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误区分析(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03:0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误区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误区分析》。

第一篇: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误区分析

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误区分析

郭秋生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着新的挑战。对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下面列举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几个心理误区,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一、攀比从众、缺乏规划的急功近利心理

每个人的性格、能力和机遇都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有的学生虚荣心较强,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忽视自身特长,盲目攀比,特别是看到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了好的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一定不能比他(她)们差。因而挑来选去,造成许多同学迟迟不愿签约,甚至到毕业离校时工作单位还没能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不少同学职业规划不够细致,受社会环境和所谓潮流影响,一味追捧热门,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收入工作,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在得到眼前利益和短暂满意的同时,忽视了长远的职业发展。

例如,某单位来学校招聘,第一次应试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样的单位,招聘同样的岗位人才,同样的福利待遇,第二次来招聘时却门庭若市,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在作祟。存在从众心理的学生缺乏判断力,认为多数人喜欢的工作就一定是好工作,如果大家都不想去的,那就一定是不好的工作。这是一种缺乏主见和自信心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对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甚明白。有的即使明了,看到其他人的行动后就会放弃自己的初衷,跟在别人后面跑。这样一来,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盲目选择工作,结果自然不会对工作满意。

二、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心理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是与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从事什么样的岗位,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有的大学毕业生理所当然地认为,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以后的生活。这样的求职心理使得部分大学毕业生还幻想着去机关、事业单位等条件优越的单位就业,不愿意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特别是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就业,更不想去自主创业。

例如,有的大学生找到一个服务性的工作,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工作岗位、待遇都比较满意,但仍迟迟不能决定是否与用人单位签协议。问原因,是考虑到这个岗位是吃“青春饭”的,几年之后,自己年龄大了不适合这个岗位的时候还要找工作,这种想法阻碍了许多学生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虽然现在的学生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就业从过去“包分配”到现在“双向选择”的现实,但在思想上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一次就业决定终身的错误观念。过分看重第一次就业的重要性,总想找到一个稳定的,能工作一辈子的岗位。其实,在现今这个人才流动的社会,有几个人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呢?在每一个岗位上面都有管理岗位,只要努力工作,不断积累工作和管理经验,在吃不了“青春饭”的时候,自然会转向管理岗位。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到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发展,哪怕原单位让你干一辈子,你可能都不愿意了。

三、一味强调专业对口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各类高职院校,但本质都是素质教育。部分大学毕业生片面地理解专业涵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极端看重“专业对口”,认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就等于白念了,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其实,大学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内容。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在国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如果还像过去那样过多地强调“专业对口”,不仅会限制自身的发展,还会制约对新的服务领域的开拓。因此,大学毕业生应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四、犹豫观望、徘徊不前的患得患失心理

成功的职业选择往往取决于对机遇的把握,错过机遇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用人单位来招聘时,有一些同学总认为前面的就业单位不好,后面还会有比这更好的。因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这山望着那山高,该拍板的不敢拍板,患得患失,结果走出校门时工作还没着落。有的学生手握几家就业单位的offer,却占着岗位持续观望,不但容易导致错失良职,还会降低其他求职者的机会。

五、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只顾眼前利益,过分看重单位

目前的效益、工资水平、奖金、假期、工作强度等,而对其发展前景、培训条件、升职空间极少问津,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考虑不够充分。这种急功近利的求职心态,很让用人单位反感。

六、严重的依赖心理

有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在很多事情上还缺乏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时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主见,见异思迁,反复无常。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策,更多地依赖父母、老师、朋友的建议进行取舍,甚至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带上亲威朋友,将自己的命运交与家长或朋友驾驭。大学毕业生的依赖心理还表现在求职缺乏主动性,不能主动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与用人单位联系,一味等靠学校、家长推荐工作,从而使自己的就业面过窄,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

七、怯于竞争、听天由命的低就保守心理

还有部分同学缺乏竞争意识,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能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有的坐在家里,等待机会上门;有的同学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甘拜下风,“不战而退”,到了快毕业时草草找个“婆家”把自己“嫁”出去,对单位一点都不了解;甚至对有的用人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糊里糊涂签订,结果产生上当受骗之感,后悔莫及。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抉择,这将是他们成功就业、顺利走向社会的一个关口。因此,求职择业过程中,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主动迎接社会的挑战与竞争,实现顺利就业。

