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电力学院构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电力学院构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姚丽丽 李兆鹏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 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教育改革的深入。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可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关键词: 贫困生;经济资助;人文关怀;素质拓展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id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YAO Li-liLI Zhao-peng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 Large groups of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 attract the great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On background of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work on povert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s.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of our school aid situ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we can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support,spiritual care and capacity-building.Key words: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financial Assistance;humanistic care;quality development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大量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能否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将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海电力学院一贯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除了通过“奖、贷、助、补、减”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多元化、多层次资助体系来为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外,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贫困大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近年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构建出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1经济资助
上海电力学院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多项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并举的贫困生就学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补助、冬令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新生“绿色通道”等。同时,学校还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无偿援助,动员有名望的专家、校友及成功人士设立各种奖、助学金,多方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目前学校已拥有宝钢奖学金、索尼奖学金、艾默生过程控制奖学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助学金、上海市红十字会助学金、南汇电信局帮困助学金、电力电子暨电院电气帮困助学金、新中环保励志助学金、甬协帮困助学金、绿叶助学金等,部分单位和组织在经济帮困的同时,还开放一些岗位让贫困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见习。另外,学校还建立起了全国首家高校“爱心银行”,旨在为发生短期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自由定息的贷款,以缓解一些贫困生的燃眉之急。
实践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上述政策和措施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解除了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下思想负担,专心学习。至今,学校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2人文关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2因此,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只单纯停留在经济层面,应立足[]
于贫困生的发展成才,高度重视起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对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完善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健全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强化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心怀感恩、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和价值取向。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调查显示,“贫困生中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焦虑、孤僻、虚荣、嫉妒、多疑、敏感和愤世嫉俗等心理现象”[3]。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经济上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还应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目前,我国高校都较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以上的高校都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上海电力学院早在2002年就建立起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中心逐步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模式,即构建起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形成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二级学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网络体系。在这种模式中,针对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交往和就业中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学校依托三级心理健康教工作的网络,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1)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每年组织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并在普测后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群进行筛查跟踪并开展定期咨询。(2)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开设全校选修课,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朋辈辅导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期间举办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播映心理影片、评选校“阳光大使”、组织心理剧展演、建设心理走廊等。(3)建立心理健康网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范围。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培训与辅导,有效地解决和解除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提高了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事例大大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重大恶性事故也未发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
2.2开展感恩、励志、奉献教育
中华民族感恩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基础,是每一个自强者立足社会的基石。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应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使对贫困生的教育走向“感恩-励志-奉献”的良性循环轨道。
上海电力学院历来非常重视“感恩文化”建设。围绕培育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学校把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始终。在实践教育方面,校学生处每年在新生中开展“六个一”主题教育,感恩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感恩父母,“与父母做一次交流,牢记他们的期望与建议”;饮水思源,母亲节前后开展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班会以及开展“亲情·友情·师恩征文及摄影大赛”等活动。针对毕业生,每年开展“成长思源 毕业思进”系列教育活动,对毕业生开展思源感恩、走向职场、党员教育以及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旨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激励广大毕业生切实做到“铭记师长教诲,肩负时代使命,谨记电院校训,服务国家社会”。以活动为载体的感恩教育,体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形式生动活泼,内容紧贴大学生,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学会感恩。在济困助学方面,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捐赠仪式、贫困生座谈会、走访贫困生宿舍等方式,教育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懂得回馈和奉献,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唤起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在这方面二级学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如能环学院的传统项目,与受资助学生签订《互助协议》,即通过签订“道德协议”的形式来提醒和督促受资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良好表现,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素质拓展
受到经济条件和地域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阅历不足,素质、技能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欠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等情况,这些缺陷制约着贫困大学生的全
