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凉府发〔2006〕42号
关于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凉府发〔2006〕42号.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关于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凉府发〔2006〕42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连锁经营是现代化流通的主要方式,是商业改革的目标。发展连锁经营是促进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改造传统商业,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为了促进我州连锁经营的发展,提高我州流通现代化水平,实现流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川办函〔2006〕32号)精神,现结合我州实际,提出促进我州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前连锁经营已成为商品流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在我国零售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中普遍应用。由于我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连锁经营的发展严重滞后,突出表现为连锁经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低。2005年全州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额1.06亿元,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5%,而全省为8.9%,我州低于全省7.85个百分点。
促进连锁经营发展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具体措施;有利于扩大消费,开拓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利于发挥市场对生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各级人民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充分认识发展连锁经营是促进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的重要措施;是实施立足资源,拓展“二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强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我州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并结合实际地制定本地区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把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为连锁经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大流通,带动大发展,从而实现我州从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流通的转变。
二、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连锁经营的原则:以“为民、便民、利民”,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和生活服务需要为宗旨,以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为重点,循序渐进,逐步向农村拓展;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以资产为纽带,通过联合、联营、兼并,实现资产优化重组,将连锁经营做实做大,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
(二)发展目标:经过5年努力,到2010年初步确立连锁经营在我州现代流通业组合形式和经营方式中的主体地位。连锁经营的组织化、集中化程度和企业运行质量有较大提高。全州力争培育50户限额以上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达到10亿元。
三、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连锁经营发展
(一)科学制订连锁经营发展规划。各县市要按照规划先导,特色突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城市规划等情况,科学制订本地连锁经营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要通过向社会提供城乡建设规划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等信息服务,引导连锁经营企业根据城乡建设规划和市场需求制定企业市场发展战略,扩大销售网点,推进城乡连锁经营网点的合理布局,满足城乡消费需求。
(二)积极推进城乡连锁经营发展。为促进我州连锁经营的发展,各县市对连锁经营企业要在资金、土地使用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到城市社区、农村建立网点,发展特色经营,拓展市场范围。针对我州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滞后,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服
务功能单一的现状,各县市各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在城市社区新建和改扩建超市、便利店、洗衣店、家政、维修等各类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点;鼓励企业采取特许加盟等形式整合分散的社区商业资源;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建设面向社区商业网点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
要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大力拓展二三级市场,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基层供销社、民贸公司、个体私营商业网点资源,采取农改超、农+超等方式,建设连锁化“农家店”。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利用统一配送优势,组织适销对路的工业品、货优价实的农资商品供应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解决农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等卖难买难问题,引导农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各县市要重视引导连锁企业加强配送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积极改造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挖掘现有物流网络设施潜力。对符合条件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各县市要纳入地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范围,有关部门要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予以扶持,逐步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商品配货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和配送过程无纸化,建立高效的配送体系,提高连锁经营企业商品统一采购和集中配送的比例。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要对配送中心符合条件的运输车辆尽可能提供市区通行、停靠的便利。
各县市要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开发和应用条码技术、防损防盗管理系统、时点销售系统、管理信息和电子订货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财务、劳动、人事等环节中的运用,逐步实现连锁经营企业内部商务活动电子化。
(四)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连锁经营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各县市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我州连锁经营企业的改革步伐,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竞争力。要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和所有制限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引导有实力、规范化程度高的国内外、省内外优势连锁企业以资本、品牌、经营技术等资源为纽带,通过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和整合我州现有的商业资源,以促进我州连锁经营的发展。
同时各县市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依法加强对连锁经营企业的监管,引导连锁经营企业认真分析经营环境,做好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其经营业态、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引导连锁经营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规范管理的关系,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要按照连锁经营标准化、专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快对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开展连锁经营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我州连锁从业人员素质,满足连锁经营发展需要,促进我州连锁经营的发展。
四、为发展连锁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各级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质监、环保、消防等部门在办理连锁经营企业的注册登记、卫生许可、专项商品经营许可等手续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对审批程序、提交材料、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及依据等进行公示,严禁在收费标准之外以任何理由乱收费。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简化、优化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要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积极探索网上年检,切实为企业提供方便。
连锁经营企业设立全资或控股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可持总部出具的文件,直接到所设机构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免予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连锁经营企业经营专营专卖商品的,可由总部向审批机关申请办理有关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其门店不需再办理相应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只需持加盖总部印章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复印件向门店所
在地有关部门备案。对连锁经营企业要求设立非企业法人门店和配送中心的,门店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予以支持,不得设置障碍。
(二)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连锁经营企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2〕4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字〔1999〕290号)和《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商建发〔2005〕1号)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我州连锁经营的支持力度。
