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对策影响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因素及

时间:2019-05-15 11:2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知识对策影响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因素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知识对策影响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因素及》。

第一篇:法律知识对策影响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因素及

影响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因素及对策

杨晓春 吴艳文

民事审判工作解决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多为婚姻、邻里、涉及土地经营权等的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是民事调解工作的最终目的,调解工作做得好,做得到位,既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民事诉讼案件的案情也相应的复杂化,因此,民事诉讼的调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我院近年来民事诉讼的调解工作进行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民事诉讼中调解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影响调解工作的因素

做好民事调解工作固然很重要,但影响和制约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因素也是诸多方面的:

(一)从主观方面看:

一是部分审判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对案件不负责,在心中没有真正树立案结事了的思想,往往是案子结了,事却未了。案件到手后不能主动及时地去熟悉案情,不能准确把握双方矛盾争议点,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不能耐心地听取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使调解工作流于形式。认为无论什么方式结案,在自己手结了案,即使当事人不服上诉发回重审也要另行组成合议庭,好孬与已无关,因此,没有必要与当事人没完没了的磨嘴皮子。这种心态的存在,使调解工作无法达到定纷止争的终极目的。

二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司法不公的问题。有的审判人员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办“三案”,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偏袒一方当事人,带有法官的倾向性,导致案件难以公正处理,致使双方不能达

成调解协议,调解不成最后只能作出带有倾向性的判决,其结果是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一方当事人不服提起上诉。不仅使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在很大程度了还激化了矛盾,损害了司法权威及法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三是审判人员法律素养欠缺。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有的审判人员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掌握不全,理解不透。新法出台后,又不及时学习,转变思路,在案件调解工作中不能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定说服当事人,使当事人在法律层面上对法官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对法官的调解存在抵触情绪,不能从心里上服从法官的调解意见,最终无法达不成调解协议。

(二)从客观方面看:

一是争议的问题涉及各自的长远利益。为此,双方各不相让,这给调解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例如:自国务院出台了免收农业税的优惠政策,发放家业补贴后,前后政策的的变化使许多人走家搬的农户纷纷回到房口所在村主张对自己原土地的经营权。而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国家又有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规定,这涉及到主张权利农户以后几十年的长远利益,又涉及村委会和现有承包人合同关系,这类案件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村委会三方的利害关系,每方均不愿作出让步,对于此类案件,单纯依告法官调解结案几不可能。

二是当事人积怨较深,矛盾激化。在基层,许多当事人不是纠纷产生了立即诉诸法院,而多是先各找“明白人”出谋划策,等怨也结了,纠纷还没解决,就撕破脸皮对簿公堂。这种长久的积怨很容易在双方的心里已产生很深的隔阂,这种现象的存在无形中增大了调解工作的难度。例如在中年人的离婚案件中,男方有酗酒、赌博和对女方打骂的恶习,以前女方因子女小,亲戚、邻里的劝说就迁就着过,如今子女已大,实在不堪忍受提起离婚,由于多年的心里积怨在离婚的诉讼中要在多争取财产上找回心里的平衡,而此时男方一看自己人到中年,如不争取财产,后半生将面临苦度春秋的日子,因双方互不相让,有时甚至编造外债来达到多分财产的目的,每每如此,无论法官如何调解双方均各不让步,只得以判决结案。这类案件判决后,至少都会有一方上诉。

三是受当事人文化素质和法律知识制约,对争议的事实双方各执已见,难以查清。如一些发生在农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以伤害为例,往往是双方相互撕打,或双方家人均参与撕打,之后各自住院治疗,其结果往往是每方均要求对方赔偿医药费诉讼到法院,这种情况下,各说各的理,双方又均举不出有利的证据,此时审判人员很难查清谁先打了谁,打的程度如何,责任谁大谁小。由于个别当事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法律知识淡薄,认死理,谁也信不过,唯恐自己吃亏,任凭法官磨破嘴,他就是一条道跑到黑。这给我们调解工作形成了一个很大的障碍。而现实中这类案件也确实是矛盾激烈,互不相让,调解起来难度很大。

