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举民意调查该禁止吗?
选举民意调查该禁止吗?
选前民意调查告诉我们,俄亥俄州的选民有58%支持某位参议院。媒体很欢迎这些民意调查,但是统计学家可就不大喜欢了,因为即使调查过程完全使用正确的调查方法,实际投票结果也常常和调查结果相左。接受过访问的人有许多在选举前改变主意,有些说还没有决定,还有些人会告诉你他支持谁,可是到选举时他根本不去投票。选举预测是抽样调查中,结果觉不理想的一种,因为我们必须“现在”问选民,“未来”他才投票。
在投票者离开投票所时进行访问的出口调查,就没有上述问题。样本里面的人,是刚刚才投票过的。好的出口调查是根据全美国选区抽出的样本来做的,常常可以离投票结束还很久时,就准确预测出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
反对选前民意调查结果的言论指控民意调查会影响选民行为。如果民意调查的结果一面倒,选民可能决定留在家里不去投票了,因为既然有既定的结果,干嘛还那么麻烦去投票呢?出口调查尤其令人忧心,因为这等于是在选举完成前就报道选举结果。美国电视网同意,在任一州的选举结束前,不在该州公开发布出口调查的结果。有些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禁止选前预测。法国就是如此。总计约有30个国家,对公布选举结果有限制。
赞成选前民意调查的原因很简单:不应禁止信息的公开。选民应该自己决定怎么用这些信息。毕竟,候选人如果落后很多,他的支持者不必靠民意调查也会知道。限制发表调查结果反倒是鼓励非法。
第二篇:想当教师该考博吗
1、想当教师该考博吗?
问:我非师范类专业硕士毕业,想当老师,请问应聘教师有什么门槛?听说如今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硕士也只能去初中当老师,我需考博吗?
答: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如果要当教师,可先考一个教师资格证,然后就可应聘教师类工作。然而近年来教师竞争异常激烈,2003年以前,本科生还可在高校当助教,如今高校只招博士生,且要重点大学毕业,很多高校仅聘海归博士。一般硕士只能去初、高中应聘教师,而本科就只能去小学、初中或者学前教育机构应聘了。在高中、初中学校,已经出现了不少博士生的身影。
你硕士学历,进高校的话不太可能,当然也可从辅导员干起。如果能接受初、高中的教师工作,可不用考博,只要考出教师资格证书、熟悉初高中教材就可。如果一心想去高校当老师,那么可以考博,但博士毕业后成功应聘的概率也不很高。
2、到高校当老师怎么样
目前大陆博士进高校很困难,北京上海的,也只是人事代理了。海归博士还可以容易找到,但是凡事有利有害。对国外博士待遇要比本土高得多,但要求要苛刻得多,没有过人的才华,如果两三年内拉不到大项目,在学校是很难吃得开的,容易受到大家的指责,压力要远比本土的大得多,这也是最近海归自杀的根本原因。几年前一北京某中科院任职的海归博士就是两三年没发好文章,得好项目,就被迫退了房子,老婆也跑了,他在北科呆了不久,就跳楼自杀了。既然你容易进高校,拿高薪,那么你就应该比本土更多的能力,表现就是申请更多的项目,发更好的文章。
目前申请基金很难,省内的完全靠关系,你什么也没做,只要有关系就能得到。
国基相对公平,但你要得到,难度也不小。
这个有利有弊绝对是对的,国内博士的能进好学校都是有背景的,都是什么长的学生,申请项目方面要容易多了,远比海归直接申请容易。
3、高中老师和初中老师待遇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不同了,起点都不一样!总体上高中老师薪水要高过初中老师,当然教高中知识也要难过教初中知识,而且能胜任的人也少很多!我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初中。感觉初中教师能够享受到教学的快乐,而高中教师只能跟着指挥棒疲于奔命。所以我一直在初中至今。形象地说,教初中是在享受美食,教高中是在完成吃饭的任务。去初中吧,又不少拿钱,现在高中还没绩效呢,初中已经绩效了。初中压力小,高中压力太大,动不动值个晚自习,周六周日还得上班,考试不好就要预警,哪有初中轻松呀
初中是义务教育,肯定没有高中和中专挣钱 而中专受欢迎程度明显不如高中。
高考压力明显要比中考大得多高中的知识也比初中的要难各个高中每年还能收到一笔不菲的择校费现在的高中老师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并且普遍是重本;而相当一部分初中老师读的是专科或者普本,几乎没有初中老师是重本毕业的所以高中老师的待遇自然比初中老师要好得多
高中老师工资比较高。中国9年义务教学,也就是说小学 到初中 是没有学费的,高中以后是收学费的,这样 老师的工资 与学校收入有关系。但是高中也有一部分老师 是 事业编制。这个看学校怎么招的,如果是聘用来的 没有参加统一考试就没编制 是聘用人员 如果是统一参加省或者市的考试 就有编制。
4、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哪个更辛苦
应该这样说,大学老师是教书不教人,中学老师是教书又教人,最累压力最大的是中学老师,小学老师以教人为主,所以最繁琐的是小学老师;如果你不当班主任就应该是很轻松的。
小学老师管得比较繁琐并且细,但小学生出现的“问题“相对比中学生少
5、小学初中高中”老师压力排行" 初中教师觉压力最大 调查显示,高中教师心理压力指数为25.23%,小学教师心理压力指数为40.87%,而初中教师心理压力指数为41.69%。为什么初中老师的心理压力最大呢?余勇分析原因有四:一般一个学生上了高中,以后能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基本定型,但初中的变数很大,所以家长对初中老师的期望值更高;其次,初中教师的收入水平比高中老师低;再次,初中老师面对的孩子都处在成长的叛逆期,更加难以管理;最后,高中学生主要面对升大学的压力,但初中学生面临的是不但是升高中的压力,孩子升大学的压力也提前转移到初中。
