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农村民间矛盾纠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
我市农村民间矛盾纠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
市司法局副局长 刘启奎
发展是第一要务,而稳定是保障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农村民间矛盾纠纷进一步凸现,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稳定,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民间矛盾纠纷的类型、特点、成因,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类矛盾纠纷,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美好新宜宾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民间矛盾纠纷的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我市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的统计、梳理、归纳,从中发现有七类民间矛盾纠纷在农村比较突出,以2009年为例,婚姻家庭纠纷约占总数的23%;邻里纠纷约占总数的14%;合同纠纷约占总数的9%;赔偿纠纷约占总数的8%;劳动纠纷约占总数的4.5%;房屋宅基地纠纷约占总数的4.2%;征地拆迁纠纷约占总数的3.5%;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民间矛盾纠纷也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主要体现在:
(一)民间纠纷日益增多。一是由婚姻关系引发的纠纷逐年增多,给农村老人的赡养和孩子的抚养问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使得农村一些家庭的伦理道德遭到破坏,甚至引发家庭暴力、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犯罪等;二是修建公路,移民迁建等,特别是农村涉及到土地征用补偿和拆迁引发的纠纷问题更为复杂;三是“三劳” 纠纷,即劳动、劳务、劳资纠纷,以及商品经营、房地产开发、小区
建设、合伙经营、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等矛盾纠纷明显增多,各种纠纷不断涌现。
(二)民间纠纷的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旧的经济模式和地区封锁,建立了竞争机制,经营人员和商品流动量大,矛盾触及点明显增多,纠纷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它不仅发生在公民之间,而且发生在公民与法人、非法人团体和组织及其相互之间,甚至发生在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
(三)民间纠纷的内容复合化。当前纠纷内容,有些是单一性的,但许多具有复合化的特点,往往同民事、经济、行政、治安和刑事案件交织在一起;有些民间纠纷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政治不安定因素,具有很大的潜伏性和危险性。尤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地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纠纷激化所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频发,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诱因复杂,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方式交织在一起,给处置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四)民间纠纷的调处疑难化。纠纷的多类型、大批量、多元化和复合化的特点,决定了对其调处的疑难化。一是认定纠纷性质难。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政策知识,才能正确认定纠纷的内容和性质。二是调处难。复合化的纠纷,其内容涉及面广,单靠一个部门难以奏效,必需多个部门的协调处理。
二、农村民间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农村民间矛盾纠纷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农村基层,一些村民法制观念淡薄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表现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私人承包范围扩大,为争水、争地、争承包权发生矛盾后,不能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不是靠公力救济,而是靠
私力救济,轻则骂、重则打、急则杀,有的仅为小孩吵架、家畜、田地等方面小事,斤斤计较,引起邻里不和。
(二)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政权建设,加上少数基层领导自身素质不高,不能以身作则、廉洁清正,致使基层治保、调解组织软弱无力,经费没保障、人员不落实、机构形同虚设,不能发挥作用,大量带有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治安纠纷和民间纠纷未能及时公正地解决,使小纠纷酿成大事件。
(三)一些基层干部对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没有时间顾及民间纠纷问题;有的认为农村经济工作才是“硬指标”,而解决纠纷问题是“软指标”。没有把正确处理纠纷作为新时期促进社会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认识,只是满足于开会、发文件,过于形式。该协调的不协调,工作不及时、不主动、不到位、不落实,这种认识上不到位,工作中不主动,造成了工作得不到落实的状况是化解纠纷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利益调整带来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调整,导致一部分群众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使不同的社会成员产生了差别和矛盾。加上社会分配秩序不够顺畅,市场调控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不能全面、及时地解决在改革过程中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生活问题,这就促使群众情绪激化,矛盾纠纷加剧,有的甚至诱发成群体事件。比如,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向农村不断延伸,农业、林业用地不断被征用,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房屋不断被拆迁,这就必然会引发出安置与赔偿等问题。
三、化解农村民间矛盾纠纷对策
化解农村民间矛盾纠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作,既要平息纠纷双方当事人的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又要符合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要综合运用和解、调解、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
(一)大力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农村人员具有量大、面广、素质低、流动性强等特点,要采取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措施。一是对在家的人员组织常规教育。以《公民常见涉法问题解答》、农村“五五”普法读本为教材,以包村干部、挂钩法律服务人员为师资,开展常规教育。二是对流动人员组织特殊时期教育。利用春节期间外出人员回乡的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月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三是利用电视开展法制教育。利用电视开展法制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农村普法教育难的问题。四是要在全市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并把该项活动与“法律六进”相结合,使法律真正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基层,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懂得,不仅要讲权利,维护合法权益;也要讲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二)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相结合的衔接机制。目前,各级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组织、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而且有些已相当完善,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矛盾调解过程中,大家往往又只停留在各自的工作层面上,从而各自为战,因缺乏联系沟通而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三大调解工作的优势,实现他们的互补性,就有必要在党委统筹领导下,协调三大调解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的调解组织,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努力实现三大调解的互
相衔接机制,提高对矛盾纠纷的驾驭、调解能力,从而形成一个有机衔接的大调解机制。