二、庭审调解工作的几点做法

笔者认为在主持庭审调解中,主审法官应该做到“三个善于”:

一是善于运用法制宣传,依法进行调解。宣传法制是庭审中的任务之一,有的案件不能达成调解协议,和我们具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不够有关,而庭审是法制宣传的课堂,在严肃的气氛之下,旁听的当事人亲属,同样会受到教育,他们会自发地说服当事人要依法去争论,不能强词夺理,出现有利于调解的气氛。如原告张某诉被告张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被告张某的四只鸡崽跑到邻居原告家,被告带其家人去寻找时与原告丈夫周某发生争执,互相大吵大骂,各不相让,周某生前患有脑动脉硬化,在口角过程中因情绪激动诱发脑出血死亡,张某对此事无刑事责任,但被告与周某口角是引发死亡的诱因,张某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经法庭主持调解,向当事人宣传法律,使当事人的亲属信服,最后协助法院工作达成了调解协议。

二是善于运用证据教育当事人,使之自愿接受法庭调解。事实最有说服力,证据是调解的基础,而在庭审调解中正确运用证据,就显得很重要。一般庭审前没有调解成,主要还是一些争执的事实没有查清,而在庭审用双方已质证确认事实的证据,去说服另一方,对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很有效果。如原告李某诉被告翟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原告经法医鉴定是轻微伤,被告承认打了原告,但又说原告也打了他,而且也住进了医院,不同意全部赔偿,经当庭举证,被告住院看的是病,不是伤,经当庭调解和做当事人思想工作,最后当庭达成了协议。

三是善于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当事人及时和解。庭前调解和开庭调解场合不同,在法庭上有一种严肃的气氛,开庭时请双方当事人的领导、近亲属等到庭旁听,如当事人请律师或委托其亲属进行代理的,这些都是主审法官进行调解的基础,只要审判人员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他们是会配合好调解工作的。如原告李某诉被告于某侵犯土地使用权纠纷一案,被告于某的弟弟与原告离婚后死亡,原告改嫁,其两个子女由于无人抚养,村领导将两个孩子安排在被告处由其代抚养,并把原告及其子女的土地归被告耕种,每年不收任何费用,做为二名子女的抚养费。由于今年免收农业税后,原告回来请求被告归还自己二亩口粮田诉讼到法院。在庭审时邀请了被告村领导参加,经双方代理人和村领导劝说,最后使原告撤回起诉。

三、做好调解工作的几点建议

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如不很好地解决,必将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阻碍和谐社会的建立。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做到位,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有力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有序发展,因此就民事调解工作中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民事审判法官的调解意识。要将“和谐司法”的理念根植于心间,充分认识调解工作在服判息诉、降低涉诉信访率、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调解率。牢固树立调解是第一选择、调解是案件最佳结案方式的观念,在处理案件中牢固树立“和为贵”的思想,主动调解、积极协调,充分运用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均衡各方利益,最终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2、完善调解工作考核、沟通机制。建立调解案件激励机制,对案件调解率高的法官进行表彰奖励,将调解率高低作为评价民事法官办案质量和水平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促进法官增强调解意识。注重选树调解工作先进院、先进个人,促进先进的调解方法在法院内部交流、推广。

3、要创新调解方法。加强调查研究,探索调解工作规律,通过站好位、用好法、掌好度、创新调解方式方法,防止因琐事引发的局部问题转化为影响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努力做到“五个突破”,即从观念上突破,从时间上突破,从程序上突破,从地点上突破,从方法上突破。坚持“四个依靠”,即依靠领导、依靠群众、依靠基层组织、依靠相关部门,增强调解合力,因势利导,化解分争,为当事人既解“法结”又解“心结”,以实际行动地促进家村邻里和谐、村居和谐。要将调解工作贯穿于诉前、送达、调查、庭审、执行、再审等过程,实现调解工作全程化,做到全方位、多角度调解,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

