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报告周凯(5篇)

时间:2019-05-15 12:4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基因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报告周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基因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报告周凯》。

第一篇:转基因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报告周凯

转基因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报告

08级营保:周凯 48号

一、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答:基因是具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断,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通过控制蛋白质表达,决定生物的特征特性,并在繁衍过程中代代相传。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高产、抗逆、抗病虫、提高营养品质等已知功能性状的基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转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受体生物在原有遗传特性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获得新的品种,生产新的产品。转基因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例如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异花授粉和天然杂交等。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传统育种技术一般只能在同一物种内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扩大可利用基因的范围;二是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地操作和选择具体基因,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基因具有明确功能,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由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因此,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紧密结合,能培育多抗、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大大提高品种改良效率,并可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潜力巨大。

二、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如何?

答: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应用以来,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并呈现以下发展态势:一是品种培育速度加快。随着生命科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研究日新月异,研究手段、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因克隆技术突飞猛进,一些新基因、新性状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品种培育呈代际特征,目前全球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已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第一代产品,向改善营养品质和提高产量的第二代产品,以及工业、医药和生物反应器等第三代产品转变,多基因聚合的复合性状正成为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点。

二是产业化应用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应用。以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550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20亿亩,14年间增长了79倍。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种植国,2009年种植面积9.6亿亩;其次是巴西,3.21亿亩;阿根廷,3.195亿亩;印度,1.26亿亩;加拿大,1.23亿亩;中国,5550万亩;巴拉圭,3300万亩;南非,3150万亩。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来,美国先后批准了6个抗除草剂和药用转基因水稻、伊朗批准了1个转基因抗虫水稻商业化种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哥伦比亚4国批准了转基因水稻进口,允许食用。

三是生态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累计收益高达440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35.9万吨。2008年,全球转基因产品市场价值达到75亿美元。

三、我国在发展转基因技术与应用方面有何政策措施?

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突破耕地、水等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与应用。经多年努力,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2006年,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目前,农业部正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10个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遵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按照“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强化自主创新,突出战略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培植生物产业”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产品和产业为导向,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多部门多学科联合协作、产品研发与安全评价协调推进和分类分步推进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逆、抗病虫、优质、高产、高效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状况如何?

答: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是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保障。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坚持立法先行、有法可依、执法保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程安全管理。农业部和质检总局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发布了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等环节的许可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技术体系建设。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荐,农业部组建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5个检测机构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大力组织开展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目前已发布62项技术标准,保障了依法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是科学规范开展安全评价。安委会按照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参考国际组织制定的评价指南,遵循科学、个案、熟悉原则,严谨规范地开展评价工作。截至2009年底,批准发放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矮牵牛、辣椒、番木瓜、水稻、玉米等植物的安全证书。

四是强化行政监督管理。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加强田间试验、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和产品标识等环节的执法监管,大力开展法规培训和科普宣传,确保各项活动依法有序进行。

五、我国对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怎么标识?

答: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对转基因产品实行目录标识制度,列入标识目录的转基因产品需要标识。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调和油均已标识。今后,农业部将借鉴国外标识管理经验,结合国内农产品生产、销售特点,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制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二篇:转基因技术

附件1 转基因重大专项2018课题支持范围

根据转基因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和“十三五”实施计划,针对我国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协调推进技术研发与产品熟化,拓展转基因研究领域,进一步遴选新型重大产品、重要基因和关键技术,2018年拟启动实施11个重大课题和一批重点课题,提升我国转基因动植物研发水平和能力。

一、重大课题

(一)早熟抗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根据我国棉区结构调整,通过聚合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株型等主要性状,培育适宜油后、麦后直播, 以及西北内陆无膜种植的早熟多抗转基因棉花新品系(种),改良棉花品种早熟、抗病和抗除草剂等特性,并示范推广。

2.研究内容:利用转vgb等基因的早熟材料、转iap和p35等基因的抗黄萎病材料以及抗草甘膦等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材料,围绕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重要性状,采用分子聚合育种等技术,创制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棉花新材料和新品系,培育早熟抗黄萎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3.考核指标:创制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棉花新材料30份,筛选转基因棉花新品系30个,转基因抗黄萎病新品系的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20以下;培育早熟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0—12个,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申报发明专利10—15项,获得发明专利8—10项,申报品种权10—12项,获得品种权5—6项。