第二篇:【心理分析】自闭症干预方法及其常见误区

http://www.xiexiebang.com/ 【心理分析】自闭症干预方法及其常见误区

由于自闭症的高发率,各国政府都在促进自闭症研究,期望找到治愈的答案,虽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但至今仍无突破。小编翻墙阅读了一些政府和大学属下自闭症研究中心的资料,希望尽可能客观的呈现给大家目前较受关注的自闭症干预的一些方法。

虽然疗法很多种,请家长最好根据医嘱、孩子的年龄及具体测试结果,来确定适合的疗法,父母根据咨询师建议和要求,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定期的训练尤其重要。同时,早期干预效果更加显著。

一、自闭症干预方法

1.1 结构化教育(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结构化教育(TEACCH)[21,22}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schopler建立的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一种教育方法。该方法利用患者的视觉优势安排教育环境和训练程序,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它以“结构性”作为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指教学环境结构化、作息时间结构化、工作制度化和视觉结构化等四种组织所构成的教学设计,根据孤独症患儿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环境,包括时间、空间、教材、教具及教学活动作一种具有系统性及组织性的安排。结构化教育的五种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1、视觉安排:视觉清晰显示、视觉组织、视觉指示。

2、常规:先后、左右、上下、完成、时间程序表、个人工作系统。

3、环境安排:清楚安排活动空间

4、程序时间表:全天时间表、工作程序表。

5、个人工作系统:将已学的训练内容采用上述安排,让儿童独立完成有关内容,使他们掌握有层次及有组织地完成工作的技巧。

1.2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ABA)孤独症的ABA疗法由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理论衍生而来。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ABA的核心部分是行为分解训练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具体包括:1.任务分析与分解;2.分解任务强化训练;3.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reinforce),强化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表扬。强化随着进步逐渐隐退;4.提示(prompt)和提示渐隐(fade),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又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5.间歇(intertrial interval),在两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需要短暂的休息。现代ABA技术逐渐融合其他技术强调情感人际发展。ABA适合在孤独症早期训练中开展。

1.3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是近年来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Gutstein认为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随着对孤独症神经心理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心理理论”缺陷被认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缺陷之一,其主要指孤独症儿童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患儿因此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分辩别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因此不能形成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连接和友谊,并依此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了一套有数百个活动组成的训练项目,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

1.4 地板时光训练体系(Floor Time)由IG Greenspan等[23]建立的地板时光训练体系也是以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体,但是与RDI不同的是,在地板时光

http://www.xiexiebang.com/ 训练中,教师或家长根据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在训练中父母或老师配合儿童的活动,同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困难,引导儿童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1.5 游戏与文化介入(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PCI)游戏治疗(play therapy)是在一种自由、安全的环境下,治疗者陪伴儿童利用游戏材料进行游戏或儿童与其他人在治疗情景中游戏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积木游戏、沙游游戏、水戏、玩黏土、乱画游戏、角色扮演等。其主要开展形式有单独游戏、平等游戏、指导性合作游戏、同伴游戏等。目的是通过游戏释放患儿的不良情绪,使儿童在一种被爱、被关注和容纳的气氛中渐渐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逐步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走出。邱学青(2001)对一名不足3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游戏治疗,治疗后该儿童的语言、动作、同伴游戏、社会交往发展都有了明显进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联合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聘专家高岚(2003)也曾在“沙盘游戏的理论分析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对有自闭倾向的儿童的游戏治疗的研究。复旦大学肖福芳(2010),采用临床个案研究模式,获得以下归纳性研究总结:(1)沙盘游戏治疗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具有积极的辅导意义:经过为期12次的沙盘游戏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沙盘表达的丰富性、言语反应、笑的次数、与实施者的身体接触以及目光接触,都有明显的发展。(2)沙盘游戏中的“主题”和“象征性”对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受伤主题和治疗主题,以及沙和沙具的象征意义,有助于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内在心理世界的状态和表达方式。以台湾杨宗仁为代表的学者认为,ASD的核心缺陷为文化学习缺陷,人类有一种文化学习的能力,此种能力与社会性趋向、情绪分享、意图解读、模仿、社会参照、相互注意协调能力(joint attention)、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游戏、对话与叙事等能力有关。以上RDI, Froor Time, PCI与社交故事(Social Story)、图片交换交流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均是人际关系训练方法,这些课程适合在孤独症儿童获得一定配合能力基础上进行。

有学者认为,根据孩子的特点,将以上ABA,TEACCH,人际关系训练方法结合起来的行为-认知-人际关系发展训练模式是自闭症儿童全面理想的训练方法。

1.6 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SIT)美国南加州大学儿童心理学家艾尔丝博士(Dr.Jean Aryes)将儿童的脑神经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中枢性统合理论认为孤独症患者由于中枢性统合倾向较弱,所以常以零碎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而不是着眼于大局[24]。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对进入人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听、触觉等),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组合的过程。感觉统合治疗就是为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特别是对负责身体平衡、方向和速度的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进行训练,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神经功能的发展。

