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正式建立“四调联动”机制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时间:2019-05-15 11:2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邻水县正式建立“四调联动”机制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邻水县正式建立“四调联动”机制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第一篇:邻水县正式建立“四调联动”机制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邻水县正式建立“四调联动”机制 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近日,在邻水县政法委牵头下,县法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及各驻县保险公司正式建立起公安交警部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与保险理赔“四调联动”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部门联动工作新机制。

根据“四调联动”机制的要求,县法院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司法调解中心,在县交管大队设立了巡回法庭。县公安局组建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行政调解委员会,在县交管大队设置了行政调解中心。同时,县司法局在县交管大队组建成立了人民调解中心。各驻县保险公司也联合组建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快速理赔中心。

“四调联动” 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协助调解,加强了人民法院与基层调解组织的全方位对接,实行对诉外调解进行确认,极大地改变了处理案件由法院单打独斗的局面,使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解决在基层。

第二篇:金融纠纷多元化解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

金融纠纷多元化解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

为充分发挥县人民法院和基层央行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多元化解金融纠纷,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精准服务“六稳”“六保”工作任务,为推动XX经济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强有力的司法保障,特制定本意见。

一、推进金融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建设

1.建立健全金融纠纷诉调组织。中国人民银行XX县支行、XX银保监分局XX监管组要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推进全县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建设,通过成立调解委员会、设立调解工作站、线上线下调解相结合等方式,逐步实现金融纠纷调解服务的全县覆盖。要督促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建章立制,合理划分调解案件受理范围,规范调解程序、调解规则、调解员的遴选条件及渠道;要以中立、公正、专业为标准遴选调解员,专职、兼职相结合,建立调解员名册,实行动态管理,报县法院备案。同时,要加强调解员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调解技能、法律金融知识、保密知识等专业培训,引导调解员遵守调解保密要求,确保调解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的案件信息不违法向第三人透露。鼓励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为金融纠纷调解组织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人员支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调解员办案补贴应当弥补调解员误工、误餐、交通等方面的费用。

2.落实诉调对接机制。各方要严格落实《XX县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XX县支行、XX银保监分局XX监管组关于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规定的诉调对接流程。县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平等民商事主体之间因金融业务产生的合同和侵权责任纠纷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对具备调解基础的案件,按照自愿、合法原则,通过立案前委派、立案后委托移送调解组织或诉中邀请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经调解组织调解员主持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经调解员和调解组织签字盖章后,当事人可以向XX县人民法院申请确认其效力。经县人民法院委派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调解的县人民法院依法受理。

3.探索建立小额纠纷快速解决机制。鼓励金融纠纷调解组织通过与金融机构签订备忘录或者协议的方式,建立小额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对赔付金额在一定数额内的金融纠纷,调解员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行业惯例,依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提出纠纷解决意见。如果金融消费者接受该意见的,则争议各方当事人均应当接受并承诺履行该调解意见。如果金融消费者不接受该意见的,则调解意见对各方当事人均无约束力,作为专家意见供当事人参考。金融纠纷调解组织要评估小额纠纷快速解决机制的效果,及时调整适用的金额范围和业务领域。

二、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联动

4.加强金融法律风险提示与预警防范。县法院要定期发布金融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通过公开金融审判数据、阐释法院裁判理念和裁判观点,向金融机构揭示风险,特别是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发现的以金融创新为名掩盖金融风险、规避金融监管、进行制度套利的金融违规行为,通过裁判明确交易法律关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促进形成交易规则,为金融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县人民法院要及时将具有重大风险隐患的案件通报给金融管理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对掌握的重大复杂金融案件、重大金融风险隐患等信息及时通报县法院,为各方协作,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提供有力支持。

5.加强司法建议工作。县法院要定期开展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发挥司法建议的预警作用,抓好普遍性、突出性、趋势性问题的研判,特别是在审判执行过程中发现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导致风险隐患等问题,及时对金融机构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提示风险,便于金融管理部门发现问题并完善相关制度,支持、促进市场主体规范经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6.协同处置重大金融风险。各方要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P2P、信贷、债券等领域出现的风险事件,强化风险意识,定期开展金融案件风险隐患排查摸底,及时沟通协商,做好工作预案,协同处置重大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三、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

