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ATS下我国自然人流动壁垒分析
GATS下我国自然人流动壁垒分析
摘要:在GATS模式4下通过自然人流动进行的服务贫易受到各国极大关注,这种模式对我国能够利用劳动密集型服务扩大服务贾易并从中受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具体承诺的分析,结合服务贾易现状提出GATS下我国自然人流动的壁垒的形式、原因,并给出消除壁垒的建议,这对消除中国服务贫易中自然人流动壁垒、促进自然人在全球服务市场流动、推动中国服务贫易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然人流动;GATS;壁垒
前言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各种考虑,一国政府可能对外国生产的服务的销售设置各种限制与障碍,即设置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使得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广泛使用非关税壁垒,这类壁垒通常与国际服务贸易的方式和有关服务所包含的人员、资金、信息等可见因素联系在一起。与人员联系在一起便构成人员流动壁垒,即限制外国人来本国提供服务或限制本国人去外国消费服务,其中,前者便是下面将详细探讨的自然人流动壁垒。
一、自然人流动壁垒的概念及其成因
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对外国生产的服务的销售所设置的各种限制与障碍,即国际服务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只能算是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狭义的含义,其广义的含义应包括所有对国际服务贸易产生限制与障碍作用的立法或行政措施,即除了服务进口国所采取的措施外,还应包括服务出口国所采取的对本国服务出口产生限制与阻碍影响的措施。
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之一的自然人流动壁垒则应是服务出口国与服务进口国所采取的对以自然人存在方式提供国际服务的贸易方式所设置的各种限制与障碍。各成员国基于不同的考虑对自然人流动进行限制,因此,自然人流动壁垒的产生与存在有其深刻的背景与成因。
(一)维持国内劳动力的就业水平
增加本国国民的就业机会,充分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维持一定的就业水平,对于维护一国经济与政局的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果一国开放国内劳动力市场,放任外国移民工人的大量涌人,必定会挤占国内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普遍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如果放任外国自然人来本国提供服务,必定会使原本严峻的就业难题雪上加霜,加剧因就业困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虽然不像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因人口众多而带来的普遍的就业难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必定会给工业化国家某些产业部门的就业工人造成巨大压力,减少当地国民的就业机会,这些产业工人必定会联合起来劝说政府阻止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大量涌人。
(二)限制外国服务的输人,以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自然人流动是一种国际服务贸易方式,与商业存在、境外消费、跨境提供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若干服务项目。一国提高自然人流动自由化程度,可以增加其他国家以自然人流动或其它服务贸易方式向该国进行的国际服务贸易出口。外国服务不加
限制的进口可能会危及输人国的主权和安全,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对民族文化、社会道德和社会利益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各国纷纷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或采取行政措施以设立壁垒,而对自然人流动的限制成为阻挡外国服务输人的手段。
(三)防止可能由此引发的政治问题
外国自然人的大量流人必定会增加东道国管理上的难度,而且目前普遍存在着签证滥用现象,即获得短期签证者想方设法永久居留下去,私自将短期流动转变为移民的现象。各国对移民的限制通常是比较严格的,因为它不仅会给东道国带来经济问题,而且由于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文化上的差异和融合过程中的磨擦可能会引发政治问题。出于对签证滥用及由此可能引起的政治问题的担心,某些国家在签证的签发上执行更严格的政策,这便无形对正常的自然人流动构筑了壁垒。
(四)服务出口国设置自然人流动壁垒限制本国服务人员的出口
从经济上考虑,主要是为了防止人才外流,特别是本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中高级人才的外流。如果一国完全放任本国服务提供者的跨国流动,对其出国提供服务的行为不加限制,那么在以价格为导向的国际劳务市场上,依据客观的经济规律,自然人必然会从收人低的地区与部门向收人高的地区与部门流动。发展中国家为培养高级人才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其收人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如果本国高级人才为了获得高收人而大量流向发达国家,这对人才紧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为此,发展中国家会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本国就业环境的方式留住人才,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一国可通过采取一些鼓励、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回流,或直接采取限制措施阻止人才流出,即构筑自然人流出的壁垒。
