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说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缺陷,真的很难下笔,因为我们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员啊!无奈,一则,这确是我们这次赴西部调查的一个项目,而且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数十被采访者口中发现的。一开始我们提问到现在大学生存在有哪些缺陷时,所有人都缄口不言,或顾左右而言他,直到我们再三表示确实是出自真心想听听社会对我们的评价,才忐忑不安得到了如下这些珍贵的材料,弃之不忍。二则,随着高校大范围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03.4万人骤升到2006年的413万人,而同年国家能提供的岗位只有166万人,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面对这样的大形势,我们如果再晦疾忌医,形势不容乐观。此番把这些缺陷写出来,实无哗众取宠之意,治病救人,问心无愧。所以我也就勉为其难了。
一、就业观偏差
很多大学毕业生一味蜂拥沿海、沪京津地区,导致就业人数集中竞争大。东部沿海的岗位往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西北地区有些条件优厚的工作却无人问津。一方面,东部惊呼人才过剩,大学生预期薪酬屡屡跌破底线,甚至有人主动提出零薪上岗;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急缺人才,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引不来金凤凰。许多大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西部(尤其是西北)就是荒漠戈壁、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去那里扎根意味着纯粹的奉献,难以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那里不但有希望的绿洲、丰富的资源,更有供大学生施展抱负的大舞台。这里不是苦行僧的炼狱,很多时候它更适合发挥自己的才干——优厚的待遇、舒适的条件和乐观的发展前景——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6、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三、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缺失
在连续多年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现状调查,对2002、2003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这些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的占14.28%,具有道德理想的占7.56%,具有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均占100%。对2006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具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人数依然很少,分别占24.83%、8.48%;具有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人数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分别占26.87%、5.78%。更值得关注的是,明确表示无理想、正在寻找理想、写不出或不愿写自己理想的学生占9.52%。将新世纪的大学生与上世纪大学生相比,其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呈现出明显的质的差异;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的高达94.12%,高于2002~2006级大学生72.33个百分点;具有道德理想的高达83.75%,高于2002~2006级大学生75.28个百分点。而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缺失,必然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激情,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等”、“靠”、“要”思想严重,不能把工作当作事业去干,自然也就业绩平平,难有建树。
四、不能面对和接纳现实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的积累使他们对于社会就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值。但由于他们涉世尚浅,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在择业过程中并未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与以后从事的职业是否匹配,没有深入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的情绪,失去竞争勇气。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必须以社会认同为基点,如果不能在工作中通过相应的职务、职责的实现来达到认同,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
五、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很多同学对自我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他们往往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希望一毕业就进入好单位,在较短时间里一举成名,沉溺在对未来的设想中,却不能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现在做起。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怎么可能成功。
大学生刚步入工作岗位,单纯地攀比薪资、工作环境和频繁跳槽,不仅不利于自己正确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同时,工作经验和知识也得不到积累。在职场中没有核心竞争力,职位总是处在一种最低且没有安全保证的级别上,更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同时,也不利于健全的社会职业人格的形成。
六、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大学生则因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调查中,36%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朋友;27%的大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大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工作。
建议和意见:
1、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所以每个大学生对自己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2、要积极调试自己的职业意向与职业抱负。人生是大海,得学会掌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条件和爱好来确定航向。有些大学生自认为天之娇子,找工作往往眼光过高,常常产生要么他看不中人家,要么人家看不中的现象,从而造成就业受挫,产生心理失衡,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相适应。当代大学生要求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择业时要看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的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
3、克服盲从心理,增强自信心。坚强的自信是伟人成功的源泉,自信能使平平凡凡的人做出的惊人的事业来,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要充满信心,主动出击,要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
