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

时间:2019-05-15 11:5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

第一篇:市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

市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

(2005-201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紧紧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规范财经秩序,强化执法监督和基础工作,xiexiebang.com,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全面推

进我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根据《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其他各项规定,结合财政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经过六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财政的目标

(1)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建立,政府财政支出责任明确,市、镇两级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各项财政管理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财政对经济运行监测、评价、调控机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财政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增强。

(3)预算管理制度基本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制衡机制基本形成,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国库管理制度基本完善。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4)政府非税收入范围明确,收缴分离,管理规范,使用合理。

(5)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基本完善,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6)会计制度基本完善,会计秩序良好。注册会计师行业、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7)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财政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财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8)财政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程序正当、内容适当,财政监督全面、有效;财政执法监督制度完善。财政违法行为、执法过错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财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相结合的财政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9)财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观念和能力明显提高。

二、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职能,规范财政管理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1)依法确定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保障能力,提高财政对依法行政保障能力。

(2)规范市、镇两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

2、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1)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调控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财政经济景气预测分析,建立科学的财政经济预测和财政政策模拟分析及其相关指标体系,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

(3)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根据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适当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保证财政政策实施。

(4)建立财政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形成财政收支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和其他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的因素,提高财政风险防范能力。

(5)完善财政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评价体系和反应机制,提高财政对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与国家宏观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施政目标紧密结合的政府预算决策机制。

(2)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健全标准预算程序,在财政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各预算单位之间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

(3)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国债资金、彩票公益金、各种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5)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对预算项目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使执行效果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4、完善国库及债务管理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1)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财政性资金账户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减少中间环节,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2)完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

(3)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1)依法清理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禁止违法收费,逐步将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第二篇:市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精选)

市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

(2005-201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紧紧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规范财经秩序,强化执法监督和基础工作,面推 进我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根据《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其他各项规定,结合财政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经过六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财政的目标

(1)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建立,政府财政支出责任明确,市、镇两级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各项财政管理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财政对经济运行监测、评价、调控机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财政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增强。

(3)预算管理制度基本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制衡机制基本形成,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国库管理制度基本完善。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4)政府非税收入范围明确,收缴分离,管理规范,使用合理。

(5)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基本完善,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6)会计制度基本完善,会计秩序良好。注册会计师行业、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7)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财政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财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8)财政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程序正当、内容适当,财政监督全面、有效;财政执法监督制度完善。财政违法行为、执法过错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财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相结合的财政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9)财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观念和能力明显提高。

二、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职能,规范财政管理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1)依法确定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保障能力,提高财政对依法行政保障能力。

(2)规范市、镇两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

2、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1)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调控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财政经济景气预测分析,建立科学的财政经济预测和财政政策模拟分析及其相关指标体系,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

(3)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根据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适当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保证财政政策实施。

(4)建立财政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形成财政收支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和其他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的因素,提高财政风险防范能力。

(5)完善财政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评价体系和反应机制,提高财政对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与国家宏观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施政目标紧密结合的政府预算决策机制。

(2)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健全标准预算程序,在财政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各预算单位之间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

(3)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国债资金、彩票公益金、各种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5)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对预算项目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使执行效果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4、完善国库及债务管理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1)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财政性资金账户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减少中间环节,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2)完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

(3)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1)依法清理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禁止违法收费,逐步将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审批的听证、公示、评价和监管制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征收行为,严格依法征收。

(3)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监缴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完善罚没收入管理制度,加强罚没收入管理。

(5)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收缴系统,规范非税收入票据管理。-

6、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国有金融资产监管,保证行政事业性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

7、完善财政对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对农民补贴政策和补贴方式。

(2)建立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规范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探索与学校质量和效益相联系的财政拨款制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3)建立健全对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4)建立健全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推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建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长效机制。

8、完善会计管理

(1)推行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电算化管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加强会计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惩戒会计违法违规行为。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体制,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推进会计诚信建设。

9、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1)完善财政决策机制。积极研究界定财政部门的决策范围,完善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财政部门决定相结合的财政决策机制。

(2)健全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内部决策程序,在做出重大财政决策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前,要认真搜集和分析数据和证据,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听取法制机构及法律专家的意见。对重大的或技术性强的项目预算,应进行评审。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3)实施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10、强化财政监督

(1)完善财政监督职能,规范财政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依法强化对财政资金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及绩效评价的监督,构建系统、全面、有效的动态监控体系。

(2)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发挥财政部门派出机构、人员作用,健全派出机构、人员工作制度,提高财政监督队伍执法水平。

(3)依法查处各种财政违法违纪行为,完善处理违法事件与追究违法责任人相结合的制度。

11、积极探索新的财政管理方式

(1)积极探索新的财政管理方式,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财政规划、财政指导、财政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事务进行调控。

(2)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和运用,加强财政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建立市、镇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机制,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对外发布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提高财政透明度。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1、建立健全财政执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1)财政管理活动由财政部门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财政执法主体资格必须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财政部门的合法委托。各级财政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范围、执法权限和执法职责要明确,实现执法主体合法化、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确化、执法程序规范化。

(2)全面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财政部门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财政执法文书审核制度、财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财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财政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财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探索财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

(3)依法加强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管理,建立财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制度,规范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听证、审查、决定和监督检查行为。进一步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行政审批程序。

2、自觉接受各方面对财政部门监督,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监督

(1)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财政部门实施的专门监督;依法接受人民法院司法监督,加强行政应诉工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2)完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制度和机制。

3、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做好财政普法规划制定工作。按照普法规划组织各项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生动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教育整体效果。

(2)建立健全财政干部学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和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培训制度。研究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完善财政部门新录用人员上岗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1、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领导

(1)各级财政部门要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与水平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人及内设机构负责人是本部门、本机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第一责任人。

(2)局党组经常研究本部门财政法制建设情况,分析本部门财政法制建设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财政法制工作任务,加强检查督促。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政府及上级财政部门汇报本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情况。

2、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制度。

定期对各执法单位财政执法、财政执法监督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完善相应的奖惩办法和措施,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作为财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上级财政部门要对下级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评价,探索将财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绩效评估与财政转移支付适当结合的工作机制。

3、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财政法制队伍是财政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继续加强财政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财政法制干部培训,建立一支懂财政、通法律、政治强、作风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要加强自身建设,严格履行职责,加强财政立法、执法监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协调和监督本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

第三篇:舒城县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

舒城县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

------------------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县政府《舒城县人民政府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紧紧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规范财经秩序,强化执法监督和基础工作,全面推进我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根据《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其他各项规定,结合财政部门工作实际,经研究制定规划如下: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经过六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财政的目标

(1)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建立,政府财政支出责任明确,县、乡两级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各项财政管理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财政对经济运行监测、评价、调控机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财政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增强。

(3)预算管理制度基本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制衡机制基本形成,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国库管理制度基本完善。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4)政府非税收入范围明确,收缴分离,管理规范,使用合理。

(5)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基本完善,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6)会计制度基本完善,会计秩序良好。注册会计师行业、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7)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财政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财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8)财政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程序正当、内容适当,财政监督全面、有效,财政执法监督制度完善。财政违法行为、执法过错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财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相结合的财政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9)财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观念和能力明显提高。

二、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职能,规范财政管理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1)依法确定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保障能力,提高财政对依法行政保障能力。

(2)规范县、乡两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

2、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1)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调控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财政经济景气预测分析,建立科学的财政经济预测和财政政策模拟分析及其相关指标体系,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

(3)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根据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适当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保证财政政策实施。

(4)建立财政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形成财政收支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和其他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的因素,提高财政风险防范能力。

(5)完善财政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评价体系和反应机制,提高财政对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与国家宏观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施政目标紧密结合的政府预算决策机制。

(2)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健全标准预算程序,在财政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各预算单位之间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

(3)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国债资金、彩票公益金、各种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5)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对预算项目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使执行效果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4、完善国库及债务管理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1)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财政性资金账户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减少中间环节,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2)完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

(3)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1)依法清理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禁止违法收费,逐步将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审批的听证、公示、评价和监管制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征收行为,严格依法征收。

(3)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监缴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完善罚没收入管理制度,加强罚没收入管理。

(5)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收缴系统,规范非税收入票据管理。

6、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国有金融资产监管,保证行政事业性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

7、完善财政对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对农民补贴政策和补贴方式。

(2)建立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规范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探索与学校质量和效益相联系的财政拨款制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3)建立健全对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4)建立健全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推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建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长效机制。

8、完善会计管理

(1)推行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电算化管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加强会计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惩戒会计违法违规行为。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体制,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推进会计诚信建设。

9、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1)完善财政决策机制。积极研究界定财政部门的决策范围,完善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财政部门决定相结合的财政决策机制。

(2)健全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内部决策程序,在做出重大财政决策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前,要认真搜集和分析数据和证据,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听取法制机构及法律专家的意见。对重大的或技术性强的项目预算,应进行评审。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3)实施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 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10、强化财政监督

(1)完善财政监督职能,规范财政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依法强化对财政资金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及绩效评价的监督,构建系统、全面、有效的动态监控体系。

(2)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发挥财政部门派出机构、人员作用,健全派出机构、人员工作制度,提高财政监督队伍执法水平。

(3)依法查处各种财政违法违纪行为,完善处理违法事件与追究违法责任人相结合的制度。

11、积极探索新的财政管理方式

(1)积极探索新的财政管理方式,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财政规划、财政指导、财政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事务进行调控。

(2)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和运用,加强财政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建立县、乡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机制,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对外发布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提高财政透明度。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1、建立健全财政执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1)财政管理活动由财政部门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财政执法主体资格必须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财政部门的合法委托。各级财政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范围、执法权限和执法职责要明确,实现执法主体合法化、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确化、执法程序规范化。

(2)全面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财政部门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财政执法文书审核制度、财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财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财政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财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探索财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

(3)依法加强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管理,建立财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制度,规范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听证、审查、决定和监督检查行为。进一步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行政审批程序。

2、自觉接受各方面对财政部门监督,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监督

(1)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财政部门实施的专门监督;依法接受人民法院司法监督,加强行政应诉工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2)完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制度和机制。

3、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做好财政普法规划制定工作。按照普法规划组织各项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生动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教育整体效果。

(2)建立健全财政干部学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和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培训制度。研究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完善财政部门新录用人员上岗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1、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领导

(1)财政部门要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与水平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部门负责人及内设机构负责人是本部门、本机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第一责任人。