4.实施期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二)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以功能型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为重点,完成食用安全评价和功能性产品开发研究,完成安全证书和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制定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技术标准,育成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

2.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和BLG基因敲除奶牛等育种基础群,继续深入开展育种价值评估、生产性能测定和生物安全评价,结合全基因组选育等育种技术,选育富含功能蛋白、乳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和过敏源显著减少等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转基因奶牛育种群或新品系;开展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研究,系统开展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认定,研制和开发 重组蛋白新食品原料、营养强化剂和抗肿瘤新药等功能产品,开展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

3.考核指标:针对获得的定点整合或基因组精细编辑的转基因奶牛,进行育种价值评估,培育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2—3个,达到转基因牛新品系认定标准;进入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转基因奶牛2—3种,申报安全证书1—2项;转基因牛育种基础群总数量达500头以上,选育转基因种用公牛20头以上,具备年生产转基因牛5万头以上的能力;转基因牛重组蛋白表达水平达3克/升,乳蛋白率提高10%以上,过敏源蛋白含量降低50%以上;制定转基因牛新品系的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8项以上,获授权专利6项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三)转基因产品抽制样和精准检测技术

1.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整合和验证专项“十二五”期间研发的转基因生物抽制样、检测和溯源技术,形成系统的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新性状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溯源技术体系,满足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管理需求;建立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大豆等品系特异的检测与溯源技术标准,为重大产品安全管理提供支撑。2.研究内容:开展“双抗12-5”、“C0030.3.5”、“ZH10-6”等转基因玉米、大豆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品系特异性的新型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和标准;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研发食用饲用转基因产品的高通量筛查技术和试剂盒;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建立未批准转基因产品的鉴别技术;针对叠加性状转基因玉米、基因编辑猪等,研究新型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基于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组学,深入开展转基因生物非预期效应检测方法研究;建立杨树、油菜等拓展物种的转基因产品抽制样技术,研制“C0030.3.5”等转基因玉米、大豆智能溯源和现场快检技术和设备。

3.考核指标:制定转基因生物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0—35项;开发检测装备、试剂盒、试纸条等产品10—20种(套);制定相关技术标准15—20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0—30项;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培养生物安全检测和管理人才25人以上;举办科普讲座3—6次,发表科普文章6—9篇。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四)转基因油菜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从提高油菜籽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两方面出发,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创建两系杂种优势利用体系,培育具有除草剂等抗性的高产品种,达到产业化水平。2.研究内容:整合已有抗除草剂基因资源,培育高效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基于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育性基因资源,利用转基因技术解决核不育系统中50%可育株分离问题,创制100%全不育群体,培育两系高产杂交新品种;开展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系及高产杂交组合生物安全评价,包括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价;开展转基因新品系的多年多点鉴定及中试示范,研发适合转基因油菜制种、繁育、栽培和种子加工的产业化技术。

3.考核指标:培育抗性指标稳定、满足国家品种登记标准的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系3—5个,进入生产性试验以上阶段;研发新型核不育系统全不育群体3—5个,培育高产杂交组合5—10个;提交分子特征、食用、环境安全评价数据及综合报告1—3份;获得专利或新品种权4—6项。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油菜转基因研发和新品种培育良好基础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油菜研发基础及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资质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五)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创制人工林培育急需的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及材性改良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对处于中间试验和环境 释放阶段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进行安全评价研究;开展抗虫转基因杨树品种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研究,实现转基因杨树产业规模化。

2.研究内容:研制不同区域主栽杨树品种的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利用已鉴定的BtCry3A、BtCry1A、Vgb、SacB、JERF36、DREB、Myb216等基因,创制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及材性改良的转基因杨树新种质;开展抗虫、抗逆转基因杨树分子鉴定和经济性状、生物安全等评价技术研究;研发抗虫转基因杨树高产、高效规模化繁育及栽培技术,扩大抗虫转基因杨树产业化种植规模。