6、西安老师工资多少
教师工资=基本工资+职称工资+工龄工资+文凭工资。西安市各小学教师的月平均工资约在3000元左右。基本工资2200,其余的另外算。西工大普通老师工资都是5000+呢
英语老师的月工资是3000-4000,主要看该老师带几个班,是否是班主任。班主任要比一般代课老师高约300-400块。
中小学教师工资已经实行绩效工资(和大学的学分算法类似),比当地公务员工资稍高。
7、西安进入中学的条件
8、中学老师待遇趋势
9、中学职称怎么评
教师的职称分为:在大学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中学里有:正教授级高级教师、高级教师(相当于副教授)、中学一级、中学二级;小学里有:小中高(相当于中学高级)、小学高级(相当于中学一级)、小学一级(相当于中学二级)小学:小教二级 小教一级 小教高级 小教超高。工资相差很大
特级教师是荣誉称谓,不是职称系列。评定方法见WORD文档。
10、我想当高中生物老师,现在应该怎么准备
准备中学生所应该了解的相关生物学课外话题,引起学生兴趣;面对考官需要流利回答所可能问到的关于业务和教育学的相关问题。做一些高考题,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也复习一下,做一份高中家教。熟悉所考地区高中教材,大纲,教案。
重点章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如果你还有时间,下面是二类的,就是考到的机会小一些,但是也被拿来考过:细胞结构.内环境.神经调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这些你准备清楚就很强大了.生物:3本必修,1本选修,现在高考基本上必修一.二.三各考20多分.选修三考10分左右吧.所以出题方向也基本在这四本书.”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日前现状而言,生物老师还是比较欠缺的,所以要给点信心自己哦~祝你成功!
11、目前初、高中科目及所占分值 初中:初一: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政治
初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政治
初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 PS:副科都还会有的,美术、体育、微机„„
去年各科满分,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20,理化120,政治历史100,体育50,合计630。
高中:高一: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此外还开设电脑,体育,劳动。学期末会有会考,考的是地理和历史。
高二:分文理科,文科除了三门主课还学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电脑,体育,劳动。理科除了三门主课还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电脑,体育,劳动。
学期末会考,考的是物理,化学,政治,生物,电脑。高三:文科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理科学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会考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110 化学100 生物90
第三篇:毕业典礼寄语该谈爱情吗
毕业典礼寄语该谈爱情吗
最近,全国各地的大学校长都在做着同样的事: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致辞寄语。里面有人生、责任、理想…就是独独少了爱情。难道爱情中就不会有挫折与困难吗?师者,传道解惑。如果在毕业寄语中,不再缺失关于爱情、婚姻的话题,这个典礼就更有意义了。
第四篇:中国能不能提高选举民主化程度吗
中国能不能提高选举民主化程度吗
中国能不能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提高选举民主化程度?长期以来,有一种“经济文化落后论”,对此持否定态度。这种理论认为:中国国家大、人口多,经济文化落后,公民素质低,所以,不宜扩大直接选举,提高选举的民主程度。条件不具备,贸然去搞民主,会把社会搞乱。这种“经济文化落后论”被视为中国“国情”,一直为很多人固守。近20年来,我国选举制度也作了一些改革,选举的普遍性、无记名投票原则已实现,选举权的不平等性已大为缩小。只有扩大直接选举的民主脚步迈得十分沉重。
“经济文化落后论”今天还是中国的现实吗?中国到底能不能扩大直接选举,提高民主程度?北京大学“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两年来在全国近20个点(包括经济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等多个代表地区)进行了广泛调查,于去年底公布调查结果。从相关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中国人素质低,搞不了民主?
