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退役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

时间:2019-05-15 13:0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退役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退役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

第一篇:对我退役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

三、对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

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对维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稳定备战08年奥运会队伍,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向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应该说,目前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以推动对其不断改革与完善。

第一,重视优秀运动员和现役运动员,轻视基层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运动员的政策法规。但是这些大都是针对优秀运动员的,而对于广大基层运动员则鲜有提及。例如,1987年国家体委与国家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著名优秀运动员上大学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单项前三名获得者和集体项目前三名的主力队员以及世界纪录创造者,可免试上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同意,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国家体育总局6所直属体育院校学习。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2003年11月,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优秀运动员奖学金、助学金试行办法》。2006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虽然其在多方面促进了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的发展。但是,已退役运动员不能享受这一制度。国家在退役安置工作方面也一向重视优秀运动员而轻视基层非优秀运动员。在国家行政干预之下,优秀运动员与基层非优秀运动员的“金字塔”效应充分体现:国家队队员运动员退役后,一是国家安置转而当教练或机关工作;二是免试进入大学深造,学习一技之长,实现自主择业;三是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开办公司、成立运动技术学校或者加盟国际或国内职业俱乐部;四是受聘为某商业品牌的代言人1[1],甚或走入影视歌等演艺圈,从而获得不菲的收入。而为数众多的基层运动员,尤其是射击、举重等冷门项目的运动员国家一般不予安置,同时也没有进入大学深造的政策保障,更无社会影响力可以转化,如果仅仅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偿,很难解决他们退役后伤病缠身的生活。

第二,国家政策单薄,保障不到位。

目前运动员的伤残保险主要分成三类:一是中国体育总局委托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运作的“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二是体育保险中由赛事组委会为参赛选手投保的“意外伤害保险”;三是各省市专业运动队为运动员提供的“工伤保险”。但是第一类仅仅局限于现役优秀运动员,第二类则保障参加该赛事的现役运动员。而由于运动员的伤残可能会具有延迟性,也就是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运动员退役后才表现出来的延迟性伤残到哪里坚定、如何鉴定、鉴定后如何获得赔偿存在很大的操作问题。并且伤残互助保险的范围尚未覆盖到整个专业运动员体系,而且我国运动员伤残鉴定标准并未体现竞技体育的职业特殊性,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最高赔付额只有一次性的30万元,体育保险中的最高赔付额也不过为一次性的60万元,远不能满足重、特级伤残运动员的治疗、护理、功能恢复的高昂而长期的费用需要,这与竞技体育的高风险性极不相称。

第三类“工伤保险” 的伤残补助标准目前是参照《革命军人伤残人员保健金标准》指定,即使是特等伤残也只有570元/年2[2],由于补偿水平过低,远不能保障伤残运动员今后的生活。

而国家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安置一直以来缺乏统一的、有力的政策法规。20世纪90年代以前,退役运动员的安置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解决,每年仍有将近一半的基层运动员无法合理安置。1998年国务院机关率先改革,各行政机关也都裁减冗员,并且企事业单位人事权逐渐独立,行政安插的手段已不可行。在此背景下,2003年颁布了《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开始尝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新途径。目前这种货币安置的方式比较普遍,也就是“买断”后自主择业,并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但是这种补偿不但水平较低,而且由于只是一次性的给付,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退役后长达几十年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再来看退役运动员的保障问题。我国运动员的退役具有诸如:平均退役年龄较低;文化水平低、缺乏再就业的一技之长、退役后待就业比例高;退役后旧病复发比例高,伤病严重等特点。加之,运动员的淘汰快的职业特点,例如我国运动员的平均每年的淘汰率大约为15%,如果恰逢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年,淘汰率甚至会达到甚或超过40%3[3]。据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的资料,我国目前每年至少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2005年新华网报道,我国每年有40%左右的退役运动员难以得到按时适当安置,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1000多名运动员一退役就失业。中国有30万退役运动员,近80%面临失业、伤病、贫困的困扰。现如今他们连退役后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更无暇顾及将来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问题。

