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调研课题—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机制约束与重构(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12:1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5-调研课题—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机制约束与重构(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5-调研课题—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机制约束与重构(最终版)》。

第一篇:05-调研课题—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机制约束与重构(最终版)

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机制约束与重构

崔彬

[内容摘要]

做好“三农”工作是当前全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金融扶持“三农”发展的各项宏观政策已渐显效果,可从有关运行状况显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牧区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究其原因:金融支农的效果不好并非金融不支农,而是因为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部门存在着许多“两难”问题亟待解决。本课题试图对县域金融体制及其内部运行机制对支持“三农”发展的约束等加以论述剖析,提出如何立足实际,着力重构县域金融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三农”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农金融机制约束与重构

[论文提纲

一、县域金融体制及其内部运行机制对支持“三农”发展的约束

(一)农村信贷投入方式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突显。

(二)县域各商业银行机构萎缩,信贷授权额度小,贷款明显下降。

(三)县域资金外流,资金供需矛盾比较紧张。

(四)农村信贷渠道单一,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支农职能失衡,农村信用社支农步履维艰。

(五)县域金融体制的现状造成县域金融服务的功能不健全,降低了金融支农的合力。

(六)信用缺失,贷款担保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二、重构县域金融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三农”更好发展

(一)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度改革和调整在县域农村业务的运作结构。

(二)完善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机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三)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

—1—

(四)对农业发展银行政策职能重新定位。

(五)改革邮政储蓄经营机制。

(六)建立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规避农村金融风险。

[论文正文]

党和国家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1月,中央新的‚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农村金融改革及农村资金的供给问题,‚三农‛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三农‛资金的投量和投向。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的作用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县域金融体制及其内部运行机制对支持“三农”发展的约束

当前信用社的小额农户贷款是农业贷款的主流,小额农户贷款在额度小、期限短、方便灵活方面,使农民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农民的极大欢迎,促进了‚三农‛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农民贷款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县域金融体制及其内部运行机制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其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信贷投入方式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突显。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出现了新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业、个体运输业等新型农工商结合的经济组织逐步形成,其对贷款的需求十分旺盛,小额贷款的额度与期限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一方面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农民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种籽等小额贷款已基本得到满足,农民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农村的信贷需求也开始发生很大变化,已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在生产上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多样化,对贷款的品种、需求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农民不仅仅单纯依靠种地、养殖为主,逐步向种、养、加一体化发展,而且贷款的周期也要求越来越长,小额贷款的方式和额度已不适应新时期农民对贷款的需求,只依靠信用社势单力簿已满足不了‚三农‛发展对金融

支持和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高层次的要求。

(二)县域各商业银行机构萎缩,信贷授权额度小,贷款明显下降。近几年,商业银行按照‚效益优先、绩效挂钩‛的原则进行了大的改革,其中撤销机构、精减人员、减小信贷授权额度是最大的改革,据调查,目前笔者所在地国有商业银行在旗县以下分支机构已由2000年的15个减少到8个,从业人员也减少近一半,其中工、农二家银行在乡镇只有8个机构,农业银行撤消得最多,由1998年的28个机构减少到目前6个。贷款除小额质押贷款不用上报审批外,其他贷款均实行县域支行考查、上报,由二级分行或一级分行审批。由于贷款手续烦琐,审批时间长,严重影响了贷款的投放,贷款供给明显下降。

(三)县域资金外流,资金供需矛盾比较紧张。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本身需要大量外部资金输入,但现实情况却是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资金外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模式直接造成资金外流。科左后旗邮政储蓄存款在全旗储蓄存款中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以上存资金形式从农村抽走一部分资金。由于商业银行上存资金收益实际大于贷款收益,因此各商业银行宁愿将相当部分的农村存款上存而不愿放贷。据统计,近年各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年均在11,500万元左右。

(四)农村信贷渠道单一,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支农职能失衡,农村信用社支农步履维艰。除了农村信用社以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只吸存、收贷,而很少放款。唯一的农业发展银行也只专职于发放粮食收购专项贷款,虽然从今年开始,可以发放农副产品加工业贷款,但由于贷款门槛高,加之科左后旗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大都达不到贷款条件,这样的结果是政策虽有,但很难得到资金支持。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因而重任就落到农村信用社身上。今年新增的农业贷款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重任,使原本就经营艰难的农村信用社更显得力不从心。

(五)县域金融体制的现状造成县域金融服务的功能不健全,降低了金融支农的合力。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太窄,尤其是

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政策性农业银行的作用;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自身效益的考虑,商业化和集约化经营力度加大,大量的基层金融机构被撤并,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对农业投入的资金逐渐减少;三是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沉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结算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很难真正发挥好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四是在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机构网点撤并后,作为农村金融主力的农村信用社在结算渠道和结算手段上发展缓慢,没有及时填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后产生的市场空白,导致农村结算服务手段落后,结算方式单一,影响了农村资金的周转速度,使农民增收失去了本土化的金融服务;五是农村金融产品单调,农民可选择的金融产品仅有存款、贷款等,且基本上是城市金融产品的简单复制,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市场的发展。

(六)信用缺失,贷款担保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积极性。目前有一部分人信用观念淡薄,即使有钱也不想还金融机构贷款,缺乏借钱要还的信用意识。甚至还有人认为能骗到贷款是一种能力,所有这些扭曲思想大大败坏了信用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据调查2005年6月末,科左后旗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不良贷款余额为1,383万元,除小部分是生产经营或天灾病业造成的外,其余大部分是由于部分贷户不讲信用造成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存在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土地承包权抵押存在很大的难度,农民缺乏其他的抵押品,又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由于农业保险萎缩,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无力归还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二、重构县域金融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三农”更好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结合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现状,对加快县域金融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促进支农服务建议如下:

(一)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度改革和调整在县域农村业务的运作

结构。一方面要适度调低系统内上存资金的比例和利率,以解决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资金流向非农业领域这种资金盈缺布局不均衡、两极分化越拉越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适度‚放权‛,给予或扩大基层行的资金授权授信额度和新增贷款的审批权限,规定国有商业银行新增农业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30%,为基层行扩大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营造一个宽松的经营和发展氛围。

(二)完善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机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金融机构要改进现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在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和约束机制的同时,更要建立和完善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实行贷款责任、权利与利益相一致,调动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同时转变经营理念,增强贷款营销观念,准确市场定位,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培育效益增长点,通过增强有效信贷投入盘活存量贷款,在支持经济发展中防范金融风险。

(三)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定位,限制其资产运用范围,规定其农村资金来源用于发放‚三农‛贷款的比例,解决职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基层信用社的积极性,提高为‚三农‛服务的绩效。同时,通过改革,尽快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综合实力,填补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后留下的空白,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先锋作用。提高小额贷款的额度和扩大贷款范围。针对当前农村和农民的贷款需求变化,信用社应定制合理的支农贷款办法,适当提高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对不同的产业资金需求行业,采取不同的贷款最高限额,拓宽贷款的用途和范围,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比例,满足农民的大额贷款需求。

(四)对农业发展银行政策职能重新定位。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的运作不应仅是单一地承担农副产品收购、储备、调销贷款任务,还要突出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真正承担起支农重任。一是调整贷款对象。把贷款对象由原来单一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逐步扩大到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非国有企业。二是适当延伸业务范围。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延伸对粮食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支持具有收购资格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粮食收购与再加工,支持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开展联合经营。三是拓宽业务种类。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贷款

业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改革邮政储蓄经营机制。邮政储蓄这部分资金应返回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可将邮政储蓄新增存款全部用于购买农业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使政策性银行有一个可靠、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农村外流资金回流到农业和农村;二是可允许邮政储蓄机构开展农村小额贷款等业务,规定其农村资金来源投向‚三农‛的最低比例应不低于20%—30%,促进其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竞争,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臵效率。

(六)建立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规避农村金融风险。一是建议政府出资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缓解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建立农业担保基金,由政府、农村企业、农户等多方出资,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担保难的实际情况;三是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集和扩大担保基金,不断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切实解决农民、农业经济组织贷款担保难问题。四是考虑筹建农业保险组织,规避农业风险。农业是个投入大、抗风险能力差的产业,受自然灾害等影响因素较大,一旦有个天灾人祸,信贷投入后形成的风险将是大范围的,这也是金融机构惧怕对农业投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可以将灾害风险、市场风险等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使风险由银行承担转移为由保险机构承担。

第二篇:农行三农金融支持产品

农行特色惠农金融产品介绍

产品一

县域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

产品定义:

本产品是指农业银行向县域中小企业法人客户提供的以动产质押为担保方式的短期流动资金业务,包括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动产质押,是指借款人将其合法所有的动产移交农业银行经营机构或者农业银行委托的仓储公司、物流公司、资产监管人等中介机构占有,作为借款人向农业银行申请办理信贷业务的担保。

功能和特色:

本产品主要是为拓宽县域中小企业客户融资担保渠道而设计,对借款人能提供的质物质押方式设定较灵活,即可实行静态质押,也可实行滚动质押;对质物即能采取现场监管也可采取移库监管;且农业银行能接受的动产质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

(一)钢材类,包括但不限于螺纹钢、线材、优质型材、优线、中厚板、冷热扎卷板、带钢、度锌板、圆钢、不锈钢板、不锈钢管、轴承钢、热镀锌板卷、马口铁、彩涂板;

(二)有色金属类,包括但不限于铜锭、铝锭;

(三)化工原料类,包括但不限于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其他通用化工原料;

(四)大宗农副产品;

(五)木材、石油、煤炭、化肥等;

(六)以上述品种外的动产进行质押的,需报农业银行一级分行批准。

办理流程:

(一)借款人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

(二)银行对客户准入资格及提供的动产进行调查

(三)对经调查符合条件的业务进行审查、审批

(四)签订借款和担保合同

(五)核定担保,办理质物交接登记手续

(六)根据合同约定逐笔核贷,逐笔放贷

(七)积极开展贷后管理工作

(八)按期足额收回信用

办理渠道:

所有经授权的三农事业部辖属经营机构均可办理。

产品二

季节性收购贷款

产品定义:

本产品是指在农副产品收购旺季,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储备企业正常周转资金不足的困难,满足其收购资金需求而发放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产品主要面对有季节性收购资金需求的AA级(含)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期限原则不超过6个月,最长不能超过9个月,不得循环使用,到期必须收回。

功能和特色:

本产品主要是为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副产品收购旺季资金需求量大、时限要求高等困难而设计,对借款人准入和资金需求等有明确的限定。

季节性收购贷款实行“封闭运行、期限管理、专款专用、库贷挂钩”的管理方式。产品主要特色为根据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需求特点,可超企业授信理论测算值为借款人核定授信,超30%(含)以内需农业银行一级分行审批,30%以上需按照农业银行相关信贷制度报批。

办理流程:

(一)借款人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

(二)银行对业务进行调查、审查、审批

(三)签订借款和担保合同

(四)根据合同约定逐笔核贷,逐笔放贷

(五)积极开展贷后管理工作

(六)按期足额收回信用

办理渠道:

所有经授权的三农事业部辖属经营机构均可办理。

产品三

县域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贷款

产品定义:

县域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贷款是指对项目所有权人发放的用于县域内商品流通市场建设的固定资产贷款。总行确定的纳入三农金融部统计的县(含县级市)支行所在行政区域都被称为“县域”。县域范围内农副产品、文化用品、服装家具、装饰建材、五金钢材、种子化肥等流通市场建设都可适用本产品。非县域范围内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贷款也适用本产品。

功能和特色:

县域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贷款合理设定了借款人准入标准和项目准入标准,主要满足各类商品流通市场提供交易用固定场所及交易必需的配套设施产生的资金需求。固定场所主要包括交易厅(棚)、商铺等,配套设施主要包括配套仓库、水电道路、保鲜储藏冷库、停车场、办公用房、安全检测系统、市场信息化系统、商户生活服务等市场附属设施。

办理流程:

(一)借款人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

(二)银行进行调查、审查、审批

(三)签订借款和担保合同

(四)核定担保,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五)根据合同约定逐笔核贷,逐笔放贷

(六)积极开展贷后管理工作

(七)按期足额收回信用

办理渠道:

所有经授权的营业机构均可办理。

产品四

农村城镇化贷款

产品定义:

农村城镇化贷款是指农业银行在县域范围内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改善县域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县域经济承载功能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贷款。

农村城镇化贷款的基本贷款品种为项目贷款,按照还款来源分为城镇化一般项目贷款和城镇化垫支性项目贷款。

城镇化一般项目贷款是指以新建项目法人或既有法人为承贷主体,以项目自身现金流或既有法人综合收益为还款来源而提供的融资。

城镇化垫支性项目贷款是指项目自身收益或既有法人综合收益不能全额还款,以项目建成后的财政拨付资金为部分或全部还款来源而提供的融资。

功能和特色:

农村城镇化贷款可满足借款人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县域园区建设、县域流通市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土地整理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时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

办理流程:

(一)借款人提出书面申请

(二)借款人除提供基本生产经营、财务资料外,还应提供以下项目资料:

1、政府有权部门授权或委托借款人从事规划区域内的城镇化项目建设的批件;涉及用地的,提供建设用地合法手续的证明材料;根据有关部门要求提供的环保评价报告及批准文件;其他批准文件等。贷款申请时尚未取得前述合法性资料的,须提供办理情况和取得计划;

2、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提供有权部门同意立项的批准文件、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需政府核准的项目,提供有权部门核准文件、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他项目(需备案的项目)提供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需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投资项目,提供主管部门批准文件;

3、自筹资金到位的计划和已投入资金的证明;

4、农业银行要求的其他证明文件和材料。

(三)借款人申请办理农村城镇化垫支性项目贷款,应提交以下资料:

1、上款规定的资料;

2、经地市级以上(含)人民政府批准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或特色风貌设计;

3、政府部门出具的书面还款承诺,以及经同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财政还款预算决议。

办理渠道:

农业银行县域范围内所有分支机构。

产品五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产品定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是指用于中央和省级财政主导投资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财政承诺全额偿还本息的贷款。

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期限按照项目总投资规模和财政资金到位计划合理确定,一般不超过20年(含)。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功能和特色:

一是在贷款用途上,主要投向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农村水、电、路、气、医疗和教育等公益性项目。二是在资本金要求上,根据《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1996年】35号)中关于 “公益性投资项目不实行资本金制度”精神,对资本金未做强制要求。三是在贷款期限上,根据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和财政投资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上述特征,符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行的一般规律,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办理流程:

(一)客户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

(二)银行进行调查、审查和审批。

(三)签订借款合同。

(四)办理抵制押登记等手续。

(五)贷款一次性发放或根据合同约定的最高额度和期限分次发放。

(六)借款人按约定还款方式偿还贷款本息。

(七)办理结清贷款手续。

办理渠道:

所有经授权及转授权的营业机构均可办理 产品六 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

产品定义:

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是指农业银行根据借款人申请,向其提供用于开展化肥淡季商业储备业务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也适用于农业银行向借款人开展化肥淡季储备业务而提供的票据承兑、贴现、保函、期限不超过90天的短期信用证及其他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

化肥淡季商业储备业务是指每年进入化肥使用淡季后,化肥流通企业将淡季生产的化肥收储一部分,存到用肥旺季时再集中投放市场的经营活动。其中,与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签署了有效的《化肥淡季商业储备承储协议书》,能够按照协议约定开展化肥淡季商业储备业

务的企业称之为“承储企业”,其他从事化肥淡季商业储备业务的企业称之为“一般企业”。

功能和特色:

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主要满足“承储企业”和“一般企业”因开展化肥淡季商业储备业务产生的流动资金需求,主要具备两大显著特点:一是为企业制定了化肥质押担保方案,以企业储存的化肥设定动产质押,为化肥流通企业增加了有效担保方式;二是针对化肥流通

企业特点,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为企业增加了特别授信方式,为企业贷款拓宽了授信空间。

办理流程:

(一)客户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

(二)银行进行调查、审查、审批

(三)签订借款和担保合同

(四)核定担保,办理抵质押登记手续

(五)根据合同约定发放贷款

(六)积极开展贷后管理工作

(七)按期足额收回信用

办理渠道:

所有经授权的营业机构均可办理。

产品七

三农个人产品——农户小额贷款

什么是农户小额贷款?