第二篇:民事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本文作者:王丹 好范文原创投稿

关于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调研

王 丹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从我国几十年的司法实践来看,它对于及时、有效地解决民事纠纷,提高办案效率、减少诉讼成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法院调解制度再一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通过调解审结案件,对于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事诉讼中调解工作的基本做法:

与判决相比,调解结案的好处在于:

1、直达诉争双方的思想根源解决矛盾纠纷。由于许多民事案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财产关系,而且还涉及当事人的人身关系和情感世界,因此,用判决的方式很难更好地解决这类纠纷。调解能很好地抓住当事人之间矛盾症结,既能从事实上又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彻底解决这类问题。

2、案件调解结案后无须启动二审程序,当事人一般也没有提起申诉,很少启动再审程序,对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大多能自觉地履行从而减少执行案件数量,减轻执行环节的压力,这样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也有利于人民法院提高案件的审判效率。

3、诉讼中的调解,尤其是庭前调解制度的实行,简化了繁琐的诉讼程序,及时开展调解,提前解决纠纷,这样减少了诉讼环节,避免了诉讼资源的浪费。采取调解方式审结案件,不但能提高办案效率,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由于民事诉讼调解具有诸多优越性,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的巨大功能作用,受到了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法官们都乐于接受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片面性。首先,对民事诉讼调解的地位认识片面。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着重对庭审方式进行改革,强化庭审功能,强调当庭宣判率,从而制约了法官在庭前、庭审、庭后调解,削弱了法官的调解意识,导致部份法官不再重视调解,而过于热衷于裁判权的行使,甚至简单采取“一判了事”的方式结案。

(二)工作上存在敷衍性。

由于对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份法官对调解工作采取敷衍的方法,因调解工作法官需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做了大量工作不一定达到预期目的,费工费力,有时甚至出力不讨好,不如判决结案简单明了,所以,调解与否并不重要,只要当事人一方不同意调解,便顺水推舟不再作调解工作,导致调解流于形式。

(三)方法上存在单一性。

有些法官对民事案件的调解,只是在走程序,在庭审中征询当事人意见,若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则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协商不成即终止调解;若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便终止调解;法官不注重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分清是非,阐述有关法律规定,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不能充分发挥法官调解案件的能动作用,只是被动的简单应付了事。

(四)督导上存在软弱性。

从法院督导职能上看,对民事诉讼调解的督导没有过硬的措施,一是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使调解工作存在任意性;二是没有硬性的监督措施,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督导没有形成制度化、责任化、指标化,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追究承办人,顺应了审判人员不愿作调解的心理,也是导致调解工作弱化的重要原因。

(五)当事人方面的原因,导致调解的难度加大。

随着法律知识的日渐普及,受当事人对诉讼的期待过高,有的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和对诉讼成本的核算,对司法公正,尤其是对法官调解动机的怀疑,及欲通过关系影响司法的意图、矛盾激化状况下与对方鱼死网破的决心,以及通过诉讼拖延时间,以达到某种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案件调解难度增大,调解结案率降低。

(六)律师介入的原因,使调解的机率降低

案件中有律师代理,一方面有的律师能够配合法官,正确引导当事人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种情况下,能够增大调解成功的机会。但由于律师代理往往替代了当事人本人的参加,而他们往往又没有真正的调解权限和调解动机,因为律师比当事人更关心法律问题,更追求官司的输赢结果,更不在乎诉讼的风险和成本;律师对法律的解释和判决的预测经常会给当事人以不十分确切的期待或盲目的乐观,而当事人往往又对律师的作用过分相信。此外,当事人甚至把请律师本身也作为增加对峙实力的武器之一,也是刺激当事人期待诉讼高回报的因素之一。

三、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建立完备的调解制度体系,法院调解作为人民法院处理案件的一种形式,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来

第三篇:民事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从我国几十年的司法实践来看,它对于及时、有效地解决民事纠纷,提高办案效率、减少诉讼成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法院调解制度再一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通过调解审结案件,对于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事诉讼中调解工作的基本做法:

与判决相比,调解结案的好处在于:

1、直达诉争双方的思想根源解决矛盾纠纷。由于许多民事案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财产关系,而且还涉及当事人的人身关系和情感世界,因此,用判决的方式很难更好地解决这类纠纷。调解能很好地抓住当事人之间矛盾症结,既能从事实上又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彻底解决这类问题。

2、案件调解结案后无须启动二审程序,当事人一般也没有提起申诉,很少启动再审程序,对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大多能自觉地履行从而减少执行案件数量,减轻执行环节的压力,这样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也有利于人民法院提高案件的审判效率。

3、诉讼中的调解,尤其是庭前调解制度的实行,简化了繁琐的诉讼程序,及时开展调解,提前解决纠纷,这样减少了诉讼环节,避免了诉讼资源的浪费。采取调解方式审结案件,不但能提高办案效率,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由于民事诉讼调解具有诸多优越性,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的巨大功能作用,受到了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法官们都乐于接受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片面性。首先,对民事诉讼调解的地位认识片面。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着重对庭审方式进行改革,强化庭审功能,强调当庭宣判率,从而制约了法官在庭前、庭审、庭后调解,削弱了法官的调解意识,导致部份法官不再重视调解,而过于热衷于裁判权的行使,甚至简单采取“一判了事”的方式结案。

(二)工作上存在敷衍性。

由于对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份法官对调解工作采取敷衍的方法,因调解工作法官需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做了大量工作不一定达到预期目的,费工费力,有时甚至出力不讨好,不如判决结案简单明了,所以,调解与否并不重要,只要当事人一方不同意调解,便顺水推舟不再作调解工作,导致调解流于形式。

(三)方法上存在单一性。

有些法官对民事案件的调解,只是在走程序,在庭审中征询当事人意见,若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则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协商不成即终止调解;若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便终止调解;法官不注重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分清是非,阐述有关法律规定,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不能充分发挥法官调解案件的能动作用,只是被动的简单应付了事。

(四)督导上存在软弱性。

从法院督导职能上看,对民事诉讼调解的督导没有过硬的措施,一是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使调解工作存在任意性;二是没有硬性的监督措施,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督导没有形成制度化、责任化、指标化,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追究承办人,顺应了审判人员不愿作调解的心理,也是导致调解工作弱化的重要原因。

(五)当事人方面的原因,导致调解的难度加大。

随着法律知识的日渐普及,受当事人对诉讼的期待过高,有的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和对诉讼成本的核算,对司法公正,尤其是对法官调解动机的怀疑,及欲通过关系影响司法的意图、矛盾激化状况下与对方鱼死网破的决心,以及通过诉讼拖延时间,以达到某种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案件调解难度增大,调解结案率降低。

(六)律师介入的原因,使调解的机率降低

案件中有律师代理,一方面有的律师能够配合法官,正确引导当事人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种情况下,能够增大调解成功的机会。但由于律师代理往往替代了当事人本人的参加,而他们往往又没有真正的调解权限和调解动机,因为律师比当事人更关心法律问题,更追求官司的输赢结果,更不在乎诉讼的风险和成本;律师对法律的解释和判决的预测经常会给当事人以不十分确切的期待或盲目的乐观,而当事人往往又对律师的作用过分相信。此外,当事人甚至把请律师本身也作为增加对峙实力的武器之一,也是刺激当事人期待诉讼高回报的因素之一。

三、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建立完备的调解制度体系,法院调解作为人民法院处理案件的一种形式,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来规定,这些条文构成法院调解制度体系。我国现行民诉法关于法院调解的规定以及最高院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也可以说构成了一个体系,但是,从构建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要求,还可以对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作进一步的完善,在立法中明确规定调解是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美国百分之九十的案件未到开庭阶段,即在庭前准备阶段解决,把调解程序与阶段充分扩展,实行调审分离与即时调解。实行在起诉送达阶段由立案法官“送达调”,在举证、询问阶段由法官“答辩调”,在庭审前准备阶段的“即时调”,在交换证据时的“听证调”与在庭审阶段的“庭审调”五调结合,完备调解体系。

