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
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
考察归来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陈双与其他专家在对比分析了印度与中国(尤其是北京)软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撰写了系列考察报告,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观点。此为系列报告中的第四份。
以下为其报告全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产业结构性调整步伐加快,信息产业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发展,全球软件市场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中国软件产业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北京软件产业孕育着蓄势待发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
一、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占全球软件产业份额不断加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政府的强力推动,软件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最具活力的产业。2003年全球软件产业销售额为7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39%。份额分配大致为美国40%,西欧30%,日本10%。中国、印度、韩国软件的份额为分别2.58%、2.14%、2.69%,比上年上升了0.67、0.39、0.27。美国依然处于高端霸主地位,拥有全球三分之一顶尖软件人才,印度软件和办公支持服务出口增长迅速。
目前我国电信用户数(6亿户)、互联网用户数(9000万户)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88万亿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信息服务和产业基础预示着我国未来软件需求将高速增长。
(二)北京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1、北京软件产值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2003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85.3亿元(不含整机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产值),约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总量的34%,并保持连续几年发展速度超过30%的业绩。
2、北京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2003年北京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1.38亿美元,占全国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的37%。
3、北京软件企业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软件企业3400家,占全国34.5%;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北京有31家,占全国18%。
4、北京软件产品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北京软件产品5000多个,约占全国总量的30%。北京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数量占全国43%。
(三)在软件人才和软件内需拉动方面北京对全国贡献率为50%
全国软件人才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高地。全国软件市场订单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投资与决策地。如全国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和金融、电信等行业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由北京决策,推动全国实施。
(四)软件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总人数1.7%
软件从业人员12.1万人,占我市从业人员的1.7%。2003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100.3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2.8%。软件人均创造的增加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软件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判断
(一)软件产业依然是我国的幼稚产业
1、我国软件产业规模比较小
2003年我国的彩电、彩管、激光视盘机、收录机、电话机、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手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打印机、光盘驱动器等产品也名列前茅,我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笔记本电脑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0%、31%、43%、80%和40%。中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的8.5%,只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2.58%,规模较小。
小型软件企业居多。国内软件企业人员一般在30-100人之间,最大的不过千人左右。据业内人士说,要进入欧美外包市场,500人的公司规模是一个基本的门槛。
2、高端软件控制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手中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以微软、IBM、甲骨文(Oracle)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软件企业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高端软件产品,绝大
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掌握在美国,他正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丰厚的超额利润。在部分中低端应用软件外包的同时,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软件产品出口国。
日本软件产业是依靠国内巨大的软件市场快速发展的,在物流、交通、制造、通信和半导体等领域对企业级软件需求很大,其国内软件市场仅次于美国。为降低成本,日本的企业把很多定制软件外包给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的软件设计技术先进,松下、东芝、日立、索尼、富士通等跨国公司都有相当规模的软件公司,他们研发的软件产品往往随着企业的各类产品(通信、计算机、家电、精密电子设备等)出口世界各地。
美国、西欧和日本软件产业占有全球80%份额。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处于软件产业低端和初级阶段。
3、我国软件企业利润率不高
2003年我市大型软件企业利润率为9.25%,中关村的软件企业平均税后利润率只有4.5%,而美国微软、甲骨文和IBM的利润率均超过30%,甚至达到70%以上。
(二)兄弟省市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深圳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03年深圳软件产值为291亿元(含嵌入式软件),比上年增长45.5%,增速超过北京。华为、中兴、金蝶是深圳软件产业的骨干力量。
上海软件产业连续三年增长超过50%。2001年上海软件产业增长52%,2002年为61%,2003年达到72%,经营收入为201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
大连重点发展对日软件出口。2003年大连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为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出口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出口占软件总销售收入22%,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软件园建设极具特色,对日软件出口能力不断增强。
(三)印度软件出口发展咄咄逼人
经过十几年努力,印度在相对贫瘠的国内经济基础上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腾飞,在高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核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印度软件出口规模是中国的6.5倍。2003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为1600亿元人民币,其中软件出口20亿美元;印度软件出口为130亿美元,同比增长30.26%。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以定制软件开发和服务出口为主,2003年印度软件和服务出口额在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为81%。
印度软件出口业务正在走向高端。印度软件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建立品牌知名度,得到国外客户特别是欧美客户的认可,美国是印度软件最大出口国,占印度软件出口额的58%。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采用印度的软件(日本是中国软件最大出口国,占中国软件出口额的61%,多数为低端软件编写)。
印度拥有一批软件出口龙头企业。印度排名前三家的软件企业(Tata、Infosys、Wipro公司)出口额之和超过2003年中国软件出口总额。印度有8家软件企业出口超过1亿美元,中国目前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出口额过1亿美元(随设备出口的嵌入式软件除外),中国的软件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印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四)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
近几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化大规模转移,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成为重要趋势,信息产业服务项目外包是项目外包中的热点,全球仅软件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亿美元的规模,印度是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业务集中在电话客户服务(呼叫中心callcenter)、金融保险、人力资源、IT服务等行业。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济南、深圳、西安等城市都瞄准了软件外包市场,制定了各自的软件外包发展计划。
(五)国家已确定软件产业为发展战略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必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对软件的巨大需求。
2000年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2002年又发布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纲要提出到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1500亿元,出口达到50亿美元,软件人才达到80万人
这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明确了近期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带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三、北京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引进制造业,忽视软件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国际服务业大规模转移的兴起,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招商引资工作大多是围绕制造业开展的。
2、注重开发国内低端市场,忽视国际化能力的提高。我国国内软件市场较大,大多数软件企业,如中软公司、用友公司均是以国内市场为重点,努力开发自己的产品替代国外进口软件,没有把精力用于开拓国际市场。信息安全软件、用友的财务软件、金山的WpS软件最为典型,与跨国公司合作和出境承接国际软件业务相对不足。
3、注重扶持自有技术,忽视服务型业务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一直倾斜于自有技术的项目,忽视IT服务型业务的发展。软件企业的认定是从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等方面来界定的,而将占软件产业总量近50%份额的软件服务业排除在外。如市场较大、高端的金融业务服务型软件和通信业务服务型软件项目,企业一般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4、注重产业推进,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盗版软件实际上助推了国内信息化发展”,这个论调由来已久,加上90%以上的操作系统、通用型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游戏软件)来源于国外,这些年盗版猖獗,打击力度不够。对知识产权的侵害,也严重影响了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
