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林伟 2009倾听学生的思考 例谈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时间:2019-05-15 13:0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董林伟 2009倾听学生的思考 例谈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董林伟 2009倾听学生的思考 例谈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第一篇:董林伟 2009倾听学生的思考 例谈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倾听学生的思考:例谈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董林伟

运算能力是数学的三大基本能力之一,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一直将运算作为其主要内容,中小学数学教育也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取得了许多成绩和宝贵经验。但是学生的运算能力差的问题却依然存在,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怪罪于计算器的普及使用,有人认为是因为考试对计算的过高要求,有人认为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仍存在着问题„„ 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运算能力的理解不太准确,将其仅仅等同于运算技能,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运算法则的记忆、运算过程的技巧训练上,并常常以自己的“经验”进行传授和模仿,只追求学生算得又快又对而缺少对运算意义的了解以及对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本文拟通过学生运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结合运算能力的特点以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等进行一些探讨,以引起各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与思考。

一、运算出错是因为“粗心”吗?

“怎么老是那么粗心?”“做了这么多遍,怎么还是算错?”,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听到。当学生出现那些“简单的”、“熟悉”甚至“低级”的错误,如果教师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的“不认真”、“马虎”、“粗心”等,而不好好了解、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错误的思维过程,光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是难以得到提高的。1、2+a﹥2为什么错了?

初学代数时,一些学生总认为 2+a 比2大。在这个问题弄清楚后,你再问他“2+a与a哪个大”,他想“再不要上当了,还是分a为正负零来回答吧!”如果教师对这种错误的原因不加以分析,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不作科学的了解,类似的错误仍然会继续发生。如“a的平方一定比a大”、“一个正数开方后一定变小了”等。

出现这种错误的一个方面原因是学生对“+”的理解问题。认为“+”就是“增加”,“增加”了,于是变大了。这样的“定势”在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会经常出现。从本质意义上说,这种错误的根源是对运算的意义理解不够。

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进入初中阶段,由于数的范围已经扩充到了负数,这里的字母a既可以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一个负数。《标准》提出,“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由于现实情境中的数量一般是正数,仅仅通过的一些实例难以突破这种思维的定势。

2、为什么(-3)×(-4)=9?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负负得正”时,一位学生通过计算,得到(-3)×(-4)=9的结论。这个结果显然是错误的,教师不假思索就否定了这个学生的结果,并批评这个学生计算不用心。这个结果真的是因为学生不用心吗?课后与这位同学进行了交流,他说:根据乘法法则,-3乘以-4就是按照数轴的反方向的反方向,以3为单位,数4个单位。你看,我从数轴的-3这个位置开始,向正方向数,不是正好数到+9的位置吗?

学生说的是有道理的,这是利用数轴解释有理数乘法运算引起的问题:在解释加法运算时,是从数值所在位置开始的。但在解释乘法运算时,为什么就必须从0的位置开始呢?如果从0的位置开始、与数值所在的具体位置无关,那么用数轴解释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学生的想法是合理的,是非常好的。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所在:按照你的观点,(+3)×(+3)会等于几呢?

(-3)×(-4)=9并没有全错,至少结果的符号判断是对的,只是该学生对利用数轴判

断时的理解上出现了一点偏差。

当学生出现运算错误时,有时候教师是需要听一听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了解学生运算出现的过程和原因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并及时纠正错误,才能有效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检验了怎么还错?

一位初三学生拿了一份刚做好的试卷(作业)来找我,希望我面批一下。我浏览了一下,发现该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和分式方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误。

为了了解出错的原因,我先问他:“你是怎么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的?” “解一元一次方程先去分母、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最后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组可以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等等。” 从流利地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过程是清楚的。问题是出在使用运算性质的求解的过程、包括运算过程的一些习惯方面,如去括号时的符号问题,去分母时每一项都必须考虑等。