3.考核指标:培育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优质转基因杨树新品种(系)4—5个,害虫综合防治效果达60%以上,抗旱能力提高10%,耐盐碱达0.4%,木材组分或密度等材性改良达10%;15—20个转基因杨树新品系进入中间试验,8—10个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申请生物安全证书2—3项;建立规模化安全栽培模式,研发转基因杨树新品种配套产业化技术1—2项,推广转基因杨树5000亩;申请专利或新品种权3—6项。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杨树转基因研发基础及生物安全证书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杨树研发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 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六)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构建落叶松规模化转基因平台及基因组编辑体系,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速生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材料;开展速生抗旱转基因落叶松分子鉴定和经济性状、生物安全等评价技术研究,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系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完善转基因落叶松良种规模化繁育体系,推进转基因落叶松产业化应用。

2.研究内容:构建落叶松基因组编辑稳定操作平台,完善高效育种体系;采用DREB、BADH等抗旱基因、GFMCry1A、Cry2Ah等抗虫基因,创制速生抗旱、抗松毛虫、金龟子等优良杂种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转基因新材料;开展速生抗旱转基因落叶松的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在干旱瘠薄条件下进行示范;创新转基因落叶松快速检测方法,建立规模化品种繁育体系。

3.考核指标:建立高效的落叶松基因组编辑和转化技术平台以及品种化繁育体系;创制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系3—5个,抗旱能力提高20%以上,抗虫性达80%以上;培育速生抗旱落叶松转基因新品系2—5个,在干旱瘠薄条件下生长量提高30%以上;2—5个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材料进入中间试验,1—2个新品系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研发品种繁育产业化体系1—2套,营建试验林500亩。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长期从事落叶松细胞与分子繁育、良种培育、转基因研发基础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落叶松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七)转基因苜蓿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创制抗除草剂、抗虫、耐盐、抗旱等性状突出的转基因苜蓿转化体,培育具有生产价值的转基因新品系;获得申请安全证书所必需的生物安全评价数据;研发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种子繁育技术体系,为转基因苜蓿产业化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转aroA等基因抗除草剂、转Cry1A等基因抗虫、转ZxNHX和MsDehydrin等基因耐盐抗旱苜蓿转化体,开展分子鉴定和表型稳定性分析;采用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转基因新品系;开展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生物安全评价和多年多点鉴定,研发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的制种、繁育和种子加工等产业化技术。

3.考核指标:培育抗除草剂、抗虫、耐盐抗旱转基因苜蓿新品系8—12个,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其中具有重大生产应用前景的转基因苜蓿新品系3—5个;研发转基因苜蓿 新品种良种繁育产业化技术体系1—2套。申报发明专利30—40项,获得发明专利10—20项,发表论文50篇。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相关企业等联合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

(八)转基因竹子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突破具有育种价值功能基因的验证、高效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目标性状早期预测三大核心技术,建立竹子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评价体系;创制纤维含量高、竹材力学性能好、耐低温能力强的转基因新材料,培育新品系,保持我国在竹子品种培育方面的国际先进地位。

2.研究内容:优化建立竹子植株再生技术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利用PeCesAs、PeDWF1、BoGPIAP等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和PeNAC1等转录因子,开展慈竹材性改良转基因研究;利用BoSus1-

4、CMO、BADH等渗透调节物质生物合成基因和PeDREBs、PeWRKYs等转录因子,开展麻竹耐低温转基因研究;建立转基因竹子纤维长度、竹纤维组织比量、耐低温等转基因性状检测和评价技术。

3.考核指标:建立2—3个竹种的高频再生技术体系,再生率达到90%,建立1—2个竹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转化 效率达到1%;创制有育种价值的转基因新材料10—20份,其中2—4份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转基因慈竹纤维含量提高10%、纤维长径比提高10%,转基因麻竹耐低温-2℃;申请发明专利3—5项、新品种权1—3个,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0篇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由专门从事竹子研究的国家级单位牵头,联合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等,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

(九)转基因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围绕花色、花型和花期等重要观赏性状,突破高效、规模化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完善优异转基因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平台,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牡丹新品种。

