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频繁跳槽是职场自杀行为
频繁跳槽是职场自杀行为
每个人在即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经历若干次得职业转换:从这家公司转到那家公司,从这个行业转到那个行业,或者哪个企业也不去,选择自己创业。跳槽也好,转行也罢,创业也罢,只要这种职场转换一道来,我们都免不了问自己:“我现在该找一份怎样的工作呢?”或者:“我能做一番怎样的事业呢?”
根据美国的一项数据统计,在美国每个月换工作的人数约在80万左右。越来越壮大的跳槽一族,把换工作视为寻求自我提升与突破的有效渠道,认为“变”才是最安全的,才不易被竞争大潮淘汰。跳槽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千万不能把跳槽当成逃避现实的手段,否则,您会越跳越糟,失去方向找不到北。
跳槽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被迫跳槽,也就是被公司辞退;一种是主动跳槽,主动跳槽又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因为现在公司提供不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薪酬而选择离职跳槽,另一种是消极的,因自己发现无法承担责任而自我放弃。
有些求职者因为工作不好找,就随便与愿意接受自己的用人单位签约,工作了几个月,结果却发现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就仓促跳槽。可是他们并没有发现自己究竟有什么优势,自己适合做什么,所以导致跳槽屡跳屡败,因此建议各位年轻的求职者,在找工作之前就要对自己作认真的思考,看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份工作,有没有能力做好它,有没有韧劲将它坚持到底。
另外,因为与老板关系不好就跳槽是不明智的。要明白,人际关系相处的好坏,并不是判断跳槽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家公司本身是否可以给你带来发展空间,是否能够提升你的职业含金量,才是你最需要去考虑的,如果仅仅因为与上司关系不好就冲动地跳槽,而考虑自己职业发展的连贯性,即使跳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首先应反省一下,与上司之间的尴尬关系,自己是不是有责任,自己的个性是不是太锋芒毕露,可以适当改变一下自己的处事方法。如果确实是上司存在的问题,也要看是否可能换到其他部门。
为什么跳槽太频繁不好呢?其一,人的一生中,掐头去尾,实际工作的时间只有30—40年。在这段时期内,谁都希望干成几件事。但是如果你在年富力强的时候频频跳槽,在哪里也扎不下根,那成就从何谈起呢?过去提倡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如果我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对那些频繁跳槽者真算得上是金玉良言了。其二,频繁跳槽会使人滋长投机取巧,华而不实的心理。其三,频繁跳槽会引起聘用单位的反感,认为你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在哪里也干不长。
自由职业者是跳槽频繁的人在目前相对自由的时代最适合的职业,不过自由职业者的职业生涯曲线更加不确定,历史上可参照的榜样就是奉旨填词的柳永——这是历史上此类人的最高职业成就。不过这样的人,大多浪迹一生,潦倒残喘,不足为法。
频繁跳槽的原因是跳槽的动机不对头。跳槽是为了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所以在选择单位时一定要慎重、认真,对自己力不胜任,引不起兴趣的岗位即使待遇诱人最好也别去,一旦选中了就要认真干一段,干出成效来。
最危险的一种情况莫过于在一次次的跳槽和创业中,让自己在以往的职业生涯中好不容易积蓄起来、沉淀下来的职场能量一次次地“归零”。许多年轻的职场人士,大多都有这样的职场经历:经过职场前10年的轮回后,发现自己再也升不上去了,而升不上去的原因就是自己频繁跳槽的经历。然而自己走过的道路又无法更改,所以,人生脚步一旦迈出就无法收回。这就是随意跳槽的代价。
职业规划师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案例:一个工作经历已有七八年的职场“老人”却说不清自己到底在从事哪个职业——他们今天做这份工作,明天做那份工作,但前一份工作和后一份工作几乎毫无关联。这使得他们本该已经是某个领域的资深人士了,却可能还在为找工
作而犯愁或者是还停留在职业探索期,对未来一片茫然。正是盲目的转换,使他们的历史职场能量无法对他们目前的职业经历提供任何的帮助,导致他们在以往经历中积累下来的职场能量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化为了零,他们又重新变成一个个职场新手。表现出来的后果是,过去的职场能量不但无法给自己信心暗示,更无法给别人以信赖感。
因此,明智的职场斗士,会在进入职场生涯的一开始,或者在面临职场转换的起始时刻,就将“职场能量积累”作为最重要的一条,纳入个人的整体职业规划表中。他们绝不容许自己的职业前后脱节,绝不容许自己的职场能量莫名其妙地释放、僵化、归零,他们总会用尽一切办法,把每一次的职场转换链接到前一次到达的驿站轨道上。这样,职场转换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升级,而不是格式化。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应是我们工作的原则。既然选择了一家公司,我们就应该为做好工作而努力,而不应总计较自己的付出是否与收入对等。要知道,被员工们认为是最差劲的公司也有很多有利于员工成长的东西,而大家公认最好的公司或最成功的企业也有其不足之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企业,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企业。