4、志当存高远,脚要踏实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大学生就业要“志当存高远”,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做到脚踏实地,仔细认真的做好每一份工作,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5、适当取舍。其实,人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有得必有失。诚然,这里的经济落后,但发展潜力大;这里显得地域偏远,但依然有强劲的企业在这里扎根;这里有人烟稀少的工作一线,但也有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我们的择业甚至创业,我们未来的人生规划应该从中得到些启迪。
6、切忌自信过度,眼高手低。我们当中的好些人,常常是眼光过高,自信过度。仔细想想,即使大学毕业了,我们又真正学到了多少东西,能做什么?无论哪里的大学生,交大的,清华的,只要到了塔里木油田公司,一律要接受入场教育和一年的实习期,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用自治区劳模郑贤的话说:“真正伟大的事业是从平凡的岗位开始的”。当代大学生遇到各种问题都要及时自我调适克服。大学生不能仅仅适应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校园氛围,更要适应“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社会,以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斗志,稳定的情绪,热观的心情,必胜的信念,创新的意识,向自己理想的目标冲刺。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 选修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它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除了要讲求生理卫生,还必须注重心理卫生,这样才能增强心身适应能力。进入21世纪以后,科技迅猛发展,现代生活、工作节奏急剧加快,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反映在个体衣食住行、学习生活、待人接物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身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水平呈增长趋势,反应速度、力量的素质指标有所提高,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指标长期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75%以上,此外多数大学生生活制度无规律,自觉身体不适、疲惫、对社会适应能力差,还有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这些都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突出问题。
1、影响身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行为生活方式:包括营养、风俗习惯、嗜好(吸烟、酗酒)、交通工具(如汽车所带来的车祸)、体育锻炼、精神状态等。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中生物、物理和化学因素,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就业等因素。
(3)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的医疗卫生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
(4)生物遗传因素:从亲代遗传的体形特征、生理特征、代谢类型、行为本能等。其中,环境因素对身理健康的影响占20~25%,遗传因素占15~20%,医疗卫生服务占10~15%,而行为生活方式即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占比例高达50~55%。
2、当代大学生身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曾有人用整体抽样的方式抽取1000名南京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7%的学生不吃早餐;吸烟率随年纪增长而上升,到大四达95%。3%的学生偶然喝酒。;近视率达63%,并随年级上升;50%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总结得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健康的饮食、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嗜好。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有害的健康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发达国家进行调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死亡以及环境污染所致疾病等都与人们滥用酒精、药物、过度饮食、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集体,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科学的饮食方法,个别学生长期不吃早餐;另一部分学生片面听信广告,营养结构失调;还有一部分经常纵欲进食、节食、偏食,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1)睡眠不规律
由于当代大学生住集体宿舍,干扰大,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得不到保证。有人对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睡眠困难、睡眠片断化和早醒等睡眠障碍的学生约占32.5%。
睡眠也是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因为睡眠过程中,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素比平时多三倍,这些生长素可以作用于全身的细胞,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对骨骼生长的作用尤其明显,如果睡眠不足就会出现烦躁、易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生长发育缓慢的后果,还会引起睡眠困难、不易入睡、夜间易醒等。科学的生活模式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效率。
(2)缺少体育锻炼
部分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不少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欣赏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欲望,但没有直接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据调查统计。业余锻炼时间按每次30min计算,约有24%的男生每周锻炼2次,还有18%的男生根本就没参加体育锻炼。女生锻炼次数则更少,有31%的女生认为体育活动没有必要,每周活动2次以上的仅占10.5%。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基本手段,自原始社会以来,运动就是人类求食图存的重要生活内容,在古代狩猎中的走、跑、跳、投、攀登、越、游泳等活动就是人类早期的运动,并从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浙认识并积累的一些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知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体通过运动可使形态和机能产生一系列的适宜性变化,这些适应性的变化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向效应,既有可能增强体质,也有可能危害健康,只有从事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适宜运动,才能达到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使心肺功能得到增强,起到预防和推迟病变、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效果。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每个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学习当中,有的大学生往往忽视体育锻炼;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很好,现在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学习,将来再锻炼也可以,实际大学期间养成每日锻炼的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收益无穷。