2.研究内容:以较为成熟的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体系和不定芽分化成苗体系为基础,优化牡丹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高效转基因育种技术平台及种苗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从牡丹花色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出发,转入THC2′GT、FNS、OMT、GT等关键结构基因及MYB、bHLH等重要转录因子,调控花瓣内类黄酮物质的生物合成。通过增加查尔酮和芹菜素的含量,创制黄色花牡丹转基因新品系;通过调控花色素苷的甲基化及糖 苷化修饰,创制红色花牡丹转基因新品系;采用AP1、AP2、AP3、AG及SEP等MADS-box基因,创制花型改良的转基因新品系;采用促进开花整合子SOC1、FT和LFY等基因,创制二次开花的转基因新品系。开展转基因牡丹新品系生物安全评价,建立牡丹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技术体系。

3.考核指标:优化建立牡丹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到1%;创制转基因牡丹新材料30—40份,培育黄色或红色的转基因牡丹新品系2个,花型改良的转基因新品系3个,二次开花的转基因新品系3个,其中2—3个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建立一套完善的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年生产量达5000株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牡丹转基因研发基础且能够组织产业发展的单位牵头,联合有牡丹分子育种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十)略。

(十一)略。

二、重点课题

(一)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围绕玉米、大豆、棉花、水稻、小麦和猪、牛、羊育种的生产需求,重点创制对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且目 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为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提供支撑。

2.研究内容: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猪、牛、羊为重点,采用转基因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结合分子标记选择和常规育种等技术,围绕抗病虫、抗除草剂、产量、品质、抗逆(耐旱、耐盐碱)、养分高效等性状改良,重点遴选对农业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且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型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

3.考核指标:创制并遴选目标性状突出的新型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20—30份,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的生产性试验以上阶段。申报发明专利和新品种权2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权10项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功能明确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已获得转基因目标性状突出的新型产品,已批准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的环境释放试验阶段;具备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常规育种的条件设施基础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转基因技术体系、较强的育种实力和良好的育种业绩,并 12 成立了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二)重要基因克隆

1.研究目标:遴选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重要性状新基因,为我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提供基因资源。

2.研究内容: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充分利用各类突变体和优异种质资源,从多种生物中克隆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耐旱、耐盐碱、富集重金属等)、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利用、高光效等重要性状新基因,并明确其在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棉花和猪、牛、羊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3.考核指标: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育种应用价值的新型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利用及高光效等基因20—30个,并明确其在目标作物或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价值。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PCT专利3—5项,获得发明专利15项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善的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体系;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成功克隆了重要性状新基因,基因功能明确,拥有相关基因专利,已明确基因在目标作物和动物育种中的利用价值,转基因材料已批准进入中间试验以上阶段。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三)转基因技术

1.研究目标:针对转基因操作中的关键问题,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转基因技术和调控元件,为创制转基因动植物新材料提供技术方法。

2.研究内容:开展新型转化系统、基因定点整合、基因组编辑、无选择标记等基因操作技术研究;开展不同组织、器官、时空特异性以及诱导性高效调控元件研究,获得促进转基因稳定遗传及可控表达的调控元件。

3.考核指标: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价值的新型转化载体10个以上,获得功能明确的调控元件10个以上,研制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1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10—15项。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 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相关技术、调控元件已获得专利或发表过高水平文章,通过该技术获得的材料已进入中间试验。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四)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技术

1.研究目标:针对新型转基因产品,研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为新型产品的安全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2.研究内容:针对基因组编辑、RNAi干扰等技术创制的新型产品,研究其安全评价指标和流程。

3.考核指标:研制基因组编辑、RNAi干扰等技术创制新型产品的安全评价指南各1项。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相关技术专利或发表过高水平相关文章。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第三篇:见习报告-周凯

材料化学专业见习报告

见习时间: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见习单位:

1、湖州金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州赫特金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2、湖州大享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3、浙江红鹰集团及铭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4、升华集团及德清华源颜料有限公司

(正文内容:主要写见习过程、公司及其主要产品生产工业流程介绍、见习心得等,不少于2000字,统一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附上厂里照的与自己相关的照片;最后上交打印稿和电子稿各一份给班长汇总)

