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出路

时间:2019-05-15 12:0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出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出路》。

第一篇: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出路

《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出路》

摘要:如何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迎头赶上,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的现状分析,认为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并就发

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 经济 发展 特色农业 规模经营 产业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这样的特征:总量成就显著,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如何让贫困地

区迎头赶上,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增长速度依然缓慢。笔者认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

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广大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导致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多数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虽然渴望致富,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具体到生产过程中则表现为发展的盲目性:片面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品牌效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

争力较弱,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2、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模式影响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近年来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采购成本不断上涨,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导致在该区域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大量落后的生产工具仍在使用,品种更新和新技术推广较慢,生产效率很难提高。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建立在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低效率和低收入的经济,高成本、低产出的对比关系极大

地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传统农业比重过高,过于分散的农户生产,且流通渠道相对单一,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现状。虽然各地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同时要看到,缺乏市场组织,缺少足够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应对能力,整个农村经济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未能有效形成农业的服务体系和完备的市场应对机制,农户抗风险能力极为脆弱,导致了在无情的市场风险的冲击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从而

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

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传统农业模式下的贫困地区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在资金、市

场、技术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其自身在土地、劳务、资源、环境等方面有着优势。在此基础上,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应对市场,优化区域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宽流通渠道,提升产业层次,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

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而发展规模经营有两条途径:一是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形成区域性产业;二是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由农村合作组织引导与管理,形成规模产业。二者在承接农业订单,制定种养模式和组织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载体。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补助,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

分发挥其市场开拓性强、管理规范、科技转换快的特点。单干的农户虽然机动灵活,但其单打独斗难成规模,应对市场能力差的特点,已成为增收路上的拦路石;而龙头企业、合作社却有着市场、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采取“农户+合作社+市场”或“农户+龙头企业+市场”等多种模式,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同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姻,实现小生产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组织化、合作化的程度,促进产业化进程,发展大农业,从而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通过逐步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和保障机制,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确保农业生产稳定;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通过深加工和大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增值;从而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

产业的升级换代。

三、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需正确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1、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是“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过程。大体上来说,发展前以外界“输血”为主,发展中以自身“造血”为主。经济薄弱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农村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都离不开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资金帮扶,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帮扶,这属于“输血”的范畴。而在新条件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这就需要在“输血”的基础上,完善和健全“造血”机能,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技能培训,重视新技术的就地转化和乡土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能及时解决在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并使之成为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农业新业主,大大提高了广大种养户科学种养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效益的增长。

2、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要大发展必须由“小而全”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模化生产完全不同于集体时代的大生产,以前的大生产是脱离市场的样样都有,样样都发展不起来的“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而发展大农业就是要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联姻,以市场供求杠杆调节农业生产,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所以,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必须突破过去的“小而全”思想束缚,实力大农业观念,用自身优势找市场,以市场需求定生产。要跳出狭隘的地方观念,着眼于全区域乃至更大的范围,统筹规划,兼顾本村实际,有差别的、有重点地发展一至二种产业,这样有利于经营的集中、管理的集中、技术的集中,容易做大规模,形成优势,从而培育成特色产

业,凸现经济效益。

3、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关系,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分清主次关系,就是要解决好发展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是为了谁,依靠谁、以谁为主的问题。广大农民作为全过程的参与实施者和最终受益者,其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政府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当好农民发展过程中的服务者。这就要求政府职能由过去单一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服务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他们渴望什么,急切需要解决什么;做好服务三农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做好鼓励农民创业环境和劳务输出组织工作,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和转移问题。为农民搭建好一个表演的舞台。坚持农民事农民办,强调农民的主力军作用,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养殖、优质水果、错季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

第二篇: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适应农村经济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和银行信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战略谈些粗浅看法。

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很多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突出问题是:

一)发展农村经济的短期行为和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表现在有些县乡对已经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不能自始至终贯彻执行。有些还会因为行政领导的意图或领导班子的换届而任意更改。有部分农村干部在具体工作中思想跟不上,不能适应,有的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短期行为。据江苏省高淳县委组织部对166名乡村干部进行抽样调查显示,乡村干部中积极性较高的占20%,处于被动应付地位的约占60%,有20%的乡村干部实际起不到作用或作用很小。个别的喜欢盲目争项目、铺摊子,大量的资金投入,效益却不理想。有的不仅没有解决温饱,反而背上了债务。农村的干部群众往往急于求成轻率地提出“一年脱贫,二年致富,三年奔小康”、“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致富”之类的口号。实践证明要使我国农村彻底摆脱贫困,绝不是一两个五年计划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二)农村人文环境较差,思想受到束缚。很多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场规模狭小,商品经济活跃不起来。在1990年

4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四川代表介绍全省1990个乡没有文化站,一年3000万农民看不上电影,文化消费作为“软需求”受到冷落,降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因而,很多农民对传统习惯抱残守缺,长期处于封建宗法式的自然经济状态,形成封闭式的循环格局,对历史上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缺乏冲动意识。较为普遍的心理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攒个油盐钱。从这种现状上看,绝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消费水准、生产效益等经济上的差距,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内,甚至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历史阶段的差距。很多农村,尤其是一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差。在贫困落后的贵州省,5——11岁的儿童入学率只有65%。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明显高于城市。以东部地区为例,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超过30%的省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江苏省的文盲、半文盲率为27.62%,但农村文盲率却高达40.58%。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因而对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明晰的认识。以致一些农民产生了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任其自然的心理。劳动力素质低下,文化环境不仅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着人们的视听,还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农业科技应用缓慢,推广艰难,近10年来,全国有26000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问世,其推广率仅达到30%,而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应用率达60%——80%。农产品的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和明确的努力方向。

(三)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效益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力量薄弱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地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不成熟,投资环境差,资源出不去,人才、技术、资金进不来,乡镇企业未能走出耗能高、效率低、质量差、粗放生产的误区。二是企业生产形式和经营基本相同,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不合理,争速度、争规模、争原料、争能源,市场竞争力差。三是有的企业靠行政推拉生成,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设备

陈旧、工艺落后,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缺乏,长期处于低层次运转状态。四是集体经济的衰退使乡镇企业资金“先天不足”。据新华社报道: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我国农村原生产大队、生产队财产约800亿元,到1985年只剩有300亿元。在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的情况下,一味靠“输血”,并没有引发出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反到铸成了一种依赖有余、自给不足的恶性循环链条。据新华社1991年报道:农行系统乡镇企业贷款中逾期贷款占四分之一,坏帐5%。企业高比例负债经营,加之经营行为短期,后劲不足,步履艰难。二

针对目前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村自然经济状况,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受自然、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要彻底改变自然经济状况并非易事。需要国家从交通、邮电、电力、卫生、教育、广播、宣传多方面进行有机配置和有效的投入。在当前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温饱的前提下,改善农村经济的着力点:一是要提高农村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素质,培养科技带头人。二是应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

。以回乡知识青年为重点,由县乡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从长远规划上讲,应抓好基础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技术中学,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内外输出。三是推行科技兴农、发展生产力。结合实际,引进、组织、动员一批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四是兴办第三产业,搞活商品流通,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积极

发育农村市场。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远交外引,东进西出,南北合作,外向开放政策。六是狠抓交通,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二)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解决好规模速度与巩固提高两方面的问题,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政策为依据,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与提高并重的路子。

1、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通过承包制、股份制、厂长负责制等方式,确立企业独立经营的地位,建立高效灵敏、指挥自如的决策管理机制。

2、根据企业各自的规模、效益、明确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确定适当的消费与积累比例,完善企业分配机制,制定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发展规划,抓紧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机制。

3、立足优势发展骨干。立足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各具特色,贫困地区劳力充足等优势,选准企业的生成点和发展源,按资源区、农牧区、城郊区、边贸区、民族区等不同类型经济区,优先发展材料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大企业配套加工业,出口创汇产品加工业以及民贸商品生产等。