(3)饮酒、吸烟及不良嗜好
有些学生不注意饮食卫生,有些人出现酒瘾、烟草依赖等等。结果表明,大一学生抽烟率为10%;大二学生为50%;大三学生为75%;大四学生为95%。有的毕业班是100%,只是抽烟量多少而已。有喝酒、打麻将等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嗜好者约占60%~70%。
(4)不合理饮食
有研究表明,大约有27%的学生不吃早餐,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按时起床。有少数误认为不迟早餐可以保持体形优美苗条,因此有很多学生一天只吃两餐或更少,从而导致体质下降。而另有相当一部分暴饮暴食,也引发了一系列急性疾病。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一个调查,从结果调查看,学生中有13%的人出现了轻度的心理偏离,最好能接受心理咨询;3%的人有严重偏离,应尽快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孤独量表得分显示,有17%的学生感到中等程度的孤独,4%的学生有严重孤独感。对新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对自己与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目前班上的成绩”、“对大学同学相处难易度的感受”与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感受是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应该引起重视。另外,“大学生活感受和自己期望值差距的评价”、“文体活动能力”、“感受到学习困难程度”、“入学后的住宿情况”、“父母关系”、“生源”对新生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包括: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等病症,其中以适应、学习、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最为多见。
1、适应问题: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较多地表现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如饮食起居安排不当,生活费用支配不合理等。既有对新环境的恐惧和无力感,又有离开亲人和离开原先熟悉的环境后的失落和孤单。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但这些生活自理问题常常被忽视,因此进行直接、具体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其次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大学生作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步入大学殿堂后立即在脑海里设计出自我的完美未来,但现实中的种种客观障碍会阻碍“理想自我”的实现。部分学生开始自卑、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进而消极苦闷、悲观失望、这种对自我的不适应会严重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因此作为心理咨询人员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自我地位变化后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如何确立自尊、自信,如何重新树立自我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2、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另外,对大学学习方法不适应,不知如何选课、上课,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等这些也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仍想保持中学时所处的“尖子地位”,希望自己在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这样就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部分同学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头疼甚至神经衰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更多的同学深感自尊心受挫,由过去的自负变为自卑,情绪低落,丧失学习积极性。对这些学生应进行具体细致的方法技巧的指导和帮助他们改变认知,进行自我调适。
3、人际关系问题:首先是人际关系技巧缺乏,如有的同学因为宿舍同学影响自己的休息就与该同学发生争吵,过后心里别扭,影响情绪和学习;也有的同学压制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别人,内心却不能平衡;有的同学则企图通过调换宿舍来解决问题。凡此种种都表现出人际关系技巧的缺乏,当发生矛盾时,他们不懂得通过恰当的沟通来解决问题。其次是自卑,这些同学认为其他同学的能力、学识都比自己强,而自己的知识面窄,怕引不起对方的兴趣,或者怕说话时表现出无知,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再次是因为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有的同学来自农村,肩负着家乡父老的期望,想多读点书,但宿舍同学经常谈论吃喝玩乐,自己没兴趣;同学拉自己打牌、抽烟、喝酒,自己既无时间,也无经济能力,长此以往与同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第四是期望值过高,许多同学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是他们常常以自己或小说中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往往过于理想化,因而在现实中受挫。
4、恋爱问题:希望得到诸如如何与异性沟通、表达自己的感情,如何扩大与异性交际网,或如何中断恋爱关系,如何拒绝求爱者等方面的指导。另外失恋使人痛苦、情绪低落、压抑,它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了恋人,失去了感情上的依托,很多同学可能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肯定是不如别人才导致了恋爱的挫折。他们把它看成是自我价值和自尊的表现,从而对自己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怀疑。
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通俗讲就是个性缺陷。患者的人格在其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人格障碍者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吸取教训、加以纠正。他们往往有人际关系问题,缺乏自知之明,行为反复无常,或脾气暴躁,对人充满敌意,难以与其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障碍通常有不同的表现类型,偏执型人格(固执、多疑、死板、狭隘、自我评价过高、爱诡辩)、冲动型人格(不考虑后果、情绪变化反复无常、不可预测、对行为爆发不可控制)、分裂型人格(具有奇异的信念或想法、反常的行为或特征,言语怪异对人冷淡)、强迫型人格(做事要求十全十美,过分克制,拘谨、固执、讲求秩序性、墨守成规)、表演型人格(寻求注意,表情夸张、做作,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易走极端,爱幻想)等。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课外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建设。
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文化素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社会需要的真正有能力的人,至于文化素
质也就是指毕业证、学位证、四六级证等等。这些只是敲门砖,是能够证明你胜任某分工作的凭证,到具体的还要看你的个人能力。所以现在的很多大学里刮起了“社团风”。认为只有加入了某个社团、协会或者进入了学生会,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社团、协会的活动和学生会的工作上,而荒废了学业。但到头来总结一下,他们在那里又学到了什么,又学到了多少呢?