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公民素质太低,搞不了民主。
凭经验观察,选举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它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对选民选举意识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选举的态度越积极,当然,这仅仅是一种选举的意向性态度。
另一组问卷调查表明,选民投票的积极性与选民意向性态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主动参加选举的选民不到50%,主动参加投票的人中,受高中、中专教育程度的人最积极,占%,文盲最不积极,只有%。另一方面,靠领导动员组织去投票的,随受教育程度增高而比例提高:文盲为%,小学、初中为%,高中、中专为%,大专以上占%。
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参选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关系会发生扭曲,甚至成反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如果认为选举的对象是重要、有作用的,选举程序公正民主,可能会比一般人更积极参与选举;相反,他们会更为消极,甚至抵制选举。可见,受教育程度高低并不是选民选举积极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与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因素相比,公民的政治因素对选举态度的影响更为深刻。调查表明,政治身份越强,选举的积极性越高,如共产党员比共青团员和普通群众投票积极性要高得多。共青团员对选举表示不愿意和无所谓的达%,普通群众不愿意和无所谓的达%,共产党员只有%。各种调查数字都显示,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选举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的人。
但是,参选态度与政治因素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政治意识要变成政治行动还有许多中间环节和可变因素。这些因素如:政治环境影响;对选举程序的公正性评价;对投票行为的期望和与现实差距产生的态度;对被选举对象的信心;选举行为与自身利益的关系等等。
这就是说,一个受教育程度高、民主知识多的人在理论上会有更强的民主渴求和更积极的投票行为,但实际中未必会积极投票。调查统计表明,大学生、文化科研人员在许多场合下的选举积极性,比所谓“低素质”的选民群体如农民要低得多。
所以,用公民素质高低来判断公民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20世纪90年代,当农民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投票箱,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强有力地书写“民主”的时候,高素质的城市居民却无视于此,在投票箱边呼呼大睡了50年。
一个正常的市民社会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只有选举行为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时,才会积极投票。如果把选举制度建立在公民的教育程度、政治觉悟基础上,你就很难解释在西方一些国家200年前就开始议会直选。难道说200多年前那些流亡、放逐到北美大陆的异教徒、罪犯和流浪者比今天我们经过50年先进政治思想教育的中国公民的政治觉悟还要高吗?他们在200多年前直选了国会议员,难道21世纪的中国人民只能选举村长吗?所以,以公民素质高低来解释选举制度的推行是很荒谬的。
大学生和农民,谁更积极选举?
对大学生和农民这两个群体的选举态度和行为作一比较分析,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选举行为与政治参与意识的复杂性。
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比较强、是最关心政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从理论上说,是选举最积极的参与者,其选举积极性态度肯定是名列前茅。但是调查表明,大学生的选举积极性并不高,常常比农民还低,准确地说学生参与选举是很不稳定的、很矛盾的。他们有时很积极,有时又很消极。
大学以上文化的人对当前的选举是比较消极的。在选举态度积极性调查中,有13种社会职业,大学生的态度积极性排名第8位,文化科研人员排名第7位,位于农民和自由职业者之后(分别于第5位和第6位)。在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的态度调查上,表示是主动参加投票的大学生只有%,文化科研人员只有%,农民为%,仅次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领导之后。
大学生是一群理想主义的选举群体。如果外部政治环境好,他们对选举对象重视、对选举程序感到民主、公正时,他们会积极参与。他们对选举的价值和过程很看重。如果外界环境不好,或对选举的公正性有怀疑和对选举对象的作用失去信心时,大学生的选举态度会来个180度的转弯,会成为最不积极甚至消极抵制选举的群体。大学生个性和独立性强,对选举的热情积极性常常服从于他自己的个人需要。可见,大学生的所谓民主意识、文化素质、政治热情,是在一定条件下对选举起作用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还有一些因素是比文化、政治因素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自我意识和利益。
影响大学生参选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政治生态环境,二是对选举程序的民主化程度和公正性的评价。就是说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或者政治变革时期,认为选举程序有了民主化的改进,对选举公正性有信心时,学生们就会积极参加。选举对他们来说,有时不是为了追求实际利益,而是为了民主诉求。
习惯观念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和选举能力素质一直被低估。如在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哪些人会积极参加选举投票?”列举了:党、团员、干部,知识分子,学政治、法律出身的人,农民,普通市民,私营业主、个体户等6种人员。农民被排在最后一位。这就是我们社会对农民的评价,认为农民的民主意识是最差的。
根据对农民选举意识的调查和访问,我们惊奇发现,几乎所有调查数据都显示,农民对选举的态度积极性、认真态度和对选举改革的信心都排在前面,有时还是最积极的一类。农村比城市的选举积极性要高(农村居民愿意参加选举的比例为%,而城市居民为%)。在十几种职业人员选举态度的比较中,农民常常排在第四五位,选举积极性明显地高于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可见,以“政治素质”论定选民的政治参与态度是没有根据的。农民们有很强的民主诉求和民主能力,对选举相当积极、而且能搞得很好。
选举会把社会搞乱吗?
