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扎实实搞好通用技术课程教学
应对挑战 破解难题
扎扎实实搞好通用技术课程教学
蓟县康各庄中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校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坚持“高度重视,落实标准,精心实践,稳妥推进,保证质量”的原则,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参照先行实验区的做法,创造条件,保证了通用技术按时、按质开课。通用技术开设一年多来,我们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
一、应对教育观念的挑战,破解思想认识转变难题
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大家对课程的不了解与不理解,认为上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高考不考通用技术,就没必要让学生学习。针对通用技术“无用论”的思想,我们主要采取三种方式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干部教师的思想。在天津市做出高中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决定之后,我校于2006年3月份开始,相继组织学习了天津市教委下发的有关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系列文件,向全体干部教师传达了市县两级新课程实验会议精神,并为全体干部教师作了《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考》的报告,使干部教师在思想上接受了新课程,达成了对新课程实验的共识,尤其是对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2.广泛宣传新课程理念,转变家长和社会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认识。为了顺利启动新课程实验工作,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新课程,更好地认识通用技术课程,我校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天,邀请了高一学生家 1
长,召开了“康中新课程实验启动大会”,我校曹校长向家长、师生作了《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家校同心协力搞好新课程实验》的报告,全面讲解了新课程理念和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具体运作办法,讲解了通用技术课程设置的具体模块和模块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家长们一致认为,像现代农业、简单机器人的制作、电子控制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建筑设计等内容都是非常实用的技术,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还能有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3.创刊《康中新课程》校报,促进教师从理念向行为转化。2006年5月我校创刊了《康中新课程》校报。以“立足新课程实验,面向实践前沿,推动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系统宣传新课程理念,介绍前期实验区的经验,及时报道我校新课程实验的典型做法,探讨新课程实施中的热点和难点,交流新课程实验的经验和体会。《康中新课程》现已出刊29期,刊发优秀课例、体会和反思文章30余篇,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与反思,促进了教师从理念向行为的转化。
二、应对教学师资的挑战,破解师资短缺难题
通用技术课程面临的第二个难题就是教师的短缺。我校地处农村边远地区,师资短缺,更不用说专职通用技术教师了。抽调教师,县教育局没有专业教师的储备。如果向社会招聘,不但学校资金不足,而且很难找到能够胜任通用技术所有课程的教师。通过集思广益,我们采取了两种办法:
1.选拔培训兼职教师,保证课程计划落实。开课初期,学校经全
面考虑,决定让兼任科技辅导员的物理教师担任通用技术教学。面对通用技术课程,该教师担心不能胜任,但考虑到学校的现实困难,他凭着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勇敢地挑起了重担。2006年暑假从市里培训回来,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认真研究教材,通过自学和摸索,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开学的第一节课,就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的实践,我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已逐步走上了正轨。2007年暑假开学,面对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教学,我校又强化了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领导,成立了综合技术学科组,增聘4名通用技术教师,保证了通用技术常态教学和教研。
2.聘请优秀课外辅导员,保证课程标准落实。通用技术课程含有大量的动手操作项目,并且有的操作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考虑到兼职教师必定不是“通才”,不可能对所有的动手操作项目都精通、都娴熟,为了保证学生动手实践的实效性和安全性,保证课程标准落实,我校聘请了当地车、钳、铣、木有一技之长的师傅担任通用技术课兼职辅导员,协助教师上好学生实践课。师傅们娴熟的演示和技术指导,激发了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保障了学生操作的安全。
三、应对教学条件的挑战,破解实训室建设难题
由于条件有限,在通用技术实训室建设方面,我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三无”学校:无现成通用技术实训室,无可供改造成实训室的房间,无实训专用设备。但是,我们一不等,二不靠,通过校内挖潜解决现实问题。
1.保障动手操作,建好实训室。没有实训室,就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难题。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校积极筹措资金,投资10余万元新建了220平方米的模型工艺实训室和钳工工艺实训室,又投资近15万元配齐了模型工艺实训室、钳工工艺实训室和电子制作室所需的用具,基本满足了通用技术课程的需要。
2.保障安全操作,管好实训室。为确保通用技术实训课的实效和安全,学校成立了通用技术实训课领导小组和保障小组,制定了《通用技术实训室管理制度》、《通用技术实训器具使用制度》和《通用技术安全操作规程》,并与任课教师签订了《通用技术课程管理目标责任书》。学校重点细化了实训室器具的管理和实训课的教育。我们借鉴自行车打钢号的办法,对器具进行分类编号,对斧子、刮刀、凿子等利刃器具进行入橱管理,学生使用完后要分门别类地按编号把器具放回原处,教师要做到先验收后放人,保障了对危险器具的有序管理。上实训课时,我们做到了“先教育后操作”,操作前,反复强调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操作时,分小组对号入座进行操作。这些办法保证了实训课的安全。
四、应对教育资源的挑战 破解课程资源不足难题
针对高中课程资源不足这一难题,我们采取五种措施整合与开发新课程资源:一是与社区联系,寻找外界资源。二是搞好校际间联系,共同开发。三是与职校搞好联系,借助职校通用技术资源,联合开发。四是“走出去,请进来”搞好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五是搞好校本课程的自主研发。目前随着通用技术课程的进展,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1.整合教师资源。我校在多才多艺的教师中选拔出兼职通用技术教师5名,他们都能融多学科进行教学。外聘通用技术辅导员4名。历次县级通用技术考试证明他们完全能胜任教学。
2.制作简易用具补充资源。在外聘通用技术辅导员的指导下,师生制作了一些简易实用的手工工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弥补了通用技术实训用具的不足。
同志们,高中新课程实验已走过一年多的路程。通过实践,我们的体会是:搞好新课程实验,落实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是基础;改革教学方式,不断解决问题是重点。只要我们广大干部教师应对挑战,以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推进通用技术课程教学,高中新课程实验一定能够成功!