然后我指出了错误的题号,并提醒“这几题我一看就知道答案是错误的。”受我的提示,他通过代入检验的方式很快就知道结果是不对的。但他却很惊奇地问我:难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组)还要检验?不是只有解分式方程时才需要检验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提出请他在检查一下做错的一道解分式方程的试题。检验了几遍,仍觉得没错,因为“将结果代入分母,分母的值不等于0”。

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学。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从老师那里得到的解分式方程进行检验的“秘笈”:只要将结果代入分母,分母的值不等于0就可以检验所求得的结果是否是增根了。

检验并不只是解分式方程必须的一个过程,虽然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最后不需要用文字的形式表示这种过程,但这种检验常常能帮助我们迅速判断结果的真伪。分式方程的检验也不能简单地只看分母的值是否为0,还应该看结果能否满足原方程,用以发现过程是否有错误。这些暴露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一些“技巧”往往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僵化。

经常算错,是运算能力差的而已中表现,只求细心还不够,还要提高其验算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习惯,形成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感,从而有根据地深信自己工作的正确性。

二、运算能力的特点及其培养途径

运算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它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空间想象等其他认识能力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着的:学生不能熟记各种数据和公式,就无法正确、迅速地进行各种运算;如果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或根本不理解,运算必然会陷入盲目性;学生不善推理,就无法选取合理的运算方法,甚至对不合理的运算结果也必然觉察不出;估计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常常能帮助学生预测结果,从而也容易纠正不正确的运算结果„„

运算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数学发展史上,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运算的认识和掌握也必须是逐步有序的、有层次的,不掌握有理数的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实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掌握分式的计算。不掌握有限运算,就不可能掌握无限计算。没有具体运算的基础,抽象运算就难以实现。由此可见,运算能力是随着知识面的逐步加宽、内容的不断深化、抽象程序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的。对于中学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大致以下几个层次:①计算的准确性——基本要求②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较高要求③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高标准要求。运算技能上升到能力的层次,就能把运算的技巧与发展思维融合在一起。

运算能力的上述两个特点说明,在实际教学中既不能让学生的运算能力提留在已有水平

上,也不能超越知识内容和其他能力的水平孤立地发展运算能力。

1、经历过程,理解运算的意义

《标准》降低了对有理数运算的要求,降低了式的运算和变形的难度和技巧,并不代表现在不需要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而是结合时代特点对运算的内涵及其重点进行必要的调整。从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求来看,重要的不再是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而是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传统的代数课程,给人的印象是公式多。单就乘法公式就有六、七个,如果考虑那些变形,那就更多了。而现在《标准》只要求两个: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但对其理解的要求更高了:会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过程,可以体会到数与代数中公式的这一本质。而且如果真的碰到(a+b)3的话,也会用类似的方法计算或推导出新的公式。因此最主要的还是对“公式”本身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懂得怎么应用公式,而不在公式的多少。

2、讲究策略,优化运算的过程

运算过程可以理解为是根据运算定义及其性质从已知的运算对象推导出结果的过程,因此,运算过程的实质是一种推理过程。

例如,1+2+3+„+99+100=?当时为什么高斯能正确地、迅速地得到答案?他可能上这样想的:1+100=2+99=3+98=„=50+51=101,所以答案是101×50=5050;也许,他用两次题目中的加数、颠倒相加而得;也许他用的是另外的方法。尽管历史没有记载他当时的策略方法,但用了推理能力这一点则是无疑的。

加强运算策略的学习,可以避免复杂运算,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尝试计算求解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而传统的数学课程往往忽视这种不同的方法,而直接介绍给学生成人通用的方法。例如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常常以题型分类,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因此,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强调对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借助图表、线图整体把握和分析题意,寻找相等关系,并注意检验和解释方程解的合理性.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多采用“尝试、猜想、验证”方法去解决问题.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直接教给学生如何立式计算学生完全可以掌握,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尝试、思考和讨论上。这里涉及到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11x1,一般学生都是按照“规矩”进行下列的运算:33

两边同乘3,得3x1x3,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2,两边同除2,得x1。也有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x的同学采用先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再进行x系数化为1。然而,在课堂中仍然有“不和谐”的声音:我觉得可以把x与