二. 由于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关心太少
了,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教育部是在哪一年提出的素质教育我记不得了,具体素质教育是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我也不清楚。但我看到的是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应试教育。老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社会上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我想这些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我在这里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这可能与教育部所以颁发的一些文件上的解释不太一样(仅为个人看法)。我个人觉得素质教育下,老师是为学生们答疑解惑的,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述:“师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肯定会乐在其中而不是枯燥乏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爱学乐学,主动去学。而现在的应试教育下你看看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又是怎么学的。老师所教的全是考试要考的,不论是否有用,不论学生是否感兴趣,你都必须要学。你学不会的老师就负责塞给你。学生所学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为考试而学,不为兴趣而学,人人都成了考试机器。也正因如此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个个都成了“高分低能”。文化素质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三. 当代大学生活的太安逸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
种安逸的生活让他们没有了对文化素质的追求。其实这也是应试教育的苦果。高考成就了这批大学生,当他们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所有的忧患都不再属于他们了。等待他们的就是那美好的大学生活。进入大学后不思长进者有之,意志低落者有之„„不打鞭子骏马不驶啊!如此大学你让学生的文化素质如何提高?
四. 学样太强调能力了,好像文化素质已经不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任
务了。我想问的是,能力的内在支持是什么?一个人能力的内在支持多多少少要依赖于他的文化水平。你让一下文盲去做飞机去开发计算
机软件,他能做成吗?
第四篇:当代独立院校在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当代独立院校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财专5班王强李晗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结合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90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应对策略
90后的大学生充满了自信,掌握了前沿的时尚信息,但又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他们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培养信心、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高校工作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当代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以及决策反馈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期望过高;职业兴趣不够明确,要么太单一,要么太多元;职业决策过分追求完美,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纠结决策;对环境的认知不够全面、不是缺乏客观性就是太极端;不重视调整与反馈,存在一旦决定了就一条道走到黑;没有创新性,从众心理较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家庭的、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条件造成的。社会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依靠学校,而学校的能力有是有限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学校进行衔接,且家庭背景、父母文化程度也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学生缺乏探索精神、独生子女有时存在依赖心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呼吁社会,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相得益彰,共同营造良好的职业规划氛围;另一方面要告知所有父母,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在进入大学生活以后,与学生共同探索职业规划的方向;大学生自身也要科学测评、客观评价、广泛听取意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调整心态、不断完善和反馈效果
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职业是人们实现自己事业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搞好职业规划和做好职业选择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只有善于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自我规划,才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有效的行动措施,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是:以已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突破并塑造清新的自我;准确评估个人特点和强项;准确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准确定位方向;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发现新的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将个人、事业,家庭有机联系起来
三.大一与大四,离就业一样近!