5、注重人才总量,忽视软件人才质量和结构。北京软件人才呈橄榄型结构,高端国际化软件经营人才、高级产品设计专家(架构设计师)和低端技术工人相对不足,中间层程序开发人员较多。因此在承接跨国公司个性化较强的软件定单时,综合能力明显低于印度公司。
6、注重自有资金投入,忽视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支持。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很难通过资产抵押争取到银行贷款。软件企业规模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与传统制造业的赢利模式有所不同,在上市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中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实施难度很大。
四、北京发展软件产业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议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抓住全球信息化浪潮和软件等服务业伴随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中国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为突破口,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技术与风险投资,迅速提升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软件产业对首都经济的贡献能力,推动软件产业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初步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北京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要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当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3年翻一番,超过6%,力争达到8%;海关出口额比2003年翻三番,超过10亿美元,力争达到12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集团超过30家。
发展重点: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软件外包,重点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国产基础软件、游戏软件。
(二)措施建议
1、确定一个地位:统一思想,确定软件产业在我市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由于土地、水、电、油、运等资源匮乏,生产性资源不足,从未来工业发展趋势看,我市制造业难以保持长期高速发展。北京有着人才智力优势,我们认为软件产业发展最能体现“五个统筹”的思想,因此建议扬长避短,集中政府资源,着力打造软件产业之都。
2、抓住一个基地:抓住机遇,加快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抓好“点、线、面”,形成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基地产业格局,充分利用好中关村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的集聚效应,以中关村地区为重点,培育一批软件业旗舰企业,建设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加速软件出口增长,促进产业集聚。
3、营造一种氛围:创造环境,营造一种“搞软件,在北京”的国际氛围。与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投资境的要求更高。北京集聚着大量服务业资源,借鉴制造业引进技术和外资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软件产业的规划、政策研究,完善和落实出口扶持、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境外上市、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软件采购等政策,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创造国际化、专业化的投资环境。
4、培养一批人才:促进跨国公司、大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培养适用性软件人才。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北京就有6家学院。以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大型软件开发人才、国际化软件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和整合教育资源,使北京软件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5、提高一种能力:走国际化道路,提高软件过程管理能力。与印度相比,我市许多软件企业的开发和生产处于“技术少标准、开发缺规范、生产无检验、质量无保障”的状态,成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软件产品走向高端的最大障碍。通过引入印度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软件外包公司,加快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能力。
6、引导一批资金:疏通资金渠道,促进软件产业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对接。软件产业的资金瓶颈主要是投资制度的制约,要努力研究软件产业的新特点,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向银行和资本市场披露产业发展信息,促进金融业、投资业和企业的对接,促进软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十个部委共同起草的《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已上报国务院,这个办法的颁布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资金投入软件产业。
7、拓展一个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创造更大的软件内需。以电子政务、“数字奥运”、城市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以软件正版化、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方式创造更大的市场拉力,拓展更大的软件市场。
8、促进一种融合:利用制造业规模优势,促进软件、硬件融合发展。我国制造业庞大,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三。硬件产品中嵌入着软件,硬件制造中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又离不开软件外包服务。就像手机和短信、彩信服务,以及1860服务一样,产品围绕服务,服务围绕制造,融合发展,互为促进。
作者:陈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新技术处副处长
第二篇: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
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
考察归来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陈双与其他专家在对比分析了印度与中国(尤其是北京)软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撰写了系列考察报告,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观点。此为系列报告中的第四份。
以下为其报告全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产业结构性调整步伐加快,信息产业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发展,全球软件市场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中国软件产业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北京软件产业孕育着蓄势待发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
一、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占全球软件产业份额不断加大
目前我国电信用户数(6亿户)、互联网用户数(9000万户)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88万亿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信息服务和产业基础预示着我国未来软件需求将高速增长。
(二)北京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2、北京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2003年北京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1.38亿美元,占全国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的37%。
3、北京软件企业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软件企业3400家,占全国34.5%;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北京有31家,占全国18%。
4、北京软件产品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北京软件产品5000多个,约占全国总量的30%。北京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数量占全国43%。
(三)在软件人才和软件内需拉动方面北京对全国贡献率为50%
全国软件人才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高地。全国软件市场订单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投资与决策地。如全国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和金融、电信等行业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由北京决策,推动全国实施。
(四)软件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总人数1.7%
二、软件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判断
(一)软件产业依然是我国的幼稚产业
1、我国软件产业规模比较小
小型软件企业居多。国内软件企业人员一般在30-100人之间,最大的不过千人左右。据业内人士说,要进入欧美外包市场,500人的公司规模是一个基本的门槛。
2、高端软件控制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手中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以微软、ibm、甲骨文(oracle)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软件企业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高端软件产品,绝大
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掌握在美国,他正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丰厚的超额利润。在部分中低端应用软件外包的同时,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软件产品出口国。
日本软件产业是依靠国内巨大的软件市场快速发展的,在物流、交通、制造、通信和半导体等领域对企业级软件需求很大,其国内软件市场仅次于美国。为降低成本,日本的企业把很多定制软件外包给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的软件设计技术先进,松下、东芝、日立、索尼、富士通等跨国公司都有相当规模的软件公司,他们研发的软件产品往往随着企业的各类产品(通信、计算机、家电、精密电子设备等)出口世界各地。
美国、西欧和日本软件产业占有全球80%份额。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处于软件产业低端和初级阶段。
3、我国软件企业利润率不高
2003年我市大型软件企业利润率为9.25%,中关村的软件企业平均税后利润率只有4.5%,而美国微软、甲骨文和ibm的利润率均超过30%,甚至达到70%以上。
(二)兄弟省市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深圳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03年深圳软件产值为291亿元(含嵌入式软件),比上年增长45.5%,增速超过北京。华为、中兴、金蝶是深圳软件产业的骨干力量。
(三)印度软件出口发展咄咄逼人
经过十几年努力,印度在相对贫瘠的国内经济基础上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腾飞,在高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核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印度软件出口业务正在走向高端。印度软件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建立品牌知名度,得到国外客户特别是欧美客户的认可,美国是印度软件最大出口国,占印度软件出口额的58%。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采用印度的软件(日本是中国软件最大出口国,占中国软件出口额的61%,多数为低端软件编写)。