(三)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当前,农村矛盾纠纷正处在凸现期,且面广量大,许多问题情况复杂,化解难度加大,建立完善矛盾纠纷的排查机制、提高矛盾纠纷的化解效能,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作好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大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强化市、区县、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网络建设,在巩固目前已有的调解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重点在新兴行业、工业园区、商业区、物业管理小区、流动人口聚集区等建立调解组织,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调解组织网络。二是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排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按照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调解中心“四位一体”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司法所、调解中心建设,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职能,整合工作资源,形成以司法所为龙头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指导与管理机制,结合基层法庭的“诉前调解”实现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应始终坚持早排查、早发现、早调处和情况报告制度。各司法所应加强对村级调解工作指导,全面掌控各类重大突发性、群体性矛盾纠纷,确保实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目标,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人民调解员的政治、业务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按照懂政策、懂法律、懂调解技能的要求,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举办专题讲座、参加法院公开庭审等形式开展业务培训,以全面提高调解工作人员的素质。
总之,从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来看,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各级调解组织应进一步创新组织形式、改善队伍结构,强化工作效能,真正使人民调解成为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成为维护稳定的“减压阀”,成为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更好地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美好新宜宾中发挥职能作用。
第二篇: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成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成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蒙自县人民调解的民间纠纷为视角,调查了该地区民间纠纷现状,并通过分析该地区民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关对策,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调解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间纠纷;云南省蒙自县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92-03
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人民群众之间发生的民间纠纷有所变化。作为化解民间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人民调解制度,由于机制滞后于社会发展变革,难以适应社会现实的要求,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加强人民调解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定纷止争作用;另一方面,应当探讨民间纠纷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把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蒙自县民间纠纷概况
蒙自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东部,是红河州州府驻地。下辖11个乡(镇),86个村民委员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9.3%,彝族、苗族、回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84%,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5.6%,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蒙自县已建立157个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其中,村(居)调委会101个。总体而言,蒙夏县的人民调解组织已经形成了三级调解网络,基本上满足了基层预防和化解民间矛盾纠纷的需要。自2005至今,全县每年调处民间纠纷2000起左右。2009年,全县共处理1550件民间纠纷,其中,婚姻家庭纠纷438起,邻里纠纷429起,房屋宅基地纠纷152起,合同纠纷47起,赔偿纠纷120起,土地承包纠纷120起,征地拆迁5起,另外多个职能部门联合处理临界纠纷2198起。调解成功率为97%。①蒙自县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现状
近五年内,蒙自县民间纠纷的98%是少数民族地区村民之间的纠纷,其中,婚姻家庭纠纷占30%左右,邻里纠纷占35%左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转型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的现状。
(一)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逐年增多且纠纷性质日趋复杂化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土地的大量被征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为争夺土地和水资源的纠纷有上升趋势,这些纠纷往往涉及家庭之间、家族之间、邻村之间、民族之间的利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由城市建设规划引起征地补偿纠纷;村民之间因通行、采光、房檐滴水等问题的产生冲突不断发生,并且日益复杂化;农村地区,因进城务工而签订土地出租合同引发土地纠纷数量逐年增加;部分村民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互换土地耕种引起纠纷,起因由简单的用水等发展到土地收益、土地征用等方面,纠纷越来越复杂。
(二)婚姻家庭纠纷数量明显上升
婚姻家庭纠纷具体表现为赡养纠纷日益增多(赡养纠纷上升趋势较明显,②每年占蒙自县已调处纠纷的15%左右);家庭内土地使用权纠纷大量出现,外嫁女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制度问题,由于风俗习惯的影响,此问题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内部纠纷的主要成因;婚姻关系变化引起的家庭内部纠纷有所增加。
三、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冲突是引起矛盾纠纷的根本原因,这既有体制转轨的影响,又有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因素。③市场经济体制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村民,有些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有些却沦为贫困群体,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他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强化,为维护既得利益或谋求更大利益,村民之间就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同时,地方政府官员公共服务意识不强,决策机制滞后,未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而导致纠纷不断产生。
(二)缺乏道德教育和约束机制
随着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理念和城市文明对农民原有的道德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多元价值取向给农村社会带来观念更新、思想活跃的同时,也常常导致农民思想混乱、是非模糊。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部分地区虽有道德教育但流于形式,并且缺乏一定的约束机制,从而形成了道德“真空地带”,导致村民失去价值判断的参照标准。加之利己主义盛行,广大村民的道德导向由道义导向逐渐向利益导向转变,农村道德水平整体下降成为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正因为道德水平下降,夫妻不和、老无所养、邻里不睦的情况才逐渐增多,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处理的主要纠纷。
(三)村民自治组织、村级人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我国90%以上的矛盾纠纷发生在农村,村级人民调解员主要由村干部担任。后税费时代,村民自治组织职权弱化,活动经费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广大村干部未认真履行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职能。相反,出现了对村民反映的问题推诿拖办,对村民的正当要求置之不理;或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怕得罪宗族、家族,对工作敷衍了事;或者“官本位”思想严重,以权谋利,与民争利,在发放粮食直补款、土地承包、宅基地的使用问题上有私心;或者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工作关系不协调,致使村民之间矛盾纠纷不断产生。同时,身兼人民调解工作的村干部,也因调解工作经费无保障,对调解工作缺乏热情,放任纠纷苗头扩大或者激化,造成调解工作未落实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四)村民文化程度偏低,法治观念淡薄