流行观念中,认为当今中国不能扩大民主选举的一个重要理由是,选举会把社会搞乱,影响稳定。在中国大地稍稍发生的农村民主选举的事实充分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农村开始探索基层民主之路,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恰恰相反,许多发端在“问题村”,这些地方问题多,干部不团结,干群关系紧张,经济搞不好,群众意见大,上访多,社会秩序乱,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往往是在没有办法解决农村矛盾的情况下,才放手让群众去选举。实践充分证明,民主选举不但没有把社会搞乱,相反,使社会由“乱”变“治”。
安徽凤阳县曹店乡士敏村就是一个典型。该村原是个问题村,村提留款收缴、计划生育、农业税征收以及各项公益事业在全乡都是倒数第一,县里不时收到村党支部书记作风粗暴、多吃多占、增加农民负担的控告信。在1998年3月,全县首届村支部书记统一换届选举中,原村支部书记3名成员由于在党外群众中测评“称职票”未过半数全部落马,普通党员陈德发在测评中得到全村80%群众的赞成票,当选村支部书记。经民主选举产生的党支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使全村落后面貌彻底改变,提留款收缴、计划生育、农业税征收及各项公益事业名列前茅。这个村的民主效应影响了全县。县委书记说,民主选举后,县内没有发生过一起农民上访事件。
1991年初,山西河曲县城关镇岱岳殿村爆发了村民集体上访事件。原因是少数党员控制了这个村,村务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领导班子不团结、搞派性。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终于发展到村民集体上访告状。后来镇党委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通过“两票制”改造党支部和村委会大获成功,新班子由于得到群众拥护很有威信,大胆自理历史遗留问题,带领群众造粮田百亩,开果园百亩,使该村面貌焕然一新。该县和邻县其它几个有问题的乡镇相继效仿,都获得成功。
陕西省大荔县雷北村民主选举使一个动荡两年多的村走向安定。山东济南段店村,过去穷得出名,也乱得出名,上访告状不断,村里被公安局传讯的人就达100多人。自1990年群众自发选举村委会后,段店村连续10年没有上访闹事的,农民年均收入由790元增加到万多元。
民主选举解决了许多地方领导班子不团结,财务不公开、腐败、干群关系紧张,集体经济搞不上去的历史遗留问题。正是有了这种民主效果,才使民主选举制富有生命力。
民主选举能解决农村中长期难以解决的混乱问题,由“乱”变“治”。原因何在?农村乱往往是干部不团结、腐败,有的有经济问题,不尊重村民利益、办事不公、作风专断等原因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如果靠这些村干部继续管理村子,只能是越管越乱。靠上级领导指派干部,不能消除群众对政府的对立情绪或逆反心理。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群众自己来选择他们的带头人,通过民主程序,就会选出公道和信任,群众信任的人,就会自觉服从领导。可是,一些人总认为没有选出领导想要选出的人就认为选乱了,这是以领导个人而不是以群众的满意为标准。
民主只是争取利益的手段
我曾在一篇报道村官选举的文章中,说出我的思考:“如果民主与自己的利益相关,他们就热心参与;如果民主只是一项在上级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他们就不感兴趣。”
我认为,决定人们参与选举的主要动因是:第一,选举的机构是有作用的。第二,选举程序民主公正,人们对选举达到预期公正的结果有信心。第三,也是关键的一点,选举行为与选举者有利害关系。选举没有利益动机,再高素质的人也不会为纯粹的政治概念去投票。利益动机是选民选举的决定因素。如果一种选举制度缺少上述三种因素,那么这种选举就完全失去对选民的吸引力,变成了一种负担,要靠行政强制或靠经济利诱才会去投票。
与形式主义的选举相反,在真正搞民主选举的地方,群众在踊跃、自觉参加中迸发出来的对选举的热忱和积极性,史无前例。
在山西原平市石寺乡下丰洼村,一名全身瘫痪的村里能人,躺在轮床上让人抬到选举现场
竞选村委会主任并当选。谁说中国老百姓缺乏民主素质,没有能力行使选举权利?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民主热情,只是虚假的选举把他们堵塞。一旦选举能真正联系他们的利益,他们的热情就会迸发出来,而且表现出很高的选举艺术。
农民也许回答不出什么叫民主,为什么有选举制度,但是,他们知道什么是“利益”,他们的利益何在。这使我怀疑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如果把政治意识理解为纵论国家大事,深谙民主理论,那只有很少的人才能享有。但政治实质是一种利益,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形成的公共活动。任何一个有健全理性的人都会知道他自己的利益所在。为了保护他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就是政治。一种好的政治制度的设置就是要使个人利益在社会中得到充分表达和保护,选举制度的真谛在于能通过公民最广泛的参与,选出代表多数参与者意志和利益的人来。