2、界定法院调解案件的范围,如前所述,并非所有民事案件都适用调解。法院可调解案件范围应排除以下几种案件:

1、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

2、适用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

3、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4、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案件;

5、无效的民事行为需要予以追缴或民事制裁的案件。

3、规范调解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解释并未规定法院调解应采用的方式。实践中最为流行的则是所谓“背对背”的调解方式,即法官与当事人各自协商,在双方之间穿针引线,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我们还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对调解的方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原则性的规范,以有助于双方当事人的自由协商并达成协议,法官不应发表个人意见让各方当事人接受,法官可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请求作出评价,并帮助他们了解诉讼中潜在的有利点和不利点,以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

4、处理好久调不决与审判效率的关系,规定调解期限

强调调解不能只重调解,强调调解是强调调解的自愿性,而不是强调调解的结案方式的比例,必须改变审判实务中出现的以劝压调、以拖压调、以判压调、以诱压调,久调不决等违反自愿原则的操作。调解不成或者双方没有调解诚意,应及时判决,提高审判效率,从而避免久调不决的现象。

5、对调解悔约的,加大惩戒力度,确保调解协议的履行

针对目前存在的当事人一方并不真心调解,而借调解之机让对方当事人做重大让步,以降低标的额,而后仍不履行,另一方再申请执行只能以重大让步以后生效的调解书数额进行的情况,建议在调解协议中强制加上“如不履行协议,将……”的惩戒条款,以禁止恶意调解行为,保护当事人利益。

第四篇:影响村务公开实效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村务公开实效的因素及对策

黄集镇农技中心经室 彭德勇

我镇自1997年开展农村村务公开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激发了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使村级工作由过去的“暗箱操作”为共同参与完成的“阳光作业”。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完善,我镇的村务公开工作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全镇有3个村为钢架结构公开栏,其余均为墙壁式公开栏。各村基本上能做到公开内容全面,公开时间上及时,公开档案保管整齐,相关制度完备,管护和维修及时。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但村务公开工作在个别村仍然存在变腔、走调现象,引发了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了村务公开的实效,这些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干部认识问题

主要有三种认识,一是积极认识。乡镇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村务公开公开工作很重视,大部分村的主要干部也很重视,措施扎实,指导监督到位,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引发矛盾少;二是被动认识。认为是上面布臵的工作,不搞也不行,不搞是态度不端正,搞不好至多只能说是水平、能力问题,人家能公开我也能公开,不挨批评就行,缺乏主动思想和积极探索的热情及动力。三是错误认识。认为凡事都向群众公开,让群众参与和监督,村干部还有什么权利,有什么。有的心里有鬼,害怕公开了群众找自己的茬,抓自己的辫子,干脆将一些内容不公开,或者搞假公开,蒙骗群众。有的认为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公开了也不看或看不懂,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给自己找麻烦 不值得。

二、组织领导问题

村主要干部重视的村,村务公开的组织严密程度就高,活动开展就比较正常,工作比较规范,部门配合也比较协调。能够定期研究村务公开情况,及时发现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推动村务公开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凡是村主要干部重视的村,问题大多解决在萌芽状态,不引发矛盾,不激化矛盾,不将矛盾上交。而村主要干部不重视村务公开工作的村,对村务公开倾注的精力少,组织程度差,工作人员不尽责,存在问题多、解决难,甚至还会引发一些新矛盾,激化老矛盾,村务公开不能取得真正实效。

三、群众问题

一是群众不热心。表现为不愿参与,一些群众认为村务公开只是做样子哄人的,公开是一回事,实际上是另一回事,即使在村务公开中发现了问题,上面也是包包窝窝,“在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敢参与,怕村干部报复,在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等问题上给自己穿小鞋;为想参与,村务公开又不是自己一家的事,人家不问我何必问呢,就是问了最终又能如何呢?于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便参与,村务公开栏在一些地方成了唯一的公开方式,离家较远,了解村务不方便。二是村务公开不能体现民众口味,有的布臵的不科学,由于大部分群众知识有限,文化水平不高,对专业性强的东西很难看得懂,之间的逻辑关系很难理清,断章取义怕闹笑话,想参与也参与不了。

