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变革案例
案例1
通用电气基于竞争环境的组织结构变革
1971年通用电气的“战略事业单位”改革,是因为它遇上了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激烈竞争。这时候企业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战胜竞争对手,巩固市场地位”。基于这样的一个战略重点,通用电气就致力于提升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反应速度和企业市场竞争策略的灵活性,于是“战略事业单位”这种“特种部队”形式的组织单元就应运而生。
70年代中期,美国遭遇能源危机与通货膨胀,经济一片萧条。这种时刻并不适合继续扩大投资和再生产,“如何避免资源浪费和制定长期的发展策略”成为通用的核心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琼斯推行了“执行部制”的组织改革,企业最高层的领导从繁忙的日常事务里解脱出来,把精力聚焦于长期战略的制定和资源在集团内的调控,为通用电气这条商界的巨轮驶出经济衰退的浅水区指明方向。
到了80年代,美国经济再度复兴加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日新月异,经常会出现“战略赶不上环境”的情况。在这种快速变化的经
营环境下,琼斯当初的组织改革给通用电气带来的积极意义已经逐渐消失。同时,由于通用电气两次组织变革所走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战略事业部”的改革是放权,而“执行部”的改革是集权。这种相互制衡的结果使通用电气出现明显的官僚化倾向。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消除组织内部的官僚习气,韦尔奇为通用开出了著名的“扁平化”药方。
问题:
(1)通用电气初次变革后,形成了何种模式的组织结构,优缺点何在?
(2)通用电气三次变革,针对何种不同环境,着重解决的问题又是怎样的。
答案:
(1)事业部制。优点:便于组织实现专业化和内部协作;最高管理部门可以摆脱日常事务;各个事业部作为自治单位,从整体观点组织部门业务等。缺点:机构重复,造成管理人员浪费;各事业部独立经营,考虑问题从本部门出发,忽视整体企业利益。
(2)“战略事业部”应对的是成长性经营环境下的激烈竞争,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执行部”的意义在于是衰退或者平衡经营环境下的资源调控,“扁平化”改善的是官僚组织的应变能力。
第二篇: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案例1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
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原名为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是国家计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全国小轿车经营单位,它主要承担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桑塔纳的国内总经销。随着上海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已从原来的只从事单纯的供销专业公司,逐渐转向为一个集整车销售、配件经营、储运分流、材料供应、组织串换、采购协调、库存管理、财务核算以及汽车租赁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资流通公司的方向发展。该公司在1992和1993年的销售额均居全国物资流通企业的百强之首。仅在1993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就达134.9亿元,实现利润6.25亿元,上交营业税1.03亿元。1994年,该公司以汽车大市场为活动舞台,发展桑塔纳小轿车大流通,在全国主要的中心城市中相继建立了20多个合资、独资的销售分公司,与全国400多家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和分布合理的销售大网络。与此同时,公司在储运分流上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逐渐建立了一个布局合理而高效的以滚装船、火车专列和公路大型驳运车等先进运输和中转分流机制;在管理上,公司致力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已采用美国著名的IBM公司的AS/400系列小型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与上级公司和全国各分销公司联网,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现代信息网络化的管理。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的高层领导已逐渐意识到,原来的组织机构暴露了许多弊端与不足,如不对原来的组织机构进行变革,则必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有效运转和进一步发展。为此,公司领导组织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根据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研讨公司组织机构的变革与创新问题。
一、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
经过分析,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管理人员以及专家们一致认为,基于下面三个主要原因,必须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与创新。
(一)公司的目标有了变化
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原是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性质比较单一,仅负责总公司系统内的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但自从成为桑塔纳销售的全国总经销后,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已大大地扩大了,仅桑塔纳整车的销售业务量就大大增加,在1995年要实现销售桑塔纳整车15万辆,1997年要达到30万辆;除此之外,还要经销国内外各种型号的小轿车,公司在浦东新建立的一个小分公司还被指定为“走私罚没车”的专门经销点;另外公司还要经销数以万计的轿车零部件,以及管理与销售相匹配的储运仓库、全国储运系统和运输体系等等。公司已由原来经营单一的供销公司变为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集整车和零部件销售和储运为一体的企业公司。原来的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改名为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这一名称的改变,不仅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深刻地反映出该公司目标的变化和业务扩大的真实内涵。
(二)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