大学生就业是要与具体企业联系在一起的,而大学生的工作也是在具体岗位上的,而企业招聘的原则就是招聘能够胜任这个岗位的人,而大学生在应聘企业时很多没有掌握胜任这个原则,具体的说就是没有知己与知彼。知己表现为许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知彼就是不知道这个企业的文化、业务、岗位适不适合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就盲目的去应聘。
其实,大学生的就业是要与其大学学业联系在一起的。表面上大学生的就业是在大四时解决的,其实大四只是大学的一个收获时期,大学的学业是与大学的就业整体的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单是大四的问题。是你整个大学都要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在时间上是大四时离的比较近而已。换句话说,是你在大四以前的行为决定了你大四时所面临的境况。大四的成功不单是你大四时的成功,而大四时的失败就是你大四以前所积累的,是你大
四以前所决定的了。所以,我们在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时,要把大学四年作为一个整体去看,而大学本身也是一脉相承的。
有了这种意识后,你就会意识到就业其实与整个大学都是一样近的。无论是大一还是大四,与就业都是等距离的。这样就不会出现大四以前打发大学时光,大四时才去谋求工作的情况。
有人会说,大一时就这么早就面临就业问题,就准备就业问题,那大学岂不是太功利了,还怎么培养大学的人文精神呢?其实这只是对大学就业的片面理解,我说的是就业是与大学四年都有关系!是要对这个大学作一个具体的规划的,要抢在毕业之前把就业问题解决,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而不是只是在大四时才被迫的去考虑就业问题。
有人会说,没有你这种意识这种规划毕业后也一定会找到工作,何必按你说的去做呢?是的,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在大四时也可以找到工作,但那是你所喜欢的吗?是你能胜任的吗?是适合你的吗?是对自己有好的发展的吗?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无论你是真的还是假的学到东西)你的这个学历证书至少在这个社会还是有一席之地的,所以你根本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做服务员也是一种工作啊(我没有贬低这个工作的意思,只是和大学学历做了个对比),但大学教育的本意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啊!所以,我们所说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谋求职业的发展,而不是职业的基本生存
四.做好职业规划应考虑三大因素
(一)个人因素
1、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
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充分的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把自身的天赋和潜能全部激发出来,能给你带来一种工作的满足感。我们都知道跳水女王郭晶晶,中国跳水梦之队的领军人物,5岁练跳水,首次参加奥运会却一无所获。1998年她参加世锦赛仅获女子三米板亚军,之后几年始终与奥运冠军无缘。在巨大的压力和现实面前,她没有退缩,凭着对跳水的热爱,坚持着。2004年终于从雅典获得两金,也是凭着对跳水的热爱,她没有光荣隐退,最后在2008年奥运会上做出
了完美的一跳,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可以说,兴趣与成功是双胞胎,兴趣是成功的基础,做自己所喜爱的,爱好自己所做的,这才是成功的最高境界。
2、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
任何工作都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而掌握这些技能需要具备_定的能力条件。谁都不可能把所有技术全部掌握,要客观分析自身条件,认真比较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根据自身优势来选择职业,这样才能把自身的长处发挥出来,才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例如赵本山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笑星,最大的成功就是他选择了演员这个职业,将自身的所有娱乐细胞发挥到了极致。他从小就受二叔地影响,能把地名、方言、生活中的趣事随口编成小段,而且模仿得惟妙睢肖,有着过人的表演天赋。虽然在这条路上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但他终获成功。
3、选择社会所需要的职业
随着社会的变迁,新旧事物的更迭,人们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旧需求逐渐减少,物质文化不断地发生结构性变化。特别是在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从单纯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转向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房地产、电信业、文化娱
乐业、家政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都是现代人们需求的体现,这些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多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多元的人才标准,只要是行业急需的、对行业做出重要
贡献的就是人才,不再是过去简单的学历标准,这就是高级技术工人工资高、又抢手,很多没技术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需求永远是决定性因素,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预测未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符合市场的行业,遵循市场规律这一准则,你就会获得成功。
4、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职业
几乎每个选择职业的目的都是为了生存,是为了追求幸福、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选择职业要把个人的幸福最大化,把社会地位、收入、成就感和自己的付出等因素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最佳答案。总之,择业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只有这样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人的职业生涯有几十年,每个发展阶段都要保持连贯衔接,每个发展阶段都必须以前一个阶段为前提,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要满足现阶段人的生活需要,同时也要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长久的好影响。例如,职业发展方向确定阶段,它是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对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产生深远而持久影响的阶段。每一个职业发展方向的确定都需要我们五到十年的时间去积累,如果没有持续性做保证的话,以后的职业发展就没有
了方向,偏离了目标的发展失去了基础,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总之,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方法做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才能做出合适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你才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组编.高职高专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OO8.7.
[2]刘献文,吴星杰,江远.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辽宁大学出版
社,2O03.10.