1.7 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由法国医师G.Berard发明,它是通过让治疗者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孤独症儿童存在对声音的超敏现象,听觉统合训练可以过滤掉某些超敏频率的声音,减少内耳和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敏感性,使其能接受其他频率声音的更强刺激,使受训者更清楚地接受声音,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声音与行为。

1.8 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人体几乎都对声音尤其是乐音有特别的反应和爱好,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这为孤独症儿童接受音乐刺激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有报道显示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交际 能力、语言能力及改善其情绪都有很大的帮助。

http://www.xiexiebang.com/ 1.9 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几乎所有的儿童孤独症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发展和思想交流上的障碍,如语言发育迟缓、人称代名词的逆转和反射性语言、发音、声调、节奏、音律、音量等方面表现异常,语言训练能改善患儿的语言能力。

1.10 针灸疗法 袁青等[25]临床研究提示,靳三针疗法对提高儿童自闭症患者的口语、视觉、感知觉及动作技能有较好的疗效。

“靳三针疗法”是一种特定配穴的针灸疗法,是靳瑞教授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此法尤其重视头针的应用,故以取头部穴位为主。“自闭十项”为“靳三针疗法”中治疗儿童自闭症的专方。“四神针”位于头部之巅,当髓海之输;“脑三针”当太阳之冲,为联络脑系的门户和空窍;“颞三针”位居少阳,少阳居中在人身如门户之枢,转动由之,使营卫出入内外如常。“颞上三针” 用以加强左侧足少阳胆经的气血运行,改善自闭症患者颞叶、额叶、顶叶局部血流。“舌三针”针刺舌根部,疏通舌部气血,以达通窍启语之功。“手智针”、“足智针”、“醒神针”,强刺激以增加患儿对疼痛、声音的敏感性,以增加患儿与外界沟通的能力。据报道[26]自闭症儿童对各种感觉刺激和刺激强度的感受不明显,刺激上述穴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相应大脑皮层,从而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

1.11 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又称丹佛早期干预模式, 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ESDM)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又称丹佛早期干预模式, 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ESDM)是由美国加州大学MIND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罗杰斯Sally Rogers和自闭症之声的首席科学官道森Geraldine Dawson共同开发的一种针对年龄在12-48个月大孤独症儿童的早期综合性行为干预方法。虽然其来源于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丹佛模型式(Denver Model /DM),但这种方法的主要对象是更加年幼的孤独症婴幼儿。该法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自闭症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提高孩子的整体发展水平, 尤其是在认知能力、社会情感和语言方面。早期介入丹佛模式的治疗原则建立在丹佛模式(DM)、核心反应训练(关键技能训练PRT)和应用行为分析(ABA)的理论基础上,方法上融合了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和应用行为分析的教学实践。早期介入丹佛模式根据每个孩子自己的需要和自身的优势来设计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个性化课程。在干预前,治疗师及家长需要观察孩子在所有领域的发展情况(例如,理解和口头沟通、模仿、社交技巧、游戏技能、精细动作技能、自我照顾的能力等),据此设立治疗目标,并分解制定出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所设计的目标要求能够在12周的时间内达到或完成,12周以后再更新下一阶段的目标设计。课程尤其强调模仿、非语言沟通(包括共同关注力)、语言沟通、社会发展(包括情感分享)、和游戏五方面内容。早期介入丹佛模式采用团队方式实施干预,主要干预人员包括治疗师、其他专业人士和家庭成员。由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可能影响到儿童多个领域的发展和运作,干预团队通常要求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例如,心理学家、语言病理学家、职业治疗师和教师等)组成。家长作为团队中的成员之一,直接参与整个干预过程的评价和实施,并发挥重要作用。教学目标是通过儿童游戏活动来开展实施的。教学植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以便使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学习。早期介入丹佛模式要求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即一个治疗师/专业人员对一个孩子)。在家里或任何其它自然的环境下中,由家长按照既定的干预目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干预。一项对幼儿进行早期密集干预的方法早期介入丹佛模式的研究发现,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导致了大脑电生理活动的改变。这种生物标记与行为的正面改变相互关联(Dawson 等人, 2012)。

