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
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
近年来四川轻纺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以纺织、服装、鞋类、箱包、家具等为主的轻纺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据海关统计,2008年5大类轻纺产品出口26亿美元,2009年增长到32亿美元,2010年出口近47亿美元。四川轻纺产品出口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成本增长和质量不稳定也成为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制约因素。
一、目前四川出口轻纺产业特点
以纺织、服装、鞋类、箱包、家具等为主的5大类轻纺产品是我省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增多,轻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成为推动四川外贸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一)承接产业转移初见成效。随着我省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四川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沿海轻纺企业纷纷到四川投资设厂。截至目前,共有近20家出口轻纺企业落户四川。乐山金威利鞋业、尚志(四川)鞋业、成都天地福鞋业、成都万事康服装、南充嘉美印染等代表性企业转移落户四川,加上沿海订单的大量转移带动了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最为典型的是鞋类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给我省鞋类出口带来的大幅增长和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我省鞋类出口不足1亿美元,2008年达4.2亿美元,2009年达6.6亿美元,2010年达7.5亿美元。市场从传统的以俄罗斯为主向欧美市场转移,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也逐年提高,成都女鞋已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产品之一。
(二)产业聚集效应初步凸现。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四川女鞋、儿童服装、真蜡染布和丝绸家纺用品等出口轻纺产品特色突出、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聚集效应日趋显现。成都市打造以“一都两园”为主的中国女鞋之都,在金花、簇桥一带聚集了上百家鞋类出口企业和大量配套的鞋材、制鞋设备厂,在崇州鞋业工业园聚集了近30家鞋类生产企业。服装生产方面,在金堂聚集了2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在彭州服装工业园聚集了3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在新都龙桥一带也聚集了大量服装生产加工点。此外,在绵阳三台、遂宁一线也形成了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带。轻纺出口企业产业聚集减少了上下游企业的原料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协作效率,促进了新工艺、新技术在企业之间的迅速传播,推动了轻纺特色出口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据统计,上述聚集区企业的出口量占相关产业出口量的80%以上,其中聚集区的龙头企业出口量占50%以上。
(三)自主品牌出口有所突破。长期以来我省轻纺产品出口企业受基础条件差、管理落后、研发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品牌出口量小,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严重不足。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纷纷意识到以自主品牌出口有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省一部分企业在实现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积累后开始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成都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以SHEME女式品牌鞋大量出口俄罗斯和德国,南充伊格尔纺织服装公司以伊格尔品牌丝绸床上用品出口俄罗斯和美国。此外,真蜡染布和一些女式皮鞋均以自主品牌成功开拓非洲市场。据统计,2010年真蜡染布自主品牌出口已达6000多万美元,鞋类出口近4万双,同比增长7倍多。这些出口企业以创立自主品牌为契机加速提升企业质量、技术和管理水平,壮大企业实力,增加出口规模,使四川轻纺产品出口不仅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
二、目前影响四川轻纺产品出口的不利因素
(一)成本增长给四川轻纺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从总体上讲,近年来四川轻纺产品出口增幅较大,发展势头良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2010年下半年开始出口轻纺产品成本不断上升,产品出口和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1.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2010年9月以来国内外轻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棉花价格一路飙升,从年初的14000元/吨涨至11月初的30000元/吨以上,涨幅达1倍多,同时棉纱、面料齐涨,导致产业链下游的印染、服装行业难以为继。我省出口鞋类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皮料和毛料也大幅上涨,中等质量的猪皮涨幅达40%,羊皮涨幅达20%。以我省大量出口的女士真皮单鞋为例,皮料上涨导致成本普遍增加了近20元,与广州、温州鞋比较缺乏价格优势。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出口轻纺产品的合约均在1个季度前签订,结汇时间往往在1个季度以上,而2010年以来1个季度以上人民币的升值往往达到了2—3%。按100万美元1票计算,汇率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每票在20万元人民币左右。即使是签约时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本应由客户承担的汇率损失也往往因要长期合作而实际成为共同买单者。
3.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受物价上涨、用工紧缺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给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轻纺企业带来了极大挑战。以鞋类企业为例,正常生产月份,2008年员工平均月工资仅有1400—1500元,2010年普遍达到2000元以上,增幅达25%左右,与沿海工资水平相差无几。尽管如此,2010年绝大部分服装、鞋类企业仍然招工不足,80%以上的企业仅有2009年70%左右的员工,员工稳定率仅50—60%。“民工荒”的现象在我省出口轻纺行业已逐渐显现,在成都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4.国外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苛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绝大部分轻纺产品列入消费品,与食品一样制定了苛刻的条件。近年来美国制定了以《消费品安全改进法》为代表的5部法规,欧盟有关限制鞋类及纺织服装的法规多达20项指令,而且在指标内容和具体标准上全面高于我国相关标准。日本也制定了《有害物质管理法》和《绿色消费及环保》规定。我国出口鞋类的重要市场俄罗斯近年来也以灰色清关、产品质量不高、非法入境等理由和借口对我出口轻纺产品加以打击和限制。仅2010年因不符合其相关指令要求而销毁、召回的我国鞋类产品案例就达100多起,企业蒙受严重损失。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措施让不少企业不得不大量使用国外进口原材料,导致成本增加。此外,2009年12月欧盟决定将针对中国产皮鞋的反倾销税再延长15个月,2010年阿根廷宣布延长反倾销调查期限,加拿大也对中国产防水鞋作出反倾销复审终裁,巴西也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鞋类产品征收每双13.85美元的反倾销税。国外的限制性措施给轻纺产品出口带来了重重障碍。