[3]辽宁省教育厅组编.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辽宁大学出版
社.2OO5.8.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08.7.[5]中国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口语教学与学生的情感因素,文化背景以及课堂规模设置都有着密切关系。并讨论了在口语练习和考试中相应的应试策略。关键词:英语口语;情感因素;文化背景;应试策略;大学英语教学;英语论文范文
根据国家的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且其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席连俊n.d.)。然而,由于大学生缺乏语言环境,口语课程设置较少,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难贯彻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现状,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设计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的口语课教学。
一、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1.评估标准的单一性
如今,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评估标准就是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而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评估标准就是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各机构对院校的评价也是以考级通过率为主要标准。因此,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始终没有摆脱应付考试的负担。对于毕业生来说,要想进入外企,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一块好的敲门砖。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
2.学习者认知特征的多元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甚至于有些学生只有在面对老外的时候才敢说英文。
2.1心理/情感因素
由于性格和学习方式的不同,每个学生个体认知的表现方式就不同:对口头解说没有视像辅助的学习内容则难于理解;听觉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谈话交流、课堂表演、听唱歌曲、磁带来学习英语;而动觉型的学生则喜欢通过读和写,动手操作学习(蔡苏勤2004)。但是很多学习者并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而盲目地运用别人认为正确的学习策略,无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故而学习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质,用一个模式和一种要求来教学,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2.2学习者原有语言能力的局限性
高校中的大班化教学使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严重受到限制,同时也不适合教师安排课堂活动(黄辉2008)。因此,大多数学生缺少口语训练的机会。而这种现状在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时直接表现为学生底气不足,不敢开口,间接表现为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期望值不高。故而,导致学习者个体的学习动机低下,学习态度被动,课堂参与度不高,遇到困难迂回绕道,学习持久性难以保持等种种现象。
3.班级规模大,缺乏师生沟通
由于人数过多、规模膨胀,大班英语教学中仅有的师生间的一对一交流活动也只限于教师和个别学生,而绝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行为则大大受到限制,他们只能被动地输入,而不能主动地输出(席连俊2000)。由于缺乏师生交流,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个别指导,使许多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盲目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许多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信心,因此教学质量也就无从保证
二、提高口语应试策略
1.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直以来,中国学生重视的是语法和阅读的练习。由于缺少语言环境,课堂训练少,不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对于开口说外语存在着恐惧感。一些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分紧张,这都严重影响了他们实际语言能力的发挥,也影响了他们的考试成绩。事实上,心理负担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只要在平时学习中踊跃参与各项口语活动,不怕出错,大胆表达,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心理负担也会在自信心倍增的情况下逐渐得到克服,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薛伟中2005)。
2.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们应该积极地创造语言环境,利用一切机会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语音聊天室都是练习口语,提高口语的好去处。
3.掌握基本句型,提高流利性和准确性
英语中存在着很多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单位,它们在日常的交往中使用得很多。心理语言学家
Steinberg(1982)在制定语言产生模式时说过:任何一个语言产生模式都必须有一套特殊的运用方法。固定句型的使用不仅可以明显地提高口语的流利性,同时还可以保证准确性。因此,考生要记住大量的常见结构,并在口语交际中付诸实践,就可以流畅自如地把自己的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
4.话题训练
口语考试多以话题为中心,话题都是围绕大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现象或者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来展开的(王艳2001)。所以考前考生可以多进行话题训练,可以根据样题自己设计题型,也可以和同学之间合作进行训练。对一些大家关心或熟知的热门话题可以培养自己口头作文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此类问题时应该涉及实质问题,对话题进行有针对的回答。在阐述观点时,考生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实,在论证观点时,也要做到严谨,合乎情理。
5.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较充分的了解,才能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所运用语言的场合、目的、对象不同,采取的方式也要变化。作为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不结合语境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就不会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这也就是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三个评分标准之一:适切性,即不同的场合要注意言语的得体,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外语学习。
总之,口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口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口语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抓好语言教学,又要充分注意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进行英语口语交际的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把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苏勤.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4(3).[2]黄辉.注重情感因素-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水平[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3]席连俊.关于高职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现状的分析.教育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