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明的思考
文明的思考
佛曰:人生路上有百叶草,开千朵花,结一枚果。若有人能遇到此草,守其花开,待其花落,摘其果实,又能将其文明地弃之者,便可入我佛门。关于文明,以前似乎从未认真思考过,只是偶尔看到了一句佛语,开始让自己浮想联翩。在我的印象当中里,更多呈现的可能是另一个很飘渺的词语价值。无论是对待学习、生活,还是确立自己的人生憧憬,文明的概念都是那样的模糊。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中国文明》的文章,刊发在一期已经记不得名字的杂志上,引来很多我身边人的的争论。文明的概念应该很广泛吧,每个国家乃至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文明观点。也许,在我们看来相当文明的一些举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已经显得不那么文明了,我们是否考虑过可以放弃一些也许源自我们祖先积淀的习惯呢?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拉近距离?可能这只是一个话题,距离它的实现还遥遥无期吧~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的确是的。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是不是应该去传承或者发扬呢?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的文明却走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境界,使每一个有着黄皮肤黑眼睛的人汗颜。在墨尔本,随着华人的踪迹所至,这里的许多公共场所都给华人提供了特殊的“待遇”,如郊区的公共厕所外面都是英文男女标示,里面却只有汉语的提示“请勿随地大小便!”在韩国,许多公寓、写字楼的电梯口烟筒、垃圾箱上都贴着汉语的提示“请勿随地吐痰”;在巴黎、伦敦的许多公众场所都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汉文标示„„难道全世界只有华人不讲礼貌、不讲卫生吗?怎么就没有其他语言的提示?比如日语啊。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我无话可说。可以说,我已经说不出话了。
就拿自己来说,我曾经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假设是: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有960万人,每人都能以自己的努力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不就实现了吗?如果中国有14亿人口,那么140个人里面有10个树立了这样的理想,而且有1个人能够为这个理想终生努力并最终实现的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过2030年的时间而已。今天看来,真的是有些幼稚了。理想化的价值观在现实的“文明”面前面临着挑战。但是,我只能这么说。因为,我想我自己也做不到文明的标准。那么是肯定的,倘若每个人都不讲文明,可想而知:以后的路该有多难过。冷漠与自私,胆小而惧怕,麻木甚至不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也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体现和应用。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将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从社会现实存在的横向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并列的另一种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以往的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他们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论断,显露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们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都包含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此做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并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一、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哲学基本观点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以及由人构成的各种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界中进行的,人和社会都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唯一的物质基础。“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1]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从“膜拜”“敬畏”自然阶段到“征服”“统治”自然阶段到“协调”自然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尊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统一。
其次,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同生死,共存亡。大自然作为无意识的客观存在,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它的发展和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人类或者没有人类肆无忌惮地过度开发,我们的生态系统是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生态问题的。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们可以并且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探索、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不仅如此,人一旦掌握客观规律后,就能够运用客观规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以满足人自身需要。
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存在物,人的实践则是有意识、有计划并且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活动。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和严重后果,如果人类不能很好地及时解决这些严重的生态问题,将会阻碍人类的发展,长此下去必将威胁人类的存在。主体的人的活动是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生态文明。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
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其特定规律,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的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首先,坚持了实践第一,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是利用自然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是不能创造物质本身的,“没有自然,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1]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长期探索发展道路上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创新的经验总结,是在认真分析比较优势后作出的历史抉择,是在实施了科学发展观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等基础上提出的一条符合国情的新的发展路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还应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使生态文明建设向着理想的新境界有序迈进。
其次,坚持了普遍联系和矛盾发展的辩证统一。普遍联系和矛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关于自然界所有的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的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及上面的人、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体系。人、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
