作进行补贴,激发养牛户改良肉牛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加强肉牛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疫病防治、投入品安全监管和环境治理三个环节上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全面建立肉牛产业发展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以“瘦肉精”为主的非法添加物监管,确保养牛生产安全。三是加强科技服支撑系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开展养牛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鼓励和引导养牛户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提升养牛品质。四是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扩大“粮改饲”种植面积,推广饲料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发展饲草饲料加工业,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饲草饲料保障。五是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逐步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在分散养殖量大、污染问题突出的村建设村级粪便集中收集点。采取委托第三方治理、有机肥生产市场化运作、鼓励肥料资源化利用等多种方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循环利用,确保养殖污染物不外排,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生态肉牛养殖业。
2018年1月3日
第四篇:某县肉羊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某县肉羊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1、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当前畜牧业生产情况
截至今年2月末,全县共繁殖成活幼畜29.51万头只,牲畜存栏达125.35万头只,出栏牲畜28.49万头只;存栏家禽342.14万只羽,其中鸡150.85万只,出栏家禽196.15万只羽,其中出栏鸡74.42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8250吨、5100吨、1200吨。
(二)2014年畜牧业发展目标
力争2014年末,全县牲畜存栏达到128万头只,出栏牲畜129万头只;出栏家禽2000万只羽,其中鸡1000万只、鸭鹅100万只、鸽子900万羽;黄牛冷配50000头;新种植苜蓿2.3万亩。规范、恢复畜牧养殖小区346个、养殖大户602户,其中养鸡小区111个、养鸡大户130户,新发展养殖大户100户,其中养鸡大户72户,组建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建设肉羊规模养殖场6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3.2万吨和1.35万吨。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较2013年增加150元。
二、肉羊产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高度重视肉羊产业发展,项目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县以抓生产母畜发展、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增强饲草料保障能力、强化畜牧业科技支撑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采取建立示范场、抓示范户等有效措施,逐步推进了肉羊产业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存栏羊105.5万只,养殖品种以多浪羊、**干羊、巴尔楚克羊和叶城羊为主,其中,多浪羊存栏62.2万只,占存栏羊总数的64.2%,近年来,部分规模养殖场开始从内地引进小尾寒羊、杜泊羊、萨福克等专用肉羊品种改良本地羊,2013年,从区外引进多胎多羔生产母羊和种公羊5750只,选育本地多胎多浪羊11203只,2014年计划从区外引进良种羊4000只以上。引导、鼓励有养殖经验和经济实力的养殖户组建合作社,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肉羊养殖场17个;大力发展肉羊“135”生产体系,常规存栏羊100只以上的大户达200户以上。
(二)采取的措施
1、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畜群生产水平。一是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优势,鼓励养殖场(合作社)、养殖小区从区外引进小尾寒羊、杜泊等良种羊,对本地肉羊品种进行改良,2013年共引进良种肉羊5750只;二是积极培训改良技术人员,推广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2013年,我县结合《**南疆地方良种肉羊杂交模式筛选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项目》,在孜热甫夏提、阿热勒、阿斯兰巴格、塔哈其、拍克其等五个乡镇建立了羊人工授精示范点,并引进优质萨福克种公羊冻精3000粒用于肉羊人工授精,共对949只多浪羊进行了海绵栓法同期发情,人工授精730只;三是认真落实种公羊补贴政策,对经自治区、地区畜牧专家鉴定合格后的多浪羊种公羊,按照800元/只(含鉴定及其他费用)标准补贴,2009-2013年共对2268只鉴定合格的多浪羊种公羊进行了补贴。
2、加快生产母畜扩增。一是结合“安居增畜”工程,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开展近田、近林养羊,大力推广“一胎多羔、两年三产”繁育技术,增加能繁母羊数量;二是积极申报和落实自治区优良生产母畜区外引进补贴政策。对按程序从区外引进的优良生产母羊按照每只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2013年共补贴700只,发放补贴资金35万元。三是认真落实自治区南疆三地州新增生产母羊补贴政策。根据自治区下达的补贴资金配额,按照整乡整村推进的方式,对所在乡(镇)生产母羊存栏年增长比例达到8%以上,农牧养殖户期初存栏生产母羊20只以上,内新增生产母羊给予每只一次性100元补贴,2013年共对9个乡镇的3183户农户新增生产母羊12090只给予补贴,补贴资金共120.9万元;四是积极落实购畜入户项目,2013-2014年利用自治区专项扶贫资金1271万余元,购买良种生产母羊16990只发放给贫困户,帮助其发展肉羊生产;五是加强生产母畜保护工作,加大对养殖场、养殖户的宣传,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增强生产母畜保护的自觉性,同时,加强对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环节的监管力度,杜绝宰杀未成年母畜和具有繁殖能力母畜现象,禁止适龄母畜外调,并及时淘汰失去繁殖能力母畜,提高适龄母畜比例。
