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0:0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第一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11.“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3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12.“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例15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13.“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6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14.“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例1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5.“„„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比„„怎么样?

例1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例19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16.”为所“、”为„„所““见„„于”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例20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

例2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

17.”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2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23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8.”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例24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19.”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5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2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20.”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27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28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21.”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29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22.”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0 子非三闾大夫欤?

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23.”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31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24.有以无以(亡以)所以何以一何何其„„也„„之谓也惟(唯)„„是其„„?其„„?„„,抑„„

无„无„译:无论„还是„

庶几„欤译:大概„吧?

直„耳!译:只不过„罢了。

第二篇: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

(一)文言文被动句

【概念】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类型】(1)有标志的文言被动句

(2)无标志的文言被动句(1)有标志的文言被动句(四字两式:“于”、“为”、“见”、“被”;“见„„于”、“为„„所”)

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

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无标志的文言被动句(不借助被动词,在概念上表被动)

这类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加“被”意义更明确,但大多数不加“被”也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而被动,所以应该翻译为:天地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二)文言倒装句

【概念】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做倒装句 【类型】(1)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

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

《晏子使楚》

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③用“之”、“之为”、“是”等做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唯利是图

(2)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时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①数量词定语后置

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使楚》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③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例: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人买履》

(3)谓语前置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吧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者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通常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例: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4)介宾短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的前面去翻译。①动+以+宾

例:贻以金钗

《梵天寺木塔》 ②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③形+于+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文言判断句

【概念】判断句时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是在判断时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为白话文时一律要加上判断动词。【类型】

(1)有标志的判断句

①在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示肯定语气。(“„„者,„„也”;“„„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

《陈涉世家》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

②主语后不用“者”,(“„„,„„也”)

例: 齐人也,坐盗。

《晏子使楚》 ③用“乃”、“则”、“即”、“皆”、“必”、“固”、“诚”、“本”、“亦”、“素”等副词表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此则岳阳楼枳大观也。《岳阳楼记》

知之为知之

《论语》

④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期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西湖游记二则》(2)无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例: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四)文言省略句

【概念】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这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类型】

(1)省略主语

可分为“蒙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例:又以问著,对如初。

《王著教帝学书》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省略宾语

例:投以骨

《狼》(4)省略介词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千金市骨》

强化训练

一、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A、判断句

B、被动句

C、倒装句 D、省略句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大王来何操?()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是以后世无传矣。()

5、而君幸于赵王。()

6、惟你是问。()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8、沛公安在?()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5、宋何罪之有?()

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17、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2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24、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5、战于长勺()

26、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2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2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30、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3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32、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33、惟余马首是瞻。()

34、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二、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

A.1、7/

2、6/

3、5/4/8/9

B.1、4/

2、3/

5、6/7/8/9

C.1、2/

3、4/

5、8/6/7/

9、10

D.1/2、3、4/6/7/8/9

三、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四、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齐人勿附于秦

五、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六、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童子何知

C 纤歌凝而白云遏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梁,吾仇也

第三篇:·常见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第四篇:文言常见句式学案

文言常见句式学案(五)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的句式特点。

2,把握判定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二、导入:文言文翻译是必考的,需一定的实虚词积累、文意的理解还需掌握句式。请做下面练习。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结构特点: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8、陈轸者,游说之士。

9、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思考:上面句子都是判断句,其标志是什么?

再看下面句子,总结规律: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非死,则徙尔。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9、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説乎?

11、此亡秦之续耳。

探究发现,那些词还可表示判断?

三、以上我们探究了判断句的形式及结构特点。还有类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承受着,这类句式是被动句。做下面练习,体悟结构类型。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请指出上面例句是被动句的表志词:

翻译下面句子,分析结构特点,指出句式标志词。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山峦为晴雪所洗。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标志词是:

翻译理解下列句子。

1、帝感其诚。

2、戍卒叫,函谷举。

3、予羁縻不得还。

4,忠而被谤。

这类句子该如何理解:

四、课后巩固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明句式特点: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3、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与赵王。

4既自以心为形役。

5、臣之进退,实为狼败。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也。

7、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第五篇:文言特殊句式之 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

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

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2.“以为”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二、“所以”

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

【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 “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五、“何„„之有”——“何”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 【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毋)乃„„乎”——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恐怕(只怕、大概)„„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例】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

八、“得无„„乎”——表疑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九、“有„„者”—— “有(个)„„的”或“有(个)„„的人”。【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例】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十、“孰与”、“与„孰„”

【例】“孰”字,疑问代词,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6.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三、“有以” “无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来(拿来)”、“来”等。如:

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十四、“„„有所„„”、“„„无所„„”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如: 3.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十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

4.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凝固结构进行大致的归类,所依据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作品,和考试中常见的句式,那些不常用的及一些特殊句式所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诸如“„„者哉”、“„„者„„也”之类;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凝固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语境中定酌。

下载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固定句式教案 两个课时

    文言固定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固定句式意义并学会翻译。 教学重难点: 与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密切相关的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翻译、讲解、训练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

    常见文言习惯说法(固定句式)的翻译与举例

    常见文言习惯说法(固定句式)的翻译与举例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 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

    常见文言句式及例句

    什么叫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虚词?在什么时候用这三种解释方法? 解析: 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说法,古今异义就是指一些词语在古时候是一个意思,在现代又是另一个意思,意思古时候和现代......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1)......

    高一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研究

    高一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研究 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 目 录一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高一部分)二 读书笔记三 心得体会四 教学过程的尝试与探索五 总结报告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

    文 言 句 式 [教学目的]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 2、学会运用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