7.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县法院要及时将全县法厅金融审判情况和典型案例,以及最高院发布的最新司法政策、司法解释、指导案例推送给金融管理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对涉金融案件的相关信息、金融创新业务、金融创新交易模式、金融行业监管最新政策等及时向省法院推送,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8.建立金融纠纷专家库。组建金融案件咨询专家库,专家库设在县法院综合审判庭,建立专家名册,由中国人民银行XX县支行、XX银保监分局XX工作组选聘政治站位较高、精通金融业务的专家入选专家库。明确专家库专家职责,金融案件咨询专家库的专家可以接受县人民法院对涉金融案件专业问题的日常咨询,并可受邀参加县人民法院主审法官会议,对案件所涉业务性问题作出中立、客观、专业的解答。

9.加强各方业务支持。县人民法院审理涉金融重要案件,金融管理部门可应邀派员旁听;各方可以通过互访、座谈交流、举办论坛、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沟通交流,实现法院裁判结果与金融监管政策导向的有机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10.建立送达信息确认制度。针对金融纠纷诉讼文书送达难问题,金融管理部门要引导规范金融机构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通过合同约定、承诺确认诉讼文书送达地址,推进解决送达难问题。

11.建立金融审判反馈制度。针对同一金融机构的同类案件出现裁判标准不统一以及针对同一金融机构的多个案件在执行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问题,金融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县法院反馈,以便法院统一裁判思路,为金融纠纷提供可预期性和一致性的裁判处理,维护金融稳定。

四、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联动工作平台

12.成立工作小组。县法院与中国人民银行XX县支行、XX银保监分局XX监管组共同成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工作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办公室设在XX县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13.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工作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

席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分析研究涉金融纠纷的重大问题、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事件,对于涉及金融稳定、重大疑难复杂、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及其他重大情况,需协调与研究的,可视情况随时召开。

14.指定联络员沟通协调。由县法院、中国人民银行XX县支行、XX银保监分局XX监管组分别指定联络员,具体负责日常联络、材料移交、会务联系以及信息共享等工作的沟通、协调,建立工作台账,做好统计分析等工作。

五、加大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宣传力度

15.加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宣传工作。各单位要积极借助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开设网上平台、专题报道、公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加大对金融纠纷多元化解的宣传报道,教育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积极参与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增强全社会诚信守法和风险防范意识,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的实现。

第三篇: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几个问题的法律思考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几个问题的法律思考

吴党恩

《侵权责任法》于2009年12月26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2010年7月1日施行。该法是一部规范侵权责任方面的基本法,而其他规定侵权责任内容的单行法、行政法规是特别法。在以往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审判实践中,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民法通则》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在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后,如何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准确适用该法,成为我们审判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下面就此谈谈笔者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中的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

1、在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中,保险公司诉讼地位问题。

在审判实践中,有些法院作法是直接将保险公司列为被告,有些法院将保险公司列为第三人。保险公司诉讼地位如何?目前,从《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权责任法》及其他有关规定中,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实践中,多数人都将保险公司列为被告。但在实际审理中,保险公司不是事故的当事人,其仅是保险合同中的当事人,把其直接列为被告,似没有法理上的依据。这个问题希望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作出统一界定。

2、在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中,保险公司能否与肇事者负连带责任问题。

在审判审践中,有些法院在判决主文中并没有写明保险公司负连带责任,而是直接写明保险公司负多少的赔偿责任,没有写明肇事者对这部分是否负赔偿责任;有些法院在判决主文中写明保险公司对多少赔偿数额与肇事者负连带责任;显得比较混乱。但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这里并没有规定连带责任。但我们认为让肇事者与保险公司对保险责任限额赔偿负连带责任更能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可目前,从《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权责任法》及其他有规定,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3、关于交警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认定问题