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外,一国可能出于政治、外交或军事战略的考虑限制本国服务人员的出口,通常是限制本国高技术人才向特定国家输出,以遏制该国经济发展,实现本国政治目的。此外,自然人流动壁垒与社会制度也有一定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制,个人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因此,大多不赋予自然人以国际服务贸易经营者资格,这客观上起到了阻碍自然人流动的作用。
二、我国自然人流动面对的贸易壁垒
各国所采取的自然人流动壁垒的类型多样,根据自然人流动的具体流程和各国的实践,主要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自然人流动予以限制,从而形成四类主要的自然人流动壁垒。
(一)第一道壁垒是母国有关跨国服务贸易经营者资格的限制性规定 譬如在中国依据对外贸易法的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只能是法人或其它组织,个人只能在国内委托对外贸易经营者代办其对外贸易业务。然而,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及其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以及不同主体或同一主体不同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的差异性,决定了很难像货物贸易一样,在服务贸易中实行代理制,或虽实行代理制,但该代理不仅没有多大积极意义,反而还会影响服务贸易的及时进行或服务贸易所涉服务的质量。母国即使在原则上赋予自然人以国际贸易经营者资格,仍可能通过法律法规直接规定、审批或许可的方式限定以个人名义出口服务的自然人的类型、数量;而且审批或许可程序的繁琐亦会成为自然人流动的障碍。
(二)第二道壁垒设置在自然人流动的市场准人方面
有关自然人流动的市场准人限制不能通过关税来实现,而是通过国内法律、规章予以规定,如在本国的移民法、有关部门的单行法规中规定。通常,服务进口国对自然人流动的市场准人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需求测试,签证相关事项,预先就业及资格承认和许可要求。
1.经济需求测试(ENT)
作为阻碍自然人自由流动的主要壁垒之一,确WTO140多个成员中有67个成员使用了ENT,来规范一种或多种服务提供模式的贸易流动,其中54个成员在自然人流动承诺中采用了ENT,它们大多规定在横向承诺中。并且一些成员在其横向承诺中确认可能受到ENT约束的自然人种类的做法并不意味着这些成员对其未列人具体承诺表的自然人种类不适用ENT。ENT对某些特定种类的人员是不适用的,如商务访问者和公司内部被调动人员等,这一点是有利于拥有大量跨国公司的发达国家的。
2.和签证相关的事项
东道国利用签证的签发实行的有目的性的阻挡和其签证制度本身的弊端都可能成为自然人流动的壁垒,具体体现在规定签证的配额、签证签发延迟、签证签发不透明、专断和具有歧视性以及签证制度不完善。此外,尽管GATS《有关自然人流动的附件》清楚地声明GATS不适用于影响寻求进人一成员就业市场的自然人的措施,也不适用于有关公民资格、居留或永久性就业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各国的移民法律并没有对劳动力的永久流动和服务提供者的临时流动的管理
程序作出区分,因此服务提供者的临时流动就必须满足本不必要的、与永久性移民有关的严格条件和程序,因其产生的一系列事项也会对自然人流动形成壁垒。
3.预先就业要求
预先就业要求是指自然人在流动前必须已经就业,它是一种重要的进人标准,也是目前承诺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限制措施(约有10多个成员在承诺表中提及此措施)。预先就业要求一般涉及公司内部人员流动。大多数成员规定服务提供者预先就业的时间通常为1年。成员频繁使用就业联系作为准人标准反映了现有承诺对被雇用人员的关注,而这种要求也极大限制了大量临时的个体服务提供者的流动。
4.资格承认和许可要求
GATS第6条(国内法规)第4款规定,专业资格和许可要求不应构成不必要的服务贸易壁垒,但在实践中,各成员在资格承认方面缺乏服务提供的国际标准;在国际性标准存在的情况下,国际性标准与各成员的国内标准有很大差异或一成员内部本身就没有统一标准。资格承认和许可要求仍然是自然人流动的一大壁垒。目前,发达国家间已经签订了有关许可、资格和技术标准的大量区域性和双边性的框架协议,以此促进集团内部的劳动力流动,但这些协议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因为它们的专业资格和许可证还没有得到发达国家的承认。
(三)第三道壁垒与自然人进人东道国后所受的待遇有关
东道国常对外国人在本国境内的活动予以种种限制,如限制自然人在国内地域间的移动及在不同服务部门间的流动,对公司内技术转让规定限制性条件等。针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和其在服务提供方面的各种有别于本国国民的实质上的歧视待遇亦构成自然人流动的壁垒。
第四道壁垒表现在对本国服务业和服务提供者财政补贴上。财政补贴使获得补贴的国内服务企业在经营成本上处于竞争优势,使得外国服务以及外国服务提供者在这些行业处于竞争劣势,从而阻止其进人本国服务市场。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出于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本国福利水平的原因都会对本国的运输、通讯、医疗卫生、技术推广等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外国自然人进人本国市场提供服务。