谢谢大家!
2007年10月24日
第二篇:扎扎实实的搞好课题研究
扎扎实实的搞好课题研究
—— 铁岭小学召开“建立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子课题开题会
2003年3月7日,哈尔滨市南岗区铁岭小学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关于建立有利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督导机制和教育督导制度的研究》铁岭小学子课题“建立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开题会。铁岭小学校长石磊作开题报告,会议由铁岭小学副校长孙欣主持。在开题会上,南岗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慈元忠做了指导性的讲话。他说: 今天参加铁岭小学子课题开题会学到很多东西,受到很多启发。一个多小时的会议,内容非常丰富,对子课题的论述也很深刻。通过开题会,我感到课题怎样进行研究铁岭小学的领导教师已是心中有数了。开题会开得别开生面,“教师论坛”中教师们结合工作实践,对课题研究的理解谈得很透彻。下面我想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第一点体会:这次开题会铁岭小学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学生评价这个问题,从领导到教师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寻找了大量的理论依据,整个课题的研究搞得非常规范。课题管理、子课题的申报、确立的研究内容、研究人员包括今天的开题会的材料准备都非常充分。特别是石校长的开题报告,还要很好的学习、消化,因为开题报告理论性较强,有些地方教师可能不易理解,但要真的理解透了对将来的研究还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点体会:无论是石校长的开题报告,还是教师论坛都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这为下一步进行研究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基础。理论非常重要。一个人没有理论上的成熟,不可能有工作实践上的成熟。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工作水平就不会高,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和进步。
第三点体会:铁岭小学所确立的课题非常好,符合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改革本身的要求。最近教育部在《人民教育》2003年3-4期上刊登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中对中小学评价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另外今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的工作重点中也有一项是关于中小学评价制度改革的内容。过去我们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现今国家强调学校老师和学生都要评。校长的评价由教育督导、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师的评价主要由学校来进行;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进行。我们的教师天天与学生朝夕相处,所以说铁岭小学“建立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个题目选得好,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搞好这一课题研究很有意义,因为它关乎到每一名学生,刚才在教师论坛中有的教师就提到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可见评价无时无处不在。评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导向和促进的作用。铁岭小学这个子课题可以说研究方向对头,研究内容丰富。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发展性,一个是多元化。
第四点体会:石校长在开题报告中谈到的三大原则很重要,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全面性;三是发展性。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的体现。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我们对学生评价的研究,出发点和归宿都要考虑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考虑到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这三个原则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使之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始终,贯穿于每一位教师工作的始终。要让每一位教师的头脑中都装着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考虑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怎样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第五点体会:学校子课题研究的操作性很强,每个老师选的课题都比较具体。比如:杨旭老师“在潜能生中开展激励评价的探讨”就很有意义。“潜能生”是一种新提法,就是过去的差生、后进生,其实每一人的潜能都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对每一个学生肩负着开发其潜能的责任。再比如全正喜老师确立的“对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研究”都是在一点上作深入研究。每个教师都搞一点小的研究,研究的人多了,研究的时间长了,就能研究出了不起的成果,一个点,一个点的就可以连成一个片,形成一个面,互相取长补短,对每个老师的工作都有启发、借鉴的作用。希望子课题确立的再多一些,希望我们更多的老师都参与进来。在这里提醒各位教师的是,搞研究也好,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也好,一定要和自己的自身爱好和自身特点结合起来。