笔者调查的个案中,有争夺水资源引起两村村民的争议,后演变为群体性事件;有村民因民事争议而使纠纷性质转化,如村民甲(彝族)与村民乙(苗族)签订土地出租的口头协议,因租期发生争议而双方大打出手致人重伤,纠纷性质由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该地区人民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教育普遍落后,农村法治建设起步较晚,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广大村民法治观念淡薄。因此,日常生产生活中,有村民为一己之利,不惜越界行为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维权,引发大量纠纷成为普遍现象。
(五)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导致民间纠纷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成为约束该民族的行为规范。如彝族由儿子赡养父母、④“挂红线”、⑤“开除村籍”⑥等习俗,在蒙自县广大农村地区起到规范作用。随着村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有人逐渐认识到部分风俗习惯与现行法律、法规有冲突,当涉及自身利益时,因是否适用该风俗习惯而产生纠纷。笔者调查过这样一个个案,蒙自县某村六兄弟姐妹发生赡养纠纷,父母是70多岁的彝族老人,四个儿子因是否适用习俗发生争议,相互推诿赡养父母的责任,两个已出嫁女儿愿意赡养父母(不分任何娘家家产),但迫于传统习俗的压力而不敢明确表态。后经村调解小组努力,根据习俗达成四个儿子赡养父母、父母去世后由四人继承遗产的调解协议。因风俗习惯引发的纠纷,若处理不当会导致矛盾激化。此类纠纷约占蒙自县每年调处纠纷的10%左右。
四、预防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产生的对策(一)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预防纠纷的产生,归根结底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而经济发展又以人才为基础。因此,首先,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从基础教育抓起,有计划、有步骤、认真扎实地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该地区人民文化水平,继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其次,中央政府应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再次,完善地方利益协调机制。地方政府要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公共政策调节利益关系的功能,不断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如完善农村开发建设中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土地承包管理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道德水平下降是少数民族地区纠纷大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农村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村民道德素质。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对村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解决村民思想上的困惑;将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让村民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规范村民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其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水平较低,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必须加强该地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使广播、电视、新闻等传媒对农村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影响力和渗透力;⑦再次,基层党员干部要重视自身的道德建设,在广大村民中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引导村民重视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村民法治观念
法治社会,人人都应具有法治观念。少数民族地区村民法治观念淡薄是引发矛盾纠纷增多和加大解决难度的重要原因。预防该地区纠纷的产生,必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首先,明确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村民知法、用法、守法能力,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其次,法治宣传应注重实效,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法治宣传活动,真正让村民学到知识。如公开调解部分典型纠纷(必须征得当事人同意),给村民上一堂很好的法治宣传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进行法律咨询,并鼓励村民多收看收听法治节目。最后,法治宣传的内容应当突出实用性,即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关系,如婚姻法、继承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合伙企业法、诉讼法等。⑧
(四)健全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增强工作成效
增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的成效,是少数民族地区发挥人民调解优势、预防纠纷发生的重要对策。第一,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人民调解员来自基层,遍布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贴近群众,能及时发现纠纷。地方司法行政部门要对人民调解员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着力“抓小”、“抓早”、“抓苗头”,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二,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建设,使调解工作规范化、合法化,便于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增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成效。第三,完善治安联防、司法、行政等职能部门共同排查矛盾纠纷协调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比如,婚姻家庭等一般纠纷,由人民调解组织排查处理,涉及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土地征用等重大、复杂纠纷,由司法所受理后,根据纠纷性质分流到相关职能部门调处,由各职能部门将处理意见反馈到司法所,再告知当事人,使矛盾纠纷处于规范的流程中,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第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人民调解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给予制度性保证,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成效,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
[注释]
①上述数据来自蒙自县司法局2009年统计数据。蒙自县土管部门于1982年颁发给农民自留地、自留山土地使用证,在2007年开始换发自留地、自留山土地使用证时,村民之间发生权属争议,针对此类纠纷的特殊性,蒙自县采取县司法局牵头,多个职能部门联合处理的方式解决纠纷,故此类纠纷单列。2007~2009年,共处理3748起民间纠纷。
②在蒙自县乃至红河州内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内部纠纷主要采用家族内部解决、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人调解。近几年,人们观念发生转变,逐渐接受人民调解。此处说的明显是指人民调解组织处理赡养纠纷的数量上升较快。
③刘中起:《快速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化解新机制探索》,《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④该习俗的主要内容是:父母年老时由儿子尽赡养义务,女儿不赡养父母,父母去世后,父母的遗产只能由儿子继承。如果没有儿子,就由家族内同辈兄弟姐妹的儿子“过继”,再赡养继父母。
⑤在蒙自县的广大农村,婚前都有送彩礼的习俗,此习俗称为“挂红线”。
⑥“开除村籍”,不仅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一度也曾是汉族地区乡村队严重违反乡规民约者施以的严厉处罚。
⑦郭良婧:《论当前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学术论坛》,2010年第8期。
