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午休小练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反思
午休小练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反思
江苏省沭阳县高级中学尹华(2011-10-11
按照学校要求我们数学文科组研究了小课题“午休小练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体会很深,感觉收获也不小: 首先小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师自主成长,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小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反思与批判是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核心要素;自主学习是小课题研究深化的动力要素;同伴互助与专家指导是小课题研究的引领要素;实践是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要素。
反思与批判、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与专家指导、实践等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要素,同样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几条基本途径。小课题研究有效整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习的平台。
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找了专业发展的新基点。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正是小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条螺旋上升的内在发展之路。沿着这条路,教师虚心学习,广泛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更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原有行为方式,从而逐步发展为专家型教师,也提高了学生的水平,本次月考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最起码来说,会的做错这样的事减少了很多,在作业规范上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因而我认为我们以后还要加强午休小练工作,特别在选题与定时上要再下功夫,以期得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篇:《学生减负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减负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级别:市级
类别:综合
主持人:
李明月
成员:曹 伟、吴秀红、马雪凤、张桂敏、孟单位: 山东省阳谷县李台中学
2017.12
霞
《学生减负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阳谷县李台中学
执笔人:李明月 主持人:
李明月
成 员:
曹 伟、吴秀红、马雪凤、张桂敏、孟 霞 关键词:
学生减负
提高教学质量
关系
摘 要:本课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乡镇中学的框架内,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切实的减少,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真正得以提高。建立动态的课业负担监测机制,跟踪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在研究中,主要采取调查、调研的方法,以李台中学教师为研究者,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所需时间为依据进行调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阶段性报告。并开展问卷调查,切实掌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以及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的相关资料。通过调研,找出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并制定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教育减负的实施关系到教育均衡发展和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减负不是新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往往事与愿违。之所以这样,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一直以来,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知识的传授,需要大量的灌输讲解,需要教育者按照书本和教育者的意图去理解所学的知识,强调的是思维的求同性。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学生的练习应有限度,但毕竟熟能生巧可以有效应付考试,重复练习也就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唯一途径。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更改。过重的负担影响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从教育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教师的现状,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墨守陈规,牢牢抱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陈旧观念,保守思想成了阻碍新课程实施的瓶颈,造成学生课堂效率低下,课下负担沉重。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三个层面:观念层面以升学率为政绩,以分数为指挥棒,以高考定终身。理论层面建立完善教育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测机制,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实要求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育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与陈旧的教育观念的碰撞,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途径、方法和手段时,难免会遇到许多从未遇到的情况与问题,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实践者,对于这些情况与问题无法回避,只有面对它、分析它、研究它,从而摒弃陈腐的东西,并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它,才能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手段,顺利实现课改理念,实现减负和提质的双向促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于真正意义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把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他们一块蔚蓝的天空,丰富我们自身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新课健康与持续发展。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理论经验,指导教学方向。要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究新知识,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而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所以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实际上是和减轻学业负担完全一致的,致力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等于抓住了新课改的灵魂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目标 1.学生减负关键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在于教育体制。教学大纲、教材和和教学内容要率先减负。2.坚持科学减负。3.教研教学结合,综合减负。4.探索教研员工交流工作制度。5.推广经验,引领减负。6.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全面减负。
(二)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 我国教育体制已进行多次改革,一直倡导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课业负担,但是目前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是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写越多,学生苦不堪言,面对这样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动脑,动手把孩子拯救出来,我们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校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环境和单位,从管理、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展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1)教师具体做法: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等,有效提问的研究,现代化技术和学科教学相整合的研究等,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高效复习策略的研究等,有效作业的研究;有效测试的研究等,有效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与分析(2)学生课业方面的工作: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成因、类型和对策的研究,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课堂教学有效性关系的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基本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现在教育界已经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范畴中。不再局限于对具体的教学技能的把握,而是提倡教学策略;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研究;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等。另外,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许多相关的经验,这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在吸取学习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力争获取可操作性强理论依据,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根本上减轻,实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1)根据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减负素养有哪些。(2)教师的减负素养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起到怎样的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利用现代技术提高课堂效率(4)在教学管理中,怎样对教师的减负素养教学有效的评价
(三)研究时间及对象 时间:2014年5月——2017年12月 对象:教师和学生
(四)运用的教育科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理论(2)人本主义理论(3)构建主义理论(4)教学最优化理论(5)新型的教育观(6)《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教师和接受者——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在行动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组织管理水平。此外还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1)文献资料法:运用这一方法搜集国内外有关减负增效研究的资料,经汇集筛选后,选取适合校本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2)调查法:用问卷、谈话等手段了解分析教师和学生在减负增效方面的困惑和需要。(3)案例研究法:结合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和形成的个案,选取富有典型性的事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推动减负开展。(4)经验总结法:课题组以及教师个体对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进行回溯性的研究,探求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下负担的措施和方法。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这一阶段也是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进行了,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4.7—2014年12月。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运行操作,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阶段性总结。第三阶段:深化提高阶段:2015.1---2015.12。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思,总结中期成果并加以推广,加大覆盖面。结合实际,查验效果。第四阶段:巩固总结阶段:(2016.1---2017.12。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课题研究成果,汇总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验收。
四、研究的过程
(一)寻找减负措施。
1、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是一个影响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因素。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有时甚至是过高的期望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业上的负担,也会增加心理上的负担。课题组组织召开两次家长座谈会和学生沟通会并单独与学生谈心126人次。增进思想交流,舒缓来自家庭及个人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2、严格遵照国家规定的课时教学,每天课外作业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并以各种形式查找教材资料为主。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对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研究小组,以组为学习讨论、课上练习和效果评价单元。严格控制考试频率,只参加学校组织的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平时以针对性练习和探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3、在教学节奏上,根据教材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把握轻重缓急。课题组通过编制学案,引导学生自觉利用学案,培养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走出机械学习的误区,实现“想学、会学、能学”。
(二)调查和了解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困惑 针对教师和学生存在的成绩观,特别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预期,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的方法来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惑。从调查了解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困惑,主要有三方面:
1、关于家长:如何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化解在减负的情况下成绩会不会下滑的困惑,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减负与增效的关系,当家长不理解教师的工作时该怎么办等。
2、关于学生:如何使孩子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受益?如何科学的组织好学生在学校一天的活动?如何更好的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调控学生?等等。
3、关于老师:如何处理教改减负与提高学生成绩的关系?
