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戴明管理理念之14点精辟表述
戴明管理理念之14点精辟表述
(1)树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久使命,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能够向人们提供工作
机会。
(2)接受新的理念。在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直面挑战,领导改革。
(3)不要将质量依赖于检验。要从一开始就将质量渗透或融入产品之中,从而消除检验的必要。
(4)不要只是根据价格来做生意,要着眼于总成本最低。要立足于长期的忠臣和信任,最终做到一种物品只
同一个供应商打交道。
(5)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来实现质量、生产率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
(6)做好培训。由于缺乏充分的培训,人们常常因不懂得如何工作而不能把工作做好。
(7)进行领导。领导意味着帮助人们把工作做好,而非指手画脚或惩罚威吓。
(8)驱除恐惧以使每一个人都能为组织有效的工作。许多雇员害怕提问或拿主意,即使在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或不明白自己的对错时。他们或继续用错误的方式做事,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由于恐惧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要确保质量和生产率,就必须使每个人都有安全感。“最愚蠢的提问也胜于不提问。”
(9)拆除部门之间的壁垒。不同部门的成员应当以一种团队的方式工作,以发现和解决产品与服务在生产、使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质量和生产率低下的大部分原因在于系统,一般员工不可
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11)取消定额或指标。定额关心的只是数量而非质量。人们为了最求定额或目标,可能不惜任何代价,包括
牺牲组织利益在内。
(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人们渴望把工作做好,但不得法的管理者、不适当的设备、有缺陷的材料等
会对人们造成阻碍。这些因素必须加以消除。
(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组织每一个成员都应不断发展自己,以使自己能够适应未来的要求。
(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上述14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当局必须树立明确的使命或方向以领导整个组织进行改革。
第二,企业的管理应当以一个良好的系统为基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来实现质量、生产率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这个系统是超越企业边界的,要通过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来实现系统的综合效应,这便是著名的“系统驱动行动”的观点。
第三,重视企业文化和领导的作用,要营造一个“场”或一种气氛来积极地影响人们,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重视每个人的作用,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升每个人的能力,使人们愿意并且能够为组织的成败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取材自「质量经理手册」,中国质量协会编着)
第二篇:戴明的品质管理14点
戴明的品质管理学
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戴明博士生于1900年10月14日。直到80岁,也就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出他的新闻专辑“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If Japan Can„Why Can't We?)之后,他的祖国——美国才终于发现了这位旷世奇才。
戴明的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Deming's 14 Points)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以下就是其主要内容:
1. 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 采纳新的哲学
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 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 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 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 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培训必须是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
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 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
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 驱走恐惧心理
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9. 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
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 取消对员工发也计量化的目标
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们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 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
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计件工作制更不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12. 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
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表现。
13. 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
由于质量和生产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改变,因此所有员工都要不断接受训练及再培训。一切训练都应包括基本统计技巧的运用。
14.创造一个每天都推动以上13项的高层管理结构
“十四要点”的核心是:目标不变、持续改善和知识渊博。
“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戴明
“质量无须惊人之举。”
——戴明
第三篇:精细化管理之基本理念
精细化管理之基本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精细化并不是全新的东西,那些做事认真的人早已经在做了。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时称“精益生产”,也叫“丰田生产方式”。在我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不得不与世界跨国大公司同台竞技。而目前,中国管理学界的基本情况是:管理哲学弥厚,管理学则浅(哲学层面的管理气氛浓厚,科学层面的管理则言而难践)。
管理的阶段不可跨越,我们得一步步来,每一步可以快一些,但步子是不能省略的。于是,精细化管理顺应时代地被提了出来,并在一些企业甚至政府部门静悄悄地展开。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现在学习企业管理理论,有的时候是囫囵吞枣的,望文生义的。就像我看到的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菜单一样,根本就一塌糊涂,比如:“红烧狮子头”,翻成烧红了狮子的头,根本跟狮子没有关系。诸如此类的翻译还不止这些。考试大整理糟糕的是,我们现在很多管理理论的学习,也跟这种幽默非常的翻译差不多。考试大整理
学习西方的“零库存管理”,我就曾经听过一个学者在台上讲,他说零库存管理的要点,首先把仓库拆掉。把我吓一跳,中国企业怎么可能把仓库拆掉呢,我们这个零库存的研究者没有搞明白零库存到底什么意思。据我所知,零库存最早是由丰田汽车提出来的,就算是丰田汽车,零库存也不等于库存是零。日本企业的零库存管理的意思是,第一使库存的空间尽可能缩小,第二使库存的时间尽可能缩短。丰田公司非常强调不做无谓的生产,但是他们也是有库存的,他们也是有加工周期的,半成品也是有的,原材料也是有周转的,只是库存非常少,存放期非常短,靠的是良好的管理机制。