第四篇:食品卫生学报告

实验目的

了解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熟悉各类食物中毒潜伏期和所有的临床表现;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食物调查处理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二、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根据和原则要求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办法》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 14938-94),以及有关法规、条例和地方性有关规定等实施。主要是明确情况、做出正确的诊断、处置病人、调查原因、处理食物,对肇事人员(法人)进行或协助进行卫生的、行政的和法制的善后处理。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原则要求一是提高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即一切结论、结果都是详实的,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二是工作合法性,即一切调查处理工作都是有法律根据的,即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之内,开展调查处理工作;三是工作的有效性,即切实解决必须回答的问题。

讨论问题1:对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法律依据、基本内容和原则要求有哪些?

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案例讨论

1.案情简介 ×××市卫生监督所于1996年8月5日晚8时接到×××医院值班医生王×关于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的电话报告。报告称:该医院收进了30余名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这些病人都是某高校某期同学。市监督所值班食品卫生监督人员立即携带平日准备好的调查用品,包括急救箱,现场检测采样用品,调查登记本,取证工具等,立即奔赴现场。

讨论问题2:监督所如何建立食物中毒报告系统?怎样做到一旦发生食物中毒,能立即出动? 2.现场工作步骤及内容

(1)妥善安置病人:监督员到达现场后,了解到该医院已接收36名病人,床位已满,还有些病人急需入院,于是向市卫生局汇报,随后由卫生局进一步安排了40名病人到另二处医院住院,这样,所有病人都得到了安置。经了解,医院对病人的救治措施基本符合食物中毒急救常规,于是监督员转向其它工作。

讨论问题3:食品卫生监督员在中毒现场对病人负有什么责任,如何工作?

(2)调查判定本次事件是否食物中毒:监督员询问病人中毒情况,并一一登记在调查表内。了解到本次中毒共70余人,都是大学同期同学,同学会中午在海鲜酒店吃了大量海鲜,病人均在48h内发病,以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为主,粪便为水样便,部分病人出现洗肉水样血水便。并伴有呕吐、发烧。初步印象是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同时提请各医院医生参考此印象,进行诊断抢救治疗。

讨论问题4:在现场尽快判定是否食物中毒及得出印象诊断有何重要性?

(3)调查确定致病餐次和可疑食品:监督员经过调查询问,认定中毒病人都是同学会聚会的同学,都在海鲜酒店吃过海鲜。进一步调查发现,发病者绝大多数是男同学,女同学很少。原因是一位女同学发现凉拌海蜇皮有异味。她一说,绝大多数女同学都不吃这个菜,而男同学则不以为然。所有吃过凉拌海蜇皮的人都发病,而未吃者无一发病。查询疫情资料证明,近期当地没有类似临床特征的传染病流行。由此认为,发病前中午是中毒餐次,首例发病潜伏期只有6h,大部分病人均在食物后10h发病,“海蜇皮”是可疑中毒食物。

讨论问题5:如何确定可疑餐次、可疑食物?如何结合潜伏期与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

(4)中毒现场处理:为防止食物中毒再次发生,根据上述印象诊断,通知海鲜酒店,停止销售及食用“海蜇皮”,并就地封存;并通过进货渠道,找到卖海蜇皮的摊点,并就地封存;凡接触过“海蜇皮”的工具,器皿一律消毒处理。

讨论问题6:此项现场处理及封存可疑中毒食品有何重要性?如何保证彻底执行该项处理措施? 3.中毒病人临床症状 80%病人潜伏期为6~10h,最短1h,最长48h。男同学多,女同学少。85%病人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阵发性绞痛,继而腹泻,每日5~6次,多者达20次以上。粪便为水样或糊状,约有15%的患者出现洗肉水样血水便,少数有粘液或粘血便,但没有里急后重症。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体温一般为37.5~39.5℃。回盲肠部有明显压痛,病程2~4日,因抢救及时,无一例出现脱水、休克及意识障碍。病人经5~7天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讨论问题7:根据临床表现,可诊断为哪种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怎样与细菌性痢疾相区别? 4.对中毒可疑食物的流行病学调查 经调查,该酒店是前一日(4日)上午从××海鲜摊点购买的海哲皮。该摊点因销售不畅,余下20kg海蜇皮一直放在水池内(无冷藏设备),该酒店买回10kg海蜇皮后,又在室温下存放了24h。因同学会就餐人多,炊事人员只是简单用清水一泡,捞出后加点佐料就端上餐桌。调查时摊点还剩10kg海哲皮,酒店还剩5kg,已就地封存。

讨论问题8:海鲜销售摊点和酒店为保证食品卫生质量,应有哪些要求?它们对这起食物中毒应负什么责任?