印度拥有一批软件出口龙头企业。印度排名前三家的软件企业(tata、infosys、wipro公司)出口额之和超过2003年中国软件出口总额。印度有8家软件企业出口超过1亿美元,中国目前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出口额过1亿美元(随设备出口的嵌入式软件除外),中国的软件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印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四)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
近几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化大规模转移,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成为重要趋势,信息产业服务项目外包是项目外包中的热点,全球仅软件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亿美元的规模,印度是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业务集中在电话客户服务(呼叫中心call
center)、金融保险、人力资源、it服务等行业。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济南、深圳、西安等城市都瞄准了软件外包市场,制定了各自的软件外包发展计划。
(五)国家已确定软件产业为发展战略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必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对软件的巨大需求。
这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明确了近期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带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三、北京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引进制造业,忽视软件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国际服务业大规模转移的兴起,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招商引资工作大多是围绕制造业开展的。
2、注重开发国内低端市场,忽视国际化能力的提高。我国国内软件市场较大,大多数软件企业,如中软公司、用友公司均是以国内市场为重点,努力开发自己的产品替代国外进口软件,没有把精力用于开拓国际市场。信息安全软件、用友的财务软件、金山的wps软件最为典型,与跨国公司合作和出境承接国际软件业务相对不足。
3、注重扶持自有技术,忽视服务型业务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一直倾斜于自有技术的项目,忽视it服务型业务的发展。软件企业的认定是从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等方面来界定的,而将占软件产业总量近50%份额的软件服务业排除在外。如市场较大、高端的金融业务服务型软件和通信业务服务型软件项目,企业一般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4、注重产业推进,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盗版软件实际上助推了国内信息化发展”,这个论调由来已久,加上90%以上的操作系统、通用型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游戏软件)来源于国外,这些年盗版猖獗,打击力度不够。对知识产权的侵害,也严重影响了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
5、注重人才总量,忽视软件人才质量和结构。北京软件人才呈橄榄型结构,高端国际化软件经营人才、高级产品设计专家(架构设计师)和低端技术工人相对不足,中间层程序开发人员较多。因此在承接跨国公司个性化较强的软件定单时,综合能力明显低于印度公司。
6、注重自有资金投入,忽视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支持。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很难通过资产抵押争取到银行贷款。软件企业规模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与传统制造业的赢利模式有所不同,在上市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中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实施难度很大。
四、北京发展软件产业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议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抓住全球信息化浪潮和软件等服务业伴随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中国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为突破口,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技术与风险投资,迅速提升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软件产业对首都经济的贡献能力,推动软件产业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初步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重点: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软件外包,重点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国产基础软件、游戏软件。
(二)措施建议
1、确定一个地位:统一思想,确定软件产业在我市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由于土地、水、电、油、运等资源匮乏,生产性资源不足,从未来工业发展趋势看,我市制造业难以保持长期高速发展。北京有着人才智力优势,我们认为软件产业发展最能体现“五个统筹”的思想,因此建议扬长避短,集中政府资源,着力打造软件产业之都。
2、抓住一个基地:抓住机遇,加快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抓好“点、线、面”,形成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基地产业格局,充分利用好中关村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的集聚效应,以中关村地区为重点,培育一批软件业旗舰企业,建设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加速软件出口增长,促进产业集聚。
3、营造一种氛围:创造环境,营造一种“搞软件,在北京”的国际氛围。与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投资境的要求更高。北京集聚着大量服务业资源,借鉴制造业引进技术和外资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软件产业的规划、政策研究,完善和落实出口扶持、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境外上市、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软件采购等政策,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创造国际化、专业化的投资环境。
4、培养一批人才:促进跨国公司、大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培养适用性软件人才。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北京就有6家学院。以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大型软件开发人才、国际化软件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和整合教育资源,使北京软件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5、提高一种能力:走国际化道路,提高软件过程管理能力。与印度相比,我市许多软件企业的开发和生产处于“技术少标准、开发缺规范、生产无检验、质量无保障”的状态,成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软件产品走向高端的最大障碍。通过引入印度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软件外包公司,加快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能力。
6、引导一批资金:疏通资金渠道,促进软件产业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对接。软件产业的资金瓶颈主要是投资制度的制约,要努力研究软件产业的新特点,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向银行和资本市场披露产业发展信息,促进金融业、投资业和企业的对接,促进软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十个部委共同起草的《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已上报国务院,这个办法的颁布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资金投入软件产业。
7、拓展一个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创造更大的软件内需。以电子政务、“数字奥运”、城市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以软件正版化、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方式创造更大的市场拉力,拓展更大的软件市场。
8、促进一种融合:利用制造业规模优势,促进软件、硬件融合发展。我国制造业庞大,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三。硬件产品中嵌入着软件,硬件制造中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又离不开软件外包服务。就像手机和短信、彩信服务,以及1860服务一样,产品围绕服务,服务围绕制造,融合发展,互为促进。
作者:陈双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新技术处副处长
第三篇:为了鼓励软件产业发展
为了鼓励软件产业发展,国家从1999年起,就出台了针对自主软件的增值税退税优惠政策。2011年,国家又对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政策进行了延续与完善,出台了财税„2011‟100号文件。我省对应的配套文件是浙国税函„2011‟336号文件。应该说,这两个文件是我省纳税人享受软件产品退税的政策依据。在杭州市国税网站上可以查阅到上述文件,各位可以自行阅读与学习。
下面,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的政策概念。
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政策,其具体规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对于这项规定,我们需要重点理解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符合退税政策主体条件的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也就是说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享受退税优惠。这是一项大前提,这就意味着,希望享受软件退税政策的纳税人,首先必须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
二是优惠范围的界定。
符合退税条件的是纳税人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如果不是纳税人自己研发的,比如外购软件产品,受让取得的软件产品、直接进口用以销售的软件产品等等,都不属于软件产品退税的优惠范围。
实际情况中,判断是否“自行研发”比较复杂,下面给大家举几个小例子,供大家参考: 例如一家软件生产企业从外单位受让某软件的著作权,再进行生产销售,那么由于软件系受让取得,该企业不可以就该软件的销售收入享受增值税退税优惠。
又比如一家软件企业从境外进口了某软件产品,仅进行了汉字化处理就在国内销售了,那么该企业由于未对进口软件进行本地化改造,也不可以享受增值税退税优惠。
再举第三个例子,比如一家软件企业受其他纳税人委托开发了一款软件产品,但是这个产品的著作权属于委托方或者双方共有,而不是软件企业独有,则这个行为属于软件开发而不是软件销售,应该按照6%缴纳增值税,自然也就不能进行软件退税。
第三个理解重点是退税的优惠方式是“先征后退”。即纳税人需要先按照17%的税率进行申报并缴纳增值税,税款缴纳入库以后,才可以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申请退税。在实际操作中,有纳税人错误理解为“直接按3%”申报,造成少缴税款,因操作失误无法正确享受退税优惠。
四是优惠幅度最高为14%,并不是说每个企业均可享受高达14%的税款退税。政策规定,纳税人可以对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申请即征即退。这里的“实际税负”,是指软件产品部分的应纳税额与销售额的比率。在没有进项税额的情况下,纳税人缴纳17%的增值税,并对超过3%部分进行退税,优惠幅度等于14%。但是如果存在进项税额,纳税人还需要扣掉进项部分,实际优惠幅度就达不到14%了。
下面,针对第三、第四个理解要点,我们通过举例来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家软件企业在今年4月销售已经进行过退税备案的A软件产品,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10万元,该企业当月购买专用于该软件产品生产的测试设备,取得进项税额1.2万元,则该企业如何计算4月份的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额?