若干年前,中国农民还是个完全听命各级领导,任人摆布的群体,被视为愚昧、自私、不关心政治的一群。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大地,农民视选举、村务决策权和村务知情权为生命,为罢免村官而上访、求助法律援助,成立理财小组要查账。他们为了自己的权益而奋起抗争的事已不乏其例。我听到全国许多地方涌动愤怒的农民联名要求罢免不合法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和腐败干部的消息。在湖北潜江市董滩村,有817名选民联合签名按上了手印,要求罢免不合法产生的村委会,当罢免案无人理睬,农民自发自费到县里、省里、到北京上访告状。当他们的正当合理要求被一再拒绝后,村民们请求法律帮助,向记者求援,并一再签名要求依法行使罢免权。当他们取得胜利后,群众的手掌都拍红了,村头有人放了一万响的鞭炮。同样的故事也发生浙江温州的许多地方。
他们在个人利益上是一盘散沙,斤斤计较,但是在争取民主选举权上又显得那么团结,那么充满激情,这充分反映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民主,而且也有能力行使好民主权利。因为民主对他们来说不是玄虚的理论,而是争取切身实际利益的手段
第五篇:高中生该带手机吗(本站推荐)
高中生该带手机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生带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少学校明确规定,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学校这么规定的确是用心良苦。禁带手机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防止学生出现消费攀比现象,二是怕影响学习,三是怕学生因此引发一些违纪现象。”
至于第一条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但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这已经不是一个主要问题。
第二条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大部分同学只有在快进入梦乡时才关机,其余时间包含上课时间往往处于开机状态。在上课时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短信和电话的骚扰,影响学习的效率。还有很多同学利用上课和休息的时间跟同学进行长时间的聊天、玩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和休息。
特别是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同学,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有恋爱倾向的同学往往在公寓熄灯一个多小时后,还在发着热恋的短信。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有些内容极具诱惑和鼓动力,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意志而不能自拔。很多同学之间经常转发一些黄色短信之类的信息,严重考验着学生的意志和情趣的高雅,有些同学甚至因此而堕落。
还有个别同学在公共场合用很高的音量听收音机和音乐,不仅影响自己,还影响着其他同学的学习。
第三条原因在高中生中也是非常常见。在涉及跨班、跨级、跨校以及与社会上的一些游手好闲的青年间的矛盾时,如果相应的同学都没有手机,联系起来不方便,往往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由于手机的方便,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集合起一些冲动的少年,将矛盾激化,使事态恶化,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在各个学校都曾经出现类似的案例。
很多家长往往认识不到这些,为了与孩子联系方便就给孩子配了手机。对于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往往不理解甚至不配合。也有些家长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坚决不给孩子买手机,结果孩子就背着父母偷着买手机,为了弄到钱,引发了更多的违法违纪案件。
现在的学生也认为使用手机是很正常的事,对学校的措施往往不配合。学校对使用手机的同学采取的措施往往就是没收手机,然后等到期末统一领取或者是让家长来领取。学生往往不愿意按学校的要求办事,因此经常发生师生间的冲突和矛盾。
我的观点是“堵不如疏”。任何事情总具有双面性,临时来看,使用手机是弊大于利,但在高中生中普及手机是一件迟早的事。硬性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是一件很不和谐的事情。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错,使用手机是无可厚非的。但对学生来说,使用手机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学习。
学校不如明确规定允许使用手机,但一定要加强管理与
引导。比如规定在上课和休息的时间必须关机,班主任提前统计好学生的手机号,在规定关机的时间内随机给他们打电话进行检查,如果没有关机就给与相应的惩罚;至于其他的一些要求可以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也是愿意合理使用手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