二、自闭症治疗常见问答

2.1怎么看待自闭症的药物治疗? 自闭症的药物治疗都是短时对症性的辅助措施,有特定的必要性和针对性,需要熟悉儿童精神病学指导下处方使用,但不可无限制使用,也不

http://www.xiexiebang.com/ 可以一味加量使用。所有儿童都不能忽视教育训练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根本干预作用。但是教育训练严重依赖操作者个人的学识积累,修养与经验,以及其本人是否接受过系统而规范地专业培训,培训时间长短等等条件。

2.2 自闭症不干预会怎么样 我个人认为“不干预”的定义是:家长对于自闭儿童的状况消极处理,不承认不应对,依然当做普通儿童并且不改变自己的教养方针。(自闭症儿童不干预,从外界的角度上来看,一般而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同龄人差距的逐步拉大。2-6岁为第一阶段,因为自闭症儿童往往附带各种能力(运动 精细 理解 表达等等)上的落后,在这一阶段最为明显的就是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而表现形式如果在幼儿园的话就基本上会出现如下情况:“他就是不和其他孩子玩”“幼儿园老师说话他根本就不听”“别人来找他玩他都不理人家”。第二阶段:社会性的逐步隐形化。除非是高功能自闭症有极小概率不干预就可以上普通小学外,其他能力的自闭症儿童则几乎不可能。

2.3 人们对孤独症有哪些误区?

(1)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不了解孤独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孤独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2)认为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会。绝大多数研究和经验显示,到现在为止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最终融入社会。教育是一种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3)认为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自闭了。你可能经常会听别人,有时甚至有的医生说,“ 孩子长大就会好的 ”。这样的话如果是出于安慰尚可以理解,如果是出于专业判断则是不负责任。事实上,很少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对他的发展状况非常担心,你最好立即寻求孤独症专业人士的咨询和帮助。观望和等待只会使你失去为孩子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宝贵的时间。

(4)认为孤独症儿童没有同情心,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孤独症儿童和一般儿童一样都有情感,但他们的问题是不太明白他人的感受,或者无法把自己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情绪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真正缺乏感情。他们的问题不是缺乏感情,而是他们分不清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知道怎样用适当地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感情。

(5)认为孤独症儿童都是“爱因斯坦”。虽然一些天才有可能表现出孤独症或者亚斯伯格症的某些特点。但在现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数学、音乐、记忆、日历、或科技领域有超越常人的表现,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并不具有这些能力,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更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引导。

(6)认为孤独症儿童不会说话。孤独症是一个谱系。这个谱系包括了从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到具有相当复杂的语言能力。亚斯伯格症的儿童不仅语言发育没有滞后,有些还可以使用超过他们年龄阶段的学究式语言。即使很多没有语言的儿童在经过干预训练后也可以学会说话。即使有些孩子经过干预后仍然语言滞后,他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如手语、图片交流系统、对话板等功能性沟通方式来掌握沟通技巧。

(7)认为经过药物医治,孤独症儿童能够成为正常儿童。孤独症被定义为一种终生的精神障碍。孤独症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与一般儿童很不一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让孤独症儿童从根本上彻底地康复。我们现在真正可以做的就是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长处,根据孩子自身的特长,鼓励孩子充分地发挥好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并帮助他克服困

http://www.xiexiebang.com/ 难和挑战,扬长而避短。很多家长寄希望通过某种疗法或者药物可以立即完全治愈孤独症,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疗法和每一个新的和时髦的疗法,希望速战速决从此彻底地治愈孩子的孤独症。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常现实。其实,孤独症更像是孩子身上独特的一部分,你所需要的首先是了解和接受他,根据孩子的特长找出一些方法积极地加以引导,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这并非是要你放弃给孩子寻找医治和治疗的努力,而是让你正确地看待孤独症。挑战孤独症更像一个马拉松长跑,我们在起跑以前首先要调整好我们的状态和心态,而不是急着要立即结束它。