面发展。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由‘输血式’资助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实施贫困生综合素质培育计划,使贫困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并有相应的资质证明,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其未来就业搭建平台”。上海电力学院秉承“授之以渔”的资助理念,创新性地成立了大学生项目化运行中心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为广大贫困生提供了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拓展素质的校内外实践平台。
3.1“项目化”促发展
经过3年多的发展,项目化运行中心已先后创建了一大批校级和院级校园品牌项目和建设项目。中心通过“发布指南→项目计划→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总结评价”的一整套运作体系,鼓励学生围绕学校的主题教育,积极创新,竞争立项。校级品牌如“导师制”、“环保周”、“师生体育节”、“95598”热线、“学长制”、“电之月”、“JA国际青年成就”、“党员之家”、“爱心银行”、“学子讲堂”、“谈心坊”、“英语沙龙”等项目,都已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参与度极高的优秀学生项目。仅去年,全校就有200多个班级参与到了项目化活动中,参与学生近1万余人次。
大学生利用项目化这个平等参与的锻炼平台,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极大地激发了个人潜能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项目化工作的成功经验被新闻媒体报道多达30余次,其规范的学生工作项目运作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同。
3.2“校中校”拓素质
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是上海电力学院首创的一个“校中校”,学校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挑选校内外优秀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内容涉及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6大方面。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定期举办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大学生新生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体育健身节、大学生科技节、一二·九歌会等文化体育艺术展演、竞赛活动等。
目前,学校已形成统一、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认证体系,按照培养计划,上海电力学院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校园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4结束语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必须将经济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多层面的经济资助、多渠道的人文关怀、多平台的索质拓展来构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上海电力学院助困工作者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EB/OL].http:///edoas/website18/71/info***1.htm.2009-08-06
[2]路利红.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66-70
[3]吴玉明,杨文斌.感恩维度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5): 48-50
[4]薛深.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实现的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9,(6): 68-71
第二篇: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姚丽丽 电自学院辅导员 手机:*** 邮箱:19850901880@sohu.com
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 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教育改革的深入。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可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来形成对贫困生的帮扶体系,构建出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关键词: 贫困生;经济资助;人文关怀;素质拓展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f Aid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 Large groups of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 attract the great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On background of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work on povert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s.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of our school aid situ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by establishing aid syste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support,spiritual care and capacity-building,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Key words: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financial Assistance;humanistic care;quality development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大量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能否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将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海电力学院一贯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除了通过“奖、贷、助、补、减”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多元化、多层次资助体系来为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外,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贫困大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提高对学校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构建出“资困、励志、素拓”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经济资助
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我校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多项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并举的贫困生就学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补助以及冬令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新生“绿色通道”等。同时,学校还努力挖掘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无偿援助,动员有名望的专家、校友及成功人士设立各种奖助学金,多方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减轻政府和学校的负担。目前我校已拥有宝钢奖学金、索尼奖学金、艾默生过程控制奖学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助学金、上海市红十字会助学金、南汇电信局帮困助学金、电力电子暨电院电气帮困助学金、新中环保励志助学金、甬协帮困助学金、绿叶助学金等,部分单位和组织在经济帮困的同时,还开放一些岗位让贫困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见习。另外,我校还建立起了全国首家高校“爱心银行”,旨在为发生短期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自由定息的贷款,以缓解一些贫困生的燃眉之急,学生向银行最高借款额可达500元。
实践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上述政策和措施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解除了困难家庭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下思想负担,专心学习。至今,我校没有一个同学因为经济困难而在学习上、政治上掉队。人文关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2因此,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经济资助的[]
层面,应立足于贫困生的发展、成才,高度重视起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对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完善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健全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强化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心怀感恩、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和价值取向。
2.1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调查显示,“贫困生中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焦虑、孤僻、虚荣、嫉妒、多疑、敏感和愤世嫉俗等心理心理现象”[3]。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经济上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还应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目前,我国高校都开始重视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以上的高校都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我校早在2002年就建立起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中心逐步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模式,即构建起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形成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二级学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网络体系。在这种模式中,针对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交往和就业中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我校依托三级心理健康教工作的网络,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每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织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并在普测后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群进行筛查跟踪并开展定期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开设全校选修课,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朋辈辅导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期间举办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播映心理影片、评选校“阳光大使”、组织心理剧展演、建设心理走廊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③建立心理健康网。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范围。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培训与辅导,有效地解决和解除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提高了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事例大大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重大恶性事故也未发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学校的稳定。
