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组级“三资”管理问题值得重视
农村组级“三资”管理问题值得重视
○吉 敏
组级“三资”是改革开放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方实行了村组财务并账核算,但以村民小组为核算单位的组级“三资”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切实抓好组级“三资”管理对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泰州市高港区许庄街道通过全面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不断完善财务公开制度等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组级土地的大量征用、租用,组级收入不断增多,出现了不少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组级“三资”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许庄街道现有14个村(社区)、253个村民小组。有收入的村民小组97个,其中76个建账独立核算,21个组归村核算。组级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征用费、租金、利息收入、资产资源发包等。
1.组级“三资”管理仍不到位。有的村民小组1992年就有宁通公路征地款,按照上级政府要求,起初是存入合作基金会和银行。合作基金会解体后,开始对外投放。投资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利息远远高于银行,群众相应获取了较多的利息分红,但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本金的安全性难以保证。少数组的集体仓库、厂房、设备等资产年久失修,且由于地理位置不优越,盘活难度比较大,造成了集体资产闲置甚至流失。少数组集体鱼塘等资源因租赁期长,发包给村民搞养殖,租金征缴难,以村民小组分鱼抵算租金,群众虽然认可,但是集体利益得不到保障。
2.组级民主理财仍然不到位。组级民主理财人员一般3—5人,多数由退职干部、村民代表组成。但是组级理财人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影响了理财的质量和效果。加之村民对组级财务关注度不高,流于形式的多。虽然街道每年都办民主理财人员培训班,但是随着组级业务量增加,部分民主理财人员仍然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业务,理财质量得不到保障。
3.组级结账难度比较大。在往来结算过程中,不少村对组长实行费用上缴包干制。收支归组长结算,组长再与群众结算。由于少数村民长期在外打工不回家,承包田由他人代种,应缴的税费多年不与组长结账,导致村民应上缴的往来呆滞,也是滋生信访的源头。个别村在征地青苗费、土地租金发放上,过分依赖组长,导致相关补偿发放不及时、不规范,与村民结算往来难度越来越大。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村干部对组级“三资”管理的认识不足。在认识上存在几个误区:一是对
“三资”管理认识模糊。特别是在资源管理方面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为只要群众认可,就没有必要完善。二是片面认为组级“三资”管理应该以组为主,村级监管缺失。特别是村民自治以来,认为只要不上访,完全交由组长和村民代表自主管理就行。在资产资源发包上,往往造成村民代表意见的主观性过强。三是认为组级财务收支少,用不着花大量的精力去管理。但是,组级财务管理虽然用工不多,却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四是认为村民小组在农村最基层,不在各级纪检、农经、审计部门监督范围内,检查至村民小组的可能性不大,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
2.组级财务人员缺乏业务素质。目前农村组级会计人员多数是过去村里用过的退职人员,一般年龄较大。他们大多不会电脑操作,文化水平有限,对镇街组织的业务培训也是一知半解,存在业务素质普遍不适应的现象。组级财会人员多半兼职,抓财务管理的精力有限,应付心理较重。
3.会计账簿和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规范。应收应付款科目明细和余额不一致,无明细,形成组欠户、户欠组的混乱往来。固定资产有账无物,有物无账;部分村民对历史陈欠往来不认可,主动归还的积极性不高,该核销的陈年往来一直挂账,导致债务虚增。
三、加强组级“三资”管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组级“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管理和规范:
1.突出组级“三资”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民小组的“三资”管理与村民利益息息相关,是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注点,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重点。各级干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消除思想误区,从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度,把规范组级“三资”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纪检监察、审计、农经等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认真开展组级“三资”清理核查,进一步明确产权归属。对组级“三资”进行彻底清查,核实资产价值,建立资产台账,完善组级集体资产监管办法。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建立清产核资小组。对组级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产权界定与评估,对账上有而实际已经不存在的资产和往来要按程序进行核销,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资金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了解整个资金资产状况,明细资产所有权,并进行产权登记。其次,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准确无误地建立资产台账,做好集体资产的登记工作,做到账实相符,并及时反映资产的使用及其变动情况,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集体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第三,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问题。抓住“三资”清理的机遇,弄清资产形成的来龙去脉,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及时处置遗留问题。
3.积极探索组级“三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组资镇管”制度,将组级“三资”纳入农村财务“双代管”的范围,建立组级“三资”由镇
街管理的制度,统一会计核算,统一票据管理,统一建立档案。通过完善制度,限制村组干部自由处置集体资产的决策权,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大民主管理和监督力度,从源头上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4.建立健全组级“三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对组级集体资产产权实行登记制度,以组为单位,建立“三资”管理台帐。完善评估制度,组级集体资产产权发生转移或变更时,能按照市场交易原则合理定价。坚持一年一度的检查制度,对组级财务定期检查,并将结果报乡镇(街道)农经主管部门备案。在此基础上完善组级“三资”村级代理、民主理财、非生产性支出费用管理、债权债务管理、资产资源管理等制度。各镇街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组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力度,同时抓好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违纪问题一查到底,取信于民。