⑧杨彦增等:《农村纠纷解决之困境及对策》,《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第三篇:医患矛盾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
医患矛盾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各地医疗纠纷冲突案件不断增加。不少地方医患矛盾急剧升级,演变成暴力事件,医患之间冲突已经成为一场两败俱伤的对抗,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那么,医患之间纠纷冲突不断升级的成因为何?其防范对策何在?本文结合我市实际,试作一些分析。
一、医患纠纷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由于诸多因素,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医疗纠纷升级为暴力事件的现象。众多事例有力地说明当今的医患关系存在许多不和谐,患者就诊心存疑虑,医生行医如履薄冰,医患双方诚信的缺失,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较大影响。就我市市区而言,医患纠纷呈以下特点。
(一)数量逐年递增,参与人员众多。近年来,医患纠纷冲突有加剧的趋势,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机构的外部环境也日益恶化,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外省、市发生的医患激烈冲突的个案教训十分深刻。据我们不完全统计,2008年,盐城市区先后发生重大医疗纠纷冲突事件14起;2009年,发生21起;2010年24起;今年已发生9起。患方聚集人员众多,最多的的达到近千人围观。
(二)表现形式激烈,目的利益化。患者家属普遍采取了“三不、一闹”的态度,即:不鉴定、不尸检、不起诉、闹事。大多通过在医院公共场所停尸、纠缠围攻医护人员、围堵医院大门、拉横幅、设灵位烧纸、祭拜等方法,引来大量群众围观,大造社会
进行了调研,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致使医院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目前医院运作经费仅有5~7%是来自国家,有的公立医院甚至这个数也不到,其他的就需要医生们各显神通多看病人来增加收入,为了生存一些医院采取一切手段鼓励、刺激医生多看病人,医生奖金和业务量挂钩,在这种体制下,医生不可避免地要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二是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因而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
三是现有保障机制不完善。目前处理医疗纠纷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医疗鉴定周期长、费用高,鉴定人员多数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内部职工,病人家属不信任,提出的要求和行为往往是合理不合法。公安机关在处臵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易受冲击,调查取证难,且处罚依据单一,缺乏针对性。
四是媒体的负面炒作。在医疗差错事故高额赔偿的案例处理过程中,媒体抓住矛盾,为了吸引眼球和轰动效应,不良炒作,不顾社会影响,将负面无限放大,对医患关系紧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来自医疗机构方面的原因
一是医院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有些医院医疗质量存在隐患,如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造成差错事故发生,或是技术水平低下造
费时、费力,成本又高,结果还很难预料,所以有了医疗纠纷之后,患方容易采取过激行为,大闹医院,致使医患矛盾进一步升级,通过“医闹”迫使医院作出让步,息事宁人。
二是部分患者认识上存在误区。患者将就医行为简单理解为商品买卖行为,无视医疗工作是高技术、高风险和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一门科学;有些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是花钱看病就应该治愈,有的是道听途说,认为患者是走着进医院的,怎么躺着出去了,根本不听医生关于病情变化、发展的解释,产生不满情绪,在医院闹事。
三是个别人员无理取闹。目前,社会上个别人认为,国家和政府为了社会稳定,对一些群体性事件不敢果断处臵,因而有理就闹,无理也要取闹,通过群体闹事造势,向医院、政府施压,进而达到个人的经济企图。尤其近年来,出现了“职业医闹”,专门寻找医患纠纷,帮助患方将事态扩大,寻求经济回报。
三、化解医患纠纷的对策措施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医疗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的行业,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新形势下必须正视解决客观问题。为此,我们就医患纠纷冲突防范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正常的宣传教育与适当的舆论引导机制
开展教育宣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防范医患纠纷冲突的基础。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医务人员和病人及病人家属都是共同抵抗和消灭疾病的的合作伙伴,病人离不开医
注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医疗机构要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让患者放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但要有好的服务态度,还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要不断地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同人类的各种疾病作斗争,用高新精湛的医术切实解除患者的病痛。
(四)发挥第三方调解机构作用
医疗纠纷是一种特殊的民事纠纷,纠纷发生后当事双方特别是患方往往情绪比较激动,处理问题不理性,稍有不妥就会导致矛盾激化、事态升级。第三方调解人员的介入,可以运用心理学、医学、法律知识和纠纷调解技巧向患方做工作,将纠纷从医院内转移到第三方进行处理,弱化冲突情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立,为医患双方搭建一座平等沟通、和谐对话的桥梁,提供一个缓冲矛盾的平台,将医疗纠纷纳入到一个正确、及时、合理、合法解决的途径上来,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五)建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医疗风险存在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应制定医疗风险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由医疗机构固定保险费、医务人员个人风险基金和病人自愿购买的保金三部分组成的责任保险费,作为解决医患纠纷的赔偿资金。赔偿问题常常是医患矛盾的关键,医患纠纷的经济赔偿由第三方决定赔偿数额、负责支付。这对于缓减医方压力、快速解决纠纷、减少医患之间冲突发生有直接作用。
(六)建立政府干预机制
第四篇:论民间借贷纠纷的成因及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论民间借贷纠纷的成因及对策
专 业: 法学
作者姓名: 周乐乐
学 号: 2010206402 单 位: 法学院
指导教师: 孙洁丽
2014 年 5 月 教务处编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14年5月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2014年5月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引言.................................................................................................1
一、民间借贷纠纷的涵义与特征......................................................1
(一)民间借贷纠纷的涵义........................................................................1
(二)民间借贷纠纷的特征........................................................................2
二、民间借贷纠纷的成因.................................................................3
(一)不健全的金融体系是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3
(二)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是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客观原因.............3
(三)手续相对简便灵活.........................................4
(四)金融监管不到位是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外在原因...............4
三、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对策................................5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5
(二)加强关于民间借贷的监管...................................7(三)切实改善投融资环境,拓宽民间资金投放渠道.................8
(四)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风险识别意识.............8 结束语..................................................10 注释....................................................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摘 要