5.社保、环保和物流成本压力越来越大。2010年以来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力度加强,大部分轻纺企业的农民工流动性大,与企业签订合同时主动放弃交纳社保,导致不少企业被劳动监察部门罚款。出口服装企业的水洗、印染行业的排污、鞋类行业的除尘等均涉及一般环保内容。由于我省出口轻纺企业基础条件差,不能完全达到相关要求,许多企业受到环保部门的处罚。此外由于汽、柴油涨价,运输成本增长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增加,因故赶不上船期而发生空运,一个高柜集装箱运至美国港口空运费即达20万元。
(二)质量下滑使四川轻纺产品出口面临新的挑战。据统计,目前我省有实际出口业绩的进出口轻纺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200余家。2010年四川检验检疫局实施法定检验1.7万多批,货值8亿多美元,同比增长近40%。在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我省出口轻纺产品整体质量有较大下降,经四川检验检疫局抽查检验、型式试验和监督管理发现,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和反欺诈项目不合格出口轻纺产品近100批次,同比增长了1倍多。我省出口轻纺产品不合格的主要为:印染布和服装色牢度不合格,纺织品成分标识错误,服装绳带安全不合格,纺织、服装和鞋类偶氮、甲醛含量超标,鞋类扣件重金属含量超标,鞋类防滑性能不合格,后跟连接强度不达标,干燥剂、防霉片富马酸二甲酯超标等。据分析,产品质量下滑主要有5方面原因:一是2010年各项成本增长较大,外销价格不同步,部分企业不得不使用低价原材料,导致品质下降。二是企业招工困难,流动性大,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员工培训不足,导致生产加工质量无法保证。三是企业普遍外发加工,监管跟不上,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四是一些长期从事俄罗斯边贸的企业转做欧盟市场,品质意识、研发水平、管理能力差距较大,导致质量达不到欧盟市场更高的要求。五是部分企业接单量大。质量要求高,时间紧,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达不到要求,导致产品质量不能满足进口国标准。
产品质量大幅下滑使轻纺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形势更加严峻。出口轻纺企业面临着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国际信誉,保住既有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的艰巨任务。由于金融危机和美元、欧元贬值影响,欧美市场购买力下降,俄罗斯市场亟待复苏,四川出口轻纺产品必须加快提升产品附加值,主动实施市场转型,重点开拓非洲、中东、中亚、日本等新兴市场,增加出口国家和地区,变被动为主动。
三、进一步扩大四川轻纺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扶持。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有关政策的宣传,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不断发展壮大。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技改、研发、出口增长等资金政策扶持。二是进一步缩短出口退税时间,加快企业资金流动。三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民工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社保等情况的调研,针对实际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宣传,用好用足减免检验检疫费政策;充分利用普惠制原产地证书,使企业享受更多的进口国关税优惠;加大力度实施以风险分析、分类管理和关键点监控为主的检验监管新模式,帮助企业防范质量安全风险;推行电子化监管和区域化管理,减少企业通关成本,提高通关速度。
(二)建议行业协会加强协调促进企业自律和有序发展。行业协会加强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低价竞争、争抢工人、互挖管理和研发人员等有损行业形象的恶性行为。加强与国际行业组织和主要进口商联系和交流,研究、了解、追踪国内外市场情况的变化。开展有关贸易问题的对策研究,条件成熟时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预防进口国和地区对出口产品采取歧视性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扩大出口创造公正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建议出口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
1.着重解决质量下滑问题。一是进一步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企业应该从自身长远利益着眼,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真正从生产加工源头确保出口轻纺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进一步完善自检自控体系。企业要舍得投入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大对自检自控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力度,加强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自身检测能力、生产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三是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在目
前市场压力剧增的情况下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南充伊格尔服装、成都旭耀鞋业、艾民儿鞋业,仙美妮鞋业、精王木业等企业均靠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大量占领市场。
2.有效规避成本上升的风险。一是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我省出口轻纺产品的企业大多由手工作坊发展而来,现已发展到流水线规模化生产,应及时转变观念,大力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加强企业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企业应适时把握原材料价格规律,及时存储原辅材料,规避物价上涨压力。企业可根据国内外冬季大屠宰时节皮革皮料等原辅料价格处于低谷时大量采购主要原辅材料。如进口牛皮在2010年初仅为2.2美元/平方英尺,而年底已涨至2.5美元/平方英尺,一双单鞋即可节约成本约20元人民币。
3.加强多方沟通合作,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出口企业应加强与供应商、销售商的合作,确保原材料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共同削减利润点,共渡难关,确保市场份额。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应注重实施短平快的贸易方式,大单改小单,长单改短单,灵活机动,确保再生产秩序。充分利用汇率锁定手段,降低人民币升值风险。积极跟踪了解国外市场情况的变化,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的不同需要适时组织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走差异化市场发展之路,进一步扩大新兴市场。
第二篇:动物产品检验检疫报告
动物产品检验检疫报告
:
你于2014年3月31日在清真屠宰车间屠宰的34只羊胴体,经检疫人员实施同步检疫,现场检疫情况为:羊胴体肺脏色泽异常、伴有淤血和水肿现象,肩前淋巴结肿胀出血。检疫人员现场判定为染疫或疑似染疫,后经单位选派官方兽医进一步检验检疫,集体鉴定结论为染疫肉品,按照动物防疫法有关条款决定对该批肉品采取无害化处理。
检疫人员签字:
复检官方兽医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执法机关意见: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出口鳗鱼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管要求(试行).