(三)广泛开展经济联合,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需采用多种形式,开放让利,引进资金,引进设备和物资,大搞横向经济联合和发展外向型经济。

1、依靠大城市、大企业的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开展城乡联合,以城带乡,以大带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骨干乡镇企业为龙头,组织行业性企业集团和联合群体,实行行业联合,以龙头带龙尾,以强带弱,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区域联合,主动吸引外资,用别人的设备资金、技术和人才,武装现有乡镇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营,引进最新科技成果或高薪聘请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提高产品科

技含量。

2、积极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逐步提高自身的出口创汇能力。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外资,引进并吸引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较大范围内参加国际劳务合作,成为加入与推进国际循环的重要组织成员。改革工艺、更新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发展名、优、特和出口创汇产品。利用农村资源优势,由易货贸易逐步向外向型合资企业发展。在边境地区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奶牛、养、猪等家禽基地生产,出口创汇。有条件的村发展适度规模的出口蔬菜基地建设。边贸地区走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进行劳务输出,建立跨区域、跨系统、跨产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全方位的农村经济市场格局。

第三篇:浅析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发展出路

试论我县“三农”问题的发展出路

2000年3月,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发出了中国“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呐喊。由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笔者在近两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结合自己对我县“三农”问题的认识和掌握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思考,也曾利用外出挂职锻炼的机会深入到江苏省华西村、河南省南街村等新农村建设标榜学习考察。在此,谨就这些年来在“三农”问题上的所思和所想谈一点不太成熟的认识和看法。限于笔者毕竟年少,或许是空有热血沸腾而不切工作实际。所以文中若有偏颇或过激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一笑而过,不予责难!

一、我县“三农”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三农”之所以沦落到举国关注的地步,原因看似多方面的,但是归结起来也不外乎就是两个方面: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即自然资源归属和生产组织形式。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直到解放后党和政府才在农村确立“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然而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否定“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农民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迅速边缘化,农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重经营体制”表面上整合了农业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质上是使中国农业又重新回到了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状态。于是便出现了市场越是发展,小农经济生存发展越加严重,农村越发萧条的现象。

与此同时,政府对农村集体财产和农民私营土地的调拨征用却显得愈发的集中随意,以“规划建设”的名义强占农民承包土地和集体财产显得理所当然。拍卖出矿山、水利、商品房用地、工业用地促成了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而世代生活在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除了得到极少的“征地搬迁费”外,未能从中分到更多本该属于农民集体的“蛋糕”。于是,西方工业革命初期“羊吃人”的故事在开始在我县蔓延,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变成“游民”,县城与乡村的反差日益增

大,从而埋下了“矿难诈取”等事件的祸根。

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小农家庭经营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兼容。中国农民历经了千余年的小农家庭经济思想熏陶,最不缺少的就是自私自保观念和家庭小利主义。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自给自足、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根本无力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根本无力抵御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无力在市场体制下与外来农业相抗衡。

金沙江干热河谷原本盛产甘蔗,一度曾是沿江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本世纪初期,当外来的罗汉甘蔗等新品种冲击到我县市场后,立即给我县的甘蔗种植户造成了灾难性打击。沿江农民无奈之下改种青椒和脐橙,幸而误打误撞,改种后发现青椒和脐橙带来的收益竟比甘蔗更好。可是,面对这种打击我们还以为是市场调节了我们的农业产业结构,以为是我们主动迎合了市场规则和需求。在这里我不禁要问:如果再过几年又有新的“罗汉青椒”和“罗汉脐橙”入侵到我们的市场时,我们是否还能与入侵者在市场上有效抗衡呢?回想一下曾经在我县红极一时的蚕桑业、烤烟业最后全军覆没的结局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下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继续维持家庭土地承包的小农经济,我县农民一万年也不可能小康。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农村新集体合作经济”可行性分析。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小农经济方式又严重阻碍了“三农”问题的发展。怎么办?笔者以为,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把分散凌乱的小农家庭组织起来,变“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土地集体所有制”,变“家庭独立生产经营”为“集中合作生产经营”,在此基础上走亦工亦农、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集体资本主义“才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