1、x与131放在一起,将x1看成一个字母,不用计算就可以3

知道x1了。

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方法)往入习惯用类似的旧知识(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运算的速度,使运算过程繁冗不堪。在教学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善于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甚至采用打压政策,而一味地要求学生遵循“规范”的解方程程序,不仅会影响了学生的运算能力的发展,更容易损伤学生可贵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3、学会反思,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等,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

修养中的作用。《学记》中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教学和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反思的重要作用。善于反思的人,能不断地矫正错误,科学地设计运算的过程,并提高运算的准确度,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1)反思错误的成因

学生计算错误有很多原因,特别是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出现编码错误或是产生负迁移。例如,在分式的运算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题: 计算:254。(x2)(x3)(x3)(x2)(x2)(x2)

有一位同学的解法是:原式=2(x2)5(x2)4(x3)3x6。

显然该同学的结果错了,出现这样的错误原因是什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这是由于把分式方程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是思维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负作用所引起的错误。

但教师又来了个顺水推舟:刚才这种解法虽然错了,但我们能不能考虑利用分式方程的思路来求解呢?

经过大家的讨论,一个新的方法出现了:

设254A,去分母,(x2)(x3)(x3)(x2)(x2)(x2)

得2(x2)5(x2)4(x3)(x2)(x2)(x3)A,即3x6(x2)(x2)(x3)A,由此可得计算结果。

学生计算错误是常有的事,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客观地研究出错的原因,研究它与正确解法之间的联系,正确利用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份,真正发挥错解在教学的正向作用。

(2)反思运算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计算,更要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的条件寻找合理的、快捷的运算途径。例如,运用四则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时,在重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计算的合理性、科学性。如计算()12(23)6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34

117171512()61; 方法1原式=121222

1123915方法2:原式=1212()6()6434; 343422

11231方法3:原式=12[()()]。343421314

以上三种不同的计算过程,所选用的运算性质与计算目标各有不同,可以通过对照计算过程所体现出的不同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每一种运算方法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对结果的获得所带来的影响。

(3)反思运算的结果

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反思,不仅是检验结果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考察结果是否合理,是

否符合实际。

例如,甲住离学校2千米的地方,已住离学校3千米的地方,他们两个住地相距多远?回答2+3=5或3-2=1对吗?

有时,从结果的反思我们还能发现问题的设计中的学问。

例如,在小组交流时有一位同学给大家出了这样的一道题:

已知 xyxy30,求x3yxy3的值。绝大多数同学是借助于解方程组先求出x,y的值,然后代入求解。但有一位同学迅速地得到了结果:

正当大家沉浸在对上述算法感叹之中时,x3yxy3xy[(xy)22xy]3(5)15。

有人却提出了质疑:根据已知条件有xy3,而x2y2是非负的,结果怎么可能是负数的呢?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大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终于明白了题目条件本身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运算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的一个方面。中学数学教学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过程,从中发现出现运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掌握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算法和运算工具的方法,培养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估算结果的合理性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刘兼孙晓天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家课程标准·初中数学实验教科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裕前董林伟主编 《马明数学教育文集》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明

《有效的数学教学技能》吉林大学出版社董林伟 李善良主编

《数学课程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兼等

《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复编著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郑强编著

《关于<数学标准>的若干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中学数学月刊07年第6期董林伟 《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中国数学教育08年第9期董林伟

本文发表于核心期刊《数学通报》2009年第9期

第二篇: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培养

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培养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效的沟通交流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倾听基础之上。课堂中很多学生的心静不了,只顾自己说、自己做,不会耐心、细心、用心倾听教师和同学的言语。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优化教学方式、进行学法指导等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一、培养倾听能力的重要性

“听”是取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社会学家兰金曾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堂,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倾听基础之上。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倾听是教学中达到“听、知、思、说”的相当关键的一步。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在《论教学方式转变》中提到,我们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之一就是走向研究性学习,而学生的观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提出了“教学即倾听”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博士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中写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学生倾听现状描述与归因分析