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的组织结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在剧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要担负起桑塔纳在全国的总销售的职责,要实现年销售量15万、30万辆的目标,要开辟桑塔纳和其他型号轿车及零部件的销售市场,就必须改变“计划配给”型的机制,就必须以市场、顾客为导向,以营销为中心,主动地找市场、找用户并提供及时的良好储运和服务,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适应于市场需要的有效的组织机构体系。
(三)原公司的组织管理功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 随着公司目标的变化和经营管理业务的扩大,原有的组织机构就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问题。公司的领导经过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诊断后,认为原有的组织机构存在着下列一系列的问题。
1.沟通不畅。公司内上情难于下达,下情难于上通,上下指令或意见的沟通层次多,既费时,又往往受到堵塞或被歪曲。
2.总经理工作负担过于繁重。以前,总经理主管财务部,又要兼顾储运以及多个小公司的经营,事无巨细,一切都要管,无暇规划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
3.决策缓慢。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或对某一事件进行决策,都要涉及各个部门的人员参加,意见多难于统一,因此,决策缓慢,影响时效。
4.会办费时。如一项“购车”事宜,须涉及销售、财务、储运、仓库等等许多部门,一但情况有变,各个部门彼此发通知,会交会办会核,层层转达,延误时间。
5.手续繁杂。工作处理的程序繁杂,公文旅行,常引起用户的不满和抱怨。6.权责混乱。部门之间职责重叠,如业务一部、业务二部的权责一直无法划清。
7.权力过分集中。公司集中办理的事情过多,所有附属小公司遇到的问题,不管大小,都需到本部有关机构解决,而公司本部办事手续繁杂,致使整个工作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
8.本位主义严重。各部门之间沟通少,过于重视本部门局部利益。
上述所有的问题都与原公司的组织结构设置有关。现将原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以下图1表示:
图1原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
经过公司和部门领导以及专家的共同研究,认为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应达到如下几个目标和要求:
1.减少直线管理层次,明晰各级主管人员的职责,责任与权限相对称,副职对正职负
二、公司组织机构变革的目的和要求
责,下级对上级负责,形成明确的指挥链。
2.改进协调与合作的功能,从组织最高层到最低层都应完善有效的协调和合作网络。3.改进与完善组织的沟通渠道,以使纵横信息沟通及时准确。
三、组织变革的具体实施
在公司和部门领导以及专家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司组织机构变革的重要性、问题的症结以及变革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向公司职工宣传,并听取职工的意见,绝大多数职工都支持变革。为了使变革更加稳妥,并使广大职工都能逐步适应,公司决定分阶段地推行组织机构的变革。
第一阶段:重点变革原销售部门业务一部和业务二部的职责,对原销售部进行重组。重组后的销售部门如下图2所示:
第二阶段: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使市场营销的其他职能,如营销调研、产品市场引导和顾客服务等更为突出,而且随着公司在全国各省已逐渐建立了代理公司(分公司),且分公司的销售量也越来越大,对这些分公司的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变革后的营销部的组织结构加以调整和完善。再次调整后的结构如图3所示。
图3再次调整后的结构
从实践来看,这种再次调整后的经营部的组织机构看来又有了一定的改进,根据市场细分,把营销与销售结合起来;较有效地了解市场,对各个市场能做出快速而有效的反应,各层管理层的职责分明,上层较易协调,调动了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管理水平,对公司的营销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在经销部组织机构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使公司的管理干部和广大职员看到了变革的必要以及变革所带来的好处。为此,公司领导便推行全公司的组织机构变革。公
司变革后的组织结构如图4所示。
图4公司变革后的组织结构
该公司还在考虑建立参谋顾问部、项目管理小组,以及完善审计部等机制。该公司在组织结构中进行了一些变革,对公司的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同时,该公司的领导也认识到,要使公司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尚须不断地变革其组织结构。
思考题
1.该公司进行组织机构变革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2.该公司组织机构变革为什么要从销售部开始? 3.该公司组织结构变革采取了哪几个步骤?
案例2:时代华纳公司的组织文化碰撞
公司兼并的成功与失败,和公司文化的相容性密切相关。也许收购对象在财务状况和产品方面很有吸引力,但购并结果如何往往取决于这两个公司的文化是否相容,时代·华纳公司的例子正说明了这一点。
时代·华纳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公司之一,每年总收入为145亿美元。公司是在1989年时代公司收购了华纳通讯公司的基础上建立的。时代公司拥有多家知名的宣传出版物,如《运动天地》、《人物》、《时代》、《财富》等,这是他们兼并的资本;华纳公司主要经营电影、有线电视、音乐唱片等项目。时代与华纳两大巨人联手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综合性的传播媒介企业集团。
收购后头5年中,管理人员和股民所期望的大好局面并没有出现。1990年,公司亏损2.27亿美元,1993年仍亏损1.64亿美元。当然,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尤其是在收购产权时,公司付出了很大代价,支付债务利息成了一项沉重的负担。但主要问题是,两种差
异很大的组织文化难以很快融合。
从亨利·路斯(Henry Luce)创建时代公司之日起,时代公司就把编辑出版事务同商业事务相分离,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时代公司的文化保守、家长制作风浓重。与其新闻价值观相一致,公司培养了一种强烈的整体观念。公司给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提供一种家庭感,实行终身雇用制,这在美国公司中是比较难得的。
但华纳公司则相反,作为一个商业经营气味很浓的公司,它的产品—音乐唱片、电视系列剧、录音磁带等在不断变化,要求公司不断地参与市场交易。好莱坞及其他一些娱乐行业的价值观影响了华纳公司的文化。华纳公司员工流动率很高,这里的环境中充满着“高风险一高报酬”的气氛。时代公司的老员工谈到华纳公司在好莱坞的交易商时,常不屑一顾使用“品质低劣”这个词来描绘他们。时代公司的员工在一个鼓励人们谨慎从事的环境中成长,而华纳公司的员工则生活在快节奏与冒险之中。
以后这两种文化能够和谐共处吗?用句双关语来说,时间(Time,时代公司的英文原意)会告诉我们!
思考题:
1.谈谈组织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2.时代和华纳公司在组织文化方面有哪些显著差异?你认为合并后的企业应形成怎样的组织文化才能更好的发展?
3.企业合并时应怎样做到两种(多种)组织文化的兼容和创新?