3、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一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良种、统一培训、统一饲养技术、统一疫病防制”的要求,选择有基础、有条件、饲养水平高、交通便利、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户,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自主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肉羊养殖小区,从2013年开始,我县重点抓2003年以后建设的346个养殖小区整改恢复规范工作,目前已恢复252个,其中规范养殖的有180个;二是加大肉羊规模养殖场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肉羊规模养殖场、合作社,把合作社办成企业联系千家万户养殖的纽带,把广大分散的养殖户通过合作社和经济人队伍引入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依托专业合作社,联接农户、联接市场、联接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提高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和在建的肉羊养殖合作社达17个;三是争取项目对规模化、标准化肉羊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提高广大农牧民发展规模户肉羊养殖的积极性,近年来,共争取中央、自治区和上海援建资金1315万元,对12个肉羊养殖合作社、养殖场建设给予了补贴。
4、大力发展饲草料生产。一是扩大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林带、地头、边角地、低产田等种植苜蓿,并安排每个村拿出50亩集体土地种植苜蓿,至2013年末,全县苜蓿保有面积达10万亩;二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确保玉米种植面积,并狠抓玉米秸秆的加工调制,大力组织开展秸秆青贮、打包和铡短粉碎工作,2013年制作青贮96.37万吨,其中窖贮88.25万吨、秸秆打包125万包,剩余秸秆全部铡短粉碎;三是积极推广应用颗粒饲料,加大对农产品、林产品下脚料的开发利用力度,充分提高饲草料资源的利用和转化率,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2013年,我县利用国家农机具补贴资金购买颗粒饲料压制机械136台,全县颗粒饲料机械达到147套,预计年产各类颗粒饲料1000吨以上。四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加强对禁牧草原和草畜平衡草原的管护力度,全面落实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围栏封育、退牧还草、休牧育草、减牧增草等措施,妥善解决好禁牧、休牧区退出的牲畜的生产问题,宣传引导广大牧户合理利用、建设和保护草原,给草原自我修复更新预留充足时间,提高草原的生产力。
5、加强疫病防控工作。一是加强牛羊养殖环节防疫设施建设,支持规范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村、小区的兽医室、消毒室、牲畜药浴池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加强免疫效果监测,保证免疫密度和质量;三是抓好牛羊常见多发病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区外引种报批程序,落实引进牲畜隔离检疫和凭标识建档管理的规定,降低疫病传播扩散风险。
6、加大肉羊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力度。一是加强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技术服务队伍,改善工作条件,鼓励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有偿开展技术服务;二是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点、示范区,培养科技应用示范户和乡村科技带头人,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技术的能力三是通过外聘专家、科技走村入户工程,分层次举办畜牧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从业人员培训班,推广肉羊养殖新技术。
三、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传统的饲养方式未得到有效转变,散养普遍,饲养方式粗放,饲养科技含量偏低,饲养管理投入不到位,与当前畜牧业规模养殖、科学养殖的要求差距很大。
2、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大畜存栏量仍然较少,适龄母畜比例偏低,后备良种畜储备不足,造成出栏牲畜少,肉产总量少,肉价居高不下。
3、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且贷款难度较大,大部分养殖企业(养殖场、合作社、大户)养殖用地为长期租赁土地,在办理贷款时不能作为资产抵押,不能获得贷款支持,影响了进一步扩大生产。
4、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草需求量进一步扩大,草畜不平衡的矛盾短时期内很难彻底消除,饲草料资源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加重。
5、畜群频繁流动,各类重大动物疫病的病毒变异加速,新型疫病不断传入,发生疫病的潜在危机加大,发病迅速,控制难度增大,疫病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6、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效果不明显,培训机构不健全,师资缺乏,培训投入渠道狭窄,经费不足,培训方式不够科学,效果不够显着。
第五篇:X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X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X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八月三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对您和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市政协多年来给予我县的支持和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X县幅员面积3844.7平方公里,辖5乡12镇,143个村,1624个自然屯,总人口62.9万,其中农业人口51.9万。全县耕地面积252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高油大豆、烤烟生产基地县,是全省肉牛生产第一县,拥有良好的工农业发展基础。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大力实施“强区、连线、扩城、兴带”战略,工业壮实力,农业提效力,旅游扩张力,文化增活力,环境添魅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81.4亿元,同比增长16%,三次产业比为19.2:39.7:41.1;财政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8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33.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1亿元,同比增长37.1%;城镇居民人均 1 可支配收入12693元,同比增长19.8%;农民人均纯收入9866元,同比增长2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亿元,同比增长18.0%。全县经济总量增幅、财源建设和工业发展分别位于全省第三、第三和第五。
