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舞蹈学习中培养舞感
如何在舞蹈学习中培养舞感
知乐有感,唯舞熟蹈;这是我们对舞感含义的一种理解。俄国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咯夫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可以看 出舞蹈都是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舞蹈教学中,除了舞蹈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外,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舞感的基本条件之一。
什么是舞感以及个人舞感的重要性
在舞蹈过程中,艺术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舞蹈者动作性、抒情性与音乐配合性等诸多因素。这些舞蹈中的因素综合起来说就是指舞蹈者的舞感,舞蹈教学中的舞感培养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部分,提高舞蹈者的舞感就必须从教学中开始进行系统综合的培养。
如何在舞蹈中培养舞感、提高舞感
1.提高学生自我感官反应的准确性、协调性和敏锐力
舞蹈感觉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它首先是建立在有肢体动作的“动感”基础上的,所以说舞蹈的动作动感是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者个人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这个舞蹈者舞蹈水平好坏的根本前提,每个人都有先天反应的差异,都具有先天的不同。提高舞蹈者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2.外部肢体动作的培养
表演者要有强的协调性、敏锐力以及匀称的外部形态。通过系统基本功的形体训练美化学生肢体的线条,增强肢体灵活性和协调性,有了这个基础,舞蹈表现力就容易找得到。
3.内心情感的培养
舞蹈情感的表达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各种面部的表情、手脚走位、身体的摆扭等来统一传递内在情感.舞蹈教学要从学生的悟性入手。
4.充分发挥创造力
学生自找题材、自找音乐、自我设计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舞感能力,提高荧光舞表演者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浅谈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
浅谈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舞蹈课是促进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举措,而优秀的舞蹈者不但要有优美的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要与舞蹈融为一体,以舞传情,这就需要舞蹈者具备良好的舞感。因此,舞感的培养应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舞蹈教学的重点。探讨中职舞蹈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舞感,对于提高中职舞蹈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舞感
所谓舞感,是指舞蹈者基于对舞蹈内涵的感悟,随着音乐节奏、韵律的变化,在脑海中勾勒出舞蹈的动作,在舞动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悟,通过舞蹈向观众传达舞蹈的内涵。拥有良好的舞感,才能让舞者全身心投入,与舞蹈融为一体。总之,舞感最能体现舞者的艺术气质。在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舞蹈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学生舞感的培养不够重视,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舞蹈的理论和技能,导致学生无法领会舞蹈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不利于学生舞蹈能力的提高。虽然中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但也不能过于强调就业,不能用过于功利的心态去开展中职舞蹈教学,而是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的舞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随着舞感的增强,学生会渐渐发现自己对舞蹈内涵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将学生舞感的培养作为教学核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和技能是中职舞蹈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作为人特有的情感,对美的感受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在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舞感的关键环节。因此,中职舞蹈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美感为核心,有效提高学生感受舞蹈之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舞蹈教学的本质来看就是以感性认知为基础,运用理性思维来开展的创造性艺术类创新实践活动,这类创造活动要求学生拥有非常强的感受美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中职舞蹈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感,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在开展舞蹈练习时,要注意提炼舞蹈练习作品的风格,引导学生结合舞蹈作品的内涵理解舞蹈动作技巧,从举手投足之间体会美,把握舞蹈的动作语言,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中注入自己感情,让每一个动作都具有思想。第二,构建利于美感培养的舞蹈教学环境,在规范学生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流畅度,使学生能一气呵成地完成一套舞蹈动作,同时引导学生去深入品味舞蹈动作中蕴含的艺术美。例如,在教学蒙古族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舞蹈动作展现的豪迈气势,品味其中蕴含的舒展豪放的美。在教学朝鲜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从柔婉如仙鹤或刚劲如岩石的舞蹈动作中,品味其刚柔之美,体会委婉、含蓄的民族性格。第三,在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动作的内涵,结合其内涵修正自己的舞蹈动作,实现舞蹈动作与其内涵的和谐统一,如蒙古族舞蹈动作应该舒展、力度雄浑;朝鲜族舞蹈动作应该柔中带刚,体现儒家思想。这样一来,学生的美感得到培养,学会运用舞蹈语言处理好动作形式与其内涵之间的关系。
二、增强学生协调性和灵活性
作为舞蹈艺术中的特定概念,舞感以舞蹈肢体动作“动感”为基础。可见,舞蹈动作的动感是构成舞感的关键部分。要想培养学生的舞感,先要培养学生的肢体动作协调性、敏锐力,通过基础形体训练,使学生的形体更加匀称,美化学生的身体线条,锻炼学生的肢体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美感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具备了较强的肢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才能有良好的舞蹈表现力。
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舞蹈肢体动作,进而逐渐延伸至舞蹈形体练习,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肌肉、关节韧带的协调性与灵活性。例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擦地”动作训练,长期练习“擦地”动作,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精准把握绷脚、外开、延伸等动作时腿部的感觉,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脚底、脚尖对地面触感的敏感度。通过类似的大量动作练习,可以让学生的肢体能够根据外界信号的反馈,快速准确地作出正确的舞蹈动作。可见,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动作规范训练,在培养学生动作协调性、灵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自身动感的准确把握能力,这也是培养舞感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舞蹈乐感
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是一个如影随形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在培养学生舞感的过程总,不能缺少了音乐的参与。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还要从培养学生的乐感入手,这对培养学生舞感来说不可或缺。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乐感通常包括这五个部分:感知音乐旋律的能力;感知音乐节奏变化的能力;感知音乐音调高低的能力;感知音乐质感的能力;感知音乐力量与速度的能力。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乐感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乐感。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感知音乐。例如,结合音乐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去想象音乐的内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如给学生播放音乐MV,让学生结合视频去理解音乐的主题。其次,从教材中选取典型的音乐作品,组织学生仔细聆听、辨析、思考,在音乐主题的渲染下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声乐情境中,同时想象音乐的相关意境,从而实现乐感的提升。最后,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在安静的环境中反复聆听舞蹈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调等,在培养学生乐感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舞蹈的情感。