(一)年龄性别原因: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性别差异表现明显

由于身心发育原因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比较短暂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儿童的有效注意力平均在15—20分钟左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易走神,倾听的效果相对会比较差。而同一年龄段的女生往往表现出比男生倾听状态佳,很多男孩子比较调皮好动,静不下心,无法做到真正用心倾听,(二)家庭教育偏差: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去听别人的见解 现在处于低年级的学生都是21世纪出生的孩子,与以往其它年代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都要显得更为重中之重,在家里大多数家长特别是祖父母一辈对于孩子是听之任之,孩子在家简直就是“呼风唤雨”,成为家庭中的绝对重心。因此很多孩子都有很强烈的自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的表现之一就是喜欢说自己想说的,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想说,而不会去听别人的见解,更不用说做到耐心倾听。这不是一朝一夕才形成的,而是家庭教育长期养成的一种不良习惯——爱说不会听。

(三)提前教育的弊端:孩子认为低年级数学内容太简单不想听

部分低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了很好的学前教育,有些家长怕孩子难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就提前给孩子“开小灶”,孩子早在幼儿园时期就通过不同途径学习了小学一、二年级的部分数学知识,因此当学生真正走入小学课堂,翻开数学课本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些内容太简单了,我都会做了。”,想当然地就可以不用再听了。于是就在课堂上出现了几个所谓的“优等生”只管自己玩耍不倾听的现象。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儿童注意力转移除了自身年龄身心原因外,很重要的是数学课堂教学对他的吸引程度。如果教学是枯燥的,没有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思维难免不集中。因此数学教师要靠自己教学的吸引力扭转学生的注意力,靠自己教学的内在魅力抓住学生的目光。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就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比如,在浙教版数学第三册《平均分》一课中,笔者创设了兔子过生日这个情景来贯穿整节课。师:今天,柴老师邀请了一个小伙伴来和我们一起上课。瞧:它来了。(出示小兔子图)这周六,就是小兔佳佳的生日了。它想邀请好朋友和它一起过生日,这两天正忙着准备生日聚会的食物呢。我们看看它都准备了些什么?(出示图片)这时全班所有学生都很认真地在听、看,仿佛都在参加小兔的生日聚会。接下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分小棒,展示学生的两种不同分法,看一看他是怎么分的、听一听老师是怎么说的,模仿试着说一说。这些环节学生都非常投入。学生能倾听,操作、交流环节开展得顺利,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一些学生认为低年级数学内容很简单早就会做了就不需要听了,比如在上20以内进位加法这节课,当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后有几个所谓的优等生就开始走神做小动作了,他认为他会计算就万事大吉了。这时笔者结合主题图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在尝试本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把你怎样计算的过程写一写,或者是画一画。”这就给学生任务驱动,不仅要能得出计算结果,还要能清楚地写出这个计算的过程。带着算法多样化这样明确的学习目的与要求,那些优等生自然就会重新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不是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了。

(二)调整座位、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优良的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和人际关系。

学生处在明亮、干净、整洁、美观的环境中才能静下心来学习,这是学生做到倾听的前提条件,如果周围环境是嘈杂的,那么势必会让人分心,“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做到这点难度是相当大的。当然有些客观原因、突发事件也是难以避免的。比如在上课时我们学校所在的小区经常有红白喜事,一阵阵的鞭炮声震天响,这些是教师无法掌控的事,但是教师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比如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听鞭炮声一边数一数,一

共燃放了几个鞭炮。这其实就是一个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训练,让学生能竖起耳朵认真去听,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数数的练习。