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通过交通事故现场勘察、技术分析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分析查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责任所出具的法律文书。交通事故认定书主要起一个事实认定、事故成因分析作用,是一个专业的技术性的分析结果。对人民法院而言,这个认定书具有证据效力,而不是进行损害赔偿的当然依据。但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时,事故已发生数月之久,事故发生时法院又无工作人员亲临第一现场,法官不是专业现场勘察、技术分析人员,既无法从专业上作出判断,也不能全凭经验法则作出判断,往往只能对交警部门作出的现场勘验图和现场照片及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进行审查,从而决定采不采信认定书作为证据。因而很难对事故的责任进行重新认定。这直接导致在案件审理中,我们大多直接对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书作为证据予以认定---即使该认定书有问题,从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全面保护。这个问题从《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权责任法》及其他有规定,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如何对作出准确的认定,仍是我们审判中的难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形式予以明确,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专家库,在事故鉴定中安排一定的异地专家;鉴定人要在鉴定书上签字,增大鉴定人的责任;增加鉴定人要出庭接受质询的规定,使鉴定结果能够更好地被认知以案件结果更加公正。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权责任法》等规定不明所引起的法律适用问题

1、关于《侵权责任法》第五十条的适用问题。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条规定“ 当事人之间已经以买卖等方式转让并交付机动车但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受让人承担赔偿责任。”该条针对的是车辆已经转让但并未实际办理产权变更登记的情况下的法律责任,以前司法实践都是以机动车登记的所有人为赔偿责任主体,采取的是“登记主义”。现在对这种情况下的赔偿责任主体作了很大的变更,以受让人为赔偿责任主体,只要车辆已经交付即可,采取的是“交付主义”。但在审判实践中,可能出现交通事故发生后车辆所有人通过虚假转让机动车,将责任转嫁给没有偿付能力的虚假受让人的情形。作为受害人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知道车辆登记的所有权人是不是实际的所有权人,他根本无法知道这辆车到底有没有转让过。有可能导致被害人以登记的所有权人为被告,但是车辆实际已经转让给别人并已经交付了,那么被害人就以错误的被告为诉讼对象,导致被害人要承担较大的诉讼风险,其在诉讼之前要承担更多的调查实际车主义务,而这种调查义务往往是被害人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举证方式,由机动车登记的所有权人举证证明存在真实的转让并实际交付;机动车登记的所有权人应当达到的证明标准———该转让交付是否具备同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效力相当或相近的公示公信效力,并对于虚假转让双方需加大制裁力度,这样才能确保该法条的正确适用。

2、关于《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二条的适用问题。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该条的规定虽明确了在此情形下的责任承担主体,但易引起理解适用不同:是否只要是盗窃、抢劫、抢夺机动车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一律由盗窃人、抢劫人、抢夺人赔偿,而不论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否属机动车一方的责任?还是应界定条件,即属机动车一方责任的,才由盗窃人、抢劫人、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发生交通事故未必就是盗、抢机动车的人的原因引起的。如果机动车确系盗窃、抢劫发生交通事故,盗窃人、抢劫人、抢夺人查不清或查清但已逃逸的,是否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此条的法律适用需相关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3、关于擅自使用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如何确定责任主体问题。

实践中,还存在与机动车所有人有关的第三人未经所有人同意擅自使用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权责任法》等未予相应规定。擅自使用即擅自使用人未经所有权人同意擅自使用后拟交还且不具有非法占有等故意,不属于盗窃、抢劫、抢夺的情形。在此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这同样是所有人与使用人相分离的情形,如何确定赔偿责任主体及承担责任的方式?笔者认为,首先应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由保险公司在对所造成的损害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属于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首先由擅自使用人承担责任,机动车的所有人有过错责任的,与擅自使用人对赔偿权利人承担连带责任。但机动车所有人须证明该机动车系第三人擅自使用且自己对第三者擅自使用车辆没有过错,否则应推定其有过错,即此处的过错指的是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否则难以由受损害人举证证明机动车所有人的过错,其权益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4、受伤人员抢救费用的执行及其责任问题。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承担受伤人员医疗抢救费支付责任的主体是肇事车辆承保的保险公司;在肇事车辆未投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情况下,承担受伤人员医疗抢救费垫付责任的主体是公益性质的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而实际上在我院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由于我国的保险制度不是很健全,交警部门作出的责任认定无论是属于机动车方负主要责任还是全部责任或者次要责任,都存在着保险公司赖付医药费的情况,导致伤者特别是重伤者在治疗过程中陷入困境。再者如果公安部门如果没有通知,保险公司是不会自觉垫付抢救费用的。也许保险公司担心责任未清,或者判决未出时,自己多付了费用。而且还存在着保险公司只承认法院的判决,不承认法院的调解书的情况。实践中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实施条例》(下称实施条例)第九十条第一款规定“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支付抢救费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保险公司。”该条第二款规定“抢救受伤人员需要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但是有些案件中公安机关通知保险公司垫付费用,可能有的保险公司执行,有些置之不理。因此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多数未能及时履行垫付义务,即未能积极垫付伤者的医药费,而是根据事故责任的大小乃至等待法院的判决后方才履行,这给伤者造成很大的后患。虽然《道交法》与《侵权责任法》都明确规定有“社会求助基金垫付”,但至今受损害方难以享受到该条款的“优惠”。建议对如何落实相关条款,责任部门如不落实应负何法律责任等予以明确规定,使《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权责任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另需说明的,如果没有强制保险怎么办?我们认为,每一个车主(司机)强制性的义务是要保险的,没有保险就是车主的责任,强制保险赔多少车主就要赔多少,应先由车主垫付。