四、培养学生的舞蹈悟性
人的肢体是表现舞蹈艺术的重要载体,人的肢体动作,走位可以表达舞蹈作品内涵以及舞者对作品的思考。随着音乐起舞的舞者神态、动作、气息、扮相等会将舞者的内心世界和舞蹈的内涵传达给观众。而舞者要想准确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和自己的情感需要足够的舞蹈悟性。
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悟性,通过让学生反复观看舞蹈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悟,学会带着感情起舞,全身心投入到舞蹈中。以《荞麦花开》舞蹈作品欣赏为例,舞蹈表现了一个彝族姑娘的成长过程,分别为幼年、儿童、少女时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彝族姑娘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再配上音?方?行舞蹈作品讲解,让学生结合生活进一步感悟舞蹈的内涵,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学生用眼睛去传达情感,学会眉目传情,勇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还可以根据舞蹈的不同情感,训练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下的眼神,让学生通过眼神来表达内心情感。此外,在课外,让学生自由选择题材、音乐、自己设计创作舞蹈作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舞蹈练习,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舞感。
五、结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舞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学生舞蹈天赋较高,自身舞感较好,而有些学生需要通过长期的后天培养才能形成较强的舞感。这就需要中职舞蹈教师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舞感培养。目前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舞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相信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中职舞蹈教育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也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者。
参考文献:
[1]兰岚.浅谈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8).[2]王鹏飞.论中职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感”的培养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5(17):46-47.[3]姚萱轩.中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感的有效策略分析[J].青年时代,2015(5):15-15.编辑?M杨波
第三篇: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即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到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觉得: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四、综合运用,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食品图片的小袋子,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请你用15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秋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感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感培养
甘肃省敦煌市南街小学
庞维科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数学教育面临着挑战与机遇的今天,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感的培养是落实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也就是说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数感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数感的良性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数感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感
数感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如何阅读数学书呢 ?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数学概念、公式和例题,它们对理解新知识极为重要。阅读数学概念,一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二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三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懂得其适应范围。阅读公式要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牢记;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明白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正用、逆用、变用,阅读例题,一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二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和表达概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三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才能为学生培养良好数感开好头。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感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感。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数感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比如:在教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感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数感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数感。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感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感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感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感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和丰富了学生的数感。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感得到强化。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培养学生数感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数感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培养学生数感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培养数感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数感。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只要在教学中培养了良好的数感,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第五篇:舞蹈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题目:舞蹈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论文摘要
如今的学校担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校舞蹈团的建立与发展,是比较重要的。舞蹈教师除了通过舞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外,更承担着提高学生舞蹈能力。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正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从舞蹈教学特点出发,围绕舞蹈学习兴趣的培养,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舞蹈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正 文