(8)认为一旦孤独症儿童超过一定年龄,再进行教育意义就不大了。很难想象一个人超过一定年龄学习能力就丧失了。实际上对于任何人来说,学习都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是有益的。诚然,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吸收和记忆新的知识和新经验都相对容易,学习和积累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并没有停止,只是学习的行为方式和性情变化以一个较为稳健的步伐推进。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学环境所导致的,而非他们学习能力下降或放缓。早期教育的确十分重要,但即使错过了早期教育阶段,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放弃孩子的整个人生。事实证明,一些在七八岁之前还没有开始讲话的孩子,通过干预以后仍然可以开口讲话。有时候孩子的进步不太明显,有时候孩子甚至还可能出现倒退,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他们都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9)认为孤独症儿童的所有行为问题都是由孤独症所导致的。不管有没有孤独症,我们每个人都从我们的父母身上继承独特的性格特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综合体,都有他自己特有的性格、情绪、喜好和行为。孤独症可能影响孩子思维方式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影响孩子的某些行为。而孩子的大多数行为则是他们自己性格特质的一部分。有些家长把孩子所有行为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孩子的孤独症,即便是孩子有孤独症,他们的大多数行为也会跟其他同龄儿童相似。比如,不肯分享玩具和抢玩具都是三四岁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典型表现。你了解孩子越多,你就能越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态度和看法。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人,他们有自身的长处和社会价值,也应该同样得到平等、尊重和关爱。

三儿童自闭症自测表

下面的测试回答“是”计1分,累计达8分以上者,说明您的孩子可能有自闭症倾向,应及时咨询就诊。(本自测表仅供参考,以医院诊断为准。)

1.对声音和语言反应迟钝。

2.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或交往困难。

3.不会控制大小便,学习、穿衣、上厕所等很困难。4.对各种危险活动缺乏应有的认识。

5.固守现有的习惯不变。如走路要走一定的路线,饭前或做什么事前一定要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位置或做什么动作,否则就不睡不吃。

6.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7.常常无缘无故地微笑。

8.不喜欢被人拥抱,抱他(她)时,感到他(她)的肌肉松弛。9.精力异常充沛,坐不住。

10.不愿和任何人有目光接触,眼神空洞、直视少。

11.过度偏爱某些物品,如只吃一种食物,对他(她)喜欢的东西有强烈占有欲。12.喜欢旋转圆形物体。

13.重复、持续地做某些怪异的动作或玩某些单调的游戏。

http://www.xiexiebang.com/ 14.性格怪僻,对周围漠不关心。15.一天只能提出5个以内的要求。

第三篇:大学生求职简历常见毛病分析

大学生求职简历常见毛病分析

收集的个人简历相关资料。谢谢浏览!华中理工大学物流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小强已经投出50多份简历了,可是至今没有电话通知面试;西北政法学院的经济法专业硕士小高品学兼优,可是参加了几场招聘会之后,工作依旧在天上飞。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原因归咎于简历。就业指导专家发现,应届毕业生们投出的上百份简历往往杳无音讯,大家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第一份简历产生了怀疑:我的简历哪里不妥?怎样的简历才能受到HR的重视?所谓旁观者清,就业指导专家细心翻阅了数十份应届生的简历,罗列了这个求职群体易犯的六个毛病,并一一给出解答妙方。

简历不“简” 在应届生专场招聘会上,记者观察到,学生们的简历大多有这样一个固定模式:先是一张封面,再是一份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求职信,再是1-2页中文简历,接着是1-2页英文简历,然后是应届生就业推荐表、英语四六级证书复印件、计算机证书复印件,或者有更多的证书如中高级口译、剑桥商务英语、托福GRE……厚厚一叠简历,让招聘官好不头疼。HR告诉记者,他们喜爱的简历不需要花俏的修饰,不用长篇累牍,只需要1-2张纸就行。正确的简历制作方式应该是:一张纸的中文简历,后接英文简历。若有求职信,可放在最后。此外,证书、推荐表可以在面试时HR提出要求再附上。板块顺序有悖于阅读习惯

求职简历的内容板块如何划分?其顺序怎样?这是首次撰写简历时遇到的一大难题。记者发现,很多毕业生的简历板块划分不一,顺序颠三倒四,让HR看起来非常困难。硕士毕业生小李的简历是这样的:第一板块是个人基本信息,第二板块是所获奖金,第三板块是实习经历,第四板块是项目经验,第五板块是教育经历,然后是个人兴趣等。小李表示,由于自己多次获得校内外奖学金,实习经历也丰富,因此将这两项内容突出放在首要位子。记者了解到,虽然简历各个板块内容的撰写没有固定的顺序,然而HR有相对固定的阅读习惯。HR首先想知道应聘者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何时毕业,然后才是实习经历以及学习期间的奖学金、特长等。但看过小李简历的HR却

发现,她的内容顺序与阅读习惯相悖,看了一大半还不知道她的专业和毕业学校,在努力寻找基本信息的时候,也忽略了她的奖学金等突出优点。一般来说,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个人信息、教育经历、工作/实习经历/项目经历、所获奖项/论文发表、英语/计算机能力、个人兴趣和特长等。此外,可以在教育经历后添加求职意向或者面试时当场填写。基本信息“缺胳膊少腿” “你的出生年月写在哪里?你的籍贯是哪里?你何时毕业?你的求职意向是什么?硕士应届生为何没写明本科教育经历?” 基本信息就像是人的四肢、五官,缺一不可。然而这些看似最基础的信息,却频频被应届生遗漏。记者发现,“马大