⒌采样与检验:食品卫生监督人员以无菌操作,采集了海鲜销售摊点、酒店剩下的海蜇皮及餐桌剩下的海蜇皮各一份,呕吐物6份,病人发病时血液及同一人2天后血液、粪便各15份。以上样品均经加注标签,编号,严密封袋,并附加采样时间、条件、重点怀疑病原(副溶血性弧菌),签字后专程送至实验室。实验室按肠道致病菌检验常规,经增菌、分离、纯培养,生化检验、血清学鉴定,从所有海蜇皮及病人吐、泻物中均检出了副溶血性弧菌。15份病人血清对本菌凝集效价均比发病当时显著升高,均增至1:40~1:320。

讨论问题9:在食物中毒调查处理过程中,应怎样注意采样时机?如何采样?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要做哪些项目检验? 6.确诊及结论 根据中毒发生经过,病人临床表现,可疑食品的现场调查,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认本次事件是由污染副溶血性弧菌的海蜇皮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毒的直接原因是××海鲜酒店和××海鲜销售摊点违反不得出售腐败变质食品和食品经营部门必须有冷藏设备的规定;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第九条、第(三)款关于禁止生产经营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的食品的规定。

讨论问题10:你认为本案例的确诊根据是否充分?对肇事者认定的责任是否符合实际? 7.善后处理

(1)对全部封存的海蜇皮一律在食品卫生监督员的监督下予以销毁;凡接触海蜇皮的工具,容器等均放在锅内用水煮沸5分钟;对病人吐泻物及其污染场所,用20%石灰乳混合处理。

(2)经市卫生局裁定,当事者同意,按照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九条,对个体摊主和该酒店各承担病人医药费1700元的损害赔偿。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依据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七条,对该酒店罚款3000元;对个体摊主罚款1000元。

(3)市食监所将本案例的全部材料编号归档,并从中吸取必要教训。

讨论问题11:认为本案的善后处理是否正确?肇事者承担对受害人的损害赔偿,和监督所对他们的罚款,各是什么性质的处理?

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

一、报告登记

1996年8月5日晚8时监督所值班员接到受害者家属报告后,除通知报告人保护现场、留存患者呕吐物并临床标本及可疑中毒食物,填写了《案件受理记录》、《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并立即向所里领导做了情况汇报。

二、组织开展现场调查

(一)成立调查组

监督所在接到疑似食物中毒报告后,立即启动《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工作预案》并做好了人员和设备准备工作,组成调查处理小组赶赴现场,人员组成包括食品卫生监督员4名,检验人员3名和流行病学医师3名组成,分头对中毒患者及中毒场所进行调查。

(二)开展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和同餐进食者的调查,制作《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6份;

2、现场卫生学调查:对可疑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行调查。对厨师长进行了询问调查并制作了《询问笔录》,对海鲜酒店内卫生状况进行了现场监督检查,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对食物中毒场所内的剩余食物及工具、用具进行控制,制作《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卫生监督意见书》并加贴封条。中毒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责令海鲜酒店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填写《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

三、样品采集检验

对剩余的海鲜、使用的刀板等工具进行了采样,共采集患者呕吐物16份各200g,腹泻便拭子13份各2ml,患者血样20份各20ml,制作《产品样品采样记录》及《非产品样品采样记录》。

四、撰写调查报告

填写《食品卫生事件报告卡》、《立案报告》,将中毒事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并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待化验结果报出后,由监督所负责召集监督员根据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资料,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进行分析讨论确定食物中毒,并撰写《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五、对肇事单位进行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相关规定,对个体摊主和该酒店各承担病人医药费1700元的损害赔偿。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依据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七条,对该酒店罚款3000元;对个体摊主罚款1000元。