针对以上影响村务公开实效的因素,我们应努力培育优势因素,克服和消除不利因素。

一、强化教育,提高认识

要将思想统一到中办发[1998]9号文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上来,认识村务公开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村主要负责人的认识必须到位,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新形势下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一个有力的武器牢牢把握,广大群众要把村务公开作为实现当家作主、实现村民自治、履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认真对待,把此项工作作为参与村务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廉洁、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举措,做到热心、关心、倾心。镇村要利用广播、电台、电视、板报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村务公开工作,要使村务公开工作真正扎根于人民的心中,增强做好村务公开的自觉性、责任感,对那些认识模糊甚至有错误认识的同志要召开座谈会、个别交流、谈认识等多种形式,强化教育,使其换“脑”、换“言”、换“行”。

二、规范操作,确保实效

一是规范村务公开内容。关健是要确保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通俗性。村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必须全面细致地向村民公开。公开的内容同时还要求通俗易懂,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二是规范公开时间。除坚持长年公开外,目前要确保每期公开时间衔接顺畅,不能长期“一个脸”。三是规范公开程序。程序应简便操作,并确保程序的严肃性,四是规范公开阵地。除现有公开栏外,要拓展公开途径,利用有线电视、召集有关会议、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予以公布。村里每月或每季要召开一次村情通报会,村民小组也要定期召开村情、组情通报会,便于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情况。五是规范公开管理。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每一道程序的职责,使每人都能做到对号入座右铭,职责分明。

三、树立榜样,指导全局

我们镇里要切实搞好政务公开,将政务公开栏建成样板田、指挥田,指导带动村务公开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有条件的组,探索开展组务公开,做到镇、村、组三级联动,上下协调。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要把村务公开工作纳入对村主要干部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作为评选先进和奖惩的依据之一。村主要负责人要拿出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心过问村务公开工作,支持村务公开工作,研究村务公开工作,指导村务公开工作。具体操作的村会计等村干部,要确保有足够的确良时间精力投入到村务公开工作中。监察、民政、财政、农经等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配合。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牵头、协调工作。农经部门负责对村级财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民政部门负责对村民委员会建设、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工作的指导。纪检监察部机关加强检查和监察,要抓好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在村务公开的监督上,村里还应聘请一些懂政策、精业务、有责任心、公道正派、敢讲真话的同志作为监督员,定期反馈监督的情况。

第五篇:影响乡镇干部执行力因素及对策思考

影响乡镇干部执行力因素及对策思考

向阳镇副镇长 樊义斌

政府的执行力就是干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和任务的能力。作为一名在乡镇工作分管绩效考评的领导,我认为乡镇干部的执行力就是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能力。想干事体现干部的思想素质,是执行力的前提和动力;能干事体现干部的能力、水平和工作方法,是执行力的核心;干成事、不出事体现干部的真本事,是检验执行力的标准。当前我镇干部职工业务工作推进慢、落实难、问题多,执行力不够的问题,在此谈谈个人的一点拙见。

一、影响我镇干部执行力因素及原因

(一)自身因素

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核心。干部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当前,我镇大多数干部都是熟悉情况,扎根基层,勤奋工作,为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具大的贡献,但是,少数干部在执行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扎根基层的思想不牢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做好乡镇工作非常艰难,因此少数乡镇干部往往趁乡镇换届、人事调整、机构改革时跳槽,特别是有专业特长的干部和高学历的年轻干部表现比较突出,把跳出乡镇作为一种“解脱”,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在乡镇干,缺乏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理想和抱负。