第三,保障资金供给不足。

“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的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运动员的个人缴费,而由于运动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比较低导致投保能力有限,并且保险意识淡薄导致投保积极性不高,造成互助保险基金规模有限,从而限制了给付水平的提高。而给付水平不高又会反过来抑制人们的投保热情,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工伤保险”方面,一直以来存在给付水平过低,不能解决日前医药费用日益高涨下的退役运动员的医疗需求的问题。相比于每年递增的3000到6000名退役运动员,虽然国家投入的资金也在逐年增加,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现行政策强制性不足,无法保证各地方切实贯彻执行。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地方财政收支状况存在很大差距。加之,现行政策强制性不足,地方政策在执行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且各地方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无法保证政策能在全国统一地切实地贯彻执行。例如,湖南省体育局局长李舜就曾表示:“新闻报道很多的艾冬梅按照她的成绩,在我们湖南,因为伤病得不到安排是不可能的,只要她取得好成绩,不管得什么病我们都负责到底,还要对她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迎接08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下,必然会吸引大量人士关注并投身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这些人投入的前提则是必须直面运动生涯结束后及运动伤害出现后的生活状态,而这有赖于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背景下运动员后顾之忧的解决。因此,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对我国现行的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反思,并通过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加大政府投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措施到位等措施来重构具备中国特色、富有和谐气息的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篇:我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以当代青年的视角为基准

1949到2010,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在了世界的前三位,在一系列骄人的数字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是现在还很落后的方面,在不久的未来定会有所好转,中国会在往后发展得更好。

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众多不足的领域内,社会保障的欠缺站在了很显著的位置上。各种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铺天盖地而来,其形式化远远超过了它实际发挥的作用。在城市还好,大部分人都有买保险的意识,而且他们也有这个能力负担。只不过有的人买得多,有的人买得少,这有点像贫富差距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相比于城市,农村的境域就让人很是担忧了。人老了生活还得继续,由于积蓄的微薄、加上没有养老保险,还是时常可以看到六旬老人风里来雨里去地工作。有人责怪说是农民的观念太过陈旧,把养老的重心放全到儿女身上而不购买养老保险,到头来,儿女的绝情导出了这样一出悲剧。难到你们就没想过这样劳累也许并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子孙后代。有谁不想买保险呢?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买了这样或那样的保险,心里应该会很难受。在农村,除了老人不能有所保障,更为严重的是农民工。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仍然很低,几乎没有农民工参加生育保险,广大流动性大的农民工被排斥在失业保险制度之外,在现行五大社会保障险种中,农民工对工伤保险和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保障需求最为迫切,而认为养老保险是“遥远的事情”。

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对国家充满了信心(这种大话听上去,可能会有点虚伪,不过我的确这么坚持)。然后,我对那些只知道挑毛病,像愤青一样,满是不满的青年感到特别的不舒服。看着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一点点探索,一点点进步,我们应在心底为其默默加油的,感谢国家为这个社会所做的积极探索……下面是我认为我国在这上取得的成绩。

一、低保制度。国家在这个措施上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应保尽保,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水平制订了一套低保标准调整机制,使享受低保的弱势群体不至于因物价上涨而无法生存。并且,政府还针对有劳动力的低保者提供就业援助,提供免费就职技能培训,对招收低保人员的单位,国家还设置了奖励制度。从这一政策可以看出国家的根本目标,照顾到了社会的边缘团体,尽管无法涉及到每一个有这种需要的人。

二、医保制度。自2001年起,国家制定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失业保险,退休职工有薪可拿,城镇大部分居民被纳入了保险行列。农村建立了以农村医疗保险为中心的医疗保险体系。考虑到农民工的流动性,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专门规定了农民合同工的失业保险问题,对工龄满一年以上,雇佣单位已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我认为这些体现了公平与正义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三、保险制度。近年来,随着保险行业的逐步发展,保险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国家灾害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机制。拓展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空间。一是加强对保险业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服务。通过对保险制度的改善,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第三篇:对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