舞蹈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单一条件作用的结果,它有着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学习兴趣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学习者“乐”在其中。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会促使人不断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是能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去探究,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更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多方法,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舞蹈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在表扬和鼓励中得到激发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舞蹈团以前可能从来都没接触过舞蹈,这一类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可以说微乎其微。虽然学生隐约知道学习舞蹈是枯燥、痛苦的,但是这一类词语在他们脑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当他们真正接触舞蹈时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的枯燥与痛苦。心理学家提出:经常受鼓励、表扬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独立思考、想象力、创造力、人际交往等方面远远超过受批评的学生。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在课堂上运用鼓励和表扬的教育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学习水平。有一名学生由于觉得自己体型较胖,柔韧性也比其他学生差很多,一学期下来,当其他学生能劈叉、能下腰的时候,她离这个目标还非常遥远,于是本来对舞蹈就不怎么感兴趣的她渐渐失去信心。有一次上舞蹈课,看到她练得挺认真,就表扬了她。在接受表扬后,这位学生的脸马上就红了,但是从表情看的出来,她的内心是美滋滋的。课后这位学生非常感动地对笔者说:“老师,谢谢你表扬我,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表扬。”她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笔者,觉得这一句简单的表扬不仅鼓励了她,还温暖了她的心灵。这时笔者又鼓励他,虽然自身条件不 好,但是经过努力还是能赶上其他学生。在往后的几次课中,笔者又抓住机会对她进行表扬,并在课后不失时机地鼓励她。在以后的练习中,她不仅自信了很多,而且更加认真,更加努力,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还取得很不错的成绩。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对个别学生进行适时的表扬和鼓励,而且每次学生有一点进步时就对他们进行鼓励。“做的很好”“进步很大”“加油,很不错”“再努力一点”是教师需要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渐渐地课堂气氛变得愉快、融洽,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惧怕舞蹈课,不再讨厌舞蹈课,反而成了他们最喜欢上的一门课。
二、兴趣在美的感染中得到增强
世界文明史生动地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它们犹如鼎之三足,其中一足不济,文明之鼎便会倾斜乃至坍塌。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工艺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舞蹈更是一门美中之美的人体动作艺术。而幼师舞蹈教学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大任务,因此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感受舞蹈的“美”,除了承担美育教育这一使命,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
良好的环境是影响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会起消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学习舞蹈的初期,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说,可以在舞蹈教学中播放舞蹈形体图,让学生观察、模仿,使学生的生活空间充满舞蹈的情趣,由此对舞蹈产生兴趣。平时可以带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感知艺术美,让优美的舞姿吸引孩子。
在课堂上进行舞蹈训练的时候,把“美”字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而不是一味简单地追求学生的舞蹈技术技能。让学生把自己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而这种美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古典芭蕾的优雅、高贵之美;中国古典舞的典雅、均衡、和谐统一之美;儿童舞蹈的天真、活泼之美;藏族民间舞蹈的神秘、粗犷之美;等等。女孩子,特别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对美更加敏感,更具追求。教师要让舞蹈的“美”去感染她们,让她们徜徉在舞蹈“美”的海洋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体态美,心灵美,深切 3 地觉得上舞蹈课并不是累的、苦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兴趣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
一直以来舞蹈教学的形式都很单一,“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传统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是一种主流的,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舞蹈的训练,特别是基本功的训练一直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在反复练习一个动作时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那么,教师应如何让课堂的教学变得多样化呢?
随着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出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信息容量。用多媒体辅助舞蹈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学生学完一个组合,她们的动作、舞蹈感觉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教师通过媒体设备将过程录制下来,直观地放给学生看,让她们马上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民族风情的短片,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可使学生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该民族的特点,比教师花上一节课的时间去详尽描述要有效得多。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变换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再觉得舞蹈枯燥乏味,反而觉得非常生动有趣,舞蹈课成了她们特别愿意上、特别期待上的课程,学习的兴趣一点点地被培养起来。
四.兴趣在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得到升华
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不仅利于身心发展,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每年都会举办“元旦文艺汇演””等形式的文艺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提高文化了内涵,活跃了学习气氛。特别是幼师生参加这类活动,有着更大的意义,她们可以将课堂所学进行实际运用,激发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进一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通过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觉得舞蹈已经不仅仅是她们课堂必修的课程,而且是她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观看的学生,还是参赛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气氛的感染,更能提高对舞蹈的兴趣。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会促使人不断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良好的环境,合理的选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即兴这四个方面是培养少儿舞蹈兴趣的重要条件。注重兴趣对少儿舞蹈的重要性,并更多的关注孩子兴趣的培养,才艺的开发,让孩子们快乐自在的享受舞蹈的乐趣,从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去追求舞蹈的最高境界。
总之,舞蹈训练的成果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体现的,同样,舞蹈学习兴趣的培养也需要点点滴滴地累积。培养舞蹈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只有培养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她们才有更大的劲头投入学习,才有更大的热情对待学习,才会更主动、更认真地学习。同时,学生有了这样的精神,教师才能更好地提高舞蹈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