(2)局党组经常研究本部门财政法制建设情况,分析本部门财政法制建设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财政法制工作任务,加强检查督促。财政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政府及上级财政部门汇报本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情况。

2、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制度。

定期对各执法单位财政执法、财政执法监督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完善相应的奖惩办法和措施,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作为财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上级财政部门要对下级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评价,探索将财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绩效评估与财政转移支付适当结合的工作机制。

3、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财政法制队伍是财政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继续加强财政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财政法制干部培训,建立一支懂财政、通法律、政治强、作风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要加强自身建设,严格履行职责,加强财政立法、执法监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协调和监督本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

扬中市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实施意见

2006

为深入推进法治扬中建设,加快建设法制财政,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市委《法治扬中建设纲要》以及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和部署,对我局今年依法行政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意识

今年是“五五”普法工作的第一年,要把“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建立 “五五”普法教育领导小组,使这项工作始终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制定财政局“五五”普法教育工作规划,建立普法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坚持把“五五”普法教育的考核与各单位、各科室岗位责任制一起检查,一起奖惩。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推动财政系统干部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行政法制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的基本原理,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即:实现由提高干部法律意识向提高干部法律素质的转变,全面提高财政干部的法律素质;实现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财政部门法制化管理水平,以全面提升财政干部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财政部门行政执法水平和能力。2006年,将根据市法制办的学习培训的要求,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财政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制度,确保行政执法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法制知识更新学习培训;二是在学习培训的形式上采取集中培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业务法律知识考试与正常法律知识测试相结合,主要以行政处罚文书制作、监督法、行政许可法等为学习内容,采取专题辅导、举办讲座、交流会等多种学习形式,重点突出骨干学习培训班的作用,以骨干带动财政系统人员的法制学习和培训;三是加强对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学习情况的检查力度,并将学习情况的检查列入考核内容,并作为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

二、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推行新一轮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

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明晰的执行责任体系。要重新梳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权限,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行政执法岗位,确定执法责任、范围、权限和基本要求。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对落实执法责任制情况定期进行考评。考评主要以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评价和满意程度为标准,做到全面、公正、准确。三是建立严格的错案追究体系。要本着 有错必纠的原则,明确行政执法责任的种类和内容、责任追究的范围和程序保障以及承担责任的方式。四是建立完备的配套制度体系。要制定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包括行政执法公示规定、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规定、行政执法投诉处理规定、行政执法协调规定、行政执法督查规定等。

为此,在新的一年里,结合我局各执法科室工作职能,修订、完善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重新明确执法科室执法依据。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按照各执法科室新的工作职能,重新确定各执法科室、执法岗位主要执法和配合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是把行政执法责任制目标落实到实处。根据各科室工作职能在原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基础上,重新对执法科室执法岗位的执法职责、执法目标进行分解,制发《扬中市财政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分解表》,将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解、量化和细化,明确各执法科室、各执法岗位的行政执法范围、具体权限、执法违法责任,做到明确任务明确、一目了然。三是进一步修订、完善行政执法的各项程序及相关规章制度。在原有行政执法责任制各项基础上修订、完善《扬中市财政局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扬中市财政局行政执法考核评比办法》、《扬中市财政局行政执法错案追究暂行办法》,制定《扬中市财政局行政执法投诉处理办法》《扬中市财政局行政执法督查规定》、《扬中市财政局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办法》等制度,形成我局完备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体系。四是狠抓贯彻落实,严格目标考核。认真组织各科室对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学习,把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财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检查、考核、监督,严格执行奖惩考评制度和执法错案暂行办法,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三、强化财政执法监督,不断提高行政执法工作质量

积极开展财政执法和财政执法监督工作,是推动财政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今年,我们将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在畅通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措施和手段,增强监督力度上狠抓功夫,确保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首先、调整充实财政系统行政执法领导小组,进一步规范内部行政执法程序,切实提高行政执法工作质量。其次、加大财政执法力度。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决不允许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对违法者要依法查处,以儆效尤;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加强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从源头和制度防止和消除腐败;进一步整顿财政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第三、强化财政执法监督。继续推行行政执法和评议考核制度,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这两项相互联系的制度在行政执法监督中的作用;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以维护财政机关依法作出的正确的行政行为和维护法律制度的严肃性,同时也必须纠正不当行政行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局财监科要切实履行好职能,加强业务的指导、协调,要根据市法制办2006年监督检查的要求,着重对新修订和颁布施行的法律实施周年情况和法制宣传教育情况、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等情况,采取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抽查台账等多种形式,对相关科室进行监督检查,以全面客观了解各科室执法状况,并对检查中发现的矛盾、问题,形成书面监督检查意见,及时督促相关科室加以整改。第四、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要以构建“透明财政”为目标,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公开行政职权、行政执法依据、过程和结果等,特别是要把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内容。要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对于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应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对于只涉及部分人和事的事项,要按照规定程序,向申请人公开。坚决杜绝搞“略箱操作”或假公开,只公开不承诺、只承诺不践诺等行为。注重政务公开要与行政执法公示工作相结合。

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按照市政府有关通知精神,现将我局对近两年来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

近两年来,我局的依法行政工作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下,在市政府依法行政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的。为了做好此项工作,财政局成立了法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屈学敏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谢明仁同志任副组长,局属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任成员,局办公室具体承办的组织领导机制。按照领导小组的意见,明确由局内设机构监察科统一对外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为此,我们依照郑州市财政局近两年来度财政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计划,明确了重点检查和一般检查项目。通过艰苦努力,我们初步完成了各项监督检查任务,为保证财政各项资金的有效使用提供了保障。此外,财政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工作,被纳入我局目标管理和考核,从而使财政依法行政工作,既具有一般行政工作的特点,又具有财政工作的特色。通过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使财政行政执法人员依法理财的理念不断增强,财政管理更加规范。

二、关于依法行政知识教育培训工作

按照依法行政工作计划,我局利用周五下午机关学习时间进行集中学习,针对各个科室的具体业务由各科室自行组织,对相关法规进行学习、培训,特别是对新出台的政策法规,我们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集体学习培训,通过科室组织学习、自学和外出培训等形式,使我局的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关于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情况

1、关于行政执法依据梳理、职责分解及依法履行情况

按照市法制局的要求,我们对财政工作涉及的各类行政执法依据进行了认真梳理;按照这些依据,结合财政部门职能配置,我们对相关依据进了职能分解,经分解涉及我局的行政许可项目3项、行政处罚项目66项、行政征收2项、行政确认5项、行政强制3项、行政给付2项、其他行政行为18项。按照上述职责,我局各行政执法部门严格依法履行,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执法任务。

2、关于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情况

近两年来,我局除了对市本级行政执法部门支出行政执法经费外,同时,对我局机关行政执法也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在设备添置、资料购买等执法经费上全额保障,从而使我局的行政执法工作,较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

3、关于推行政务信息公开的情况

我局每年的预、决算报告先后两次向市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汇报,并以适当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公布。同时,对其他重大行政行为也通过宣传栏、宣传册及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契税征收大厅等场所以公开办公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公开。例如,每年契税征收,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培训,粮食直接补贴,招标文件等,我们都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

四、关于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查及备案情况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局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根据上级要求,我局对制定的所有规范性文件都进行事前调研、事后测评、以及前置审查、后期备案的程序,近年来此项制度在我局执行的一直较好。

五、关于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情况

按照《新密市财政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对局属各部门的执法责任进行了严格界定,同时,为贯彻落实执法责任规定的各项责任,我局印发了《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为进一步规范我局的行政执法行为奠定了基础。近两年来上半年,我局从未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案件,较好的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同时,按照《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局所有的行政执法人员都符合行政执法要求,每个执法人员都有行政执法资格证,且能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设定的岗职责依法行政,近两年来我局没发现一起违法和执法失当的情况。

六、关于行政执法监督情况

依法接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的情况,市财政局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能够自觉的接受市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并依法办理各项人大代表的议案和 政协委员的提案。近两年来以来我局办理人大提案12件、政协提案24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办结,受到了市人大、政协的好评,并被授予办理议案和提案先进单位。

以上是我局近两年来依法行政的主要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各项行政执法行为,使我局的行政执法工作现再上新台阶。

论依法行政

内容摘要

依法行政,政府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是法治政府的核心,亦是二十一世纪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试对依法行政作一阐释。第一部分是对依法行政的涵义的理解。围绕依法行政,学界存在一定的分歧。首先是对依法行政之“法”的界定的分歧,一是狭义法与广义法之争,二是“实体法”与“程序法”之争。其次是对“依法行政”的提法的分歧。对这些分歧,本文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一家之言。第二部分是对依法行政旨趣的理解。关于行政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1、行政法是管理法。

2、行政法是控权法。

3、行政法是平衡法。本文则提出行政法是平衡基础上的控权法,由此认为,“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其旨趣即在于对权利的认可与保护。依法行政对权利的认可与保护,首先在于对宪法权利的维护,依宪法行政。依法行政对权利的认可与保护,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限制权力、规范权力。通过对依法行政的阐释,本文认为,依法行政系指正确对待和使用公权力的问题。它的目的,在于树立法律的威权。依法行政并非把法律当作工具,而是树立真正的法律权威意识。法律从工具走向威权,社会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位,基于此,才能构筑真正和谐、安全、公正的社会。

引 言

依法行政,政府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是法治政府的核心,亦是二十一世纪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法治的理念并不否认重视民众守法,但其重点是“治官”而非“治民”,即“治国者先受治于法”。“法律的基本作用之一乃是约束和限制权力,无论是私人的权力还是政府的权力。在法律统治的地方,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规则的阻碍,这些规则使掌握权力者受到一定行为方式的约束。”由于权力的扩张性、侵略性和易腐性,“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所以,哈耶克说:法治是指“政府在其行动中应受固定的和事前宣告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人们有可能十分精确地预见到当局在一定情况下使用其权力,并在这种了解的基础上计划个人事务”。依法行政,作为法治的精髓和一项基本原则,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普遍准则,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并得到普遍的遵循。

一,结合行政实际,对关于如何推进依法行政的宪法学理论分析

(一)执法首先要执行宪法的规定,在执法中体现宪法的精神,这是推进依宪行政的首要条件和前提。

法的生命在于运作,法的价值在其运作中才能够得以实现。法的运作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即法的创制和实施。而执法便是法的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部分。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文件都需要拿到社会生活中去贯彻、执行,否则这些法律文件将成为一纸空文,失去他们原有的地位与效力。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当然也不例外。