本办法所称的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中国农业银行按照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要求,对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小额自然人贷款。每户农户只能由一名家庭成员申请农户小额贷款。

农户小额贷款有哪些特色?

1、贷款方式灵活。农户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保证、抵押、质押、农户联保等多种方式申请贷款。

2、用款方式灵活。根据用款方式不同,农户小额贷款分为自助可循环方式和一般方式。自助可循环方式下,在核定的最高额度和期限内,借款人可随借随还,通过自助借款方式提款、还款;一般方式下,我行对借款人实行一次性放款,一次或分次收回。具体用款方式由借款人与我行协商决定。

3、节省利息。自助可循环方式下,农户小额贷款按照贷款的实际使用天数计息,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借款人的利息支出。

如何办理?

授信流程:

产品八

三农个人产品——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什么是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是指对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用以满足其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大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有哪些特色?

1、贷款方式灵活。农户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保证、抵押、质押、农户联保等多种方式申请贷款。

2、用款方式灵活。根据用款方式不同,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分为自助可循环方式和一般方式。自助可循环方式下,在核定的最高额度和期限内,借款人可随借随还,通过自助借款方式提款、还款;一般方式下,我行对借款人实行一次性放款,一次或分次收回。具体用款方式由借款人与我行协商决定。

3、节省利息。自助可循环方式下,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按照贷款的实际使用天数计息,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借款人的利息支出。

如何办理?

授信流程:

第三篇: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总结

XX联社关于“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的总结

为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推动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县联社在全辖信用社开展了“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上半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了我县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总体情况

(一)信贷投入方面。上半年,全县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万元,增幅XX%。其中涉农贷款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万元,增幅XX%,高于各项贷款增幅,中小企业贷款余额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万元,增幅XX%,高于各项贷款增幅。同时全县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及增量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的XX%,XX%,余额及增量市场份额均稳居全县首位。

(二)支付结算方面。上半年,全县信用社发行百福卡XX张,总量达到XX张,人均持卡量达到XX张/人,较年初新增XX张/人;新增自动存取款机(ATM)XX台,总量达到XX台,人均XX台/万人,较年初新增XX台/万人;新增刷卡终端机(POS)XX台,总量达到XX台,人均XX台/万人,较年初新增XX台/万人;县域刷卡消费交易量XX万元,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

(三)信用建设方面。截止6月末,全县信用社累计建立农户信用档案39012份,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档案XX份,建立农村企业信用档案XX份,覆盖率达到XX%。

(四)货币流通方面。上半年,县联社组织辖内反假币宣传XX次,覆盖全县10个乡镇网点,4个城区网点,2个城郊网点,宣传覆盖面达到100%。同时,联社积极做好现金投放回笼,共上缴残损币XX万元,投放新币XX万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围绕“三农”发展,重点抓好落实。为切实贯彻落实人行南昌中支关于“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的工作要求,我县联社成立了“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形成联社“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司其职,全面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并且结合辖内实际制定了《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并将每项具体工作分解到各对口科室,由对口科室负责抓好落实,明确工作责任,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部署到位、措施保障到位,真正把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围绕农业自身特点,重点支持农业生产。一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性特点,完善贷款操作流程,为农民搭建贷款“绿色通道”。2011年,全县春耕生产总需求1900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2000万元,需要信用社支持16900万元,其他来源100万元。春耕生产中需要贷款的农户19254户,占总农户的34.7%,截止6月末,我县联社累计支持春耕资金7200万元,其中粮种3800万元,农机具400万元,化肥800万元,农膜200万元,牲畜400万元,其它生产资料1600万元。根据稳健货币政策,我县联社控制信贷投放节奏,对于目前未能满足的春耕信贷资金需求,积极争取规模,腾出空间,确保农业资金供应到位。二是根据农业生产的脆弱性特点,迅速采取行动,确保受灾农户正常生产生活秩序。6月上旬大范围连续降雨,造成全县8个乡镇,28529公倾耕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9000万元,我县联社及时了解农户受灾情况,并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程序,对受灾农户优先办理贷款,帮助农户渡过难关。

(三)围绕稳定农民增收,重点支持农村青年创业。2008年以来,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村劳动力过剩,对我县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根据省联社工作指导意见,我县联社围绕稳定农民增收,大力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培育了一批创业青年,同时激发了农村青年

创业热情。至2011年6月末,我县联社累计发放青年创业贷款248户,金额1289 万元,贷款余额815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创业贷款工作开展扎实有效,措施得力,社会反响良好。

(四)围绕“合作共赢”,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以来,我县联社开办了“联保+担保基金”模式的XX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联保贷款,为养殖经营大户又好又快发展搭建了融资平台,实现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社农双赢。截至2011年6月末,累计向6户水产养殖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120万元,有效支持了地方养殖大户的资金需求。

(五)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对我县江西农旺实业有限公司、XX天鹅湖精制米厂、江西御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持续投入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累计支持贷款1350万元,贷款余额达335万元,确保了企业资金需求,推进了农业产业化,有效地促进大农业的经济升温和农信社的增效。

(六)围绕“民生金融”,落实贴息政策。我县联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返乡青年,积极满足下岗和贫困学子等社会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充分体现了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联社于2010年9月份联合县人民银行、县团委等部门举办青年创业洽谈会,会上主动对接创业青年,现场签约100户,签约金额达295万元,扶持了大批青年创业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至2011年6月末累计发放下岗再就业贷款6664万元,贷款余额达到2691万元;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306万元,贷款余额达到211万元;累计发放青年创业贷款1289万元,贷款余额达到815万元。