各县市商务部门要积极争取将连锁企业信息化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等引入国债贴息项目,并在技术改造项目中给予支持,以推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对列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连锁经营企业,在县城建设配送中心店、乡镇建连锁超市、村社建连锁“农家店”的项目,各县市财政要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
各商业银行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要按照区别对待、调整结构的要求,在严把信贷条件的情况下,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利增加就业的中小连锁经营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三)改善行政监管方式。各级行政管理机关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工商、质监、环保、卫生、城管、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行多部门联合检查,减少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多头和重复检查。要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特点,强化总店的管理责任,并把检查重点放在总部和配送中心。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收费管理,规范收费制度,公开收费标准,严禁向连锁经营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切实减轻连锁经营企业的负担。
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
抄送:
第二篇:关于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意见凉府发〔2011〕7号
关于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意见凉府发〔2011〕7号.txt22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一把钥匙打开呀!凉山州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意见凉府发〔2011〕7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调动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境内外证券市场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现就加快推进我州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企业上市融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上市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上市公司能够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发展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快速做大做强。同时,上市公司还能够带动相关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发展,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是我州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运行质量,促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壮大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企业规范法人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是筹集社会资金实现再投入,优化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最有效、最直接、最长久的招商引资方式。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企业走资本市场融资之路,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我州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促进我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升级,助推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明确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州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规范发展、壮大企业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资源,扎实开展企业上市融资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鼓励、引导、促成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通过上市尽快做大做强做优,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募集发展资金,促进我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工作目标是:按照“培植一批、储备一批、上市一批”的要求,坚持境内上市与境外上市、主板上市与中小企业板上市、独立上市与借壳上市“三个结合”,在全州培植30-40家上市后备企业,力争到2015年末全州上市公司达到5家以上。
三、加大培育工作力度,推动优势企业改制上市
按照“培植一批、储备一批、上市一批”的总体要求,实施分类指导,制定企业上市工作规划和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与辅导计划,一企一策,制定上市培育方案,落实上市培育措施,确定上市地点、方式和进度要求。
(一)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改制工作。
对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但有上市潜力和意愿的企业,指导企业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和上市政策要求进行产权重组和股份制改造,规范改制,规范运作,完善法人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发展壮大和上市融资奠定基础。
(二)加强对重点培育企业的指导服务。
对已初具上市条件的企业,积极协调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成立企业上市融资专家咨询小组,定期入驻企业开展上市诊断服务活动,协助分析、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和上市方式,引导其尽快启动上市计划,指导其做好规范工作,尽快进入上市程序。
(三)加快推进条件成熟企业上市进程。
对已步入上市程序的企业,要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帮助其做好上市申报材料的准备及有关方面的协调沟通和汇报工作,全力做好帮扶工作,支持企业尽快上市。
(四)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后备资源库。
积极开展企业上市融资工作调研,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后备资源库。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企业上市的相关要求,对我州企业作全面调查分析,选择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产品竞争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的优势企业,跟踪调查,筛选入库,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培育扶持。上市后备资源库内重点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每年调整一次。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扶持鼓励措施
为鼓励州内企业上市融资,对注册地在凉山州的拟上市企业和上市公司给予以下优惠政策支持:
(一)财税扶持政策。
1.拟上市公司在上市规范过程中须补交各税的,根据先征后返的原则支持拟上市公司发展。即在上市规范过程中调整以前的损益并补交各税的,先按税收政策征收补缴各税,地方财政在当(次)年按实际补交的各税的地方留成额,拨付企业作为生产发展资金。
2.拟上市公司自建自用的生产性建设项目,经同级政府同意,自与合格的上市保荐机构签署保荐协议之日起3年内(不足3年上市的,至上市日止),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可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免,其减免的相关规费可以先行缓缴,待企业成功上市后予以免缴。三年内未能上市的,全额补缴。
3.企业在改制为拟上市公司和上市重组过程中一次性发生的土地、房产等权证过户契税,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7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重组契税政策若干执行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过户费按规定标准减半征收。企业因上市需要办理有关变更手续时,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等部门对使用权人主体不变的,只收取登记费和工本费;对使用权人主体改变的,按有关法规和政策办理。
4.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各类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与创新等专项资金,要优先用于符合条件的拟上市公司的重点技改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拟上市公司,发改、经委、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要在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金、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国家高技术产业项目配套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债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等各类政策性资金方面给予优先扶持。上市公司和拟上市企业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优先保证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
(二)土地优惠政策。
上市公司和拟上市企业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可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优先办理立项、预审、转报或核准手续。改制为拟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依法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后,按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4号)的有关规定,在第一次缴纳土地出让价款总额的50%后,其余部分可在一年内缴完。
(三)信贷支持政策。
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上市公司和拟上市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实施实质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其逾期贷款可按规定办理展期手续。
(四)奖励扶持政策。
1.对完成上市辅导、并经四川省证监局验收的拟上市公司,由同级财政对公司管理团队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经证监会通过上市审核的再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企业成功IPO上市、募投资金到位后,用于本州范围内的募投项目,项目所在地政府按募投项目使用募投资金总额的1%对公开募集前的发起股东给予奖励,最高限额为 300万元。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等形式在证券市场上实现再融资,按再融资额(扣除发行费用及本市辖区内法人股东认购部分)的1%给予奖励,最高限额为50万元。奖金的40%奖励给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其余60%奖励给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解决。
(五)其他配套措施。