第三篇:组织变革组织结构设计案例分析
晾衣理论:先抓住衣领 某企业组织架构与人事调整案例
企业组织架构调整是一项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工作,对于企业组织架构调整的一般原理和原则,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某一具体企业来说,如何运用这些原理和原则?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以设计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组织架构?在组织架构调整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以保证组织架构的顺利运作?以下我们帮助某制造企业客户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的案例:
背景:
位于内地的某机械公司是一家传统国有企业,公司的规模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由于经营不善,2000年公司被迫进行了破产重组,任命了王总担任新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总上任后一方面加强了公司的市场营销工作,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适应市场的内部管理改革,经营状况逐渐好转。2002年,公司顺利实现赢利,并取得了较快发展速度,到2004年底,公司员工1800多人,年销售额5亿多元,利润3600万元。
随着公司的发展,王总意识到一方面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外资企业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使得公司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反而变成了劣势;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整个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的需求也必将大量增加,公司同时又面临着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在内部管理方面,公司虽然经过了资产重组和减员整顿,但由于公司的组织架构没有进行大的调整,也没有进行科学的定岗定编,因此仍然存在着机构林立、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情况,加上员工绝大部分还是原来留下来的,员工观念普遍跟不上企业发展要求。
根据对公司情况的分析,王总决定从内部管理抓起,首先对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考虑到公司内部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而组织架构的调整又涉及到复杂的人事变动和利益调整,公司决定聘请专业顾问来指导进行。2005年初,公司聘请柏明顿公司咨询顾问进行该项目的咨询,对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调整。
如何做好组织管理诊断
由于某机械公司的总经理只是根据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认为需要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但对于调整的方向、应该如何进行调整、调整的幅度应该有多大,却不是很清晰,所以我们首先对该公司进行了组织诊断。
1.全面掌握经营与管理现状
我们用了四周的时间,以访谈、查阅资料、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机械公司的经营环境、战略、技术特点、规模、发展阶段和人力资源状况等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公司存在如下情况:
1.1企业外部环境
如前所述,公司面临的环境是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市场需求在进一步扩大,作为国内该行业的市场领导者,利用技术、质量和规模方面的优势,有可能抓住机遇,获得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同行业一些大型的国外公司由于非常看好国内市场,纷纷进入中国,他们拥有技术、资金、管理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使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国际企业相比,公司在成本、市场和售后服务方面,目前也有一定的优势。)
1.2企业战略
短期战略是利用成本、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扩大地域市场和增加销售额,扩大企业规模;长期战略是提高产品研发能力,生产更多的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推向市场,以巩固国内市场,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1.3产品技术特点
公司的产品具有单品价值高、小批量生产、生产周期长、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程度高;生产工序多、工艺技术复杂、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高;生产设备投资大等特点。
1.4公司规模
从规模和发展阶段来说,公司目前正处于一个扩大规模增长的阶段。
1.5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公司拥有一批技术、生产和管理人才,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其中有一批技术熟练的生产工人,更是其他同业公司不具备的人才优势。但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加上地处内陆,优秀人才流失、人才观念落后等原因,公司现有的研发人才、销售人才和中高层管理人才无法满足公司的战略发展需要。
2.发现存在的关键问题
根据对公司情况的了解,以及与相关人员的求证,我们对公司现有的组织架构(见图一)进行了诊断分析,认为现有架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图一 : 某机械公司原有组织架构图
2.1公司的行政系统机构庞大,还存在传统的“企业办社会”的情况,不符合目标中心原则,使得公司高层领导花大量时间在非企业管理的职能上;
2.2公司的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部门过多,具体职能过少,存在严重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情况
2.3公司的党委系统与企业管理系统存在着双道命令系统,不符合指挥统一原则,两个系统之间存在职能不清的情况,经常出现“扯皮”现象
2.4公司的销售系统由于管理费用较大,且实现了和其它系统不一样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所以员工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感,表现在工作上,是系统之间配合较差,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情况较多。另外由于很多销售问题的决策所要求的时效性强,而相关的决策往往要等到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才能做出,因而经常因决策效率低而影响市场反应速度。
2.5在生产系统,公司目前的产品客户返修率和零件返修率(从装配车间往前一工序的返修比例)都比较高。经过了解,一是因为公司除了OQC是专职人员外,IQC和IPQC都是由采购人员、车间技术人员或工人兼职承担的,因此很多的品质检验职能没有得到执行;二是公司没有专职的QC工程师,而产品本身的技术特点又决定了,要有比较好的QC工程体系,才能保证公司的产品质量。
2.6在现有的架构中,采购职能是由计划物控部下面的采购科来承担,由于产品特点决定了采购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性,加上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采购物品的质量、及时交货率、采购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无法满足产品生产的要求。
2.7在生产系统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由于公司的工艺部与生产部的车间技术员都有承担现场工艺技术服务的职能,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互相推诿和指责的问题,而由于两个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工作协调也比困难。