2.2 “感恩·励志·奉献”教育
中华民族感恩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等古训,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基础,是每一个自强者立足社会的基石。我们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将感恩之心化为日常行动,使对贫困生的教育走向“感恩·励志·奉献”的良性循环轨道。我校历来非常重视“感恩文化”建设。围绕培育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学校把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始终。具体来说,①在实践教育方面,我校学生处每年在新生中开展“六个一”主题教育,感恩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感恩父母,“与父母做一次交流,牢记他们的期望与建议”,引导学生感恩父母,不辜负
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饮水思源,母亲节前后开展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班会以及开展“亲情·友情·师恩—征文及摄影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学校、感恩社会。针对毕业生,每年开展“成长思源 毕业思进”系列教育活动,对毕业生开展思源感恩、走向职场、党员教育以及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旨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激励广大毕业生切实做到“铭记师长教诲,肩负时代使命,谨记电院校训,服务国家社会”。以活动为载体的感恩教育,充分体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形式生动活泼,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点滴当中学会感恩,全校营造出了和谐的感恩教育氛围。②在济困助学方面,在党和国家对济困助学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贫困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享受到了资助的情况下,学校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组织开展捐赠仪式、贫困生座谈会、走访贫困生宿舍等方式,教育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懂得回馈和奉献,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唤起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步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真正达到帮扶之意。在这方面二级学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如能环学院的传统项目,与受资助学生签订《互助协议》,即通过签订这份“道德协议”的形式来提醒和督促受资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良好表现,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素质拓展
受到经济条件和地域等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阅历不足,素质、技能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欠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等情况,这些缺陷制约着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择业就业。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好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由‘输血式’资助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实施贫困生综合素质培育计划,使贫困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并有相应的资质证明,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其未来就业搭建平台”。上海电力学院秉承“授之以渔”的资助理念,创新性地成立了大学生项目化运行中心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为广大贫困生提供了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拓展素质的校内外实践平台。
3.1 “项目化”促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项目化运行中心已先后创建了一大批校级和院级校园品牌项目和建设项目。中心通过“发布指南→项目计划→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总结评价”的一整套运作体系,充分鼓励学生围绕学校的主题教育,积极创新,竞争立项,人人争做“项目负责人”和“小干部”。校级品牌如“导师制”、“环保周”、“师生体育节”、“95598”热线、“学长制”、“值周班长”、“电之月”、“JA国际青年成就”、“早自习小贴士”、“党员之家”、“爱心银行”、“学子讲堂”、“谈心坊”、“英语沙龙”等项目,都已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影
响较大、参与度极高的优秀学生项目。仅去年,全校就有二百多个班级参与到了项目化活动中,参与学生高达1万余人次。
大学生利用项目化这个平等参与的锻炼平台,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极大地激发了个人潜能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校项目化工作的成功经验被新闻媒体报道多达30余次,其规范的学生工作项目运作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同。
3.2 “校中校”拓素质
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是我校首创的一个“校中校”,学校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挑选校内外优秀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大方面。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定期举办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大学生新生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体育健身节、大学生科技节、一二·九歌会等文化体育艺术展演、竞赛活动等等。
目前,学校已形成统一、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认证体系,按照培养计划,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校园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结束语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必须将经济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多层面的经济资助、多渠道的人文关怀、多平台的索质拓展来构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我校助困工作者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EB/OL].http:///edoas/website18/71/info***1.htm.2009年8月6日
[2]
[3] 路利红.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66-70吴玉明,杨文斌,谢太平.感恩维度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5): 48-50 薛深.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实现的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9(6): 68-71
第三篇:构建学习型民营企业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构建学习型民营企业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刘晓明 徐旭水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多家民营企业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义乌新光企业为实验单位,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提出了建构学习型民营企业的新措施与新方法。[关键词]学习型 民营企业 模式 实践
[作者简介]刘晓明(1959-),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造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徐旭水(1979-),男,浙江江山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浙江金华321019)[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62-02学习型组织体系的建设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质。彼得·圣吉认为,各类组织和人的个体生命一样,也是有生命力和生命周期的,要使一个组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久盛不衰,关键在于它要比别人学习得更快、更有效,也就是这个组织的学习力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当今社会,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组织乃至个人,不断加强组织与个人的学习,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成为学习型组织,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企业满意、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未来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学习型的企业。
