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
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会顺利召开随着市技工教育“273”工程各项工作在我院的全面铺开,我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在各系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展开,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在今年酷热难当的暑假期间,我院管理工程系全体专兼职老师在系主任刘毅带领下秉着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的精神取得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成功,并于8月25日在荔湾校区顺利召开了该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会。汇报会特邀课程改革指导专家、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辜东莲研究员出席,我院院长杨敏,副院长叶军峰、陈秋泉、夏晓东、任惠霞及教研室、教务处、各兄弟系等相关中层领导与管理工程系全体专、兼职教师共约50多人参加。(图为我院院长杨敏为工作汇报会作总结)在该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会上,系主任刘毅就该课程改革项目的意义、规划、申请、开展、配套需要以及存在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在汇报中她表示管理工程系课程改革从去年三月份即开始启动,经历了理念的宣传贯彻、观念的更新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直到今年整个暑假期间课程改革实质工作的展开,截至目前,管理工程系课程改革第一阶段任务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基本完成了学习领域的确定及课程标准的制定,开始了课业文本的编写,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新学期开始即对新生实施系统的课程改革教学尝试。刘毅主任汇报结束后,主管教研的夏晓冬副院长作了讲话,工作汇报《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她提出了当前形势下人才的新概念,指出了作为技工院校面对国家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应如何培养技能人才,以及课程改革的势在必行性,同时她还提到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现实意义,要注意了解学情解决课程内容的衔接和难易等具体问题。(辜东莲研究员对我院管理工程系课程改革做工作指导)在该系五大教研组就本组课程改革情况的汇报与展示中,所有与会者都被深深感动了——对于课程改革者们来说,今年的暑假是一个酷热艰难的暑假,是一个泪水、汗水和着微笑的暑假,就连指导专家辜东莲研究员也带着难得一见的感动表达了她的感受。她说,这场仅由一个系的成员举办的课改阶段性汇报会记实性地表达了课改过程,达到了很好的反思效果;他们的课改很好地发挥了团队的力量,展现了团队成员的勇气,这种勇气的难得在于敢于否定自己,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其次是课程改革者们勇于探索的敬业精神尤其令人感动。她还强调一个课程体系改变后,会相应带来很多变化,如何调整好相关系统工作很重要,她建议课改同时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和科研氛围,二是需要学院从管理的角度、以科研的思路给予支持,尽量少走弯路。辜东莲研究员还建议管理系遇到困难要善于找企业、找专家、找领导,要始终坚持改革,最后送给管理系十五字方针“学习与借鉴、行动与实践、反思与提高”作为勉励。(图为我院管理工程系主任刘毅做工作汇报)最后,院长杨敏作了总结性发言。他动情地说,我们的课程改革是“痛并快乐着”的,这种在艰难与泪水之中奋进、在拼搏与提高之中快乐的课程改革精神传播给了今天的每一位与会者,也将会传播给我们学院的每一位老师,既然我们认准了我们的课程改革之路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但在走下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要理念先行,但不能太拘泥于理念,要敢于突破,甚至跳出束缚;二是对于借鉴的经验等要进行具体分析,要多思考,注意突破旧有思维方式形成自身特色,以此推动我院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杨敏院长最后指出,我们的课改之路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以“仰望星空的深邃,以脚踏实地的坚韧”去完成我们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践行实现我院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该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质性地推进,是该系课改的一次质的飞跃。同时该系开展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以及参与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必将为我院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振奋人心的影响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相信,我院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
第二篇: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
[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
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 阶段性工作汇报会顺利召开
随着市技工教育“273”工程各项工作在我院的全面铺开,我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在各系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展开,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在今年酷热难当的暑假期间,我院管理工程系全体专兼职老师在系主任刘毅带领下秉着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的精神取得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成功,并于8月25日在荔湾校区顺利召开了该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会。汇报会特邀课程改革指导专家、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辜东莲研究员出席,我院院长杨敏,副院长叶军峰、陈秋泉、夏晓东、任惠霞及教研室、教务处、各兄弟系等相关中层领导与管理工程系全体专、兼职教师共约50多人参加。
(图为我院院长杨敏为工作汇报会作总结)
在该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会上,系主任刘毅就该课程改革项目的意义、规划、申请、开展、配套需要以及存在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在汇报中她表示管理工程系课程改革从去年三月份即开始启动,经历了理念的宣传贯彻、观念的更新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直到今年整个暑假期间课程改革实质工作的展开,截至目前,管理工程系课程改革第一阶段任务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基本完成了学习领域的确定及课程标准的制定,开始了课业文本的编写,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新学期开始即对新生实施系统的课程改革教学尝试。
刘毅主任汇报结束后,主管教研的夏晓冬副院长作了讲话,工作汇报《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她提出了当前形势下人才的新概念,指出了作为技工院校面对国家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应如何培养技能人才,以及课程改革的势在必行性,同时她还提到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现实意义,要注意了解学情解决课程内容的衔接和难易等具体问题。
(辜东莲研究员对我院管理工程系课程改革做工作指导)
在该系五大教研组就本组课程改革情况的汇报与展示中,所有与会者都被深深感动了——对于课程改革者们来说,今年的暑假是一个酷热艰难的暑假,是一个泪水、汗水和着微笑的暑假,就连指导专家辜东莲研究员也带着难得一见的感动表达了她的感受。她说,这场仅由一个系的成员举办的课改阶段性汇报会记实性地表达了课改过程,达到了很好的反思效果;他们的课改很好地发挥了团队的力量,展现了团队成员的勇气,这种勇气的难得在于敢于否定自己,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其次是课程改革者们勇于探索的敬业精神尤其令人感动。她还强调一个课程体系改变后,会相应带来很多变化,如何调整好相关系统工作很重要,她建议课改同时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和科研氛围,二是需要学院从管理的角度、以科研的思路给予支持,尽量少走弯路。辜东莲研究员还建议管理系遇到困难要善于找企业、找专家、找领导,要始终坚持改革,最后送给管理系十五字方针“学习与借鉴、行动与实践、反思与提高”作为勉励。
(图为我院管理工程系主任刘毅做工作汇报)