2.8公司的研发系统实行了研发项目管理制,将研发技术人员划分为几个研发部,在职能方面没有分工,都可以参加竞标的形式,获得独立承担公司研发项目的机会。但由于在项目管理方面执行能力较差,另外公司研发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导致:一实际工作中仍然还是由上级领导来指定项目承担者;二各研发部之间对立情绪较大,在项目配合方面更是无法做好;三由于有的研发部门没有项目可做,严重影响了部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四由于每一个研发部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才组成的,部门内部人员相互之间无法进行技术交流,更无法进行技术人才的培养。
2.9公司各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副职岗位和秘书岗位,部门领导基本上都是“脱产干部”
如何提出改善对策
1.根据我们对公司的诊断,我们出具了详细的《组织诊断报告》递交给公司领导层,并就报告内容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修改,最终取得了一致意见。
2.在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方案,主要思路如下:(见图二)
图二 : 某机械公司调整后组织架构图
2.1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确定企业基本职能为研发、制造与销售三大职能,将企业现有的附属学校、医院、食堂和保安管理等非基本职能从公司剥离出来,组成单独的子公司—后勤服务公司,直接由董事会领导。既有助于公司的基本职能的执行,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能促进后勤服务职能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和人员精简等。
2.2将原来的党委系统与行政系统进行整合,原有的党委系统主要以矩阵制结构的架构形式存在,由各级人员兼任党内各种职务,日常办事机构统一整合到党务办公室,这样保证了指挥的统一性,又保证了工作量的均衡。
2.3根据销售系统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决策效率和独立性,改变其他系统在薪酬上的不公平感,因此将原销售系统独立组建销售公司,将财务权力下放,对销售公司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由董事会直接管理和考核。
2.4针对产品质量问题较多的情况,为了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意识,将质量部从生产系统中独立出来,设立质量总监领导下的独立品管系统。
2.5为了加强采购管理,将采购职能从生产部独立出来,提高组织层级,成立采购部,直接受制造总监领导。
2.6由于车间生产对工艺技术现场服务要求较高,将原来的工艺部从技术系统划到生产系统,与设备部合并成为工艺设备部,同时将各车间的技术服务人员也统一整合到工艺生产部来,由工艺部全权负责车间技术服务。这样既改变了过去职能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又有利于各制造车间集中精力进行生产调度和管理,促进了制造车间职能的专业化和单一化。
2.7根据研发部存在的问题情况,采用矩阵制架构形式,将各研发部合并成一个部,下设按专业分工的几个研究室。这样在研发职能上是用项目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项目管理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在日常管理上则以专业研究室方式进行,有利于技术交流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如何实施改善对策
我们首先对公司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组织设计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培训,然后将初步架构设计方案、包括初步的中高层人员的调整和调配等内容与公司领导层反复沟通和修改,形成一致意见后,再扩大到中层以上干的讨论,以求证其可行性。
1.充分讨论新架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1.1按照新的组织架构进行中层以上人员的确定和人事调整 1.2对各部门职能进行描述
1.3与拟定的新的部门负责人进行部门职能的讨论 1.4进行公司各主要工作流程的整改和讨论
1.5确定各部门职能文件,并按新的职能与原承担部门进行交接
2.定岗定编与人员到位
2.1确定各部门内部分工和工作流程
2.2按照工作流程、权限划分等内容进行各部门的岗位设置 2.3确定各岗位人员编制 2.4各岗位人事调整和人员到位
2.5对各岗位工作进行工作分析,编制岗位说明书,讨论确定各岗位说明书
3.规范整改和人员培训
在各岗位人员到位后,组织架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但还有两项必须进行的工作:一由于架构调整和流程的改变,需要对过去的组织制度规范进行重新修订,因为有不少的制度都起了变化,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二由于有许多人员是到新的岗位工作,或者增加了新的工作职能,所以有必要让他们接受相关的岗位技能和适应性培训。
4.试运行与修订
接下来,公司进入了三个月以上的试运行阶段,主要是看:一企业各主要职能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二各种工作业务流程是否顺畅有序;三工作效率是否有所改善;四原有的主要组织问题是否有所改善;五决策的效率和权限的分配是否合理;六协调、监控是否到位等方面
来判定组织架构调设计和调整是否合理,必要时及时对组织架构作出修正。
5.特别提出新架构运行注意事项
5.1组织架构的调整,实质也是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过程,甚至比新办企业的架构设计更复杂,所以最好能由相关的专业顾问或公司参与指导。
5.2要灵活运用组织设计原则,不要生搬硬套地设计出所谓最新型组织架构,那无疑是画地为牢。只有对公司情况详尽了解之后,结合公司现有资源状况,适应企业的本身特点和一些良好的传统习惯设计出来的架构,才是适合于组织的架构。
5.3要重视解决原有组织架构下企业的各系统的主要问题,思考这些问题与架构的关联度,有些问题尽管不是因为组织架构设置的不合理产生的,但组织架构的调整会有助于发现这些问题,加上同时进行的流程和规范整改等措施,能促进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5.4组织架构的设计应该和职能重组、流程和规范整改、权限划分、人员岗位调整、岗位培训、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调整等行为相结合,才能确保组织架构调整到位并有效运行,否则有可能引起一些冲突,或者产生这种组织架构不适合本企业的判定。
5.5在组织架构调整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企业内部各级人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同时要做好各阶段舆论宣传,为人员调岗和精简机构作好准备。当然也不能拖得太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架构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要经过利弊分析,确认利大于弊,就应努力排除架构调整过程中的阻力,大胆地进行尝试。
5.6新设计的架构要有一定的张力和可调整性,也就是既要考虑短期的战略目标规模,又要考虑不远的将来的企业规模和战略。比如对于一个企业销售额快速增长的企业,则在销售服务部门的人员编制部门设置方面就要有预见性地考虑,不能因精简人员,而让熟悉公司业务的销售人才离职了,在很短时间内却又要补充相关人员。
5.7组织架构的调整,也是一次很好的观念转变的时机。一方面顾问师会在项目进行的各阶段对公司进行导入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全员对调整过程的参与,往往能改变和提高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对部门协调的重要性的理解等方面的观念。
5.8注重对新架构实行后的组织问题跟踪,收集相关数据,区分哪些属于过渡性问题,哪些是架构设置不合理造成的,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和解决。
第四篇:A集团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转型案例
A集团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转型案例
