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农村贷款难的根本出路——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农村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八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为了解决农业发展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过慢等问题,各级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进展并不理想。原因固然十分复杂,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可用于农业的资金严重缺乏,而资金严重缺乏的直接原因则是贷款难。那么,造成农村贷款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资金大量外流是造成农村贷款难的根本原因
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这是造成农村贷款难、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以下是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等资料整理的1997年—2001年间各年份农村储蓄存款(含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农村储蓄和银行吸收的农业存款)和农业贷款的情况。我们由此得出两个比率。比率1是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与农村储蓄存款的比率,简称为农村贷款比率,比率2是主要面向农民发放的农业贷款与农村储蓄的比率,简称为农户贷款比率。
由上表我们看出,比率1,即农村贷款比率,在前四年一直徘徊在50%上下。也就是说在1997年—2000年这四年中有将近50%的农村储蓄外流到其它地方去了;2001年比较特殊,由于国家开始强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乡镇企业贷款大幅增加,比2000年增加了4.53倍,因而比率1达到71.7%,但仍有近30%的资金外流。比率2,即农户贷款比率,五年来一直在40%左右,加权平均值为37.78%,仅占农村储蓄三分之一多一点。这说明在加大对乡镇企业支持力度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户贷款。这一点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农村储蓄本来就比较少,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以农村储蓄增加较多的2001年为例,全国农村储蓄13821亿元,当年全国农户总数约为21456万户,户均存款才6441.56元,除用于消费和其他开支(如婚丧嫁娶所需及各种应酬等),真正能用于生产的资金所剩不多。当年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仅5711亿元,其中约75%贷给农户,户均贷款只有1996元。农户自身资金缺乏,金融机构贷款又是如此之少,并且多数农户根本就贷不到款。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农户维持简单再生产尚勉为其难,根本谈不上什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了。
我们再来看一看农村信用社的情况,2001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13821亿元,当年发放农业贷款约4600亿元,发放乡镇企业贷款4843亿元,两项合计9443亿元,占当年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的68.3%,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存款外流了,而农业贷款仅占全部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的33.3%,也就是说只有三分之一。作为主要支持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尚且如此,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就更不必说了。
造成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是所谓贷款的安全性问题。那么,面向农业特别是农户的贷款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呢?许多方面的实践经验证明,如果贷款管理比较得当,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的回收率是很高的。例如,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在山西省临汾市、河北省衡水市和沧州市就信用社改革中农户贷款情况的调查证明,农村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承载主体,具有风险小,安全性高的特点。由此可见,认为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风险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农村贷款难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对发展农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以及缺乏体制上的保障。为此,金融系统要提高对支持农业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应当把解决
农业发展急需资金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千方百计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解决体制问题,这就是要下决心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从体制上来保障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解决。
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是解决农村贷款难的根本出路
近几年来,各银行纷纷撤并县级支行及其农村分支机构。据统计,近四年国有独资银行已经精简了1782个县级支行,[1]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这些银行农村业务的开展。当前,金融支农的重任主要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而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又非常有限,以2001年为例,当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储蓄余额仅13821多亿元。如此少的资金,且不说有相当一部分外流了,即使全部投入到农村,要同时兼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甚至农业基本建设贷款,都是杯水车薪。因此,只有尽快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让整个金融系统都来为农业发展出一份力,这个问题才有望解决。
(一)建立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所谓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就是要按照国务院1996年指出的那样“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我们应当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抓紧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考虑到历史传统、各自优势和资金实力,这个体系可以考虑这样构成: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最基层的金融机构,主要任务应是面向成千上万的农户,今后新增储蓄的绝大部分用来解决农户生产急需,大力支持农户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购置先进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发展绿色农业等,少部分资金可以用于支持效益较好的乡镇企业,这样做是完全符合最近召开的全国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精神的;农业发展银行除了继续承担收购农产品所需资金外,也应为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作出一定贡献;农业银行具有支持农业发展的丰富经验,应发挥其资金雄厚的优势,重点支持需要较多资金的农牧畜业专业户和农工贸联合体,并对有较好经济效益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乡镇企业予以支持。中国工商银行在我国是第一大商业银行,在支持工商企业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支持农村工商业发展方面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其他各银行的农村基层机构,也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将政策性与效益性结合起来,关键是要保证农村金融体系有效运行
如上所述,金融系统要千方百计地支持农业发展,为此我们要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我们要使这个体系有效运行,并不断健全与完善,关键是要把支农的大政策与银行的效益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支持农业问题上,虽然我们不主张银行一味地追求利润,但是,没有最低限度的利润来保证银行运转并适当增强实力,金融业支农也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合作金融组织,也仍然属于企业性质的机构,不能收回本息,它就很难生存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够将政策性与效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根据多年来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对农业贷款总的原则应当采取积极支持的原则和扶优限劣的原则,具体来说:
1.积极支持的原则。首先是对支持农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真正作到千方百计和全心全意。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效益高低,要着眼与比较长远的开发及发展。其次还要主动地多做工作,特别要在努力提高贷款对象的信用意识,大力培养优质客户上下工夫。这项工作做好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加大投入必将会收到“名利双收”的结果。
2.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乡镇企业重点支持的是那些不仅经济效益好,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而且应当是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低污染、低耗能的项目。对于设备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应当限制乃至取消贷款。对农业除了普遍予以支持以外,特别应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绿色农业的发展,以促进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1.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农民结合当地的实际,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有关部门还应考虑,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适当减轻农民的税负,以尽快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还应考虑减免农村信用社和银行农村基层行的税率,以调动银行和信用社支农的积极性。
2.中央银行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由于我国在当前和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农业投入产出比都是比较低的,这也是许多金融机构将资金从农村撤出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央银行要不断地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同时对于农贷利息,在规定的范围内,采取就低不就高的政策。这样既保障有必要资金投入到农村和农业中去,也减轻了农民的利息负担,确保贷款能够按时归还。
3.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和金融部门一起,大张旗鼓地对农民开展诚信教育,在农村逐步形成“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氛围。同时大力开展培育信用农户、信用村的活动。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建立国家信用体系,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镇)政府也要进行好这方面的调研工作,当条件成熟时再在农村逐步实行,这对金融支农将是极大的推动。
就在本文成文之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统计报告,报告表明,2002年上半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明显增加,农户小额贷款推广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报告说,截止到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3595亿元,同比增加448亿元,增长13.4%。其中农业贷款余额5511亿元,同比增加387亿元,增长25%,农业贷款开始历史性的超过农村工商业贷款。这个报告说明我国中央银行已经下决心加大农户贷款力度。虽然如此,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仅占其贷款余额的30.72%,农户贷款面也才达到46%。究其原因,仍然是信用社以有限的资金承担着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两付重担。因此,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尽快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我们相信,农村金融体系健全之日,就是农业贷款难问题解决之时。
文章下载自: 中国农业仪器网
第二篇:农村金融体系
年级:08级
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
班级:工商0801
姓名:周梨梨
学号:08201141 国际企业管理作业-----农村金融体系
一、阅读文章
1、《农村金融体系》
2、《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3、《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二、文章简述
(一)、《农村金融体系》
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下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1、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各国金融体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为了适应本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欧美国家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立了自己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有“4+1”需求功能型的美国模式、“4+1”国家控制型的法国模式、“5+1”分类对口型的墨西哥模式等。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村金融组织是从需求的角度来构建的。该模式由“4+1”即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农贷机构、政策性农村金融和保险机构等组成。美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机构中,既有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在金融组织体系上,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A、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
经过近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此外,还有自然发育成长 的民间借贷组织,即所说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构筑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局面。
B、现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
1基层金融网点数量较少,覆盖率较低 ○2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3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C、对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构筑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 ○2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4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 ○5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放开对民间金融的过度管制 ○
(二)、《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能否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关键,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持续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同时也提出了我过现阶段城乡差距大的现实问题,强调了在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今天,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1、文章从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方面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
2、文章列述了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体系的不足与问题 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之处(1)整个金融组织体系尚待健全(2)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1农业发展银行难当政策性金融的重任 ○2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趋于弱化 ○3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邮政储蓄抽走农村资金,削弱了金融支农力度 ○(3)民间金融依然活跃,且缺乏必要的规范 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不足之处
(1)资金供求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未确立,影响资金的优化配置。(2)存在明显的供给短缺,局部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3)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同业拆借市场范围较小、农村信用社的上网拆借资格有限,跨区域性的网下拆借困难、民间自由借贷市场依然相当活跃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正规金融体系对资金的筹集和运用。C、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1)对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长远规划。