(三)确定减负目标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目标。为尽快使教师进入减负角色,我们采取了“听课、展示”举措,引导教师落实减负举措,并提出具体成绩目标要求。
(四)积极参加教师远程研修 我们课题组把远程研修作为充电学习的重要渠道,自觉提高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巩固专业思想,丰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学习外地优秀教师的思想和教法。
(四)教研结合 我们认为:教而不研则虚,研而不教则空,教与研的目标是双重的,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里有两个主要问题要解决:一是教学思维与科研思路的互动;二是教学中的科研策略。途径之一:开展诊断性教学研究 课题组实行课堂教学“集体会诊,成果共享”诊断性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一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或者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我们采取了“集体会诊”的办法,加速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提高教师研究问题的能力。途径二:改进课题组教研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开展了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改革原来教研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教研活动时间由原来一节课延长为连续的半天;教研活动内容上改变了过去单一教学研究,增加了科研部分;活动形式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我们教研活动方法之一是: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听课,执教教师述说设计意图,课题组成员和执教教师参加集体“会诊”,执教教师课后反思,联系本组教师制定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教研活动方法之二是:理论学习,对下一堂课题组公开课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方案,最后进行课题研究,检查反馈课题研究情况。途径三: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 通过调查、工作模式、教学案例类型和开发模式、教学案例研究的开展方式、教学案例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步骤、教学案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实现的诊断等方面的研究,促使教师去学习、去研究,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会撰写教学案例,会用教学案例,加深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五)教师自我发展 引导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把减负工作落实转化成教师对自我发展的设计,教师围绕素质教育,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撰写相关的小论文、心得、体会,极大激发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在骨干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中,不仅强调了骨干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强调带动其它教师的发展,形成合作研究的氛围。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现代教师素质教育观,真正理解了有效课堂的开展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性。
2、认真钻研教材,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课时内容的三维目标了然于胸,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探索《学案导航》与有效课堂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将课后问题提至课堂解决,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效率。
3、体会到加强学情研究的重要性:在常规教学环节中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高了,负担轻了,效果自然也提高了。
4、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加快了教学节奏,又可增加课堂容量,使学生学得轻松,易于理解。作业要精选、精练、精讲,做到量少而精,避免题海战术。
六、存在问题及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方法单一:课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方法单一,研究成果可能会有些片面。
2、理论研究较浅:课题中注重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分析问题理论依据还是有些少。
(二)今后设想: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的管理。注意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引领我校教师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3、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4、注意边研究边推广,让课题研究和实施新课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七、结论与思考 纵上述说,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师素质教育意识增强了,主持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数量上增加了,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本课题在探索教师减负增效的业务能力方面,途径和方法切实可行,制定的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具有可操作性。虽然三年的课题研究已基本结束,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持续的工程,还需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今后努力方向: 1.常抓科研不放松,从教师实践与科研中不断提升教师能力; 2.坚持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不放松; 3.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4.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鼓励教师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参考文献: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调查》 梁艳君:《国外减轻中小学课外负担的基本途径》大连外国语学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效果
第三篇:户外活动与近视眼关系研究
户外活动与近视眼关系研究
户外活动是近年来近视研究和防控领域的热门,也是这次IMC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关于户外活动对近视眼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近视眼发生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各方面的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感谢温龙波医生为我们分析和总结户外活动相关的近视研究。
2015年9月23日至9月27日,国际近视眼研究大会在温州隆重举行。国内外近视眼研究领域的学者齐聚鹿城,围绕近视眼发生、发展和预防这一主题畅所欲言,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近年来近视眼研究领域的一块“宝地”,户外活动与近视眼的关系自然是此次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回来后查阅了相关文献,并综合大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就户外活动与近视眼关系研究的发言,将我自己的所听、所思、所感总结后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近视眼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诸多因素中,近距离工作与近视眼关系的研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近距离工作是引起近视眼发生和促进其进展的重要原因,但最近,Mutti等人(2007年)在OLSM研究中,却发现视近活动对近视眼的危险程度并不大,而户外活动量对近视眼似乎有更重要的影响。此后,近视眼与户外活动的关系便越来越受到近视眼研究者们的关注。
1、户外活动到底对近视眼有无保护作用?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Seang-Mei Saw教授在她的演讲中指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延迟孩子发展成近视眼的年龄,并且减少成年后发展成高度近视眼的风险。另外来自悉尼科技大学的Kathryn Rose教授也同样指出:目前的研究,包括以人群为基础的纵向研究,已经表明增加户外时间是防止孩子发展成近视眼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并且提出了合理的解释这一效应的生理机制。
另外,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Ian Morgan教授展示了他们最近在广州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成果。这是一项从2010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广州12所学校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组6所学校(952名1年级学生),对照组6所学校(951名学生)。干预措施是实验组上课期间,每天增加一节40min的户外活动课,并鼓励家长们课后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周末和假期;而对照组则按照以往的习惯作息。得到的实验结果是:
1、实验组和对照组近视眼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0.4%和39.5%
2、实验组和对照组SER的变化分别为-1.42D和-1.59D。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增加户外活动能有效降低近视眼的发病率。
还有,来自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的李仕民博士报告了他们在安阳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对于非近视眼的孩子,更多的户外活动可以延缓他们的眼轴增长,而在已经近视眼的孩子中并没有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然而,上述关于近视眼与户外活动关系的研究中,受试者年龄一般在6岁以上,而对于6岁以下儿童,户外活动能否同样起到保护近视眼发生发展的作用则研究较少。Wilson Low等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对3009名6~72个月大的新加坡黄种人儿童进行近视眼危险因素的调查,包括近距离工作和户外活动等。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是近距离工作还是户外活动,均与近视眼的发生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关系,而与父母的近视眼遗传史高度相关。因此,他们认为对于早发型近视眼(<6岁)而言,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父母的近视眼遗传史,而与近距离工作和户外活动等环境因素没有多大的关系。
所以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青少年型近视眼的发生发展有比较明确的保护作用;而对于早发型近视眼(<6岁)则没有实质上的保护作用。
2、多长的户外活动时间能起到保护近视眼的作用?
Kathryn Rose教授指出,根据以往横向研究的结果,大约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便可以起到降低近视眼风险的效果。Mutti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非近视眼的人平均每周户外活动时间是11.65小时,而将来患近视眼的人则为7.98小时。Rose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6到7岁的黄种人儿童中,悉尼地区的近视眼患病率为3.3%,而新加坡为29.1%,与两地近视眼患病率不同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是户外时间,悉尼地区儿童平均每周户外时间为13.75小时,而新加坡地区儿童为3.05小时。
3、增加户外时间对近视眼起保护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关于增加户外时间对近视眼起保护作用的机制有很多假说。有学者认为是室内室外的光照强度差异很大,户外光照水平一般在10000lux以上,而室内一般在1000lux以下。在户外高强度的光照条件下,视网膜会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增长。也有学者认为呆在户外的时间长了,相对而言会减少近距离活动的量,即户外时间只是一个替代物,核心还是减少了近距离活动。还有学者提出可能是体育运动起到了保护近视眼的作用,或者是呆在户外的时候调节需求较少,从而产生的调节滞后量减少,亦或是在户外视远的情况下,相对会产生更少的远视性离焦。另外,有学者认为是跟室内室外光谱性质不一样有关,室外是全光谱,而室内则以RGB光谱为主;同时还有学者认为是室内室外的紫外线强度不一样。
以上的各种假说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目前大家一致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户外高强度的光照水平,导致视网膜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增多,从而对控制眼轴增长起主要作用。然而,关于光照暴露与视网膜上多巴胺合成、释放以及抑制近视眼之间的量效关系并没有确定。
4、未来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结合大会上专家们发表的观点,会后和各位专家的交流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去做。
(1)仍需设计更多的随机对照实验来验证户外活动对近视眼发生发展的保护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结果整体表明户外活动对近视眼的发生发展有较明确的保护作用,但是对于量效关系并无一致的意见。这其中很多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是户外活动的总量还是户外活动模式(一次性在户外呆两个小时,一次只呆半个小时,多次到户外去)更重要?受以往的研究方法的限制,研究者们并不能准确的观察到这一点,因此开发能够实时、客观监测青少年日常行为习惯的设备显得十分迫切。Seang-Mei Saw教授团队研发了发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FitSight watch,可以促进孩子们更多地到户外去活动。另外,户外活动的量与其对近视眼的保护作用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是否跟动作电位一样,只要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水平,就能够诱发一次动作电位,再增加刺激强度诱发的电位也是一样的呢?