最后,院长杨敏作了总结性发言。他动情地说,我们的课程改革是“痛并快乐着”的,这种在艰难与泪水之中奋进、在拼搏与提高之中快乐的课程改革精神传播给了今天的每一位与会者,也将会传播给我们学院的每一位老师,既然我们认准了我们的课程改革之路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但在走下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要理念先行,但不能太拘泥于理念,要敢于突破,甚至跳出束缚;二是对于借鉴的经验等要进行具体分析,要多思考,注意突破旧有思维方式形成自身特色,以此推动我院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杨敏院长最后指出,我们的课改之路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以“仰望星空的深邃,以脚踏实地的坚韧”去完成我们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践行实现我院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管理工程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该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质性地推进,是该系课改的一次质的飞跃。同时该系开展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以及参与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必将为我院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振奋人心的影响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相信,我院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
第三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的前提,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培养效果如何?”的逻辑关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1、校企共建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要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并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2、能力本位原则。根据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按工作过程(任务)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统筹考虑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3、“双证书”原则。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简称“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各专业要根据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规划与选择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拓展学生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职业性原则。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实训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三、基本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制订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柔性管理,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1、过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包括:
(1)行动领域设计:写出人才培养方案行动领域(工作领域)设计过程,从行动(工作)领域找出本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筛选,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说明界定这些任务依据和基本过程。
(2)学习领域设计:对具有教学价值的、经过整合后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也就是学习领域设计。这里的设计必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从而形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工作任务顺序选择必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
(3)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必须选择完成工作载体(任务、项目、案例、产品、设备等),根据选定的载体开发课程。学习情境开发应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设计。
2、学生素质的培养设计
学生素质应当包括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描述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的哪些教学环节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手段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对于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特殊素质,必须重点描述如何完成培养。
3、教学实施中的柔性管理
在完成核心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学生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学习过程中发生变动情况下,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即描述在满足何种条件下可以变动正常的教学计划,必须完成哪些教学环节和课程,没有完成的教学过程用哪些环节(如网上学习、企业培训、企业鉴定等)替代。
四、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重大变革。坚持课程体系构建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原则。
2、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标准
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并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怎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2)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如项目、工作过程、设备、产品、案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即本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
(3)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按照什么顺序衔接,是否按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顺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
3、课程体系设计要点 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完成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
4、双证书的教学安排
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去,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有相对应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
5、顶岗实习的安排
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安排不低于半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一般在完成核心能力课程培养的基础上进行。
五、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沟通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计算机基础与操作》、《军训》(含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共任选课(包括科技、人文、艺术修养类)等课程组成。各专业根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
2、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各专业在构建该课程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并将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3、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在职业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需要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
4、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各三年制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700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原则上为1:1。