在教室座位安排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来搭配,一般采取一男一女作为同桌,而现在一个班中男生人数往往多于女生,因此部分座位只能是两个男生作同桌,这时就要选取一动一静的搭配,让会听会学习的带动另一人。这对于学生逐步养成倾听学习习惯也有促进作用。对于个别十分调皮的男孩子只能进行特殊处理。比如笔者所教班级中有个男孩子特别好动调皮,调整了好几次座位,但是不管坐到哪里都会殃及周围的学生,拉女孩辫子、拿同学的文具、和同学搭讪,总之一节课他要造出很多事端,不仅影响了他自己还严重影响了他周围同学听课,甚至为了处理他的事不得不停下教学影响了全班同学。和他的班主任、他的家长商量后我们将他的座位安排在了讲台旁边,一个人坐。当然这只是暂时的举措。不是说要孤立他,而是能尽可能的让他安静下来,远离同学的“辫子”、“好玩的文具”这些对他来说有趣的东西,他的座位离老师相对比较近就更能“照顾”到他,当他开小差不听讲了老师可以及时提醒他。这样安排座位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良好的师生间的关系也是学生能做到倾听的一个因素,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几乎所有的孩子对老师都是很喜爱的,不会出现因为讨厌这个老师就讨厌这门课因而不听课这种现象。

(三)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

当一年级孩子一入学就要和学生反复多次强调“听”的重要性,“我们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巴,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多听、多观察。”这是我经常和孩子们说的第一句话。“看看‘聪’这个字的结构,“耳”字旁,说明一个聪明的孩子首先要做到的是会用耳朵听,并且是用心在倾听。”这是我和学生们常说的第二句话。要让“倾听”二字深入学生内心,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化作行动。

(四)家校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孩子倾听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只靠教师,与家庭教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在家的习惯养成情况,并和家长在习惯培养方面达成一致,用正确的方法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孩子在家就和在课堂上一样,别人在说话时要认真聆听,不能打断别人的话;对于别人说的话要用大脑想一想判断其正确性,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个倾听—思考—表达的过程。而家长同样要认真听孩子说话,这是一个彼此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的表现。

(五)教师以身作则,运用“暗示”、恰当评价,形成倾听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起榜样作用,应该认真听学生的发言,无论孩子们的发言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都要专心地听,偶尔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这是对发言学生的尊重,在无形之中让班中其余的孩子都意识到了“我们要认真去听”。

当教师看到有学生走神了、做小动作没有在倾听,这时就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处理。可以停下课来,目视该学生,当教学进行过程中突然停止,学生就会有所意识,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当然这需要教师在一开始任课就要告诉学生老师的这些做法是什么意思。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小动作加以配合,“老师开始‘扫雷’啦!看看你的眼睛看着我了吗?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了吗?”孩子们表现得很兴奋,立即坐端正眼睛炯炯有神,这时学生倾听学习的状态很好,注意力很集中。当然有时为了让教学继续完整进行,不中断正常的学习,教师可以一边说一边在教室走动,“顺便”走到没有听讲的孩子旁边用手摸摸他的头,亲亲地在他的肩膀上拍一下,以起到提醒的作用。这时孩子肯定明白了老师的暗示。不是在全班面前指名道姓,而是个别性提示,这样的方式既提醒孩子认真听,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教师要适时正确地评价学生,对那些能倾听别人发言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妮妮今天听得多认真呀!”“萱萱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琦琦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同学发言的主要意思。”教师的这些鼓励性话语,既表扬了认真倾听的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从而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倾听氛围。

学会“倾听”是通向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倾听能力,让学生在倾听中生疑、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中解惑。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体谅,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学习!听一听、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学会“倾听”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动、静结合,学会“倾听”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生动精彩!

第三篇: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江苏省黄埭中学鲁衍春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学会倾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学生首先要沉浸于文本之中,学会了倾听文本,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渗透自我的情感,才能入境悟情;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者必须引导学生倾听老师的要求,提高交流反馈的效率;再次学生还需做到倾听同学,就是合作和共享,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

倾听文本入境悟情倾听老师交流反馈倾听同学合作共享

“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的新内涵,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学会倾听,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使全体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更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学会倾听。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大家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如果它只是少数人的舞台,他们在课堂上是主角,占领着自由表达的绝对优势,而剥夺大多数同学自由表达的机会,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重要的。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优化、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倾听文本,入境悟情。