近年来,民间借贷市场更加活跃,引起了一系列的民间借贷纠纷,也就随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原因,不健全的金融体系是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是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客观原因,手续相对简便灵活,金融监管不到位是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外在原因。预防民间借贷纠纷的措施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立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加强关于民间借贷的监管;切实改善投融资环境,拓宽民间资金投放渠道;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风险识别意识等。因此,研究民间借贷纠纷的成因并且预防民间借贷纠纷已成为了急需解决的事情。
关键词: 民间借贷纠纷; 金融体系; 操作性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ivate lending market more active, cause a series of informal lending dispute, will then cause the extensive concern of society and highly valued.The formation of private lending dispute has certain reason, unsound financial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our country folk lending disputes, enterprise operating pressure is to make the folk lending disputes rapidly increasing number of objective reasons, procedure is relatively simple and flexible, inadequate financial supervision is the external cause of our country folk lending risk.Private lending dispute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establish the legal status of private lending;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n private lending, and improv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widen the channel of the folk money;Strengthen financial knowledg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mprove citizen consciousness of risk identification, etc.Therefore, research on folk lending disputes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folk lending disputes has become the urgent matter.Key words:Private lending disputes,The financial system,operational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民间借贷纠纷的成因及对策
引 言
民间借贷最早出现在南方地区,伴随着民间资本越来越多,中小企业业主贷款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个别开放城市便开始尝试让这部分“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对接。现在,全国许多经济开放的城市,民间借贷已经由“地下”走到“地上”,老百姓也转变了陈旧的观念,民间借贷对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活跃地方经济,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青岛市,民间借贷从2007年开始,大力发展,诞生了许多规范的公司,目前由青岛市政府牵头,把各家民间借贷中介公司组织到一起,成立综合服务中心,提高效率、形成规模。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是只给我们带来好处的,随之而来的还有民间借贷纠纷,很典型的例子:温州。据《经济信息联播》报道,在2011年3-5月份的短短三个月内,全市法院共受理关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2628件,比去年同期多出474件。因此,分析民间借贷纠纷的成因,对非法民间借贷进行预防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一、民间借贷纠纷的涵义和特征
(一)民间借贷纠纷的涵义
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一种补充,它一方面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起到了正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融通困难的难题,但也有负面影响,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伴随着民间借贷的产生,民间借贷纠纷也越来越多。民间借贷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而产生的纠纷。狭义的民间借贷纠纷是指公民之间依照约定进行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借贷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而产生的纠纷。广义的民间借贷纠纷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公民与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货币或有价证券的借贷而产生的纠纷。现实生活中通常指的是狭义上的民间借贷纠纷[1]。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二)民间借贷纠纷的特征
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于市场经济制度的推行,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质疑到认可的过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从中得到了利益,百姓在满足温饱需求之余,也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闲散资金;并且国家允许民间利率四倍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法律规定,都促使我国民间资金的流动日益活跃,民间借贷现象开始蔓延于各个角落,因民间借贷而导致的纠纷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民间借贷纠纷有以下特征:
1、民间借贷纠纷数量多,范围广,发展猛,原因多样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关于民间借贷的案件越开始由小范围逐渐向外蔓延,数量少的趋势逐渐的向外扩展,并且发展的速度也是突飞猛进,其在法院已受理的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增长[2]。根据各个法院受理的案件性质来分析,借款人原因多样,有以家庭生活困难或经营需要为由向出借人借款的,有以提供假担保、优先供货或高利回报等为诱饵骗取他人借款的,也有出借人为获取高额利息而主动向借款人出借资金导致借贷纠纷的。
2、被告逃避应诉现象普遍
根据在各个法院受理的借贷纠纷案件中,被告多数是逃避出庭应诉,而且还存在被告拒签法院应诉手续或者在原告起诉前离家外出的情形,因此导致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只能作出缺席判决,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和送达裁判文书造成很大的困扰。
3、部分借贷案件中原告规避法律
在各个法院的审判实践中表明,部分原告在民间借贷中存在高利放贷的情形。但是他们为了规避法律,大多数采取了以本息合计方式欠款的办法,并不用单独列明利息计算方式。在法院审理过程中,被告虽然提出欠条数额与实际借款数额不一致的抗辩理由,但借款人大多数仅能提供证人证言,而没有其它的证据。而又因为证人证言的证明效力低于书证,依约定的欠款作出的判决与客观事实不符,因此被告对判决结果的抵触情绪较大,法院的判决也难以维护受害人的利益。
4、民间借贷的目的从以生活融资为主转变到以经营融资为主
民间借贷的起初目的是为了日常的生活起居,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人的融资目的发生了改变,融资目的变成了以经营融资。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二、民间借贷纠纷的成因
(一)不健全的金融体系是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
1、金融体制的国有经济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 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体制。我国的金融体制始终保持着国有经济导向,银行将大多数贷款投向国有大型企业,但是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小型企业或者微型企业很难获得贷款。因为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往往不是主要考虑项目的前景和企业效益,而主要考虑企业的规模和性质[3]。因此,虽然有些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但仍得到银行的喜爱,而一些民营经济实体即便经营效益不错也很难得到金融支持。我国银行体系就是不完善的。国有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实行了面向大城市、大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样在客观上导致对分布在县域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的缩减,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外资银行等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也越来越背离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目标,将眼光盯向了大企业,客观上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