(2)进一步探究户外活动对近视眼发生发展起保护作用的机制。目前,不少研究都发现,户外高强度的光照引起视网膜上多巴胺释放增加,而利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阻断该保护作用。这些证据都提示多巴胺是介导强光抑制近视的重要递质,但其具体通路、作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另外,多巴胺是从视网膜无长突细胞(Amacrine cells)合成并释放的,那么其上游的作用分子是哪个呢?强光抑制近视是否还涉及其他独立通路呢?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方向。
(3)如何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近视眼防控的实践当中?会上,来自台湾的吴培昌医生向我们展示了台湾实施TSVCP项目以来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在将户外活动这一项加入TSVCP以后,台湾地区学生中的近视眼发病率有较明显的下降。台湾在近视眼防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明,近视眼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防可控的。但是世界各地在制定增加户外活动的政策方面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光照强度和紫外线强度不一样,过多的户外暴露可能带来一些全身性和眼科局部的疾病,如可能会引起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的增加;其次我们采取的这种干预措施在被干预人群的哪一个年龄阶段终止;另外户外暴露的频率是多大,对总量是否有要求,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是否有不同等等。
作为近视眼研究领域的一名新兵,有幸能够参加这样一场国际性视光盛宴,感到十分的高兴和激动。各位大腕严谨执着的学术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平易近人的个性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总结和感想,如有错误和纰漏,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以北京中关村科学园区为例
摘要: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代表产业,也是现今国际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期待使国家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本文通关客观描述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以中关村为例),探寻政府与企业关系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政府与企业关系背后的原因,为建立良性的、共生的、互联的政企关系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以此期待促成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优化政府在决策中的地位,最终形成优质高效的政企互动关系。关键词:政府;企业;知识经济;关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会的胜利召开使得世界的焦点再次聚焦到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上。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代表产业,也是现今国际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期待使国家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
我国自1979年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制度朝着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修正,使人民的生活不断获得改善。政治与经济在现实世界中,密不可分。十九世纪末期以后,政治学与经济学逐渐分道扬镳,到了二十世纪以后,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学术分工也愈来愈明显;但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密,许多经济学者投入政治学领域进行研究,也有部分政治学者投入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一种全新的政治经济学出现。
政治经济学通常有三个层次,一是国际层次的政治经济学,二是国家层次的政治经济学,三是国内层次的政治经济学,三者讨论的焦点都是所谓国家(政府)与市场(企业)的互动。在现今科技强国的背景下,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的发挥这些产业的功能与作用,使得高科技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为政府带来更优化的经济利益,促进和谐共生的发展,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都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中关村为例,在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仅扮演前导性的角色,设立相关研究机构,并进一步制定适宜的政策与建议,同时还为企业提供经费补助与政策性支援。由此可知,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牵动着我国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成长。
而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大陆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此寄予厚望,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 以上的增长速度,也是北京税收主要来源,也是中国大陆53个国家 级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表现最傲人的地区。一九九九中国大陆国务院对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报告》作出批复,于是,国内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新经济的代名词,成为国内资讯产业和高科技的象征,和最受关注的区域。这也是本为选择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分析的主要动机。
本文的目的在于客观描述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以中关村为例),探寻政府与企业关系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政府与企业关系背后的原因,为建立良性的、共生的、互联的政企关系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以此期待促成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优化政府在决策中的地位,最终形成优质高效的政企互动关系。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介于此种研究背景,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客观描述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二是探寻政府与企业关系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三是分析政府与企业关系背后的原因;四是为建立良性的、共生的、互联的政企关系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导向性建议。
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分析,即通过具体的物质实体中关村科学园区的发展现况来分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本研究的范围是以中关村科学园区的发展来探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因此本文的亮点在于具体而细微的分析,能够以具体的事例来展现政府与企业的互动,2 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深究原因,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以此同时,本文的的限制在于仅以中关村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本文探讨对象的“全面性”,如果说限制的话,这算是本研究的一个限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知识经济与政府竞争力
高科技产业与政府的关系探讨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相关,值得被现代的学术研究所重视,政府期待依靠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但知识经济在为政府创造有力发展的背景下,也对政府以及国家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这正也彰显出本文探讨此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的冲击
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是根植于一九七零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而却发源于二十世纪终结前十年的一九九零年代。90年代以来,以知识导向经济为特色的全球化趋势,影响各国的企业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和新的就业关系,对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改变国家角色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一九九零年代的经济全球化,根源于一九七零年代以来欧美福特主义积累体制的危机,以及针对此危机而由国家与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所采取的后福特主义式重组策略;尤其以英美为主的新自由主义国家策略强调国家解除管制与经济自由化,其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更具有推波助澜的效果,并为一般政府带来剧烈的挑战而使其有弱化,甚至虚拟化的现象。此外,二十世纪末知识经济的发展强调企业创新、互动学习和工作弹性,也让我们必须重新从理论上思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随著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一九七零年代中期以后高科技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及工业与金融部门的国际化,促成传统资本主义的解组;其具体表现在工业、财务金融与政治上的变迁。工业解组显现在工业产品必须导向资讯化、市场多元化,讲求个人品味与自然主义;工业也因利润下降而必须外包其生产者服务的部分或缩小公司规模以从事弹性特殊化的生产。在金融方面,自一九六零年代开始欧洲金融体系的发展与金融国际化凌驾了美国的金融影响力;一九七一年尼克森切断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兑换关系;加上一九七三年美国采用浮动汇率,更造成国际资金快速流动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这同时也代表冷战时期在“美国霸权 3 下的和平”所形成以美元为本位的布列敦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之崩溃。
另一方面,企业也同时纷纷要求政府解除资金进出管制。因此,在工业与金融均呈现国际化的趋势下,政府对其国内经济的控制力大幅降低;而国内政治的变迁则表现在新社会运动与地方主义的兴起,政治发展不再完全基于阶级差异,而是由依多元因素,如种族、宗教、意识形态(如环保与妇女运动)等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影响政治。总之,高科技公司的全球运作、政府解除管制所助长的跨国投资与投机,和开发中国家的工业化,都同时造成全球市场的扩张与不稳定;尤其当前资本市场具有的三大特徵,即证券化、解除管制和电子化,更使资本市场(包括货币资本和生产性资本)延伸至全国与国外空间,而不再被镶嵌或局限于具体时空。
另一方面,面对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企业界也分别从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及生产方式等变革,去除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与机械化管理等僵化现象,期待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制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
二、政府的应对措施
面对知识经济大浪潮的冲击,政府究竟该如何面对呢?