出口鳗鱼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管要求(试行)
一、总体要求
(一)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各检验检疫机构”)负责辖区内出口鳗鱼产品的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工作,对出口加工注册企业的原料鳗养殖、药物和饲料使用及加工过程实施监督检查,以保证出口鳗鱼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
(二)各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出口鳗鱼产品业务集中的地区建立与出口量相适应的检验检疫实验室,保证出口前的检验检疫项目按时完成。暂时不具备有关检测能力的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包括采样送检),既要促进产品的出口,又要确保质量。
(三)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对辖区内养鳗场实行备案管理制度。各检验检疫机构要不定期对养鳗场进行监督检查,以监督、确认各项检验检疫要求和规定在养殖环节均得到有效落实。
(四)各检验检疫机构应与当地农业、渔业管理部门和出口加工用鳗鱼养殖场(以下简称“养鳗场")建立协作和信息沟通机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养鳗业的药物和饲料的使用情况;并向养鳗场提供国家质检总局以及进口国家的有关规定。
二、养鳗场的监督管理
(一)养鳗场必须向当地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备案,并报经直属检验检疫局批准,出口加工用鳗鱼必须来自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养鳗场。
(二)申请备案的养鳗场必须符合《出口加工用鳗鱼养殖场申请备案的基本条件和卫生要求》(附件1)的规定;
(三)养鳗场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提出备案申请时须提交有关材料(附件2);
(四)检验检疫机构应按照《出口加工用鳗鱼养殖场申请备案的基本条件和卫生要求》的规定,对申请备案的养鳗场进行考核,并填写《出口加工用鳗鱼养殖场备案审核记录表》(附件3)。符合条件的报直属检验检疫局审查批准备案,由直属检验检疫局颁发《出口加工用鳗鱼养殖场备案证书备案证》(以下简称备案证)(附件4)
(五)备案证自颁发之曰起生效,有效期3年。有效期满后继续生产出口鳗鱼产品的养鳗场须在期满前3个月接照本规定重新提出申请。
(六)备案的养鳗场迁址或名称、养殖规模、所有权、法人代表等发生变更的,应及时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重新申请备案或办理变更手续。
(七)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应按要求对养鳗场实施日常监督管理,并将有关情况在《出口加工用鳗鱼养殖场监管手册》(以下简称监管手册)(附件6)中记录,且保存2年;监督管理频率:每季度不少于1次,疫病多发季节应适当增加监督管理的频率,包括了解和掌握药物和饲料使用情况,并在出塘(池)时随机抽样检测有关药物残留(每次抽样量不得少于5条鳗鱼/塘或池)。
(八)检验检疫机构根据需要制订并实施鳗鱼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控计划。
(九)养鳗场供出口加工用鳗鱼时必须如实填写《出口加工用鳗鱼供货证明书》(以下简称供货证明)(附件7),并持供货证明和监管手册到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审核、签字并加盖出口加工用鳗鱼供货证明核销专用章(印章模式见附件8),出口鳗鱼产品报检时必须随附供货证明。
(十)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对养鳗场的养殖技术员、质量监督员进行培训、考核和管理。
(十一)直属检验检疫局对备案养鳗场实行审核管理制度。养鳗场备案证实行专场专号专用,不得转让和变相转让。
(十二)养鳗场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具有下列行为的,吊销其出口备案证:
1.存放或使用国家、输入国(地区)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的药物未标明有效成份或使用含有禁用药物和药物添加剂,未按规定在休药期停药的;
2.提供虚假供货证明或转让和变相转让出口备案证的;
3.发生重大鳗鱼疫病未及时向检验检疫机构报告的;
4.逾期不申请年审的;
5.违反其他法律法规和规定的。
三、出口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
对出口加工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认监委实施的出口卫生注册管理制度。
(一)原料管理。
1.出口加工用原料活鳗必须来自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养鳗场。
2.出口鳗鱼加工企业必须与养鳗场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配备与其生产能力相适应的质量监督员,负责对养鳗场的生产、卫生、用药、用料进行指导和监督,并把好原料收购关。
3.出口鳗鱼加工企业必须建立原料活鳗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包括养鳗场核查、原料活鳗的收购计划、检测验收等内容。
4.出口鳗鱼加工企业必须配备质量监督员,接规定对养鳗场卫生、药物和饲料的使用进行指导和监控,做好相关监控记录,监控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当地检验检疫机构。
5.出口鳗鱼加工企业应将鳗鱼收购计划报当地检验检疫机构备案。
6.出口鳗鱼加工企业须对拟收购的活鳗进行重金属、药残等项目的预检,合格后方可收购;监督活鳗捕捞、吊水、装车等过程,防止调包和混装。
7.进厂活鳗必须附有经养鳗场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确认的供货证明。进厂活鳗必须分场分塘(池)吊水,同时抽取样品进行检验药残和重金属等安全卫生指标,检验合格的方可加工生产.