(2)合作金融监管上的制度设计本身难以本能适应监管和发展的要求(3)农村金融监管力量有限,难以适应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监管要求
3、创新中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1)统筹考虑,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明确职能,合理分工,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分离。(3)充分发挥民间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进一步办好农村信用社,重点在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
(5))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6)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植力度,主要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
(7)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尽早实现对农村信用社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的分设。
(三)《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1、文章首先讲述了金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原因,总共提到以下三点:
(1)商业性金融不愿涉足农村建设(1)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农村信用社支农乏力
(4)邮政储蓄分流 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的原因(1)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对(2)农业投资风险管理滞后(3)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
3、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制的设想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重构农村金融体制,针对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战略性重构.(1)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强化其政策支农功能,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是政策性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基本依据,(2)规范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性质, 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3)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要担负一定的支农责任 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 要建立金融机构社区服务的机制 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义务(4)加大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资金外流局面(5)合理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 在加快现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 应打破垄断 允许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进入农村 形成一个竞争型 多样化的生机勃勃的农村金融市场
(6)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 分散 转移支农贷款的风险和损失
第三篇: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社区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社区金融小额贷款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金融创新的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需求行为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投资行为研究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相关性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
农村小额信贷研究
上市公司研究
我国农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地方债券发展研究
湖北金融控股公司建设与风险控制研究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思路与途径
“家电下乡”对拉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效果分析
农村金融信贷体制的现状分析
湖北村镇银行的绩效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财政金融惠农政策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银行业信贷风险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金融监管发展与创新问题研究
金融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汽车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其监管研究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支农案例分析及启示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对××地区的调查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运作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与城乡金融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特征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县域金融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制度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社区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第四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摘要: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科技逐步普及后,农业人口相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显得过于富足。转移劳动力是解决剩余、优化就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九十年代以来,农民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成为一种主流趋势。面对因此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从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大社会公益力量等多方面予以改善,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序进行,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儿童;就业;
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基本原因
1、人口因素。一般说来,生产资料总量越多,吸收劳动力越多。农村人口基数大,绝对人数增长快而农用耕地少,造成农村劳动力与耕地比例严重失调。目前我区人均占有耕地0.97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2亩,世界人均占有耕地5亩),且耕地面积还在锐减,膨胀的人口聚集在日益减少的土资源上,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2、生产率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税改革、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也同时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3、产业结构因素。长期存在的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及乡镇小型企业为辅的产业结构,且林牧渔及乡镇小型企业所占比重非常小,加上二三产业滞后,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优化相对不足。我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但近两年来随着企业的改制,所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后,企业生产资料提高了,管理体制比较科学了,这样使其吸纳劳动力能力日趋减少,另外农村三产业落后,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少。
4、城乡体制因素。原有的二元制即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致使城乡间要素失衡,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非农产业,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富余。
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