文/运营教练事业部合伙人 谢德建
一、案例背景
我国北方某民营工程技术服务A集团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初期,通过出租各种工程设备赚到第一桶金;随后通过生产并销售小型工程材料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销售收入一举突破2亿元。之后,企业进入工程咨询服务领域,由单一产品、区域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多元产品、全国市场,2010年营业收入接近15亿。近两年来,企业进一步精耕细作现有产业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同时在全球十三个国家开拓业务,已经初步具备国际化企业的业务架构。
在国营油田系统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油服行业生存,A集团主要依靠高薪引进高端人才,以及灵活的市场竞争策略和管理机制。近年来,“三大油”面临的市场压力不断扩大,因此对油服企业的成本控制、运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基于“走出去战略”,“三大油”要求油服企业具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与经营队伍。
2012年,集团制订了宏伟的五年发展战略,在整体业务收入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的同时,跨国业务在目前集团总收入15%占比的基础上,五年后计划达到50%以上;同时,A集团提出三项重点战略举措,第一是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在迎合油田对一体化服务需求的同时,以优势业务领域带动弱势业务领域的发展;第二是实施常规业务扩大战略,加强常规服务能力建设,由专注于高端市场,向高端带动常规市场转变,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支撑业务规模快速扩大;第三是国际化发展战略,形成全球市场与资源布局。
企业快速发展对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A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模式一直采取“打补丁”的方式,每新增一个产业领域,就增加一个事业部,目前下属的五大产业领域分别成立了事业部或独立的法人机构。近年来,随着国市营销工作量的不断加大,A集团成立国内营销公司,伴随着进入国际市场,集团成立海外营销公司。“补丁”越打越多,集团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加大,总结起来是“会议多、沟通多”,老板感觉精力不够、陷于日常事务工作,员工感觉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大量的“无序工作、无效工作”。
不但如此,近年来老板越来越深刻感受到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企业发展的制肘;而且基于发展战略,A集团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造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何建立人才快速培养机制?如何有效控制人力成本以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如何建立全球调配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
经过近一年的思考,老板认识到集团目前组织管控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承载业务发展,特别是国际化业务的发展。通过考察和学习行业领先企业的管理经验,老板认为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转型势在必行。通过多方考察,集团请咨询公司操刀本次咨询方案,希望帮助集团下个十年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管控体系变革
组织管控体系诊断与分析
跨国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受发展规模、跨区域、多产品、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复杂程度。对于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一般最初是成立国际业务部,由这个部门协调国内资源,为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业务服务;伴随着国际业务量的不断扩大,一般会走向以区域划分业务管理单元的组织结构,或按产品划分业务管理单元的组织结构,具体选择哪种组织结构,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对产品的需求差异大小、业务资源在不同区域调配的难易程度、业务的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等因素。最终,很多跨国企业会发展成为矩陈制的组织构架,这种组织构架能够充分调配和利用资源、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效率,但对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两项关键因素影响A集团组织结构设计,一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在产业机构、营销机构、区域业务单元之间的划分,工程技术服务业务链可简单划分为获取订单环节和交付订单环节,营销机构是主责获取订单,还是协助产业机构获得订单,营销机构在交付订单环节需要参与哪些工作?最为关键的是,区域业务单元是听产业机构的领导,还是由营销机构管理?二是管理职能在A集团总部、产业机构与营销机构之间的划分,集团总部除承担定战略、定计划和目标、定规则、考核监督等之外,对于产业机构中层人员招聘、物流配送、QHSE监管是否负责?产业机构是否具有重大设备采购权、是否具备重大项目投资权等? 区域业务单元的人员调配是否由营销机构负责等? 斯伦贝谢作为全球油服龙头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是产品/服务条线与地区板块之间的矩阵式管理结构。斯伦贝谢的矩阵式管理结构纵向强调专业化管理,横向则强调地区公司对多产品/服务销售流程的协调、统一。斯伦贝谢给予产品/服务子集团非常大的经营自主权,只在经营战略上进行审核,确保各产品/服务子集团之间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斯伦贝谢采用以产业为主、区域为辅的矩阵式组织管控模式;斯伦贝谢会根据当地业务发展规模、区域公司综合管理能力等因素,对个别区域采取区域为主、产业为辅的矩阵式管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A集团与斯伦贝谢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的借鉴。首先,A集团由单一业务的企业通过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和区域营销范围发展而来,各事业部仍没有完成独立运营,业务发展战略与策略、战略性客户开发与维护、科研开发与技术能力提升等方面,离不开集团总部的支持与协助,资源投资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方面,需要集团总部进行帮助、监管等;这与斯伦贝谢各业务发展多年,各产品集团能力非常健全差别很大。其次,A集团总部管理职能处于机制建设、能力提升期,需要企业老板、企业高管加大管理机制建设的强度;集团化总部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机制与单一企业差别很大,集团总部的管理能力与跨国企业无法相提并论。第三,目前A集团研发技术实力不强,订单的获取更多是依靠营销机构的关系营销,尽管未来集团将加强各产业的技术实力与竞争优势,但目前A集团产品事业部仍不具备这些能力。
同进,项目组通过调研访谈进一步发挥企业的问题,一是整个集团与国内营销公司组织重叠,导致集团职能与中国职能混淆,不利于中国以外业务发展;二是各产业事业副产品缺乏营销力量,主要依托营销公司,难以全面发挥技术营销优势,产业机构与营销机构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三是缺乏有效的授权机制,造成管理线条过长,流程效率低下;四是集团化的共享服务职能缺乏,如人力资源共享、财务共享、供应链共享、研发共享等。
总体而言,A集团在组织优化方面面临两项挑战,即单一企业向集团化企业转变的挑战,其中的核心是集团总部职能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内企业向跨国企业转变的挑战,其中的核心是经营管理模式的重新优化和规范、流程与信息化的优化设计。如何同时面对这两项并存的挑战?