5.大力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稳定会计队伍。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财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各村财会人员由镇街经管站进行考察选配,一旦确定之后,不经镇街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二是切实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高业务工作水平。三是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责任追究。实行财务定期审查制度,建立组级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6.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小组,进一步加强财务公开。组级民主理财小组要经村民选举产生,增强合法性和代表性。加大民主理财人员培训力度,努力提升业务素质和水平。实行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增强财务公开透明度。采取村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将组级集体财务活动情况及有关账目定期如实地向村民公开,让农民群众真正明白组级集体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还干部清白,防微杜渐,从源头上减少农村干部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
(作者单位:泰州市高港区农委)
★ 责任编辑:张荣
第二篇: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作者:开平检察院 许念欢 来源: 日期:2012-7-10 11:14:33 人气:2733
一、农村“三资”管理的基本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农村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形势逐渐显现,对加强农村“三资”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三资”管理是目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其问题的焦点是村民为承包耕地和非家庭承包的旱地发生纠纷;村民为高速征地发生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集体之间的纠纷;村民为承包山林纠纷发生群体事件,就是农村“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源台帐不健全。村级资源性资产的分布、四址、类别、地籍类型、地力等级等情况记载不够规范,造成农村“三资”基数不明、底子不清,管理混乱。
2.财务管理不到位。有的村大额支出不经集体研究,少数人说了算,独断专行;有的挥霍浪费,乱支滥补;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开支白条入账;有的报销凭证不够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3.财务公开不规范。个别村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民主意识淡薄,财务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不够规范。公开内容笼统不具体,群众只能雾里看花。
4.集体资金管理缺位。资金管理不规范,公款私款难分、不分,存在着公款私存、坐支现金的现象。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给集体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5.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有的村集体资产收益以其他费用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有的收取后,私自保管,长期不报账;有的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存在着“寅吃卯粮”的现象,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
6.基层民主监督乏力。客观上,家庭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有的村的村民忙于在外打工,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
7.合同管理不规范。一是合同的签订不规范,有些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平等、不全面;二是村干部违规发包,搞暗箱操作,一些地方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招投标,少数人说了算;三是少数村对合同签订后不按照要求履行,合同变更随意性较大。有的村还存在着口头合同、甩手合同;四是个别村在对集体资产处置时,违规发包集体资源,擅自变更集体决定,私自延长合同承包期。
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力量薄弱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乡镇财政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管理职能之一。但由于农村实行改革后将原来乡镇经管站与乡镇财政所合并,组建乡镇财政所(财政分局),由于人员大量调减,使其专门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越来越少,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二)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不力
一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忙于生计,不热心集体事业,造成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个别不廉洁的村干部有了可乘之机。二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三是乡镇党委、政府对村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力度不够,基层财务人员业务难以提高。有些村干部自己对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熟悉,也不学习,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管理不规范。
四、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政治工作,是党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实践证明,管好农村集体“三资”,有利于巩固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级每年必须将工程建设、项目发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纳入公开范畴,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季度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务公开要严格按照村务公开项目进行公开,实行微机打印张贴在村务公开栏,方便村民就近查询。