对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活管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对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些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上已趋于完整,制度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均有重大突破,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跟国外相比,已经没有很大差别,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缺点与不足依然明显。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范围及程度,也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伴随着近几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但是社会保障覆盖面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制度覆盖面小、覆盖人群分类不明确等。部分人群被排斥在社会保障覆盖面之外造成了贫困和严重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是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首要问题就是保障人群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是单独进行,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相关人群,这使各种社会保障措施彼此孤立,有时造成重复,有时出现空白点,最终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还存在着明显遗漏的人群,例如,农民工、城镇非从业人员、儿童。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还存在重叠的问题。例如,政策未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可能出现重复享受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首先是按户籍来划分的,分为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项目又是根据就业来划分的。新出台的制度难免摆脱对旧制度的路径依赖,近些年的改革都可以称之为填补漏洞式的尝试。随着原有制度依托的环境的变迁,城镇非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就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也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缺乏事前整体设计,完全是被动地在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实践。近年出台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都缺乏严格的精算,没有太多风险分散、互助共济的功能,更多的是公共财政支持,不具备社会保险的性质。

另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遗漏了很多重要项目,例如,住房补贴,物价补贴。在当前房价、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完善这些社会保障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经济转轨的特殊性,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失地农民等。对于这些群体,地方上有各自的政策实践,但是缺乏国家层面的改革试点。

(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包含的项目内容十分复杂,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彼此孤立

这集中表现在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三大主要制度自成体系,独立运行,难免出现相互抵触、相互重叠。其次,社会保障机构繁多,管

理混乱。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医疗保险归人社部和卫生部管理,社会救助归民政部管理。

(三)现行制度设计的障碍

1、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社会分层日益明显,收人差距也日益扩大 从收人水平角度来看,中高收入群体包含了绝大多数具有正式工作的全日制人员,而低收人群体则包含了绝大多数没有正式工作的下岗职工、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但是,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固定单位、需要自己全额缴费,他们无力承受20%的缴费率。城镇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策略是希望将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甚至是农民工吸纳进来,但社会分层导致这部分群体收人水平低,过高的缴费率为他们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设置了门槛。由此可见,社会分层与收人分配差距过大是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社会与经济约束。

2、现行制度中对于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水平设计偏高

但实际上,个体、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虽然只缴纳20%,但没有固定单位的人员只能自己承担社会统筹的12%缴费,也就是说20%的养老保险缴费全部要由个人承担。从辽宁试点的制度安排上看,个体、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负担的养老保险成本明显高于城镇企业职工。

(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地方政府及企业认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会加大用工成本,减弱企业竞争力,影响地区投资环境,他们甚至把社会保险发展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社会保障水平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调整,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受目前企业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青年难以就业,中年职工面临失业,老年职工需要养老,致使失业人员增加,参保人员减少,在这种现实的大背景下,社会保险工作步履艰难。因此,笔者认为,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尽快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1、统一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方式

为规范基金的运营,可以对各项社会保险费实行合并征收,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对合并后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的确定,要从考虑本统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就业率等因素出发,确定社会保险总支出水平和合理的费用分摊比例,并做到有利于向“纯积累”模式过渡。

2、社会保险待遇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干的人收入没有不干的人收入高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不能算对,因为退休职工待遇是职工退休后应享受的待遇。但是,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力等因素确定社会保险待遇,也是合情合理的。笔者认为,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一直较高,应逐步降低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另外,目前“个人帐户”中的利率大大高于银行同档利率,且推算的金额只是虚拟的空帐,没有基金保障,这样势必会加重企业和社会保险机构的负担,应加以改变。

3、千方百计地解决现有保险基金积累不足的问题

对于现阶段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筹集:⑴在国有资产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存量变现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保险基金,这也是对当年低工资条件下工人劳动所得产权明晰化的体现;⑵在养老保险方面,可以通过制定指导性政策来鼓励、引导企业和职工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

险,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⑶在缴费基数方面,鉴借西方工业国的做法,可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地方试行逐步取消缴费限额的做法;⑷在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里安排一块,或建立特殊税种,纳入财政预算;⑸在通过其他渠道筹资方面,可通过发行保险债券,或发行保险彩票等,解决临时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鉴于我国农村地域的广阔性及地区差异,我国可逐步地、有选择地、低起点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从富裕的、接近城市的农村开始,逐步建立起农村自助性社会组织,在银行中开设储蓄保险账户及商业保险,开办保障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与农村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基本项目,并给予其较高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以提高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适时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作出调整

近年来,许多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已经采取了签定双边协议的办法,解决劳动者在其他国家从事工作遇到的社会保障问题。德国、美国和韩国也对中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要求中国在这些国家设立的公司为其员工参加所在国的社会保险。还有的国家为了增强本国对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其他国家的经济竞争力,采取了削减本国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做法。我国为了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必然要按国际规则办事,但我国的调整也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一较高低,只能站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与国际接轨。