哈”们仅专注于实习经历、培训证书等闪光点的描述,而忽略了一些个人基本信息,特别是籍贯、年龄、求职意向这三项遗漏最多,而一些公司对于毕业生的籍贯/户口等非常关注。有毕业生甚至认为,“我是应届毕业生,就不用写出生年月了”。另外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生则认为“只需要写最高教育经历”,其实,一般来说高中以后的教育经历,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等都必须详细罗列。信息过全暴露安全隐患 与以上相反,一些毕业生的简历矫枉过正,信息过于全面,竟然把身份证号码也写了上去。在大型招聘会上,一些不负责任的公司将挑剩下的简历乱扔,简历上的身份证号码以及附带的身份证复印件都有可能给意图不良的人可乘之机,极不安全。此外,有些毕业生的简历写得太详细,罗列了很多不必要的,或者是应该

筛减的信息。比如有人罗列了大学四年的专业课程,有人详细罗列了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的时间、刊号,更有人将3年研究生期间的研究项目全部写上,多达数百字,让简历繁复罗嗦没有重点,看起来较为压抑。个性描述变成“形容词大本营” 很多应届生简历的最后一项都是对自己性格特点的描述,然而这类描述几乎成了褒义形容词的堆砌,千篇一律:“本人个性外向活泼,沟通能力强,能与人和睦相处,好学谦逊,诚实正直,勤奋努力,认真负责,细心耐心,能在压力下工作,喜爱音乐、运动……”HR在看到几百份描述相似的简历后,对这一项往往不太感兴趣了。华东政法大学硕士毕业生小张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她索性筛除了“个人特点”一栏,可是HR们看了她干巴巴的简

历后表示,她的简历只有“骨头”没有“血肉”。其实,个性特点是个人“软技能”的体现,这点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重视。HR看个人特点的描述,目的有二:一是为了了解求职者的性格以及价值观是否和公司的企业文化相符合。比如一些公司倡导“环保与自然”,一些公司强调“工作即兴趣”,一些公司考察“是否能承受高压的工作环境”,另外一些公司提倡“创新精神”,还有一些公司更喜欢“创业精神”……于是,个性特点一栏的描写非常重要,真实地展示自我,寻找到真正与自己职业价值观匹配的公司,也是将来是否能开心工作的保证。二是了解求职者的个性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比如招聘会计,需要对方细心缜密,对数字敏感;招聘文员,需要认真负责,听从安排;招聘行政助理,则需要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太有创意和想法的人才是留不住的;而从事一些研发、设计类的职位,则需要有创新意识,能在压力下工作。求职宣言“表忠心” “公司给我一个机会,我将回报公司一份业绩”,“今天公司给我一份职业,明天我为公司开创一片事业”……很多应届生们为了“表忠心”,纷纷在简历最后写上求职宣言,让HR看了觉得非常可笑。这里提醒应届生,在HR心中,广告标语式的“宣言”比较空洞,而且大多雷同,不要也罢。也许朴实真诚的话语更能打动企业招聘官。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第四篇: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攀比心理。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依靠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见工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翼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乡土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另一些人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的人鼠目寸光,难有作为。

保守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低就心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厌世心理。这些学生思想激进,新潮前卫,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是自己要当老板,钱没找着不说还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名声,毁了自

第五篇:大学生求职心理

大学生求职心理

大学生求职心理,顾名思义,就是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求职,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制度的深刻变革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也给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生不良求职心理

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使得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求职择业心理。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没有正确的估计自己、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的多少、以及具备怎样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根据这些自身具备的条件去分析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而是盲目上阵。大学生不良求职心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近几年来,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有一些同学就业观念滞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所以导致他们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自卑、自负、依赖等心理问题。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不了解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在个方面的素质都不如其他同学优秀,或者是由于自己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学的也不是名牌专业,认为自己和别人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其严重缺乏自信心,把自己贬的一文不值。这种消极有害的心理在很多大学生身上都存在。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中往往表现出不敢充分的展现自我,主动的参与竞争;或是表现的非常胆怯、紧张。其结果就是大学生不恩呢个很好的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才华,而错失就业良机。这种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并且在反复的消极暗示自己。