2.建立民主管理与审计监督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村集体组织“三资”民主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完善村集体组织“三资”审计制度和监督渠道,组织定期审计、专项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3.推行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制度。由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采取“台帐式”管理办法进行有效管理,对村级资产资源登记造册,建立资产管理台帐。各村台帐一式两份,村委会和“三资”服务中心各执管一份,每年组织一次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帐帐相符。
4.加强财政经管队伍建设。县局主管部门加大对“三资”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达到依法依规管理农村“三资”。
5.健全监督体系,推进权力公开,严肃纪律,查处农村“三资”违纪案件。严肃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是查处以权谋私、私分、挪用、侵吞涉农的各项补贴的案件及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违纪案件。通过案件的查处,教育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遵纪守法,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的管理,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本质是民主,监管是手段,关键是机制,宗旨是效益。要不断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做到规范管理,强化监督,逐步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及对策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及对策
根据《关于报送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情况的通知》精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三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资产、资源底数不清。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没有设臵固定资产明细帐,没有进行定期盘点。二是资产、资源管理不到位。资产、资源的购臵、建造或变卖、报废处理没有经过村民议事机构讨论决定,导致资产、资源浪费流失,造成账实不符。三是经济合同管理不清。大部分村经济合同管理意识不强,经济合同多采取口头形式或者合同内容不规范。四是缺乏有效监督。村级监督组织相对不独立,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督不到位。
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具体做法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诱发农村干部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历来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之一,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海州区针对农村集体“三资”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服务经济为目的,全面推行“三会村治”新模式,切实加强村务公开工作,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村级财务混乱、经济合同不规范、集体资产流失等现象,预防了腐败问题的发生,有力推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2008年,我们在村一级设立了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与现有的村民委员会一起,分别行使村权(村民自治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形成“党支部领导、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村治新格局。在“三会村
治”模式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得到了有效加强。
1、实施“五事三公开”工作法,强化农村集体“三资”自我管理
“五事三公开”工作法即在“提事、理事、定事、干事、监事”方面,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公开。一是村民提事。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联名都可以提请召开村民议事会,研究票决本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处臵、变更等专项村务。二是两委会理事。村务提出议事会主席统一受理后,由村委会开会研究拿出专项村务的具体实施预案。村党支部根据需要可召开党支部会议或党员会议进行研究论证。三是议事会定事。村民议事会由村党支部成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从村民代表中选举的若干成员合并构成,议事会主席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大额开支以及资产、资源购臵、变更、处臵等村务必须经过议事会开会票决通过,方可实施。村党支部以议事会为载体,领导、组织村民代表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保证村民利益,协调村委会和监事会关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实现领导的具体化。四是村委会干事。村委会负责落实议事会票决的事项和日常村务管理,按照村民意愿支配村集体资金,处臵村集体资产、资源。五是监事会监事。村民监事会由村党支部推举的支部委员1人和村民代表会议从村民代表中推举的2人组成。监事长由村党支部推举的支部委员(支部副书记)兼任。村民监事会列席村民议事会会议,对会议程序及村委会执行议事会决定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村委会的财务支出必须经过监事会中至少两人签字方为有效。
2、发展基层民主,强化农村集体“三资”民主监督 一是保障村民知情权。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村民旁听议事会、议事会成员向村民征集意见和建议等形式,促进村
集体“三资”决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二是保障村民参与权和表达权。村民代表会议每年集体听取村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村民监事会工作报告(重点是农村集体“三资”方面),并实行勤廉双述制度。村委会成员、村议事会主席和村监事会监事长每年一次向村民代表会议述职述廉。广大村民对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直接与村干部报酬挂钩。同时,村民还可对“三会”成员提出质询,确保村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三是保障村民监督权。监事会专门负责村务监督,监事会的组成人员必须是非议事会、非村委会成员,以体现监督的公正性。行使监督权时,每月定期将监督结果,特别是财务支出、资源资产处臵情况等向村民公示,体现监督的公开性,确保村民的监督权。