根据GATS下自然人流动的附件对自然人流动的一些规定,这里的自然人流动是指暂时的人员移动,但是CATS没有对暂时移动的时间构成做出界定。而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自然人暂时流动这一模式作了各种各样的限制,其中包括对服务提供者的人数及在本国工作的期限和报酬、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资格、语言能力等设置限制。有的国家还要求提供的服务必须是本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本国劳动市场不能提供的。从各国所作的具体承诺来看,WTO框架内服务贸
易的人员流动实际上被限制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而中低级的劳动力被精心的排斥在因推行服务贸易自由化而本应增加的跨界流动可能性之外。这意味着拥有大量高级人才的发达国家可以从贸易自由化进程获得更多的利益,进一步扩大它们已经确立的比较优势地位,而中低级劳动力占人口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不能发挥它们的比较优势,并且使自然人流动成为附属于商业存在的一种服务方式。这与GATS规定的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是两个独立的国际服务贸易形式的初衷不符。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软件、建筑工程、医护等劳务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通过自然人流动提供的劳务输出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每年在海外工作者汇款收入已经进入世界前10位。中国与印度、菲律宾、牙买加等发展中国家具有相近或相似的国情,这些国家在服务贸易中遇到的自然人流动壁垒也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他们对壁垒的措施也基本适用于中国。此外,中国还应在借鉴这些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自我调整,才能更主动地应对自然人流动壁垒,推动自然人流动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
(一)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以及双边、多边谈判和磋商
中国应加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WTO谈判中促使各成员方特别是发达国家扩大准入的自然人类型,提高自然人入境程序的透明度,推动各成员方规范并公开经济需求测试、劳动力需求测试等限制条件的标准。同时,中国还要学习牙买加与发达国家签订农场劳工、医护劳工、学校教师等专项劳务输出计划的做法,研究有关国家的劳务需求,加强政府谈判力度,开拓海外市场。此外,中国还应积极与有关国家进行双边和多边谈判和磋商,扩展与更多国家间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对等互惠和便利的签证制度,促进中国与更多的国家自然人流动的顺利展开。
(二)建立统一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制定专门的劳务输出法
中国目前劳务输出管理实行效率较低的分块和多头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这可以借鉴菲律宾海外就业署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中国与菲律宾、印度等劳务输出大国同属发展中国家,有许多相似的国情,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法律制度制定中国的劳务输出法。
(三)完善对国外自然人来华工作的管理和签证制度
中国应对外国人可以进入的岗位制定审查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在服务贸易谈判中对自然人流动问题上保持正确立场,而且对于制定国内政策,保持国内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签证制度并结合国情不断细化签证分类。并应考虑针对自然人流动规定专门的类似GATS签证的类别,规定
更为自由的入境和居留条件,简化签证程序和不确定范围。同时,中国应增加口岸签证机关,减少对申请口岸签证的对象和条件的限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统一资格认证标准
面对各国对低技术人员流动设置的种种壁垒,中国首先应学习菲律宾的经验,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教育和技术水平,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强中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中国应统一对服务提供者职业资格确认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行业监管机构,并学习牙买加和加勒比共同体的经验,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的合作,逐步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外,应效仿菲律宾和日本签署专项协议的做法,加强与其他国家进行有关职业资格培训、考试、认可的谈判,为中国劳务输出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徐桂民,鞠磊.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生产能力研究.20O7(l4):57-59.[2]金孝柏.教育服务贸易中的白然人流动[J].国际商务研究.2007(3):35-40.[3]杨云母.国际交易中短期白然人流动及其走势[J].国际贸易.2007(1):32-36.[4]刘庆林.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7-100.[5]王铁山,冯宗宪.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壁垒:发展中国家的视角[J].国际贸易.2008(l):32-36.