组织管控体系设计方案
咨询项目组进入企业后,通过大规模的访谈与讨论,为企业设计了战略型组织管控模式,同时,集团采取以产业为主线、区域为虚线的矩阵式管理,下属企业拥有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和管理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化管理架构。
项目组指出,处于业务跨国经营发展期,以及管理转型的A集团,需要在近两年加强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重新定位产业事业部与营销机构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将经营管理资源(含人才)、机构管理与协作关系进行优化调整;二是加强集团总部管理能力的提升,打造以战略规划、经营计划、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为核心的集团总部;三是给予事业部足够的管理权限并辅以考核激励,加强流程化、信息化建设,推动事业部独立运营的能力,在此同时,总部需要协助事业部内部的产业能力建设和管理能力提升。基于集团矩阵式组织架构,集团总部下设职能机构和共享机构,机构在长远发展、基础流程、风险管控、协同服务方面发挥集团效用。其中,职能机构以战略发展管理中心为例,定位为统筹管理对集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职能,包括战略规划、科研规划、投资管理、资产管理、股权合作、品牌管理、投资者关系部等;共享中心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共享职能为例,是集团统一的人力资源操作服务提供单元,可逐步承担薪酬核发、人员信息等共享服务。
矩阵式架构下,各产业事业产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如下,不同的模块/事业部根据专业特征会有所差异。
一是精简职能,设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和QHSE部,不同事业部可根据业务规模决定设部门或岗位。人力资源除传统HR职能外,增强人员部署职能;二是强化业务发展,各事业部或模块设立业务发展职能,主要针对新业务领域的拓展,先期可设立核心岗位,当事业部规模较大时,可考虑设部;三是实现核心技术资源共享,涉及技术服务的事业部,需要整合技术资源,设立技术支持部,在总部共享,为各区域的现场服务团队提供方案设计、技术交流知识管理和培训服务;四是实现现场销售和作业团队区域化,将现场销售和服务团队挂靠到相应的国家公司,日常职能服务由区域公司代管,资源调配和考核决定权属各事业部,包含销售、作业管理和现场工作团队。该团队可算业务区域的拓展灵活拓展。
对于营销机构的组织优化,核心是两方面,一是建立健全职能管理机构,加强法律合同管理、QHSE管理、销售管理、大客户管理和公共关系管理,将营销机构的职能与集团总部的职能清晰地划分开;二是清晰营销机构对各产业事业部区域机构的管理关系,落实“产业为主线、区域为虚线的矩阵式管理”。近一二年,集团下设中国公司和国际公司两个营销机构,未来,伴随着国际业务的发展及营销机构能力的提升,集团将重新分裂和整合营销机构,可能会逐步形成亚太公司(含中国)、欧洲公司、南美公司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与分析
A集团过去几年业务处于爆发式增长,定位于业务从属地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疲于应付,绝大部分精力忙于人员招聘与培训;同时,由于公司采用灵活的人才激励策略,薪酬标准经常被突破,新岗位定薪标准也是一事一议。另外,A集团下属子公司相对独立,总部对下属子公司人力资源工作更多是指导和引导。整体而言,A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松散,灵活性有余、规范性不足,一直处于被动调整的局面。
很明显,伴随着最新发展战略的出台,A集团人力资源战略定位需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工作重点由引进行业领军人物转变为快速培养现场工程师,以推动公司常规服务能力的建设;由配合业务部门工作的服务型功能,转变为全球人力资源调配、运营效率监控的管理型功能;由单纯承担招聘培训工作效果,转变为承担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人力资本增值,以及公司整体运营效率。
斯伦贝谢作为全球油服龙头企业,拥有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成熟、高效的全球招揽、培育人才的国际化管理机制,是A集团此次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的标杆。(1)对于人才引进与培养,斯伦贝谢的经验可总结为“大规模招聘、定制化培养、极快速成材”。斯伦贝谢员工从入职第一天起,就被列入公司为他们量身定做、体系庞大的成才计划中。为了确保员工快速适应角色,公司培训涵盖技术、安全、个人能力拓展等所有方面。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两种员工角色可以顺畅转换,员工有自主选择从事何种工作的权力。
(2)对于人员成本控制与考核激励,斯伦贝谢的经验可总结为“发展通道清晰、考核标准明确、up or out”。斯伦贝谢普通员工职级分为14级,不同职级对应明确的岗位,工程师序列有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以及规范的职业发展管理机制。例如PTE(石油技术专家)以G8为起点,与field engineer一样在现场工作18-24个月,在此期间由G8升到G10后成为PTE。每位工程师每年都有详细的学习课程要求,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完成学习或学习不合格,那么这位工程师只有离开;如果完成学习课程,这位工程师职级将提升,薪酬待遇将对应大幅提高。
(3)对于员工的灵活调配与使用,斯伦贝谢的经验可总结为“岗位分类精准、薪酬结构互通、调配程序高效”斯伦贝谢员工分为IM、HRM、HCM、HCR、HCC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员工薪酬结构和水平存在差异。例如,IM(International Mobile)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其全球范围内薪酬水平和结构相同。总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地区薪酬系数、生活补贴、奖金,薪酬水平在同级别员工中最高。人力资源部负责对所有员工进行跟踪与评估,在全球范围内调动各类经营管理人员。
(4)对于人力资源部定位,斯伦贝谢的经验可总结为“HR定位龙头、近保运营效率、远育战略能力”。斯伦贝谢人力资源部在制订应届毕业生招聘计划时,不仅仅考虑现阶段业务发展的需要,还综合考虑未来几年业务发展的需要。斯伦贝谢招聘经理按照既定程序招聘人才,具有独立的选择权,即便是大区公司经理也不能干预。
人力资源转型与变革方案设计
以“转型变革,助力腾飞”为指导思想,A集团着手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以人才培养机制和人员全球调配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型为保障,对岗位体系、薪酬激励机制进行系统再造和优化。
第一步:岗位体系优化