跳槽到一个新环境,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融入一个新环境是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和时间的。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常挪的树长不大”。而“下一份工作会更好”在很多情况下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频繁的跳槽直接损害的是公司和老板,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对员工的伤害更深。因为跳槽者个人资源的积累和自身能力的培养都必然因此大打折扣。
从职业角度看,一个人一生中难免要调换几份工作,但做出转换前,必须考虑到这种转换是在整个人生规划的范围内做出的调整,而不是盲目的跳槽。可能新工作会使工资待遇有所提升,但若跳槽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个人能力和价值的提高”,而只是为了多一些金钱上的收入,那便是得不尝试了。当感到自己怀才不遇时,正确的态度是:立足于现实,调整好心态,将现有的工作做得更好,甚至最好。
更重要的是,一个频繁跳槽的人,在经历了多次跳槽后,会不自觉地养成一个习惯:当工作不顺时想跳槽,人际关系紧张时想跳槽,想多挣几个钱时想跳槽,甚至没有任何理由也想跳槽,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用跳槽来解决,这些人却不想一想,如果换工作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换了那么多还不行呢?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我们拥有了相对自由的职场时代,作为职场中人应该珍惜这种自由,而不是浪费这种自由。然而,在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所谓的职场精英人士却不知道珍惜,反而打着追求个人梦想的旗号,肆意地挥霍和浪费自由。稍微不随心或者有一丁点儿不如意就辞职,频繁跳槽、随意跳槽,职场跳槽泛滥,结果导致整个组织效率低下,也导致个人职业生涯在低层面徘徊。不珍惜的结果必然是受到惩罚,使自己的职业之花过早地凋谢,职业青春期大大地缩短,这都是自己糟践自己的结果。
相反,在这个职场相对自由的时代,最终能成大器、能晋升到职场高位的,一定是那些不浮躁、沉下心来做事情的人,这些沉下心来、沉到一个行业、沉到一个具体的组织当中做事的人,才有可能是未来职场的栋梁。作为职场中人,至少在一个优秀的组织当中要沉淀个四五年以上才有价值,才能学到一个优秀组织的精髓,不然浮光掠影,频繁跳槽,则什么也难学到,在未来社会的大厦中至多是砖瓦,而不可能是栋梁。
第二篇:大学生频繁跳槽
大学生频繁跳槽,伤不起!
又到一年毕业季,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中小企业揽才难。频繁跳槽、渴求发展的大学毕业生,重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两者该如何有效对接?
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令人头痛,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年关”;一边是中小企业大呼“揽才难”,却又对大学生的招收并不太“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年级本科生钟滔与他的“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团队十分感慨:“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12万剧增到660万,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呈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题年复一年地被社会各界热议。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却面临招人难的困境,其中以中小企业情况最为明显。可以吸纳75%就业大军的中小企业,本应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广阔平台,双方却似乎陷入了一个‘相看两厌’的怪圈。”
与钟滔一起参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的共有6000余名华南理工大学学生。他们利用寒假回家的机会,深入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走访、采访的方式,取材于在校大学生、已毕业大学生(指毕业0年—5年)和用人单位三方,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6510份,产生调研报告1632份。作为项目组负责人,钟滔带领他的团队在这些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完成了16万多字的《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用人单位和政府层面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系统建议。
今年3月份,这份建议被送达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亲笔批示。10月,这份调研在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决赛中一举获得特等奖。这些荣耀都是钟滔没有想到的。发起这个调研,他们只是想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希望能给人们一些有价值的提醒:学生和学校对就业的认识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错位现象,这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跳槽频繁谁之过?