2、垄断盈利的高门槛使巨额民营资本远离了国家整体规划
当中小企业出现“用钱荒”时,却有大量的民间资本闲置着找不到出路,这一点从前几年的楼市火爆到这两年的民间融资火爆中就可以看出。一方面,近年来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具有天然资本逐利性的很多民间资本开始逐渐退出制造业舞台。另一方面,制造业之外的能源、矿产等垄断性高盈利行业,均人为设置高门槛,只能由国有企业经营,民营资本很难进入[4]。于是长期积累的巨额民间资本未被纳入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无序“游离”于股市、民间借贷等“赌”性较强的市场,给宏观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是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客观原因
目前,民营企业经营面临内外方面的困境。全球经济形势欠佳给外贸企业带来极大影响,同时企业又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过重等四重因素攻击,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往往会导致资金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也会很大程度上挫伤企业家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积极性。因此,在高利率的诱惑下,部分企业偏离主业,盲目投资和扩张,一 3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就很容易铤而走险通过民间渠道拆借来缓解资金缺口,介入民间借贷,产生一系列的民间借贷纠纷。
(三)手续相对简便灵活
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机构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发放贷款,使许多中小企业难以取得充足、及时、合理的的贷款。从民间借贷的资金流向来看,借贷资金用途较分散,一部分是用于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情况[5]。比如在建房、婚嫁、经商、为子女筹措学费、出国费用、大额的医疗费、转包他人耕地费用;还有一些商户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等等。此外,民间借贷资金也现了一定程度的游资化倾向,如有些企业、个体商户通过民间借贷获得资金以后,转而去炒作房产等产业,或去投资购而民间借贷一般对借款用途不做限定,仅在口头表明资金使用意向,期限事先基本不确定,可临时通知收回,也可要求延期收回。因此,民间借贷与银行信贷相比,是一种更为灵活、方便快捷的融资方式。
(四)金融监管不到位是民间借贷风险产生的外在原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民间借贷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却几乎是空白的。
1、法律规范严重滞后,案件审理面临困境
民间借贷兴起至今日,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差不多是一片空白,仅有较少条文涉及到民间借贷的相关规定,对民间借贷的规范管理也不够详细,这种现象综合造成了非法民间借贷案件进入法院,而由于当事人的证据单一,或者双方当事人有意共同规避法律,对案件事实不提出异议时,即使是法官内心存有疑虑,却苦于证据不足,指导性规范操作性不强,难以还原事实真相,不利于案件的合理解决,使得违法犯罪行为最终得以规避法律,损害他人利益,影响了社会安定[6]。
2、缺乏明确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
当前,关于民间融资的监管,由于没有或者缺乏明确的管理部门,致使对于社会集资等非法民间借贷活动,有关机构在实际生活上处于不审批、不出事不管、不控告不管的“三不”状态。对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除了银行、银监会外,还包括政府金融工作部门、经贸委、工商管理局等机构,它们的管理职能相互交叉,责任不明,有的甚至出现监管缺位。负责机构设立了审批的部门不负责监管,而负责监管的部门又没有市场准入等有效监管手段。如对担保机构,由工商管理局审批、经贸委监管;对小型贷款公司,由政府金融工作部门审批,工商管理局监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管;而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往往只办理工商登记,缺少具体的管理依据和部门。由此产生的监管上的空白,客观上使民间借贷资金趋于隐蔽化,使得民间借贷失去了控制。
3、监管措施过于单一简化,监管规则操作性很差
由于民间借贷长期游离于政府、金融当局监管之外,监管主体很难确定其规模有多大、范围有多广,它的广度、频度、深度、有序度难以确定和控制,只能采取简单的禁止策略来防止风险。从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民间借贷管制的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和政策文件来看,民间借贷的监管措施非常简单在实际中,对于我国民间借贷采取的是一种行政取缔与行政规制双重追责的监管模式,缺乏对民间组织的治理结构、交易活动、信用披露和信用制度等等方面的监管措施[7]。从操作层面来说,政府及其金融管理部门发布的关于民间借贷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最高法院的法律解释原则性宣示成分多,实际操作性和程序性差,受法律解释不确定和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不能给市场主体带来稳定而合理的预期,使民间借贷活动难以获得稳定的制度环境,导致交易成本过高,交易实现缺乏保障,因此纠纷较多。
三、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对策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常见的借贷方式,日趋活跃,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兴其利而避其弊,积极地引导和规范其发展。鉴于民间借贷存在形式的多种多样以及不同的民间借贷活动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要将其引导到规范发展的轨道上来,引导其成为金融市场活动的重要竞争主体,应遵循宽严结合、区别对待的原则 因地制宜地规范和发展民间借贷,使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水平的民间借贷组织浮出水面,为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1、我国《合同法》规定了民间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司法解释则具体规定为约定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即,民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双方可在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以内进行协商。但是如果超过4倍,该如何处理[8]。司法实践的解释是对已履行的超过四倍的利息判令不予返还。理由是根据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双方约定的“不得超过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的部分不受保护”按此条规定:“超过的部分不保护”既不保护贷款人收取超过的部分,也不保护借款人返还多付的部分。这样看来,法律部门虽然没有纵容“民间借贷”放高利贷的行为,也没有从司法角度对“民间借贷”提高贷款利率进一步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规定给予了“民间借贷”放高利的可能。因此,民间借贷处于法律的规定之下。
2、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更多的是针对正规金融,早已不能适应民间借贷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民间借贷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在整个社会融资领域的地位日益突出,然而,民间借贷一直被冠以体制外的灰色金融之名。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更多的是针对正规金融,早已不能适应民间借贷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要针对民间借贷的现状和特点,尽快建立起健全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和管理办法,真正使职能监管部门有章可循;要确立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性质、资格、运作模式利率范围以及借贷双方的权责利等予以规范,以保证民间借贷有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将民间借贷信息纳入征信管理体制,促进民间借贷运作的透明化,减少金融交易中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用风险 和道德风险;要加快利率市场化建设,建立民间借贷市场价格指导体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个人经营的盈利空间来确定民间借贷合理的利率范围,利用利率作为杠杆来调节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供求均衡,把民间借贷从高利贷怪圈中逐步纳入正常的金融活动中去。