一、建构学习型组织:浙江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被誉为21世纪的金矿。有人预言,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当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互关联,生意越来越复杂,而且互动性越来越强时,工作就必须是学习性的。再也不能只靠个人来替整个组织学习,再也不可能经上司明确指点后,所有其他人才在这个伟大战略的命令下展开工作。将来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激发组织内各个层次人员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的组织,才能傲视同侪”。彼得·圣吉精彩的语录,道出了学习型组织的魅力。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以巨大力量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营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生存、发展,民营企业必须顺应变化,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不仅要对产品、过程或结构等外在要素进行调整,而且要对影响组织运行的各种内在因素,包括民营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基本假设乃至根本目标进行改革,以求比竞争对手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具有最坚实的竞争优势。学习是应对变化、调整战略的最佳方法,也是人力资本增值的最佳方法。学习贯穿于民营企业管理的始终,是民营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使得人类知识总量空前增长,并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知识量的递增速度越来越快。根据IBM实验室的研究,在1980~1990年这10年间,人类创造的知识相当于此前1000年所创造的知识的总和,但是在1990~2000年这10年间,人类创造的知识比此前的10年又翻了一番。二是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据调查,18世纪知识老化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老化周期为30年,近50年缩短为15年,目前进一步缩短为5~10年。专业知识的老化速度比专业知识的汲取速度快得多,一个人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工作后仍然有效的剩下不足10%。所以,福特汽车公司的CEO罗斯(Louis Ross)说:“知识像牛奶,每罐牛奶都有保鲜期。一个工程学位只有三年的保鲜期。如果你不能不断更新你的知识,你的个人价值会不断下降”。三是知识交叉的趋势越来越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综合。科学技术综合、交叉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愈来愈高。知识的进化使得知识成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当前,知识已经成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在改革开放之前,民营经济所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不到5%,而现在已超过20%以上,且势头不减,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相当活跃的成分。
浙江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开全国之先河,无论是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范围上都处于全国最前列。浙江省的民营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更趋稳定、规范,在制度上更有创新。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产权障碍。分散经营的民营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得以迅速扩张;二是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家族管理制度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日趋复杂;三是以产品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已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四是专业市场和购销员包打天下的营销模式时代正在一去不复返;五是产品和企业结构调整能力弱,以仿制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六是以追求企业赢利为唯一目的的办厂原则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浙江民营企业要突破上述局限,根本的途径只有不断地创新、系统地创新,创建学习型企业。在当今各种产业中,最成功、最具有竞争力的厂商通常是那些善于开发、改良、更新、保护知识,并且迅速、持续不断地将它们转化为进步的产品的佼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体,它不断地吸收知识、转化并产出新知识。民营企业处理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浙江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于建构学习型企业。
二、建构学习型民营企业的实践与探索
2004年4月作者赴义乌、永康等地进行调查,并以义乌新光企业为实验单位,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活动运用广播、黑板报、学习园地、《新光报》、知识竞赛等形式和手段大力开展“创争”活动的宣传和发动,大力宣传“创争”活动的目的意义,明
确“创争”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理念。在公司内迅速形成人人关心、个个参与“创争”活动的氛围。不到两个星期,公司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学习兴趣、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各班、组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等活动。鼓励职工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努力做到精一门,会二门,学三门。人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个个争做知识型职工。
通过新光公司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学习型民营企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操之过急,只能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民营企业要结合实际,制订系统全面的建设规划,明确目标,提出措施,分阶段开展。目标要突出科学性、前瞻性,措施要突出操作性、层次性、特色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
1.明确目标。共同愿景是企业共同拥有的意愿,是民营企业追寻的目标。在共同愿景的建立上,要结合战略发展规划和不同时期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提出符合实际的、为员工所认同的共同愿景。在形成共同愿景的实践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共同愿景要具体细化到每个人身上,个人愿景要与共同愿景相一致;二是要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符合企业价值观。
2.构建网络。网络是建构学习型企业的基础平台,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订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准确定位,确定重点学习内容,确保学习有的放矢;要建立内部和外部的学习基地,和院校建立学习联盟,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员工学习和培训需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员工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通过多种形式向职工灌输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求得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
3.实施管理。实行知识管理就必须建立知识库。一要把相关的知识加以收集、评估,使有用的知识在企业内流通、整合;二要开展员工职岗分析,把岗位知识条件纳入知识库,作为员工必须学习的内容;三要开展标兵学习活动,树立典型。
4.支持个体。民营企业要重视和支持个体学习,经营管理人员应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要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鼓励员工学习,建立激励机制去推动员工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去保证员工学习,提供必要的形式去促进学习交流。
5.重视培训。培训能不断提高员工的管理技术与服务技能,也是打造学习型企业的必由之路。员工培训要把企业的培训需要和员工的培训需求结合起来,引入风险机制,提高培训效益。
6.团队学习。团队的共享式学习是更新知识、接受新信息、修正错误、共享经验、突破个人乃至团队能力上限的佳途。民营企业要搭建好学习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学习,如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会议、培训、参观考察等。
7.开展活动。在学习型企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竞赛活动。一是在企业党组织中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使党组织成为学习的坚强核心,起好示范带头作用。二是依托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和团组织,在员工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和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建学习型企业,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和学习型团组织创建活动,推进实施职工技能提升计划,举行各种技能大赛,开展技术革新和各种小发明、小创造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员工热情,营造良好氛围,为打造学习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活动支持。三是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帮助员工制订其职业生涯计划并按照计划实现个人的成长发展,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发展。
8.激励机制。民营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激励。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本着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将员工收入与业绩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实现薪酬的激励效果;要通过满足职工的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建立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成长平台和成长通道,建立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在较高层次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时间长、力度大的长效激励机制,实现终身学习。
9.推动创新。建设学习型企业归根到底要推进创新,推动发展。民营企业要把学习型企业建设融入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各个方面,推进管理、制度、机制、文化创新,用新思维、新管理模式和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型企业的功能,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总之,构建学习型民营企业是以共同目标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学习加激励的扁平化管理为基本模式,以实现持久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形成学习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的企业。创建学习型民营企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不断创新,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2](美)雷林.J.A.实践性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实现途径[M].贺广勋,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马力,韩静轩.中国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杨永志.学习型组织——未来企业成功的模式[J].经济与管理,2001(4).[5]李品媛.学习型组织与企业创新优势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6).[6]张建宏.浅议学习型企业的创建[N].中国旅游报,2006-04-12.[7]白秀英.学习型组织与创建学习型企业[J].辽宁经济,2006(1).[8]刘晓明,蒋守渭.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及引导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4
(6).