跳槽现象频发,是由大学毕业生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自我要求和需求的双重缺位直接造成。而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双方而言,谁都伤不起!
孙勇在一家刚刚起步的网购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他在南方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面对长长的求职者队伍,第一个提问总是:“如果你被录取了,你打算在这个职位呆多久?”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心里都悄悄藏着一个算盘,事先说清楚比较好。”孙勇自己对此有切身体会。2002年从一所市属高校毕业至今,他已换过10多份工作,最开始几年,长的能干1年,短的只干了3个月便跳槽,直到2009年进入现在这家公司,才稳定下来。
“以前只是把一份工作当作下一份工作的跳板,总想找一份福利更好、前景更好的工作。现在才知道,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企业里刚工作一两年开始上手了就要跳槽,给企业带来多少麻烦。”孙勇说。
相比孙勇的体谅,钟滔在走访家乡一家中小企业时所听到的诉求更为偏激。该企业负责人告诉钟滔,其实企业特别重视大学生,但招来的大学生跳槽率太高了,平均一两年就要走。这些大学生们通常是在企业进行完培训,刚刚对企业工作上手之后就提出辞职。失望之至,这位负责人决定:“再也不招大学生了。”
钟滔等人完成的调研结果显示,近几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3年内跳槽率达到70%。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大学生过于频繁的跳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招聘成本损失和管理难度,招收大学毕业生几乎成了一项“风险投资”。
“学生把不准用人单位的脉,就业时自然就不容易走对路。”钟滔觉得这源于学生自我要求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不对等现象。具体到思想精神层面,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是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但这一项在满意度调查中却排名倒数。根据他们的深度访谈及二手资料分析得知,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诚信缺失、奉献精神不够等方面。另外,大学生的就业期望高,普遍存在从众心理等,也促使他们老“安不下心”。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来自学生本身、家庭、学校、企业、社会等。
关于换工作的原因,大学生们自己怎么说?调查显示,在转换工作的已毕业大学生中,有30.3%都是因为前景不乐观而选择离开,比因待遇不足离职的(27.8%)还要多,有13.8%的已毕业大学生认为企业文化氛围不浓是自己离职的原因。而另一个调查系列中,中小型企业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正是因为其福利不好(30.9%)、没有发展前途(28.2%)。也就是说,大学生责任意识缺位或许是跳槽频繁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企业未能留住人才也有着自身的原因——自我要求与人才的真正需求产生错位,造成留才机制的缺口。
由此可知,跳槽现象频发,是由大学毕业生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自我要求和需求的双重缺位直接造成。而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双方而言,谁都伤不起!