首先,纳税人需要进行申报,按照17%的税率,计算软件产品的销项税额为1.7万元,同时抵扣进项税额1.2万元,则该企业4月份软件部分增值税应纳税额为0.5万元。此时,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为0.5÷10=5%,超过3%的税负,则可以享受退税优惠。计算可得,该企业4月份软件部分应退税额为:应纳税额0.5万元减去税负3%部分,也就是0.3万元,最后纳税人享受到的退税额为0.2万元。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有进项税额的抵扣,企业实际享受的优惠幅度未必就是14%。因此,不能简单以14%计算退税税额。这里还要特别提醒的是,若企业的进项税额较多,抵扣后导致实际税负低于3%,那么当月是不能享受任何退税优惠的。
接下来再来讲讲第五个理解要点,优惠起讫时限为取得证书起次月至证书届满。根据浙国税函„2011‟336号文件的规定,软件产品享受增值税退税优惠政策从取得《软件产品登记证书》的次月开始。《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规定的有效期为五年,如果软件过了有效期,需要及时进行延续登记,否则会影响退税。
讲完了退税政策的具体规定,接下来我们来明确一下“软件产品”的范围。
上面已经说过,符合退税条件的软件产品首先是自产软件。在省局文件中,又把自产软件产品根据形式不同分为计算机软件产品、信息系统和嵌入式软件产品三类。其中,计算机软件产品一般是指可进行独立销售的软件,比如大家熟知的OFFICE软件;信息系统是指由软硬件配套进行信息处理的人机系统,例如气象监测系统平台;嵌入式软件产品,是嵌入在计算机硬件、机器设备中的软件产品,例如智能家电芯片中的管理软件。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有纳税人询问嵌入式软件产品的退税计算方式,在这里我们做下简单介绍。一般来说,嵌入式软件产品销售额往往与硬件销售额捆绑在一起,很难直接区分软件部分销售额。财税„2011‟100号文件规定,嵌入式产品先计算硬件部分的销售额,再推算软件部分销售额。
而嵌入式产品中的硬件、机器设备销售额按照下列顺序确定: ①按纳税人最近同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计算确定; ②按其他纳税人最近同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计算确定 ③按计算机硬件、机器设备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确定。
这里的组成计税价格= 计算机硬件、机器设备成本×(1+10%)。此处的10%是成本利润率。
举例来说,一家软件企业在今年4月销售已经进行过退税备案的B嵌入式软件产品,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10万元。该产品硬件部分成本为4万元。其企业近期未销售其他同类产品,同时市场上也没有同类产品。此外,该企业当月购买专用于软件产品生产的测试设备,取得进项税额0.5万元,则该企业如何计算4月份的软件产品即征即退税额?
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首先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出硬件销售额4.4万元,软件销售额相应为5.6万元。最后计算即征即退税额为0.28万元。
然后,我们来讲一下软件产品的进项分摊。
我们首先要明确地是,哪些进项需要分摊。
一般而言,对于专用于软件产品开发生产设备及工具的进项税额,是不得进行分摊,而应在软件部分进行全额抵扣。这里所说的“专用于软件产品开发生产的设备及工具”,一般指与软件设计开发有关的计算机设备、读写打印器具设备、工具软件、软件平台和测试设备等。
除了上述的专用设备外,纳税人销售软件产品的同时销售其他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还会存在一些无法划分的进项税额,例如水电费、维护费等等。对于此类进项,纳税人可以选择按照实际成本或销售收入比例的方式,确定软件产品应分摊的进项税额。
这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遇到分摊进项税额的情形,纳税人必须在申请软件产品退税之前,先行向税务机关就软件产品与其他产品的进项分摊方式进行备案,分摊方式一旦确定和备案,自备案之日起一年内是不得变更的。
好了,讲到这里,我们就基本上解读完了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的政策。接下去,我来为大家讲解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的操作实务。我将给大家讲讲包括发票开具、退税申报和退税申请等业务的办理流程和要点。
先讲一下申请软件产品退税的流程。
刚才已经讲过,申请软件产品退税的前提是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关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流程、所需资料等,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那么,一个具备退税资格的软件产品,需要哪些前提条件呢? 一般而言,纳税人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需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并经主管税务部门审核批准,方可享受软件产品退税优惠政策:
1、必须取得省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认可的软件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证明材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件评测报告》。评测报告上会显示软件名称、版本号、签发日期、评测结论等信息。
2、必须取得软件产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软件产品登记证书》或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其中,产品登记证书上有软件类别、软件有效期等信息;著作权证书上会显示软件的权利取得方式,也就是显示软件是原始取得的还是受让取得的。
这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同一软件产品在上述几项材料中显示的软件产品名称需要完全一致,否则会影响退税办理。
取得《软件产品登记证书》以后,纳税人需要到办税服务厅窗口申请税务资格登记认定。该项业务需要携带以下两项资料:一是《税务认定审批确认表》1式2份;二是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复印件1份。
下面,给大家展现的就是《税务认定审批确认表》的表样。
办税服务厅窗口工作人员会直接办理资格认定,资格认定表明您是“销售自产软件”的纳税人,符合条件,可以享受软件产品退税优。资格认定后,相应地,您公司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开放了“即征即退货物及劳务”栏次,以后若发生了相关软件产品的销售,相应的销售收入和税款都要填写在这个栏次中。
需要着重提醒一下,税务资格登记认定是一次性办理事项,在拥有此资格的前提下,每一个新的自产软件产品,都需要到税务部门申请相应的软件产品退税资格审批,取得税务机关下发的同意该软件产品退税的正式文件,才能就该软件产品进行退税申请。也就是说,退税资格是一次性事项,是退税的企业资格。而在该资格下,每一个软件产品的退税资格是需要按产品申请的,请各位纳税人记得及时办理。
在办理产品退税资格审批时,您需要携带以下五项资料,一是《软件产品超税负退税审批表》1份;二是《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复印件1份;三是《软件产品著作权登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原件窗口校验后当场返还);四是《软件产品评测报告》复印件1份;五是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
窗口工作人员受理后,税务机关将会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并通知您来领取产品退税批文。未办理资格审批的软件产品将不能享受软件产品退税优惠政策。下面我们给大家展示一下所需资料的相关表样。这是《软件产品超税负退税审批表》的表样。这是税务机关出具的产品退税批文的表样。
对于已完成退税资格审批的软件产品,您可以在完成开票、申报以及税款入库后,申请该软件产品的退税事宜。退税申请应报送以下四项资料,一是《退(抵)税申请审批表》一式3份;二是《软件产品增值税超税负退税计算表》1份;三是《产品销售清单》1份;四是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这是《退(抵)税申请审批表》的表样。向窗口递交相关资料,办理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申请后,税务机关将在受理后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退税审批,并尽快将退税款退还至您的银行账户内。
以上就是纳税人申请软件产品退税的所有流程了。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解一下软件产品销售的开票和申报及其相关注意事项。
或许大家会认为,纳税人开票和申报就像吃饭和喝水,非常简单容易。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有非常多的纳税人在开票和申报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无法及时享受退税优惠。
软件产品退税政策对发票开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纳税人规范开票。取得《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后,您就可以对自产软件销售收入开具发票,开票时应着重注意以下3点,请大家参照我们展示的发票来一并学习: 一是作为一张正常的增值税发票,所有开票要素必须齐全,销货单位信息、购货单位信息,商品品名、型号、数量、单价、金额、税率、税额等项目均应填写完整,通过税控系统开具,密码区还应有相应的生成密码。