你觉得自己在哪一方面有独到见解、独到之处,就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研究,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六点体会:老师们在论坛中对评价的发展性、多元化的论述既有理性思考,又有实践的体会,而且每个老师的发言都各有侧重,互相补充,综合起来就是对我们的课题作了比较全面、深入地阐述,它不仅对我们进一步搞好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启发和借鉴,同时通过论坛大家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研究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老师发言过程中提到的许多案例,给我们搞好这一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方法。这些方法为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例如教师在论坛中谈到了喜报的问题,得到喜报的学生一假期都很激动、心情很愉快,这决不是言过其实。教师的表扬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会积极努力的展示自己的特长或改变自身的缺点,这就是老师激励的结果。所以研究评价的问题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学生经过努力取得了某种进步,而且被我们教师发现了,并给了他一种肯定,给了他一种认可,这就是对人的一种激励。所以,如果把刚才老师们论坛中的案例整理整理,汇编起来,通过认真仔细地分析,就会对我们搞好研究,提高工作水平,提供很好的可供借鉴的方法。这些案例起到了总结既往经验,改进今后工作的作用,对实验工作也很有好处。
以上谈了一些参加此次开题会的体会、认识,下面我想就如何搞好课题实验工作谈几点意见:
1、希望铁岭小学的教师能够全员参与到实验工作中。石校长在开题报告中谈到了实验教师是全体教职工,不仅仅是今天参与论坛的教师,这里我特别希望一些老教师也参与进来。老师们不要有一种负担,一说课题研究就觉得这是科研人员的事。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搞教育科研和专门进行研究的部门进行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不同,我们的研究是一种应用型的研究。因此,我理解的科研非常简单:第一,是学习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然后把这些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第二,是把我们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认识以及成功的做法总结出来,一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光大,二是继续完善、深化,直至上升为理论;第三,是把我们周围同志的工作经验,别人的工作成果拿来、借鉴来为我所用。这就是科研,不要把科研理解成坐在房子里深入研究。当然我们要规范课题研究。铁岭小学课题研究做得就非常规范,课题的确立,研究的原则、方法、目标、研究的时间都很明确,程序也很规范。我们要学习理论,但不是纯理论的研究,我们是结合自身的实践来研究的。所以这就关乎我们每个老师,你只要工作一天这项研究就与你有关,因为评价学生伴随一个教师教育生涯的始终。
2、课题研究一定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虽然课题我们已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去研究,但是我们的研究内容、设置的评估内容和标准、评估的方法都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光明日报》2月份曾发表一则消息:北京市修改了实行多年的中小学生守则。过去的内容有些不太适用了,与当前形势不太吻合了,这就是与时俱进。还比方说目前的健康标准,这几年国际上对人的健康标准也在不断的调整。因此,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要跟上去,要寻求发展,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这样才能以评价内容和方法、手段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3、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一定要注意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对搞好这一课题的研究至关重要。按照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和师承关系来研究这一课题,肯定是不行的。应借课题的研究将新型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上一周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访谈节目,受访的是一名武汉的老师,她是个中学老师,师生关系搞的很好。那个老师说什么,学生都接受。学生们从心里接纳这个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和谐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对搞好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要。
4、这个课题的研究,应该和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和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那么我们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呢?要有所改变的话,怎么改?这个问题应该首先把它弄清楚,弄清楚以后,这个课题的研究才可能深入下去,研究才可能对路子,才可能研究好。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怎么在我们的评价里体现出来?我们老师的主导作用,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体现的很充分。刚才有个老师在论坛中举了个例子,她说她从居高临下的平台,走到学生的那个平台,去指导学生、评价学生,对不对,完全对。但是,我们毕竟是老师,永远要起个主导的作用。我们适应课改的需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怎么适应课改,一定要把这个主导作用体现充分。为什么要把这个主导作用体现的非常充分呢?就是因为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个引导的作用,如果你老是和学生在一个平台上,你不能高一点,你不能居高临下,看得远一点,你怎么能够引导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呢?