政府到底如何应对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呢?提倡国际竞争力、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而就工作福利国家而言,则是着重在创造工作机会、工作弹性、再训技能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反身性(即依审美观和认知而决定生产和消费)。故政府必须在全球层次与国际脉络下针对这些重点而对国内做策略性、供给面的介入。
关对知识经济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不可能独立于政治、人才、法制、社会伦理而发展;知识经济尤其需要有创新能力和冒险进取精神的人才;知识经济的重点不在知识,而在转知识为利润,也就是利用科技产品和服务以创造利润。因此,他强调在发展知识经济之前,需要有配套的教育改革、金融改革、政治改革、伦理建设及法治建立等,这显然表示政府仍须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科技武装强国的战略武装下的我国,必须以科技力量为武装,核心技术为依托,合作共赢为前提,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增加筹码。
第二节 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政策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指一个地区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它的内容 4 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教育水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及人口素质等。在一些人的意识或潜意识裡认为影响投资的,只是地区经济实力、政策环境以及现代化设施等可以量化的指标。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优化城市投资环境、经济环境、人才环境、商业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是一种无价的无形资产。在一个有着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和传统的地区,虽然社会文化环境是一种软环境,但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
我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比较复杂,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之下,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政策影响也不尽相同。共生于政治、文化、经济的综合使用体,需要考量多重因素,以求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政策,因为面向未来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可调控的发展。以税收为例: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精神发出通知,从自行开发软件产品、技术转让、科研资助、高新技术产品有关的进出口和科研机构转制等5个方面规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通知》自1999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通知》的下发执行,将会有利于引导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向产业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通知》明确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后,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小规模纳税人生产销售计算机软件按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对经过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在销售时一并转让著作权、所有权的,征营业税,不征收增。
国家这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角色。
税收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一般的需要,以此达到社会财富重分配之目的。税收是现代国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家众多机能的运作全部有赖与税收收入的支应。因此,为确保国家机能正常运作,宪法乃将纳税订为人民之义务。宪法规定,人民之自由权利,在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时,均受宪法之保障。综上所述,根据宪法所保障的一般的行为自由,原则上,纳税义务人得自由安排其事物,减 5 少税额支出,就是说在多数法律形式中,可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之税法上效果的形式。简而言之,这是人民的权利。人民应该重视重税,这是国民应尽的义务,而纳税义务人所缴纳的税额,多数为纳税义务人辛苦赚取的收入,若未进行任何规划,或因不谙税法之规定而多纳税额,无疑于白白放弃自身的权利。所以,基于维护自身权利的前提下,怎可轻易地放弃节税的权利。努力钻研税法的相关规定,用心设计节税之策略,以减少税捐的支出,也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收入增加,因此,纳税学者谓“纳税筹划”指为使纳税负担达到最适最轻,所为之规划,就是即对纳税负担进行的规划。
具体对于企业的步骤如下:
首先,确立明确目标。选定负责筹划的负责人之后,必须与该人确立所需进行筹划的范围,也就是说针对何种税目进行筹划进行明确的目标确定。
其次,完整评估环境。在进行纳税筹划时,除考量纳税义务人本身所具有之条件外,还必须要估量整体的税收环境。
再次,增加相关法律的熟悉程度。纳税筹划,是纳税义务人为使纽税负担达到最低、最合适的程度,在适法之范围内,选用最有利的规定或方法。因此纳税义务人必须十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才不至于违法。
最后,保证计划的有效落实。完成纳税筹划可行的租税策略后,为达到所预期的效益,必须确实执行,但纳税筹划有时长达数年之久,必须保证策越具有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或法令的变更,如此,才能在政府相应政策的支持下做可持续的纳税筹划。
第三章 中关村科学园区简介 第一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概况简介
“第三次工业革命”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并且以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中关村科技园区为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首,北京市经济核心,中国大陆之知识产业首先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略见雏形。但仔细比较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悬殊,中关村科技园区之知识产业发展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建立适宜的制度和环境是决定中关村未来走向的关键。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 6 万家,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第二节 中关村科学园区的发展预测
中关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没有政策的保驾护航,中关村科技园区不可能达到如今这种发展规模,未来,中关村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利经济发展潮流,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应该努力的方向,而中关村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也一定长久占有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新领地。对于中关村来说,未来的方向是一定明确的。
一、从自发走向自主
美国硅谷的掘起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树立了科硏、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典范。但是由于自发性科学园区缺乏总体规划和协调管理,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住房紧张等问题。为此,后来者以此为鉴,政府积极参与到科学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中,把园区发展方向、基础和公共设施布局、市政、交通、通训、环境等问题同时考虑的总体规划的作法,它也成为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设计新建科学园区所遵循的原则。
二、从模仿走向独创
科学园区对当地科技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世界上 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兴办科学园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由于,经过一番模仿美国硅谷的热潮以后,各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 府悟出,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一个或几个高技术领域的硏究开发,进而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是建设科学园区的经验。
三、从国内走向国际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园区呈现出明显国际化 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合办硏究开发机构,到国外科学园区设立分支 机构和企业、成立国际科学园区组织。
这也是中关村园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这一趋势,可帮我们更好的把握政 7 企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关村来说,未来处理好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须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关村才有可能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助力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第四章 政府与高科技企业关系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科技企业与政府关系的现状分析
为了充分有效了解高科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现状,就必须要明白三个问题,一是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看法与态度,这一先导看法将影响政府的一系列决策;二是政府在政企关系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这一实际印证政府对其的看法与态度;三是高科技企业在政企关系中的地位。以下将分别论述:
一、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态度与看法
高科技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透过科技与文化,创造出利润,同时,利用其经济商机,尽可能的进行商品化,并在商品化过程中,以科技为媒介,生产出文化性的产物,即文化商品。其实,如今高科技的科技产业包含两种观点,即科文化与经济,从文化观点上看,文化商品集聚人类的知识、感性、想法以及创意力等文化性因素,且透过对外传播本国文化,提高国家形象,从经济观点上看,由于智慧经济、服务产业的核心领域,创造出高附加值、雇佣、新产业、新市场,且随数字技术与媒体发展而成长,能响应全球水准的 IT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多频道、多媒体时代以及环保型工业(无烟窗工业)时代。因此政府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科技产业。政府改变了对于既有科技产业政策态度,其政策重点从督查与限制更多的转换为扶持与支援,但由于不齐全的法律和政策手段及产业环境,科技产业政策并未获得成效,在1997年末期所发生的东亚金融风暴,导致中国高科技产业处于萎缩的困境中。政府开始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且界定其角色与任务为扶杭文化产业,展开科技产业的支援政策。政府营造有利企业活动的周边环境,同时,让具有创意性想法与规划的企业开发与制作科技产品,提高科技商品的竞争力,且拓展国内外市场。
同时,政府助力于高科技小微企业的发展。
2014年国务院曾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切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大型银行充分利用机构和网点优势,加大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8 建设力度。引导中小型银行将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和战略转型相结合,科学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2014年9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他说,“这里既有服务业增长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改革激发了大众的创业激情。”李克强强调,从眼前看,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战场”,是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一招”;从长远看,通过扶持小微企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招”。