(二)生产批次管理(按照水产品标识追溯管理规定执行)。
l.生产加工必须以塘(池)为单位实施生产批次管理,不同塘(池)的鳗鱼不得作为同一个生产批次的原料进行生产加工。生产批次必须清楚标识,从原料活鳗到成品,批次号必须保持一致。
2.批次号必须体现生产日期、养殖场编号、塘号等。如:030808-001-XXX003,即表示03年8月8日生产的第00l批,原料来自代号为XXX养殖场第003号塘(池)。
3.成品运输包装箱上须打印批次号。预包装产品其标签除应符合进口国预包装食品标签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打印产品批次号。
4.按产品批次号做好产品入出库记录,记录内容应至少包括产品品名、规格、批次号、生产日期、数量和入出库时间等内容。
(三)出口加工企业检测要求。
l.出口加工企业应按卫生注册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建立自检自控并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2.出口加工企业必须按批次保留足够成品样品以备复查,留样时间不得少于样品保质期。
(四)产品追溯和召回。
1.出口加工企业必须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溯源,查清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2.出口加工企业必须建立产品召回制度,按规定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并进行妥善处理。
3.出口加工企业报检时须提供经销商、出口烤鳗企业和养鳗场3方的产品召回承诺书。
(五)违规处罚。
1.出口加工企业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检验检疫机构按有关规定吊销出口卫生注册证:
(1)经核实,连续两次因安全卫生质量问题遭到输入国(地区)退货、预警的。
(2)收购死鳗、病鳗及药残超标鳗用于加工出口的。
2.出口加工企业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检验检疫机构可以责令该企业暂停出口报检,进行整顿。
(1)首次因重金属、药残等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遭到输入国(地区)退货的;
(2)出口检验连续抽检3个报检批次的产品出现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的;
(3)产品原料来源不清,用药不清,批次管理不清的;
(4)日常监督中发现同一不符合项屡次出现,出口加工企业对不符合项没有进行有效纠正的;
(5)质量管理体系没有有效实施,特别是原料活鳆管理制度没有有效实施的;
(6)出口加工企业产品召回制度没有有效实施的。
四、检验检疫管理
(一)各检验检疫机构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所有专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鳗鱼加工企业的生产监督和签证工作。
(二)各检验检疫机构应做好养鳗场及加工注册企业质量监督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以及养鳗场的考核备案工作。
(三)各检验检疫机构要按照国家和输入国(地区)有关出口鳗鱼产品的有关规定和安全卫生要求,在对出口生产企事业的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切实按照输入国(地区)的要求和总局的有关警示通报加强抽样并进行实验室检测,同时注意做好对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和考核,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出口鳗鱼产品合格。
(四)根据有关规定和输入国(地区)要求出具单证,证书上必须注明生产批次号。
(五)凡检出重金属、药残等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的,根据《进出口食品化妆品风险预警管理规定》向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报告,同时抄送有关直属检验检疫局。(六)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应加强同有关出口企业和其它相关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基础上应注意搜集和交流各类进出口检验检疫信息(相关官方I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跟踪有关食品安全卫生信息和检验检疫要求,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各出口鳗鱼加工企业和出口养鳗场。
各检验检疫机构发现以下情况时须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报告,并抄报认监委注册管理部:
1.各注册鳗鱼加工厂在收购鳗鱼时发现药残、重金属等超标情况时,应及时与当地检验检疫机构联系,由检验检疫机构确认后上报。
2.检验检疫机构在对养鳗场和出口鳗鱼加工企业日常监管中,发现职药残及重金属等安全卫生问题时;
3.发现出口鳗鱼加工企业和养鳗场存在严重违规现象时,需暂停其出口或出口供货资格,直至吊销其出口备案资格或卫生注册资格。
附件1:
出口加工用鳗鱼养殖场申请备案的基本条件和卫生要求
一、具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土塘养殖的水面积应达100亩以上;水泥池养殖水面积应达15亩%以上;场区内养殖池须有规范的编号。
二、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养殖用水水质必须符合《渔业水质标准》(BG11607-89)。
三、周围无畜禽养殖场、医院、化工厂、垃圾场等污染源,具有与外界环境隔离的设施,内部环境卫生良好。
四、布局合理,符合卫生防疫要求,进排水分设。
五、具有独立分设的药物和饲料仓库,仓库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
六、养殖密度适当,并配备与养殖密度相适应的足够数量的增氧设施。
七、投喂的饲料必须来自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饲料加工厂,并符合附件《出口食用动物饲用饲料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的要求。
八、遵守国家有关药物管理规定,不存放和使用国家、输入国或地区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的药物必须有标明有效成份,有用药记录,并严格遵守停药期。
九、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书面的鳗鱼养殖管理制度(包括生产、卫生防疫、药物、饲料等)。
十、有经过培训合格并在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养殖技术员和质量监督员,养殖技术员和质量监督员须有不同的人担任,养殖技术员须凭出处方用药,药品由质量监督员发放。养殖技术员和质量监督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遵守检验检疫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诚实守信,忠实履行职责;
(二)具备养殖、卫生防疫专业知识;
(三)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四)从事水产养殖工作两年以上;
