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初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作者:黄毅力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2期
【摘要】从事数学教学的人都认为,一个学生或一个班级数学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算能力的好坏,所以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数学 运算 运算能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论文
计算是生活中非常常见,也是生活需要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从小学数学教学开始,就需要对学生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应是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1]。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运算能力降低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弱化了对人们计算能力的需求,数据量较大的运算可以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程序来完成,对学生运算能力要求的降低也就意味着降低了其解题的速度和逻辑思维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些最基础的计算题正确率却非常低。
1.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不高的原因
1.1课标标准降低
前文提到过,在新课程标准中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包括计算方法技巧、口算能力、计算速度等)的要求,而重在掌握数学解题思维和逻辑,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课标标准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其意图可以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涉及到学生升入初高中、甚至大学之后解数学类、物理类题的速度,也成为各项考试中区分成绩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也是造成他们做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师的忽视往往是由于其对运算能力认识程度不高、不注重对深层次教学内容的探讨,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造成的。教师更应该结合自己的做题经验,用通俗化的语言讲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做课后习题的过程中悟出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运算能力的重视程度。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建立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教学理念。
1.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升入小学后,学生刚刚正式接触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都非常陌生,而且小学生在心智、思维、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太成熟,往往会出现抄题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批改学生作业过程中,经常看到学生把2+3算成6,可见学生的计算功底之差。另外,在做课堂习题时还发现,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打草稿的习惯,甚至有学生在桌子上打草,即便是在用草稿纸的学生,其草纸上的布局非常乱,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习惯加以引导,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2.加强对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措施
2.1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小学生还没有摆脱爱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的小卡片,进行计算游戏,还可以开展限时计算游戏,让学生在紧迫感中锻炼运算能力[2]。
2.2加强数学计算强化教学
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主,以辅导工具为辅,多进行计算方法的训练,但是不能进行题海战术,因为一旦做了过多的题,学生容易形成定向思维,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降低做题的准确性。教师要多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例如在计算1到20的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凑整”的思想,分别计算1和19、2和18等等的和然后再相加,这样可以大大简化计算步骤,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传授自己计算的思路,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2.3对学生计算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计算习惯加以引导,例如在批改作业、试卷的过程中把学生出错率高的习题记录下来单独印制成讲义给学生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3.结语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形式主要有口算、笔算、估算和珠算等[3],这几种形式的计算能力都有助于学生解题速度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建立起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计算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技巧,从而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点拨学生[4],对其错误的计算习惯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4,(05):109.[2]朱卫兴.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J].学周刊,2017,(07):122-123.[3]张莹莹.我国近三十年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研究综述[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7):58-61.[4]李艳东.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简便运算[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82-83.
第三篇: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能力的培养与网络条件的结合三河市第三中学 丁国生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数学应用时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3.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考的需要。
4.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
二.培养能力的方式
1.拓展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实到实处。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
数学应用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数学问题(即实际问题数学化);其次,应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即解数学应用题).三.如何利用网络条件
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的建模是关键,我们面对的是学生,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问题情况分析,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资源极其丰富,在互联网上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掌握了充分地知识之后,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创新精神。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网络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无比辽阔、无比丰富的学习世界。多媒体教学综合处理各种符号、语言、文字、声乐、图像、动画等等,给学生多方位的感官刺激,同时高中数学教学又可以充分运用数学历史资料、数学成就、数学发展前景等等各种资源,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容量巨大,在其中可以登录电子网站,查阅数学资料,既方便快捷,而且资源内容时时处在更新和不断增加中,学生可以使用“网易”、“雅虎”、“搜狐”等常用搜索引擎,快速定位,准确获取信息,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同时还可以直接点击“K12教育资源网”、“中国教育网”等。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多样性,超文本性、网络资源丰富性,能创设一种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目的。
总之,高中阶段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数学能力的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来源于实践,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掌握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应用于数学本身,而且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让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故事比赛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B、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C、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D、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E、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4.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 与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今后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篇: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等,但在这里我要阐述的是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基本能力,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用数学,只有掌握了数学方面的基本能力,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从而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好的数学基本能力。
一、运算能力的培养
运算的意义不仅局限于通常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代数运算,还包括初等函数的运算和求值,各种几何量的测量和计算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几何的平移、旋转、对称、伸缩等“变换”也可称为“几何运算”.上面都是对运算比较广义的理解,因此我们就不会再片面地说运算只是算术和代数的事了.所以,培养学生正确和迅速的运算能力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弄通算理、法则,如2010年中考试卷中选择题第2小题:计算(2x3)x的结果正确的是()
A)8x B)6x C)8x D)6x很明显这里就是考察学生对于整式除法法则的掌握程度。
2、提高记忆能力,加强运算基本功训练。数学中也有不少需要记忆的定义,定理,规则,这些都要用心去记,通过大量训练达到记忆的效果。
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在头脑中表象出某种未曾感知的东西,或者创造某种未曾感知过的物体和现象的形象,或者专门产生某些新事物的概念.空间想象不应只局限于三维空间.如果我们认为空间想象乃是全部数学中的形象思维,它就和逻辑思维相辅相成了.通过逻辑思维,由具体到抽象,又通过空间想象,由抽象到具体,波浪式地发展着.实际上,在平面几何中,特别是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时常要想象图象的运动.在代数和三角中,空间想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由函数的图像,便易于掌握函数的性质.代数和分析中的许多概念,如果明确了它们的几何解释,就能使本来很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直观、形象起来,比如在初中数学第十四章节中说到用图象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运用图形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总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应是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其中立体几何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2233是明显的.
