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读后感[本站推荐]
主要内容:
8岁时:被故事情节所感动,对人鱼公主极为同情。
18岁时: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为人鱼公主无私和高尚的爱情抱打不平。28岁时:做了妈妈,读出了亲情,读出了人鱼公主的勇气、智慧和闪亮来自亲情——得益于她的祖母。
38岁时:“开始写小说了”,读出安徒生写作“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还以为故事有点“画蛇添足”。
48岁时:“为了写这篇文章”,“心平气和”“天眼洞开”悟出这是写“灵魂的故事”,是“寻找不朽灵魂”的故事。
8岁同情人物
18岁读出爱情
读人鱼公主28岁读出亲情常读常新
38岁探讨结构
48岁感悟内涵
本文是谈读书。作者由自己读《海的女儿》的亲身经历说明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本书,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所以需要反复读反复理解;本文寓理于事,以叙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
本文写了作者 5 次读《海的女儿》,所得感想不尽相同:8 岁时,读得“泪流满面”“抽噎不能自已”,“发奇想”,被故事情节、人物所感动,对人鱼公主极为同情。岁时,“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为人鱼公主“无私和高尚”的爱情“抱着不平”。岁时,“做了妈妈”,读出了亲情,读出了人鱼公主的勇气、智慧和善良来自亲情,“得益于她的祖母”。
岁时,“开始写小说”,读出安徒生的写作“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还以为故事结尾有点“画蛇添足”了。
岁时,“为了写这篇文章”,“心平气和”和“天眼洞开”,悟出这是写“灵魂的故事”,是“寻找不朽灵魂”的故事。
中心思想:
我觉得不仅读书如此,我们在不同的生长间断对遇见的同一事物或事情甚至再次重温一部影片,也都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在不同的时期,接触不一样的事物,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每次看书都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 就算你看过这一本书 也要经常回头温习温习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读书.每次看完后 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问题,新的思考.“常读常新”对此你有什么启发:
有此文可以悟到,对一本书的理解,往往不能是一次性的。好书,有较高价值的书更需要反复读,这样你才能品到文字的魅力。
情感:
学习人鱼公主顽强.坚定.永不放弃的精神,做一个热爱读书,有精神追求的人。
分析:
我们从作者的读书所得可以看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是受年龄、身份(环境)、
第二篇: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读后感
主要内容:
8岁时:被故事情节所感动,对人鱼公主极为同情。
18岁时: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为人鱼公主无私和高尚的爱情抱打不平。28岁时:做了妈妈,读出了亲情,读出了人鱼公主的勇气、智慧和闪亮来自亲情——得益于她的祖母。
38岁时:“开始写小说了”,读出安徒生写作“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还以为故事有点“画蛇添足”。
48岁时:“为了写这篇文章”,“心平气和”“天眼洞开”悟出这是写“灵魂的故事”,是“寻找不朽灵魂”的故事。
8岁
同情人物
18岁
读出爱情
读人鱼公主
28岁
读出亲情
常读常新
38岁
探讨结构
48岁
感悟内涵
本文是谈读书。作者由自己读《海的女儿》的亲身经历说明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本书,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所以需要反复读反复理解;本文寓理于事,以叙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
本文写了作者 5 次读《海的女儿》,所得感想不尽相同:
岁时,读得“泪流满面”“抽噎不能自已”,“发奇想”,被故事情节、人物所感动,对人鱼公主极为同情。
岁时,“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为人鱼公主“无私和高尚”的爱情“抱着不平”。岁时,“做了妈妈”,读出了亲情,读出了人鱼公主的勇气、智慧和善良来自亲情,“得益于她的祖母”。38 岁时,“开始写小说”,读出安徒生的写作“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还以为故事结尾有点“画蛇添足”了。
岁时,“为了写这篇文章”,“心平气和”和“天眼洞开”,悟出这是写“灵魂的故事”,是“寻找不朽灵魂”的故事。
中心思想:
我觉得不仅读书如此,我们在不同的生长间断对遇见的同一事物或事情甚至再次重温一部影片,也都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在不同的时期,接触不一样的事物,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每次看书都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 就算你看过这一本书 也要经常回头温习温习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读书.每次看完后 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问题,新的思考.“常读常新”对此你有什么启发:
有此文可以悟到,对一本书的理解,往往不能是一次性的。好书,有较高价值的书更需要反复读,这样你才能品到文字的魅力。情感:
学习人鱼公主顽强.坚定.永不放弃的精神,做一个热爱读书,有精神追求的人。分析:
我们从作者的读书所得可以看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是受年龄、身份(环境)、阅历、动机影响的,例如,8岁时,作者是一名小学生,会写字。对人鱼公主极为同情。读得“泪流满面”“抽噎不能自已”“发奇想”,被故事情节、人物所感动。18岁时,作者“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为人鱼公主“无私和高尚”的爱情“抱着不平”。28岁时,作者“做了妈妈”,读出了亲情,读出了人鱼公主的勇气、智慧和善良来自亲情,“得益于她的祖母”。38岁时,作者“开始写小说了”,读懂了作者,读出安徒生的写作“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还以为故事结尾有点“画蛇添足”了。48岁时,作者“为了写这篇文章”,读懂了人生。作者“心平气和”“天眼洞开”,悟出这是写“灵魂的故事”,是“寻找不朽灵魂”的故事。所以,对一本书,尤其一本好书的理解,往往不能是一次性的。好书,有较高价值的书需要反复的读。
从作者的读书所得可以看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是受年龄、身份(环境)、阅历、动机影响的,所以,对一本书,尤其一本好书的理解,往往不能是一次性的。好书,有较高价值的书需要反复读,“常读常新”,这就是作者要说明的道理。
读后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每次读出的都是同一体会,那么这样的文章何需读“百遍”呢?我觉得,好的文章应该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说的“常读常新”。这里我想窜改一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变为“一千次阅读,就有一千个人鱼公主”。因为好的作品会使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产生不同的感觉。当然,这样的阅读,需要一个人有持久的兴趣,有独到的眼光,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毕淑敏先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海的女儿》,就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认识。处于不同的年龄段,读人鱼公主的故事,作者都能够“入乎书中,出乎书外”,联系当时自己的生活状况、社会阅历、人生经验和个性心理,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像。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 “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了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那时没有机会见到大海,只有在这些小地方寄托自己的哀思),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万分伤感。读的过程中,最焦急的并不是人鱼公主的爱情,而是最痛她的哑。”八岁时候作者还是个纯洁天真的孩子,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在她世界里充满了对人鱼公主的美好祝福,当人鱼公主化成泡沫时候,孩子的美好愿望也随之破灭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小美人鱼的同情。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原来,人鱼公主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心里也在琢磨,那个王子真的可爱吗”十八岁的时候,正如作者所说,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女孩对自己的爱情充满了幻想,她们更多的是幻想自己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子,她想象着王子是如何的英俊潇洒。她也幻想自己就是小美人鱼,渴望自己有美人鱼一样凄美动人的爱情,所以此次读的时候,作者认为自己就是美人鱼,美人鱼就是自己。将自己的爱情寄托在了美人鱼身上,也融入美人鱼的爱情中。“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此时作者,已经步入了中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已经过了那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早已不是充满浪漫的青春少女。作为母亲,她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关注着家人的幸福安康。所以此时作者想的就是小美人鱼的家人如何如何。所以她才会猜想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这是一个母亲的天性。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此时的作者,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活。那么关注自然不是故事的情节是如何的凄美,而更多转向了作者创作的心里路程和故事的结构。
48岁的时候,“为了写这篇文章”,“心平气和”“天眼洞开”悟出这是写“灵魂的故事”,是“寻找不朽灵魂”的故事。作者此时已经积累了本生的人生阅历,从而更够体会到了故事的灵魂所在。
人的经历、心境、知识层面不一样就会对故事有不一样的人生体会。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这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有时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第三篇:常读常新的《丑小鸭》
记得小时候初听妈妈讲《丑小鸭》的故事时,总是很浅显地觉得丑小鸭好幸运,能够蜕变成白天鹅,便在心里暗暗地羡慕着它,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变成一只白天鹅,赚得所有的瞩目。
再大一些,便抱着一本带图画的《丑小鸭》翻看起来,这一次比小时候了解的清楚些了。毕竟是去读,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几遍,理解与认识更为深刻了一些,不再拘谨于小孩子爱作的“蜕变”梦,不再是羡慕丑小鸭的幸运。当然,羡慕总还是有的,不过升华成为了一种敬佩,这种敬佩随着我思想上的渐渐成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随着我对社会的越来越深入,与敬佩一起还衍生了对文中鸭群、鸡群等嘲笑讥讽丑小鸭的动物的一种鄙夷,一种厌恶,也对呵,谁不讨厌一群讥笑天鹅的动物呢?