你我皆头疼的“短板”
当今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是考试成绩,这是否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宗旨相一致?如果不一致,用高校人才评价体系选拔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很可能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大学生什么都不懂,所谓证书都只是一张纸。”在广东佛山,一家装修材料公司的负责人直言。去年她的公司招进2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干劲十足,却“纸上得来终觉浅”,虽有专业知识,却仍要经上岗培训从头学起,这让她十分头疼。
钟滔告诉记者,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视,但其满意程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第二,基本技能薄弱,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难以承担工作重任。
类似的还有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满意度远低于重视程度。钟滔的项目组通过二手资料和深度访谈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一是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二是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三是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四是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
在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中小企业,员工的这两项能力与他们的生命线息息相关,岗前培训所需的人力物力大量投入却是不少老总需要考量再三的问题——企业资金链的承受能力,促使他们往往宁愿选择招收有工作经验、可以马上上手的员工而非大学毕业生,以获得近期更大的回报。
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大学生自己深感头疼的“短板”。在对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对于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8.04%的人认为是人才培养模式,24.01%的人认为是学校的实践教学,20.42%的人认为是专业及课程设置。在校大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措施中,29.5%的大学生选择“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这表明他们对实践在深化理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视;同时他们要求学校在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改进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厚实的土壤。
“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钟滔直言,虽然现在许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多少高校真正改变这种不匹配的状态。
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影响了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过程中,用人单位首轮筛选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但钟滔和他的项目组在访谈过程中却发现,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都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原来,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初期选拔人才的投入,只能放弃考察期等耗费大量单位资源的行为,选择市场上已有的公开信息选拔人才,也就是考试成绩。但是从他们的需求目标来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个问题引起了钟滔的深思:“当今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是考试成绩,这是否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宗旨相一致?如果不一致,用高校人才评价体系选拔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很可能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三篇:做营销频繁跳槽是大忌
做营销频繁跳槽是大忌
作为求职者,如果要在营销工作上有所作为,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克服一时薪水较低的痛苦,稳扎稳打,潜心学习积累经验。职业顾问强调,频繁跳槽是职场大忌讳,特别是在营销领域,成就事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巧,还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有事业心、勤奋、诚实的人。
营销是一个充满智慧行业,同时现代营销也为它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告别了传统的推销,所以本行业的高级人才一直稀缺,特别是随着跨国集团公司的大举进如,更是对本行业的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但据了解人才市场中不少求职者也并非科班出身,甚至对营销没有兴趣,只因身无长项,而对就业压力,选择了注重能力而非学历的营销,存在侥幸和慌不择路的心理,门槛已然难以逾越;还有一些人从事一段时间的营销人员,没有掌握营销的精髓、积累足够的经验,就被“低底薪+高提成”等营销行业的特点所击退,即使跳槽依然无法摆脱新人的命运,依然没有成为核心的营销人才。