5、处理好实践和研究总结的关系。学校提到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推出课题研究典型和案例,努力做到: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推广,通过课题研究的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概括的非常精辟,希望老师们按照这个去做,把这个课题研究好,实践好。
第三篇: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扎扎实实地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扎扎实实地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第一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扎扎实实地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省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
理念教育活动进行动员部署
5月10日下午,省院召开了全省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
会议。省院领导王国栋、王军、杨春雷、张中华、李树恒、马曼秋、万国英出席会议。副厅级检察员王健伟、张东军,哈尔滨市院、农垦分院、林区分院、哈铁分院检察长、政治部主任,省院内设机构负责人,省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分市院党组成员、内设机构负责人、所属基层院检察长及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在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会上,省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国栋代表省院党组做重要讲话,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省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军主持会议,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省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树恒宣读了《全省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对教育活动做了具体的安排。
王国栋副检察长在讲话中指出:在全省检察机关深入开展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对于检察机关和检察队伍永葆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本色,更好地履行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国栋副检察长指出,全省检察机关要联系实际,边学边改,扎实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学习培训,强化理论武装。要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分层次、分专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要把建立保证广大干警经常学习的长效机制作为一项根本性、长远性的任务来抓,进一步活化形式,创新载体,在教育培训的实效上下功夫。二要紧密联系实际,查找突出问题。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紧密联系检察人员思想实际和检察执法活动实际,从主题教育和专项整改活动排查出的问题中、从涉检信访和上访反映的问题中、从查处的检察人员违法违纪问题中,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深挖思想根源,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执法实践,既提高思想觉悟,又解决现实问题。三要深入扎实整改,取得实际效果。要坚持边学边改,对排查出的问题,要逐一梳理归类,制定整改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整改目标要切合实际,整改任务要分解落实到位,整改措施要切实可行,整改工作要务求实效。结合年终总结,组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的考试考核。
王国栋副检察长要求全省各级检察机关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一是要把教育活动纳入重要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一把手负总责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形成检察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政工部门牵头组织,各业务部门对口指导,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上级院要加强对下级院的督促和指导,重点督促检查教育方案是否可行,工作组织是否得力,思想清理是否深刻,问题解决是否彻底,执法质量是否提高,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使各项任务在基层真正得到落实,确保人人受教育,人人有提高。二是领导干部要积极带头,率先垂范,努力做到学在前、用在前,为检察干警做出表率。各级院党组中心组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专题学习,专题研究,要就分管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具体思路和措施。对本地区、本单位在法治理念和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检察长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把自己摆进去,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深刻反思,总结教训,认真整改。三是要把上级检察机关和当地党委政法委的要求具体化,对教育的内容、重点、方式、时间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确保教育活动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坚持“四个结合”,边教育、边改进、边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不断提高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和管理科学化水平。四是要抓好试点,抓好省院确定的东宁县院、大庆市红岗区院这两个全省教育活动示范院和各分市院确定的示范院。各级领导同志要按照领导包院的安排,从所联系的院中至少确定1个基层院做为自己的联系点,发挥联系点和示范单位的引导带动作用。五是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检察机关内部的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开展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检察机关开展教育活动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省院和各分市院都要组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检察干警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自觉性与坚定性。要充分利用当地媒体和各种宣传阵地,适时采取教育演讲比赛、思想汇报会、知识问答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教育氛围,把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省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军在会上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和贯彻。要向当地党委、人大汇报这次会议精神,听取党委和人大的指示意见。要组织召开党组会议,集中学习会议的有关文件,对会议精神加深理解。要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工作对策,制定工作措施。二要紧密结合执法
工作实际,制定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工作方案,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下功夫抓好落实。要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对教育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群众是否满意负总责。三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找准本地区本系统执法理念和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纠正执法中的突出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四要周密部署,科学安排,正确处理好工作与教育活动的关系,既要保证每个干警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又要坚持在干中学,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五要及时报送活动的启动情况以及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推进措施等情况。
另讯:5月11日,省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省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树恒同志主持召开了省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办公室工作会议。会上,与会人员研究讨论了《全省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重点工作推进表》,对整个教育活动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做了全面、细致的安排,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同时,研究确定了全省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讲团组成人员名单和宣讲的主要内容;研究了举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的有关事宜。
李树恒主任在会上指出:省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办公室承担着落实、指导、协调、督促各项教育活动具体任务的重任,为此,办公室全体人员站在讲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认真细致地做好教育活动各阶段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力求准确、深刻地认识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胡锦涛总书记等领导同志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要按照高检院贾春旺检察长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化对教育活动指导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勇于探索法律监督的形式,增强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要按照《方案》确定的步骤和提出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在检察工作实践中加深以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扎扎实实地完成好各项任务。