自然是人通过自身能动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的自然,是人的自然,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所以,人们不管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进行实践活动,都不能只从人的视角或社会的视角来进行,还必须关注自然,把人、社会和自然有机的统一起来。现在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人、自然、社会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只是一味地以人类为中心,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发展,过分注重物质文明,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人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自然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变化。“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这个生成和消逝的过程,可能是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转化,但也可能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具体是向哪个方向转化还需要实践与时间来检验。“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人类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我们只有利用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观察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必须从全球大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局部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做法,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矛盾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来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矛盾的。个体的人或集团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为人类社会可能创造一时的物质文明,但也可能损害区域环境,使得公共资源和环境受到威胁。现实中无约束地滥用公共资源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活动的参与人理论上均偏好寻求个人理性的纳什均衡——双方均取非公平利用公共资源环境,而先取公平利用(帕累托均衡),这就需要政府的正确制度、机制安排。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出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就是要平衡利益矛盾,实现公共资源和环境的合理配置。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继承和发展,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只有这样,才能早日真正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文章由西安牛皮癣医院http://www.xiexiebang.com/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作业(2012-02013学年第一学期)
班级:物流1103姓名:冯妍瑶学号:4号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文明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一方面,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是以其他三个文明为前提,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而三个文明则是在生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四种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体系。另一反面,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三种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是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而生态文明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社会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而且还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生态文明这一崭新的文明形态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形成新的“四位一体”建设。
第四篇: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思考
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思考
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思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了解当前家庭文明建设的状况,总结家庭文明建设的经验,分析存在问题,为深化家庭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县妇联于近期深入乡镇(街道)、县直战线、家庭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各级妇联组织立足家庭这一重要阵地,不断拓展活动领域,提升活动品位,深入广泛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提高了家庭的和谐程度与幸福指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紧扣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把握了主题
全县各级妇联组织贴近实际,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家庭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发展高效产业、植树造绿、整治农村环境、建设宜居村庄,在全县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高潮,让老百姓享受到了蓝天碧水青山的好环境。如张公庙镇妇联围绕“家”字做文章,动员女性家庭成员发展葡萄高效产业,建立各类葡萄种植示范基地10多个,创造了“南方吐鲁番”、“万元地”的神话。复兴厂镇妇联、**乡妇联、盐井镇妇联引导女性家庭成员发展苹果柚、柑桔、西瓜等特色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乡妇联组织妇女共造巾帼林2000多株。**镇妇联、**乡妇联、**铺镇妇联将“建美丽家园、住美丽乡村”倡议书张贴在每家每户的门上。广大妇女已成为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着力打造特色家庭创建品牌,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体现了品位
全县各级妇联组织以建设和谐文明家庭为目的,深入开展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激活了文明和谐细胞,营造了文明和谐新风尚。如县妇联组织开展的“做魅力女性、建和美家庭”、“同创平安、共建和谐”、“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五好文明家庭三级联创”、寻找“最美家庭”等主题活动,促进了和谐家庭、平安治家、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乡妇联组织承办了“感动****十大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在全乡营造了“争先进、做贡献、促和谐”的浓厚氛围。盐井镇妇联把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融入到构建和谐乡镇的大格局中统筹规划,全镇挂牌命名“平安家庭”4852户,占全乡家庭总数的79%。**乡妇联以万兴村“妇女之家”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评选出9户“最美家庭”。金罗镇妇联举办了家庭文化艺术节,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乡妇联将**等“十佳孝星”孝亲敬老的美德进行了巡回宣讲,在全乡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大力表彰优秀典型,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弘扬了新风