学生只有沉浸于文本之中,学会了“倾听”文本,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渗透自我的情感,才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象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从而入境悟情,从而为有效对话作好必要的铺垫。教师在引导学生用心“倾听文本”的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四点:一是时间到位。引领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倾听”文本,不是一般性接触文本,而是学生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是情与意的交融,言与思的汇合。因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学生才能真正听到自己心中“哈姆雷特”的声音。二是方法到位。“倾听”的要求应该明确,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至少应 1

引导学生弄清楚三点:①“倾听”文本,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②“倾听”文本,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验性的要求。③“倾听”文本,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创新性的要求。第三,方法到位。应该教给学生相关“倾听”的基本方法。有意识地架设“倾听”的桥梁,降低“倾听”的难度,保护好每个学生“倾听”的热情。

倾听文本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涵咏品味,联想揣摩,产生共鸣,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发,想象才能通畅,主体性得到释放。文本天生就带有作者的喜怒哀乐,带有作者对人生独有的感悟,体验文本,实际就是倾听与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和思考。教者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对文本中黛玉的外貌的研读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运用朗读,沉思玩味等倾听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对话的欲望激烈, 发现更多的高质量、有价值问题,不断丰富自我主体的精神世界。而如果课堂上,学生懈怠,不读课文,不认真“倾听”,一知半解,无知妄说,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助长浮躁之风,只会造成行课堂的低效、无效、负效之后果。

二、倾听老师,交流反馈。

在阅读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法和讨论法,在这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必不可少,但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却发现,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却难得静心去倾听他人的发言,不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或重复他人的见解,以致交流反馈的效率极低。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学生倾听老师的要求,比如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要求学生首先听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然后判断出问题的核心或症结所在,使学生一下子能够抓住“题眼”,有针对性地回答。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倾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不难发现,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容易走神,昏昏欲睡,听得不认真;趣味盎然的课堂,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因此,无论是论述文还是应用文抑或文学作品的教学,我在备课时都十分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常据文本体式和学生需求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

其次明确要求,引导倾听。讲课时,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听清我或者其他同学在说什么,需要倾听者做出哪些回应等等。我经常提醒学生:“听清我提的问题。”“认真听其他同学在说什么。”“听别人朗读课文,读错的地方如字音、断句等提出来”、“认真听别人发言,听他有什么地方讲得不妥”、“其他同学的发言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听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等等。明确了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听得更有针对性了。

再次激励评价,鼓励倾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表扬,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个眼神,一句称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学生认真倾听好习惯就会稳定形成。

三、倾听同学,合作共享。

生生倾听的缺失又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又一大弊端。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沉默的是大多数,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生各说各的,不善于互相合作;有的学生

性格不合群,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指指点点,不善于作必要的妥协;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生生倾听就是合作和共享,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如:集中注意的技巧。在听同学发言前,可以猜测发言的同学会说些什么,这样有利于集中倾听学生的注意力。当教师发现学生有不愿倾听的苗头时,要及时提醒学生,不能任其发展。要引导学生运用意志的力量去自我控制,去战胜分散注意力的内外干扰,做到有意识的注意,有目的的倾听。

其次归纳整理的技巧。归纳整理就是对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在听一个同学阐述他的观点时,要求其他同学对其所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这时,学生的倾听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思维。如大家都在讨论教师提出“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的问题,有同学在讲述,小组其他同学听了之后要想想,然后用“他认为„„”“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等方式概括。这样,边听边思考边整理,不但有利于倾听,也为后面的沟通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记录分析的技巧。分析是把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有几层意思;而最后再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因此要引导学生记录下关键词,记录下主要内容,也可以记录下当时自己的感受。总之,通过传授倾听技巧,要求学生时时与教师和同学同思、同想、共鸣,以提高倾听的有效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一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的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①生活中常有人说“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可见,善于倾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着眼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着眼于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我们应尽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手段,加快对培养听说能力这个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倾听能力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才有可能改变“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现状,才有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才有可能实现语文新课改的最终目标。