(四)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

完善的法律制度必然要包涵着健全的司法机制,因为健全的司法机制是解决纠纷的法律武器,为法律制度的健康运行提供最终保障。当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也不例外,需要健全的司法机制。笔者建议在人民法院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庭,专门从事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案件,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伤害时获得有力的司法保护。在条件成熟后,可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建立我国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在审判中充分体现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的特殊性。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领域里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对拒不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保险金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挪用、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人,应当依法分别追究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现在,有些地方在人民法院已设立了社会保障法庭,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采取强制的司法措施,追缴社会保险费。充分运用司法机制在保证社会保障法律实施方面具有的强制性和震慑作用。

(五)国家应重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无论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司法还是其贯彻执行和广大公民的遵守都离不开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辛勤工作,因此,我国必须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对现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政策的宣传也很重要,这一点在广大农村地区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农村的农民想参加社会保障,但由于不知道相关法律与政策或对当前的政策持怀疑态度而望而却步。因此,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也迫在眉睫。

三、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它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宏观调控制度之一。社会保障制度是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为国家的战略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福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为此,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有步骤的推进;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完成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任务。

第四篇:延迟退休年龄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延迟退休年龄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什么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采取这项制度有何意义?养老金“双制”怎样并轨?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如何“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回答。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渐进式”的含义是什么?是否会对当期就业产生影响?

胡晓义:所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一是要有一个预告期,提前若干年告知社会,而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实施。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四是要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等等,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综合分析我国劳动力供求和老龄化程度等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参考国际经验,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现状和诉求,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既能确保政策调整前后平稳过渡,也不会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

胡晓义:退休年龄是一项重大社会经济政策。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蕴含矛盾看,确有必要将研究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提上日程。

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加上劳动条件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降低。如果继续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一方面不利于调动中青年人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续、合理提高。

同时,我国总的就业形势依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未来我国劳动力将逐步进入供给总量减少时期。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加速到来,为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总体平衡、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增收减支措施,如扩大覆盖面、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资、提高结余资金收益率等。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减缓抚养比迅速提高的趋势,也是重要举措之一。

胡晓义: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双轨制”问题必须提上改革日程。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单轨制”变为特定时期的“双轨”并行,再到今后逐步“并轨”,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一是逐步化解“双轨制”矛盾,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逐步化解同类人员养老待遇差别奠定基础,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

二是要有利于实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党中央确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针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其中全覆盖也应当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内。

三是有利于更好保障各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权益,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金社会统筹,按照“大数法则”调剂使用基金,有利于均衡各单位的负担,确保各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四是有利于保障人员流动时养老关系顺畅转移接续,实行大体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工无论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怎么流动,养老保险权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有利于形成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延迟退休年龄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第五篇:关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究

关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究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如劳动保障体系、就业问题、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的社会保障热点经常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有许多不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以下简称:资本保障制度)的探究,分析其成功之处,从中得到启示,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解决人人关注的民生问题。

要了解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从其定义开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通过对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以瑞典为代表的西欧福利国家(如瑞典、法国、德国)以及美国的保障制度。之所以分成这两种类型,主要是从其特点出发的。瑞典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三大部分。其特点有:(一)社会保障对象具有全民性特点。瑞典人一般不需要直接交纳较多的社会保障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从生到死,即“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社会保障。(二)实行高税收———这也是高福利赖以存在的基础。如1979 年瑞典中央征收的个人最高边际税率达到87 %。此外,税种繁多,比如要征收成人教育税、小儿入托税等。(三)社会保险基金由税收部门征收,由国家社会保险局负责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四)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居全球之冠。而对于美国,其基本特点有:(一)“社会保障项目”和“失业保险”项目采用基金化的运作方式:政府征收“工资税”构成两个专门的保险基金,保险开支完全由基金负担,政府不再直接投入资金。而在欧洲国家的同类项目中,公共开支一般要占资金来源的三成左右。(二)没有西欧国家那样面向全民的“国民医疗保健制度”,政府只负责65 岁以上老人的医疗保险,其他公民的医疗保健由商业保险来实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是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直接公共开支最多的部分。(三)没有西欧国家那样面向全体公民的社会福利制度;美国的“社会福利”相当于西欧的“社会救济”,西欧国家以“居住权”或“公民权”为条件的“社会福利”在美国是没有的。