全县各级妇联组织结合多元化社会发展和变化,在符合基本条件基础上,着重突出评选活动的多样性、广泛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真正成为了妇联系统的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亮点工程。今年以来,全县有1户家庭被评为省级“最美家庭”,有2户家庭被评为市级“最美家庭”,有10户家庭被评为县级“最美家庭”,各乡镇(街道)、县直战线妇委会共评选表彰“最美家庭”580户。一是眼睛盯着一批。我们平时非常注重发现典型,面向基层征集典型,先后推介了市级“最美家庭”**乡敬老院院长**、**家庭、县级“最美家庭”**南镇**社区妇代会主任**、熊哲红家庭等先进典型事迹,**、**还走进了“常德故事百姓讲——最美**县人”的舞台。二是活动发现一批。**县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孙军、刘梅芳家庭上慈下孝、夫妻恩爱、勤俭节约、科学教子的事迹被社会广为传颂,被评为省级、市级“最美家庭”,并在6月26日《今日女报》进行了专版报道。市级“最美家庭”——**县**镇彭传发、**家庭体现了大爱之美、奉献之美、团结之美。这些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引领者、示范者,为广大家庭树立了生动可学、真实可信、优秀可学的榜样。三是重点表彰一批。县妇联从50户 “最美家庭”候选户中评选出10户,并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上进行了隆重表彰,不仅传递了最美正能量,树立了最美新风尚,还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家庭成员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各级妇联的不懈努力,我县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为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县形成了家家重创建、人人讲文明的良好风气,娱乐健身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读书学习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孝敬公婆的多了,吵架扯皮的少了,文明新风像一缕清风吹进了千家万户。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家庭成员整体素质与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与广大家庭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家庭甚至是被授予各类荣誉的家庭对家庭文明建设的意义认识还不够,部分家庭觉得家庭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不大,还有的家庭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愿意参加活动,不愿意对外宣传。
(二)活动载体有待进一步创新。一是活动内容设置简单。开展的活动仅仅局限于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寻找“最美家庭”等传统活动范围,设置的活动内容在趣味性、时代性上有所欠缺。二是活动宣传形式简单。通常只是通过网络、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没有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活动开展的情况、取得的效果、涌现出的典型,导致活动宣传面不广,渗透力不强。三是评选表彰方式简单。通常采取上级妇联下指标、基层妇联推荐、最后发个文、授个牌表彰的固定模式,导致活动在基层只是“蜻蜓点水”、“雁过留声”,缺乏持续的影响力。
三、活动阵地有待进一步完善。据调查了解,县级文化活动阵地较乡镇数量要多一些,设施要齐全一些,开展活动要经常一些,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存在年久失修、活动场所设施不全、活动开展不经常等问题,因此,适合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的阵地投入严重不足,亟待改善。
三、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实践证明,家庭文明建设既是一个传统的、又是一个崭新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适应新任务、新要求、新发展,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新载体,才能激发出新的活力。针对以上存在的三个问题,特提出三点建议:
(一)抓载体,创新形式,焕发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生命力。一是创新活动内容。每年要设计一个主题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内容设置要体现时代性、趣味性和参与性,除常规性地开展好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外,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家庭文化艺术节、家庭文明建设公益广告展播等特色活动,充分展示家庭文明成果,秀出家庭美好生活。二是改变表彰方式。要改变过去上级妇联下指标、基层妇联推荐的固有模式,采取不分名额、评不评得上群众说了算的方法,通过家庭自荐、他荐,突出活动主体,激发群众的参与性,真正使活动更接地气,更富成效。要把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从“活动型”转化为“项目型”,表彰不仅仅只停留在精神层面,还应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三是丰富宣传形式。要注重运用微信、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开设专题专栏、制作播出公益广告等形式,多角度宣传家庭文明建设的内涵魅力,全方位吸引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形成家庭参与、家庭快乐、家庭受益的生动局面。
(二)抓阵地,加大投入,夯实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支撑力。据了解,目前,妇联工作格局呈社会化、项目化发展态势,妇女事业发展工作有母亲健康快车、“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工程”、母亲邮包、“两癌”贫困母亲救助中央彩票公益金、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巾帼示范村、妇女手工编织示范基地等项目,儿童工作有让我玩、伴随成长、“儿童之家”项目,组宣工作有“妇女之家”建设项目,而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没有专项经费,希望上级妇联设立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专项经费,可以和文化部门联合投资改造现有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也可以新建一批家庭文明建设活动阵地。
(三)抓典型,示范带动,增强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影响力。要继续营造积极向上、格调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善于发掘亮点、培养典型、推广经验,通过选树一批特色文明家庭、优秀家庭角色、举行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演讲会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家庭文化和道德建设活动理念深入到千家万户,使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到千家万户。
第五篇:青少年文明上网的点滴思考
青少年文明上网的点滴思考
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我们今天的疏忽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而消除这个遗憾,单靠家长或单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学生不是完全在家或在学校度过的,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学生的上网问题。当前家校携手,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是非常紧迫而且是必要的。
深入了解当前初中生上网问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推动我校网络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对网络不良诱惑的抵制能力,引导未成年人在家长、老师以及其他责任人的监护指导下,文明上网,为初中生健康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网络世界更是一个全新的生活体验,勿容臵疑,随着IT业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我们正在进入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据统计,我国目前上网人数已超过3000万,其中又以25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居多,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他在给我们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我们忽视。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而也就缺乏对网络消极面的抵抗力,一些网上低俗内容就很容易影响他们稚嫩的心灵,令他们沉溺于虚拟时空,松懈学业,放弃追求,甚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鉴于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随后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部门,联合向全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是我国第一个进行网络道德自律的纲领性章程,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的网络道德自律的正式文件,虽然公约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其强大的社会导向力必能对广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国家在2002年11月15日施行的《互联网管理条例》也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开放的、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型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崭新时代。与此同时,网络也进入了千家万户,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对中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道德观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从初中生现在的上网现状出发,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初中生文明上网的引导教