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是与自卑心理相反的,自卑心理是指求职大学生低估自己的能力,而自负心理则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存在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对自己定位过高,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表现出非常强的优越感。总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就应该得到好的待遇。因此在求职时,表现出自命不凡、好高骛远、怕吃苦的心理,认为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就不应该干这种工作等等。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大学生往往会流失很多就业机会。

有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存在着依赖心理。他们队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自信心,不喜欢自己去联系单位,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是希望等父母、、学校、亲戚帮助自己联

系工作单位,他们对就业就是抱着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存在这种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缺乏独立的意识;缺乏选择、判断的能力;缺乏求职的积极主动性,以使自己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地位。

2、缺乏稳定的情绪态度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情绪态度,主要有焦虑以及悲观等。

焦虑

焦虑是指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表现出来的既对就业感到向

往,又对其觉得无所是从而产生的一种失落感,不踏实感、危机感和迷茫感等,在情绪上表

现为焦虑、烦恼、困惑、紧张等。在求职过程中,他们往往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与自己专

业对口,利于自己发挥特长并能很好的成长的工作单位和工作环境;或者是担心自己被用人

单位拒绝,觉得对不起家长的养育之恩,对不起自己的辛劳;或是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一

个小小的失误,都能让其忧心忡忡,认为自己又要失去机会了等等,陷入极度焦虑的心境;或是自己已经签约了,但还是觉得不放心,害怕自己的选择出现偏差,未来的工作不是很好

等等。以上这些只是列举了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的一部分。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或轻或重的会有一些焦虑心理。但是,如果焦虑的程度太重,就会成为求

职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而适度的焦虑则可以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压力感,可以

促进其努力、成长。

悲观情绪

这种心理状况主要表现在学生多次求职失败或者就业单位和自己的理想有一定差距并

且差距较大的时候,学生便失去自信心和进取心,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认为自己所学的东

西没有竞争力,对自己的未来很茫然,表现出情绪低落、情感淡漠等悲观的情绪反应。而恰

恰是这种悲观的情绪让自己更显现出弱的竞争力,从而使就业更加困难。

3、不能正视社会现实

人都是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必备的健康心理品质。

所以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认清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应该脱离实际,从而出现一些不良的身心状态以及行为。比如:嫉妒、攀比、从众、冷漠、问题行为以及躯体化症状。

嫉妒心理,就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和优越条件产生的既羡慕

又敌视的心理。一般表现为,在求职中,把别人的优势看做是对自己的威胁,比如看见别人

有很多获奖证书,别人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等等。这时,他就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甚至会采用一些比较低劣的手段对别人加以中伤、污蔑等。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不能处理好

人际关系,并且使自己一直生活在痛苦与烦恼当中。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将自己置身于现实之外,认为自己就应该比

别人好。他们通常会拿自己身边朋友或者同学做比较,觉得别人找了一个那么好的单位,自

己也应该找一个好的单位。这种心理本身没有什么错误,错误在于他们忽略的自身的特点,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在求职中,大学生不应该盲目攀比,而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自己制定一个择业标准。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时候不经过深思熟虑,随大流做出抉择的一种心态。

持这种心态的大学生一般表现为对求职择业持漠然、无所谓的态度,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不

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没有主见,受他人观念的影响。比如上述攀比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

是一种从众的现象。

冷漠心理

冷漠是指大学生由于在求职择业中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一种

消极心理反应。比如,很多情况下,你投出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或者是你在求职

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很直接的告诉你:你哪方面不足,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等等。这时,很多大学生就会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决

定听天由命等反应。

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当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各种违背社

会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比如,说谎、逃课、报复、恶作剧、嗜烟、酗酒、打架斗殴、进行

不良交往等。

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指大学生由于在求职择业中受到就业压力以及个体本身生活方式等的影

响,从而导致的生理异常反应。比如,在遭遇求职挫折后,学生心理的冲突增强,压力过大,就可能导致一些诸如头晕、头痛、心慌、消化功能失调、不想吃饭、失眠等一些躯体上的疾

病。

二、大学生不良求职心理的成因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点构

成:

1、社会原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高校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成了“大众化教育”。接

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精简机构,调

整结构,对企业进行改制等等问题,都使得用人单位接受大学生的容量缩小,即大学生就业

变的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求职时一般都存在着比较理想的心态,喜欢去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去农村地区和基层单位。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大、中城市人才众多,大学生去了之后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农村、基层需要人才,大学生又不愿意去。

第二,就业体制和就业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制度,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就业市场不够规范,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就业信息等很多情况下也还不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另外,社会