现在,在我国,由于受市场机制、利益多元化、竞争原则、改革开放等的冲击,地区化、区域化以及多形式化的行政观念占据了执法系统的主导地位,各项法律文件的统一

多形式化的行政观念占据了执法系统的主导地位,各项法律文件的统一贯彻实施的观念被冲淡,即执法的统一性被忽视,从而导致了行政权的分散化以及行政权与法治原则的严重脱节,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行政权的滥用及盲目使用。而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和民族各方面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其他法律的制定的基础与灵魂,具有各种法律制度的纲领性。执法过程中,首先执行宪法的规定,贯彻实施宪法的条文,可以使行政机关、其他行政公务组织和行政公务人员在行使其职权时达到统一,形成对行政权的统一认识,从而有效的制止政出多门、行政决策没有前后的连贯性、行政执法中出现此一标准彼一标准的“标准漫天飞”状态以及行政管理的对象的难以适从等行政权的分散化和行政弊端。也可以这样说,宪法以其高度的法律统一性使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在思想和行为上达到一种恒变状态,从而达到执法的统一性。从另一个方面讲,宪法是“一种根本规范,提供实定法合理性的依据,在法律秩序中居于最高地位,表明实定法创始的出发点”。因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各项行政法律制度所依据必须是宪法条文,它们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都必须体现宪法的精神。从这个角度看,在执法中首先执行宪法的规定,体现了行政法治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极有利于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和监督程序法等行政法整体框架的建立,使各项具体行政法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而充实和推进依宪行政,并完善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理论。

二、依法行政的涵义

随着法治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依法行政在近十几年已为我国广大人民所熟知,并成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口号和原则。广大行政法学者对依法行政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如应松年教授认为,“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有法律授权并依据法规规定。”其具体内涵包括:职权法定;法律保留;法律优位;依据法律;职权与职责相统一。张正钊主编的《外国行政法概论》中认为:“依法行政作为现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四层含义:

1、行政权的运用和行使不得和法律相抵触;

2、一切行政组织的建制以法律为基础,如无法律依据,或者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那么行政机关的行为是无效的,有权机关可以作出撤消的决定;

3、设定和免除公民的权利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根据;

4、一切行政违法主体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虽然我国行政法学界对依法行政概念及内涵的表述基本趋同,但围绕依法行政,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对依法行政之“法”的界定的分歧。首先,表现在狭义法与广义法之争。有学者认为,依法行政之“法”应是“狭义法”,即仅指法律(注: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颁布的法律)。而有学者认为,依法行政所依之“法”应是“广义法”,即除包括“狭义法”外,还应包括依据法律和经法律授权制定的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甚至还包括决定、决议、命令等其次,表现为“实体法”与“程序法”之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存在着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倾向。只要实体合法,程序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这与我国的政治传统有密切关系。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也经历了一个从重实体到重程序的转变。特别是二战以来,行政法在关注行政权配置与行使的实体正当性的同时,对行政权运作过程的正当性,即程序正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至于有学者称“行政法主要就是程序法。”认为行政程序与司法审查是现代行政法的两大支柱。程序法的大行其道,其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二战后政府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行政权向社会全面渗透,而行政程序的意义在于优化行政过程,使行政过程迅捷、高效;二是由于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使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由于行政主体的优益地位,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在行政时更多的考虑弱势群体的因素,在程序上为相对人权利提供必要的保障,以保证行政过程的公正性,并且使这种公正不仅实际上存在,还应当使人们相信它的存在。也就是说,行政程序法乃是体现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效率和行政过程的公正,从而体现法的精神。在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行政权力膨胀,缺乏对行政权力运作的规范,控制不力,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同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要求能有高效率的行政权力行使。要把对行政程序法的认识提高到一个高度,“不管行政活动的结果公正与否,如果程序上失去公平,都是‘不良行政’,因为这种没有偏私,不仅要求实际上没有偏私(结果)而且要求在外观上也不应使人有理由怀疑为可能有偏私。”1996年3月7日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包含了大量的程序内容,把行政程序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体现了法的公开、公正、效率。但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程序将会越来越重要。

三、依法行政之旨趣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关于行政法的涵义,历来颇有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1、行政法是管理法。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前苏联的行政法学。如“行政法作为一种概念范畴就是管理法,更确切地说,就是国家管理法。”管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以行政效率为中心,以国家为本位,以命令——服众为行政行为的模式。

2、行政法是控权法。这种观点在英美法系国家占主要地位。其定义如“行政法是控制国家行政活动的法律部门,它设置行政机构的权力,规范这些权力行使的原则,以及为那些受行政行为侵害者提供法律补救”等。控权论的主要特点是:以公平为中心,以权利为本位,强调对行政权力的制约。

3、行政法是平衡法。这是以罗豪才教授为代表的我国一些行政法学者的主张。该理论认为,公共利益与公民利益的差别与冲突是现代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现象,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应该是统筹兼顾。反映在行政法学上,其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应该是平衡的。平衡论认为:一方面,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必须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权力,并维护这些权力有效地行使,以达到行政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强调行政公开,重视公民的参与和权利补救,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关于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近年我国行政法学者讨论颇多,在此不再赘述,现谈一谈我的认识。我认为对行政法的理解应该放到一个历史的环境中。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纯粹的管理论,忽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民主政治的潮流不相适应,而控权论则由于“对现代社会要求积极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公共利益,以及自由主义从否定性自由向积极性自由转变的客观现实未予重视”而有失片面,我比较赞同平衡的观点。但如果说行政法就是平衡法的话,我觉得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法治状况和当前的文化状况。中国历史上有重义务轻权利、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及法律理想,建国以后法治建设未引起足的重视,十年文革法律又被粗暴践踏。改革开放二十年,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公民权利意识仍相当淡薄,良好的法律文化尚未形成。为了保护弱势群体,我认为,把行政法理解为平衡基础上的控权法更合适。从理论上的不平衡(偏向于控权)到行政实践中的不平衡(偏向于管理),最后达到结果的平衡,方体现“平衡法”之真义。由此,“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其旨趣即在于对权利的认可与保护。

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并从三十四条到五十条明确规定了各项权利,规定各项权利均受法律保护,不受到非法侵害。

依法行政对权利的认可与保护,首先在于对宪法权利的维护。宪法规定了人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但这并不等于人民所实际享有的真实权利。事实上,宪法权利与真实权利常常脱节。一个突出的事例是,二战时期德国的魏玛宪法。魏玛宪法对权利的规定相当完备,但实际中是人民连自己的基本生存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宪法权利形同虚设。因此“依法行政”的首要意义在于依宪法行政,把宪法作为行政行为的最高准则,以落实国家根本大法所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这是公民最重要的权利。

依法行政对权利的认可与保护,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限制权力,规范权力。权力源于权利,“在法治社会里,权力来自权利主体的约定。没有权利主体的参与(选举,制定),权力便无法取得合法性。与其说权力源于暴力,毋宁说权力(正当的)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限制暴力”。因此,权力与权利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权力所有者与行使者之间某种程度的分离,可能“引起政治失控——政治权力不是按权力所有者的整体意志,而是凭着权力行使者的意志和情绪而运行,以至出现政治异化——政治权力在运行中发生异变,权力的行使不利于权力所有者或偏袒部分所有者”。也就是说权力有一种易腐性。“公权力”极易蜕变为“私权力”,所以对权力的行使必须予以限制和规范。依法行政对于权力的限制和规范就在于用法律来限制它,使权力在法律的范围内运作。首先,实体法对权利的规定,应该成为政府权力运行的禁区,行政权力跨越这个禁区,以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其次,程序法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程序法遵循公开的原则。公开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可以消除权力腐化的土壤。历史证明,最肮脏的交易都是在最阴暗的角落里进行的。“阳光是天底下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将政府权力运行过程置于阳光下,才能够保证权力的合法使用。许多西方国家陆 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务公开的法律如《情报自由法》、《行政裁判所法》、《阳光下的政府法》等,是行政法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依据公开、公正原则对行政程序的规定,很多方面也体现了“自然正义”的原则,如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分离制度,听证制度,申辩与质证制度,说明理由制度,通知制度,回避制度等,对公民权利起到有效的保障。第三,关于司法审查。“依法行政”的重要涵义就是“一切行政违法主体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司法审查作为一种制度,在二战之前主要实行于美国,战后为许多现代国家所采用。司法审查已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局外的,有严格程序保障的,具有传统权威性的监督,从而司法审查也是最受英美社会和个人信赖的监督行政活动的方式”。司法审查是一种对权利的救济,它基于“国家不得违法之”和“治国者先受治于法”的理念。所谓司法审查,“是国家通过司法机关对其它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进行审查监督,纠正违法活动,并对因其给公民法人权益造成的损害给予相应补救的法律制度。”而我国的司法审查系指“人民法院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国家司法活动。”司法审查是对权力最直接的限制。如果缺乏这种限制,则法律的权威荡然无存,人民权利失去保障,所谓的“法治政府”也只是唯具躯壳而已,只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司法审查通过对非法行政行为判决改变或撤销,非法行政主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侵犯公民的权益的,依法予以赔偿,从而督促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以达到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之目的。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和颁布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结 语

依法行政说到底,系指正确对待和使用公权力的问题。它的目的,在于树立法律的威权。依法行政并非把法律当作工具,而是树立真正的法律权威意识。法律从工具走向威权,社会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基于此,才能构筑真正和谐、安全、公正的社会。这需要全面普遍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现今中国由于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普遍淡薄,“长官意识”还有很大市场,奴性思想并未完全去除,“依法行政”,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一项法治原则,实行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和行政观念的一场深刻革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全国人民和全体公务员的高度共识。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公务员要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切实提高能力。积极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是公务员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上封建统治时间较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公民法治观念较为淡薄的国家,要实现法治这一宏伟任务,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正确的法治理论和成功的做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体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