李树恒主任强调指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二是着眼于解决法律监督不到位、执法不规范、不文明等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切实增强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的能力;三是要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基层,深入实践,努力践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大力加强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用检察工作的成效检验教育活动的效果。
会上,李树恒主任还就一些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四篇:摄影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摄影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时光如流水,在匆匆忙忙中,又一学期结束了。半年来,本人在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全体教师的大力协作下,顺利完成了学期初的预定目标,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使今后的工作更收一层楼,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摄影技术课程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本学期平面设计课程共教授4个班级,13级五年制2个班,各60课时,14级三年制2个班,各28课时。
一、学习摄影艺术理论,打造基本艺术素养。学习必要的艺术理论知识,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不仅为学生的艺术活动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形成。举起照相机,用取景器对准被摄对象,按下快门,看起来多么简单的动作。但就摄影而言,许多艺术的涵养都是蕴含在这一简单的动作之中。因此,在摄影课中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学一些必要的摄影艺术理论,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艺术涵养,成为组织摄影课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比如在“摄影用光”教学中,利用典型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光线是摄影者的画笔,是摄影的灵魂。让学生正确认识光线,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掌握了光的艺术造型理论之后,创作出了不少有着优美光影效果的的摄影艺术作品。
对摄影家来说,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到的审美和敏锐的发现。为了让学生达到如此境界,我们结合自己所拍摄的校园生活摄影作品,系统地讲了诸如线条、影调、景深等各种摄影艺术造型理论,以此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从而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比如,我们在进行花卉专题摄影教学中,引导学生观赏校园中的各种花卉,分析摄影艺术造型手段在花卉拍摄中的运用,用特写及小景深来突出花卉这个主体,同时运用侧逆光使花卉更富有质感和立体感。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后,拍摄出的花栩栩如生。正如学生程强在拍摄活动中所说的:“摄影让我渐渐学会了用美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用摄影镜头来记录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可见,摄影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学会了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他们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积聚于内心,从而升华成稳定的艺术素养。
二、开展摄影创作实践,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艺术创作实践可有效地让学生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成果,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摄影艺术如同其他造型艺术,操作性强是是其基本特点,摄影创作活动在摄影艺术活动中理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我上摄影艺术课一直主张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走进大自然,一方面可让学生为千姿百态的世界所陶醉,主动地去发现美、捕捉美、表现美;同时又能引发创造美的欲望、兴趣。学生张莹运用自己制作的针孔相机,通过观察和选择,拍下了许多身边的建筑,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构筑出一幅幅美的画面。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不但要表现自然美,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人对社会美的感受,表现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审美情趣。在风光花卉、校园生活、体育运动、小城风采等一系列摄影专题创作中,学生们创作出了不少自己对自然美和社会美深有感触的摄影作品。摄影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逐渐形成了其基本的艺术素养和高尚情操。
三、全面组织摄影评论,发展审美评价能力。只有提高了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开展摄影评论,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摄影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通过对佳作的欣赏,可以体验到原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从而能够与作者共享作品的美。为此我在组织教材上的“佳作赏析”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仔细品味教材中对摄影作品的点评外,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该作品的看法,让学生分析作者从构思到各种造型因素的成功运用,分析作者对作品的感情投入,充分领会摄影作品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以及作品中其他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此外,摄影作品欣赏课中我们还展示一些诸如布勒松等名家的名作让学生欣赏,并从中了解常见的一些摄影流派、摄影风格,通过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逐步形成自身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除了通过欣赏佳作获得审美感受外,我们还让学生对摄影艺术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认识与理解,写出简短的摄影评论,也可以是学生摄影作品的自评与互评。我将学生书面摄影评论作为摄影课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摄影评论写作活动,并将学生的部分优秀摄影评论以“一影一评”的方式在橱窗里展示出来,以便同学之间相互借鉴、交流。
总之,摄影技术教学让学生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摄影技术课不失为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渠道,值得我们为之做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第五篇: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面对这门全新的课程,我们的老师还没有准备好,就匆匆上路,担心与困惑在所难免。通用技术是一门什么课?这门课究竟怎么教?我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国家为什么要开这门课。从国家来说,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正是这双重的需要,使我国在普通高中开设这门课程。另一方面,这门课程要力图把高中生引导到创新的轨道上来,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服务。在一年来的通用技术课程试验教学实践基础上,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
一些认识。
一、创新是技术教育的灵魂
技术的本质就在于创新。有人认为,不只是技术课程承载着创新的教育功能,高中所有学科都可以承载创新功能。其实并非如此,科学课程职能是认识世界,探讨的是目标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技术课程职能是改造世界,探讨的目标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科学主要任务是“发现”,而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发明”。技术创新包括发明和革新。因而,技术最接近创新。
通用技术的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呢?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目标,第一放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形成上,第二放在学科的知识点上,第三放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因为兴趣与习惯是创新的保障,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采取精讲多做,教服务于学的模式。精讲是指老师的讲解要精练;多做是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时间要多。教师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作任何限制,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意图,欣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践是学生创新的源泉