第四篇:构建现代农业体制实践与探索
构建现代农业体制实践与探索
赵险峰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体制机制的构建和创新。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着力推进“吨粮市”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去年以来,全市立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全省率先提出三年建成“吨粮市”目标。即到2012年,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两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亩产达1000公斤,总产500万吨,到“十二五”末实现55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去年,全市建成“吨粮田”265万亩,永年、临漳等6县接近“吨粮县”目标,建成96个“吨粮乡”、1125个“吨粮村”。“吨粮市”建设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弱质产业向富民产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过程。
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的切入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59.8%,并在去年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具体做法有抓布局优化,重点培育粮油、果蔬、蛋乳、肉类、生物质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面粉、蔬菜、禽蛋、色素等12大产业集群,建成了大名、魏县等3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县,永年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抓规模壮大,实施“百龙腾飞行动”,重点扶持100家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成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3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8家。大名五得利面粉集团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面粉加工企业,馆陶金凤禽蛋批发等成为全国同类企业之最。抓产业聚集,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一个产业聚集区,建成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聚集区26个,形成了蔬菜、小麦、玉米、谷子、奶业、肉类、果品、油脂、色素等九条产业链。目前,全市70%以上的市
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了订单式生产,年销售总额158亿元。抓品牌培育,建成7个国家级、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10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村,标准化生产面积达518.3万亩,创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7个。如“晨光生物”成功上市,开创全省“农”字头企业上市融资先河。
强化农技推广与转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一方面是打造信息平台,投资150万元建成“邯郸农业信息网”,将农业政策、市场、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百名专家驻村,千名干部包户,培训百万农民”的“百、千、万”活动,组织15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一线,围绕“吨粮市”建设和“4123”工程建设核心技术,面对面、手把手对农民开展“零距离”科技服务;再一方面,建设农业信息员队伍,为广大农民提供测土施肥、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咨询。
着力推进流通体系建设,激活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壮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市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24个,年交易额达158.5亿元。二是构建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建成4325个超市型农家店和28个配送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县级重点流通企业为骨干,农家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三是创新农村商贸流通模式,发展便利店、小超市等农村流通新业态。拓展和创新金融服务,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4家涉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农发行)贷款余额573亿元,占全辖贷款余额的44%。我们一方面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拓展,同时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建设,今年实现各县小额贷款公司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大力培训农村专业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累计培训农民320万人次。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去年全市30亩以上的土地
流转大户由474家增加到1016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由6.4万亩增加到15.1万亩。二是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市场,15个县市区建立土地流转机构。三是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去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165个,位居全省第一。
河北省邯郸市政府副市长
第五篇: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教务处 张贵彬
近几年,独立学院在招生人数与办学规模上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师资力量已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则是各地独立学院教学中的主要依靠力量。据统计,目前在许多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在专任老师中的比重已经高达80%以上,他们承担着学校90%左右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教学一线非常重要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独立学院提高和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科学运用激励机制,要从师德教育、岗前培训、讲授指导等方面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把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做得更好。
本课题从师德修养的塑造、讲授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的历练、评价机制的优化、辅助制度的完善和管理理念的更新等六个方面,探索研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能够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培养模式构建与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