(五)掌握和熟悉农业部公告2002年第235号、第278号和农业部《关于发布<出口鳗鱼养殖用药规定>、<出口鳗鱼养殖禁用兽药品种目录>的通知》等国家有关规定。
十一、建立重要疫病及重要事项及时报告制度。
十二、符合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要求。
附件2:
养殖场申请登记应提交的材料
一、《出口加工用鳗鱼养殖场备案申请书》(附件9)一式两份。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水产养殖证》复印件。
四、养殖场平面示意图及彩色照片(包括场区全貌、养殖池、药房、饲料房、吊水池和包装场等)。
五、养殖塘(池)分布示意图及编号。
六、水质检测报告。
七、所用饲料的品名、成份、生产许可证号及生产企业。
八、所使用药物(含消毒剂)品名、成份、批准号、生产企业。
九、养殖技术员、质量监督员的资质材料。
十、生产、卫生防疫、药物及饲料使用管理制度。
第四篇:进出境动物产品检验检疫
进出境动物产品检验检疫
检查机构:
上海浦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浦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吴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外高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国际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闵行开发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南汇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奉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崇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金山办事处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航交所办事处
检查内容:
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毛类、生皮张、动物水产品、肉类、奶制品、血液、骨、蹄、角等必须实施检验检疫。
检查程序:
一、进境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程序:
⒈输入动物产品,货主或其代理人须事先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⒉动物产品从输出国或地区运抵到达口岸后,货主或其代理人须向入境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在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未同意的情况下,任何个人、单位不得将货物卸离运输工具。
⒊输入的动物产品到达口岸时,检验检疫人员可以到运输工具上或货物现场实施检验检疫,核对货、证是否相符。检查有无腐败变质现象,容器、包装是否完好。符合要求的,允许卸离运输工具。发现散包、容器破裂的,由货主或者其代理人负责整理完好,方可卸离运输工具。根据情况,对运输工具的有关部位及装载动物产品的容器、外表包装、铺垫材料、被污染场地等进行消毒处理。需要实验室检验检疫的,按规定采取样品。对易滋生植物害虫或者混藏杂草种子的动物产品,同时实施植物检疫。
⒋经现场检疫后的动物产品由口岸检疫机关按如下规定处理:
(1)对蓝湿皮、洗净毛、碳化毛、毛条等签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2)对需要调离入境口岸海关管辖区而运往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指定地点进行检疫及监督加工、使用、贮存的动物产品签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情况通知单》。
(3)对上述(1)、(2)规定以外的动物产品根据规定进行采样带回实验室检验检疫。经检验检疫合格的签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不合格的签发《检验检疫证书 》及《检验检疫处理通知单》。
⒌当进境动物产品从入境口岸调往该地以外指定地点进一步检疫、处理及存放、加工的,启运前入境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通知被指定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入境动物 产品运抵指定地点后货 主或其代理人,持有关单证向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境动物产品的存放、加工单位实施检疫监督制度。存放、加工
入境动物产品的单位必须做到:
(1)建立以本单位领导和下属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动物卫生防疫小组,负责入境动物产品存放加工过程中的动物卫生工 作;制定防疫制度和 落实防疫措施,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报检和填报表等。
(2)入境动物产品专仓堆放,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与经检疫合格的产品混合堆放,并有专人负责保管。
(3)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流程,对入境动物产品分别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消毒或杀虫处理。
(4)对存放、加工入境动物产品的进出通道、门前设置适于人和车辆消毒的消毒设施。
(5)对存放、加工入境动物产品的场所、工作台、搬运工具等及时做消毒处理。
(6)接触入境动物产品的工作人员,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7)对入境动物产品内外包装物,存放、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废弃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或予以销毁,并对污水进行消毒处理。
(8)未经检验检疫机关批准的入境动物产品不得接收。未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检疫不合格和未经加工或消毒、除虫处理的不得转移。
二、出境动物产品的检验检疫程序:
⒈出境用的动物产品必须是来源于非疫区健康群的动物。对于出口肉食类动物产品用的屠宰动物,根据输入国对活动物产地检疫要求,必须是检疫合格的动物。凡用于加工、生产、存放出 口动物产品的肉联厂、屠宰场、动物产品加工厂、专用仓库要符合兽医卫生要求,这些单位 必须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请注册登记,获取注册登记证。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对出境动物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和运 输过程实行检疫监督管理制度。
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派出检验检疫人员对出境动物产品的加工厂、仓库实施监督管理。检验检疫人员在 执行任务时依法查阅或索取加工厂、仓库与出境动物产品检疫有关的记录、报告或资料等。
⒊出境动物产品的加工厂、仓库必须订立兽医卫生管理制度,并做好兽医卫生工作,定期对水质和污水进行抽样检验。