一些其他因素也对大学生求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媒体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极力报道,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继而影响其求职就业。

2、学校教育原因

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求职就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质量不足。很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盲目的开设了一些专业。

而实际上他们的师资、设备等远远赶不上学习该专业的需要。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能接受

系统的专业学习,专业课知识薄弱,就业是竞争力就相对比较傲差。

第二,社会实践不足。目前很多学校教育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

验,导致他们的生活与社会脱节。不进行社会实践,就不能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在求职

择业的时候对自己的定位叶可能会产生偏差。

第三,学校就业指导不到位。目前,很多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通常只是简单的发布一些相关的招聘信息。但是,这些事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该对毕业生做一定的求职就

业方面的知识培训,让其能够用客观的态度面对求职就业。还应该针对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存

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的给予疏导,解决。

3、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在面对求职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求职就

业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表现在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足,以及对自身条件的认识不够准

确。比如,在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方面,不能冷静、客观的面对现实。认为就业不是问题,对

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一味的追求高工资等。在对自身的认识方面,不客观,有时

候评价过高,有时候又评价过低。

三、大学生克服不良求职心理的方法与对策

1、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所谓心理准备,是指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态度的准备。在当前

大学生面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挑战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已

经成为其求职择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大学生要客观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这包括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个性

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大学生只要能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他就

能够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其次,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当然,高度的自信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等的储备为基础的,不能盲目自信,它是建立在对自己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的。在自信的状态下,大学生求职时就能保持一种主动的姿态,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学与才干。

再次,大学生求职择业时应该考虑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求职择业中把个人

期望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不能只追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等因素,而应该从长远来考虑,把自己的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实际联系起

来。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自我调试

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大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其心理状态是不稳定、不协

调的,因此,就需要大学生自己运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常用的方法有:

适度宣泄法。即当大学生遭受求职择业挫折并产生一些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宣泄情绪进行自我调试。比如,向父母、朋友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以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或者采用其他的宣泄方式,比如,打沙袋,嚎啕大哭等。

情绪转移法。即当不良情绪产生的时候,把精力、情感等转移到其他活动当中的方法。

比如,参加一些比较轻松的活动,跟朋友逛街、运动等。但是这种方法,只是暂时把痛苦的情绪抛在一边,而不让其影响自己的手段。

自我慰藉法。这是一种类似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方法。即当大学生求职失败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来承认并接受现实。

自我激励法。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是大学生在求职面试的时候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大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胆怯等现象,这时候,就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来鼓励自己,以使自己顺利的度过难关。比如,在紧张的时候可以在心里想“我行”“我一定行”“我是最棒的”等等来暗示自己坚持下去。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一生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者职业发展道路进行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既包括个人对自己进行的个体生涯规划,也包括企业对员工进行的职业规划管理体系。我们这里所讲的是大学生个人对自己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可以帮助大学生尽早的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轨迹。

参考书目及文献:

[1]朱世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汤耀平,罗明忠,穆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务.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3]何仕.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9

(3):361-364

[4]伏建平.高职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15卷,第3、4期合刊

[5]郭凤莲.毕业生求职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自我调适.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7月,第17卷 第4期

下载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误区分析(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误区分析(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场求职有哪些心理误区

    北京瑶医医院北京瑶医院 每当求职季,即将拿到学位的学士、硕士、博士们怀揣简历,奔波于一场又一场的面试会上。由于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会在求职心理上存在一些误区,下面小......

    农村养猪常见误区分析

    农村养猪常见误区分析当前,农村养猪,特别是农户小规模养猪存在着较多不科学地方,严重影响着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猪的品种不适合本地市场需求:许多农村......

    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分析

    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分析 课堂教学始终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一个教育者的眼里,这个系统并非是一个理想化的封闭的模型,虽然其中的变量只有三个:即教师、教材、学生,但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第三讲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大学生常见问题的类型: 一、自我认知问题; 二、情绪问题; 三、学习问题; 四、人际关系问题; 五、恋爱问题(网恋) 一、自我认知障碍 自......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 一·神经症 二·人格障碍神经症: 主要由心理问题造成,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神经症和神经病都是心理方面的失常,神经症因自己......

    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误区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大学生们就业......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3 .学会择业求职的心理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误区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陷入一些心理误区当中,担负一些没有必要的负担,致使求职遇到困难。这些心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 生活中常听到有人说:“我怎么会这样?”“我怎么老是把好事做坏呢?”“我为什么总是希望破灭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先看看自己是否掉入了下面的心理误区:求败的性格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