二是发票上要注明软件产品名称,并且该名称要和您前期向税务机关提供的《软件产品登记证书》上的产品名称一致。请注意,版本号也属于软件产品名称的一部分,请不要忘记填写。
三是若同时销售自产软件和其他产品(例如外购软件、硬件设备等)时,自产软件需要和其他产品一并开具发票。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10万元销售了一台摄像机,内含“摄像控制软件V1.0”价值4万元,那么,您在开具发票时,有以下两种开具方法:一种是合在一起开;一种是分开两栏开。但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保证体现软件产品名称,并且是开在同一张发票上。
请大家务必注意,如果没有按照规定开具发票,就无法享受退税优惠政策。
讲完了发票,我们来讲一讲软件产品退税相关申报表填列。
大家必须牢记,销售的软件产品,申报时要将数据填列在申报表 “即征即退货物及劳务和应税服务”的栏次里。在所有表单的填报过程中,首先找准“即征即退”栏目非常重要。
增值税申报表的填写次序是先填附表,再填主表,那么第一步应该填写增值税申报表附表一,也就是《本期销售情况明细》。请看申报表截图,您需要在第6横栏“即征即退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对应第9列“销售额”,第10列“销项税额”进行填写,也就是图片中黄色标注部分。销售额是指软件产品销售额,且此销售额应剔除未开票收入。
在填报完附表一之后,软件产品销售额会自动跳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中。
第二步,填写主表。下面是增值税申报表主表的截图。可以看到黄色标注部分,在“即征即退货物及劳务和应税服务”列中,第1横栏“按适用税率征税销售额”以及第2横栏“其中:应税货物销售额”都已有自动生成的数字,不需再次填写。
需要手工进行填报的是第11横栏“销项税额”、第12横栏“进项税额”、第19横栏“应纳税额”。具体请看图中绿色标出部分。
这里,再次跟各位纳税人强调一下,软件产品的销售额及税额都应填列在“即征即退货物及劳务和应税服务”竖列下,若错误填写在“一般货物及劳务和应税服务”竖列下,就会导致当月无法正常退税,这类错误在日常操作中经常发生,希望各位引起重视。
另外,还需要请各位纳税人注意,即征即退栏次的“本年累计”数,系统不会自动生成,这和“本月”数有所区别,在日常操作中,经常会有纳税人遗漏“本年累计”栏次的填写,或错误计算“本年累计”数,造成申报表数据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符的问题。因此,我们着重强调一下,请您在填写即征即退栏次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正确计算并填写“本年累计”数。关于第12横栏“进项税额”,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对于无法划分的进项税额,应按照实际成本或销售收入比例确定软件产品应分摊的进项税额;对专用于软件产品开发生产设备及工具的进项税额,要全部申报在“即征即退”栏次内。如您需要申报软件产品或其分摊的进项,则要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中手工修改“即征即退货物及劳务和应税服务”中的进项税额。
各位纳税人,有关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的操作实务,到这里也已经全部讲解完毕了。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部分杭州主城区局软件退税“电子审核”服务项目。电子审核简而言之,就是纳税人自己在申报系统里面选择需要退税的发票,填写一份电子退税表单,这些电子数据会传送到我们税务机关的审核系统。纳税人来申请退税的时候,只需要带审批表,窗口会直接通过系统后台运算,告知纳税人退税申请是否通过。如果通过,很快就可以完成退税。通过电子申报路径,将大幅缩减申报所需资料及审批时间,方便纳税人更快捷地享受软件退税政策,各位纳税人可向主管税务机关咨询“电子审核”的具体情况。
如大家有其它疑问,欢迎大家拨打国地税联合咨询热线12366,谢谢大家,再见。
第四篇:长三角地区软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孔雪姣,MF1133022,2011级工程硕士
长三角地区软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软件产业简介
软件产业,以生产或制造软件的企业统称,软件这个术语首次被使用是在1959年,而软件业从1949年就开始了[1]。软件的发展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比较完整的5代,分别是第一代:早期专业的服务公司,1949-1959;第二代,早起软件产品公司,1959-1969;第三代,强大的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1969-1981;第四代,客户大众市场软件,1981-1994;第五代,互联网增值服务,1994-2008。
软件产业是全球新经济中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软件本身具有“非物化”特性,其生产过程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的特性,是十分典型的绿色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从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高的方向发展,是正在崛起的知识型产业。软件产业和软件市场包括软件产品与软件服务两部分。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的软件产业平均增长率占全球经济增长的13%。在全球软件市场中,美国软件市场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市场,亚太市场销售额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是最优发展前途的市场,中国市场在亚太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999年到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每年增长率都在35%以上,如图(1)所示。
图(1)1999-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增长
资料来源:陈冲,中国软件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计算机报,20020506
与此同时,中国软件产业总额在全球软件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图
(2)所示。
图(2)1999-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占全球软件总额比例
资料来源:同上
当前,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骨干企业和产业环境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9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2007年同期高8.3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增长如图(3)所示。
图(3)2000-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增长图
近几年来,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取得重大成就。在未来的几年,国内软件行业发展将具有一下特点:
1、高成长,2、高智力投入,3、服务性强,4、高附加值,5、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只要国民经济保持增长,软件行业就会增长,甚至当国民经济衰退时,也有可能保持增长,6、全球性强,7、管理难度大,8、竞争手段。
然而,行业发展也必定伴随着一系列的风险:
1、市场风险,2、行业壁垒风险,3、盗版风险,4、人才流动风险,5、质量风险,6、新兴行业风险,7、技术风险。
二、长三角地区软件产业简介
近十年,我国软件产业有高度集中的区域结构走向分散发展、多头共进的局面。2001年,北京和广东两省的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50%,而到2010年,两省比重仅占38%,江苏、辽宁、福建、山东等省在地方政府重视下,以各自的软件园区作为依托,软件产业高速发展,于2010年前10个月占全国比重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13.5、3.7、3.1和1.3个百分点。同时,中心城市在软件产业中地位突出,占比超过全国一半。从图(4)中可以看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聚集趋势从过去主要集中在京粤地区转向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中心城市。
图(4)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区域业务收入
软件产业伴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一道成为了中国三大软件产业区域基地。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和综合配套能力得天独厚,区位、资本、教育竞争力强,驱动软件产业强劲发展。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基地,在国内软件产业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2010年上海、江苏、浙江的软件业务收入之和已达3,868.5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28.9%。特别是随着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软件产业的快速崛起,无锡、扬州、宁波等城市的不断跟进,正在与上海形成梯队发展格局,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产业势能不断提升[2]。图(5)描述了长三角地区的软件产业发展概况。