(一)从法治原则的角度而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依法治国的核心应该是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这三者之中,依法立法是基础,独立司法是保障,依法行政才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国务 院制定了700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大约有80%的法律法规是要由行政机关去贯彻落实的。因此,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依法行政。必须加强依法行政的法制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公共事务中严格做到依法办事,做到政令畅通,执法如山,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样,依法治国的原则才能通过政府行为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看,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法治的核心是有效地约束公共权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权,治权的重点又在于治行政权力,确保依法行政。依法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力,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既是现代法治的宗旨,也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宪法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极其广泛的权力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为活跃的权力,行政权最易膨胀,它最需要自由又最容易无度,最需要控制又最难以控制。这种无所不在的公共权力必然需要依法制约,也最需要公众监督。从行政权力的性质来看,行政权力也是最难制约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和司法权不同,可以为被管理者设定义务,可以独立实施行政处罚,在管理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如何实现依法行政,应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三)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来看,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只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公民依法尽义务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法律法规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切实的遵守,才能实现依法治国。而要做到这一切,关键还在于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不奉行法治原则,谈不上依法行政。人治与主观随意性相联系,权力的行使由个人意志决定;依法行政与法治相联系,权力的行使以人民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和评判标准。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对于象我国这样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将保证行政管理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航道。无庸讳言,行政管理范围的宽阔和行政工作人员的众多,作出背离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行为,甚至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也时常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严格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

2.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个国家一切活动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管理带来的保障。依法行政能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有了统一性,才能有公平和公正。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是产生社会不满,甚至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据统计,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百分之八十需要行政机关去执行。行政机关的施政行为与公民息息相关,直接为公民所感受,因而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然而,目前我国的行政执法现状却不容乐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败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

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样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之所以必须是法治经济,就是由于法治所带来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要保持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只有依靠依法行政。

3.保证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同时,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 守法定的操作规则,都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这也一再为我国历史所证明。不能将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对立起来。

4.保证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要使监督取得成效,必须解决监督什么和如何监督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有监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的标准和程序。所谓监督的标准,就是对行政行为是否违法的评判标准。而能够提供是非评判的唯一标准,是法律;所谓监督程序,即进行监督要经历哪些步骤、方式和时限。程序就是操作规则。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才能保障监督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应当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实践证明,实行依法行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避免首长负责制下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行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和减少各种行政违法行为及由此给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失,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一、依法行政的意义

(一)什么是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的核心内容是规范行政权力。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事务的同时要管好自己,依法行政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2、依法行政的内容包括行政权的取得、行使和监督都要合法。

(二)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必然要求。依法行政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体现 行政权力服从立法和人大的权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依法行政原则在我国过去是法理阐释,从1999年依法治国入宪,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意,因而是中国最高的法律宪法的要求了。

(一)合法行政

合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最基本的要求,是起点性要求。意味着行政在法律面前,必须服从法律、遵守法律。行政机关普通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应当执行国家意志,而非按照个人意志办事。

1、法律优先(优位)。我国法律体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法制统一原则是法律适用的总原则。

2、法律保留。两种意义的法律保留:立法保留、行政法保留。立法保留:收容遣送的废止,劳动教养。行政法保留:职权法定。

(二)合理行政

合理行政不仅仅是合法,还要合理。因为行政机关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也不是任意行使,要合理、正当,具有理性。

(三)权责统一

政府权力与责任保持一致性。权利(力)义务的对称与平衡,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只享有权力,不承担义务的想法是错误的。

(四)程序正当

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不仅是要求行为或决定合法正确,而且要求遵守程序的要求。实体和程序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法治的要求需要依法行政。

2、法治的重要内容需要依法行政的落实。

3.没有依法行政,法治是空的。

三、实施依法行政的具体意义

1.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2.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3.保证提高行政效率。

论依法行政(3000字)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只有以依法行政为重心和突破点,法治才有望实现。本文仅从依法行政的基本含义、必要性、原则等问题出发对“依法行政”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中的基本原则,其概念的形成及其内容的变化可以说与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呈并进态势。各个国家由于宪政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差异,理论学说及实践对依法行政往往有不同的诠释,在依法行政的观念和具体实践上也有所差异,但“行政必须依法进行”这一实质内容是共同的。

在我国,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具体运用。依法行政的基本含义就是行政机关(包括其它行政主体,下文同此)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

依法行政的内涵宜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依法行政中“法”的界限(从本质、形式、要素、渊源等层面分析)

1、从法律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法。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制定出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社会主义法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之“法”必须是体现全体人民整体意志的法,不能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和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也不能是多数人不当意志的反映。如果不考虑法的人民性、正义性、正当性、科学性,而简单地以“命令就是命令”“法律就是法律”来行政,片面地强调法的强制性来行政,势必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抛弃对法律权威的尊重、丧失对政府的起码信任,这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违背。

依法行政之前提须是“良法”之存在。“恶法非法”,依“恶法”“劣法”行政,本质上是“非法行政”,不仅不利于法治,相反只会纵容法律德性之衰微从而加害于法治。

2、从法律形式上看,我国依法行政所依之法应该限定在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参加或缔结的国际条约、协定范围内。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也应包括在内。

当然,笔者并不绝对地反对依规章行政。对规章,可以采取一种比较务实的态度:有限地承认规章,即规章符合宪法、法律、法规的,行政机关可依此而行政,反之则不得以规章为依据。因为规章的创制活动本身就是一项行政行为,必须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进行,自然地存在一个“合法性”问题,规章的劣滥必然导致法治的落空。(这一点,在《行政复议法》中可以找到论据)

另外,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我国参加或缔结的有关行政的国际条约、协定都必须经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讨论通过方对我国主权范围内的人或事有效,因此,此类履行了法定程序的国际条约协定理应得到遵循。

3、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包括具体的法律规范,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精神。

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是法律的基本要素。对依法行政的“法”不能停留在法律具体条文的理解上,它还应包括法律的一般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应该涵盖法律条文所蕴涵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毕竟,基本由法律条文构成的法律规范不能解决纷繁芜杂现实中的一切法律问题。“法条”式地依法行政是对法律的机械理解,是一种教条主义的依法行政。

4、从法律的成文法渊源看,依法行政之“法”原则上采取成文法。但成文法有其固有的缺陷,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行政实践需要,而且行政领域的成文法有诸多不完备之处。从法治的发展来看,不妨借鉴英美法系判例法国家的做法,将“司法判例”纳入依法行政之“法”的范畴,作为对成文法不足的补充。

(二)行政与法的关系

1、法与行政之间是什么关系?

“行政”作为一种国家活动,其基本内涵是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或公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及过程。“行政”从其产生渊源看,本来与法不相关。在社会发展史的专制时代,并非法而是人支配着行政,行政活动无需法律准许。从法国大革命后的法国开始,近代民主国家都相应确立了“依法行政”原则以限制行政权力的任意性和扩张性。根据法的理性来制约行政的随意性,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共识。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笔者认为行政与法的关系是法控制或支配行政而不是行政优于法。在法对行政的控制关系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律与行政相联合而非相对立,行政法和行政权力是朋友而不是敌人,法律能够和应当做的贡献是创造而不是破坏。那种认为发达的行政法体系必定对高效的行政管理起反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法对行政权进行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一个中性词,它既包括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也包括告诫和限制。法律控制是对社会关系实行全面的法律调整的过程。不能简单地把法律控制理解为只是对违法行为的防范和制裁,它还包括调节、发展和建立新的法律关系的过程。法律控制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指引人们的行为方向;规定和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规定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以及诉讼程序从而警戒和防范违法行为。

行政法对行政权的控制是种全面的综合的控制,不只是对行政权的限制,也并非旨在捆住行政权行使者的手脚使其动弹不得。法律控制行政权的目的是双重的:一方面是防止滥用行政权,从而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则是使行政权能有效地运作,从而使行政活动发挥效能进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因此,对“控制”的理解切忌等同于“限制”,行政法控制包括为行政权力行使者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和确立行为标准等内容。

二、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对行政进行法律控制的必要性

行政置于法律的控制之下是依法行政应有之义。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至于作为治国方略意义上的依法行政必要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政部门的文件中已有详尽论述,在此不作重复)。

1、依法行政是防止行政权力异化、失控,维护权力运作秩序的需要

行政法存在的直接价值在于建立和维护行政秩序。它必须首先考虑建立一种权力运行的有序状态,以防止行政权力的失控和异化。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表述意志的最基本的途径和形式是制定法律。人民才是行政权的终极所有者。但是,全体人民不可能直接行使行政权力,人民只有通过全国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政府及其组成部门来行使行政权,这样就产生了权力的所有权和权力的行使权的分离。在此“两权分离”的前提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行政权就有可能不按人民的意志和最高权力机关的意志行使,而是按权力行使者(行政机关)的意志运行,行政权的行使不符合权力所有者(人民)的要求,不受或无法受到权力所有者的有效控制(此即失控);行政权就有可能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异变而不利于权力的所有者(此即异化)。

2、依法行政是公共利益和行政相对人权益保障的要求。

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必然要发生行政权力行使主体与公民及其他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中,一方面,行政权的行使者一般来说是公益的代表者;另一方面,行政权与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密切相关,可以直接影响公民和其他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如果行政权的行使一旦偏离正轨,无论是对公益还是对公民的权益都会产生侵害。因此,为了防止行 政权的行使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和侵害后果,必须为行政权的行使确立规则,铺设轨道,使行政权在法的范围内正常运行。

三、依法行政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职权法定

职权法定,越权无效,是依法行政的主要原则之一。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大都以概括之语言,划定各机关的职责范围;二是由单行的实体法,规定某一具体事项由哪一行政机关管辖。例如《行政处罚法》两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是“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也即具有行政处罚法定职权的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从法律的范畴说,公民的权利是“法无禁止皆可为”,当然,此外还有道德等约束。行政机关的职权是“法无授权不得为”,法律禁止的当然更不得为之。否则就是超越职权。在内部,超越职权就是行政机关横向超越了某一行政机关的职权,或纵向超越了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在外部,超越职权就会侵犯公民及其它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二)法律保留

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则或者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有权在其所制定的行政规范中作出规定,这就是法律保留原则。

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必须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已作出某些规定。例

一、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民事、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这里规定的法律保留事项是: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基本法律,还有“其他法律”。

二、《行政处罚法》则将剥夺和限制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设定权,明确规定为只有法律才能行使。其中属于人身自由罚的设定权,只能由法律行使。法律绝对保留,不予授权;对于财产权的处罚,则由法律授权。《行政处罚法》作出了这种授权:对行政法规,授予其财产权各方面处罚的设定权;对规章,则仅授予其警告与一定数额的罚款的设定权。有规章制定权以外的行政机关,法律不授予任何行政处罚的设定权。