提到“集体所有”、“合作化”这样的词,估计会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因为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主义”留给我们的印象实在是过于沉重。“集体主义”其实没有什么不好,马克思早就论述过,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达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劳动产品按需分配的温暖共产主义社会。今天与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相比,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商品经济极大丰富、社会基础设施相对完

备、法制建设日趋完善、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科学生产技术基本普及、个人崇拜影响不再。国际上敌对势力大规模入侵的危险已经解除,外交空间和环境空前改善,重新倡导“集体合作经济”的时机已经成熟。

对我县千家万户的小农而言,适应市场并赢得市场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主持公道和政策法规引导制裁,更不能指望招商引资企图让资本家良心发现救小农于市场。在这样的现实下,没有什么措施比组织建设“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更有效的了。这里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笔者所提倡的“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性质与解放初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集体合作”有着本质的不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集体合作”,其特点是生产计划指令性高、劳动产品统购统销、分配方式单

一、科技含量低下,这种制度环境下的“集体经济”实际上是国家所有制经济。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的特点是市场配置资源、劳动产品通过市场循环、分配方式多元化,实际上是农民所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进行私有化改革,坚持或重走集体化道路的村庄不在少数,如全国著名的华西村、大邱庄、南街村、北徐庄等等。前不久,笔者在网上看到日本也有一个叫做山岸村的地方试验共产主义,还曾派出代表团到南街村和华西村学习考察。因此我们完全不必避讳“集体主义”、“合作经济”等名词,既然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进行共产主义实验,那我们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应该名正言顺地进行共产主义实验了。

三、建设“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的注意事项。

1、“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建立、建设过程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复杂工程。在进行“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为之配备与它性质相符的入股制度、决策制度、经营制度、生产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等一系列规定和章程,才能保证“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建成以后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向和规律运转。这些“硬件”建设之外的“软件”建设实际上对“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起着决定性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性质、运行、收益和成败,影响到农民的参与热情。我们在实践“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过程中必须对此有高度的认识和重视,并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加以完善。

2、党委和政府在“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建设中必须积极有为。市场体制下的农业,必须把成百上千户农民的力量联合起来实现大农业的高投入和社会分工与市场上的资本家进行对抗,实现共进共退、荣辱与共。但小农接受了几千年的封建私利思想熏陶,是不可能自愿、自发、自主组织起来的,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进行思想引导和实践操作。因为组织过程需要巨大的成本,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所以还要由党委政府牵头,将土地、山林、水塘、矿山等集体财产和农民的承包土地收回由集体统一经营,或者农民按土地计算股份来将土地集中经营。并且要帮助“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金融、农产品加工、营销、生产资料生产、农业技术研发、土地产权交易等领域取得主导地位,为“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等。这也是在农村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根基的需要。

3、亦农亦工、走多种经营方式综合发展的道路。都说“无工不富”,这是真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水电矿冶的“黄金组合”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深得人心,但是笔者以为这个赢得民心的举措却似乎走错了方向。为什么非要引进外来资本家和企业来榨取我们的“剩余价值”呢?不错,我们是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但是按照“新集体合作经济”的思路,我们完全可以把位于农村的矿山水电等自然资源集中起来以后抵押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以换来贷款,自己投资建厂搞工业。然后我们再聘请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来对我们的“集体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资源入股、人力入股的方式使全体农民成为老板和股东。农民不参与经营决策过程,只享受收益支配权,这不是远比累死累活地为外来企业卖命划算吗?而且这样一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就地“农转非”,将人口包袱化作了人口资源,何乐而不为呢?这只是举例说明“集体合作经济”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在其它领域亦是如此。只要我们的“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真正建立起来以后,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大有可为!