5、关于同命不同价问题

在法学理论界与社会大众之间引起广泛关注与争论的一个条款,即侵权责任法中第17条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这一条也被称为“同命同价”条款。但是对于此条规定中的“多人”如何进行界定,是否依汉语言文字学的解释“三人或三人以上”即为“多人”,那么若是两人是否就不能适用“同命同价”原则?如多数人中的被扶养人、被扶养人数量不一样,仍适用“同命同价”是否有违公平原则?另外,本法条只规定造成死亡的赔偿数额相同,那么对同一侵权造成多人伤残的,能不能要求相同数额的残疾赔偿金。我们希望最高人民法院能够出台司法解释予以指导,以使其标准公开并具有可操作性,实现立法目的保护被侵权人。

第四篇:浅谈如何防范化解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

浅谈如何防范化解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

上饶支队七大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购买机动车数量、申请办理驾驶证人员数量便大幅增加,使得道路交通形势日益严峻,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增多并日益复杂,部分交通事故当事方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堵路闹事”等方式胁迫交警部门和政府,成为交警部门和政府“头疼”的问题。因此,如何防范化解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更多地引起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高度重视。

一、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矛盾纠纷的主要形式

(一)事故赔付不到位引发的矛盾纠纷。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天降横祸,受害方家人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唯想通过经济补偿来安慰受伤的心灵,这在情理上是能够理解的。然而受到事故责任划分以及当事人赔付能力及办案程序和时限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受害人方不可能得到及时、足额的赔付,便迁怒并责怪办案部门、办案人员,或前往当事对方的单位或家里闹事,由此引发矛盾纠纷。这类矛盾可以说是当前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最主要的矛盾。

(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引发的矛盾纠纷。在交通事故发生

后,群众最为关切的是交警大队结合证据材料对事故依法下达的责任认定。交警所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稍有偏颇或瑕疵,当事人必定会紧抓不放,生出不必要的麻烦来;还有少数当事人由于对交通法律法规的知之甚少甚至无知,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或者主观臆想,自认为交警执法不公,产生对交警的不满,由此无端地围攻交警部门、刁难执法人员,甚至散发传单、上网发帖,借此利用公共舆论来浑水摸鱼。

(三)交通逃逸案件久侦未破引发的矛盾纠纷。在突发道路交通事故后,交通肇事者的逃跑,致使事故中受害方的赔付特别是急救费用、安葬费用等无法实现,同时肇事方逃跑在不特定时间内无法归案,这给受害方情感上也会造成严重打击。因此,一旦交通逃逸案发生且久侦未破,我交警部门将面对交通事故受害人巨大的压力,稍有不慎,极易酿成当事人围攻、拦路上访等群体性违法行为。

二、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矛盾纠纷的原因分析

从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来看,除了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主政治大气候外,很大部分事故纠纷是以增加经济赔偿为目的,事故中受害方家属认为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动不动就“狮子大开口”,或者在别有用心之人的怂恿下通过“闹事”等形式,向政府、向交警部门及事故另一方当事人等施加压力,浑水摸鱼,最终达到经济目的。同时我们还要从主观和客观二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客观方面原因:一方面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是引发