(2)各专业对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原则上学生三年完成125-13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按照16学时/学分,学生实习实训按照30学时/周(每周计1学分)折算。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课程改革工作汇报
落实“两个90%” 致力打造有效课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致力打造有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始建于1926年,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现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在校生2486人;教职工239人,其中教师 174人,中级职称 93人,高级职称78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人,镇江市名校长1人,镇江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镇江市学科带头人6人,镇江市骨干教师4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5人,占教师比例 14.5﹪。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严格按照《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臵与管理指导意见》的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先进理念、鲜明特色且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了我校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我们始终坚持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新课程关键所在。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致力打造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努力做到让90%的学生接受90%的教学内容。
一、清醒认识传统教学与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
通过学习,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不是课堂上讲得是否精彩,而是课堂上有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在此基础上,统一思想,针对新课程要求,集思广益,我们制定了《省句中“有效课堂”实施意见》和《省句中“有效课堂”课堂评价表》,学科中心组和各备课组根据本学科的实际,相应制定了《学科“有效课堂” 实施细则》。学校明确提出了 “面向中下等学生,分层要求,力争做到90%的学生接受90%的教学内容”的学生发展性教学指导思想。
二、对照打造有效课堂的标准和要求,抓实、抓细有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落实“三个教学起点”。
一是教学指导思想的起点,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把视线落在中下等学生身上。二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充分考虑中下等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确保课堂上90%以上的学生“吃得下”“吃得饱”、“能消化”。三是确定过程控制的起点,抓好考点过关,并将中下层学生作为关注的重点。
按照“高标准、低起点、宽口径、小步子、勤反馈、重赏识”的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的要求,从高一学生进校的第一节课开始,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确实降低教学起点。杜绝漫无边际的拓宽和加深。学校教导处和年级部及时通过调控性检测,4
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角度设计教案,以体现“探究、合作、交流”式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要求,力求教师能多在教学活动方面进行设计。学案建立在教案的基础之上,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设计,重在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重在设计由学生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学习活动案例。
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
制定有效目标。每节课必须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三维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适时对目标进行回应和小结,发挥目标的定向作用。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四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实施有效讲授。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讲准、讲清、讲到位。我们要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学生能自学会了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不符合新课程和新高考要求的坚决不讲;大多数学生做错了的、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一定要讲;对于不同版本教材中的交叉部分,要重点讲、反复讲。
创设有效提问。在打造有效课堂的实践中,我们明确要求教师: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刻性,杜绝随意性的简单即问即答;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问题要有一定启发性,如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应灵活将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转换设问、或提供思考背景等;问题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将整节课问题系统设计。
分的试卷均分不低于110分,120分的试卷均分不低于85分)。
三、重视教学反思,将实施新课程的水平推上新的台阶 自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以来,我校在致力打造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两个90%”,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目标,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为切入口,引导广大教师重视反思、学会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完善反思形式,丰富反思内容。让教师在反思中实现自我发展,大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力争将实施新课程的水平推上新的台阶。
2009年9月
第五篇: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培训班的总结
培训心得体会
姓名:
所在部门: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专题
首先非常感谢学院及系领导对我的关心,给了我一次非常好的学习锻炼机会。11月28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教学科研部组织的全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专题培训班。此次专题培训班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赵志群博士担任主讲教师。这次培训让我感触很多,启发很大,受益非浅。
在为期一天半的培训过程中,赵志群博士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情境设计、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训场所的设计与建设和课程的质量控制与评价9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并针对大家提出的有关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的解答。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对高职课程开发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在参加了赵志群博士的培训后,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高职课程开发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以说,在培训学习的这一天半里。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经过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课程开发的设计要求