通用技术课程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有效载体。我认为在技术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特别是在实践课上,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主张学生第一多问几次自己,然后问同学,最后问老师。当学生问到我时,我也不把自己的想法抛给学生,而是指导他们查资料,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于实在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和学生一起研究,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学生的想法错了时,就和他们一起想办法退回来。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亲身经历失败与成功的磨砺,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第一章,我设计了“技术的两面性辩论”比赛,调查对当地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发明等主题活动。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每个班都选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老师,这样做会极大的调动这些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这些学生通过查资料、反复实验、同老师探讨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他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而且对本班的同学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
不靠老师讲,而靠学生自己探索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自己探索客观世界的方式。并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设计的便携式小凳,结构简单,造型新颖,非常富有创意。学生设计的台灯各式各样,每一个小组都有独到的设计。特别是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别人的高明时,特别兴奋,特有成就感。
三、责任是技术教师的动力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深远意义来看,当代中学生不仅需要科学与艺术的学习,还需要接受技术与设计、实践操作方面启蒙教育,这是他们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缺少了,不仅难以实现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将使一批有天赋、有技术悟性和潜能的学生失去了早期的教育与培养。新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技术课程,将有效地弥补当代中学生在技术教育上的缺失。技术课程的独特价值,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是这样表述的: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既然这门课程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作为技术教师,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认真开设好,这是我们的责任。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观看视频资料等,向学生讲授技术而不让学生亲历技术设计过程的科普课。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通用技术教师,真正上好通用技术课,必须重视课程的教学设计,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1、“导入”环节举足轻重
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讲“身边处处有设计”时,先给同学展示一组名车的标志,让大家想一想名车标志这样设计的含义,并发散思维,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经典的设计实例。顺势也引入的本节课的主题,这样学生情绪高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会到设计无处不在。在讲《三视图》时,首先用大家熟悉的诗词《题西林壁》导入,学生对诗词兴趣高,并以能背诵全诗而感到自豪,同时也引出了三视图的作用——不同的观察角度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另外,导入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也可采用视频形式导入,且视频可以让学生用多个感官进行感受,只要选材科学合理,效果甚佳。在讲“钳工工具”时,我提前准备了卓别林《摩登时代》的一段卓别林在工厂流水线上进行装配的视频,视频播放后学生的兴趣大增,接着我便进入本节课主题——钳工工具的讲解,学生们听的十分认真,探索求知的欲望得到增强。这可以看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进行导入,使学生在情境中得以感悟,在感悟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一个都不能少”的课堂参与
智能化生本课堂要求的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一个不漏,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与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学习中,我提出了一个 “设计房间”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审美观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同时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个任务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详细列出设计要求,考虑得越周到越好,生成的方案越多越好,并加强了设计中的过程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反映良好,每个人都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圆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同时还让大家认识到团队力量的重要性,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在讲授《设计课题的确定》的过程中,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针对自己想要设计的产品都写出调查问卷,并用课堂时间现场进行调查,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大家要么忙着修改自己的问卷,要么就认真的给其他小组填写问卷。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既熟悉了调查问卷的书写规范,又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不管是作为调查者还是被调查者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认真仔细,否则在调查问卷上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据信息。
3、采取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不再是以前的师本模式,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但这不代表老师不再重要,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并将错误的地方及时指出并改正。在讲《设计的一般原则》时,一共八个原则,我将这八个原则以抽签的形式,分给8个小组,让各小组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代表为大家讲解自己对该原则的理解,这种授课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不再单纯坐在座位上当听众,而是以老师的角度去学习和思考本节课的内容,这比以往单纯听老师讲理解的更加深刻,记忆的也更长久。
辩论的形式也可作为一种有效新颖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得以应用。《技术的两面性》在讲解时,我在我的班级里举行了一个小型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方两组,分别代表:网络技术带来的是利—网络技术带来的是弊,我的角色只是记录人,负责记录双方观点。这次辩论双方辩论者进行的面红耳赤,观点独特,语言犀利,课堂气氛高涨。授课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影响较大,而教学本身也应该为传授知识“留空挡”,为学生留出分析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而不只是单纯的讲解或传授。
4、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课堂不仅是个接收理论的基地,同时也要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践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科学的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让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通过小组讨论或亲自动手操作,体会到技术的重要性。在讲到《钳工工具》时,为了让学生对工具的操作技巧和要领能充分理解,我尽可能的借到了部分工具如锉刀、铁片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尝试在使用锉刀时的动作要领,并观察锉削后铁片的变化。让学生动手后再观察结果,比教师一味从理论上讲解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汲取的更加迅速和深刻。另外,在讲到《人机关系》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怎样使我们的教室更加人性化”,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题目既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又与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题目一抛出后,学生反应热烈,讨论积极,回答踊跃,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使得“人机关系”的含义与重要作用深入到每个学生的脑海中。通用技术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了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课很多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高考中又占有一定的分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引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完成通用技术课的学习任务。作为一名新教师,对本门课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的还不够充分,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备课,用心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到我真正开始教授这门课了,我才意识到通用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教学,更不是教哪一种技术,我原来的想法有些肤浅。有别的老师问我“教什么的”,我说“了解一些加工技术,拓展一下知识技能。记不记得,原来有本书叫《劳动技术》?”别人接着问“有种果树吗?”我说“没有。”也有人问“有十字绣、织毛衣吗?”我说“没有。”也有问“有电气焊吗?”我说“这个可以有,但实际上没有?”