矛盾的主因。人的身体突然受到严重损伤、生命权在事故中瞬间消失等,最易造成家属的情感和情绪的突变,对社会或当事者不满,甚至不能控制自我,极易激化矛盾,出现“逢死必闹”、“大闹才能快速解决”的不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发生交通事故后,受害方的经济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因而诱发社会矛盾,特别是有的事故车保险过期或没有保险、家庭又极为困难,高额医疗费、赔偿额难于支付,尤其是死亡、伤人造成严重后遗症的事故,又不能得到应有赔偿的,加剧社会矛盾的升级。

(二)主观方面原因:1.交警大队极少数民警的事故处理业务不精,或者面对疑难复杂事故现场处置不当,或者没有及时有效地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或者缺乏群众思想工作经验、面对受害事故当事人的疑问无法有效答复,因而不能有效地化解事故处理中的各种矛盾。2.除法律上的原因、制度上的原因和管理上的原因外,与受害方法治观念淡薄,对交通安全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保险赔付标准等法律法规的知之甚少,对国家政策的缺乏了解而盲目要价有关,也与人们的思想习惯、社会养成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三、关于防范化解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极大地提高公安交通警察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修养。交警系统要从科技练兵、加强计算机等高科技知识的学习中,切实提高公安交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好交管工作的专业水平,尽心尽力做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公正公平做好每一次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要开展职业思想道德教育,调动广大民警争先创优的工作积

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公安交警队伍的基本素质,最主要是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尽量让交通事故当事人双方都表示满意,有效化解事故处理中的各种矛盾。

(二)齐抓共管,尽力有效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没有道路交通事故就没有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作为交通管理部门要改变观念,要从重视事故处理转移到重视事故预防上来;道路交通事故主要是过失违法犯罪,对交通法律法规的缺乏了解是发生交通事故的最普遍原因,因此,希望政府要主导抓好全民的交通法律法规学习和教育,交警、教育、宣传、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要协同作战,勇于担责,齐心协力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因势利导,辩证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大环境下,政府管理职能弱化,给群众形成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观念。交通事故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是责任认定、善后赔偿纠纷,是个人、群体与执法单位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这种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要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调解的方法去解决。但是其中一部分人却走向了唯利是图的极端。在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中,一些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权益人身上也存在这种问题,他们常常“狮子大开口”,提出远超法律限额的赔偿要求,达不到目的便无理取闹。对于这类人,坚决不能为了所谓的“大局稳定”而作无原则的退让,防止形成“小闹小好、大闹大好”的恶劣民风,否则今后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将更加举步唯艰。要辩证处理道路交

通事故引发的聚众闹事事件,做到思想教育、政策引导和依法惩处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交通事故调处环境。

(四)相互配合,建立交通事故处理的协作机制。交通事故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涉及到各行各业。一是需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协调好卫生、财政、保险公司等部门建立交通事故救助基金;二是必须完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的工作机制,尽力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1、会同司法行政、法院和信访部门,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使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服务前移,让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尽快达成赔偿协议,更好的解决交通事故当事人之间的损害赔偿纠纷,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会同人民法院建立交通事故速裁法庭,及时、公正、高效审理交通事故案件,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司法调解效率,有效防范因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引发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以及信访、上访案件的发生。三是尝试公路道路交通事故“一站式”快速处理和保险理赔服务中心建设,与保险公司联合办公,积极推进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机制,拓展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和简易程序处理的适用范围。这样,就能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化解因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引发的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第五篇:路政民事答辩状(猪八戒-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民 事 答 辩 状

答辩人名称:盘丝洞公路路政管理大队

地址:盘丝洞县城四方街5号

法定代表人姓名:蜘蛛侠职务:大队长

电话:0123-*******(办公室)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组织机构代码证号:******

答辩人因“原告猪八戒诉被告有来有去、黄风怪、牛魔王、盘丝洞公路路政管理大队‘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被你院通知作为本案的被告参加诉讼。该案已完成两审终审审判程序,经原告提请再审,现已经进入审判监督程序。

我单位针对原告猪八戒的《民事再审申请书》,提出如下答辩意见,请法庭依法予以采纳。

一、我单位属行使公路路政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对公路安全实施行政管理,我单位与原告之间未发生任何民事法律关系,不是适格的被告。如果认为路政部门没有尽到管理职责,可以提请行政诉讼。本次诉讼为民事诉讼,我单位不适合作为本案的被告参加诉讼。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相关规定,路政部门的职责是“加强对公路的保护,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使公路、桥梁、隧道自身安全得到保护。即路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管理手段保 1