(七)围绕产品创新,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

1、推广惠民业务,拓展农贷产品。我县联社牢固树立创新理念,把积极推进产品创新作为改进支农服务的切入点。2010年,推出百福惠民卡业务,对评级授信的农户,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的循环授信方式,同时,农户可以持卡在自助取款机上取款,无需在柜台办理贷款,大大简化了程序,提高了办贷效率。迄今为止,累计授信百福惠民卡421户,金额7482万元,实际用信1405万元。

2、做优小额信贷,助推经济发展。小额农贷一直是信用社服务农村经济的主打产品,具有额度小、审批快、担保灵活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为充分发挥好小额农贷助农作用,我县联社坚持从信用等级的基础工作抓起,对未评级的农户按照评级授信程序做好调查建档、评级发证,真正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组、不漏一户。目前,全县信用社已对辖内55488户农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经济档案的农户有39012户,评定信用乡镇8个,信用村29个,小额农贷贷款余额达到19727万元

3、推出特色业务,满足金融需求。根据XX域经济发展特点,适时推出信用共同体贷款,满足石材加工、羽绒加工等产业的特殊需求,并对贷款的发放、保证金的管理、贷后检查都设计了一整套详细方案,指导基层信用社开展信用共同体贷款。至2011年6月末累计发放信用共同体贷款6210万元,贷款余额达到3450万元,较年初净增1632万元。组建羽绒加工信用共同体20户,石材加工信用共同体3户。

4、完善担保方式,解决融资难题。2008年以来,我县联社创新开展了林权抵押、股权质押、收费权质押等产品,截止2011年6月末,林权抵押贷款426万元,股权质押贷款1403万元,收费权质押贷款44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我县联社通过创新担保方式,继续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对于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探索用于贷款担保,包括生产设备、水域使用权、经营租赁权等抵(质)押贷款。

(七)围绕服务改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硬件设施,进一步合理配置网点,确保农村区域网点覆盖面达到100%,同时对现有网点进行升级改造,优化服务环境。至2011年6月末,累计改造网点7个,占网点总数的43.75%;自助取款机达到9台,平均

每个乡镇0.9台;农村区域布放POS机具171台,总量达到333台,平均每个乡镇33.3台。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软环境,全面推进文明规范服务导入工作,进一步规范员工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目前已对全县145名在职员工分两期进行了专业的文明规范服务培训,培训面达到100%,员工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三、存在的困难

(一)信贷支农力度有限。

今年以来,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锁定资金后,信用社可投放的信贷资金减少,削弱了信贷支农力度。至2011年6月末,XX联社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较年初上调3个百分点,锁定资金3750万元,根据春耕调查及二季度受灾情况,目前信贷需求6500万元受宏观调控影响未能及时满足。

(二)金融产品创新难

虽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广大乡镇、村组中不断推广和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便农贷款,但其投放总量在贷款总量中占的比例小。农户及涉农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现象仍较普遍,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贷款方式。一是信用社自身无专业机构研究金融产品的创新,二是农户、涉农企业无有效抵押物,能提供抵押的城镇房屋、农村宅基地等抵押登记手续繁琐、成本高。

(三)金融服务不尽完美。根据文明规范服务导入后续督导工作,大部分信用社在服务方式上不尽完美,督导结果显示,全县信用社有XX人次服务不规范,累计扣分XX分,经济处罚XX元。主要表现在文明用语、业务流程及制度执行等方面不规范,这表明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努力腾出信贷规模,积极满足三农金融需求。2011年我社受困于规模受限,受制于农村信用社短时间难以改变的增盈方式,要争取到更大的经营效益,当前唯有进一步扩大有效信贷投放规模,提升增盈能力。因此,首先要积极清收不良贷款。既要严格控制新增不良产生,抓好每个月份到期贷款的按期回收工作,还要深挖老欠不良的清收潜力,努力为信贷规模腾出规模。其次要认真核销损失贷款。损失贷款采取“内销外化”的方式,即对内核销,对外继续保持清收压力,减少损失贷款占据的信贷规模;最后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借助当前我县新城区开发的大好时机,加强与政府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利用土地资源置换我社不良贷款。

(二)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根据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经济特点,依照相关法律,进一步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积极规范和完善涉农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探索用于贷款担保。

(三)加强督导落实,继续推进规范服务。一方面由专业培训公司对文明规范服务导入后续工作进行定期督导,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各网点规范服务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并通报督导结果,规范员工的服务方式。另一方面联社要将规范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形成日常工作机制,全面规范员工服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第四篇: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清流县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的基本政策和纲领,是列入“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目前,金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行农村金融体制还不健全,难以长期有效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应切实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清流县“三农”发展现状。

几年来,清流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三个1号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工作力度。农业产值逐年提高,2006年末,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839万元,比上年增7.3%;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3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97元增加到4488元,增长28.3%,年递增

8.7%;农民减负明显,自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涉农收费以来,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047万元;落实种粮综合直补、售粮补贴等政策,发放补贴301万元,全县农村学生15438人次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优惠305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三年共投入4837万元用于改善农田水利和农村生活公共设施,投资1.33亿元,农村公路硬化265公里,全县111个行政村有102个村通水泥路,硬化率达92%;清流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与全县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密不可分。