我们去丰田汽车参观考察才知道,丰田的核心组装车间,上游供应商、零部件合作厂商,多数在其组装总厂周围的169公里的半径范围内设厂,这是真正的“丰田工业园”,工业园范围内全是相关联的产品和相关联的企业,调什么东西速度非常快。他们的运输现代化程度也非常高,所有的运输车都有GPS定位仪。所有物流数据都借助计算机,不需要人临时去数数和测量的。而且出厂和入厂用的是同一个数据记录资料,比如这一车货有多少零部件,哪个品种有多少,在上货的过程中同时输入计算机,车子走到哪里就知道这个货多少。他们的产品质量,因为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用检测的,长期以来的合作,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和信任。考试大整理我们现在讲零库存,绝对不要跟着别人去乱喊乱叫,尤其不要跟着那种不懂行的“专家”望文生义。
很多人对精细化管理也是如此。把精细化管理分开来解,认为精、细分别是什么。当然,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中文的“化”指的是过程或程度。因此精细化分开解每一个字是有意义的。考试大整理
但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出就是一个综合的定义,就不应该完全割裂。有学者提出“几精、几细”的说法,我们认为是不可取的。故此,我们在前文中给出的系统定义是: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第四篇:PDCA循环戴明环简介
PDCA循环简介
为进一步加强我司工作开展的质量,有一个便于操作工具及方法,我司计划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引入“PDCA”循环的模式,作为管理再上一个台阶的一项举措。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① 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② 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③ 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④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如图所示): 1.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2.大环带小环
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
3.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4.统计的工具
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称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和“七种工具”。四个阶段就是P、D、C、A。八个步骤是:
①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②分析质量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 ③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④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 ——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 ——达到什么目标? ——在何处执行? ——由谁负责完成? ——什么时间完成? ——怎样执行?
⑤执行,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
⑥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 ⑦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⑧处理遗留题目。所有题目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题目会自动转进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七种工具是指在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的直方图、控制图、因果图、排列图、作关图、分层法和统计分析表等。
戴明学说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说明了质量管理与改善并不是个别部门的事,戴明学说的核心可以概括为: 1.高层管理的决心及参与; 2.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 3.通过教育来提高质量意识; 4.质量改良的技术训练; 5.制定衡量质量的尺度标准; 6.对质量成本的分析及认识; 7.不断改进活动; 8.各级员工的参与。
戴明博士有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质量无须惊人之举。”他平实的见解和骄人的成就之所以受到企业界的重视和尊重,是因为若能有系统地、持久地将这些观念付诸行动,几乎可以肯定在全面质量管理上就能够取得突破。
第五篇: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刘源张教授是我国著名企业管理专家,下面登载的是他在纪念戴明博士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中,关于戴明十四法的精确介绍与解释:
1993年12月20日,戴明博士以93岁的高龄在他华盛顿的家中与世长辞。现在,在他一周年忌辰之际,我想对他留世的十四条品管精髓写几点说明,作为对他这样一位功勋卓著、享誉国际的品管大师的纪念。《十四条》文字的介绍
《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这是戴明先生针对美国企业领导提出来的。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序还是用语,都各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十多年的长时间里,戴明本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强调的缘故。不过,文字的精神是一致的。参照不同的版本,我把它简要地统一成下述条文。
第一条 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第二条 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第三条 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第四条 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第五条 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第六条 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第七条 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第八条 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理。
第九条 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第十条 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蔻生产率的好办法。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第十一条 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十二条 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第十三条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机器设备的变化。
第十四条 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的改革。
《十四条》是怎样产生的1981年以前,戴明没有公开谈论过《十四条》。自从1980年6月24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播放了一部名为《日本人能做到的,难道美国人做不到吗?》的电视纪录片,介绍了戴明博士对日本产品质量的贡献后,戴明才在美国得到了承认。美国企业家开始登门求教,报刊记者纷纷进行采访。在这之前的1980年2月、3月的两期《质量》杂志连载的长篇采访记中,戴明从他的经历、工作和经验谈到他的想法,但只字没有提到《十四条》的名称或任何有关的内容。1981年2月,美国商会的《全国商业》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重新制造“日本造”的美国人》的采访记。文中叙述了戴明谈到几点美、日在质量工作上对比和美国企业界的意见,此处也没有提到《十四条》。根据戴明从1982年到去世的1993年当中,从他孜孜不倦地四处宣讲《十四条》的情况判断,如果他在1980年或1981年就有了一个清楚完整的《十四条》,他是不会放过在这些采访记中作宣传的机会。当然,他肯定会在他长达30>年之久的对日本企业界口授身传的过程中经常想到美国企业界的情况。他很清楚,他在日本所取得的成功,全是因为他说服了日本企业界的领导,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