3、长期以来,我国对民间借贷市场的管理主要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影响正式金融融资的稳定。因此,完善立法,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对于充分发挥其融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可以参考我国香港,香港作为亚洲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同样存在着银行贷款门槛高,企业融资难的情况 我们可参照香港地区的放债人条例,制定专门性的条例,对放贷主体、放贷对象利率以及交付要式条件、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具体规范,有了专门性规定,可较好的杜绝赌债、高利贷及其非法集资等借用民间借贷为其合法掩盖,能合理界定合法、非法融资的界限,将民间金融活动尽可能纳入可控范围,使其逐渐走向规范化。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二)加强关于民间借贷的监管
1、制定《民间借贷法》,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
针对我国民间借贷法律法规滞后的现状,应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确立监管主体,明确规定其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责和监管方式等。建议将民间借贷机构纳入银行监管体系,由中国银监会统一监管。可考虑设立民间借贷监管部门,专门负责对民间借贷活动进行监管,同时积极发挥民间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作用。银监会在对民间金融机构审批时,应充分考虑其资金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对地区融资总量的影响。民间金融机构中的货币资金与投入到正规金融机构中的基础货币一样,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对地区的融资总量具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9]。因此,在批准其成立时,不应仅考虑机构数量,需要对其具备的信用创造功能以及由此对地区融资总量的影响进行测算。
2、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与预警,及时掌握民间借贷风险状况
由于民间借贷活动点多面广,随意性大,监管难度很大,因此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应以登记备案制度为主。
首先,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完善集资备案与信息登记制度,及时掌握各类集资活动的动态信息,在现有民间借贷监测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监测样本点信息采集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得性。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民间借贷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民间借贷中介基本情况、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借款形式、抵押或担保形式、借款偿还情况等。建立对放债大户的跟踪监测调查制度和民间借贷群发性异常变动情况调查制度,对融资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个体经营户,主管部门应定期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其动态变化。
再次,加强信息披露。要规范民间借贷融资主体的融资行为,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民间借贷中介按照规定披露财务状况、资金用途、运用效益等情况,对借贷人违反合同规定、随意改变借款用途或逾期归还贷款的,应披露其不良信用记录并重新评估其信用等级。
最后,高度关注金融突发事件,加强对社会金融活动特别是非法集资活动的监测,掌握社会金融活动及风险状况。对民间借贷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违约率、借贷利率等与风险密切相关的指标予以高度关注,及时掌握民间借贷发展趋势与变化[10]。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3、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控与管理
当前,民间借贷风险不断加大,有的已经进入了风险暴露期。金融监管机构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控。
首先,要根据民间借贷的性质,区别对待,加强管理。加强对“人人贷”等新兴民间借贷形式的研究和监管,将之纳入日常监管框架之内[11]。对于数额小、参与人员少、不跨地区、用于互助解困等合法用途的,应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其次,加强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监管。要大力整顿金融秩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行为,防范企业以高利率民间借贷的方式扩张而忽略风险。要严厉打击脱离实体经济的各类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和金融诈骗活动,对于扰乱金融秩序、擅自设立和违法从事银行存贷款业务的非法金融机构和组织要坚决取缔,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最后,要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防止风险扩散蔓延,防范区域性风险。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要妥善处置,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增强市场信心。
(三)切实改善投融资环境,拓宽民间资金投放渠道
民间借贷热一方面折射出实体经济投资机会的匮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生存空间的闭塞,不利于中小企业发挥其吸纳就业的 社会作用,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的有序转变,政府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政策及其产业引导,拓宽民间资金投放渠道,要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速度,积极为民间社会资金顺利进入投资领域拓宽渠道 扫除障碍;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中小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为民间资本提供新的投资机会,疏导和激活民间资本各级政府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从本地实际出发,对民间借贷进行有效引导,并为其提供周全的服务,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市场前景广阔,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以达到优化民间投资结构的目的。此外,应加快构建起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将风险投资本身视为一种产业来大力扶持,给予优惠政策,藉此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风险识别意识
加强金融与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首先是要加强非法金融活动给社会及其个人带来的危害性的宣传,切实提高民众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培养社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会公众的合法投资观念,引导企业家坚守主业,引导企业发展坚持科学的节奏,切莫盲目扩张,要注意舆论导向,定期对非法金融业务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报道,对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应注意的法律问题、法律保护的限度以及规范的借贷程序进行必要公布,使社会公众清醒地认识到高收益下隐藏的高风险,自觉抵制高息借贷和非法金融活动,要消除民间资本的过分投机性,引导民众在合理的利率范围内开展民间借贷,引导民间借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企业,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结 语
民间借贷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的一种信用行为,民间借贷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具有灵活、快捷、简便等优势,在正规金融服务空间收缩的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较为活跃,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中国长期以来对于民间借贷所持的简单压制态度使其脱离监管,在地下发展的民间借贷,给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后果。民间借贷的存在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对其进行法律规制和监管才是解决之道。中国目前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体系庞杂、过时等问题,监管体系也存在着主体缺失、过于严格等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减了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未来社会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民间融资体系,完善民间借贷法律规制,加强民间借贷政府监管,引导和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对我国的民间借贷的成因、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对于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特别是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注 释:
[1] 江丁库.民间借贷法律规范与操作实务[M].法律出版社,2013,第91页.[2] 段炳德.民间借贷危机凸显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性[J].中国经济时报,2012,第32页.[3] 黎友焕.加强监控民间金融发展状况 [J].中国金融,2012,第25页.[4] 中国人民银行.2011 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EB/OL].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5] 张杰.中国金融改革的检讨与进一步改革的途径[J].经济研究1995(5),第13页.[6] 农总行战略规划部:如何治理民间借贷乱象[J].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第28页.[7] 葛严蔚:对民间借贷管理与规范的四点建议[J].中华工商时报2011, 第39页.[8] 合同法[M].第211条.关于审理借贷案件意见[M].第6条.[9] 苏显龙、邱瑞.民间借贷,法律边界在哪里[N].人民日报, 2011-10-17,第27页.[10] 姜旭朝、丁昌锋 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 2004年第8期, 第19页.[11] 马光远.如何化解民间借贷风险[J]新京报2010, 第20页.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 江丁库.民间借贷法律规范与操作实务[M].法律出版社,2013.[2] 段炳德.民间借贷危机凸显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性[J].中国经济时报,2012.[3] 黎友焕.加强监控民间金融发展状况 [J].中国金融,2012.[4] 中国人民银行.2011 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EB/OL].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5] 张杰.中国金融改革的检讨与进一步改革的途径[J].经济研究1995(5).[6] 农总行战略规划部:如何治理民间借贷乱象[J].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7] 葛严蔚:对民间借贷管理与规范的四点建议[J].中华工商时报2011.[8] 合同法[M].第211条.关于审理借贷案件意见[M].第6条.[9] 苏显龙、邱瑞.民间借贷,法律边界在哪里[N].人民日报, 2011-10-17.[10] 姜旭朝、丁昌锋 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11] 马光远.如何化解民间借贷风险[J]新京报2010.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致 谢
光阴似流水般悄悄逝去,一瞬间,大学生活即将迈入尾声,在临近毕业之际,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涯,我不禁对聊城大学充满了留恋之情,我依恋母校的一花一木、一点一滴,因为这所普通但又别致的校园里布下了我许许多多的足迹;因为在这里我获得了今生最宝贵的知识与经验;因为在这里我变得更加优秀与成熟。在此深深的感谢聊城大学的栽培。
在法学院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培养下,我学到了广博、深刻的知识,度过了充实、快乐的大学生活,因此真心的感谢法学院老师的辛勤培养。
在孙洁丽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终于使得论文得以定稿,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都凝聚了导师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向在聊城大学相识的同学、朋友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祝愿大家的前程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第五篇:试论贫困地区矛盾纠纷的成因及对策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矛盾的触发点增多,纠纷矛盾也增添
了新的内容、新的特点,许多矛盾纠纷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化解,有可能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甚至激化为刑事案件,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在保靖县这样的民族贫困县,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矛盾纠纷更容易激化。因而把握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吸取过去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
一、当前我县矛盾纠纷的现状和特点
据统计,我县今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94件,调处成功2044件,调处成功率达97。全县共防止因民间纠纷引起自杀7件8人,防民转刑10件13人,防止群体性械斗5件113人,防止群众性上访9件168人,挽回、避免经济损失250多万元。近年来,我县的矛盾纠纷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是矛盾纠纷性质的多样化、复杂化。因征地拆迁、库区移民、企业改制重组破产、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和党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群体性、复杂性矛盾纠纷不断发生,纠纷矛盾牵涉面广、参与人多、调处难度大。许多群体性纠纷是经济利益与政治待遇相互交织、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渗透,有些还是跨行业、跨地区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如去年毛沟镇企业污水排放污染了镇以下的水纹质量,引发了花垣和本县一系列跨县纠纷。
二是矛盾纠纷参与人数的规模化。社会生活中的家庭婚姻、继承、赡养、扶养纠纷;生产经营中的山林、土地、水利权属纠纷;经济生活中的债务、赔偿纠纷,以及近年来,封建宗族活动引发的坟山纠纷等等层出不穷。除此外,在接边地区,工矿与农村之间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发生。不仅纠纷的类型明显增多,而且发生数量也居高不下,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在加快,集体上访的批次和人数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是矛盾纠纷呈现组织化。在事前和事中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周密的行动计划。有的群体性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有的组织者用金钱或物质拉拢刺激群众;有的组织者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这类有组织的群体性纠纷影响大、难处理。
四是纠纷当事人行为偏激化。主要表现在有的是直接利益的损害,导致激化;有的是因纠纷矛盾久调未决,导致激化;也有是突发性的,为一两句话争吵而导致激化,激化的结果要么是伤害,要么是凶杀,造成人身财产巨大损失。在群体性矛盾纠纷中,参与者提出的要求大部分或部分是合理的,但行为方式却往往比较偏激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近年来还出现闹事群众欧打执行公务的干警或政府工作人员的过激行为。
二、当前我县矛盾纠纷类型
(一)库区移民安置补偿和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这类纠纷在我县较普遍,主要发生在库区移民乡镇、新建城区、新开公路等处。如我县的碗米坡库区移民安置搬迁、凤滩电站库区移民回迁、魏竹公路和新城区建设等。今年8月,原凤滩电站库区移民回迁,要求政府重新补偿、重新安置,引发了一系列越级上访事件。
(二)企业改制重组破产、工人下岗引起的纠纷。在国有企业中,突出表现为企业转制过程中工人下岗、拖欠工资或医疗费、拖欠集资款、劳动保险问题争发争议;在非公有制企业中,主要表现为拖欠、克扣或拖欠工人工资、医疗赔偿费、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不健全引发的纠纷。
(三)城市管理引起的纠纷。一些下岗工人、个体户或失业人员出于生计,不懂得通过合法途径寻求生活出路,而是违章搭建商铺,随地摆卖,占用公共场所,在城管整治“三乱”过程中,他们的违章行为被制止或受到处罚,于是对有关部门有意见或埋怨政府,产生对立情绪。
(四)土地山林、山坎、农田耕地、宅基地使用权属不清引发的纠纷。这类纠纷一般由于原地界划时,没有认真界定“四至”,没有做永久性界线标记或由于土地使用证不完善引发。当前我县借西部大开发“东风”,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科学化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土地的使用价值大幅度增长,由界址不清引发的矛盾纠纷在我县农村纠纷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纠纷大都时间经历较长,涉及面积广,人数众多,取证难,调处难度大。
(五)干群关系的矛盾纠纷。某些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或越权、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动辄强迫命令,在依法行政或执行上级指示过程中走样,破坏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今年9月,我县城区X牌照车主对城区运管费收取强烈不满,引发全城X牌照车集体罢运,堵塞县政府交通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