二、政府在政企关系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探讨
我们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政府在政企关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事实绝非如此简单,因为开放民主的政府既期望和谐稳定的关系,又总试图掌控企业的发展。所以,和谐的表面下也经常涌现着诸多矛盾。总的来说,政府在政企关系中,主要有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价值选择的引导者、行业标准的主导者、市场行为的监管者、价值冲突的协调者五类角色。
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不同于以往高科技企业注重投资环境和利润,如今政府主要以引导推动的方式积极促进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为企业社会责任搭建舞台,并将其提升为国家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效果,让社会民众也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价值选择的引导者:高科技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一方面需要企业的自觉,更需要外来力量的驱动,必须加强扩大并帮助企业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并且提高企业覆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行业标准的主导者:主要指的是一个技术联络和管制的工具,企业必须从此规范里来得到保障而才能从中得到发展,也能做到交易公平合理、减少纠纷。
市场行为的监管者:各个国家经济市场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是企业自律此实施主体为企业,其二为行业自制此实施主体为行业协会,其三为政府管制此实施主体为政府,一般理想的状态是此三种层次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价值冲突的协调者:现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但是价值取向多元化也容易造成负面、消极的影响,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公共理性的角度出面协调,促进并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商业价值。
三、高科技企业在政企关系中的角色分析
相比政府在政企关系中灵活而多元的角色,高科技产业在政企关系中则要被动得多。实际上,这种被动似乎是企业与生俱来的,而且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被动主要表现在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对市场风险的背负、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等三方面上:
政府政策的执行者:政策执行可分为三大模式,包括:第一代的由上而下模式、第二代的由下而上模式与第三代的整合模式。一个立意良善的政策如果没有执行,就无从达成其政策目标,如执行不力或选择错误执行工具,轻则政策成效不彰,严重则可能导致政策失败,甚至产生负面效果,可见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执行是一种将政策付诸行动的过程,包括组织活动、解释活动、应用活动三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制定合理的策略,诠释政府的政策、并能有效的执行。
市场风险的背负者:与政府的多种角色不同,任何企业的经营都是以生存为主要任务的,其中环境风险是企业营运时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企业为了有效管理个体,需要尽量在合理可行的代价下,尽最大可能消除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使得预期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之间的差距能够减到最低。所以,企业在对风险进行管理时,有可能会悄悄的避开政府的政策,或者执行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而规避有可能承担风险的政策,潜在的可能造成政企矛盾。
社会责任的履行者:首先,不必说,政行执行何种的权利就也应予以承担责任,政府在执行权力上必需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达成社会福祉;其次,高科技企业一方面要作为社会公民它除了要面对政府、市场与整个社会且为公众利益不断努力,制度的行成以及公共利益的实践,此为政府的公共责任。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覆行社会责任也需要政府给予的舞台才能发挥,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那么企业就没有覆行的条件与背景。
从政府与企业的不同角色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复杂的、模糊的,不是一两句简单地话可以概括的,这一点既反映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又为我们优化政企关系提供了现实性依据。而社会责任要求政府和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必须遵从双方可能的、潜在的利益,走上相互合作的道路。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政企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还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说银行的资金支持,10 银行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各项高科技企业信贷支持政策,不断创新高科技企业金融业务产品和经营模式,全力帮助高科技企业客户成长壮大。深入洞悉高科技企业客户金融需求,全面推出相应的服务品牌,建立完善高科技企业信贷机制,推进专营机构建设和业务服务流程优化,为高科技企业客户提供更加快捷、灵活、专业的金融服务。建立高科技企业批量经营模式,提高融资效率。
但因服务的定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由一连串内在心理因素与外在行动的程序表现交错组成出来的结果,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但能使消费者满足其需求;服务通常与实体产品一样,是由互动的双方透过某种程度接触,进而达到双方的目的。品管大师曾说,“服务”是“为他人而完成的工作”。银行服务品质乃是银行提供正确、迅速的业务服务,并且对于顾客的应对及建立互动关系的维持,甚至包含营业环境及银行提供无形及便利的服务以满足顾客期望需求的满意程度。也是因为银行业亦属于服务业之一,有四大特性,即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可变性、易逝性。当市场需求变动很大时,银行服务则立即面临考验,例如月底和发薪日以及假日症候群,不仅银行营业厅人满为患之外,金资中心也常因为处理资料过多乃至拥塞而发生突发事件。
第二节 高科技企业与政府关系的问题探讨
任何一种关系的背后牵扯到的都不仅仅是有关双方,更是多种综合因素的博弈。在政企关系的背后,所加持的不仅是政府和企业双方的核心利益,更是相关问题方的正面较量。因此,我们难以忽视政企关系背后所隐藏着巨大的问题。具体来说,从政府方来看,问题有政策制定的滞后、行业标准起草存在漏洞、市场监管的缺失三方面。从企业方来看,主要是政策执行的不利的问题。而双方在背负公共利益时,都偶有疏忽。
首先来看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需要管理的是复杂而多元的国家实体,尤其在我国面临全面发展转型之际,更是如此。因此政府需要处理大量棘手的问题,对民众和企业来说,政府是坚实可靠的保障,对国家来说,政府是忠实可信的执行力量。但在处理与高科技企业的问题上,政府需要面对的是三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定的滞后、行业标准起草存在漏洞、市场监管等问题,限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在此赘述。
同时政府还要确保共同资源的分配,共同资源是指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人的 11 资源。因为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大众,所以人人都有权可以使用,人人不必支付代价或支付很低代价就能使用,故大多数人可能都倾向尽情使用,最后造成使用过度或无法有效使用。此外,当不同企业共同开发同一资源时,如石油或鱼群,将无任一企业有足够的经济诱因去维护这些资源。在管制不存在的情况下,业者将争先开发原油或鱼群,而政府之管制将可避免过度开发或浪费,以延续共同资源使用年限或有效使用。
而外部效果不管有利或不利,都会造成缺乏效率的市场结果,因其会造成边际私人成本不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以致造成市场失零。所谓外部效果是指市场交易的结果对非交易的第三者所形成的影响,又称“第三者效果”,亦非交易第三者承担了交易成本或效益。当此一影响为有害时,称为负的外部效果或外部成本。外部效益的例子如:教育、国防、道路等。外部成本的例子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等。不论是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受影响的第三者都是非自愿的。当这些成本被外部化且由社会大众來共同负担,并未直接转移给购买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产品价格未能反映出真正的生产成本。外部效果的出现会造成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因外部效果的出现会造成过少(具外部效益)或过多(具外部成本)的产出,市场交易中的成本与效益只反映了市场交易双方的成本与效益,没有把受影响的第三者之成本与效益列入所致。所以,只有在污染此一外部成本必须加诸于企业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才会设法减少污染。当外部成本能反应在产品价格中时,消费者将会避免消费高污染的产品。
一般而言,经济管制是政府为了解抉造成市场失灵所的公共材、外部性、自 然独占,以及资讯不对称之问题,以维护大众利益,经由立法及其执行,管制企 业行为,以期提高经济效率的一种干预方式。
其次来看企业方的问题。
一方面,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因主体不同是分开的,政策执行过程乃是政策制定之后的过程,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两者之间有其任务界限,政策执行者是非政治性之技术官僚,政策执行的性质是中立、客观、理性与科学的。也就是说,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基层的企业,企业的执行能力与行为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这也是落实政策的关键步骤。另一方面,政策执行是行动者的复杂互动结果,高科技企业不仅仅接受上级指挥命令,而是具有裁量权,政策执行是决策者与执行者互动的过程与产出,决策者与执行者透过妥协、议价、协商或结盟的活动达成共识,故彼此互惠远比上下指挥更为重要。
企业的经济责任被视为是企业传统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企业股东的责任。大致而言,企业经济责任所指的是“追求组织最大利润”,这是企业经济责任的首要目标,企业得利,其股份持有者、公司员工等也会因此而受惠。“利润先行”的主导原则让企业在全面深入的渗透市场进行发展的时候,难免会有所牺牲。除此之外,企业还背负法定、道德等责任。
最后,政府和企业都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对政府来说,政府并非“非营利组织”,政府是运行管理国家的重要媒介与工具,除了可获得有形的实质经济赞助之外,还可以从中学习企业部门的经营精神与技术,更希望能够透过彼此合作互动的机会,让企业部门感受到政府内在的使命与理想,进而愿意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整体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同时,政府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提供者,这对企业而言,过去企业部门参与公益活动只是纯粹扮演金钱或物资的赞助角色,对于公益活动的实质内容鲜少深入关切或参与讨论。受到外在环境改变,以及企业理念也以经济利益为前提,逐渐转变为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以自身的力量或透过和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积极主动的参与公益活动。
一方面,对企业来说,除了为获得实质的经济支援之外,无形的技术与人力之辅助,也是一项额外的附加价值。更深层次地来说,高科技企业期待能够透过与企业部门的合作,将其理念宣导给企业部门与社会大众知悉,让企业部门愿意负起社会责任。这是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动机。另一方面,企业部门在运作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有形与无形资本,以及其所获得的利润,并非单单只是来自企业部门营运的结果,也包括来自于社会大众及企业部门所处的环境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的互动。因此,企业部门的发展与整体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企业必须承担整体环境下所负载的社会责任。
未来高科技产业究竟路在何方?