企业上市融资工作中的其他政策性问题,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进行研究解决。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整体上市及企业借“壳”上市、改制上市中涉及的有关历史遗留问题,凡是企业主动要求规范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依法帮助企业妥善处理。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确保我州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取得实效。州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领导和部门为成员的企业上市融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我州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有条件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明确推进企业上市融资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并给予经费保障,确保企业上市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加大对外沟通协调。
各级政府要积极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证交所和有关证券中介机构的沟通合作,建立稳定的上市渠道,形成资源共享的企业上市服务平台,为企业上市牵线搭桥,努力构建我州企业上市的良好外部环境。要进一步加强与四川证监局的高层对接合作,全面落实州政府与四川证监局签订的《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备忘录》的相关内容。要加强与有关中介机构的协调联系,推选一批实力强、诚信度高、经验丰富的中介服务机构,供州内拟上市企业自主选择。
(三)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全局观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努力营造优良宽松的企业上市环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改制、重组、上市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金融办、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商务局、农办等部门要加强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组织协调,做好引导、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工作,指导企业规范改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财政、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环保、安监、科技等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对拟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项目审批和政策扶持事项,特事特办,提高效率。
(四)扎实抓好宣传培训。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资本市场政策的宣传与推进企业上市培育培训相结合,及时开展资本市场新制度、新政策、新规则等的宣传培训工作,积极协调组织有关机构在州内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上市培育培训工作,组织企业参加上市融资培训活动,使企业尽快掌握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准入条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积极宣传证券知识和上市政策,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建立企业上市专项资金。
建立凉山州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用于企业上市融资资源库建设,组织开展企业上市融资培训、企业现场咨询以及上市推介活动、聘请专家顾问、开展上市宣传等事项。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第三篇: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保障局: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技工院校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现就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方向
(一)充分认识加强技工教育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技能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意义。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技工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 1
者,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服务社会功能显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培训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国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5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在校生规模达到20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达到800万人次。地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1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全国建设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200所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500所示范性普通技工学校和100个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
二、明确技工院校功能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三)坚持高端引领。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立足技工教育发展基础,加强规划引导,形成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基地,承担通过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的任务,也是本区域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师和高级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平台。高级技工学校承担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普通技工学校在主要承担中级技工培养任务的同时,应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到“十二五”末,技师学院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50%以上,技工学校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人次应高于学制教育在校生数。
(四)开展多元办学。各地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进一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途径。要注重发挥多方面力量开展技工教育培训;要指导技工院校由注重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技工教育培训转变,由注重学校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水平评价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性功能转变。各类技工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多元招生渠道,在坚持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青年求职人员开展学制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培训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功能。
(五)注重内涵发展。各地要处理好扩大规模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指导技工院校在注重改善办学条件,保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同时,强化内涵发展。要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一体化教
师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技工教育培训能力,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要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六)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各类技工院校要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共享师资资源,强化实训实习。结合专业设置设立企业定点实习基地,并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个专业至少与3个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七)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在全国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推进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技工院校要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模块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改革方式。加快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仿真模拟教学。
(八)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结合教学改革实际,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要科学划定学分,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质量监控。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学生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提前毕业。开展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可采取弹性学制,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取得相应的技工院校毕业证书。
(九)规范高技能人才培养学制。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4年。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招收对口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达到中级技能水平学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2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学生