护公路自身物的安全,不让公路、桥梁、隧道遭到损毁而导致通行困难或交通中断。

在本案中,是原告“驾驶违法驾驶无号牌摩托车、违法载人超过核定人数、违法驾驶近N年未经安全技术检验合格的摩托车、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与对面来车有会车可能时不按规定超车、未佩戴安全头盔等六项违法行为,导致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原告遭遇道路交通事故损害,是车辆安全和人身安全没有得到保护,不属于路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管理手段保护公路自身物的安全的范畴,即不属于路政管理和保护的范畴。

三、2012年**月**日,盘丝洞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作出“盘公交认字【2012】第****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了原告违法驾驶摩托车的违法事实和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分析认定了道路交通事故形成的原因,认定原告“猪八戒负该事故的主要责任,有来有去负该事故的次要责任”。有对交通事故进行责任认定职能的交警部门,未认定我单位在此次交通事故中应当承当责任,所以,我单位依法不应当承担赔偿义务。

该案已于2012年**月**日,盘丝洞县人民法院(2012)盘民初字第***号民事裁定,认定我大队不是该案适格的被告,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2013年**月**日,西天路中级人民法院(2013)西中民终字第***号民事裁定,再次认定我大队不是该案适格的被告,再次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经过两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起诉,两审终审审判程序已经结束。我单位尊重原告提请再审的权利,对原告错误认定我单位为被告的执着精神表示钦佩,但对原告,及原告的代理人单薄的法律常识表示遗憾。

四、原告的起诉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九条 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对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理解,首先是具体实施了“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行为的行为人,我单位未进行过上述危险行为,不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建议原告向行为人提起诉讼。

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九条“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理解,其次从“妨碍通行”管理的职责主体来理解。责任主体承担侵权责任应源自于其法定或者约定的管理义务。

我单位认为,原告由于对基本常识的认识错误,才导致一直错位认定我单位为被告。

作为一种社会基本常识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此案中道路管理者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交警部门,主要职责是 “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道路通行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条规定),可见,“通行管理”是交警部门的法定职责;

第二类公路养护部门,主要职责是“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

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可见,“养护管理”是公路养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第三类公路路政部门,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公路的保护,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即路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管理手段保护公路自身的安全。在本案中,路政部门是与本案毫不相干的案外人。

六、原告引用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 因在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物品等妨碍通行的行为,导致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道路管理者不能证明已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尽到清理、防护、警示等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撇开危险行为具体实施行为人来说,清理、防护、警示等工作属于养护部门和交警部门管理。我大队依法不具有对妨碍通行的堆放、倾倒、遗撒物品进行清理、防护、警示的法定职责,依法不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七、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道路交通体制的通知》的相关规定,路障管理不属于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的法定职责范围,其没有消除影响交通安全的公路路障的义务。本案中倾倒在公路上的渣土,属于影响交通安全的障碍物,也属公路养护的范畴,不属于路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管理手段保护公路自身安全的范畴。

八、我单位依照**省交通厅文件《印发< **省交通厅公路路政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交路政【20**】*号)第**条规定,“国道、省道每周至少巡查2-3次”的要求,已对事故路段进行了巡查,履行了路政管理职责。

我大队在该交通事故发生之前,于2012年**月**日,与盘丝洞公路管理段、**镇政府领导向盘丝洞县政府专题汇报了该路段倾倒渣土、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及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况。2012年**月**日,我大队与盘丝洞公路管理段对该路段的渣土进行了清理。以及通过我大队的《路政巡查日志》等,充分证明我大队履职是到位的。

(不论采用定时巡查、错时巡查、交叉巡查、交接巡查等任何方式,都无法保证随时监控和不遗留空白时段、路段,并不能完全杜绝交通事故。)

九、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和《高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的司法解释》,原告没有任何理由将路政部门认定为赔偿义务人,即路政部门不应当作为本案的被告。

十、我大队请求贵法院依法驳回起诉。

答辩人:盘丝洞公路路政管理大队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三日

下载邻水县正式建立“四调联动”机制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邻水县正式建立“四调联动”机制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