一、完善顾客管理体系。顾客关系管理日益备受重视,顾客关系管理是一种 13 管理顾客的方法,指企业透过有意义的沟通来瞭解和影响顾客之行为,以达到增加新顾客,防止旧有顾客流失、提高顾客忠诚度和提高顾客获利的一种手段,是一组技术;也是一种反复将顾客资讯转换为正面顾客关系的过程。顾客关系管理的本质是一 种企业策略的执行。目标则是为顾客创造长期价值,同时达到企业利润极大化。透过积极使用资讯,将顾客资讯转化为顾客关系管理的互 动过程。顾客关系管理是从建构顾客知识开始,让银行建立长期的与资源管理的顾客关系和顾客互动。顾客关系管理的定义是透过资讯科技,将行销、客户服务等加以蝥合,提供顾客量身订製的服务,并增加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用以提升顾客 服务品质,达成增加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企业能够经营成功均有一个充分且必要的条件,不是产品而是顾客。随著时代的演进,企业与顾客互相沟通、信任、互动、相互定位;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顾客关系管理,才能够增进企业的投资报酬率。
二、提高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就是是顾客对于事后服务满意之后的一种行为表现,当顾客对某一产品产生忠诚度时,即顾客信任该企业,甚至愿意承诺继续与该企业往来,重复地购买科技商品外并且免费银行正面做宣传,也会推荐该产品给其他顾客,为企业带来更多新客源。当顾客对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感情、依赖与认可,形成偏爱并坚持长期重复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时,会对该企业产品或服务表现出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一种高度信任与忠诚的程度,是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在根期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优势评价。通过提升售后服务与服务品质来满足顾客的需要,维持顾客与企业之间的网络,最重要是要让顾客对企业产生满意度、忠诚度,这也是高科技企业经营策略上一大课题。
三、确保售后服务。事实上良好的售后服务、服务品质与企业品牌形象表示业者给予顾客的保证与保障,顾客才能够安心放心有信心产生冉次回瞋意愿,更会快乐地向他人推荐与之往来。相对而言,如果劣质的售后服务、服务品质与负面企业品牌形象,顾客将会产生愤怒、悲伤、担忧与害怕,随之拒绝往来,更甚至于大肆负面宣传,导致其他金融商品投资人资金抽离,公司灾难可能因此而发生,在秉持“稳徤、前瞻、专业、热忱”的品质政策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大众与永续经营。这是也正是未来所有高科技企业该努力的方向。
第三节 高科技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原因解剖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企关系矛盾背后隐藏的利益的追求的异化,那么,政府和企业到底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以为,在企业部门的“营利”目标与政府之间的“非营利”目标之间,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是在提升资源应用的效率,创造更高的运作效益,并让自身能够在需要的时机被主动发掘,并自身应致力于提升为被企业投资的对象。因此,两者间若能在社会责任与企业营利的矛盾中找出平衡点,且在企业利益和公益维护的折中过程中做出最有效的运用,对企业而言,应能共创双赢的局面。政府也可以透过建立彼此的伙伴关系而获得进入市场的管道,同样地企业也可借由与政府的合作,达到提升企业形象,促进组织成员反思的目的。所以,双方还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获得彼此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对方的技术、对问题的分析或管理风格等而期待建立良好的、共生的互动关系。为了建立这种关系,本文也提出了如下策略,仅供参考:
第五章 建议
进入大数据时代,受益的不仅是高科技企业,政府也是受益者,政府监管部门的覆盖规模与精确定位能够同步实现,这让监管更有底气。其实,在法治社会中,企业与政府不是敌对关系,也不是传统的婆媳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价值就在于法治秩序决定企业的市场生存环境。江湖式企业经营与随意性的治理监管都是非健康的市场成长模式,在权力制约的角度,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严格划分;但是从职能服务的角度,政府与企业是亲密的合作伙伴。而为了更进一步优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现就对其双方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一)政府管理下的公共利益需要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公共管理本质是行公共之政,而公共最早在希腊有二个意思,其一是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人能同时考量公共精神和意识到参加公共事务的表现。其二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和互动中能互相照应和关的一种状态,由此二者都可以看出其意境都是在群体生活的背景,有群体生活就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而这裡的公共也就是社会的一种,二者是一致的,而公共利益是指众人所享有的,也涉及了国家利益与广大社会公众福址的利益,它并非简单的集体利益,而公共利益成为政府公共管下的出发点和目标。
而企业社会责任所说的其实是公共利益,社会是一个企业作为依赖和发展的 15 主体之一,理所当然企业也需要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企业除了为社会也必须为政府管理的框架下,承担应当的社会责任,其主要也有二大原因,其一为企业需要社会提供源源不绝的养份,离开社会,企业将不存在。另一方是政府的权力渐渐转移至企业、机构、团体的手中,有政府公共领域私人化的趋势。总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共利益价值导向下公部门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想要永续发展下必然的趋势。
(二)政府管理实现治理理念需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西方国家对于治理理念的兴起,提出了一套理念与制度架构,其认为管理是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下公共事务诸多的总和,是一种衝突与调合持续的过程,也有特定的权力与执行力使人们服从,然而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上,它也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但他不可能是绝对的,也没法替市场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良好的管理模式,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管理、参与,而以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它的本质其实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也是二者的最佳状态,也可以说,良好的管理也是是国家向社会回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社会的主要公民之一,必须提倡公共精神和责任的意识,积极承担相对应的社会责任,这是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当然责任,只有所有企业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的社会才可能出现稳定、和谐、良好的局面。
(三)政府公共管理结果的责任需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公共管理的根本特徵是在于它的公共性,对公民负责是最根本的义务关系。西方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力图建麽一种责任机制,而这种责任机制要求的其实是实现顾客满意,即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满意,另一种管理主义责机制是在该模式中加入了对公众的直接责任,前者其实和企业私人产品的主要提供者相关,后者则和政府公共管理相关。许多公共产品的顾客满意度也和各企业直接相关,例如:空气质量问题。从上述也可看出政府公共管理下所追求的顾客满意目标,如果少了企业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这裡才会说明为什麽政府公共管理的结果也需要企业一起来承担,从这裡企业不只是在法律或出自内心自觉来实现,更重要的是企业如果有其行动,如慈善捐款,那也会产生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能缓和其矛盾还能够使得民众对政府公共管理下的信任,实现社会和 16 谐。
二、企业社会责任下的落实政府公共管理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共性要求政府公共管理的介入
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与社会互动中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及为不良行为承担结果,任何企业的互动对象总是有限的,供应商、销售商、广告商、管理咨询者、学者、顾客、潜在的顾客、社区、潜在的员工以及能够了解到企业的社会大众都会有一定的界线,以上几种我们称之为利益相关者,这些能和企业直接互动的对象实际上就像是构成整个社会的公众之一部分,而这些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公共利益。而企业的外部行为能直接对公共利益造成影响,而企业内部行为则能间接地对公共利益造术影响,前者就好比是企业的排污行为,后者就像是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行为,企业就像是社会的主体一般,它的行为总是和公共利益直接或间接的相关,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麽政府要介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二)企业追求利润的本性要求政府加强立法与监管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如果有效率的使用资源并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以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去消费产品,企业就实践了企业社会责任。故为了推动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政府公共管理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制度,另一方面,要有一个稳定、效率的企业社会责任约束制度,除了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外,也应加强政府的执行力,甘此才让企业意识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取向需要政府公共管理的激励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动机很多,但真正能够吸引并业承担社会责任,吸引他们更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办法,其实是建立一套良好的市场机制,让企业可以赚更多的钱,企业使用资本来产出最大的价值,有一隻看不见的手其实是引导他们去促进另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原本想追求的价值,也由于非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因为讯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使得企业单方面想达到利润最大的情况下反而会为公共利益带来伤害,这也是执行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问题之一,而想要化解此一情况达到双赢的情况,只能依赖政府在公共利益上的激励制度。