“您认为农民到城市打工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60%的农民认为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村里出去务工的农民普遍表现为整体素质低,“眼高手低”就业难。他们大部分是小学毕业,缺乏专业技术技能,且不愿意或无经济能力参加收费的培训项目。而他们又试图寻找工资高的工作,雇主和工人信息的不对称更加限制了农民工良好愿望的实现。在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问题上,政府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县城里的职业中学也为没有考上高中的青少年提供职业教育,并予以每人每年2000元的补助;县政府,村委会也有不定期地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此并不知情。因为村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对于政治政策方面了解颇少,不太关心。这在政治专题调查上有所体现,很多村民对于村干部、重大决策的产生,政务财务公开状况问题上都显得神情漠然。而村民外出务工很多都是自发的,他们长时间在异地他乡,只有在农忙有事,或过年时才回村和父母、孩子团聚,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没有意识要去关心乡里有什么措施政策。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于培训的力度不够,影响力小。实际上,村民们是愿意接受实用的职业培训的。但据村民介绍,“村里的职业培训课程很少,时间又短,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去县城又太远,不方便。”试问这样的培训怎么会有群众基础,拿什么来吸引农民去参加呢?另外,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的宣传也相对较少,没有深入人心,使得很多农名工对培训的了解不足。
三、农村社会保障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问题,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这一措施见效颇为明显,使得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都能高高兴兴地领到工资回家过年。
但当前农民工在很多方面仍然面临着问题,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作为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与很多服务行业的主要劳动力提供者,外出的村民大多从事的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甚至是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医疗、保险等政策保障。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普遍缺乏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在发生争议时也就缺少法律的保护。出去打工的农民中很多人并不知道五大社会保障的内容,并不理解社会保障,因为户口还留在农村,他们还是农民,身在异乡的他们势单力薄,属于弱势群体,这些城市里的所谓保障与他们是遥不可及的,他们的要求就是能拿到工资,回家盖房、结婚,改善现在的生活状况。
四、农民工家庭生活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民工的生活情况。他们大都超时工作,业余生活单调。他们之所以愿意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是为了努力赚钱以摆脱家里的贫困状况。他们能吃苦,肯出力,任劳任怨且廉价,他们干着城市里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由于大部分工厂企业都实行计件工资制,他们为了能获得更多工资总是加班加点。高强度、长时间的透支体力工作,损伤是显而易见的,加之住在简陋的集体宿舍或出租房内,农民工疲惫的身心难以得到有效的调整和恢复。
在很少的空余时间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也未得到重视。他们社会交际圈子狭小,看电视、打牌和睡觉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休闲方式,而年轻的打工一族在单调枯燥的打工生活之余也学会了上网,网络成为他们新的精神寄托。
然后,再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家中青壮年都出外打工的情况下,家中种地、喂养牲畜的担子就落在了老、弱、妇、幼肩上。在华严村,我们随处可以看见这样的情景:年迈的老人在地里干着农活,稚气未脱的孩子在一边熟练地帮忙„„由于时值暑假,我们没能看到这些孩子去上学的样子。相对于城市里的孩子饱受父母的关爱,下课后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长期远离父母,独自承担过于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长期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孤独生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容易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方面已呈现出的一些倾向性问题。村民们反映,九年义务教育在这里确已普及,但很多孩子要么娇惯要么冷漠,不爱学习,甚至厌学。初中勉强毕业就去打工,走上父辈的老路。如此以来,农民工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并非一代人,一时能解决的。
五、思考建议
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快村里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对此,我们的建议如下:
1、强化政府职能,保障村民外出就业的有序进行。
由于农民工的外出较为分散、流动性大,因此对于他们的管理,应向劳动力输出就业服务转型。政府应建立起具有较高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农民信赖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向农民工提供人性化、周到的就业服务,架起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使之能够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2、提高劳动者素质,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进一步做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通过切实加强农民工文化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转变村民就业观念,提高自我保护和参与社会保障意识,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城市生存技能,尽可能地享受与城里人平等的社会福利,更好地在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
3、多角度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给农民更多的就业空间。
当地应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通过新增项目建设,加大对特色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高农民的土地收入,减少青壮劳动力外出带来的留守儿童等问题。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也可以吸引很大一部分农民朋友就地就近就业,减少农民工向沿海大城市过度聚集的情况。
总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积极探索多种办法,合理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五篇: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予以支撑和保障。但我市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缺乏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不能满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动员、配置资金和规避风险等方面的功能,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市按照市委“1355”总体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产业化,县域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工作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二)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是资金结构要合理调整,生产性贷款和生活性贷款需要合理分配;二是资金规模要按照农业发展规律等客观条件,适时、适当的进行调剂;三是资金期限要根据农牧业的自然周期性,合理安排。
(三)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规避风险的金融支撑。农业属弱质产业,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 迫切需要依靠保险业来规避风险, 而农村保险服务欠缺, 加之行业风险大、经营成本高、赔付率高, 使农业保险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农业保险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迫切需要健全的规避风险金融机制为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二、我市农村金融体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主体供给短缺, 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大规模资金的需求。目前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性金融组织服务功能单一, 难以对农业生产安排资金支持;二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在农村的营业网点, 支农信贷资金明显减少;三是农村信用社受自身实力所限,不可能支持大规模资金投放;四是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也难以提供大规模资金支持,邮政储蓄大多只存不贷, 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流失。虽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金融机构的建设正逐步推进中,但基本上是空有其表,其作用尚不明显。