以上是迄今为止我国成文法律对法律保留原则的最明确的表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表述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即法律保留原则是否主要仅适用于限制、剥夺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至于促进公民民主与福利的行为,是否只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只要在职权范围以内,行政机关自得为之。对此,还有待立法予以进一步明确。

(三)法律优先,或称法律优位

法律规范在效力上是有位阶层次的。法律在效力上高于任何其他法律规范。法律优先包含下列涵义:

1、在已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任何其他法律规范,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凡有抵触,都以法律为准。法律优于任何其他法律规范。

《行政处罚法》表述为:在法律对行政处罚已有规定的情况下,法规、规章可使之具体化,但必须在法律关于行政处罚规定的行为、种类、幅度范围以内,不得抵触。

2、在法律尚无规定,其他法律规范作了规定时,一旦法律就此事项作出规定,法律优先,其他法律规范的规定都必须服从法律。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依法行政中落实“法律优先”原则,有必要了解我国立法中的“根据”和“不抵触”原则,《宪法》和《立法法》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和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分别用了“根据”和“不抵触”两个不同的词,这绝不是偶然的。

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宪法和法律对地方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不抵触”原则。对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根据”原则: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规章;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和省、自治区 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根据”当然意味着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同时,也表明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对某一问题已有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的规范才能据此做出规定。否则就是“于法无据”。

在有些法律的规定比较原则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制定规范使之进一步具体化。行政机关制定规范中的“根据”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不抵触”,都说明法律优于其他法律规范。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规范,法律处于最高的效力位阶。

3、由于我国法律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而现实又迫切需要可供“根据”和“不抵触”的规范;也由于经验不足,某些领域尚难以立即形成法律,这就需要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先由行政机关制定一些规范。但这些规范的制定,必须由法律授权,尤其是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时,必须有法律授权。这是“根据”原则的另一种表现。

显然,这些规范都是在法律“空缺”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果一旦法律填补空白,对同一问题做出规定时,则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就要自动让位于法律,以法律的规定为准,或修改,或废除。

(四)依据法律(从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谈起)

从广义上说,上述“根据”原则也属于依据法律,但主要是指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此处所说依据法律原则,主要是指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尤其是影响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做出。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大别之无非就是两大类,即制定规范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做出处理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律的授权制定规范,还要求行政机关在做出具体行政作为时必须依据法律,否则虽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都是根据法律或由法律授权,但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并不依据法律的话,依法行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规范制定得再好,最终仍要看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

“依据法律”原则与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并不矛盾。自由裁量是指在法律规定有一定范围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在此范围内做出选择。如治安管理处罚可以在法定的种类与幅度内,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选择。这仍然是依据法律的一种形式。当然,所作选择必须合理。合理是依据法律原则的特殊表现。

(五)职权与职责统一

职权,就是宪法、法律授予行政机关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权力,它与公民的权利不同。公民的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但行政机关的职权不仅是可以行使,而且是必须行使,不能放弃。法律授予行政机关的职权,实际上也就是赋予行政机关以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尽一切力量去保证完成。因此,行政机关的职权从另一角度说,就是职责。职权与职责是统一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放弃职权,不依法行使职权,就是不作为,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

从行政行为的实际情况看,把行政职权等同于公民的权利,愿意行使时就行使,不愿行使时就随意搁置,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可以说,这是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大敌之一。依法行政应该包含着依法必须行政的涵义在内。

综上所述,依法行政至少应该包括“行政必须依法”、“依法必须行政”、“所依之法皆须良法”、“依法行政应该遵循相应原则”等内容

论依法行政的宪政内涵

蔡立辉

------《江海学刊 》1999年第2期

依法行政作为现代行政的核心原则,也是构建行政法律制度首要的、普遍的原则,其基本 要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组织、职权以及行政管理活动的原则、制度、程序、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由宪法、法律、法规及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照规定,设置机构、划分行使职权、配备人员,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概括地说,就是指国家行政要贯彻法治原则,行政行为于法有据,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和推行,进一步提高了法律在国家管理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民主宪政原则,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成果。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法律所具有的至上的效力和最高的权威,表现为,国家机关的一切职权都根源于法律,而且要依法行使;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而不得违反,不能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以权治民。由于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权力使用者分离的社会政治现实,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掌握着国家权力,其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因此,他们应该成为依法治理的重点对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我们必须重视依法治权,而不应该把“法”所治理的对象仅限于治民,否则,必将诱发全社会违法行为泛滥,出现“政府无法制”、“社会无政府”的混乱局面。由此,我们认为,现代法治原则本身,就是民主宪政原则 的体现。坚持法应具有至上的效力和最高的权威,就是坚持了法治和民主宪政原则,就是从根本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实,深刻阐明了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基础,依法治国是保障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1。

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其本质在于揭示了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是运用法律,是崇尚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正如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文化经济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因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依法行政的要义体现法治精神,实际上就是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政原则,具体表现为:1国家行政主体必须依法产生;2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定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执行行政法律规范,行政机关内部的管理和运行,也必须依法进行;3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法定程序;4行政主体应当依法受到监督;5国家行政主体必须做到处罚有据和禁止有据,任何处罚和禁止性行为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

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就是民主宪政原则

纵观近现代法治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就是民主宪政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关于国家机关分工的原理,国家公共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所谓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法律和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活动总称。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观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是组成为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特殊集团”的一部分。由他们来行使的行政权力,无疑也是国家公共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公共权力既具有公共性特征,因为它“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3,所以它总要集中反映和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和意志;同时又具有强制性特征,因为政府就是“系统地采用暴力和强迫他人意志服从暴力的特殊机构”4,暴力是“构成国家实质的东西”5。由此我们又可以这样认为,行政就是政府运用国家公共权力而进行的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管理活动。政府在运用国家公共权力,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要求相对人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不做一定的行为,相对人均有必须服从的义务;如果相对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其应尽的义务,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制其履行,这就是行政强制性的具体体现。不仅如此,行政的强制性特征,还表现为源于国家政权的“超经济的强制”和源于财产所有权的“经济性强制”。所以马克思说:“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财产的手中并没有政治权力,甚至政治权力还通过任意征税、没收、特权、官僚制度加于工商业的干扰等等办法来捉弄财产”6。行政权力的这种强制性特征,是从国家管理活动的实际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将侵害人民的民主权利,从而日益变为同人民大众“分离”的权力。其具体表现为,作为国家公共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权力,是人民的、社会的权力,但它又凌驾于人民大众之上,凌驾于社会之上。因此,在国家存在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即使是民主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国家权力也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由全体公民直接行使。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揭示:“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7

没有代议制,便没有民主。现代民主政治从国家制度上说,主要是指代议制民主约束,人民在把权力委托给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时,也必须强化对这种权力行使的制约与监督,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违背人民的意志而滥用权力。如果缺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的约束,就会助长其行政活动的随意性,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被这种随意性的行政活动践踏与破坏,就根本谈不上民主,就没有生命力,就会滋生腐败。这是一条真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公民的民主权利约束政府的行政权力。资产阶级根据国家公共权力应受制约的思想理论,建立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政治制度,以维护“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地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最高的和最根本的权力主体,这个思想和原则,已体现在我国建国后的宪法之中,为新宪法所确认,从国体意义上已表明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然而,由于我们的国家还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政权的作用在一定

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必须加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创造出使这种“特殊集团”消亡的条件,人民的权力也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由人民群众自己直接行使,而只能通过人民中的先进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共产党来实现,通过人民中选举出来的代表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来实现,这就必然地出现权力所有者与权力使用者的分离。权力的这种分离,虽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要求,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为了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政原则和现代法治原则真正得到实现,就必须对这种权力的行使运用法律予以规范;同时,也需要用法律手段来调整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加强对权力使用者的约束。这对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决不能搬用资产阶级“三权鼎立”的制度,但是,从巴黎公社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建立起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和社会主义法制。尤其对我国来说,这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有国家的存在,就有国家公共权力的存在。没有国家公共权力,社会秩序就不能建立,社会生活就不能维持。行政是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行使公共权力,建立和维持社会不可或缺的秩序。因此,权力的需要是绝对的。但权力的运行也绝对地会对社会造成伤害。这是一对现实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在运用权力时限制权力,用法律驾驭权力,实现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根据法的合理性来制约行政的随意性,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说,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体现,反映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宪政原则的内在要求。因为依法行政,就是通过法律对组成为“特殊集团” 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时的一种约束,它根源于一个国家的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在我国,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表达意志的最基本途径和形式就是制定法律。行政机关也就是执行法律的机关。因此,依法行政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治理国家的有效形式,解决了法治与人治、行政与法、权与法、国家行政机关(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而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原则的重要内容。同时,依法行政原则也反映了现代行政管理活动的发展规律。这就是我们关于依法行政理论基础的一些基本观点。从法理上说,社会主义的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法是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国家意志。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决定着法律的“合法性”,而法律的“合法性”则直接影响或决定着它的效能。任何人对法的破坏,都会损害人民的根本(整体)利益,危及国家秩序。根据法来约束行政的随意性,依法行政,实际上就是要根据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而不是根据某个人的意志来约束行政随意性,也就是要使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如果依据领导者个人的意志并通过其掌管的权力来约束行政,就不是法治,而是人治。因为法治是众人之治,即是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人或几人之治;法治依据的是反映广大人民利益与意志的法律,人治则依据领导者个人的意志;法治不允许在体现人民利益与意志的国家意志之上再存在某个意志,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存在,法具有至上的效力和权威,是“人依法”,而不是“法依人”。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在于法律是由人民制定,是切实体现和

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在于当法律与领导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的意志,而不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果在体现人民利益与意志的国家意志之上还存在着某个意志,那么,民主就不复存在,就是人治。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无不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指出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很危险的,是靠不住的,强调必须实行社会主义法治。

由此可见,依法行政,正确地体现了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包括其职权由法律而产生,依法律进行管理,由法律支配,其行为负法律责任,政府与人民的法律关系逐步实现平等化这几方面。一句话,依法行政,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民主宪政原则。这便是我们关于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就是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政原则的根本缘由。

加强依法行政的措施是民主宪政原则的具体运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依法行政的要义成为实际,如何既充分发挥行政权力、行政自由裁量权作用的同时,又保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是当代政治学、法学理论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进行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这个课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笔者认为,加强依法行政的措施,是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原则的具体运用。