4、最后,各级领导和干部的勇气和魄力直接影响着“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的成败。建设农村集体合作经济需要冒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政府官员需要冒一定的政治风险。可是穷则思变,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一个风险过程,要在市场上通过打拼来赢得市场又怎能不冒风险呢?再说这是真正为人民谋取幸福的好事,我们各级干

部连这点魄力和勇气也没有的话,怎么能谈论对我们的事业负责呢?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新农村。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是共产党人鞠躬尽瘁、终生追求的目标,当代共产党员是不应该嘲笑和放弃这一理想的!

22万农民24万亩耕地的残酷现实决定了我县“人多地少”,大部分农民基本处于失业状态。而“三农”的沦落又直接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和水平下降:好老师进城了、好医生进城了,农村与县城的反差日益增大。

第四篇: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适应农村经济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和银行信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战略谈些粗浅看法。

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很多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突出问题是:

一)发展农村经济的短期行为和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表现在有些县乡对已经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不能自始至终贯彻执行。有些还会因为行政领导的意图或领导班子的换届而任意更改。有部分农村干部在具体工作中思想跟不上,不能适应,有的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短期行为。据江苏省高淳县委组织部对166名乡村干部进行抽样调查显示,乡村干部中积极性较高的占20%,处于被动应付地位的约占60%,有20%的乡村干部实际起不到作用或作用很小。个别的喜欢盲目争项目、铺摊子,大量的资金投入,效益却不理想。有的不仅没有解决温饱,反而背上了债务。农村的干部群众往往急于求成轻率地提出“一年脱贫,二年致富,三年奔小康”、“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致富”之类的口号。实践证明要使我国农村彻底摆脱贫困,绝不是一两个五年计划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二)农村人文环境较差,思想受到束缚。很多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场规模狭小,商品经济活跃不起来。在1990年4

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四川代表介绍全省1990个乡没有文化站,一年3000万农民看不上电影,文化消费作为“软需求”受到冷落,降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因而,很多农民对传统习惯抱残守缺,长期处于封建宗法式的自然经济状态,形成封闭式的循环格局,对历史上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缺乏冲动意识。较为普遍的心理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攒个油盐钱。从这种现状上看,绝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消费水准、生产效益等经济上的差距,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内,甚至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历史阶段的差距。

很多农村,尤其是一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差。在贫困落后的贵州省,5——11岁的儿童入学率只有65%。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明显高于城市。以东部地区为例,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超过30%的省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江苏省的文盲、半文盲率为27.62%,但农村文盲率却高达40.58%。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因而对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明晰的认识。以致一些农民产生了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任其自然的心理。劳动力素质低下,文化环境不仅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着人们的视听,还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农业科技应用缓慢,推广艰难,近10年来,全国有26000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问世,其推广率仅达到30%,而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应用率达60%——80%。农产品的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和明确的努力方向。

(三)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效益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力量薄弱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地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不成熟,投资环境差,资源出不去,人才、技术、资金进不来,乡镇企业未能走出耗能高、效率低、质量差、粗放生产的误区。二是企业生产形式和经营基本相同,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不合理,争速度、争规模、争原料、争能源,市场竞争力差。三是有的企业靠行政推拉生成,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缺乏,长期处于低层次运转状态。四是集体经济的衰退使乡镇企业资金“先天不足”。据新华社报道: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我国农村原生产大队、生产队财产约800亿元,到1985年只剩有300亿元。在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的情况下,一味靠“输血”,并没有引发出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反到铸成了一种依赖有余、自给不足的恶性循环链条。据新华社1991年报道:农行系统乡镇企业贷款中逾期贷款占四分之一,坏帐5%。企业高比例负债经营,加之经营行为短期,后劲不足,步履艰难。

针对目前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村自然经济状况,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受自然、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要彻底改变自然经济状况并非易事。需要国家从交通、邮电、电力、卫生、教育、广播、宣传多方面进行有机配置和有效的投入。在当前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温饱的前提下,改善农村经济的着力点:一是要提高农村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素质,培养科技带头人。二是应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

。以回乡知识青年为重点,由县乡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从长远规划上讲,应抓好基础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技术中学,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内外输出。三是推行科技兴农、发展生产力。结合实际,引进、组织、动员一批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四是兴办第三产业,搞活商品流通,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积极