多数时候,我是这么解释的。早年间,学生们在学校除了课本知识,还有“学工、学农、学军”,后来,随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作用,除了几门中、高考科目的学习外,基本没什么了。最近,国家觉得学生只会写课本知识不够啊,原来发的上千万册《劳动技术》根本就是废纸呀。什么高分低能呀、本科生到中专学校再回炉呀,学了4年冶金不知道钢厂最高、最大的设备是煤气包,学了4年的机制不知道螺丝还有个名字叫紧固件,更不知道我国是紧固件第一出口大国。学习和实践严重脱节了。举个例子,我说“螺丝刀”,大概半数的学生不知道是什么,说“改锥”就全都知道。
简单的讲,这门课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底层的操作技术,类似于原来的《劳动技术》;但是,了解操作技术不是关键,关键是让学生在认识技术的基础上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对于技术应用的想法,是对《劳动技术》的延伸和拓展。
二、我对课程的理解 第一节课我要给学生简介学科概念和课程内容。我对课程的内涵是这样理解的:了解一些操作技术,在了解操作技术的基础上,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对于技术应用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是偏向实践操作方面的,比如:我们用过很多款式的桌椅,结构上有怎样的变化,功能上又有什么区别;也可以是偏向理论分析层面的,比如:我们可以做个风筝,如果要改成飞机又要考虑多少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讲,我们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但不是纯粹的技术,而有些类似流水线上的班组长的知识与技能。对某项工作的最底层操作技法要了解,对上层的设计要求要领会;对工艺的制定和实施、操作要掌握,对设计的理论、原则和细节要了解清楚。
再提高一点儿要求的话,可以定义为:掌握一些通用的加工技法,了解常见的工艺流程,能够系统的考虑问题,能够有自己的切合实际的设计想法与实现方法。总之,要对技术与设计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三、学生和社会对“技术与设计”的看法
过去,人们对技术是非常尊重的,比如:艺不压身、饿不死手艺人、八级工练技术---精益求精等等。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以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技艺离我们越来越远啦。随着人们的文化知识的普遍提高,对于看似底层的技术工作从心理上越来越疏远。人们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认同感从80年代的推崇到90年代的认可转变为如今的鄙视。科学知识成了高高在上的桂冠,而通用技术最多算是垫脚石。
我们是普通省份的普通城市,很多同学没有见识过先进地区的先进技术。如果有机会到江浙一带看看,到天津的保税工业园区看看,一定会对技术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技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各种的数控机床、自控流水线、新材料应用、成型模具等等,远比我们能想到的要复杂的多。
其实,我们所学的通用技术与技校所学的专业技术是有很大区别的。技校的专业划分是比较明确的,所学科目有很高的指向性,要求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我们则是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常见的、有广泛应用的技术,比如:应用范围、流程管理、取材加工、操作规范、工艺特点等。我们所学的通用技术与设计院所的专业设计是有很大区别的。设计院所的专业设计是比较明确的,所设计项目有很高的指向性,要求较高的实际实现效果。我们则是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常见的、有广泛应用的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应用范围、目标确定、功能设想、设计规范、冗余校验等。
四、培训后的新认识
1、了解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科教法 关键词一:技术素养 我国技术领域的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技术素养这个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事实上,从通用技术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即便是通用技术教师对技术素养内涵的理解也还存在着种种误区,因此关于技术素养内涵的理解对于第一次接触这门新课程的老师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认为,技术素养包括理解技术的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管理技术的能力和参与技术活动。
理解技术的能力不仅包括对技术的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而且还包括理解技术语言,理解技术规范,理解技术伦理,理解技术价值等。对于技术语言,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每个家庭装修新房子时用的房屋结构图,装修图,就是一种技术语言。我们购买汽车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仪表,按钮,标志,符号等都是形形色色的技术语言。对于技术语言,如果我们缺乏常识,缺乏一定的素养,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就如同刚才所提及的家庭装修,我们几乎相当一部分家庭因不懂技术语言,技术素养不够,而上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人因不懂得技术语言而被关在洗手间里出不来的笑话。对于技术规范,则更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及的。在技术规范的问题上,它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这些年,时常出现的煤矿灾难,锅炉爆炸,石油液化气泄漏等,都与管理人员,一线的操作人员技术规范意识淡薄有密切关系。总之,理解技术的能力是技术素养的基础,有着广泛的内涵。