⒋运载出境动物产品的运输工具必须是清洁的,货物装卸前后要洗刷干净,并用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批准的有效消毒药品消毒。
⒌出境动物产品从产地至离境口岸的运 输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有关检验检疫证书放行。
⒍出境动物产品到达离境口岸,所在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立即实施监督管理。对检疫证书 或货物单证不符的视情况实施检疫、消毒或退回原产地,并将发现的问题通知产地出入境检 验检疫机构。
⒎出境肉类产品、蛋、水产品,需到指定机构(上海浦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办理手续,空运水产品需到上海国际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办理手续。
双方权利义务:
检验检疫人员依法对进出境的动物产品实施检验检疫,并遵守工作纪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流程。货主或代理人应配合做好检验检疫工作。
检查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二章(进口商品的检验)第三章(出口商品的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二章(进境检疫)第三章(出境检疫)
第五篇: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2-08-22 【生效日期】2002-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已经2002年7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二○○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保障进出境肉类产品安全卫生,防止动物疫情传入传出我国,保护我国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体健康,维护对外贸易信誉,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 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 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 实施细则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进出境肉类产品的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肉类产品是指动物屠体的任何可供人类食用部分,包括胴体、肉类、脏器、副产品以及以上述产品为原料的制品(不含罐头)。
第四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 进境检验检疫
第五条 向中国输出肉类产品的国家或者地区政府主管当局应当与国家质检总局签订检验检疫议定书,确定相应的检验检疫要求。检验检疫机构按照检验检疫议定书和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实施检验检疫。国家质检总局根据需要可以派员到输出肉类产品的国家或者地区进行预检。
第六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向中国出口肉类产品的加工企业实施注册登记制度。未经国家质检总局注册登记的国外加工企业生产的肉类产品不得向中国出口。
第七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境肉类产品实行检疫审批制度。进境肉类产品的货主应当在贸易合同签订前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取得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
第八条 进境肉类产品只能从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口岸进境。进境口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进境肉类产品数量相适应的存储冷库。存储冷库的条件应当符合《进境肉类产品存储冷库检验检疫要求》(附件)。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对所辖地区用于存储进境肉类产品的冷库实行备案管理;
(二)进境口岸的检验检疫机构具备实施进境肉类产品实验室检验检疫的必要设施,并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九条 肉类产品进境前或者进境时,货主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持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输出国家或者地区政府官方签发的检验检疫证书(正本)、原产地证书、贸易合同、信用证、提单、发票等单证向进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第十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报检所提交的单证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受理报检,并对审批数量进行核销。
对无输出国家或者地区政府官方检验检疫证书或者检验检疫证书不符合要求的,以及无有效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的,作退回或者销毁处理。
第十一条 对装运进境肉类产品的集装箱应当在进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实施箱体防疫消毒处理。
未经检验检疫机构许可,进境肉类产品不得卸离运输工具。
第十二条 进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依照下列规定对肉类产品实施现场检验检疫:
(一)核对单证与货物的名称、数(重)量、集装箱号码、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生产加工厂家名称或者注册号、包装、铅封号、检验检疫标志或封识等是否相符;
(二)检查集装箱温度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三)查验包装:外包装上应当有明显的中英文标识,标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温度、工厂注册号和目的地等内容,目的地必须注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封口处应当加施一次性检验检疫标识;内包装必须使用无毒、无害的全新材料,并标明品名、注册厂号;
(四)查验有无腐败变质,有无异味、毛、血、粪污等杂质及其它有害杂质。
第十三条 根据现场检验检疫的情况,对进境肉类产品分别作如下处理:
(一)货证不相符或者不符合我国标准规定的,作退回或者销毁处理;
(二)腐败变质或者受有害杂质污染的,作退回或者销毁处理;
(三)疑似受病原体污染的,应当立即采样送检,并作封存处理。
第十四条 进境肉类产品经现场检验检疫合格后,运往检验检疫机构指定的储存冷库存放。同时,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有关规定采样进行实验室检验。
第十五条 采样应当遵守以下要求:
(一)采样时,应当避免样品被污染;使用专用样品袋存放样品,或者直接抽取原包装;采集的样品应当保持在与运输环境近似的温度下(可放冰内、冰箱的冷盒内或低温冰箱内保存);
(二)采样后在盛装样品的容器或者样品袋上应当加贴标签,标明样品名称、报检单号、来源、数量、采样地点、采样人及采样日期等,并出具《抽/采样凭证》。
第十六条 实验室应当对送检样品进行感官特性检验,检查其新鲜度、色泽、气味是否正常;是否有毛、血、粪污等杂质;是否有出血、淤血等,必要时进行挥发性盐基氮、蒸煮试验。
第十七条 对抽取的进境肉类产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并按照《动物源性食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控计划》对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理化指标进行监测。
肉类产品的微生物学检验项目包括强制性进行细菌总数、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包括O157和O157:H7)检验和监测性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杆菌、弯曲杆菌等检验;肉制品还必须强制性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根据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的动物疫情状况,对可能受动物传染病原、寄生虫感染的肉类产品,必须进行相关病原和寄生虫的检测。
第十八条 进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检验检疫结果,对进境肉类产品按照出入境检验检疫签证管理的有关规定作如下处理:
(一)经检验检疫合格的,签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准予生产、加工、使用;
(二)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在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作退回、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
(三)需要对外索赔的,签发相关证书。
第十九条 货主或者其代理人未取得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前,不得擅自转移、生产、加工、使用进境肉类产品。
第三章 出境检验检疫
第二十条 出境肉类产品必须经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方准出境。
第二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出境肉类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企业实行注册登记管理。
第二十二条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对出境肉类产品实施检验检疫:
(一)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检验检疫要求;
(二)中国政府与输入国家或者地区政府签订的双边检验检疫协议、议定书、备忘录等规定的检验检疫要求;
(三)输入国家或者地区检验检疫要求。
第二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向出境肉类产品加工企业派出兽医,对出境肉类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出境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生产、加工、存放企业应当为检验检疫机构派出的兽医(以下简称派出兽医)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派出兽医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检验检疫要求和有关规定对屠宰动物实施宰前、宰后检验检疫;
(二)对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安全卫生条件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检验检疫需要抽样,送实验室检验;
(三)完成国家残留监控计划和疫病监测方案中规定的抽样工作;
(四)负责申领和保管出境肉类产品所需检验检疫印章、标志,并做好使用登记。
第二十四条 货主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在出境肉类产品生产、加工前向生产、加工企业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预报检。
检验检疫机构受理预报检后,应当检查确认检验检疫要求,并对生产、加工企业周围地区、供屠宰动物来源地的动物疫情情况和农药、兽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符合出口要求的,方可同意生产、加工。
第二十五条 供屠宰动物应当来自经过检验检疫机构注册或者备案的饲养场。注册或者备案工作参照供港澳活动物有关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进行。
供屠宰动物的饲养应当由出境肉类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五统一管理方式”管理(即统一供应鸡苗、仔猪等、统一防疫消毒、统一供应饲料、统一使用药物、统一收购屠宰)。动物出场前应当经其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并出具证明,出境肉类产品加工厂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凭证明准予屠宰加工。
第二十六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宰前动物进行动物疫病监测。没有《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或者疫情监测、残留监控不合格的动物不得用于屠宰、加工出境肉类产品。
非饲养的供屠宰动物须经宰前检疫合格,并对有毒有害残留物质检测合格。
第二十七条 出境肉类产品加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及输入国家或者地区的要求,对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进行检测和自控。
第二十八条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对出境肉类产品中微生物和有毒有害残留物质进行检测,并对企业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
第二十九条 用于出境肉类产品包装的材料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包装箱(袋)上应当按照输入国家或者地区的要求标明品名、数(重)量、生产企业名称、注册编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等。需要加施检验检疫印章或者标志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派出兽医的监督下进行。