第一,坚持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及部门规章不得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保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原则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法的形式理论告诉我们,不同形式的法是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不同形式的法的效力大小,是由其所制定或认可的国家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在我国,依法行政最主要依据的是宪法和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立法机关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制定法律,并形成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因此,坚持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不得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就是坚持体现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性,也就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权利。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协调、不配套、互相冲突、抵触的情形时有发生;已经公布的法律、法规存在的规范不明确、不具体、法律责任不清以及缺乏程序性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依法行政中产生了地方分散主义、部门主义、本位主义,产生了有法不依、滥用权力、惩罚不当、营私舞弊、无原则的规避法律的现象,危害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同时,也使得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法律、法规没有赋予行政机关足够的手段,致使行政机关手段疲软,对许多违法行为不能有效制止,对人民的合法权益不能有效保护。

第二,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理顺管理关系,明确权限和职责范围,体现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和法治精神。在加速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国家行政权力固然十分重要,但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必须依法明确权限和职责范围。政府行政权力无 法可依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由于无法可依,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权力由行政机关自己制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自己制定的权力由行政机关自己去行使,约束性很差;权力由行政机关领导人的讲话、指示、批示来体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随意性;权力由内部文件规定,只有少数官员知道,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监督也不易落实;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其上级负责,上级对其下级或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事项予以干预,下级及其他受干预的,不敢提出反对意见,这势必就导致职责不清,下级的晋升、奖励是通过满足上级的利益、欲望而获得实现的结果。这种情况在我国现实中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法制化的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虽然加强了国家立法工作,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距甚远。要力改过去行政不依法的恶习,就是要用法律形式确定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法律形式规定政府及其下属部门的职能、权限和办事程序用法律形式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制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人员的配备和编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权力商品化、权钱交易的泛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权力垄断、权力混淆、权力无法可依权力制衡机制不足等问题。

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真正完全实行依法行政的原则,仅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依法进行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在行政机关内部的相互关系上,在内部的管理和运行上,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依法管理,依法运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职务的内容、权利义务,要按照职位分类的方式,由法律明确规定,实行职务行为法制化,对职务行为的各个方面,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确保职务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行政超越职权,不能只是指行政机关超越法律规定的职权,而且还必须包括行政机关内部,有直接或间接隶属关系的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有授权关系的授权与被授权行政

机关之间、上下职位之间职权的逾越,任何干预职权内的事,都叫侵权。这样,才能解决长官意志,才能由过去的对上级主管负责变成对法律负责,才能做到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晋升、奖惩有客观的法律标准和依据,才能改变行政机关内部管理和运行的“人治”状态。“人治”是官僚政治固有的基本特征或规律。上级要求于下级的主要是忠而不是廉,所以历朝严厉惩治贪脏的法令并不能阻止“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大破局的到来。法治才是抗制“人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手段。

因此,按照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原则和法治的精神,解决行政机关内部管理和运行有法可依的问题,在我国目前来说,是做到依法行政的首要问题,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三,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有了好的制度、好的法律,最终还是要靠人去执行。没有人的努力,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依法行政还是不能实现。在我国现实中,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相当多的工作人员不具备本职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还远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和形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部分领导也不重视这方面的培训与教育,或者只是走走形式,对所属部门的工作不讲究科学性和合法性,对其所属的工作人员只求其能应付日常事务,不重视其基本素质的训练,在行政机关中不能形成科学合理地依法办事的氛围,这样,就势必导致行政机关中少数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利用地位和职权,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为了部门利益和小团体的利益,干扰依法行政的正常开展,他们或以说情软化,或以命令驱使,以致出现违法执法,执法犯法的情形。

第四,加强行政监督。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政精神的生动体现,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权力体制民主化,也就是权力必须受到人民群众的制约。人民群众有没有权力对权力的制约是划分民主权力与专制权力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真实的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权力结构体系中,人民处于核心地位,这在实质上,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民主,人民是权力的主人,不是权力支配人民,而是人民支配权力;同时,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并非极端化的个人主义民主,表现出在权力服从人民的前提下,人民必须服从权力的约束和管理。这两方面,是互为条件,不可或缺的。因此,加强人民对行政的监督,实际上就是强调了公民权力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也是确保依法行政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过程中,监督不力的情形困扰着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实际中,往往是下级对上级怕打 击报复而不敢监督;上级对下级怕得罪人,丢了选票而不认真监督;同级之间怕伤了情面,“影响团结”而不便监督,大家一团和气,形成了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堡垒”。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依法行政就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与体制变革。为了扎扎实实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进程,我们必须培养和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而要造就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也表明行政法制在我国这样一个封建意识还根深蒂固的国度里要真正建立和成熟起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去探索。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2004-09-05 21:13:44 南方网资料

南方网讯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拓创新与循序渐进的统一,既要体现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必须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做到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编辑:文芬)

论依法行政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我国的治国方式开始了从依靠政策向依靠法律的根本性转变。在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依法行政是其基本要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依法行政的有关问题,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依法行政也称行政法治,作为法治的重要内容,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行政权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而法律必须体现社会公正的要求,必须代表全体国民的意志。

在依法行政的实践中,由于各国在宪政体制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依法行政学说的诠释和实践活动也有所不同。在德国,依法行政也称法律支配,主要含义为:第一,法律的法规创造力,即凡规定有关人民自由、财产权利的法规,应受法律支配;第二,法律优位,即法律对行政权的优越地位;第三,法律保留,即有关基本权利的限制应由法律制定。在法国,依法行政被称为行政法治,基本含义为:行政行为必须根据法律;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机关必须采取措施维护法律的秩序。在英国,依法行政被具体表述为:第一,政府行使权力的所有行为,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否则就是违法侵权行为,应被法院撤消或宣布无效;第二,政府必须根据公认的、限制自由裁量权的一整套规则和原则活动;第三,对政府行为是否合法的争议应当由完全独立于行政之外的法官裁决;第四,法律必须平等地对待政府和公民。在美国,依法行政的理念更加深刻,主要包括下列要素:第一,承认法律的最高权威,要求政府依照法律行使职权。但法律必须符合一定标准,包含一定内容,否则,法律也可能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第二,正当的法律程序保证,即必须在程序方面对政府权力的行使加以限制,以保护公民权益不受政府官员不当行为的侵犯;第三,法律规定 的公民权利和行政程序必须执行,否则所谓法治只是一个骗局。

在我国,对依法行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起步较晚,是作为依法治国方略在政府行政领域的具体运用而被提出来的。我们认为,我国的依法行政,可以界定为:各级人民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依法行政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活动;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总体上讲,依法行政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即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是治“官”,而不是治“民”的。在我国,不可依法行政等同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是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政(行为)相对人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只是依法行政的一个方面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并且依法行政要求规范行政执法监督的行为;也不能将依法行政等同于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含义十分丰富,依法行政只是其中的要素之一,而非全部内容。把握此点十分重要,否则会因基本概念上清、对象把握不准而引起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甚至导致法治上的错位。

二是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为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其他社会组织所无力、无法或不愿承担,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的社会公益事务。国家公共行政与其他行政行为的本质区别是:第一,行政的目的不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标准,而是以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保障国家安全稳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文明进步为己任;第二,行政费用开支不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而是依靠国家财政;第三,行政活动受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强制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政府的单方意志。由于公共行政具有这些特点,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和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就有扩大和滥用职权的内在动力和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造成某种损害的客观可能性。特别是在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的情况下,产生帕金森定律所说的机构膨胀、不计成本、效率低下的“机构病”和布坎南学说中的权力扩张和“寻租”腐败的问题就是必然的。因而法律必须对其职权的行使予以严格规范。

三是依法行政中的“法”,首先必须是体现国家和人民整体意志(公意),反映社会进步发展规律的法,而不能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在这方面,我国立法工作已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如《土地管理法》的修订采取全民讨论,使该法能良好地体现全民意志;其次,“法”应主要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他政策办法不能作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在我国,没有法律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法律,所发挥的行政作用也应予以肯定,但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创制活动只能作为一种行政活动,且本身也存在“依法”进行和保证内容“合法”的问题,凡与法律相抵触的规章、办法等不仅无效,甚至会被提起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再次,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法规,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仅停留在法律具体条文的机械理解和运用上,是不利于依法行政的。

四是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优位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为行政,行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工具,主要功能就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律之所以能成为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的手段,不仅在于行政权力是由法律所赋予和派生出来的;也不仅在于法律是衡量政府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尺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于立法权与行政权是两种性质不同、相反相克的力量。法律独具的至高无上的强制力和权威性,是约束行政权力任意专断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我国现行法律在行政程序上的听政程序、公开程序、说明理由程序等规定;在行政效力上对违法行政应予撤消、宣布无效的规定;在行政责任上对违法行政责任人给予行政制裁的规定;在行政救济上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补偿的规定等都是约束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有效措施。当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被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按照经过合意达成的 法律规则进行运行,并运用法律至高无上的强制力进行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任意与专横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遏止;反之,失去法律约束的行政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行政活动中的人治必然抬头,寻租必然出现,腐败必然孳生。

五是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种积极保障(有效行政)与消极防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依法行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规范,防止权力的滥用,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补偿,而且也在于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随着现代行政管理范围的日益扩大和管理事务的日益增多,行政管理的作用日益提高,积极行政和追求行政效率越来越受到法律的重视和理解,具体表现是,法律对行政职权的行使,并不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全都进行规范,而是规定一些原则,规定一些有弹性的条文,规定可供选择的措施和可上下活动调整的幅度,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的行政立法、行政自由裁量和行政紧急应变等特权和专权,以便行政机关有灵活机动的余地和空间,能卓有成效地处理复杂多边或紧急突发的公共事务和事件。当然,法律在赋权的同时,也根据“主权在民,限权政府”的原则,从防止行政权力专断滥用的角度,对行政法律法规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加强立法力度,对不断扩大的行政职权和行政领域加以约束和规范。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反映的是行政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是作为依法行政的准则、要求和评判政府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尺度而存在的。在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一般可归结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公平性原则、行政效率性原则、行政责任性原则等。这些基本原则是在借鉴其他国家行政法治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总结我国依法行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依法行政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权的行使必须遵守法律。主要内容包括:行政主体合法,即行政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并具备相应的资格,否则其所为不具有法律效力;行政职权合法,即行政机关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职权法定,越权无效;行政行为合法,即行政行为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手段、方式、程序进,违法行政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有权机关可予以撤消、变更或宣告无效,行政违法主体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行政合法性原则中还应包括法律优先原则,即行政行为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法律保留原则,即某些事项只能由法律予以规定(如涉及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等)或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有权进行活动;禁止越权原则,即权力只有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才是合法的,任何“无权行使了有权”或横向越权、纵向越权、内部越权的行为都是应被禁止的和无效的。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行使,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所谓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的积极明示和消极默许的范围内,基于行政目的,自由斟酌选择正确的、恰当的行政行为的全里)的行使必须适度,符合理性。