然而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我们也必须尊重企业追求自身利,这一点也是为什么政府能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政府与企业二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政府应在何种意境扮演什么角色来辅助、规范、协调企业,而企业又应在什么什么条件下回应政府。双方都必须要拥有共同的努力,才能实践出真正的结果。“平等对待、共同奋斗”是政企关系的深层次润滑剂,也是长远深度发展的要诀,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似乎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邹伟进,胡畔.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博弈及博弈均衡的改善[J].理论月刊,2009,06:161-164.[2] 王丹.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3] 马永斌.区域创新体系中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10,05:21-24+26.[4] 朱锦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D].苏州大学,2006.[5] 崔丽.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3.[6] 樊慧玲.政府食品安全规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耦合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7] 苏永华.“依附式”合作与双重推动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企业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8] 何辉.如何理解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政府和企业关系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03:139-144.[9] 金太军,袁建军.政府和企业交换中的一致与分歧[J].学术月刊,2012,11:88-98.[10] 刘金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角色转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11] 张鲁秀.企业低碳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12] 张自立,李向阳,张紫琼.基于生产能力共同储备的政府和企业应急经费规划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11,01:56-61.[13] 韩磊.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 18 究生学报,2008,04:66-71.[14] 金太军,袁建军.论政府和企业的协调机制——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背景[J].人民论坛,2011,14:216-219.[15] 胡鸿高.企业社会责任:政府·企业·利益相关者[A].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2007:14.[16] 王海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对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17] 李龙飞.从政府的企业到企业的政府[D].西南财经大学,2007.[18] 万文海.政府、企业、公众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冲突博弈与制度安排[D].华侨大学,2005.[19] 柏娟萍.低碳发展模式下政府和企业的动态博弈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54-58.[20] 莫增斌,陈起林.论政资分开──从政府和企业的权力变迁角度分析[J].经济学家,1995,04:4-12-126.
第五篇:论教师工作态度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论教师工作态度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各位领导、评委、各位教师大家好:
劳大家费神,先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教师,每年领奖台上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笑容总是那么灿烂。而有些教师却总是在下面鼓掌,投去羡慕的目光?为什么有些教师,不论身处何种环境,也不管接的怎样的班级,总是能成绩骄人?为什么有些教师能够坦然面对困难和压力,并变被动为主动,变失败为成功。而有些则推三阻四,选择逃避?这到底为什么?深思一下,追根索源,我想无非就是一个工作态度的问题。今天,我的论述题目是:论教师工作态度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态度是人对某种现象或事物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是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而质量则是这三种心理倾向的外在表现。可以肯定地说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态度是处事之源,好的工作态度是好的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是衡量一个教师工作态度的主要依据,有好的工作态度就会有好的教学质量。反之,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态度,就一定不会有一个好的教学质量。既便偶尔有那么一次半次,那也不不可靠的,不能持续发展的。时下,各行各业时新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质量”。甚至有些单位将此作为言训,悬于正墙临门。由此可见,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质量的差异乃至事业的成败。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你的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你之手。一个天性乐观,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无论他眼下从事任何工作,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会像希尔顿将军一样,哪怕是洗一辈子马桶,也要做个洗马桶的最优秀的人!假若你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假若你对工作感到厌恶,假若你对于工作没有热诚和爱好之心,不能使工作成为一种喜爱,而只觉得其为一种苦役,那在你的整个教学生涯将会泡在苦海中,累在心头上,又何谈“自我肯定”,又何谈教学质量。那你只能看着别人上台领奖而你坐在下面鼓掌,心里还要犯嘀咕——是否受罚。更可怕的是,如果长此以往,最终会毁了自己而误了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态度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可以使人积极学习,乐观向上,成为一种有能力的人,也可以让人萎靡不振,怨天忧人,最终一无所获,由此可见,“态度决定质量”这是一个不可泯灭的真理。态度决定能力教师的能力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决定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人的能力强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实践,解决问题中逐渐形成的,想学习,会学习,并将自己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敢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去摸索、去思考,你的能力就强;反之,能力就弱,而决定能力强弱的关键,就是态度。
我校的冀远教师本着谦虚好学、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逐步增强,教学质量稳中求升。记得听冀远老师的第一堂课时,作为语文教师的他,竟然不敢读生字,整堂课,叫几个学生起来领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没有老师的范读和领读真是不可思议。结果造成课堂上漏洞百出,课后语文组的几位教师没有给他面子,而这位教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谦虚地问这问那:“我感觉这儿处理不行,应该怎样处理好?这个音到底怎么发?”并且把其他老师所说的详细做了记录。后来讲课时,冀远老师提前就在处理教材、知识环节、课堂设计等多方面向其他老师虚心请教,并主动请他们听课,多做指导。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敢读了,思路清了,重、难点突出了,注重了学生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但也暴露一些问题,如:课堂调控,评价以及巩固练习等,只要存在问题,他就不放过。接下来,他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申请到其他班里听课请教,等感觉好一些时候,再次主动请缨第三次做课。就是凭这种敢于钻研、虚心好学的态度,他成功地掌握了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教学能力
一改以往的不知所措而变得得心应手,在本次统考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态度就是方法也许有些老师会问,我的态度很好,每天按时上下班,甚至加班加点辅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地上好每一节课,但成绩就是不如人家。说实话,这个问题很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在写这个命题,我和我们学校几位老师讨论过,大家一致认为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但我认为还是工作态度的问题,首先你有没有想过成绩差的原因,愿不愿意去寻找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你查过资料吗?你潜心研究过吗?就算这一切你都做过,可是你是否做到了“精细“,是否抓到了点子上,是否将别人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能够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纳为己有,形成一套系统教学程序并将之不折不扣地执行。我校语文教师马虹鹃,工作认真负责,每次教研活动时,她总能扣中要害,有理有据,阐明自己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当我赞她讲得好时,她顺手拿出一本工作札记,是绿塑料皮,中间是白色塑料夹层的,足有五、六厘米厚,翻开一看,里面收集着她近几年的心得、体会、反思、案例、学生试卷,优秀学生范文、复习资料,各种题型积累、甚至毕业照、学生成绩单等等,有打印的、手抄的、剪贴的,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这就是方法,你能说它不是一种态度吗?她的教学质量也就不言而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与人交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时,曾非常精辟地讲过这样几句话:“抓习惯就是抓质量,抓细节就是抓质量,抓读书就是抓质量,抓差生就是抓质量,起决定困素的就是一个„抓‟字,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抓‟,会不会„抓‟,这是一个态度问题。”王老师抓学生可谓出了名,有这样几个现象可供大家思考:
1、说到做到,学生今天能完成任务,决不留到明天,给学生的承诺坚决兑现,消除学生侥幸的心理,养成一种认真严谨的习惯。