第二篇: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
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
摘要:自然人流动是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下的一个术语,与国际劳务输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国际劳务输出具体有三种模式。其中,境内国际劳务输出不属于自然人流动,对外承包项下的外派劳务属于自然人流动,综合外派劳务是否属于自然人流动则尚不确定。鉴于此,我国要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应该促进WTO内的自然人流动的谈判,提高具体承诺的水平,将东道国外国雇员提供服务纳入GATS;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劳务贸易的双边和区域性合作。
关键词:GATS自然人流动国际劳务输出
入世后,WTO规则对我国的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然人流动是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与“国际劳务输出”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其相关制度对我国的国际劳务输出产生了影响。对这二者关系的理解,国内学者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劳务输出是游离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之外的一种经济活动;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国际劳务输出属于自然人流动的范畴,WTO中有关自然人流动的立法就是国际劳务贸易的国际立法。笔者认为,我国的国际劳务输出与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并非简单的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界定必须建立在对它们内涵与外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一、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
GATS是当前世界上惟一的多边国际服务贸易框架,致力于推进“服务自由化”和“促进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增长和发展”。GATS中涉及自然人流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GATS第1条第2款(d)
GATS在其第1条中认可了四种服务贸易形式,其中第四种就是自然人流动,它是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以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 该款是将自然人流动纳入GATS框架的首要条款。
2.《GATS协定下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流动附录》
该附录共4条,对自然人流动的适用范围、国内管理及自由化谈判做了规定。它们是GATS下有关自然人流动的专门条款。
3.适用于自然人流动的GATS的一些核心原则及条款
作为国际服务贸易法律多边化的一个总体框架性文件,《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核心内容是最惠国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此外,GATS中的有关国内法规、承认、透明度的规定与自然人流动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这些都属于GATS下有关自然人流动的相关条款。
4.具体承诺
与GATT不同,GATS没有把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作为成员方承担的一般性义务,而是由成员方按照不同形式的服务提供方式,就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及其他
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在各服务部门或分部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所作的承诺。具体承诺产生了各成员方必须承担的具体义务,成为GATS的核心内容和谈判重点。其中,成员方对自然人流动在水平和部门层面上所做的具体承诺便构成了GATS下自然人流动的核心内容。
以上四个方面构筑了GATS下自然人流动的基本框架和实质内容。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自然人流动是是指一成员方自然人服务提供者在其它成员方境内提供短期服务的贸易方式。
根据GATS第1条第2款(d)的规定,服务提供者与其提供服务地应分属于两个不同的WTO成员方,而服务提供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因此,GATS中所规定的自然人流动至少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成员方的自然人作为自营服务者,在其它成员方境内以自己的名义提供服务; 第二种情况是受雇于一成员方服务提供者的自然人在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而受雇于东道国公司的外国人在当地提供服务则不属于自然人流动。
但是,《GATS下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流动附录》第1条规定,本附录适用于在一项服务的提供方面,对作为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的自然人和被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雇用的一成员方的自然人具有影响的措施。该条并没有将东道国公司的外国雇员提供服务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附录》第2条规定:本协定不适用于对寻求进入一成员方就业市场的自然人具有影响的措施,也不适用于有关公民资格、居住或永久性就业的措施。对该条我们是可以作这样的理解的:非永久性的雇佣可以适用GATS。而且事实上,有不少WTO成员方的具体承诺都涉及了这种以短期雇佣为基础的服务贸易方式。譬如美国就在其具体承诺表中专门针对H-lb签证持有者进行了承诺,H-lb签证是专门针对临时受雇于美方,具有特殊才能和专业的工作人员签发的签证类型。我国也对在我国领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高级雇员的居留问题做出了承诺。因此,受雇于东道国的外国人提供服务是否属于自然人流动,尚难确定。
一、我国的国际劳务输出
国际劳务输出是指劳务输出国向输入国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活劳动,以获取外汇的贸易活动。我国的国际劳务输出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商务厅主管下的对外劳务合作,一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主管下的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指我国境内企业法人与国(境)外允许招收或雇用外籍劳务人员的公司、中介机构或私人雇主签订合同,并按合同约定的条件有组织地招聘、选拔、派遣我国公民到国(境)外为外方雇主提供劳务服务并进行管理的经济活动。境外就业,是指中国公民与境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在境外提供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就业行为。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为中国公民境外就业或者为境外雇主在中国境内招聘中国公民到境外就业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
撇开主管部门的不同,我国的国际劳务输出可以分为三类:
1.境内国际劳务输出
是指向国(境)外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在我国境设立的代表处、办事处、公司等机构派遣劳务人员并以外汇结算的国境内对外劳务合作项目。
2.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
这也是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之一,是指派往国(境)外执行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对外经济援助项目、驻外机构工程建设项目,从事设计施工和管理所需劳务人员的活动。
3.综合外派劳务
是指以收取报酬的形式向国(境)外政府有关机构、团体、企业、私人雇主提供劳务服务的活动。获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和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可以开展此类业务。
三、关系辨析
国际劳务输出和自然人流动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自然人流动是指一种国际服务贸易方式,而国际劳务输出是指劳务输出国向输入国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活劳动,以获取外汇的贸易活动。二者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这些联系使得众多学者将国际劳务输出纳入自然人流动的范畴。
鉴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有三种模式,而且彼此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那么,下文就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的三种模式入手,分别阐释它们与自然人流动的联系与差异。