回顾过去,A集团成立初步并没有建立清晰的岗位体系,采用少见的职级工资体系,即不根据员工所在岗位来付薪,而是基于对新员工能力、经验的评估,来确定员工的职级,按职级付薪。这种职级体系解决“低岗高配和高岗低配”的问题,提高人员定薪的灵活性;但弊端随之而来,由于定期薪酬上涨,出现某核心职能部门主管拿到“副总裁”级别的薪酬。2010年,A集团对岗位体系进行调整,形成职级工资+岗位工资,然而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对标斯伦贝谢先进的操作方式,A集团设计了基于岗位价值的新岗位级别体系,与市场上标准岗位体系设计理念相吻合,包括管理人员M序列、现场工程师N序列和其它岗位N系列。N3-N6的现场工程师属于快速晋升类岗位,应届毕业生进入N4,转正并连续业绩考核与能力态度评估合格后,约两年进入N5; N5续业绩考核与能力态度评估合格后,约两年进入N6;各方面优秀的N4级工程师到达N6的时间会短于五年。
同时,新的岗位体系为员工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N6级的高级现场工程师可以向M序列发展,成为一名管理团队的管理者;也可以向现场总工、高级现场总工等现场管理类岗位发展,同时还可以向人力资源专家、财务专家等机关技术类岗位发展;N4级以上的现场工程师可以向设计专家、高级设计专家等发展。
第二步:薪酬考核体系优化
A集团设计了三套薪酬体系,其中重点优化现场工程师的薪酬结构。现场工程师现金薪酬包括固定工资与现场作业奖金;公司提高上井现场作业奖金标准,现场工程师可以选择通过增加上井天数获得良好的个人收益。另外,当现场工程师由N4上升到N6,岗位晋升到高级现场总工、现场总工等现场管理类岗位后,采取与普通现场工程师不同的薪酬体系,即高固定工资、低现场作业津贴的薪酬结构;在固定薪酬支出的同时,鼓励向管理者晋升与发展。
关于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重点优化两个方面,一是优化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在过去业绩指标考核之外,增加30%权重的培训成绩考核;二是优化下属公司职能员工考核方式,总部部门对下属机构对应管理岗位部分指标有绩效考核权,例如总部人力资源部对某子公司招聘专员,有招聘任务完成率、招聘程序规范性的考核权力。
第三步:设计人才培养机制和人员全球调配 公司制订新的招聘策略,一是由过去招聘行业领军人才为主,转而大规模录用二本专业毕业生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二是上进心和拼搏精神排在录用标准的首位,能力和素质排在其次。为配合大规模的应届毕业生入职,公司针对新员工,特别是现场工程师制订了培养策略,规定每年必须完成的课程积分,并编制了系统的培训课程。每年初,由人力资源部指导员工分管领导,向员工介绍必选课程,指导员工确定选修课程;人力资源部会定期评估员工培训成绩,结合工作业绩表现,决定是否晋升职级。
做为全球化的油服公司,现场工程师在全球高效调配是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为满足人员全球调配与管理的需要,在薪酬激励体系设计中,海外派遣人员的薪酬基础保持不变,并乘以派往国家的薪酬系数,即派遣境外人员全面现金薪酬=固定工资*国家薪酬系数+业绩奖金*国家薪酬系数。其中,国家薪酬系数为针对不同国家所制订的薪酬水平差异的系数,该系数主要依据当地生活水平、医疗状况、配套设施成熟程度、语言通用性等综合因素设计;该系数根据不同岗位职级存在差异。业绩奖金采用派遣境外人员在派出国的原有业绩奖金标准,并根据派遣境外周期进行折算。
第四步:调整人力资源部职能,强化人力资源管控
经过多方权衡,A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了“集中”策略,从集团公司高度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人才队伍。除加强人力资源基础的招聘、人员培养、考核与激励职能之外,人力资源部还深入业务一线,肩负监控现场工程师使用效率、开展人员调配的重要职责,对公司人员运营成本承担很大的责任。在业务机构内部,业务机构人力资源部编制工程师动态监控表,针对工程特点、施工难度、施工周期等因素,向业务机构负责人提出工程师调研安排;在得到业务机构负责人审批后,下达人员调配指令。考虑到不同业务机构工程量忙闲不均,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可以根据各机构业务量,提出工程师在业务机构之间的调配建议,由业务机构人力资源部征求业务机构负责人后给予落实。
对于海外派遣人员,在海外机构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可以申请转化为派驻国员工。人力资源部对全部海外派遣人员的分布全面掌握,并严格控制固定在某国的派驻国员工人数,以及能够自由派遣的员工人数;在保持人员管理的灵活性的同时,控制人员用工成本。
四、变革结果
咨询公司在一次与A集团董事长回访交流中,董事长谈到三个变化,一是过去会议多、工作效率低的状况得到改善,让每个员工拥有一个“充满乐趣”的岗位成为可能;二是需要董事长亲力亲为的事不断减少,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充分运转起来了;三是产业机构和营销机构的员工像充了电,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最后,董事长笑谈,“看来提前退休的计划可以实现了”。
A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近来更忙了,工作场景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前总监办公室人满为患,不断有下属业务机构来要人、抱怨员工素质不给力;现在总监很少在办公室,不是对人力资源系统员工开展培养与指导,就是到全球各业务机构与机构负责人交流如何推进管理机制变革。用人力资源总监自己的话说,“过去我们为业务部门服务,效率和满意度是第一位,现在我们为公司成长负责,成本与效益成为核心,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如今,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转型效果已经显现,但观念的转变与技能的提升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更长远的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将转型为管理教练,那将又是一场系统的变革。
第五篇:组织变革(论文)
组 织 变 革 管 理
【摘要】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必须改革,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取得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变革和变革管理,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不断变革中的工作环境,并有效地选择组织变革的模式,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变革的阻力,激发变革的动力,使组织在变革中求得繁荣和发展。
一、组织变革的定义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变革,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关注组织变革。
二、组织变革的模式