如今,我已经迈入初中的门槛,在课堂是与老师、同学们再一次回味了童年时的经典。而现要,我对《丑小鸭》又有了新的见解,丑小鸭固然是与儿时一样,在我的思想领域里仍是我们莘莘学子学习的榜样,不为别的,就为它身处逆境却始终坚强,自知丑陋仍有不灭亮光,使得心中的梦想之灯亮得长久,更为它崭露头角之后不忘本来自己,仍然保持“一颗好的心”。而儿时异常鄙夷的鸡、鸭等动物在我心目中了稍稍扳正了一点形象,不再是反面角色的纯粹代表。想想看,如若不是鸡、鸭们对丑小鸭的极度排斥、压制,丑小鸭也不会无奈地离开养鸭场,也不会遇见天鹅,也不会坚定自己心中的梦想,更不会抱着必死的决心飞向鹅们—最终发现自己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从这个角度看,丑小鸭还得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的讥笑才让丑小鸭更端正了它的目标。我知道,现在关于丑小鸭有两个话题在进行讨论,一是丑小鸭最终蜕变成白天鹅与自身的不懈追求密不可分,另外一个是丑小鸭即使呆在养鸭场也会变成白天鹅。个人而言,我比较倾向于前者。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前者我用了“蜕变”,而后者只是简单的“变成”,为什么?饱经磨难后的高飞,才能称之为“蜕变”,坐享其成不配拥有这个“蜕”字,况且,如果丑小鸭一直和鸡、鸭们平安无事地相处着,突然有一天它变成了白天鹅,面对各种诧异和惊羡的目光,从未经历过狂风暴雨的它能否珍惜这份幸福?能否通过突如其来的“礼物”的考验?答案无从知晓。因此,其实困难和挫折、讥讽和奚落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你心智已经全副武装,这些不屑还可以随时帮助你端正目标。
至此,这是我第三次全面地深入地去了解与感受《丑小鸭》。不得不说,《丑小鸭》是常读常新的。人生态度了是常读常新的。不知,许多年后的某一天,我又能从中领会到什么新的人生态度,又能从其中感悟出什么新的生活启迪。
第四篇:人鱼公主读后感
人鱼公主读后感
人鱼公主读后感1
《人鱼公主》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人鱼公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鱼公主有着美丽的容貌和纯洁的心灵,她的坚定和勇气感染了很多人。这个故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梦想,更向我们传递了深刻的启示。
这个故事的启发是: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人鱼公主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即使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也要勇敢地面对,不退缩,不放弃,慢慢去克服它们,最终取得胜利。
此外,人鱼公主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善良和纯洁的心灵是最美丽的.。人鱼公主的纯真和美好感染了很多人,让他们对世界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期望。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人鱼公主的美德,保持善良和纯洁的心灵,关注他人,爱护他人,这样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
人鱼公主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善良和纯洁的心灵。这些启示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鱼公主读后感2
《人鱼公主》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一篇,这个星期我正好看到这一篇文章,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大海深处有个宫殿,里面住着一个美丽的.美人鱼公主,十五岁的一天,她有机会游到海面,看到一位漂亮的王子,由于海上风暴,王子落水了,人鱼公主冒着危险救了这位王子,把他放到沙滩上,但王子不知道救他的是人鱼公主,人鱼公主回到宫殿后十分想念王子,但是她没有腿,不能上岸去见王子,女巫用魔药让人鱼公主有了腿,但是也让她变成了哑巴,人鱼公主经历了各大种磨难见到了王子,可是王子却和另一个姑娘结婚了,人们告诉她,只要她杀了王子一能活着回到海里,但是她没有,最后人鱼公主变成了泡沫。
读了这篇童话,我觉得人鱼公主是善良、无私的,我们也应该向人鱼公主学习,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
人鱼公主读后感3
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人鱼公主是谁呀!其实就是海的女儿。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这篇文章是毕淑写的。《海的女儿》她读过许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想,而且她第一次读的时候才8岁,第二次18岁,第三次28岁……在作者38岁时自己也开始写小说,一开始写不好,然后又读了一遍《人鱼公主》,她从这篇作文中得到启示,她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了,可她还是经常读《人鱼公主》。一直到她老了,还会读《人鱼公主》每次都有不同的启发。