二、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状况

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逐步加大农村信贷资金投入,突出五个重点,强化金融支持。

(一)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1、支持发展绿色产业,累计发放1150万元,发展烤烟4万亩、苗木1.6万亩、花卉1000亩、水产养殖4.2万亩,特别是支持省级龙头企业景秀园林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带动农户670户,人年均增收460元。2005年清流人行制定了《苗木资产抵押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引导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2140万元,带动农户约4千余户,参与农户家庭每人平均增收300元。

2、支持发展以农村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相持支持九龙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大丰山省级森林公园、莲花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清流省级温泉地质公园,个人贷款100万元支持李家万亩生态园冷泉避暑休闲度假区成功入选“海西最具潜力十大乡村休闲游”。

(二)重点支持了乡镇企业发展。近三年来,清流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乡镇企业贷款3680万元,占全部贷款16%,累计核销贷款4815万元,占总核销数的28%;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9千余多人。重点支持了轻纺服装、林产、氟化工等乡镇企业。

(三)重点支持了乡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累计投放贷款11060万元支持了农田水利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烟田基础建设、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等工程。2006年,清流人行组织制定了《清流县农用机具按揭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引导农村信用社贷款1048万元,解决了农户无力购买大宗农用机具的问题,改善了农村道路、农业灌溉等生产条件,助推了农民致富步伐。

(四)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几年来,金融部门积极配合政府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推动其实现了由农业化向工业化、由乡村化向城市化的巨大转变,清流县委结合实际,制定了2006年“2个试点乡镇、5个示范村、26个整治村”的总体规划,被调查乡镇有3个示范村、8个整治村的的任务。新农村建设在乡村道路建设、安全饮用水、基础教育、卫生医疗、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调查:国家省、市、县对示范村每村补助建设一个篮球场5万元、一个乡村医疗所5万元、一个文化娱乐场所8000元、自来水工程6.8万元。2006年清流县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联保贷款1176万元、小额信用贷款1550万元、建房贷款860万元。

(五)重点支持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清流县于2002年开展信用村(镇)创建工作,现全县共有信用村8个,占全县行政村的7.21%。信用户7176户占全县农户数的23.73%。农户联保贷款户数1929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6.38%。被评为信用村、信用户的农户,农村信用社授予最高10000元的贷款信用额度,信用户向信用社申请小额信用贷款享受“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不需担保、贷款利率比其它贷款利率少上浮30个百分点”的优惠政策。清流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向信用村、信用户发放信用贷款3660万元,取得了信用社和“三农”发展双赢的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服务功能不全。清流县2000年前发放农业贷款的县以下营业网点23个,至2006年未已减少至14个,减少了33%,呈现不断减少之势。万人平均服务网点为1.23个,比2000年前减少0.86个。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但无力满足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2006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26904万元,占全县存款余额的23%,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以23%的金融资源服务80%以上人口和地域的现状。由于自身实力限制及电子化建设滞后、结算渠道不畅制约,农村信用社无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二)县域金融机构资金外流严重,供求矛盾加大。由于县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占比高,收贷收息困难,各商业银行的上级行降低了对县级商业银行的授信等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上存资金或域外贷款,辖内新增贷款大幅度减少,在当地成了“准”储蓄机构。清流县2006年底,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844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2279万元,综合存贷比仅为44%;全年金融机构新增存款20523万元,贷款12180万元,2006年,仅邮储余额为29978万元,占全县存款的25%,其分流作用不可小视,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呈“贫血”状态,据调查,清流县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不到50%,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影响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和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缺位。一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目前尚处探索阶段。二是抵押物难选择,农业贷款扶持的农业、林业等产业.其资产多为农产品、在产品、林业资源,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三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清流县现有担保机构2 家,资本金617万元,2006年担保贷款总额仅有892万元,主要是对县城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担保,难以顾及农村地区的小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

(四)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虽有保险需求但却无力购买;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但保险公司受高风险、高赔付率制约.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清流县财产保险公司有办理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费收入连续五年保持在3万元左右,主要是对清流县林业集团森林保险;近三年均没有发生农业保险理赔支出。农业受灾主要依靠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农业灾害救济方式进行补偿。

(五)民间金融缺乏规范引导。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制度安排缺陷导致民间借贷的活跃,农民的融资成本提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自主利率定价政策造成金融压抑效应,并且贷款程序复杂,透明度低,农民贷款意愿受到抑制,转向民间借贷,以满足融资需求。据调查,在金融机构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之后,农村地区民间借贷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比例已由2004年年初的20%左右上升到近期的30%-50%。民间借贷在缓解农村资金供需矛盾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融资成本,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民间借贷利率在12%-30%左右,且绝大部分计复息。放高利贷者有干部、教师等,许多负债者由于到期债务无法还清而四处躲债,影响了乡村文明建设。

四、政策建议:

(一)推进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法,就农村金融性质、资本充足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纳税税率、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各种合法资金放心进入农村金融组织。

(二)完善担保法律制度。推进动产担保立法,完善农村土地财产权法律制度,使农民享有包含土地使用权、收益权、继承权、抵押权的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借鉴现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运作模式,由财政、企业、农户和社会等各方筹资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和农户贷款担保中心。

(三)推进农业保险立法,将农业保险的定位、保险范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界定、保险人的组织形式、农业巨灾再保险机制等内容以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组建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的农业保险机构。