2、研究教材全面,注重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小到标点、标调,大到作文的结构,阅读的方法,一应俱全,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程序和资料。
3、每周三篇作文,雷打不动,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模仿,写真话,每篇作文的批阅都非常认真,圈圈划划,斑斑可见。
4、善用激励性语言,鼓舞士气,对待差生,一追到底,不怕麻烦,从根补起,稍有松懈,严厉批评,发现亮点,大肆鼓励。这是方法,也是一种态度,好的态度决定你去寻找好的教学方法,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就有好的教学质量。
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五种态度,积极进取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态度,勤奋务实的态度,理性合作的态度,认真自省的态度,具备这些态度也就塑造了一种品格,一种工作习惯。利通一小校长白忠明在与人交流治学经验时,曾经说过:我不敢说我学校的老师哪一个都是好样的,每个人的知识有多有少,能力有高有低,但我们向你保证,我学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热爱本职的工作态度。我想,不论他能力高还是低,知识多还是少,只要具备了这种工作态度,他就一定能把工作干好。王建萍老师本着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最差的班级,在她手中,不出一年,照拿第一。余凤琴老师本着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教学排名,从未不下过前三,讲课竞赛,从未空手而归;冀远老师,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一反常态,本着谦虚好学、刻苦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稳中求升,业绩骄人;王海宝主任本着实事求是,潜心探索的工作态度,带领我校全体教师以教研促质量,解决了教师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他本人的教学成绩也从未下过前三名。这只是我身边的,我能亲眼看到的,诸如此类事例,举不胜举,无不显示出一个浅道理,态度决定质量。总而言之,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在,有的人工作,做事情时常是抱着敷衍塞事,应付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只求过各去,不求过得硬,甚至丢三落四,漏洞百出。追根源,欲究其责时,总是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归罪与“没心思”,历来不知,心思有无来自态度正否?态度正,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份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及早谋划,未雨绸缪;态度正,方能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没有人看到都一样,做到不困事大而非为,不困事小而不为,不困事多而妄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态度正,方能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态度正,不会的可以会,不懂可以弄懂,不容易出现的错误能被发现,可能
出现的事故可以避免,态度正,方能从内心焕发出一种动力,自觉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今天,各位同仁利用休假日聚在这儿,无非是想寻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是体现自我价值也好,是安抚良知也好;不管是你的教学能力高还是低,也不管你以前的教学质量怎么样,从现在开始,只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并将之付之行动,又何谈没有骄人的教学质量!态度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敬业奉献的精神,只要我们在座的每位都是有了这种精神,何愁我们的质量不高,教育不兴。各位老师还刻这样一首歌吗?“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这是对老师的讴歌,对教师工作态度的一种最真空的写照,可能大家定说,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学生要减负,老师更要减压,这样回家批阅作业的老师还有吗?我会以毫不地告诉大家,不但有,而且还很多。我校的王建萍老师就是一个例子,她的教学成绩在全中心学校是有目共睹的,她所带的六年级一共40人,一直坚持开放性家庭作业的设计,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她都亲自批阅,而且是细细地批阅,这要花费多少时间和心血啊,白天时间不够,她就晚上拿回家在家里批阅,而且经常。她完全可以在学生交上来后只简单一个“阅”字,也可安排其他学生检查,但是她没有,没有。这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工作的态度的精神,是一种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工作呕心沥血的精神,这样的教师,这样的精神,她的教学质量焉能不高?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与人交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时,曾非常精辟地讲过这样几句话:“抓习惯就是抓质量,抓细节就是抓质量,抓读书就是抓质量,抓差生就是抓质量,起决定困素的就是一个„抓‟字,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抓‟,会不会„抓‟,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是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则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根据,有了好的教学态度,才能保障好的教学质量,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课前进行充分而细致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标,渗透理念,注重细节,摸清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论心中有多重的心事面带微笑,精神拌擞地进入课堂,课堂中落落大方,亲切自然,倾其所能,讲求效率,评价得体,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力尽汗于需给予的,课后辅导,认真细致,作业批阅,及时准确,不放过每一个差生,不放过每处失误,这一切的一切正是提醒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五种态度,积极进取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态度,勤奋务实的态度,理性合作的态度,认真自省的态度,具备这些态度也就塑造了一种品德,一种工作习惯,教学质量的提高定会水到渠成,势不可挡。利通一小校长白忠明在与人交流治学经验时,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流的,那是困为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一流的,就他们每个人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那种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的班级,在她手中,不出一年,既拿第一。余凤琴老师本着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教学排名,从来不下前三,讲课竞赛,从未空手而归;冀远老师,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一反常态,本着谦虚好学、刻苦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稳中求升,业绩骄人;王海宝主任本着认真负责,潜心探索的工作态度,带领我校全体教师一举两次打破中心小学教学质量不可超越的神话,他本人的教学成绩也从未下过前三名,这只是我身边的,我能亲眼看到的,诸如此类事例,举不胜举,无不显示出一个浅道理,态度决定质量。就工作而言,有些时候,态度又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给大家讲个故事,不知大家可否记得,去年市教育局带了各中心学校二百全体教师,在镇礼堂举办的那次课题研讨会,可谓是盛况空前,赞誉不绝,可就在这鲜花与鼓声的背后,也生生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我承担的那节语文研讨课,在市教研教培中心的三位领导前来审查试讲时,“讲砸了,而且砸得无几乎无可收拾”。引用任菊莲主任的一句话:“我从没听过这么糟糕的一节课,简直是得了癌症,无可救药。”我呀,当着十几个人的面,这样的评价搁谁受得了,我是又气愤又羞愧,可是当他们问我还讲不讲,我就一个字“讲!”后来在我校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细致而充分的准备,我一天一夜没合眼,硬是在当天的研讨会上,结结实实的事出了下
个圆满的句号,同样引用任主任一句话:“真没想到,讲得不错。”讲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在工作中受到打击,这很正常,关键是看你如何去面对,自己精心准备……今天,各位同仁利用休假日聚在这儿,无非想寻找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论从啊个角度出发,是体现自我价值也也,是发现良知也好;不管你的教学能力高与低,也不管你以前的教学质量怎样,从现在开始,只要有一个端正的工作态度,并将付之于行动,又何谈没有骄人的质量。态度就可以说明一切,转念想一想,我们中心小学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总而言之,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在,有的人工作,做事情时常是抱着敷衍塞事,应付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只求过各去,不求过得硬,甚至丢三落四,漏洞百出。追根源,欲究其责时,总是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归罪与“没心思”,历来不知,心思有无来自态度正否?态度正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份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态度正方能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没有人看到都一样,做到不困事大而非为,不困事小而不为,不困事多而妄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态度正,方能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态度正,不会的可以会,不懂可以弄懂,不容易出现的错误能被发现,可能出现的事故可以避免,态度小,方能从内心焕发出一种动力,自觉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群娃娃在作画,面对幅范画,有的学生先是仔细,分析画风,色的搭配、思想内涵,将此默记于心,然后一气呵成,融汇贯穿,浑然而成,而有的学生则照葫芦画瓢,一味地模仿,同样是四十分钟,那效果能一样吗?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中,你认真完成每一项训练,不管多苦多累,在所不惜。日常工作中多看、多问、多想、多练、多记录,并关于总结、实践,日积月累,能力逐渐增强。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具备一种学习态度,人无完人,但各有所长,集多人所长于一身,何乐而不为。某位老师课讲得好,为什么?多思、抓机会、挤时间,要他讲课、评课时或私下交流时多问、多记录,回去后写总结、写反思,将一些好的方法在课堂中去完成,长此以往,又何愁你的课堂不精彩;反之,抱一种应付的心态去听课,听课时,心不在焉,评课时东张西望,三言两语,到任何时候,能力都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