1.境内国际劳务输出
在这种国际劳务输出模式中,劳务人员在我国境内为外国驻华机构提供服务,不需要跨越边境。而自然人流动是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以自然人存在的方式提供服务”,定义中的“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表明自然人流动必定涉及自然人的跨境,因此,境内国际劳务输出不属于自然人流动。
2.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支持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国家允许有关企业向其在境外承揽的承包工程项目派遣各类劳务人员。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具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企业(以下简称有关企业)向其在境外签约实施的承包工程项目(含分包项目)派遣各类劳务人员的经济活动。所派各类劳务人员受雇有关企业,而非外方雇主。
第三篇:谈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
谈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绿化”
【作 者】李树
【作者简介】李树(1964-),男,重庆市人,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内容提要】发达国家利用世界日益高涨的绿色浪潮,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限制或制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效益,全面抢占广阔的国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必须打破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实施经济的“绿色”战略。
【关 键 词】绿色壁垒/绿色产业/绿色认证制度/国际绿色营销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972X(2001)04-0018-03
一
从世界经济新格局看,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起飞,在诸多领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激烈的竞争对手,为了摆脱竞争,某些发达国家利用世界日益高涨的绿色浪潮,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所谓“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
垒”(Envirommental Trade Barrier),它是指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绿色壁垒产生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通过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其后,“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流行。
(一)“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观点。(1)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应减少和消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推动环保及绿色产品市场的扩大。(2)在遵循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为了维护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任何国家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口。(3)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其计算标准应为国际标准。(4)为使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对企业进行“环境补贴”。(5)推行地区经济主义能使不利于环境的影响在当地直接体现出来,有效控制污染的转移与扩散,这有利于增加人们对环保措施的支持。
(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所设置的绿色壁垒。其主要形式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前不久,美国就以环保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与维护公民身体健康为由,凡是不符合以上规定要求的外国产品均课以绿色关税(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
绿色壁垒的设置在具体做法上各国虽有不同,但从生产、包装贮运到使用的全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环境限制,按产品形成及运动的不同阶段,其内容包括:
(1)有关生产方法、加工过程的限制措施。目前已有不少国家意识到,仅靠对产品本身污染的“末端”控制已不适应实际需要,于是纷纷制定了有关产品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必须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PPM(Processing & Product Metnod)标准。在乌拉圭回合签订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中,对PPM的境外实施作出了突破性的规定,即如果这种PPM标准影响产品功能,进口国有权限制不符合本国
PPM标准的产品进口。(2)有关包装贮运的环境限制措施。这是指对包装物的成分、可再装性、环境标志图案以及运输中有关危险品不得靠岸甚至不得运输等方面的规定。(3)有关产品成分、性能及使用的限制性措施。这方面的限制涉及面较广,包括的内容也多,而且经常变化。例如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要求进口花生中黄曲霉素的含量不得超过20%;法国禁止含有红霉素的糖果进口,等等。
(三)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1)从表现内容看具有合理性;(2)制定形式上看具有合法性;(3)从保护对象上看具有广泛性;(4)从保护方式上看具有隐蔽性;(5)从实施效果上看具有歧视性。这些特点极有利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当前,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已成为最重要的壁垒之一;从发展趋势来看,无疑将是未来贸易保护主义的主题。
二
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这样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发达国家的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因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常常被拒之于发达国家国门之外。这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国际环保标准是极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较落后,环保水平还比较低,致使我国许多产品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而受到冲击。例如,在我国的瓷器出口中,经常发生金边和蓝边瓷器退货事件,据称是因金边材料中含汞量超标,蓝边材料中含铅过高,危害健康;我国的一些食品因质量问题特别是农药残留量和其他有害物质超标而面临出口危机;我国的冰箱、空调等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使用氟利昂制冷剂,违反了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到出口限制;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国实行环境标志而受到冲击;1998年,我国输美木质包装由于含有天牛而受到限制,随后加拿大、英国也迅速对我国木质包装进行限制,等等。我国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过程和方法、包装贮运、组成成分及性能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利环保的因素所造成的贸易国禁止进口、退货和索赔的案例非常之多。这些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正常的出口贸易,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效益,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全面抢占广阔的国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打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为此,我国需要全面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实施国民经济的“绿色”战略。