(四)创新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一是完善国家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向农村集体组织提供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生态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所需资金。二是成立国家邮政储蓄银行,拓宽邮政储蓄资金运用渠道,建立市场化的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三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组织向农户提供小额农户贷款、种养业贷款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贷款,满足日常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五)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配套贷款农田水利改造专项贷款、旧村改造专项配套贷款、大型农业新型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及租赁业务品种、消费与生产相结合的信贷品种。在农村地区推广银行卡业务,尝试与中国银联公司开发适应农村需求的借记卡、贷记卡业务,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对“三农”发展的促进作用。

(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当前要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建立和完善信用村(镇),推进农村信用社端正经营方向、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秩序,促进农村信

用文化建设。重点应该把打击逃废债,保护金融债权,纳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简化贷款手续,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着眼于信贷风险防范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改进金融服务,强化内控机制,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大支农力度,实现三农与金融机构和谐发展。

第五篇:论析重构国企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研究论文,工商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企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国企经营者激励不够,约束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基本可以概括为:激励不够、约束不足;“不是坏蛋,就是笨蛋”;“不进法院,就进医院”。

1.国企经营者激励不够,约束不足。激励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励总体力度不够。综合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人与同等规模非国有企业相比较普遍偏低,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企业经营者承担的责任与风险,经营者对企业激励机制和自己的经济地位不满意,出现“59岁现象”。二是激励结构失衡。主要是重短期激励而忽视长期激励、重精神鼓励轻物质刺激、名义货币性收人相对偏低,灰色收入又疏于管理。

约束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约束体系不健全。由于国有企业上级管理部门过多且又都不是国有企业产权所有者,一定程度上造成约束主体不明、不到位。国有企业无真正的老板。另外,规范企业经营者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且规定内容大都比较原则、抽象、弹性较大,缺乏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二是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按照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特别是公司制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权利分配与相互制衡关系,形成层层监督、相互约束的治理框架。但现状却是,股东大会缺位,董事长越位,监事会虚位;在“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情况下的国企经营者追求:“成本外溢”—过度在职高消费;“短期行为”—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投放和使用低效;“收益内化”—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集体福利,侵占企业利润;“资产重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改制上市后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激励与约束问题,更多的表现为改制不深人。在激励与约束表现为:国有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表现在产权上趋于超弱的控制,在行政上趋于超强控制。经理人员与政府博弈的结果是一部分经理人员利用政府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对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同时又利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转嫁经营风险,将经济性亏损推诱为体制性因素。绝大多数由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及法人股控股的公司受不到股市的真正威胁,感受不到来自股市的压力;差不多依然是由政府任命的公司经理们励精图治的意愿普遍不强,相当一批经营者重点追求个人高收人,在职高消费,同时又以未摆脱政府控制为由,推脱责任,转嫁个人风险。出现大量上市公司“国企脖—“国有产权成了唐僧肉,任你划来或划去”;“治理结构不规范,国有股东当包办”;“上市只为好圈钱,不思回报小股东”;“向上伸手一张牌,配股圈钱如意筐”;“依赖母资产供销,难以断奶一条虫”;“董事无股一身轻,高管低筹少干劲”;“董事不懂事,监事不监视”等现象。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讲到的“股份公司的经营活动通常是由一个董事会管理的。这个董事会,在各方面事实上常常控制了股东大会。而股东中的大多数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违言他们对公司业务所知甚少,当那些对公司业务有所了解的少数人的意志凑巧不占优势地位时,这些股东除了满意地接受董事会认为适当数量的半年期或利润外,别无他想,然而,这种公司的董事,作为别人钱的而不是自己钱的经营者,不能指望会像私人合伙制中经常做到的那样以极大的警惕性关心公司的财产。正像一个富人的管家一样,他们倾向于关心一些小事,而不是对主人的忠诚,极易把主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因此,掉以轻心和挥霍浪费或多或少在这种公司的事务管理中存在。”

二、西方国家企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实务给我们经验启示

国外企业经理在激励方面的实务进展主要表现在经理报酬数量大幅增加、结构急剧调整(更加注重长期激励效果)两方面。以美国标准普尔500(S&P500)公司为例,根据Murphy的研究,在排除掉公用事业和金融业公司的其他公司的CEO总报酬中,中位数几乎增长了2倍,从1992年的230万美元增长到200()年的650万美元,且其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

90年代经理人总报酬的增长主要是由股票期权增长带来的,股票期权在总报酬重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27%上升到200()年的51%,而工资所占比重则相应从35%下降到18%,奖金也从21%下降到16%。另外,HallandMurphy(2003)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标准普尔500公司CEO的平均真实报酬在20世纪90年代从1992年的350万美元火箭般地串升到2000年的1470万美元。此期间中,这些CEO的股票期权报酬增长了8倍,从平均80万美元增加到720万美元。相反,报酬中的其他部分则只增长了2倍。一般认为,这些激励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发展。甚至有人把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措施看作是激励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持续发展的秘密武器。

国外企业经理在约束方面的实务进展主要表现在强化竞争、改善信息两方面。强化竞争具体包括产品市场的竞争、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和资本市场控制权的竞争等三方面。一是产品市场的约束。只有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产品利润才能够作为衡量经营者努力程度和经营绩效的激励约束指标,市场竞争越激烈,努力工作就会成为企业经理的最优选择,同时,竞争程度的增加会使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增加,这样就会促使经理提高努力程度。二是经理市场的约束。竞争性的经理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经营者提高工作努力程度。在竞争性经理市场中,经理的价值取决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从长期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因此,即使没有显性的激励合同,经理也会有积极性努力工作。经理市场的竞争机制是约束企业家行为的最好机制;三是资本市场控制权的约束。资本市场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约束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实现的。与企业控制权争夺相关的资本市场行为和活动可以一般地称为接管,接管行为是以所反映的企业的市场价值为基础的,接管对低努力程度和低能力的经营者构成一种威胁,迫使其增加努力程度,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实现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作用。在改善信息方面,主要是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披露,为社会各方监督企业提供基础条件。