“营销是企业的生命线”,某资深市场分析师表示,目前国内高素质的营销人才还存在很大缺口。营销人才的强烈需求集中在中高端人才上,同时销售的概念也由简单地推销产品延伸为一门复杂而有深邃内涵的学科。就业指导专家指出,营销类人员招聘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营销人才相对过剩,中高级营销人才却重金难见。销售总监、销售经理和业务精英等销售类职位,几乎是用人单位重点招聘的职位。
此外,优秀的营销人才匮乏,普通的营销类人才职业素养不足,也是中高级营销人才需求紧俏的原因。同时,业内人士认为,营销类人才需求强劲的原因还有,新公司的增加和新残品的开发问世,造成营销类职位需求的直接增加。而“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营销人才成为同行业企业的争斗目标。而这些复合型人才需要既了解产品又能对市场即使作出判断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但据相关调查显示,企业里流失率最高的是营销类人才。一家主营服务产业公司的营销总监崔先生认为,营销类工作的薪水一般是属于“复合”式的,分为微薄的底薪和变化性很大的提成部分。部分营销人员常常在试用期间尚未结束尚未结束便“临阵脱逃”,失去了在该类职位上继续发展的机会。
业内人士称,营销人才需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除必须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有非常强的洞察力和组织能力,敏锐观察到市场的变化,并把这种市场变化的趋势、信息传播给体系和队伍,才能形成共识。而培训过程对于营销人才,特别是没有类似工作经验的营销新人,是非常必要的。营销业的培训也是“复合”式,不仅要掌握推销的口才和技巧,也需要对推销的主体行业了如指掌。所以,营销人才不是单一的人才,也是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而各大院校多已开设了营销类专业,在主干课程中除了英语、计算机等通用课程外,还开设了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学原理、推销技巧、商务谈判、网络营销、消费心理学、营销规划、现代广告学、物流管理等专业。在一些学校的选修课程中,还有方言、演讲与口才等独具特色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于提高营销人才素质非常必要。
第四篇:频繁自杀教师
频繁自杀教师,谁最痛
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未满30岁的高三年级班主任赵鹏服毒自杀。他留下遗书称,活着太累,每天无休止的上班让人窒息,工资只能月光,决定自杀离世。据悉,赵鹏3月份的工资为1950元,包括1450元基本工资和500元补助,而4月份没有补助,只有基本工资。(5月28日《新京报》)
赵鹏自杀的阴影在我们心中还未曾逝去,我们还在为那个年轻的生命伤感的时候,近日网上暴出的另一个更加年轻的生命的逝去,又一次剌痛了我们。
海南省三亚市一所中学一黄姓女老师今年3月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被发现在宿舍内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受到学生的恐吓和威胁,而且称“学校故意安排我做那么多活,我都累垮了”,家属由此认定该女老师之死和校方给其太大压力有关,并向校方提出赔偿要求,但校方在支付了抚恤金、安葬费等9万元之后便再无下文。
该名自杀的老师名叫黄芬(化名),出生于1988年10月4日,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人。2007年从澄迈中学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就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并取得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7月毕业后分配至三亚市一所中学,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及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并担任高一(7)班班主任。
由于工作环境闭塞,以前我从未留意过教师自杀事件,偶然听说,也总觉得有些耸人听闻,未曾深刻思索过,也没有考虑过教师自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上网查阅教师自杀相关信息,却着实吓了我一跳,全国中小学教师自杀事件大约平均每月发生10次,一年内约120次,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120位教师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120,不是一个大数目,可是相对于我们的教师队伍来说,也足以令人震惊。1.2002年05月29日
浙江桐乡第十中学(炉头中学)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跳楼自杀。造成脚踝粉碎性骨折,腰椎折断。2.2003年2月18日
江苏南京一中年女教师一纵身从办公楼三楼跳下身亡。3.2003年9月6日
福建福州连江第五中学发生一起跳楼事件,年仅29岁的原该校高三语文老师曾建茂于9日凌晨6点左右从六楼跳下身亡。
何女士哽咽着继续说:“丈夫在七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后回到家里,跟我说他现在压力很大,想不到他会在9日早晨做出傻事„„” 4.2003年11月8日
广东德庆两教师相继跳楼。
春季开学的第二周,德庆县成人中专学校原团委书记李丽玲因家庭感情问题而跳楼离开了人世。
10月5日中午,德庆县新圩教师村某栋宿舍5楼的一位住户里,传出了吵闹声,2时许,只见男主人冲出房门,从5楼纵身跳下。跳楼自杀者系德庆县德城镇登云小学的教导主任张某,今年30多岁,有个2岁多小男孩,其妻也在德城二中工作。2人都是拿国家工资的,本来日子也应算是可以,但张某家时至今日都没有买房子,其妻子又花钱大方,因此,夫妻间产生不少矛盾。5.2005年5月25日