3、村务公开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便捷途径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腐败均滋生于暗箱操作,如果没有公开化、透明度,农村集体“三资”必然疏于管理。坚强村务公开工作,增强农村集体“三资”运行透明度是促进“三资”有效管理的低成本、易操作、高效率的便捷途径。我们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村民自治章程》,明确细化公开内容,村里的村务事务,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处臵等都全面、真实、及时地向群众公开。在公开栏的基础上,还建立了村务公开网站,将全区所有村“三资”统一登记并上网公布,并建立网上投诉、举报机制,在线受理村民投诉。
三、对起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建议 目前,有的地方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俗称“村账乡管”,有的乡镇还采取各种形式对村级资产、资源进行了代管,这些做法在短期内对避免村级滥开支、集体资产资源流失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些做法有悖于村民自治基本精
神,有悖于宪法和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从长远看不一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它模糊了农村村级财产产权主体,为乡镇侵占村级资金提供了条件。二是它弱化了乡镇同村级的指导关系,强化了传统的领导关系。三是它不利于乡镇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四是它客观上是一种事后监督,达不到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有效监督的目的。
制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性文件,出台具体管理措施要回答农村集体“三资”谁来管、怎么管两个基本问题。农村“三资”的主体是村集体,管理者应是本村村民,方法应是“由民做主”,措施是制度保障。制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各类措施应围绕“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总体思路,在村级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保障农村集体“三资”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公开透明运行。
第四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部分村负债建设问题严重。近年来,随着公益事业建设的迅速发展,有的村争取到国家的资金项目后,自己无配套资金;有的村既没有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自己又没有资金,超前建设,债台高垒。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有60%以上的村帐外负债,有的村帐外负债达50多万元,仍然在搞建设,根本不考虑还款能力。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基层组织建设和稳定。
建议:村级建设应由村委会申报,镇政府从资金来源的角度予以审批,没有资金来源申报建设项目的村,镇政府应限制其申报和实施建设项目。
2、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惊人。一是招待费数额惊人。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村级招待费一年100多万元,村平近4万多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村约占25%,有的村达到8万元之多。二是村级用车开支过大,有的村镇外镇内都请车,一年车费达1万元之多。三是公款赶情送礼严重,纵向的、横向的、集体的、个人的,都是村集体开支,村与村互相攀比。无论是站在“三资”管理的角度,还是站在反腐倡廉的角度,都应当加强管理,予以控制。
3、集体资产、资源处置随意性较大。有的村根本不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仍然是少数村干部说了算,农户承包的耕地本来只有30年的经营权,所有权是集体的,但部分村农户可以随意出售,改变其耕地用途。
建议:因建设需要占用集体耕地的,应由村委会申报,镇政府审批,村集体收回耕地承包权后,对外公开招标。
二O一二年六月十日
第五篇:江西农信联社级知识管理的探究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风雨兼程60载,一路坎坷前行,几经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特别是2004年5月26日成立省联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农信社(农商银行)始终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未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宗旨,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市场定位,秉承“信用为本、合作共赢”经营理念,大力践行“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做出新贡献”三大历史使命,着力破解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低、人员素质差、业务手段落后、管理基础薄弱等历史难题,着力打造“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立足社区的零售银行、农民喜爱的乡村银行”品牌,在持续提升对“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贡献同时,实现了自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己成为全省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客户资源最广的地方银行机构,成为“江西人民自己的银行”,成为落实国家支农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最重要的金融抓手。
江西农信在“敬业、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的企业文化下,充分认识到知识资源是外部行业竞争、内部企业发展的必要需求,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市场环境变化,使联社能够做出快速反应。而联社内部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资产,但目前都散落在员工个人电脑、硬盘、邮件系统等各个角落,鉴于内外部的知识管理需求,江西农信拟定引入专业的知识库管理系统,以适应建设联社知识管理体系的要求。
经过严格的案例考察、行业筛选,江西农信选择最适合联社级的知识库平台,以人类获取知识的5大模型为核心,积极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知识库平台包括知识地图、知识生产、知识共享、知识审核、知识激励、知识统计、后台管理等适合联社级应用的功能。
KMPRO在金融行业的影响力和知识管理理论深度,帮助江西农信将以知识内容搭建、技术体系建设为起点,深度探究知识管理在江西农信的应用,整合知识资源、积累智慧资本服务客户,为江西农信统一管理、产品创新以及服务提升提供有效知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