从上可以看出,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经理激励约束的实践做法,正是我国国有企业在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方面的弱项。

三、国有企业负责人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

1.按照“激励的方式不在于变化,在于实际;激励的时间不在于长短,在于认可;激励的原因不在于需要,在于关注;激励的价值不在于给予,在于接受”原则,将报酬与业绩挂钩,突出长期激励,鼓励经营者的创新。

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和现实复杂性,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制度改革可操作性的思路应该是分类推进,以报酬与业绩挂钩为原则,突出长期激励,创新企业负责人激励机制。

以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为主要目标的国有企业,由于不以经济效率为导向,因而不强调以高报酬、高风险收人和报酬结构形式多元化来追求强激励作用。这类企业的经营者应该是准公务员,其报酬制度可以参照公务员标准、考虑一定的效率要求进行设计。一般是经营者在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得到相当水平的固定收人,尤其是保证其在退休后能够具有相当高的稳定的收人水平,保证其终身的体面生活。-----------------------------以利润最大化,追求效率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应建立与现代企业一样的企业经营者的报酬激励约束机制。以“经营者收人与经营业绩挂钩”为基本原则,突出长期激励,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激励报酬制度。要逐步使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结构趋于多元化,综合发挥不同收人形式的激励约束作用,尤其是增加风险收人在总报酬中的比重,增加经营者报酬制度的激励性。对于非股份制企业,一时无法引人股权激励项目,可采用“基本工资十岗位津贴十效益提成十养老金计划”的结构多元化的激励报酬;对于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可鼓励采用“基本工资十岗位津贴+含股权、股票期权等形式的风险收人十养老金计划”的含有长期激励项目的激励报酬制度。比如金陵、自仪、飞乐股份、飞乐音响以董事长、总经理为激励对象,采取股权激励模

式即根据其贡献奖励股票,股票由集团公司事先按奖励当日前6个月的市场价格择机买人并锁定;而武汉中商、鄂武商则以董事长、总经理为激励对象,采取按风险收人的70%按年报公布后的一个月平均市价购买股票,由国有资产公司监管;天津泰达以公司全体高级管理人员为激励对象,采取提取利润的2%作为奖励基金购买流通股的办法。

另外,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进行物质刺激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鼓励。这可通过下列几方面进行:一是目标激励。企业负责人一般具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和挑战精神,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将之与报酬相联系,可以有效地激励经营者的斗志;二是职位激励。企业经营者都具有强烈的权力欲望,通过业绩选拔经营者并委以重要职责,提升其职位,可以诱使经营者努力工作;三是政治激励。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其经营者具有更便利的政治通道,通过给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以更广阔的参政议政空间,可以有效地激励企业经营者为企业努力工作;四是荣誉激励。通过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并加以宣传,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助于其巩固职业地位并获得提升,特别是可能得到更多企业的争相聘用,这是一种对所有者而言成本低廉、而对企业经营者价值极大的激励措施。

2.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创新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

首先,要加强立法与制度建设,为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的建立创造良好环境。法律法规是约束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直接依据和准绳。要完善立法,尽快出台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如出台《国有资产管理法》,完善(公司法),使国资委的人事任免、重大决策、派出财务总监和监事与之相容,使股票期权合法化,明确界定独立董事、独立监事的职责,等等。同时,要完善和强化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和决策失误个人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特别要严格司法,加大对损害国有企业利益的违法行为和事件的打击力度。

其次,要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管的一种制度安排,属于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其实质是通过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四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实现对经营者直接的内部监管。为增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科学性、民主性,有必要引人外部(独立)董事、外部(独立)监事制度,以强化制约和监督。确立独立的国有股股权行使机构;完善董事会工作程序,加强董事会对执行层的监督;建立强有力和具有问责制的执行机构,建立由所有者主导的经理人员薪酬激励体系,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第三,强化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监事会功能,内部组建审计监控总部,作为集团公司进行出资者监督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代表集团公司,向其全资子公司派出监事会,对监事会的监督业务进行组织领导和控制,并向集团公司股东大会报告全资子公司监事会的监控情况;代表集团公司向其控股,参股子公司股东大会下设的监事会派出监事行使出资者监督权,协调,指导控股,参股公司监事会的监控活动对控股参股公司董事会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加以监督和评价,并向集团公司股东大会和监事会提交监事审计报告。另外在集团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向全资子公司派出审计委员会,或向控股,参股子公司董事会派出独立董事,站在法人所有权的立场上,对总经理层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监督与评价;再次,要形成企业外部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约束。主要是形成包括商品市尝经理人市场和资本接管市场在内的有效的市场监督约束。因为,经营者经营的好坏,最终体现在企业产品及劳务能否在商品市场上实现“惊险的一跳”;经理人市场的存在,可使能者上、庸者下,对经营者形成了巨大压力;企业经营越差,其价值越低,越容易被其他企业收购兼并,企业经营者也就存在着丢失工作和声誉损坏的巨大风险。在这三种市场的约束下,经营者只有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法律制度、新闻媒体、公众舆论、社会信用行业、社会道德等也构成企业外部的监督约束机制。

下载05-调研课题—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机制约束与重构(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05-调研课题—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机制约束与重构(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