广东东莞市教育部门获悉,该市某中学一名年年被评为先进的优秀教师因不堪巨大的心理压力,从二十七楼跳下身亡,随后死者所在学校的校长也被免职。6.2005年9月29日
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八镇中学青年教师张健跳楼自杀。这位专门给学生做心理健康指导的老师,最终没能解开自己的心结,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崩溃。一种说法是,该教师在学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许多,本应在竞选中当上教导主任,可是校长没有选择他,导致他心里崩溃,从他姐姐家居住的6楼跳下自杀身亡。而按照老师的姐姐的说法是,袁华是因为举报校长有经济问题,被校长无数次迫害,走投无路才跳楼的。
7.2006年4月14日
广东省一级学校113中学初一某班女班主任从住所跳楼身亡, 据称其工作压力巨大,曾因精神问题病休。该老师家庭和睦,性格向外乐观。工作积极,比较珍视荣誉。8.2005年5月10日
浙江平湖农村一名教师于5月10日晚上10时左右在杭州割喉自杀,年仅33岁。
他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多次评为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多年,任教已经十多年,为人厚道,工作积极。9.2006年09月09日 浙江瑞安, 一名年仅29岁的美丽女子,在8月18日这一天突然香消玉殒。她从家中5楼窗口坠落,身上仅穿一套贴身内衣———瑞安市第三中学英语教师戴海静就这样凄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戴海静系精神抑郁症发作,引发夜间跳楼自杀。”经过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三级公安机关的联合调查,终于有了结论。10.2006年10月17日
今年26岁的乡村女教师覃某,住院治疗精神障碍症期间突然跳楼身亡。覃某是广西巴马县某乡中心小学教师,2006年3月30日到广西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就医,经门诊医师初步诊断其患有精神障碍症,遂收入该院心理康复中心住院治疗,入院后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006年4月29日上午,其亲属突然收到心理康复中心通知,称覃某在离开住院部约二百米处的实验楼上跳楼自杀身亡。11.2007年06月27日
福建泉州晋江内坑镇内坑中心小学六年级一名张姓女教师,从四楼跳下身亡,留下10岁的女儿。
据家属王先生称,前天晚上,他爱人一直在担忧自己班级的成绩,此前的一次考试,因为班级成绩不好,她曾受到学校的批评,压力大,„„ 12.2007年08月15日
福建泉州市区某小学三十多岁女教师黄某,在新华南路的住处跳楼身亡。海滨派出所调查后称,黄某因为工作压力大,精神抑郁,才导致悲剧发生。
13.2007年07月28日 南京六合一教师从教学楼4楼跳下自杀身亡。跳楼男子姓王,今年40岁,目前教4年级数学。校长介绍,王老师到该校任教数年,平时与同事关系融洽,教学水平属中上游。
一幕幕悲剧一直在我们身边发生,并且不断被重复上演着;一个个原本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却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我们看到,大多数自杀的教师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承受不起,所以以死求得解脱。我们不能一味地将责任归于这些自杀教师身上,责怪他们心灵过于脆弱,抗挫能力差,责怪他们没有责任心,不珍惜生命。当青少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被相关法律保护起来后,当青少年的弱势地位被一再夸大后,没有人注意到教师这一群体正处于最尴尬的地位,没有人关心教师特殊的心理需求。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全社会大张旗鼓的尊师重教,我们听到的是夸大其词的违背人性的宣传,我们面对是教师师德被过分开发的现状。一个个人为拔高的教师典型事迹让我们不寒而栗,那些眼中没有孩子,没有父母,没有亲人朋友,有的只是学生,只有成绩的教师成了优秀师德标兵,成了正面典型,成了教师学习的榜样。这无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只有这样绝情绝义对不起父母亲人死守着讲台的教师才称得上优秀教师。所以我们在各种先进教师事迹中,更多的听到是为了学生父母重病不曾看望过一次,父母去世不曾灵前跪拜,孩子幼小被锁在家中,家中大事小情全推给爱人。说者声泪俱下,听者却触目惊心。这就是我们所崇尚的师德吗?这就是值得全体教师效仿学习的典型吗?我不知道,这种的对自己亲人冷血的教师,会一腔热血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吗?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源于对学生厚重的爱,但她的爱不只是对学生,对父母、爱人、公婆、同事,她一样倾注了自己的爱,我认为,只有让周围的人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样的爱才配称得上大爱。
在这种“尊师重教”氛围中,教师越来越难做。“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头上戴着这么多光灿灿的帽子,你好意思开口涨工资,闭口要待遇的吗?领导安排你超负荷的工作,你好意思拒绝吗?家长眼巴巴地等着孩子出成绩,你好意思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吗?谁叫你的工作那么神圣呢?你苦你累你清贫,那是做教师必须拥有的,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否则就是觉悟低。责任心越强的教师压力就会越大,因为他们工作认真负责,因为他们知道要为人师表,而那些缺少最起码的师德的教师却生活轻松,因为他们是在混日子。我想选择自杀的这些教师,应该多是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面对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反差,面对超负荷的工作,面对捉襟见肘的生活窘境,梦想破灭了,生活之舟搁浅了,万念俱灰之下,他们走上了绝路。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教师自杀事件,我们只有自哀,我们自哀却无力改变什么,亦使后人而复哀我们。面对同行们那一朵朵过早陨落的生命之花,谁最痛?惟有我们这些不文一名的普通教师而已,我们,也仅仅只能痛一痛而已。