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1.4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34.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亿元,同比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96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869元,同比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亿元,同比增长14.9%。综合排名列全市第三位。
下面,按照要求,重点将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从1978年开始,我县在省内率先引进国外良种冻精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是全省肉牛产业起步最早的县市之一。三十多年来,我们瞄准市场需求,从自然资源出发,坚持走“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以肉牛产业为特色的畜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生产指标持续增长。2011年,全县肉牛存栏40.8万头,出栏21万头;可繁母牛存栏13.5万头;生猪存栏43万头,出栏53万头;禽类存栏430万只,出栏839万只。全县畜牧业 2 产值实现34.7亿元,同比增长12%,牢牢占据农业“半壁江山”。
(二)产业基地不断升级。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场”,加速生产方式转变,形成了沿哈同公路周边的“育肥肉牛生产专业带”,沿南部、东南部山区的“可繁母牛、待育肥牛(架子牛)生产专业带”以及一批肉牛产业重点乡镇,全县规模养牛专业户发展到4000个,年出栏百头牛育肥场发展到300处,肉牛专业小区发展到32个,带动了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迈进。
(三)产业化经营取得实效。2006年,我县成功引进X牛业公司,改写了我县畜牧业“有基地、无龙头”的历史。在我们的大力扶持下,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龙头引带作用充分显现。自投产以来,累计屠宰加工肉牛36万头,实现产值31亿元,创汇5600万美元;累计安排就业1.43万人,带动农户1.29万户,促农增收5.4亿元。特别是今年,我们成功引进了投资6亿元的麦当劳、肯德基肉饼加工项目,标志着我县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10月份试生产;2013年预计可实现产值23亿元,税金2亿元,至2016年项目全部达产后,公司产业值将突破百亿元,实现税金8亿元,届时X牛业公司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快餐食品加工基地。同时,我们引进了大北农公司等一批饲料生产加工企业,X牧业公司等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为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提供了根本保障。2008年,我县 3 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畜牧业生产十强县”、“全省十二个畜牧业试点管理示范县”,并成为全国四个重点肉牛产业基地县之一。
(四)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几年来,我们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卫生监督,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连续几年接受农业部、省市联合抽检,都未发现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二、主要做法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推进和服务机制,积累了许多经验,有力地保证和助推了肉牛产业发展壮大。
(一)坚持高位推动,形成整体合力。成立了肉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乡镇分别成立推进组织,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制定推进措施。对工作突出的乡镇和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严厉问责。
(二)出台政策促动,实现强农惠农。为促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主辅换位”步伐,我县连续出台政策,对肉牛产业进行扶持。一是在土地使用方面予以适当放宽。二是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减免收取各项规费。三是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畜牧业专项贷款每年都超过1亿元。四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2006年以来,在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肉牛防疫、繁改体系建设。五是开辟肉牛运输“绿色通 4 道”,除遇特殊情况外,任何部门不得私自拦截肉牛运输车辆。
(三)强化机制保障,助推农企双赢。我们制定了肉牛产业发展考兑机制,层层分解任务,明确职责和目标,强化监督考评,做到阶段性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使乡镇、部门压力和动力并存,促进了工作高效落实。同时,为鼓励农民向企业交售肉牛,对送牛农户予以专项贴息补助,各乡镇逐村逐户动员农户与企业签订交售合同,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牛源。目前,X牛业与农户对接顺畅,农民交售肉牛积极踊跃,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实现了互利双赢。
(四)化解瓶颈因素,打造产业基地。我们高度重视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肉牛产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在资金、土地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协调土地占用等难题,全力推进标准化肉牛小区建设,提升产业质量,促进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五)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对农服务。X牛业公司达产后,以胴体率作为标准结算农户卖牛款。为引导农户适应现代化企业这种生产方式,我们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农户深入企业现场监督,让农户亲眼见、实地看,用实实在在的“好牛好价”,改造农民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改变农民“卖牛灌大肚”的陋习,让农户发自内心地注重科学饲养,改变传统粗放式饲养模式。现在,5 我县农民向企业交售肉牛的平均胴体率已达到52.8%,比2006年企业组建之初的47%提高了5.8个百分点,农民交售肉牛平均体重提高到了510公斤。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肉牛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仅靠我县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一是可繁母牛数量下滑。可繁母牛的饲养主体是散养户,目前处于萎缩状态。主要原因是:饲养可繁母牛和育肥牛相比,效益低、周期长,养殖户积极性降低。特别是当前,人工成本提高,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所得,远远大于饲养可繁母牛的效益。因此,农民宁愿外出打工或育肥,也不愿养殖可繁母牛。据测算,1头可繁母牛产1头母牛犊,如果计入人工、疫病风险等成本因素,每年仅盈利200元。如果产1头公牛犊,尚可盈利600元。这种盈利水平,对农户没有太大吸引力。