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是行政的目的和动机合理,即行政行为必须出自正当的、合法的目的,必须出于为民服务、为公益服务,必须与法律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相一致,而不能处于非理行为。

二是行政的内容和范围合理,即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和行使的时间、地点、对象等均不是漫无边界、没有度和量的,而是被严格限定在法律的积极明示和消极默许的范围内,不能滥用和擅自扩大范围。

三是行为和方式合理,即行政权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符合人之常理,包括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符合人们普遍遵守的准则,符合一般人的正常理智判断,而不能假以执行法律的名义将其主观意志和个人的情绪、偏见、反感、同情等施加于行政相对人。

四是手段和措施合理,即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决定时,特别是与行政相对人利益有直接关系的行政处罚决定时,面对多种可供选择的行政手段和措施,应按照必要性(即必须采取行政手段和措施才能达到行政和法律目的时,方可行使自由裁量权或做出行政处罚决定)、适当性(最大限度地尊重相对人的权利和自由,尽可能考虑相对人的便利等)和比例性(即在行政目的和行政手段之间保持一定比例,应以最小的限制剥夺权利或设定最少的义务达到行政目的,而不可用过激的手段和措施,如有人形象比喻的:警察为了驱逐樱桃树上的小鸟,虽无鸟枪,但也不可用大炮打小鸟,给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以过度的损害)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择其合理而从之。

(三)行政公正性原则。

行政公正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必须平等地、无偏私地行使行政权力。

行政公正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一是公正地分配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处于行政主体的地位,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居于强势;而行政相对人则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是行使权力的受支配者,居于弱势。为防止强势主体对弱势主体行使不公正的权力,首先要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分配量予以有差别的、不相同的设定,使行政相对人一方具有更多的保障自身利益不受行政机关非法侵犯的权利,而对行政主体则应赋予更多的为公益、为公民服务的义务,从而体现一种有差别的,但却体现法律平等公正的正义分配。

二是公正地对待一切事件和行政相对人。行政合理性原则不承认任何人有法律之外或法律之上的特权,在行使权力的时,不应考虑行政相对人的地位高低、权势大小、“关系”深浅、“反弹力”强弱等,而应对一切相同的情况和对象采取不相同的对待和处理。凡同等情况而不同等处理,不相同情况而相同处理,相异性情况而不差别性对待都属违背行政公正性原则。

三是行政程序公正。行政程序的公正是行政结果公正的必要前提和保证,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或做出行政行为,在过程上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运行,不说明理由、未听取利害相关人意见、任意跨越行政程序的行为都是与依法行政相悖。

四是行政应给人以公正的信赖。行政公正不仅要求实际达到了公正,而且在外观上还必须公开地、在毫无疑问被人看见并认可的情况下实现,否则公众就会心存疑义,就会使行政公正性的基础受到削弱。

(四)行政效率性原则。

所谓效率,就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原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范畴,移植到政府行政领域,就是要求政府所施行的公共事务管理既要低成本的,又要优质和高效率的。政府部门不能因服务社会和公众,或因行政开支由财政支付,就一味地增加机构、增加编制、增加经费,或不讲核算、不计成本、不要效率。

行政效率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是行政成本应是廉价的。即政府的行政成本支出不应超过履行行政职责之所需,公民支付的行政成本不应高于所得到的公共服务。如本应只需一个部门或一个官员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几个部门或七八个官员来共同完成,不仅使问题的解决疲于奔波,拖延不决,而且增加行政成本,出现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成反比例的关系,这样的行政就是一种高价低效的行政。从国家的角度看,等于增加了财政的净支出;从公民的角度看,用他们所缴纳的赋税去养活一个“高价”的政府,而这个政府又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那实际是他们的双重损失,是对他们权利和利益的侵犯。

二是行政职能应是效能的。即政府行政的领域应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对社会公益事务的管理范围以内,因为政府也有管不好和管不了的事务,如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如果超越管理权限,扩大行政管理的范围,不仅会增加财政及企业和公民的自主权利;同时由于政府行使了不应行使的权力,管理了管不了的事务,必然削弱对其应管理的事务的有效管理和应行使的公共权力的有效行使,这样的行政职能越多,其行政的效能越差,甚至是无效能或是负效能的。

三是行政行为应是高效便民的。即一方面要求政府对其行政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和法律规范,使行政的方式和步骤尽可能地体现和符合公正与正义、简捷和便民的标准;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在其行政活动中能最大限度公开行政信息和业务,采用最快捷和最节省的手段施政,不能遇事相互推诿扯皮;不能不按时限和不讲效率、公文旅行;更不得人为地设置过多不必要的关卡和障碍,使行政相对人八方拜佛、四处烧香,承受过重的经济和精力的负担。

(五)行政责任性原则。

所谓行政责任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其所实施的行政活动应承担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性原则是一个易被忽视但却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试想,如果行政没有责任,也就等于行政可以任意而为,对其后果不负任何责任,那么行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效率性等都将不具任何意义,因此,没有责任的行政、没有责任约束的行政是对依法行政的否定。

行政责任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一是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统一。与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法不授权不可为”相对应,行政主体对法律已授予的行政职权必须有所作为地行使,因为行政职权与公民的权利不同,公民对法律赋予的权利可以放弃、不作为,而不必承担法律责任。但行政职权一经法律赋予行政机关,其职权和职责便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行政主体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履行法定职责,擅自放弃或不履行法定职责,就是失职和渎职,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是行政主体和责任主体一致。即行政责任必须由行政活动的主体担其名,负其责。不允许只有行使权力的主体而无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现象。在行政活动中,行政机关是名义上的行使行政权上午主体,但任何行政活动都是通过具体工作人员个体来实际完成的,因此,对于行政行为(不论是作为或不作为)后果,在对外关系上(对行政相对人而言),要共同承担行政责任;在对内关系上(即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要分清各自的责任,应属行政机关承担的责任不应由工作人员来承担。

三是行政结果与行政责任相当。即行政行为产生何种结果,行政主体就应承担与之相应的责任,如对违反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的行政行为,要使之无效或撤消,并制裁违法者,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因违法或不当造成行政相对人权益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对因公益目的且符合法律、但却给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政行为(如土地征用),应负补偿责任等。

三、依法行政的主要内容

依法行政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重点。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依法行政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建立新型的行政决策程序。

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都要依靠行政决策来实现。只有行政决策科学、合理、可行,行政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新型的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建立重大行政政策的评估制度。行政管理的特点要求行政决策必须迅速、快捷。特别是当该项决策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不计成本。实际上任何行政决策涉及的不是一个目标,而是多元目标,行政措施的采用与实现行政决策目标之间还存在着平衡协调的关系,还存在着行政成本的多少问题。为了避免行政决策的随意性,需要建立相对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各种类型的专家系统,就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合理性以及风险性的评估,在决策程序上应有未经专家评估不得施行的专门规定。

二是健全听政程序。对于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的出台,行政机关必须听取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并记录在案。行政机关在提交决策机关决策时,必须如实反映相对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保证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是建立确保行政决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程序。重大的行政决策一经做出,就应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对于关系公民、法人各项权利的决策更应如此。如果朝令夕改,势 必影响行政机关的权威。依法行政还要求行政决策能够规范引导公民、法人的行为,公民、法人能够根据行政决策的内容选择行为,并且能明确地预测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否则就是滥用权力。

(二)按照公平、效率、便民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行政运作制度。

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行政运作程序的科学、规范、高效。只有行政机关内部运作正常,才能保证行政权力的正确、规范行使。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行政运作程序主要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坚持文件办理与受理分开制度,实行“窗口”办文,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

二是建立公文处理时限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建立行政机关内部办事流转程序。要在理清行政机关内设职能部门职责的前提下,建章立制,完善内部运转程序、制度,使行政运转程序化。

四是建立督办制度和投诉制度,对于违反办事规则、程序的,要严加督察和处理。

(三)按照权力制衡的要求,建立规范的行政许可制度。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重要职权,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使权力,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权利的保障,也影响到社会秩序能否正常运转。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必须对行政许可制度进行规范,重点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进行界定,行政许可权只能在有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的生命安全事项上才能行使,其他事项则一律改为备案制或者时候追惩制。

二是对于法定的行政许可制,则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内部权力制约机制,实行会审制,互相约束,互相制衡。要逐步改变当前审批制存在的“一家垄断”甚至“一人负责”的状况,强化权力的内部制约机制。

(四)按照廉洁、高效的要求,健全公共资源的分配程序。

公共资源分配是指财政资金、资源性资产、政府主要的市场份额的分配权。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政府在资源的分配上掌握着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更大的权力,如何规范公共资源的分配权,是我国依法行政工作应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是改变现行的公共资源的分配标准,把现在流行的带有经验主义的“基数法”改为科学的“因数法”,使公共资源的分配变为动态的、公平的。

二是政府工程、政府采购要引入公开竞争机制,建立招投标制度。

三是具体资源配置的项目要明确标准,社会评审,公开竞争。

(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建立政务公开制度。

政务公开是市场经济体制对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公开才能公平、才能有效。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务公开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规则、办事标准和办事结果。

二是建立政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凡属于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联的政务信息,凡属于便于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监督政府的政务信息,都必须定期披露。

三是对于涉及公民、法人具体的财产权利的信息,建立公开可查询制度。

(六)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行政的本质就是执行法律。为了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地执行法律,就必须推行行政执法的责任制度。具体内容是:

一是以职位为单元,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形成完整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是建立行政过错追究制度,对违法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要追究责任,对乱用自由裁量权或者把关不严、造成重大后果的也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按照强化行政监督的要求,形成行政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纠错机制。因此,必须做到:

一是建立投诉程序,行政管理的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可以投诉,行政机关应设专门机构审理投诉,并在规定期限内给予答复。

二是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完善行政复议制度。

三是探索建立行政裁判制度。

四是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建立行风评议员、社会监督员等制度,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使全社会都来监督权力的行使。