总体上看, 由于福利水平高、覆盖面广,人均税后收入相对平均,瑞典一直以来都被冠以“福利国家的橱窗”的美名,是西欧福利国家的典范和样板。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小得多,转移支付部分比不上多数西欧国家,社会再分配程度也不大;此外,美国政府还多采用税收补贴等间接开支形式,以及以企业为核心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来加强社会福利项目的针对性。不过,美国的社会福利虽少,就业率却相对较高,完全依赖福利生活的人并不很多;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较多数西欧国家低些,当然税赋也低不少。

虽然处于同一种社会制度之下,而且在经济发展程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但却有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一、社会结构。瑞典的社会结构特点是:(1)瑞典在西方国家中是垄断资本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2)瑞典社会中最主要的阶级是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且两大阶级都已高度组织化。全国绝大多数受雇佣的职工都参加了总工会;而全国绝大多数的私人企业主都参加了雇主协会。这两大阶级,既对峙又打交道,分别以“雇员总代表”和“雇主总代表”的身份,在社会救济生活中开展活动,有时进行某些形式的合作。美国

美国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1)等级开放,美国人的社会地位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向上或

向下的流动)。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而言,美国人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命运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美国梦”就是这一特点的鲜活写照。(2)阶级结构较模糊,阶级的成员构成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由于社会地位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美国社会各阶级的成员构成也具有不稳定性。资本家、工人、农民等阶级成员的构成经常是变动甚至互换的,相比起其他国家,美国的阶级鸿沟并不那么难以逾越。

二、价值观。瑞典这样的福利国家,其主要价值观念是所谓的社会性“平等”,即把“平等”的价值观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不仅仅限于“机会的平等”,而且十分强调“结果的平等”,特别重视消除社会差别。它完全不同于仅保障最低生活水准线上的“平等”,而是在所得分配领域内实行全面平等化。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崇尚自我奋斗,其经济制度一开始就是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在美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倾向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贫困的存在天经地义,穷人所以穷多半是因为懒或无能。在这种思潮的巨大影响下,美国更倾向于减少税收,以私营机构等非政府机构来管理有关社会保障的公共事务,并且倾向政府决策分散化,加强地方政府的作用。

诚然,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行了适合它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后,无论是瑞典型还是美国型,都对各自国家带来不少的好处: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

第三,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第四,扩大公民自由,体现团结互助。

当然,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的,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有它的劣势或者缺点:

第一,高税收以及高福利导致的失业危机。

第二,社会福利制度导致债务连连的财政危机。

第三,老龄化以及其带来的劳动力危机。

第四,观念危机—容易造成懒惰心理。

综合以上的信息,我们可以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宜坚持“量力而行”的方针。

第二,认真研究和解决老人问题。

第三,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建立专门的社会福利管理机构,制定统一标准,完善福利措施。

因此,要想从资本保障制度获得有用的信息,无论是从社会制度方面还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都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收其有用之处,并适当地修改与融合,达到真正改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管理科学与工程2班廖杰新2010302350035

下载对我退役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退役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社会反思的名人名言

    对社会反思的名人名言 对社会反思的名人名言1 1.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是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有些人在知识道德宗教信仰方面受过教养,但没有成......

    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 几个问题的认识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我国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

    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对策

    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挑战, 劳动人口减少、财政负担沉重,养老金巨大缺口, 老年人储蓄减少,社会救助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黄元元 唐雯霞 [摘要]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迅速、大规模、高龄化地到来,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很难适应这种人口老龄化的形势。针对人口变迁趋势,我国应在老龄人高峰......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作的稳定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建......

    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通过两天的学习,使我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系统完整的认识,非常感谢王教授。企业追求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以损害公众、社会利益,破坏污染环境带来的企业利益就......

    我对劳动合同法的反思

    我对劳动合同法的反思 摘要:劳动合同法实施到现在有3年了,大众对劳动法的反义褒贬不一,本文以一名大学生的角度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字:劳动合......

    我对语文作业的反思

    我对语文作业的反思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其中作业创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