“倾听”能博采众长,弥补自身不足;也能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只有倾听,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才能更快地进步,从而自觉自愿地学会倾听。“ 认真倾听”这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是学生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活动就不仅有活跃、热烈的讨论、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注释]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建议15》 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文献]

[1]欧阳芬.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2]蒋成禹.语文课解读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3]张广岩 郭术敏.中学语文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87.[4]张鸿苓 张锐.中学语文教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5]韦志成 韦敏.语文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篇: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迅速、合理、灵活。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计算粗心,不进行验算所造成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是钥匙。

针对一些问题,教师就要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做错的原因,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粗心只是一个借口,思想上没有充分重视才是最主要的。

二、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三、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四、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那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象240×300 ,110×60。又如102与78相乘积是多少?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100+2)×78=7800+156 =7956。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

2、审题的习惯。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六、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当用7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第五篇:谈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

谈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

【论文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胜任能力 培养途径

【论文摘要】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及其培养的意见,但学历教育中对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一直被忽视了。本文通过借鉴国际上对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的研究,分析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的基本内容,探讨在审计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未来审计职业能力的培育。

2005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在业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指导意见》强调依据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体系的要求,构建资格前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和在职学位教育相结合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全面指导注册会计师教育、考试、培训等人才建设工作。因此,建立科学的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体系,以此为标准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职业能力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对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如何建立科学的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二是如何搞好注册会计师资格前审计学专业学生的学历教育。

一、国际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的启示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就开始了对会计人员能力的研究,并于1967年发布了《职业知识框架》。1968年,AICPA发布了《会计职业的院校教育准备》,此后两次更新,对美国的会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98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了《未来的会计教育:为日益扩展的职业做准备》,倡导大学教育应强调技能的培养。为响应AAA的报告,当时的“八大”于1989年联合发布了《教育的视野:会计职业成功的能力》,提出了注册会计师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框架,同时资助AAA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AECC通过调查,于1990年发布了《会计教育的目标:第1号立场申明》,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包括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决策能力、基础知识(会

计、审计和税务)、经营知识、职业道德及领导能力。AICPA于1998年发布了《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于1999年发布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从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规范等因素入手,归纳出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核心服务及核心能力,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转向技能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的注册会计师组织都先后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对胜任能力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发布了相应的文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布相应的文告和研究成果。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于1999年发布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指南》,以IFAC在1996年发布的第9号国际教育指南《预备教育、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及职业会计师的实践要求》为基本框架,向各国推荐关于职业知识教育的大纲。

以上各国及各相关组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从工作角色的角度分析职业,然后按任务或子任务细分;二是分析职业人员个体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或职业态度;三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研究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发布的文告中的职能定位和能力构成两方面。例如,美国主要采用能力法。AICPA在前述《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中区分了内部审计、法定财务报告与会计原则、财务分析、控制环境、预算预测与业务策划、成本管理、税务、现金管理、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等10项职能;在前述《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中列示了3种能力,包括职能性胜任能力(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及运用科技强化职能的能力)、个人胜任能力(职业风度、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协作、领导、交流、项目管理及运用科技强化个人能力的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战略及批判性思维、行业或分部的视野、全球或国际视野、资源管理、统计及规章视野、市场和客户关注以及运用科技强化经营视野的能力)。

加入WTO使我国的职业会计师行业壁垒消除,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我国会计的高等教育、职业会计师的考核和后续教育均缺乏职业能力框架的支持。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早在1996年就指出,会计教育和实践的目的是培养胜任的职业会计师。没有

完整的能力框架,就不会有适当的会计教育、准入标准和后续培训体系,也就不利于职业会计师的培养。因此,构建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在我国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体系的构成《指导意见》的第26条谈到了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实际上可以把以上三个方面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应该包含的一个基本能力框架。

(一)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

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税务、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以及外语等。