学习期满且毕业成绩合格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就业工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十)加大招生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全国技工院校扩招计划,每年定期举办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活动并形成制度安排。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劳动力需求、生源情况和学校办学能力,加强与教育部门协调配合,指导技工院校做好招生工作。要利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搭建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招生宣传工作网络,依托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建立一支技工院校招生信息员队伍。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技工院校专门招生窗口,开展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常年招生。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要积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收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学员,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十一)抓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强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效能,指导技工院校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凡省级和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都要设立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要建立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十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技工院校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定期组织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鼓励技工院校教师参加专业硕士学习。到“十二五”末,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70%以上。要积极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对表现优秀的技工院校教师可给予适当奖励。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
(十三)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协调办学主管部门为技工院校配备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熟悉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校级领导班子,并保持稳定。要结
合技工院校发展趋势和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校长岗位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全国技工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十四)规范学校管理。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技工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定期开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活动,加强对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可定期组织进行技工学校合格评估,继续实施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四年复评制度。推动全国技工院校全部使用“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与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学生学籍注册和国家助学金发放、免学费政策落实,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化技工院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五、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十五)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结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经批准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技工院校,其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合格,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职业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试点院校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考评工作方案,组织校外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进行检查督导,实施课程认证和过程化考核。
(十六)制定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政策。引导技工院校毕业生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鼓励企业在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取得预备技师证书的毕业生工作满两年后,可申报参加技师资格综合评审,合格者按规定取得相应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参加相应专业职称评价试点,具体办法另行规定。积极探索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根据《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范围,首次授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等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执行。
(十七)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培训和鉴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竞赛服务。由政府部门建设和管理的公共实训基地,要合理整合地方培训资源,突出高技能实训特色,坚持公益服务方向。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端技能培训、评价以及竞赛等组织服务工作。依托县(市)级技工学校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十八)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不断优化政策,加大经费投入。要积极协调发展改革部门,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要主动加强与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积极争取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及城市教育费附加等政府公共财政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支持技工院校改善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各地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投入,支持和奖励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技工院校,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等工作。要用好用足现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针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制定紧缺技能人才定向培养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当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内容,落实任务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整合资源,加强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发挥教学研究机构技术支撑作用,加大对技工院校管理支持服务力度。要加大对技工院校宣传力度,运用多种新闻媒介和形式,广泛开展技工院校招生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技工院校发展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良好氛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保障局: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技工院校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现就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方向
(一)充分认识加强技工教育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技能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意义。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技工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服务社会功能显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培训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国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5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在校生规模达到20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达到800万人次。地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1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全国建设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200所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500所示范性普通技工学校和100个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
二、明确技工院校功能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三)坚持高端引领。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立足技工教育发展基础,加强规划引导,形成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基地,承担通过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的任务,也是本区域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师和高级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平台。高级技工学校承担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普通技工学校在主要承担中级技工培养任务的同时,应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到“十二五”末,技师学院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50%以上,技工学校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人次应高于学制教育在校生数。
(四)开展多元办学。各地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进一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途径。要注重发挥多方面力量开展技工教育培训;要指导技工院校由注重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技工教育培训转变,由注重学校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水平评价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性功能转变。各类技工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多元招生渠道,在坚持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青年求职人员开展学制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培训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功能。