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一、激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不过正不足以矫枉”,只有通过全员下岗,粉碎长期形成的关系网和利益格局,摆脱原有的吸引子,才能彻底打破初态的稳定性。进一步再通过竞争上岗,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关心,只要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就有助于形成新的吸引子,把企业组织引向新的稳定态。此类变革如能成功,其成果具有彻底性。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建立新的吸引子,如新的经营目标、新的市场定位、新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等。如果打破原有组织的稳定性之后,不能尽快建立新的吸引子,那么组织将限于混乱甚至毁灭。而且应当意识到变革只是手段,提高组织效能才是目的。如果为了变革而变革,那么会影响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渐进式变革
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局部的修补和调整来实现。美国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原有产品仅包括四种类型的直升机。每一种直升机有专门的用途。从技术上来看,没有任何两架飞机是完全相同的,即产品间的差异化程度大,标准化程度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这种生产方式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为了赢得竞争优势,该公司决定变革组织模式。其具体措施是对各部门进行调整组合。首先,由原来各种机型的设计人员共同设计一种基本机型,使之能够与各种附件(如:枪、炸弹发射器、电子控制装置等等)灵活组合,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然后将各分厂拥有批量生产经验的员工集中起来从事基本机型的生产。原来从事各类机型特殊部件生产的员工,根据新的设计仍旧进行各种附件的专业化生产。这样,通过内部调整,既有利于实现大批量生产,也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种方式的变革对组织产生的震动较小,而且可以经常性地、局部地进行调整,直至达到目的态。这种变革方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导致企业组织长期不能摆脱旧机制的束缚。
比较企业组织变革的两种典型模式,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加以综合利用。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有必要采取激进式组织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激进式变革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企业组织的稳定性,甚至导致组织的毁灭;因而在两次激进式变革之间,在更长的时间里,组织应当进行渐进式变革。
三、组织变革存在问题及采取措施
然而任何变革都面临着动力和阻力问题。这是对待变革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及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量。这两种力量的强弱对比,会从根本上决定了变革的进程、代价乃至成败。
所谓动力,就是赞成和支持变革并努力去实施变革的驱动力。变革的动力,总的说来,是来源于人们对变革的必要性及变革所能带来好处的认识。比如,企业内外客观条件的变化,组织本身存在的问题,各层次管理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及变革可能带来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变化,这些都可能引发变革的动机,形成变革的推动力量。
所谓阻力,则是人们反对变革、阻挠变革甚至对抗变革的制约力。变革的阻力可能来源于个体、群体,也可能来源于组织本身甚至外部环境。个体对变革的阻力可能因习惯难以改变、就业安全需要、经济收入变化、对未知状态的恐惧以及对变革的认知存有偏差等而引起。来自组织方面的变革阻力包括现行结构的束缚、组织运行的惯性、变革对已有权力关系和资源分配格局造成的威胁和破坏,以及系统内部间及与外部之间固有的联系等。从本质上说,组织问题是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但某一期间的变革通常只能针对有限的一些问题而展开,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牵制的制约力。另
外,外部环境的束缚也是形成变革阻力的一种来源。
变革过程是一种破旧立新,自然会面临推动力与制约力相互交错和混合的状态。变革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采取措施改变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促进变革更顺利进行。具体的力量改变措施有三类:一是增强或增加驱动力;二是减少或减弱阻力;三是同时增强动力与减少阻力。有实践表明,在不消除阻力的情况下增强驱动力,可能加剧组织中的紧张状态,从而无形中增强对变革的阻力;在增加驱动力的同时采取措施消除阻力,会更有利于加快变革的进程。所以,组织行为学者提出了有效的组织变革要经历三部曲过程,也即解冻(破旧)--变动(改变)--再冻结。
四、结束语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必须改革,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取得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将发生变革。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发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职能,建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带领全体成员,发挥每个成员的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在变革中成功。
参考文献:
1、周雪林:企业变革管理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02,(1)
2、邱国栋:当代企业组织研究——管理变革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任凤玲:组织变革的阻力:组织惯性分析,管理科学文摘,2003(10)
4、约翰.科特(JOHN KOTTER):变革(LEADING CHANGE),北京:机械出版社,20055、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陆兴发 翟勇洪:变革管理:模式、内容及其流程,企业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