发育农村市场。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远交外引,东进西出,南北合作,外向开放政策。六是狠抓交通,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二)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解决好规模速度与巩固提高两方面的问题,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政策为依据,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与提高并重的路子。

1、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通过承包制、股份制、厂长负责制等方式,确立企业独立经营的地位,建立高效灵敏、指挥自如的决策管理机制。

2、根据企业各自的规模、效益、明确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确定适当的消费与积累比例,完善企业分配机制,制定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发展规划,抓紧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机制。

3、立足优势发展骨干。立足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各具特色,贫困地区劳力充足等优势,选准企业的生成点和发展源,按资源区、农牧区、城郊区、边贸区、民族区等不同类型经济区,优先发展材料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大企业配套加工业,出口创汇产品加工业以及民贸商品生产等。

(三)广泛开展经济联合,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需采用多种形式,开放让利,引进资金,引进设备和物资,大搞横向经济联合和发展外向型经济。

1、依靠大城市、大企业的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开展城乡联合,以城带乡,以大带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骨干乡镇企业为龙头,组织行业性企业集团和联合群体,实行行业联合,以龙头带龙尾,以强带弱,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区域联合,主动吸引外资,用别人的设备资金、技术和人才,武装现有乡镇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营,引进最新科技成果或高薪聘请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2、积极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逐步提高自身的出口创汇能力。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外资,引进并吸引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较大范围内参加国际劳务合作,成为加入与推进国际循环的重要组织成员。改革工艺、更新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发展名、优、特和出口创汇产品。利用农村资源优势,由易货贸易逐步向外向型合资企业发展。在边境地区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奶牛、养、猪等家禽基地生产,出口创汇。有条件的村发展适度规模的出口蔬菜基地建设。边贸地区走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进行劳务输出,建立跨区域、跨系统、跨产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全方位的农村经济市场格局。

第五篇: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发财致富

要把这篇文章做好,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根据当地的交通环境,根据当地的优势等来进行农业的发展和规划

近来一些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专家,在谈到如何使农民尽快走上致富之路问题时指出,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主要有以下“十条路”。

一、走区域经济之路

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着力开发菜一产业或产品,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

二、走多种经营之路

面向市场,立足优势,大力发展猪、牛、羊、兔、鸡、鱼、果、药、菜等多种经营骨干品种,形成规模,提高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三、走高效农业之路

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四、走庭院开发之路

利用庭院,抓好小菜园、小果园、小鱼池、小禽场、小作坊“五小”建设,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五、走加工增值之路

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依托农村专业户、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搞好农副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效益。

六、走产品运销之路

组建农民运销队伍,扩大粮食、畜禽、林果、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促进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收入。

七、走典型引导之路

在农村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种致富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八、走发展交通之路

通过改造主干线路,新修经济路,接通断头路,引导农民在路边建房经商办厂,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路通一段,致富一片。

九、走劳务输出之路

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定量有序、批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十、走股份合作之路

把股份合作制引入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促进资源、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增加企业经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下载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出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出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经济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调查报告(精选合集)

    关于农村经济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调查报告 ——以汕头潮阳金灶镇为考察对象汕头因为人多地少,虽然民营经济发达,但还是有大量的边远地区相当贫困,本文以对潮阳区金灶镇为调查对......

    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调整教育布局 优化教育资源 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环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学校布局调整是改善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浅谈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 “三农”问题,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工作。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省劳动模范***同志推荐材料***市**镇**村党支部书记***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把一腔真情奉献在了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上。在村......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

    要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张赫:湖南要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 作者:张赫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点击数:2323时间:2009-3-14录入:zgxcfx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国际金融危......

    谈“有效课堂教学”

    谈“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

    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工作量点

    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工作量点曹河除了一个纱厂和窑厂外没有工业,集贸市场5个,基础、潜力、优势在农业。 一、北部依托楸树基地,创造环境,提供政策服务,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打造全省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