图(5)长三角地区的软件产业发展概况
至2005年底,长三角区域共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3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7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1个以及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3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由原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认定,供11家。位于长三角的是上海浦东软件园、杭州高新软件园、江苏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由科技部认定,位于长三角的7个分别为上海软件园、杭州高新软件园、宁波国际软件园、南京软件园、无锡软件园、苏州软件园、常州软件园。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由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商务部认定,全国6家,位于长三角的是上海浦东软件园。而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由科技部认定,位于长三角的是上海软件园,杭州高新软件园、苏州软件园[3]。
三、重点城市软件产业发展
1、上海
上海市软件产业的发展一直名列全国前列,近年来该市软件行业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2010年上海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900.4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产业基础雄厚扎实,是中国软件产业应用之都,两化融合先锋城市。上海正全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与金融、航运、贸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互动结合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产业会在对其他产业的提升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上海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253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其中,软件产业145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互联网服务业36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3%,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0年,上海新增认定软件企业327家,登记软件产品2920个。截止2010年底,上海通过CMM/CMMI3级以上国际认证的企业达到117家;共189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31家企业入选2010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上海浦东软件园作为国家部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的共建项目,十多年来,经过各方努力,已经成为产业特征清晰、技术创新活跃、人力资源优秀、服务功能完善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2、江苏
江苏软件产业是中国书水平和人员素质较高,行业规模较大,产品有一定特色的高科技新兴产业,该省的软件产业主要是应用软件。2011年上半年,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业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江苏省现有的软件产业规模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表现为小型化、应用软件为主体、全球性研发服务等特点。
南京是中国首个产业名城,软件产业发展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氛围浓厚,软件产业园遍布各区,是中小软件孵化成长、集群壮大的理想之地。南京以江苏软件园与南京软件园为核心,各地区兴建软件产业基地。产业聚集效应和协同效应凸显。江苏软件园与2000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1年7月被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命名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2005年11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南京软件园1999年经南京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0年9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先后获得“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近年来,苏州产业布局从传统产业向以电子信息为主的新兴产业转变,已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苏州软件园由工业园区软件园、高新区软件园和昆山软件园共同组
成。实际入驻软件园企业近200家,累计注册软件企业250多家,比建园前增加了240%,其中经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56家,比建园前增加了330%,软件产品177个,比建园前增长了320%。
3、浙江
浙江软件产业是中国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软件产业的规模质量、水平步入全国前列。浙江软件产品结构以应用软件为主,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及本地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许多应用软件企业以其特色和质量优势成为国内软件行业的领头羊。
杭州高新软件园涌现出恒生电子、信雅达、新利软件、爱科电脑、浙大中控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在证券金融、服装及纺织CAD、工业自动化控制软件发展等行业中,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随着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孵化器等软件基地的设立,在宁波、温州、绍兴等地涌现了一批软件产业园区,如宁波的国际软件园、温州的数码城等。
四、软件人才需求
目前,中国软件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在稳步增长,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升。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为8.74万人,到2005年从业人员达到17.96万人,比2000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经上升到6.2%,成为吸收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端人才方面,长三角地区显示了较高的竞争优势,高端人才储备相对集中。对于高端、高学历人才地方政府给予了充分的政策倾斜,根据太和顾问关于毕业生就业需求及人才供应相关的数据表示,长三角地区已经取代珠三角成为大学毕业、具有工作经验的各业从业人员择业、就业的首选。部分台湾IT产业方面的研究人员认为,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以及大陆其它区域相比,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的“性价比”是比较高的,这已经成为台湾IT企业北上长江流域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目前长三角地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供需差距很大。据《扬子晚报》报道,目前长三角地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达12.3万人,而现有软件人才不足5.4万人,供需差距很大。巨大地就业压力,既来自就业需求整体不足,也来自缺乏对口人才所造成的“结构性事业”,其中尤以每年至少有几十万个职位空缺的IT人才的供求矛盾更为明显。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而在今后几年内,网络安全人才、游戏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研究人员的需求将持续旺盛,薪资会相对较高。为此,加大对软件人才的培养是目前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Reference:
[1] 百度百科..[2] 赛迪顾问:《中国软件产业地图白皮书》 2011,07.[3] 长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布局研究——以软件产业为例,许媛,李靖华,盛亚.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9.04 26(07).