六、根据《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标示管理规范》的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

七、根据《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追究海鲜酒店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

八、对海鲜酒店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议:

1.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海鲜酒店用餐的卫生监督,对食堂采购、储存、加工、销售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其它食源性疾患的重要环节应重点进行监督指导。

2.卫生监督部门和海鲜酒店应加强对酒店用餐的检查督促职责,定期深入酒店内进行检查督促。3.酒店应建立健全董事长负责制,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4.酒店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食物中毒突发预案,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并认真落实。

5.严格按照《学校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6.酒店严格食品原料进货关及其索证制度。

7.认真做好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掌握食品卫生基本要求。

第五篇: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正方)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正方)摘要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这是一个新兴独立的技术领域。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 展,它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但转基因技术具有双重性,它在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危险,并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还有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关键词 转基因 伦理问题 生态环境

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及其获得

转基因技术是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转基因的获得是取自现有的生物体的 DNA,制内切酶或外酶把 DNA切割成若干小段,然后再把这些小段用连接酶接入载体,并建成载体克隆 把理想基因载体放入大肠杆菌等宿主细胞中扩大 增殖,或采用 PCR 的方法扩增 再对扩增的 DNA片断进行适当修饰,然后进行转移,或将特定的控制序列连接到目的基因的结构序列上,从而创造一个新的重组基因,然后再进行转移。

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推动了各个产业的发展,尤其以农业为代表。2006年,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 13%的速度迅猛增长,首次突破了1 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也迅猛增加,首次超过 l 000 万户。[2] 2008年至少有25个国家使用生物技术,非洲有极大的发展,非洲大陆从一个国家增加到三个,现在有1330万生物技术是农民来使用生物技术,新增了130万个,小规模或者资源贫乏的农民是占90%或者1230万。第一个十亿公顷用了10年,第二个十亿将来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6月的时候曾经说过,要解决粮食问题,我们必须依靠大科技,就是生物技术方面的政治意愿,我们要依靠生物技术措施,依靠生物技术,另外特别依靠基因,数月之后,他又宣布在未来的20年将投入25亿元用于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在2006年到2015年,使用生物技术的国家数量加倍,还有非洲国家,在东欧,在拉美,使用这项技术的农民数量,从一千万到一千二百万。这个数字到2015年还可以增长到五千万到六千万

三、转基因技术的优势与主要应用

转基因技术有如下优势:第一,增加产量。在传统作物中植入快速生长基因后,农作物的特性得到了改善,不仅可缩短生长期而且还增加作物产量, 使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也使人类从此告别缺粮的历史。第二,改良品质。植入不同的基因片段,可使食品的外观、味道、口感甚至营养成分完全改变, 将使人类的食物进入一个随心所欲的新时期。第三, 增强抗逆性。通过基因改变,使传统作物具备了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因此可大大减少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 防止环境污染;通过改良基因,人类能让作物具有耐寒、耐热、耐干旱或耐涝的不同特性,从而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农作物将彻底告别靠天种植的历史。第四, 生产转基因药品。将一种有治疗作用的基因植入某种食品,人们只需吃食物就能预防或治疗疾病。正因为转基因技术有以上的巨大优势, 各国才争相投入大量财力,加紧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打造生物技术经济强国战略计划, 制定并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政策。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保罗先生预言: 推动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代表方针将由信息科学转为生物科学。[3]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类生命科学中开发应用

(一)疾病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医药生产 1997年,美国首先应用重组DNA技术,把重组的人生长激素抑制素基 因导人肠杆菌,生产人生长激素抑制素。目前,已通过重组DNA技术生产活性多肤药物。[4] 2.在动物中开发应用

重组DNA技术在动物中的重要应用项目是转基因动物培育和应用。1981年,Gordon和Ruadle成功培育了转基因小鼠,开拓了转基因生物的时代。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培育出转基因动物,并应用于各个领域。3.在植物中开发应用