二是工作标准和自我要求不高。有些干部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面较窄,又不善学习;有的土生土长在农村,眼界不够开阔,对新观念、新事物接受慢,缺乏竞争意识,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满足老百姓的期望;有的忧患意识不足,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守业”思想突出,工作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消极应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工作方法简单,推崇乡镇工作“三分道理,七分蛮干”,凭经验办事,不愿触及深层次矛盾,甚至明显呈现出“厌倦感”、“乏味感”,工作热情不高。

三是勤政务实精神缺失。“早晨一身露水,白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的“三水”精神曾是乡镇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而今乡镇干部的交际应酬多了,文山会海多了,指导工作往往在会议上,联系基层常常在电话里,深入到村社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少了。有的只打自己的小算盘,工作敷衍应付,忙着借子女、朋友之名经商办企业,为自己赚钱,懈怠了本职工作,做大了个人的“经济蛋糕”。

四是乡土观念比较严重。大多数乡镇干部离土不离乡,家庭在本地,一方面亲和力强,另一方面家族、宗族、群带关系复杂,三亲四戚多,说情办事的多,讲人伦亲情,碍不过情面,因此常常办事不敢坚持原则,“讲关系、和稀泥、打圆场”,影响他们做事的决心、办事的公允和成事的毅力。还有极少数乡镇干部吃性重、玩性重、惰性重,热衷于吃喝、打牌、玩乐,甚至赌博,生活作风不够清廉。

(二)外部因素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不仅仅只接受区县政府的管理,还要管理所辖村社,其执行力的强弱,同时受上级政府和基层村社的影响。一是职能进退两难。提高执行力,一方面要求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另一方面下达大量的行政事务和名目繁多的达标创建任务,致使乡镇疲于应付。在职能进退上,该进的进不去,该退的退不出,严重影响乡镇职能的转变。

二是权责关系不匹配。在各项行政改革中,下放给我们的权限,实际基本上都是责任,有很多还是一票否决的,比如安全、计生、环境保护等工作。上级政府每年还要求我们签订各种责任书,压任务和责任,而且责任书在签订前很少征求我们的意见,让我们的干部感到不被尊重和信任,影响执行工作的积极性。我们逐步演化成“三化”政府:“地位边缘化、权力空壳化、责任无限化”;同样,我们的干部也成了“三大干部”:“芝麻大的官,巴掌大的权,天大的责任”。

三是执行遇梗阻。有的村干部认为,自己是群众直接选举的,镇政府管不了我“帽子”,支配了我“票子”,你有法律,我有“法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的处境尴尬,执行手段缺失,又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而普通老百姓常常可以无视法律法规,“守规则的往往干不过不守规则的”,所以我们的干部感叹:“过去无法有办法,现在有法却无办法”。导至有的地方出现“队长(村民小组长)权利比村长大、村长权利比镇长大”的不正常现象。有的社长左手“一个章”,右手“一支笔”,“办事”讲效率,用不了几分钟就可以把集体的土地流转了、把资产处臵了。

二、对策思考

加强执行力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和任务。提升干部执行力水平,必须在培育执行理念,提高执行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约束等方面坚持不懈地下功夫。

(一)以理念培育提升干部执行力。理念是行动的基础与核心。执行力建设,必须理念培育先行,用先进的执行理念来武装干部头脑,使执行成为干部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要站在建设和谐政权的高度,围绕发展目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干部的四个理念:一是“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理念;二是“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谋利不索求”的服务理念;三是“工作不等不靠,落实精益求精”的效率理念;四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理念。教育干部扎根基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提高干部执行力、促进政权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二)以素质提升增强干部执行力。提升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干部执行力的前提。要加大对干部的学习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其执行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岗位履职的能力。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苦练岗位专业技能,使干部成为本岗位、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二是依法行政的能力。切实增强干部的法制意识,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三是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干部协调群众利益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凝聚人心的能力,为群众谋利益,做群众的贴心人。四是工作创新的能力。敢于突破工作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五是整体协作的能力。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和“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相互协调配合;敢于承担各自责任,不推诿扯皮,做到合心、合力、合拍,共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以机制创新促进干部执行力。建立一套高效的工作运行管理机制,是提高干部执行力的必要手段。一是建立健全事前沟通协调机制。正确的决策是执行有力的基础。上级部门在做决策前要充分听取乡镇的意见和建议,规范决策程序,使各项政策的出台更切合基层实际,让乡镇干部有执行的准备,真正作到领导决策者与具体执行者的双向互动。二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不断完善干部的学习培训制度,加强考核,增强学习的动力,积极为干部提供培训、考察和锻炼的机会,加强对年轻同志的“传帮带”,提高每位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建立“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建立“聘任、转任、交流”的用人机制和“解聘、分流、辞退”的淘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干部“能下能出”、“能进能出”,充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执行的动力与活力。