有些人说得对,童话是人生中不能缺少的,作者从一篇童话中受到了如此伟大的感受和发现。我想,如果我在写作的时候想写得生动,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再多用上一些好词好句,多用一些修辞手法,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那么也会像作者一样写出好作文。
对呀!如果我们能在学习中像作者一样,学过的东西做到反复地去看、去学、去思考,我们就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的。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人鱼公主读后感4
我相信世界上每个女孩心中都或有一个公主梦:头戴金色的王冠,身穿拖地的长裙,有闪亮的钻饰的颈间发出耀眼的光芒。为寻找这个梦,我成了一个爱读童话故事的女孩,为此,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很多童话书,有《格林童话》、《动物故事》、《安徒生童话》、《美人鱼公主》……
打开精美的封面,一位位善良美丽的公主出现在我眼前,我好像被那种画面送进了一个新的世界。这其中,我最喜欢《美人鱼公主》了,主人公玛莲娜是珊瑚王国的美人鱼公主,她有一条心爱的珍珠项链。有一天,不小心把项链弄断了,珍珠一颗颗撒落了,被海水冲走,再也看不到了。海底太危险了,可是玛莲娜发誓一定要找回珍珠。她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公主,她用带刺的海胆换回了螃蟹捡到的珍珠,用神的.魔法鱼鳞换回了珊瑚鳟鱼捡到的珍珠,费尽千辛万苦又找到了其它的四颗珍珠。为了换回这四颗珍珠,又送出去了四篇魔法鱼鳞,冰河凶恶的哈蜊巨人做了一次勇敢的决斗,最后终于战胜了哈蜊巨人,成为珊瑚王国最聪明最勇敢的美人鱼公主。
我喜欢美人鱼公主,喜欢她的美丽、聪明、勇敢。他的故事让我学到了很多,她不怕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幸福。失败不可怕,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第五篇:高二作文:常读常新的一本书
高二作文:常读常新的一本书
高二作文:常读常新的一本书
小学时就开始接触《圣经》。从《新约》到《旧约》、《马太福音》、《迦南诗选》,那是大约是很虔诚的,仿佛真的要去找天堂入口似的——可惜后来就动摇了:从《创世纪》开始。看得很累,于是放弃了。
那时《圣约》还不适合我看,毕竟心智很不成熟,不过居然没被绕进去,只有一种偷食禁果的感觉,现在想来,真有七分的幸运加上三分的奇怪了。第二次就不一样了:从头到尾,只觉得一无是处,颇奇怪怎么那么多人信得昏天黑地。就不说那七天创世有多荒诞了,也不说地球上都没有那么多水来淹上几年,单是那原罪的定义,就让我十二分的不以为然;再说,天下就只有摩西诺亚几个好人?我才不信。耶稣开天谁看过?信口雌黄,那本厚厚的东西,只让我感到不可理喻。
上了高中,鬼使神差般的又看了一遍,这次就很理性了,只想验证几个事实。耶稣在传教时治病救人,换来了人们的尊敬,这是常理。
而唯心的人们久经压迫,自然要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于是他顺势成了“精神领袖”,那时人们信鬼不信病,于是便有了耶稣一路上把祛病便成了祛鬼的小把戏,他杂糅一些传说,排斥掉几种异神,再寻出个地狱、天堂(这是大棒与胡萝卜战术,典型的),唯我独尊,摇身一变,成了天神下凡——顺便想个光彩出身(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那实在不怎么光彩,好在西方尚且开放)。这就证明了古今中外有些小聪明的人利用草民无知的其实那手法是少得可怜的:看看同时期的张角、后来的彭莹玉、再后来的白莲教便大抵了解了,我常想耶稣之所以被杀,也与他借着神怪觊觎“大位”
有些关联,至于后来他一命呜呼,反而同了熊市的反弹股,身价飚升都盖了亚里士多德,倒也可以理解:毕竟他对布什的白宫宝座不具有实质性威胁——中国的孔子不也就这样呛着两千年香火吗?又比如,现在哪个公仆一牺牲就“加官晋爵”。反正退出了竞争,现在十几亿人信他也无关紧要,而且堵住了若干不满的嘴巴,麻木了无数叛逆的灵魂,一石N鸟,又一个中外如出一辙,这里面的猫腻就不用细说了吧?
然而还有好多人相信,于是我只好旁观,很冷眼的那种。
旁观人们争论,关于有神无神的。听他们说发现了“诺亚方舟”卡在耶路撒冷的两座山中,说拍卖耶稣的裹尸布,到头来又是假的„„
争得很累,我看得也很累:只要眼明心细的人就都看得出来,信仰本是不要什么真理的,好像爱情也都没有什么E=mc之类公式可循,心里有个依托落得踏实找个平静,觅到清闲便够了,还争什么呀?
而现在唯物的不肯善罢,唯心的也未可干休。终于又搬出《摩西十诫》来:“你说没有耶稣,那么你不守那‘十戒’吗?你要烧杀抢掠吗?”如此云云,哎,于是缠杂不清了。也不想想,假话假了十成还叫谁听啊?九成真加一成假才是假话三昧:韦小宝深谙此道,Sodid耶稣,andnowMEtoo。那十戒谁还编不出来?你看人家安拉达摩、美国宪法,连李洪志都“真、善、忍”了,去他的吧!
哎,为了写这篇文章,今儿又读了一遍,懒得争论,也不想再多说什么,只要教他们恪守“十戒”,不去搞人体炸弹,那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好了。
反正,第四次读它,又一种解释,姑妄读之,罢了。
2002级1班孙浩
点评:一本书能够“常读”足以说明对阅读者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而常读”之后能够“常新”更可看出阅读者“用心”之深。作者对《圣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看出思考的深度性,尽管个别看法稍嫌偏颇,但书生意气跃然纸上,语言运用上也不落俗套,风趣而不低俗,犀利而不刻薄,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写作的功力。
指导教师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