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案1
《敬畏自然》 探究案
一、理解文本,产生共鸣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2、“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4、请你找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的依据来。
5、从文中找出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的理由。、二、争鸣,挑战权威,挑战自己:
十八世纪的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叫伏尔泰,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你是否同意严春友的观点呢?
严春友:敬畏自然
周国平:顺应自然
何祚庥:征服自然
季羡林::天人合一
三、拓拓展延伸
1、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之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对自然又有哪些不敬之举呢?人类如此对待自然,大自然又是如何惩罚我们的呢? 能不能举例说说。
2、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日益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全球对环境问题也日渐重视。在我们的身边也处处存在着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身边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你打算如何将保护环境的意识变成具体行动?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探究案
《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探究案
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
【探究目标】
1.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2.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重难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探究讨论】
探究材料一:阅读教材P100页相关内容和“活动”材料
探讨关于我国的发展之路的三种观点。收集有关材料和事实,说明我国为什么不能走前两种道路,而必须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究材料二:(1)教材101页表6.1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比较,探讨下题:
循环经济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并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有何不同?清洁生产带来了哪些环境效益?
探究材料三:阅读教材103案例3探讨下题:
实施生态农业的基本措施是什么?再举一个生态农业的例子?
探究材料四:阅读教材104页活动探讨下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自我反思】亲,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篇:致橡树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致橡树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7课 致橡树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预习案
【使用说明 学法指导】
1.借助预习案对相关的文学常识有一个了解,通过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对本诗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把握。2.通过“整体感知”扫清对诗歌文本的理解障碍,并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识。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便向老师请教或由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4.限时15分钟,高质量完成。
Ⅰ.教材助读
一、走进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福建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现在为中国作协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桅船》诗集(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二、了解背景
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具有极强的现代人文性,这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一点都不新鲜,但是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诗人是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成了低级趣味、成了小资情调,甚至于被人谩骂、批判。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
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同时更以独特的视角诊释了女性的爱情立场。
三、文体知识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四、整体感知
诗歌从内容上分为几层?
明确: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Ⅱ.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基础知识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同学们要认真完成,巩固落实,不留遗漏。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为加点的字注音。攀yuán()凌xīāo花()绿yīn()慰jiè()霹lì()雾ǎi()流lán()虹ní()红硕.()戟.()常春藤.
()(答案)攀援 凌霄花 绿荫 慰藉 霹雳 雾霭 虹霓 shuòjǐténg
2、下列各项都有一个书写错误的词语,请改正。
A 凌宵花废墟懊丧()B 做窠稠蜜雾霭()C 流岚虹霓绿阴()
(答案)A 霄 B 密 C 荫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 究 案
Ⅰ.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一.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几种爱情观的认识。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明确: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4、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探究点二】
一、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本诗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读朦胧诗,体悟主题
1、“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2、“小巷顾城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3、“远和近”顾城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投影片)
明确: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Ⅱ.文本拓展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的异同 我愿意是草屋, 我愿意是急流
在深深的山谷底,裴多菲(匈牙利)草屋的顶上 我愿意是急流, 饱受风雨的打击......山里的小河, 是一只小鸟, 只要我的爱人 在崎岖的路上、在我的稠密的 是可爱的飞焰, 岩石上经过......树枝间做窠, 鸣叫. 在我的炉子里, 只要我的爱人 我愿意是废墟, 愉快地缓缓闪现. 是一条小鱼, 在峻峭的山岩上, 我愿意是云朵, 在我的浪花中 這静默的毁灭 是灰色的破旗, 快乐地游來游去.