第五篇:频繁跳槽,伤害自己更深
频繁跳槽,伤害自己更深
摘自:作者:人力资源日期:2012-5-9
雪莱说:“人与人之间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只不过有的人比较清楚自己的价值罢了。”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有更有价值的东西值得追求,那就是创造价值并实现自我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
布朗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由于在校表现突出,毕业前就炙手可热,好几家国内外大公司都向他下了聘书。毕业后,他直接进入了一家企业做策划工作,并得到了相当可观的薪水,而策划的工作量又不大,这让他的校友感到羡慕。
但是布朗在刚过试用期之时就毅然提出了辞职,会司的上司对他很是赏识,就极力挽留他,并给他分析这份工作和行业的前景和发展的空间。然而,有更多想法的他还是离开了,这让同事们一片啼嘘,很是费解。
很幸运的是,他就又进入了一家大企业担任软件设计师,这也是公司要职。然而,和上次一样,仅仅三个月时间,他就又离开了这家公司,原因仅仅是因为他认为老板太傲慢了,对他不尊重。
辞职之后的3年里,布朗不断地换工作,但找了十几份工作还是没有一份他认为适合的工作。在他眼中,他所到的每一家公司都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
而原来跟他一起毕业的同学都干得非常好,有自己做老板的,有做部门经理的,最差的也在公司担任要职。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陷入了无限的懊悔之中。
在人才市场应聘的过程中,一家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员铿锵有力地告诉他:“我们对频繁跳槽的人概不接受,尽管他们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悄售渠道,但是频繁的跳槽让我们怀疑这人的诚信度。而对于公司招进来的员工,公司不希望常常接到他们的辞职报告。”
同时,另外一家招聘主管这样说:“我们开发软件时,一个项目至少要花上半年的时间,而培训一个新人就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我们总不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培训新人上。所以我们希望培训出来的人才能够同公司一起成长,共同发展。”更有公司的招聘主管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公司是不欢迎频繁跳槽的人的。”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大多数公司对于刚毕业时间不长,在工作中还没有做出成绩来却频繁地跳槽的年轻工作者是不接受的。频繁跳槽的人无论什么原因,给公司的感觉就是太缺乏稳定性、诚信和抗打击能力,即便是真正的人才,公司也不敢大胆地聘用。
最后的结局是布朗进了一家三流的公司,而其工作环境和薪水都远远不如起初的任何一家公司。
员工缺乏诚信度,频繁跳槽最直接受损失的就是公司,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对员工的伤害更深。频繁的跳槽并不利于个人资源和经验的积累,还会使人养成“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思想。
金融界的杰出人物罗塞尔·塞奇认为单枪匹马、既无阅历又无背景的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起步时的六步是:
第一步,谋求一个职位。
第二步,珍惜你的第一份工作。
第三步,养成诚信敬业的好习惯。
第四步,工作中认真观察和积极学习。
第五步,努力让自己成为公司不可替代之人。
第六步,把自己培养成有礼貌、有修养的人。
【人力资源管理】
当整个商业领域都笼罩着一种跳槽的不良风气的时候,钱森经受住了考验。钱森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来到了纽约,刚进公司的时候,他主要从事校对工作。在这里 他一个星期只能挣15美元,而且校时的工作繁琐,每天从早忙到晚,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工资低。朋友见他如此辛苦,就劝他换一个工作,可是钱森并没有放弃,也丝毫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金钱的诱惑。他踏实和诚恳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一年以后,他的周工资猛增到了80美元,而且被升到了一个重要位 置上。在新的岗位上,钱森仍然坚持一贯的作风和工作习惯,这让他的能力逐日提升,最后被晋升到总编辑的职位,成为整个公司拿最高薪水的人。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初人职场频繁跳槽的人总有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命运不济、怀才不遇、得不到老板的重视、别人不理解自己等,总幻想着跳到一个新的单位后能解决这些问题,而在新的单位又有其他的许多问题出现。在跳过多次以后才发现自己在走一条曲折的路。
所以,不要埋怨公司的制度和公司的管理,或许每个公司都会有不完善和不合理的阶段,但员工的职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并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创造价值。你的任何举动和努力,老板都是看在眼里的,或许你没有身居要职,没有加薪水,那只是时机还没有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