(二)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

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应该包括:1.对变革和发展的应对能力。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对变革的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管理能力。2.沟通能力。包括口头及书面沟通能力、说服他人技巧、讲演、谈判能力。3.决策能力。包括战略洞察力、分析能力、智力能力、挑战性思维、良好的判断力。4.协作能力。包括团队建设能力、领导与被领导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指导、监督和授权能力。5.市场开拓能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的过程中能够建立信誉,提供超越客户期望的工作成果,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并能把握时机拓展业务领域。6.战略管理能力。指注册会计师应有商业前瞻眼光,能够制定综合性战略计划,确立目标,并能根据行业内最佳实务标准改进工作、确定任务和时间,同时具有安排优先顺序的能力。

(三)专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作为专业人士应具有的专业态度和行为规范会计人员作为专业人士应具有的专业态度和行为规范包括:1.正直诚信。这是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它使得会计人员值得信赖,使得雇主和客户在面对重大问题时对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具有信心。2.社会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关注公众利益和具有社会责任感。它要求注册会计师认识到在商业环境中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保证所做出的决定自始至终保护公众的利益。3.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应在执业时保持形式及实质上的独立性、遵守职

业规范、避免利益冲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承担对社会公众、同行及客户的责任。4.职业审慎。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审慎态度,保持健康的职业怀疑精神,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消除或证实这种怀疑。这要求审慎选择客户、深入了解客户业务、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5.良好的职业风范。注册会计师应表现出与专业人士的职业特点相符合的仪表和行为方式,自觉维护注册会计师的令人信赖的职业形象。6.追求卓越。注册会计师应当为所服务部门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它要求会计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并不断地学习,永不落伍以确保会计人员了解市场的发展及其对他们所服务的企业或客户的影响。

三、学历教育中完善注册会计师能力体系培育的途径

《指导意见》把开办行MPAcc和EMBA在职学位教育作为培养行业高层次、国际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管理层、注册会计行业和教育界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对职业能力框架体系的培育上。大学审计、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中对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被忽视了。但笔者认为,学历教育是每个行业职业人员教育的起点,大学阶段的学历教育决定了一个行业未来职业人才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的基础,审计会计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了绝大多数的行业中坚力量。《指导意见》也把资格前教育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学历教育应该是资格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对在学历教育中引入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培养未来注册会计师职业人才的审计学(注册会计师)等相关专业,应该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的要求,在教学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环节探索培育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途径。

(一)完善审计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研究与开发是注册会计师能力教育工作的核心,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和成败。教学设施先进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能否开发出一流的、适合业务需求的、能够提高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课程。课程开发应以提高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为前提,以学习和掌握会计财务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为目标,强调目的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现行的许多高等学校的审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基本达到了要求,但培养学生能力体系的课程设置基本是空白。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根据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及内部控制进行风险推断,因此笔者建议设置《人际交往与沟通艺术》、《逻辑学》、《公共关系》、《社会调查》等相关课程。

(二)采用案例教学与模拟教学

审计与鉴证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审计与鉴证理论知识、组织审计与鉴证案例讨论,引导和督促学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经过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有序地完成审计与鉴证案例教学规定的全部内容,使学员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审计具有一些特殊的技术知识,学生掌握其内容

[1] 秦荣生.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与职业继续教育[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10).刘建秋.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J].财会月刊,2008,(8).刘冬荣.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与在职学位教育前瞻[J].湖南注册会计师,2005,(9).

下载董林伟 2009倾听学生的思考 例谈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董林伟 2009倾听学生的思考 例谈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就......

    会计学生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

    会计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及培养途径研究摘要:会计人员应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是会计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教......

    谈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五篇

    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探索之中,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让语文教学更显精彩.但在实际课堂......

    案例---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与能力

    小学英语听力的培养 案例背景: 学会倾听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更是一种美德。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小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例谈

    ——高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例谈 一、强化创新观念,激发创造热情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

    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能力例谈

    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能力例谈语感,即读者或听者通过阅读或听他人讲话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学好语文,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共五则)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通过我的教学总结出一些经验,我认为主要与以下这几方面有关: (一、)学生没有掌握好计算的方法和计算法则。 1、 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法则掌握得......

    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新疆鄯善县育才学校岳永杰 说起学生的创造力,有些老师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学生尚且懂事不多,谈何创造?其实不然!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