(八)按照公正与效率想结合的要求,探索建立行政程序制度。

行政程序主要包括行政运作程序、行政决策程序、行政监督程序、行政救济程序、行政保障程序等。依法行政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一套完善的行政程序制度。程序公正是确保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合理的程序作保障,行政权的行使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目前行政管理中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主要问题就是程序不公开,透明度低,没有监督。各级人民政府都应在工作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逐步探索适应我国行政管理需要的行政程序。

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依法行政的观念在中国刚刚萌芽,在我国依法行政工作也无先例可循。因此,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不但必须扫除观念上的障碍,而且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坚持依法行政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

过去,由于政企、政事不分,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造成在许多事情上矛盾重重,有利益的事每个部门都想管,难度大、没好处的事谁都不愿管,致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当前,国务院机构改革已经完成,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开始。机构改革的核心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现政企、政事分开。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前提是政府要管“政”,又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依法行政和转变政府职能是统一的,二者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行政机关才能真正履行政府职能,也只有此时,行政机关才可能依法行政。

(二)加强制度建设与提高人的素质相结合。

好的制度是实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条件。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要逐步建立一整套依法行政的规章、制度、程序,如办事公开制度、会审制度、听证制度、过错追究制度等,使每一名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制度建设虽然重要,但不能因注重制度建设而忽视人的素质的提高。人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好的制度,要靠人去建立,还要靠人去执行。只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依法行政才能顺利推进。

要注重行政道德建设,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行政机关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到做好本职工作和为人民服务的统一,人民赋予的权力一定要为人民用好;要加强培训,提高每名公务员的业务素质,使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建立法律考试、考核制度,凡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三)强调整体推进与注重个别突破相结合。

推进依法行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整体推进,又要个别突破。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在制度建设上,每年都要除有计划地推进几项制度之外,还要选择适当地区搞好试点,作为突破口,逐步深入,层层推进。

(四)防止滥用权力与提高工作效率相结合。

推进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要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权力就要完善制度、程序,这样有可能会产生程序复杂、繁琐,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如果因为依法行政影响了工作效率,那就违背了搞依法行政的初衷。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应当必须追求效率,公平与效率在依法行政中缺一不可,二者必须兼顾,既要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又要讲求效率,避免繁文缛节

第四篇:市财政局依法行政的工作汇报

市财政局依法行政的工作汇报

按照《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xx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兰政办发171号文件要求,我们对20xx本局依法行政工作认真开展了自查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20xx年以来,我们按照十七届四中、五中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委、市政府“争先创优”和“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工作,坚持以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为目标,坚持依法理财,构建法治财政,有力推进了全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进程,促进了我市财政事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财政依法行政目标考核制度。今年来,我们将财政依法行政工作同创先评优、考核、目标责任管理考核紧密结合。一是落实《XX市财政局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把建立学法制度和开展执法责任制宣传活动作为考核、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局党组与各处室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目标,年终进行考核。三是继续加强财政干部和财政部门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学习与考核力度,组织全局干部参加法律知识考试,填写考核证。将干部学法用法考核成绩与任职、定级、晋升、考核挂钩,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度。今年来,我们通过确立执法公示、错案追究制等执法责任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范围、执法标准、执法程序,使各项行政执法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落实各项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措施,包括《执法错案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四公开一承诺制度》、《执法工作制度》,《公文处理实施细则》等,为我们依法履行各项行政职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强依法治理。我们建立并推行重大决策法律咨询论证审核制度,在重大政策出台之前必须依法进行论证。例如,我市为企业改革而出台的“393” 政策,为招商引资而出台的企业优惠政策等,在政策出台之前,我们法律领导小组都要召开专题会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从多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才将意见上报市政府审定后下文件执行。为配合市政府出台《XX市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XX市价格监督检查条例》、《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XX市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移山造地项目实施方案等,我们积极组织参与听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多次调研探讨,提出了合理的修改意见,坚持做到以法促发展、用法保民生,促进了我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工作进程。

加强财政监督检查。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加强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中央拉动内需增加投资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教育、农业、社保等重点项目资金的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价,不断扩大绩效考评试点范围。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县乡道路建设、三县一区扶贫资金等重点项目资金进行跟踪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别是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XX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财政支出评价指标。结合专项检查深入推进“小金库”治理,将“小金库”治理工作融入日常财政监督工作。同时,围绕依法行政工作目标及时组织检查,针对工作落实情况,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和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

落实《行政许可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行政许可管理的相关制度。截止20xx年底,我们对涉及财政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共进行五次修改和清理,坚持依法清理,突出重点,科学分类。通过此项工作,我们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76项减少到目前的7项,审批结果在兰州日报面向社会公示,并积极配合汇编出台了《XX市行政许可指南》。行政审批工作的顺利完成,整合了行政管理资源,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使我们各项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整章建制,再造流程,扎实推进行政效能年建设。今年

以来,结合全市开展的行政效能年建设,我们根据法定职权和执法依据,全面整章建制,推进制度创新。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要求,对内部各类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评估和完善,有的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各项规则和完善后的路程共计320个,其中涉及全局性的制度规则24个,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岗位责任制23个,工作规则23个,工作流程情况表20个,工作路程图230个,通过全面的流程再造,我们由简单目标管理逐步向全面的绩效管理改进,形成了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管用、化繁为简的行政效能建设制度体系,向着法治化迈进了一大步。

完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处罚是一项重要的行政处理措施,对于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相关要求,一是修订《XX市财政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并向全局职能处室及县区财政配发《财政行政处罚统一范本》,坚持处罚法定;二是处罚公开、公正,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同时建立良好的申诉机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保障相对人的权利;三是建立报表制度,自20xx年起,每年对全市财政系统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统计,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

及时改正。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措施,我们各项行政行为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既规范了我市财经秩序,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又有效的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今年以来,我们未出现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局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是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具体要求,也是顺利开展各项财政工作的重要保证。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今年来,共安排4次党组中心组学法活动。在副处以上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和举办法制讲座2次,重点《政府采购法》、《行政许可法》、《财政普法读本》、《财政违法行为处分条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学习。

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依托、等纪念日,加大财政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今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我们开展了以“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坚持依法理财,构建法治财政”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二是结合法律“六进”活动,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组织专项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其中,举办《会计法》为主的宣传1次,《政府采购法》1次,《行政许可法》1次,取得了较好的法律学习和宣传效果。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通过局机关门户网站,将我们行政审批权限、行政执法依据进行公示,并随时播放普法动态信

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干部推荐、职称评定、职工评先以及人事治理等热点工作中,坚持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有力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切实增强了财政政务的透明度。

20xx年是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年,做好“一五”时期依法行政工作的总结和“二五”工作规划,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面总结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积极开展财政法制建设检查验收工作。今年来,我们积极组织,配合财政部、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等上级部门,对全市财政系统依法行政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在检查验收过程中,我市各级财政系统涌现出一批学法用法的典型,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财政干部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财政普法工作不断创新,得到了检查组的广泛好评,极大的推动了我市财政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工作进程。

贯彻落实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开创财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新局面。今年是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得开局年,我们要认真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以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坚持依法理财,构建法治财政”为切入点,一是坚持依法理财,不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完善培训制度,将法律培训和公务员初任培训、干部培训、任职培训等相结合,同干部年终考核评定相结合,使法律培训常态化,规范化;积极邀请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及时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动态和前沿科学技术,改善和拓宽全市财政干部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加大执法监督,继续推进财政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完善与创新;四是密切联系实际,继续推行和完善重大决策出台前的法律论证制度,同专业法律机构相配合,建立财政法律顾问制度;五是全面开展普法宣传,建立全市财政法律法规信息库,普法专栏,尝试建设我市财经法治论坛,依托、等普法宣传日,积极开展普法宣传。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作下,我们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财政行政干部和广大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明显提高,财政局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法制轨道,为全市财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工作创新还不够,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按照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的工作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使我们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第五篇:畜牧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

**县畜牧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

为坚持“以法兴国”的理念,结合我县依法行政工作总体目标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加大我县畜牧执法工作的力度,加快畜产品质量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执政)的理念和能力,积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凸现为农服务的职能,保障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确保我县畜牧产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一、指导思想

畜牧局依法行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积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精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在加强制度建设,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加快我县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工作思路

一是从畜牧业发展的大出发看问题,积极探索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工作的新举措,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实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加快我县畜牧业持续、科学、和谐发展,保障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市场有序,推动农民增收。

二是狠抓长效管理,加快部门法治工作建设。在梳理执法依据的基础上,公布执法依据目录、执法人员,正确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合理界定执法部门及执法岗位的法定职权,做到执法流程明晰,要求具体、明确; 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明确和落实执法部门的执法责任; 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对照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实施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行政执法奖励机制。

三是突出重点,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结合“五五”普法工作,继续加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行政执法的能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性、正确性;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的程序化、规范化、公开化、科学化。

三、实施方案

(1)依法执政:从我县畜牧业的现状出发,参照我局部门职能,对行业发展规划、重点产业扶持等进行民主决策;在民主决策的上行政事务、党务公开,力求公开、公正、公平;提案办复依法行事、落实到人。开展自律与督查相结合的廉政建设。

(2)依法行政:1.放心农资下乡活动;2.地方农业法规的实施;

3.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4.畜产品质量建设;

5、配合市主管部门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预案;6.行政执法监督;

7、完善各项制度。

(3)学法普法:1.“五五”普法工作,以新的《动物防疫法》的宣传为重点;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市食品安全条例学法和普法。

下载市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街道依法行政工作规划

    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环节,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

    财政局依法行政先进事迹

    2008年,**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主题教育。认真宣传贯彻落实《行政许......

    市财政局

    市财政局“转变作风、促进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整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按照市委学习整改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针对查找问题阶段征求意见、建议的梳理情况,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特制定......

    哈密地区财政局依法行政自查报告

    哈密地区财政局依法行政自查报告2011年地区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地区行署有关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地区行署《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

    财政局依法行政汇报材料

    杭锦后旗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局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旗人大、政协的监督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五五”“六五”普法工作重点,努力营造学法、懂......

    市依法行政工作汇报

    市依法行政工作汇报 市依法行政工作汇报 一、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1.科学制定依法行政工作计划。为做好工作衔接,根据《XX省2013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

    康保县财政局2011年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康保县财政局2011年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2011年,我局按照县政府法制办关于依法行政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专项工作目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切实加强......

    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汇报[推荐五篇]

    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汇报 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汇报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按照《关于分解下达2009年度全县贯彻国务院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专项目标的通知》(蒲委目标办〔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