高职课程开发并不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后面增加几个项目课程,用以整合与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体系应该考虑所设计的项目能否覆盖整个工作领域,能否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按照什么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其结果能否全面地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对于高职课程开发,我们缺乏的不是理论和思路,而是课程开发关键技术。① 高职课程开发的设计应该符合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思考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说项目的出现必须源自实践领域,是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才大。相关性原则,是指可以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开发门类的划分。思考性原则,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项目,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的目的。
②高职课程开发的设计内容上应该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
在内容组织方面,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可以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同时,要注意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每个项目应该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有些理论知识可以转化为实践项目来介绍。比如“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档,如《个人自荐书》,让他们在学会建立文档的过程中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③ 在课程开发的设计项目排列顺序以工作逻辑取代知识逻辑
项目顺序排列方面,课程开发改革是要求以工作逻辑取代知识逻辑,其课程内容的顺序排列线索就需要在项目的关系中去寻找。一般地说,工作项目常见的有三种逻辑关系:其一是递进式,即这些项目是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可按照零件的复杂程度来进行项目序化。其二是并列式,即这些项目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如药剂生产专业不同剂型的生产。其三是流线式,即这些项目是按照前后逻辑关系依次进行的,如电子产品生产专业中的产品组装、产品检测、产品维修。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结合专业的具体内容,找到每个专业所特有的工作逻辑。
2、课程开发改革的配套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认真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对现有的软硬件进行整合和提升,搞好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笔者认为,这其中应突出解决的是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①课程教材建设问题
特色化教材建设历来是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体现,更是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课程开发改革的教材建设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课程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内容上,项目化的课程教材不再是相关学科体系中概念、理论知识等的系统归纳,而应当是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在形式上,这类教材不再仅仅是纸质的书本,而应该是包括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同时,教材必须是动态的,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基于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研究现状,可采取引进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培训本校科研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②教学基地建设问题
课程开发改革的要求是将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因此,必须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建成配备“全仿真”的车间、工作室、设计室、操作间、客房、剧场或者办公室等等,即建设“校内职场”。就高职院校中实训中心(室)而言,以往主要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设计和建设,这是一种学科内容导向的设计模式,它存在零散性等缺点,缺乏整体设计思路,加之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加大了实训中心(室)设计的偏差。因此,按照课程开发改革的相关要求,在实训中心(室)的设计和改造上,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其二,具有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具体而言,在空间设计上,要尽量模拟企业的空间布局,同时将生产区与教学区合理组合;在空间的装饰上,如照明、色彩以及室内布置等方面也要尽量模拟企业情境;在设备陈列方式上,要给学习者以真实的感觉。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中心(室)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习者发展其无法在教室中获得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与具体企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现实职业岗位,这方面的建设可以说是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改革的“瓶颈”问题,但其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不仅要全面规划,更需要持续有效地加大投入。
③相关保障机制建设问题 建立持续有效的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这方面的重点建设应包括:建立弹性教学计划;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等。
弹性教学计划是实行课程开发的前提。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职业意识,符合行业特点,可以根据学生参与企业重大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变更。
组建“双师”队伍是实行课程开发的基础。课程开发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课程开发方案设计、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成为贯彻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措施。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互利多赢是实现课程开发的根本保证。课程项目要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课程开发方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院发展,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因此,应借鉴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尽快完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如对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及经济奖励;另一方面要激发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如学校和企业可以以股份制形式共建学院或某一专业,坚持服务和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校企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效益的增长。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推进课程开发的改革。例如,增加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投入;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重新制定引进人才的标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岗位职责,加大对课程建设有功人员的奖励力度;对课程开发的开发实行招标,实施专项管理;采取倾斜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课程开发改革的相关“精品课”建设等。
赵志群博士的培训活动结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剖析,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理论深刻,开阔了广大教师课程开发视野,引导教师深入思考课程开发模式,开拓了教育教学理念。使我院参会教师进一步坚定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法与步骤,将对我院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