(四)以监督约束确保乡镇干部执行力。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体系,是提高干部执行力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工作的特点,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执行过程的控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执行力监督管理体系。一是明确岗位职责。继续深化机构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合理配臵机构职能设臵,科学界定和细化每个部门与岗位的工作职责,以权责相称为原则,建立责任目标管理制,做到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二是严格考核评估。不断优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程序,改进考核手段,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考核评价结果与奖励、惩戒、晋升等管理措施的衔接,实现决策执行成效、政绩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三者的有机统一。三是强化督查问责。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进行督查,把谈心谈话、警示告诫、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上级决策和中心工作,实行重点事项全程督查、紧急事项即时督查、日常事项定期督查,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求实效,逐步健全和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和工作落实。

三、提高我镇干部执行力的四点建议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镇直干部与部门干部在升迁方面机会均等。目前在我县各镇,编制身份与工作岗位不一致的“混岗”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一些优秀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与岗位不匹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用人方式,人尽其才。在干部提拔上,镇干部与上级部门干部相比,不具备“区位”优势,优秀干部被发现相对较难。因此,可以给予镇干部更多的展示的机会,选拔干部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适当下放权利,确保镇政府权责匹配。要进一步理顺乡镇与上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关系,根据职责的需要,适当下放财权物权和行政执法权,妥善解决各镇在财政上有心无力,在行政执法中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等问题。

(三)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促进镇与上级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镇与县级部门都是市委、市政府决策和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只不过所站的角度不同,为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有效执行,镇与县级部门之间必须加强信息沟通、理解支持和协调配合。县级部门在制定文件和安排工作前应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乡镇意见,确保工作布臵切合基层实际;要通过视频会议、政府网络等方式,迅速、直接、准确的传递信息,让干部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依据,推动各项工作有效执行。

(四)从上至下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消除影响执行力的不利因素。影响干部执行力,不只是某一方面的因素,而是多方面系统作用的结果。要找准问题的根源:基层的问题往往是上面的问题,问题出在基层,根子往往有上面。因此,必须从上至下,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消除影响执行力不利因素。要发挥县级部门干部表率作用,上行下效,带动干部切实提高执行力。

下载法律知识对策影响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因素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知识对策影响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因素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大局,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江宁区农村的实际,......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对策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对策 职业性质的工作和环境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具有较高的应激危险性,工作难度大,应激强度高,......

    加强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暂行规定

    加强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暂行规定 (经2003年3月27日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 发布时间:2003-09-24 16:41:36为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在民事审判中的作用,规范诉讼调解活动,提高审判效率,降......

    影响当前职工队伍稳定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当前员工队伍稳定的因素及对策 【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目前,联通公司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员工队伍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后劲。人,是企业发展最为关......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 文章以大学生自主学习为研究主题,将大学生自主学习从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三个维度作考察。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不佳,在从能......

    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之调查 学校教育,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学校教育质量确实令人堪忧,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学校管理人员,对教育现状感受颇多,就目前影响学校教育质量......

    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因素及对策分析

    XXXXXXX大学题 目: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因素及对策专 业: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老师:毕业 论 文 航空服务 目录 摘要…………………………………………………………………………......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及对策建议(定稿)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中国社科院青年中心课题组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发展新阶段。农民收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