如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需要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要会绘图会看图,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关于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具体地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本途径可有以下几条:
1、学好有关空间形式的基础知识
想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所以学生学好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知识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根本.
中学数学中有关空间形式的知识不仅是几何的知识,还有数形结合的内容.如数轴、坐标法、函数图象、三角函数的几何意义、几何量的度量与计算等内容都可以通过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几何图形加强理解,掌握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到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数形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虽然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数形结合的知识,但是学生的空间概念还是很薄弱的,要使学生熟悉图形之间的关系、数形间的关系,还是较为困难的问题,需要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如2010年中考试卷中选择题的第5题: 如图,下列四个几何体中,其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中只有两个相同的是
本题目就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去解答,考试现场不会有这些实物的模型供学生参考,所以只有在平时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使他们在考试中展现自我。
对于某一图形所反映的空间形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它的空间概念,大致需要经过如下过程.
(1)运用实物、模型等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的整体形象.(2)通过教师和学生绘制草图和示意图,使头脑中形成的空间概念的形象“具体化”.(3)研究图形的组成元素及其性质,深入了解空间形式的内部结构和特性.(4)根据给定条件,运用画图工具作图,切实掌握空间形式的常用表达方法. 总之,空间概念的形成必须经过由画图到看图的一系列训练.
2、从事数学实习活动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解剖、分析或者制作模型、实地测量、作图等数学实习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不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在中学数学课里,不仅要研究图形及其性质,还要研究作图方法,而且要研究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形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不仅要在一维空间中进行,而且要在二维、三维或高维抽象空间中进行.因此对学生加强下面的训练,将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研究同类图形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研究不同类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研究数形之间的联系,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借助图形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与形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之后,可以运用代数方法去解决几何问题;反过来,借助图形,也能帮助解决代数问题.我们知道,对空间想象能力高一级的要求,就是使学生“不但能进行逻辑思维,而且能进行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能运用图形的几何直觉去研究某些问题”.
①借助图形,理解概念 ②借助图形,分析题意 ③借助图形解决问题 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逻辑法则下进行思考活动的一种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在教学中常常表现为从已知条件中导出结论;从某些一般情况中找出个别例子;从理论上预示具体结果,并将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推广等等.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中心环节和主要标志.学生的逻辑思维常常表现在各种数学结论的推导、归纳、演绎,以及证明定理和证题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些在学习中积累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社会生存发展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已如上所述,它是指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如下基本途径:
1、教师要作出示范
2、教会学生运用逻辑常识
3、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2010年中考数学试卷中的第13题: 如图,△ABC内接于⊙O,AC是⊙O的直径,∠ACB=50,点D是BAC上一点,则∠D=____ 学生在解这一题中要求∠D的度数,要弄清楚
∠D是圆周角,联想到圆周角的性质:同弧所对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再看BC弦所对圆心角只有∠BOC,要求∠BOC,想到题目所给的条件∠ACB=50可求出∠AOB=100 从而得到∠BOC=80 最后得到∠D=40 这是一个典型的几何推理过程。要准确解出这一题,就要求老师在平时几何证明中做出较好的示范,教会学生养成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是解出几道题目而是解题的方法。
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显然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根本.但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需要与其它相关知识和相关能力相互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下面我们将讨论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途径.
(1)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2)机动灵活,寻找途径
(3)不断总结,善于思考
解答数学习题应做到正确、合理、简捷、完满、清楚.按照这些基本要求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对于提高练习质量和解题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比如在初中数学第三章第四节列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一节中,书本介绍的例题就有10个,还有大量的练习,学生学得非常困难甚至有的从此对应用题产生惧怕心理,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这一节时及时总结归类,可以大致分成行程问题、利润问题、利息问题、工程问题、比例问题、等积问题等,同时教会学生抓住每一类问题的关键点----公式。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培养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0
0
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