第五篇:发改委印度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业还有多少商机
软件产业是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为促进北京乃至全国软件产业的专业化、国际化,打造软件之都,2004年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下属的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软件园等政府部门及企业联合对印度软件产业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工作。
考察归来后,北京软件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玲年撰写了一份主题报告,对比分析了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等国家软件产业,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其报告全文:
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技术,作为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竞争力,已为世人所共识。这一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发展将有赖于IT制造业、软件和基于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的有力支撑。我们可以将产业总量比作金字塔的底,将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技术比作金字塔的高,则高与底面积成正比关系。我国的IT硬件制造业与集成电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已经证明了上述关系。同样,这一关系还将在软件技术与基于IT的软件、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再次印证。
2000年中央18号文件下达后,我国的软件产业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今天在回顾和盘点我们的产业业绩时,应首先将产业概念与国际并轨,以“软件和基于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以下简称:软件与IT外包产业)这一概念,替换我们常用的“软件产业”概念。另外我们必须理解,“软件与IT外包产业”是无物流产业,以网络和通信设施为基础,这一产业已经实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上下游无缝对接,也就是讲这一产业已经实现了全球一体化。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的企业为美国的汽车连锁销售商,做单据的后台处理仅需要18分钟,美国的汽车购买者,很难知道他们签署的汽车购买契约,是在其与推销员喝咖啡的同时,由远在数万公里外的中国员工处理的。而印度企业与美国用户利用时差,实现了 24小时连续开发与测试。可以说,软件与IT外包产业是国际化产业。不管你是否承认,我国的软件市场早已全面开放,50%的国内市场份额被国外公司取得,所以我们的产业也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得到我们应有的市场份额。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成本竞争压力,迫使欧、美企业改变业务流程和进行战略性资源重组,IT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使软件与IT外包产业,快速实现离岸,其复合增长率为年28-40%。在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离岸总量中,印度遥遥领先占有50% 的份额,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紧随其后,在今后的市场分割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与制造业的来料加工比,来料加工的国内增值部分,只占总规模的2-3%,最高的不会超过5%。而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国内增值几乎是100%,也就是说,100亿美元的软件与IT外包出口,相当于制造业2000亿美元的来料加工出口。软件与IT外包产业,将成为继制造业的“中国制造”之后,又一展示“中国制造”实力的机会。
一、美、日软件市场分析
美国,其软件与IT外包产业,占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总量的40%。2003年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为2000亿美元,其中离岸部分为总量的10%达到200亿美元,印度获得其市场份额的60%。预测到 2007年财政,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离岸份额将升至24%,其离岸外包花费接近700亿美元。印度认为届时印度可以得到其中50%的份额,即350亿美元,另一半将由与其竞争国家分割。按照A.T.KEARNEY(克尔尼公司)的分析,中国排在与印度竞争国家的首位。
在美国,企业的业务流程可分为三种:其一,是具有后台管理性质的业务,如:IT、人力资源、金融和财务、设施管理等,这一部分业务最适合外包。其二,是运营业务如:制造、物流、客户服务和开发等,这一部分可以根据企业的商业策略,决定是否进行外包。最后一部分,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的研究、主要产品设计与开发、市场与营销等,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一部分不实施外包。
美国的软件与IT外包市场是开放的,对承接外包的供应商,有着平等竞争的商业机制。供应商在如下方面的能力将作为考核外包能力的要点:员工英语程度、以往承接美国项目的经验、团队规模、在美国现地支援能力、文化差异、流程控制与质量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地缘政治与战争风险、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的法律体系、政府支持、成本优势、教育与人力资源供给能力、商业品牌等。与印度相比,我们的软件企业尚未积累起足够的竞争优势,这也正是我们企业在美国市场上还不能与印度企业直接抗衡的原因。以2004年我国的软件及IT外包出口业绩(海关出口统计数字)看,中国的软件企业,对美国软件与IT外包业务总量还很小,但已经看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兴起的时间比美国晚,仍停留在软件详细设计与代码转换阶段,基于 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离岸外包尚未真正开始。近两年,日本软件离岸外包发展速度较快,2002年为1.84亿美元,2003年为4.45亿美元,增长了 145%。在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市场中,中国获得的份额超过了50%,其他的接包国有印度、越南等。但是离岸外包总规模只占日本软件服务市场的不足1%,应当说仅仅是刚刚起步,已经顺利开展了软件外包的日本有代表性企业也不过只有50多家。
在日本的社会中,由于单一民族文化的影响,企业的关系是金字塔型的。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处于支配地位,与它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一级承包商,与一级承包商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二级承包商,如此类推,上下游企业因长期业务形成彼此信赖的企业间和人际间的稳固关系,而形成了固定的业务路径,这造就了日本企业间特有的金字塔结构紧密关
系。这些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半成品的供给生产系列;②产品的流通系列;③资金融通的融资系列。
这样的企业关系同样也存在于软件服务领域。作为总承包商的企业从客户那里承接项目,进行总体设计和任务切割后,将各模块工作再分包给若干个二级承包企业,二级承包企业会还会再寻找三级或四级承包企业帮助它一起完成模块的设计、代码转换或测试工作。
在日本,能够作为总承包商承接大型客户系统开发的企业只有30多家,能够承接大中型客户系统开发的企业约有300多家。多数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企业,目前在日本软件市场的位置是三级承包或四级承包。
日本的最终用户在发注的时候,不仅希望总承包商具有很深的行业知识与业务咨询能力,希望与自己的企业有很好的信任度,还希望他有足够的资金抗风险能力和在日本本地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因此,总承包商一般都是日本本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再有,由于日本文化的暧昧性,客户不会清楚地将自己的需求用严格的文档方式表达出来,而是总承包商根据客户的业务特点,边与客户沟通,边进行系统的咨询、策划、设计。因此,这样的项目很难真正实施离岸外包。在日本的软件外包市场上,要求总承包商对用户的业务细节,有着孪生子一样的彼此了解,故海外厂商不可能进入日本的总承包商序列。这也导致了日本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的封闭性。与此同时日本的分级开发体系使上游承包企业,必须向下游承包企业提供详细的作业指示文件,这为详细设计和代码转换的离岸外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相近的文化与共同的方块文字和分级外包,是中国在日本的软件服务市场占有50%以上份额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未来的十年内,日本软件服务市场,仍将是我们离岸外包市场的快速增长空间。
二、印度软件业的机遇与挑战
印度,在世界软件行业的地位早已不容忽视,如果你认为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欧、美的外包定单,那么你只看到了它的过去。面对未来,印度软件业正整装待发,向价值链上游进发。“以第三世界的思维模式,满足第一世界的期望标准”终将成为历史。印度的软件出口自1980年从零做起,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二十四个年头。今天其软件与IT外包产业,面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60%以上出口到美国,在其它英语国家市场上也占有重要位置。1991/92至2001/02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使印度成为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印度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从后面的图表上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印度软件与IT外包业务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由于国内需求有限,印度的软件及服务企业将国际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
1981年到1982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首次翻番,达到1,350万美元。1988到1990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再次翻了一番,达到1.28亿美元。1996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1996-1998年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第三次翻番,达到26亿美元。通过这三次翻番,印度在国际软件市场上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和知名度,成为公认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凭借国家政策的全力扶持、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在出口导向战略基础上的战略转型,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获得飞速发展。
2001年以后,随着全球网络热潮的消退,科技股难获青睐,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经济的疲软,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印度软件与IT外包出口业务受到打击,增长率下降,但仍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的速度发展。
以2003年和2004年的实际业绩看,印度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实际发展速度超过大家的预计。
以前我们理解印度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时,总是将其与代工、代码转换、数据录入和缺乏核心技术等词汇联系起来。而在二十多年快速发展后的今天,印度的主要软件企业已经成为在北美市场上,多个应用领域中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一些印度公司与美国的主要咨询公司,在市场上形成正面竞争,他们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与核心技术,一些印度公司开始进入软件产品市场。而在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印度公司积累的经验被业界所公认。
快速增长的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也面临危机与挑战。①发展速度与产业质量的提升,使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人才供需失衡,导致薪资水平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上涨,员工跳槽率居高不下,维持在两位数,人力成本快速上升。②是区域性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和宗教问题等原因,使发包方缺乏安全感,产生全部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的担心。③作为亚洲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由于文化与语言问题,却很难在亚洲的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市场上占有相应的份额。
三、中国软件产业面临多少商机?