(一)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培育绿色经济行为。打破绿色壁垒,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并非只是一件涉及企业及有关部门的事情,它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与在世界市场中所占份额、改善我国国际贸易环境的大事,它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为此,(1)需要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使国民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以使国民树立起绿色经济意识与绿色经济预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从事伦理投资。(2)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国民。实现我国经济的“绿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可以利用我国新兴的彩票市场,通过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彩票,筹集“绿化”资金。
(3)为保护“绿化”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为此,应该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排污者和破坏生态环境者得不偿失,加大其外部不经济性运作的成本。这包括经济成本、违法成本及刑罚成本,充分体现法律的刚性约束。通过严格的执法,使企业生产经营者确立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必受到处罚的因果联系,最终形成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高的预期成本。
(二)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1)建立各级绿色组织,实施绿色管理。从全球来看,绿色组织始建于70年代的英国,此后在世界各地逐步普及。我国于1993年初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于1994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因此,我国可以绿色食品为突破口,在绿色食品业初具规模后,成立综合性的绿色产品管理组织,即可以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下面专设一个绿色产业发展司,统管全国绿色产业的规划与布局,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指导、监管,使其发展有序、迅速推广;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组织。(2)建立绿色产业基金。通过政府财政划拨一部分资金以及企业排污费的收取,包括前面提到的发行“绿化”彩票所筹资金,建立绿色产业基金,对绿色产业企业的绿色产品开发进行直接投资,或用投资控股的方式,对那些和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积极渗入,调控它们的生产经营方式,促使其走科技进步(采用绿色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予以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主权。(4)实施生态工程。在绿色产业的生产基地所在地及周边区域实施综合治理,做到“源头控制、流域治理、小区优化”,关、停、并、转一些污染企业,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收取排污费,督促业主不排污或少排污;按照“植被最大化”原则,多栽树种草,增大植被的覆盖率,为绿色产品的生产乃至加工、贮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一种农业模式。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基本理论观点上认为,农业生产活动是生态圈中生态运动的一个有机过程,是生态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因而运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不仅必要而且可行。(2)在历史继承方面,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和工业化农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成果,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农业产出低和工业化农业高消耗、高污染的缺点。(3)在技术设计思想上,强调运用生态学理论指导设计农业生态系统。(4)在产业结构上,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平衡的大农业结构。
(5)在效益问题上,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6)在发展问题上,主张通过生态农业推动农村社会的持续全面发展。总之,生态农业的核心思想就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有效、持续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以积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态农业应是我国发展绿色食品的主要力量,应该大力发展。
(四)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所谓生态工业,是指合理地、充分地、节约地利用资源,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工业模式,是一种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这种模式与传统模式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力求把工业生产过程纳入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系统,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工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和程度的基本标志,实现工业发展的生态化。它体现的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工业应是我国发展绿色产品的有生力量。
(五)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制度。(1)进行绿色认证。1995年4月
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国际环境检查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欧盟也随后启动了名为ISO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就不予市场准入。ISO14000是国际性的标准,适用于一切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它所要实行的是以预防为主的办法,它要求企业实行全过程的控制,通过采取无污染和只造成轻微污染的工艺,即所谓的“清洁工艺”,达到杜绝环境污染的目的。如果寿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评定,改善环境影响和减少环境负荷,这个企业便可称谓“绿色企业”,应授予相应标志,所生产的产品无疑也是“绿色产品”,也应获得某种标志。有了这张“认证证书”就表明该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效果是良好的,也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一切国家正积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认证。(2)采用绿色标志。它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以表明该产品不但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均无损害。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保标志”等。美国也规定,从1995年6月1日起,凡是出口到美国的鱼类及其制品,都必须贴上有美方证明的来自未污染水域的标签。目前,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绿色环境标志制度,要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必须在申请和审查合格并取得绿色环境标志以后方可进行。为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取得进口国的绿色标志。为了消除各国在环境标志上的不同取舍,保障环境管理系统的一致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出台ISO14020标准,制定国际统一的绿色标志。无论如何,这都将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绿色壁垒。为企业取得国际统一的“绿色通行证”创造条件应是我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策略。要打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实施经济的“绿化”战略,除了宏观政策的支持与中观层面的努力外,还要立足于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活动。为此,需要出口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所谓绿色营销就是企业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目的不仅是满足国际市场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需求,而且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同时企业也将获得不间断的利润,使跨国经营可持续发展下去。