并不使我懊丧......在广漠的空中, 2
只要我的爱人 懒懒地飘來荡去, 是青春的常春藤, 只要我的爱人 沿着我荒凉的额,是珊瑚似的夕阳,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兩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
一:文本形式的比较
《我愿意是急流》作者是间接抒情,通过借助代表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借情于景。形式上结构对称,句式重复,给人以视觉美,上下押韵,两行转韵,给人以听觉美,我她对举,一唱一和,给人以听觉美,同时比拟贴切,隐喻相关,给人以画面美,整篇诗形式上对称,情感热烈,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火热的爱情。《致橡树》同样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先用“我如果爱你,绝不”的句式来否定了自己爱对方的方式不是攀附与痴恋,“不,这些都还不够”作为一个转折点,倾诉了自己的理想爱情模式是能够和爱人相敬相知,想象着自己和爱人一起共风雨同患难一起享受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到的是满足与幸福。她用自然的景象来描绘她和爱人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默契与敬勉。形式上相对自由,没有像裴多菲那样结构上完全对称,但同样能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美妙。
二:文本意象的比较
1、《我愿意是急流》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意象自喻,这些意象大都比较粗犷、阔大、苍凉,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感;而比喻爱人的意象则是“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等,相对来说,比较娇小、可爱、温馨,展现了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我们不难发现,裴多菲是以男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理想的。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2、《致橡树》中抒情主人公是以“木棉”这一树的形象出现的,以“木棉”的独体意象来对比“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歌咏它们的美好,而是用了一系列限制性词语——“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像”、“甚至”等,对它们予以否定。这些带词语传达出了作者鲜明的信息:抒情主人公是以有着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来告白她爱情的诉求。在这里,我们发现,舒婷是以女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信念的。否定了小鸟依人似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三:文本意境的比较
裴多菲凸显他的男性主张,舒婷宣告她的爱情宣言。
1、裴多菲是站在大男人的立场对待她的爱人,他说,“我的”爱人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整个历程中“我”甘愿承受“崎岖”,勇敢地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漂泊,哪怕毁灭,哪怕生命最后是苍凉。前提是“我的”爱人必须是“我”所希望的那种“小鱼”,那种“小鸟”,那种“常春藤”,那种“火焰”,那种“夕阳”。“她”的贤淑灵动是为衬托“他”的坚忍勇猛,“她”的安逸鲜艳是为见证“他”的庇护有力。如果,他的爱人没有和他的希望向一致,那她就不能得到她的爱,这完全显示出裴多菲的男性主张。
2、舒婷则是坚持女性独立的立场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
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我想,这是女权主义者温和的觉醒书。她不反对女性拥有贤淑美德,也认为女性拥有柔美的秉性是必要的,可是她并不认可女性就要成为男性的附庸,一切以男性的意志转移为转移,她比喻“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柔媚的秉性,又充溢着刚健的生命气息,与橡树形象所象征的刚硬的男性气质交相辉映,“她”和“他”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她”与“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灵肉共舞;“她”与“他”:“分担”与“共享”——同甘共苦;“她”与“他”:“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彼此独立;“她”与“他”:“仿佛永远分离”——享受自由;“却又终身相依”——体味默契。这样的爱情神谕,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这些就很符合作为现代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心境,现在的女性不仅向往的是爱情,更多的还是自己的人性自由,她的诗也让一些想要依傍所谓的大款的女性有了一次觉醒,爱情和人格独立两者兼顾又交相辉映,绝非易事,需要具备平等意识、宽容意识、人格尊严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只有双方都具备了这些人文学思想的独立人格,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种爱情理想。四:文本意味的体会
《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是中外两篇赞扬爱情的美妙诗歌,读了裴多菲的诗句,我感到的是男性的阳刚,似乎自己就会被包围在他的爱中,时刻受到保护,这也许让很多喜欢当小女人的女性感到很向往,也很期待自己的生命中也会有一个像这样的伴侣能够时常守护在自己的身边,可是现实的生活又给我一个反证,那些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许会有百般宠爱的机会,可是,最后却以悲剧收场,这让我不敢奢望这样的爱情。读了舒婷的《致橡树》,它让我感到的确是女性的坚强、独立与自信,不管是谁,都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这让我明白平等的爱情才能长久,世上本没有谁天生就是为某一个人服务或给予保护的,只有自己能够独立,才能给予对方爱。我们时刻宣扬男女平等,不仅仅只有说法上的平等,最重要的还有人格,精神和自身作为一个人而平等。舒婷告诉了我们作为女性所要坚持的梦想和原则,这是我最大是收获,这些是我读了两首诗之后所得到的体会。
当然无论裴多菲还是舒婷,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这说明他们的诗在现今社会还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的爱情观,还在被不同的人坚持着。其实无论舒婷的独立、平等、忠贞不渝的爱情观还是裴多菲带有政治色彩的爱情观,都无所谓对错,因为诗歌本身没有对错,爱情本身也没有对错。他们的爱情观必将传承下去,留给更多的人去讨论.【我的收获】反思静悟
第四篇:《皇帝的新装》探究案
初一语文导学案编号:16使用时间:2016—11 编制人:张国美 张瑜 审核: 审批:
想象的世界
——《皇帝的新装》《最后的一个鸡蛋》整合探究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学习目标】
学会用想象和夸张来塑造人物,养成真诚、不慕虚荣的好品质。
【“美丽”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在情节结构上起到了线索作用,贯穿这个离奇而生动故事的始终。请思考:围绕“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是如何多方面展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灵魂”的霓裳】
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故事最后由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们才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仍然装模作样的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你又有什么样的思考。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高尔基