第二方面,是使用技术的能力。它包括正确的使用技术,高效的使用技术,具有道德的使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第一讲中所提及的学生不会使用微波炉而使自己被鸡蛋炸成花脸的事例,很多人在城市地铁站里不会使用无人售票机购票的例子,以及有管理人员每次从所在的城市到北京向有关领导汇报工作,都要请一个中级以上职称的计算机人员专门赴京帮助按计算机的鼠标的事例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技术使用能力缺乏的典型体现。使用技术的能力是技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方面,技术管理的能力。具体包括技术选择能力,技术决策能力,技术维护能力,技术保养能力等等。现在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技术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就拿购买一台普通的电脑来说,那么多的型号,那么多的品牌,那么多的参数,那么多的配置,如何根据性价比,如何根据使用特点进行选择,这就涉及到技术选择能力问题。这是对生活和学习用品的选择方法,还有一些是对新技术或专有技术的选择问题;如现在有很多美容技术,健体技术,有人要增高,有人要瘦身,有人要美体,但由于缺乏技术方面的选择和决策能力不少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产生了不少美容官司,甚至因技术选择不当而危及了生命。技术管理的能力随着当代技术的发展和繁荣,已显得越重要。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到一个单位,甚至一个更大范围内的技术安全,经济安全和人身安全的问题。技术素养还包括人们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具体有:对技术的亲近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以及对新技术的关心和社会上关于技术问题的讨论等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二:通用技术和劳动技术是有区别的
首先从课程目标上它们不一样的。比如劳动技术比较多的强调的是劳动观念的培养,还有对劳动人民的情感的培养,还有就是一个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从他那个原来的课程设计上也可以看出来。比如说金工、木工、电工、电子技术、制图、陶艺等等。比如就关于制图他要教一年,而我们通用技术虽然也有绘图这一块,但是只有五个学时。
所以说它属于一种通识教育,除了有动手的要求以外,更多的强调的是动脑。实际上有些人说通用技术里面也有动手啊、也有制造模型啊,这不是和劳技一模一样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打一个比方,劳动技术做东西的话,一般老师做一个范例,然后学生呢都要做的和他一模一样,越一样那就越好。我们通用技术模型制作,最好50个同学做出来50个样子,都不一样,都有所特点,都有创新点。因此,对通用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与联系这个问题有模糊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因为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对它的宣传还不够充分,还不够全面,人们对它的认识要经历一个过程。另一方面,通用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必然涉及到其他学科,容易产生一些模糊和偏颇的认识。
但是,老师们还是要从这个模糊的认识中走出来,通用技术课程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还是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上,都有着独特的追求,与其他学科相比,也有着诸多的区别。关键词三:概念地图教学法
这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教学法,从邢乃贵老师那儿听到的。具体的记得不是很清楚,感觉和“建构主义”比较接近。
概念地图:是一种图表,可以用于指示课、单元或知识领域的组织形态。在确定与某一课题有关的概念后,学生可以通过沿着空间等级层次或时间先后顺序的维度,创建心智或思维模式。特点如下:
a.将促进学习和思考的有效工具——概念地图融入知识的整理之中,以图解方式直观呈现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让学习、记忆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有效。b.按照概念地图的构图原理,梳理各学科概念和双基知识,构建符合现代教育学学习原理和神经系统反应机理的 可视化记忆网络,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听了几节同科同行的课
对于别的老师来说可能有过一些听课的经历啦。我虽然也听过别的老师讲课,可是听同科老师的课还真的没有。原因很简单,我们学校教这科的就我一人儿,开课时间又短,也没机会去别的学校听。
听课的感觉非常好,主要是观摩和学习机会难得。再有,看别人讲课其实也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可以当做自己教学的一面镜子。具体的评价另文中有详细的描述。
3、学了些木工操作
前面说过,我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其实就是干“机加工”的,对车床、刨床和插齿机有过练习。虽然,也用铁锨把、钢筋、窗纱做过抄网啊啥的,但是机加工木材还真是没干过。我觉得这次培训算是给我上了木工的第一课,很有里程牌的意义。
前面我没有给学生开过实践操作的内容,因为器材和耗材都还没有准备好。下半年,我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其实,从去年开课后,我就一直在筹备木料,学校上半年新移栽的6棵松树没成活,我把它搬到我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成了我的实验材料。同时,我也一直在想,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什么呢?学生能做什么东西呢?我想安排学生做什么呢?
现在,我的目标比较明确了。暂定以下操作练习的内容:
a、七巧板、华容道类极易操作的木质小玩具,难度低,娱乐性较强,且我国是最大的玩具出口国,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
b、三视图教学用木质模型,难度中,对将来的三视图教学和后续课程的导入有较好的作用。
c、1:2或1:3比例的木质板凳、圆桌类,难度高,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有意义,可能会出精品,为今后的课程开设探路。
我在木工实习中发现,如果对学生木工制作的材料问题和操作流程重新安排,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要同时为16个班开设实践操作,得准备多少材料才够啊。现在我想,可以用分组分流程的办法进行加工作业。在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合理地排料的前提下,共用材料完成上述内容的制作,不仅节省材料还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学生亲历了模型的取料、下料、划线、粗加工、整形等过程,理解了“合作并不单单是一种学习方式,还要节约材料,每个环节准确无误,才能够产生有形的价值!”,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