育;二是,初中生上网成瘾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矫正;三是,家校联合,加强对学生的监管。
家校联合,共同应对学生的文明上网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技术性,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贯彻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了解上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用人性化的方式,从学生自身差异出发,让学生文明上网。
2、贯彻整体性原则: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学生上网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内外因,主客观,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等因素,对学生文明上网问题的管理采用综合管理模式。
3、贯彻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学生上网问题,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不管,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和引导,最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当中,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及时沟通,引导孩子文明上网。
4、贯彻家长和学校齐抓共管的原则:家长和学校都不能袖手旁 观,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当中来,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应对学生的上网问题。
5、可操作性原则:实验研究时,不追求高难度,只要求便于操作,便于实践和研究。
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建立学生上网情况访谈录,做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案可查,有详细记录,有阶段性成果。例如:为促进家校联合,让学生文明上网工作的全面实施,校长亲自挂帅,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具体负责,处理各方面工作,成员包括学生处主任,团支书,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家长代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试验机构。开学初,由学校向全体学生发一份《文明上网》的倡议书;在全校范围内举行“文明上网,健康上网,拒绝沉迷”的大型签名活动,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家长调查问卷;每个月出一期“文明上网,拒绝沉迷”的黑板报;每个月家长和学校教师沟通交流、总结一次;每双周一召开主题班会,学生进行汇报一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例如,我们在采用个案研究法是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初一时,一个男同学非常腼腆内向,但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是班里的优秀生,并且品学兼优,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可是到了初二时由于客观原因将他们班分散到了其他班,不久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内向的他开始迷上了上网,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他说,上课他都在想着上网。为此,他的班主任经常找他谈心,一起和他探讨人生,畅谈理想和未来,并将自己珍藏的青年文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这些有益的书籍借给他看,培养他读书的兴趣。同时,班主任还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每两个星期与家长见一次面,及时沟通。告诉家长不让孩子上网是不可能的,我们围追堵截,因噎废食,不如顺应时代潮
流,正视现实,让孩子在家长的“势力范围内”上网,家长进行正确引导,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看新闻,下载信息,收发邮件等,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对我们有利,反之则有害。孩子上网时,家长尽量让他在公共空间上网,这样便于家长监控,及时引导孩子文明上网,避免其进入一些不健康网络。在家时间,家长切实负责其孩子的文明上网情况,在学校,教师及时监控孩子的在校情况,这样,家长和学校齐抓共管,充实学生的身心,从而抵制低俗网络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经过半年多的家校联手,这个孩子渐渐的开始不在一味的迷恋网络游戏,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起色。家长和孩子都感到非常高兴。
让学生文明健康上网,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 一年来,全校教师积极探索对学生进新网络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尤其是课题组老师不仅在实践上站在第一线,而且在理论探讨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更可喜的是好多老师十分注意保护孩子,如对学生从不体罚、谩骂,学生有问题就对学生进行耐心讲解,引导和教育学生文明上网,每个班都备有文明上网咨询信箱,对学生自学的问题绝对保密,不外泄,真正做到和学生零距离相处,爱生如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促进了学校网络教育的深入开展
“家校携手,共建文明网络平台”教育体系将理论变成与实际相联系的可操作内容。从组织结构、运行方式、操作形式、策略、内容等方面确定了文明上网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了自上而下,相互穿插的教育网,这就使文明网络教育看得见,摸得着,避免了由于过于抽象难以执行而导致中途流产的可能性。
(三)家长要纠正对网络的认识,变“堵”为“疏”。文明上网以预防为主,家长不要把电脑视为洪水猛兽,网络是不能抗拒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主动迎接这一挑战。父母要做的,首先自己学会正确使用电脑,学会科学上网,从小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家长上网不仅是为自己着想,也要在工作之余,主动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合适的网站,而后将网址推荐给孩子。如果父母能对学生的爱好积极支持、认真指导,学生会自觉地选择家长推荐的网站的。
家长可对学生的上网进行督促指导,不能一味地反对孩子上网,对于孩子上网的想法进行无礼的干预。家长的初衷虽然都是好的,都是为了避免学生接触不良地信息,可这样做,往往是适得其反,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于是不加选择的探索,随意地浏览,这样更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而且,很多孩子经常在家长不在家的时候,偷偷上网,没有家长的监督,是更危险的。同时家长上网,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一有空就在网上斗地主、玩游戏、搓麻将、抄袭别人的作品,侮辱、辱骂别人、浏览不健康网站„„ 要知道,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文明上网要求家长必须以健康的思想和言行引
导和教育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另一方面,文明上网,家长要先行,做学生文明上网的榜样。
经过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更加热爱学习的观点。具体表现为他们更加尊敬自己的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同学。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关系更加密切;同学之间的友情得到升华,当发现同学有上网吧的情况就会主动报告老师或家长,让好多学生免于上网成瘾的危害。同学之间的真挚感情在班级中蔚然成风。通过教育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恩情和家庭的亲情,增强了父母长辈和家庭的关爱。
总之,学生在感受别人之爱的同时开始懂得如何施爱于他人了。另一方面加强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校在家长中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