初一语文导学案编号:16使用时间:2016—11 编制人:张国美 张瑜 审核: 审批:
【“想象”的翅膀】
安徒生展开想象之翼,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滑稽而又丑陋的游行;罗琳放飞想象的精灵,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特而充满神话意味的魔幻世界。在电视中、故事书中我们看过许多神话、童话或科幻故事,你也一定被这些故事深深吸引着,请你也展开想象的翅膀,选取生活中的小事物展开想象,编写这样一个故事。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高尔基 初一语文导学案编号:16使用时间:2016—11 编制人:张国美 张瑜 审核: 审批:
【阅读推荐】
《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
作者简介: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法国飞行员,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
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他曾经有志于报考海军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他还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类的大地》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1944年重返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在二战时期的一次飞行任务中(1944年7月31日),他驾驶飞机驶上湛蓝的天空,从此一去不复返。《在沙漠中心》(选自《人类的大地》)被选入中学课本
内容简介:小说叙述者是个飞行员,他在故事一开始告诉读者,他在大人世界找不到一个说话投机的人,因为大人都太讲实际了。
接着,飞行员讲了六年前他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遇见小王子故事。神秘的小王子来自另一个星球。飞行员讲了小王子和他的玫瑰的故事。小王子为什么离开自己的星球;在抵达地球之前,他又访问过哪些星球。他转述了小王子对六个星球的历险,他遇见了国王、爱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蛇、三枚花瓣的沙漠花、玫瑰园、扳道工、商贩、狐狸以及我们的叙述者飞行员本人。
飞行员和小王子在沙漠中共同拥有过一段极为珍贵的友谊。当小王子离开地球时,飞行员非常悲伤。他一直非常怀念他们共度的时光。他为纪念小王子写了这部小说。人物形象
叙述者:小说的叙述者是个飞行员,他讲述了小王子、以及他们之间友谊的故事。飞行员坦率地告诉读者自己是个爱幻想的人,不习惯那些太讲究实际的大人,反而喜欢和孩子们相处,孩子自然、令人愉悦。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大沙漠,在那里遇见了小王子。飞行员写下这段故事是为了平静自己与小王子离别的悲伤。那次与小王子的相遇,让飞行员既悲伤,然也使自己重振精神。小王子:小王子,小说就是以他命名的,是一个神秘可爱的孩子。他住在被称作B-612小星球,是那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高尔基
初一语文导学案编号:16使用时间:2016—11 编制人:张国美 张瑜 审核: 审批:
个小星球唯一居民。小王子离别自己的星球和所爱的玫瑰花开始了宇宙旅行,最后来到了地球。在撒哈拉沙漠,小王子遇到小说的叙述者飞行员,并和他成了好朋友。在小说中小王子象征着希望、爱、天真无邪和埋没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孩子般的灵慧。虽然小王子在旅途中认识了不少人,但他从没停止对玫瑰的思念。
狐狸:小王子在沙漠见到狐狸。聪明的狐狸要求小王子驯养他,虽然狐狸在两者中显得更有知识,他使小王子明白什么是生活的本质。狐狸告诉小王子的秘密是: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是分离让小王子更思念他的玫瑰;爱就是责任。
玫瑰:不懂爱情且略有“矫情”的花儿。她的内心爱慕、依赖、渴望着小王子,但是自身性格的缺陷却使她不能完全表达自己对小王子的情谊,导致小王子出走。但在离开的日子里,小王子内心一直存在着花儿。她与小王子之间是共度过长久时间的陪伴,象征着令人烦恼但又美丽的爱情。
蛇:蛇是小王子在地球遇到的第一个人物;也是他最终咬了小王子,把小王子送回天堂。蛇告诉小王子自己在人间很孤独,使小王子认为蛇非常弱小。但蛇告诉小王子自己掌握着生命的谜。还告诉小王子,他之所以谜语似的说话,是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谜底。在书里,蛇好似一个绝对权威,一个永恒的谜,让人想起圣经故事:亚当和夏娃被蛇引诱偷吃了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作品赏析:
以儿童的视角寻找生命的“本真”。“小王子”是整部故事的中心人物,他的身上承载着作者祈望回归纯真世界的愿望,并肩负着探寻人生真谛的使命。他代表着儿童纯净无暇的精神世界,并以洞悉世事的、属于孩童的目光发掘世间的真情和温馨。
在对爱与责任的认知中凸显交往的真谛。作者通过小王子“对爱与责任不断的领悟升华,表达了对人生本真的坚守、对温情的向往乃至对完美人生价值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理想”。
对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抨击是《小王子》的又一主题。作者在儿童和成人世界的“二元对立”中,抨击了虚伪、麻木的成人世界。在对儿童“本真”世界的守望中反观成人精神世界的功利性。并以小王子孩童式的眼光,透视出大人们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成人的孤独和寂寞,批判了他们错误的价值观。故事全篇充斥着对“成人逻辑”的否定,使人们切身感受到精神家园逐渐失落的无奈。
与其他童话故事不同,《小王子》的主题似乎显得含蓄而复杂。圣埃克絮佩里将多重主题隐匿于生动的形象和意象之后,使这部童话故事显得睿智且意蕴绵长。作品运用平实浅易的语言、富于哲理意味的对话和具有典型哲义的意象,将趣味性和哲理性融于一体,使人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全新的感悟和体会。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高尔基
第五篇:《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课堂探究案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课堂探究案
学生姓名:学习小组:
【探究活动目标】
1、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2、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
3、理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意义
4、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探究活动建议】
1、收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各种资料,包括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发展的目标等
2、查阅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等的论述。
3、调查了解舌尖上的浪费及中央号召,用学过的哲学知识进行分析
【探究路径参考】
探究路径之NO1:成就篇
说一说: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问题探究: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哲学依据:
想一想:什么是求真务实?
哲学依据:
看一看: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求真务实的一些做法
探究路径之NO2:问题篇
说一说:从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来说说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探究:面对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呢?
【理论评析】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 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学以致用】
根据你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以及中央“厉行节约”号召的了解,谈谈你的感受,并用所学哲学知识进行分析。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