重组DNA技术另一重要应用领域为培育转基因植物,并进行应用开发研究。从1983年报道了第一例经分子杂交验证的转基因烟草后,目前有60余种植物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烟草等。

四、转基因技术的弊端及环境与伦理道德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我们在看到转基因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 大利益的同时也应看到转基因技术也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或多或少破坏了生物界领域的和谐。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基因飘逸即基因流或基因水平转移到其他近缘物种。如加拿大发现转基因油菜与野生近缘种间发生过交叉杂交,从而形成所谓!超级杂草∀,导致野生等位基因的丢失,从而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影响生态平衡。

第二,转基因植物产生的杀虫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土壤, 某种单一的转基因植物的大量种植可能会对土壤生物及微生物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因而减少本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第三,转基因产品的毒性, 能引起人的过敏反应。如 1995年发现美国国际先锋公司转巴西坚果基因的大豆能引起人过敏,在转花生基因的作物中也有过过敏现象。

第四,转入植物的标记基因(特别是抗生素基因),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扩散到其他微生物中并使其产生新的抗药性,导致超级病原菌的产生。[5] 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转基因技术迄今并未发现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数亿人食用 4000多种转基因食品,连续多年也未发现对健康产生任何伤害。但是,转基因作物对大自然的影响目前还无法完全证实。已有教训表明, 任何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都有可能会在当地引发一场生态浩劫。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过程只经历了不足10年的时间,然而, 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20年、50年甚至是 100年才能被发现。转基因作物一旦进入自然生物链, 其人造的特性和缺陷就会无休止地流传下去,永远无法被控制或被收回,对大自然的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此外,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克隆人、胚胎干细胞克隆、制造非人非兽的怪物、选择优良人种、制造基因武器等等问题成为可能,这些问题会对社会道德、国家和人类安全、社会稳定与文明传承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基因技术成果如果被滥用,那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包括伦理和法律体系)都会被颠覆毁坏, 人类社会将会倒退。

五、总结

总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然而,它的发展总会伴随着各种利弊问题。我们必须以一种谨慎的态度来看待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人类发展而言前景是广阔的,影响也是深远的。[6]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坦然面对在对转基因技术运用过程中带来的是与非,在对转基因技术充分重视的同时加快安全性技术的研究,让转基因技术在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带来科技领域和生物界领域的重大飞跃,让转基因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参考文献

[1] 刘晓兰 王仁华.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J].湖南饲料, 2010(1)[2] 陈学敏.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多样性的冲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11,2011(3)[3] 刘松鑫.基因重组技术与伦理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6 ,27(3)[4] 童学军.重组DNA技术开发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96(4)[5] 刘松鑫.基因重组技术与伦理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6,27(3)[6] 杨立灵.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道德思考[J].科教纵横.2010(6)

下载转基因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报告周凯(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基因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报告周凯(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周希凯述职报告(勿删)

    述职报告尊敬的领导:我于2009年10月加入电气系团总支学生会办公室,并于2010年10月荣升办公室主任。在这两年时间中,我得到了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例如人际沟通,为人处事等。以下是......

    周希凯述职报告(勿删)

    述职报告 尊敬的领导: 我于2009年10月加入电气系团总支学生会办公室,并于2010年10月荣升办公室主任。在这两年时间中,我得到了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例如人际沟通,为人处事等。以下......

    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我查阅了有关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有关资料,大多数的资料都偏向于转基因技术与食物的联系。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类应对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环境......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自然辩证法论文 题目: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学生姓名:学号: 年级: 院(系): 专业:评阅教师: 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摘要: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

    《转基因技术》阅读题与答案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和表达,达到品种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也可通过干扰或抑制基因组中原有某个基因的表达,去......

    《转基因生物安全》读书报告

    《转基因生物安全》读书报告《转基因生物安全》一书由曾北危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转基因生物安全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课题,也是国际贸易中的敏感问题,并正在成为全球政治......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转基因技术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让其他生物、植物朝......

    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选修-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利弊探究 生科与人文 第十四组周一 1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班 苏临穆 201625010422 15地理信息科学(1)班 叶梓豪 201525120120 15环境工程(5)班 张杰聪 2015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