第三十条 在派出兽医监督下生产、加工的肉类产品,由检验检疫机构派出兽医进行登记,填写监管记录,并结合检测结果,确认生产加工的产品是否符合进境国家或者地区的检验检疫要求。符合要求的,由派出兽医签发肉类产品出厂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第三十一条 货主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在出境肉类产品启运前,凭派出兽医签发的货物出厂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向出境肉类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第三十二条 运输出境肉类产品的运输工具必须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和制冷设备,保证运输过程中所需要的温度条件,其所提供的装载方式能有效地避免肉类产品受到污染,并在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处理。
第三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境肉类产品的发运实施监装。出境肉类产品装运时,检验检疫机构派员对装运过程进行监督,并填写监督装运记录。
检验检疫机构根据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检验检疫合格的出境肉类产品、包装容器、运输工具等加施检验检疫标志或者封识。
第三十四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境肉类产品的出厂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检测结果报告、监督装运记录等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签发有关检验检疫证单;不符合规定的,签发不合格通知单。
第三十五条 存放出境肉类产品的中转冷库应当经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登记,并接受监督管理。
出境肉类产品运抵中转冷库时应向其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申报。中转冷库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凭生产、加工企业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检验检疫证单监督入库。
出境肉类产品出库时由中转库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换证。
第三十六条 出境冷冻肉类产品应当在生产加工后6个月内、冰鲜肉类产品应当在生产加工后72小时内出境。输入国家或者地区政府另有要求的,按照其要求执行。
第三十七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签发检验检疫证书的兽医实行备案管理制度,未经备案的兽医不得签发证书。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进出境肉类产品的货主或者其代理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检验检疫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对进出境肉类产品实施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严格执法,遵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文明服务。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构按照规定查处。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进境肉类产品指定存储冷库检验检疫要求
附件:
进境肉类产品指定存储冷库检验检疫要求
一、指定存储冷库的基本条件:
(一)交通、运输便利、位于进境口岸辖区范围内,具备有方便搬运的运作空间,冷库容量达3000吨(来料加工企业自有的冷库除外)。
(二)应当位于无污染源的区域,环境卫生应当符合环保要求,库区路面应当铺设水泥并保持平坦不积水。
(三)库房密封,有防虫、防鼠、防霉设施。
(四)库房温度应当达到-18℃以下,昼夜温差不超过1℃。
(五)保持无污垢、无异味,环境卫生整洁,布局合理。
(六)应当设有温度自动记录装置,库内应当装备非水银温度计。
(七)建立包括以下内容的卫生质量体系:
1.卫生质量方针和卫生质量目标;
2.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3.生产人员管理;
4.环境卫生要求;
5.冷库及设施卫生要求;
6.储存、运输卫生的控制;
7.质量记录控制;
8.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二、进库管理
(一)指定存储冷库对入库的进境肉类产品需要查验检验检疫机关出具的《入境货物通关单》第一联正本,并保留其复印件。
(二)凡有下列情况,一律不许进库,并及时通知有关检验检疫机构:
1.货证不符、散装、拼装或者中性包装,以及包装不符合检验检疫规定要求的;
2.腐败变质、有异味的。
(三)不同产品(包括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进库时间、不同的货主)不得在库内的同一区域混合堆放,国内产品不能与进境产品存放于同一库内。保持过道整洁,不准放置障碍物品。
(四)指定存储冷库应当建立入库登记核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进境肉类产品的入库登记(包括货物资料的登记、货主资料的登记)、卫生与防疫工作,并配合检验检疫机构的检疫监督管理。
(五)指定存储冷库应当填写《进境肉类产品指定存储冷库质量监督管理手册》,以备检验检疫机构核查。
(六)指定存储冷库如发现有非法进境的肉类产品,应当及时向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三、出库管理:
(一)指定存储冷库对出库的进境肉类产品需要查验检验检疫机关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第一联正本,并保留复印件。
(二)产品出库时, 由专人负责做好出库登记。
(三)产品出库后及时清理残留物并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
四、监督管理
(一)指定存储冷库应当为检验检疫人员提供必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设施。
(二)指定存储冷库的监督管理工作由直属检验检疫机构组织实施,其内容包括:定期或者不定期派员到指定存储冷库检查存储、出入库登记、质量体系的运行、遵守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等情况,包括有无存放非法进境肉类产品、发现非法进境肉类产品不如实向检验检疫机构报告以及存放期间擅自开拆或者损毁检验检疫标志、封识等情况。
(三)检验检疫机构在检查时,发现有违反有关规定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警告、暂停存储进境肉类产品或者取消指定存储冷库资格。
(四)指定存储冷库每月将上月出入库进境肉类产品的统计表报检验检疫机关,并接受检验检疫机关核查。
(五)指定存储冷库修缮或者因其他情况需要改变结构时,应当取得检验检疫机构的同意,并在其指导下作好防疫工作。
(六)进境肉类产品出入库装卸过程中的废弃物,应当按照检验检疫机构的要求,集中在指定地点作无害化处理。
(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对指定存储冷库实施检疫监督时,冷库负责人应当密切配合,不得隐瞒情况或者拒绝接受检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