(五)注重内涵发展。各地要处理好扩大规模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指导技工院校在注重改善办学条件,保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同时,强化内涵发展。要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技工教育培训能力,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要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六)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各类技工院校要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共享师资资源,强化实训实习。结合专业设置设立企业定点实习基地,并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个专业至少与3个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七)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在全国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推进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技工院校要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模块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改革方式。加快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仿真模拟教学。
(八)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结合教学改革实际,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要科学划定学分,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质量监控。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学生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提前毕业。开展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可采取弹性学制,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取得相应的技工院校毕业证书。
(九)规范高技能人才培养学制。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4年。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招收对口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达到中级技能水平学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2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学生学习期满且毕业成绩合格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就业工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十)加大招生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全国技工院校扩招计划,每年定期举办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活动并形成制度安排。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劳动力需求、生源情况和学校办学能力,加强与教育部门协调配合,指导技工院校做好招生工作。要利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搭建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招生宣传工作网络,依托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建立一支技工院校招生信息员队伍。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技工院校专门招生窗口,开展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常年招生。技师学院、高
级技工学校要积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收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学员,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十一)抓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强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效能,指导技工院校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凡省级和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都要设立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要建立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十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技工院校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定期组织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鼓励技工院校教师参加专业硕士学习。到“十二五”末,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70%以上。要积极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对表现优秀的技工院校教师可给予适当奖励。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
(十三)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协调办学主管部门为技工院校配备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熟悉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校级领导班子,并保持稳定。要结合技工院校发展趋势和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校长岗位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全国技工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十四)规范学校管理。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技工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定期开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活动,加强对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可定期组织进行技工学校合格评估,继续实施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四年复评制度。推动全国技工院校全部使用“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与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学生学籍注册和国家助学金发放、免学费政策落实,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化技工院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五、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十五)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结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经批准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技工院校,其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合格,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职业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试点院校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考评工作方案,组织校外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进行检查督导,实施课程认证和过程化考核。
(十六)制定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政策。引导技工院校毕业生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鼓励企业在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取得预备技师证书的毕业生工作满两年后,可申报参加技师资格综合评审,合格者按规定取得相应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参加相应专业职称评价试点,具体办法另行规定。积极探索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根据《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范围,首次授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等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执行。
(十七)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培训和鉴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竞赛服务。由政府部门建设和管理的公共实训基地,要合理整合地方培训资源,突出高技能实训特色,坚持公益服务方向。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端技能培训、评价以及竞赛等组织服务工作。依托县(市)级技工学校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十八)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不断优化政策,加大经费投入。要积极协调发展改革部门,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要主动加强与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积极争取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及城市教育费附加等政府公共财政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支持技工院校改善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各地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投入,支持和奖励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技工院校,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等工作。要用好用足现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针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制定紧缺技能人才定向培养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当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内容,落实任务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整合资源,加强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发挥教学研究机构技术支撑作用,加大对技工院校管理支持服务力度。要加大对技工院校宣传力度,运用多种新闻媒介和形式,广泛开展技工院校招生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技工院校发展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良好氛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