中国,有着与印度总量相当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规模,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但由于我们的产业启动时间晚于日本和印度,所以企业质量与日本和印度比,有着差距。2000年国家出台18号文件,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国家在11个省、市建立了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003年又建立了6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各地也根据18号文件的精神,出台了相应的针对软件的优惠政策,软件被确认为国家的重点产业。
在过去的五年中,软件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截至2004年末软件企业已达到9000家(其中上市企业近40家),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2004年软件与IT外包销售总额预期达到250亿美元。软件出口近三年发展迅速,年增长超过50%,北京、上海、深圳和大连成为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区域,尽管出口占产业总量不足10%的份额,但在出口额和发展速度方面已经相当于印度 1995-1996年水平。未来中国经济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GDP 7-8% 的速度稳健发展,10-15年之后中国应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全球2000强企业的大多数将落户中国,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之一。
多年来一直依靠国内需求发展起来的软件企业,也因为过于依赖国内需求而延缓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制约了企业质量的提升。①是规模,大多数软件企业在100人之内,30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1000人以上的企业在20家左右。②多数企业的专长仅限于软件技术,有能力向用户提供行业经验咨询的企业少之又少,缺乏提供大型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实力,这一部分市场多被国外公司拿走。③教育系统培养的软件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投入再培训精力过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④由于企业规模的原因,多数企业没有大型复杂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经验。⑤只有极少数软件企业,具有通晓国际商业惯例的人才,并具备跨国外包经验。
一间知名的IT咨询公司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应借助在中国落户的跨国公司的市场渠道,进入其本国市场,中国企业可以由软件转包做起步,形成能力后再直接进入其所在国市场。以循序渐进的方法,积累自己的国际商业经验,快速形成规模。掌握大型复杂项目的管理能力、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和用户经验。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你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正面竞争的实力时,你才真正具备了在中国市场上取得高端应用项目的能力。”
软件市场是开放的,中国的软件市场早已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或者说,软件与IT外包市场和生存在这一市场中的产业,依其自身的特性(除日本这样的特殊情况外),基本不再受国别限制,而是依照通用的商业规则在运行。即使是日本,也因为 35%-40%的成本下降,而加速将低端业务外包到海外。
中国的软件企业,应把握住全球软件与IT外包业务快速离岸发展这一商机,将美国、欧洲和亚洲(主要是日本和韩国)市场与国内市场连接为一个全球市场看待,以成为具有咨询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软件产品开发与制造商为目标,以IT硬件的中国制造为模版,在软件与IT外包产业中建立中国制造的品牌。
我们在日本软件与IT外包市场上已赢得了信誉。尽管我们的企业很难进入日本市场的总承包商序列,但我们最早进入日本市场的骨干企业,已经开始与日本的总承包商一起面对用户,从需求开始介入项目、参与设计承接详细设计和开发及测试工作,并承担后继服务,对日本市
场的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也已经开始。日本市场潜力巨大,其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0%,中国企业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与印度企业在北美市场的地位相当。今天日本软件与IT离岸外包仅占其市场总规模的不足1%,而50% 以上的增长幅度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在日本市场上,我们可以锻炼队伍、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快速扩大团队规模、提升企业质量。将来当我们与印度企业在北美市场上平分秋色的时候,日本仍应是我们的主要市场之一。
我们与印度两国产业之间,有竞争、有相互需求,也有合作的空间。今天我们与印度企业分别生存于各自的市场中,还未形成正面竞争。但随着互相进入对方市场速度的加快,我们一定会成为全球软件与IT外包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伙伴。今天印度企业希望借助进入中国市场,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平抑人力资源成本、进入东北亚(日本和韩国)和中国市场。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与印度企业的合作,训练出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团队,提升我们企业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了解进入欧、美市场的渠道和商业规则,积累面向全球市场的经验。我们的企业与印度企业,将会通过交流、合作和竞争,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欧、美的软件与IT外包市场,是全球市场的核心,美国占有市场总量的40%,欧洲占总量的30%。进入欧、美市场,是新兴软件国家的终极目标。中国是所有竞争者中最具实力的国家,印度的主要软件企业有一个共识:“未来中国将是印度在欧、美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今天中国的企业主要是透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研究和开发中心转包来获取欧洲和美国的订单。但值得欣慰的是,近一两年,在国内与跨国公司合作了较长时间的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了欧、美市场的能力。其中一些企业(尽管数量很少),在欧、美市场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欧、美市场的基于IT的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已经起步,且发展迅速,开启了一片新的空间。我们的多数企业还不适国际市场,我们与印度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借助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机构转包过渡,与印度企业合作进行学习经验,以及进入欧、美的基于IT的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市场。是我们进入欧、美国市场的三个起步点。万事开头难,当我们度过艰苦的学习期之后,将会与我们在日本市场的发展一样,出现井喷式增长效应。
我们不应再强调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因为软件与IT外包产业,本身就是全球化产业,它不需货物的流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赖的是通信和网络基础。这一产业,生存在不受国界限制的开放的全球市场上,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发展壮大。我们已经开放了我们的市场,我们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也将以勃勃的生机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