二是农企对接不够紧密。近年来,省内一批新建肉牛加工企业相继投产,我省大、中、小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300万头以上,致使牛源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缩小,企业反哺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户和企业联结机制受到冲击,农企对接不稳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
三是政策资金配套不足。肉牛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并且存在贷款门槛高的问题,农民发展肉牛产业普遍缺乏资金。当前,国 6 家、省、市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扶持意见,肉牛产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安全整治压力较大。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监管面宽,工作难度大。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存在投入不足、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疫病已成为农户养殖的主要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给肉牛产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四、下步打算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建设肉牛产业基地为主线,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目标,走“精品、特色、品牌”之路,全力保障龙头企业生产,促进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龙头企业,延伸肉牛产业链条。依托X牛业公司,着力引进并做大做强牛皮加工、千层肉饼加工及牛骨、牛血等深加工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构建综合开发、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同时,以X牧业公司为示范,创新发展模式,争取再引进3-5家年出栏超千头大型现代化肉牛养殖企业,发展建设精品型现代化畜牧业。
(二)抓产业基地,加快项目建设速度。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加快推进17处肉牛小区和6个标准化繁育站点建设。同时,制定肉牛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托现有基础,量身打造“肉牛工程”项目。初步构想为2012—2016年,国家、省、市、县按6:3:0.5:0.5比例,投资6800万元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标准化肉牛小区,实现无公害化生产,打造X县特色养殖品牌,推动产业 7 基地上规模,提档次。
(三)抓政策推动,创新优化服务理念。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发展现代化畜牧业若干意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农户饲养肉牛的积极性。优化投融资环境,多渠道增加畜牧业收入。加大对基础母牛饲养场、大型育肥场和繁育站点的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坚持科学、规范管理,实施“良种工程”,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抓利益联结,推动农企互利共赢。鼓励农户发展建设合作组织,密切农户和企业的联系,组织合作社协调农户、企业利益关系,保障农户、企业紧密对接,利益联动,实现互利共赢。
(五)抓基础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着重抓好强制免疫监测,强化疫情监测和检疫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落实落靠责任机制,深入持久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强化定点屠宰场检疫检测工作,完善追溯制度,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覆盖。
五、几点建议
为实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通过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不断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力加快肉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结合实际,我们也提出一些建议,恳请上级予以大力支持。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议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扶持 8 资金,重点用于规模化养殖、良种繁育、防疫灭病、龙头企业、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方面。同时,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鼓励金融信贷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拓宽信贷担保渠道,简化肉牛贷款担保手续,活化贷款方式,加大资金投放总量。当前,我县正在请省里专家规划“肉牛工程”项目,恳请市政协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扶持。
(二)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建议设立可繁母牛补贴专项资金,进一步鼓励、引导农民饲养可繁母牛,遏制可繁母牛下降趋势,为畜牧业发展积蓄后劲。可繁母牛饲养扶持政策可参照奶牛补贴政策执行,育肥牛饲养场基础设施建设可参照生猪标准化养殖场项目建设。根据当前情况,我县每年产犊牛约6万头,如按每头500元给予补贴,需资金3000万元。
(三)建立可繁母牛保险制度。建议上级对可繁母牛饲养给予保费补贴,对于疫病、意外、不明原因造成的损失,由保险部门进行相应的理赔,减少养殖户的损失,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
(四)强化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建议上级加大在畜牧防疫工作上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畜牧防疫、检疫、监督机构设施条件,不断提高防疫监测能力。同时,加大对牛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的科研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