(二)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单一, 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一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不断调整, 现已演变为专门从事粮棉收购贷款银行;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不断改变, 涉农贷款显著降低;三是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少, 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四是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难以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
(三)金融避险机制发展滞后, 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规避风险的需求。一是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建立, 农业贷款风险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二是缺乏健全的农产品期货市场, 使风险高度集中于农村信贷机构。
三、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推进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一是以政策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服务农村发展。加强与银行、银监会的协调,增加农村网点的分布密度, 并鼓励银行在银监会允许范围内面向农村和农民开展较大数额的贷款业务;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强化支农职能。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转换经营机制。国家在资金、财税、利率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改变利率管制太严, 农村金融机构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的状况, 实行浮动利率, 使农村的资金留在农村;三是积极引导股份制银行到欠发达县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协调银监部门和驻兰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 创造良好环境, 做好服务, 引导股份制银行到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等欠发达县区设立机构, 提高当地的金融服务水平;四是完善邮政储蓄农村信贷政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设计更为可行的机制和渠道, 将邮政储蓄抽离农村的资金重新返回有资金需求的农村地区, 开展邮政储蓄机构办理社区各类贷款业务试点;五是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政府应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财务制度、经营业务范围、进入和退出等金融活动, 分门别类地制定出标准明确的法规和监管制度;适当放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 减少行业行政许可审批, 允许民间以多种形式兴办金融业;扶持一些条件成熟、运行规范、制度合理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 使它们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分步骤、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组织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开展业务等;六是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应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 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加快推进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由龙头企业牵头, 发动民间资本参股, 合作创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可以有效弥补农村金融功能缺陷, 缓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另外,从全国其他省市试点工作情况看, 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在支持三农、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因此, 要加强与省银监局的联系,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的试点工作。(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满足城乡一体化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一是要开发适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对接活动, 并采取多种方式, 组织开展送金融产品下乡活动。大力推广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村小企业贷款等信贷业务, 并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减少审批环节, 提高贷款效率。二是拓展基础信贷产品。针对当前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 各类金融机构要简化农户信贷程序, 适当放宽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等。三是突出信贷投放重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培育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重点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入,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 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积极推进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创新, 满足城乡一体化规避风险的金融需求。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五信用创建活动, 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额度的授信和利率优惠, 进一步调动县、乡、村及企业和农户开展信用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个人、企业征信系统作用。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力度, 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建立起银行、税务、工商、法院、环保、质检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诚信宣传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 大力宣传诚信典型, 依法制裁失信行为,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推进担保体系建设。要完善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 配合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业务, 多渠道筹集农村信用担保基金, 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加强担保公司之间的合作, 采取联合担保和再担保的方式, 解决大额贷款担保问题。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 探索将农民住房、土地使用权、农业订单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建立资产评估专门机构, 在农村开展土地、荒山、房屋、设备等资产评估业务。三是健全农村保险体系。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范围与覆盖面, 积极推进农村商业保险、合作互助保险, 引进发展经营农业保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进入农村保险市场, 形成以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适当批设一些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 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四是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农村经济中的金融服务市场, 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功能, 但目前农户直接参与期货市场避险增收仍存在一些障碍, 因此应积极探讨成立新的农村期货组织, 作为中介来连接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小农户,以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保值避险的功能。
(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