企业的国际绿色营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搜集国际市场“绿色信息”。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国际绿色市场调查,搜集绿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相关的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相应的国际绿色市场。绿色信息包括:绿色消费信息、绿色资源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生产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文化信息和绿色竞争信息。(2)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是绿色营销的基础,也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关键。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进行绿色设计。应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二是实施绿色生产。应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其关键是要保持产品的清洁与卫生,不危害人体健康。三是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要取得国际环境标志。突出企业产品鲜明的特色或个性,扩大国际知名度,创造绿色品牌。四是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绿色包装制度的要求,采取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3)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产品在其开发的过程中,增加了企业的原料、技术、“三废”处理等方面的成本,加之绿色包装、绿色促销等活动的费用,绿色产品的定价一般比同类非绿色产品的定价要高一些。至于绿色产品的具体价位,企业还要根据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定。(4)建立国际绿色渠道。为了使绿色产品顺利送达国外消费者手中,并且防止仿冒,企业要沟通、建立可靠、畅通的国际绿色分销渠道。选择有信誉的批发商、零售商,设立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商店或绿色连锁店,开展生态商业销售活动。(5)开展国际绿色促销。出口企业要利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及公共关系这些促销手段,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在促销中,企业尤其应注意尊重销售地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的生活习俗,避免违反社会禁忌。
收稿日期:2001-01-31
第四篇: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年论文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论文作者姓名: 学
号
徐亦达
2008241051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许红(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 2011年07月 01 日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总体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食品信心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具体地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从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来看,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对它们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80%,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从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
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某些商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该商品的出口会立即出现停滞,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从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来看,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还将增加有关的检验、测试、认证和公关等手续以及相关的费用,从而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大大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出口效益日渐下降。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来看,由于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因此,必须恰当处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冲击。
目 录 绿色壁垒的背景及现状...........................................................................................................4 1.1 1.2 1.3 1.4 2 绿色壁垒的概念...........................................................................................................4 绿色壁垒的分类...........................................................................................................4 绿色壁垒兴起的原因...................................................................................................5 我国目前对于绿色壁垒的应对情况...........................................................................5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7 2.1 2.2 积极作用.......................................................................................................................7 消极作用.......................................................................................................................7 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8
结
论...........................................................................................................................................9 参考文献.........................................................................................................................................10 绿色壁垒的背景及现状
1.1 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简单说来就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本国公民的健康和本国环境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严格说来是我国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词,属于不断发展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的绿色壁垒概念,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立场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我认为,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1.2 绿色壁垒的分类
绿色壁垒分为很多类型,具体有:
1)绿色关税制度:进口国对可能造成环境威胁及破坏的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附税。
2)绿色市场准入制度:进口国以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违反有关国际环境公约或国内环境法律、规章而采取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措施。3)
二、“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 “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以及环境贸易制裁。一国怀疑进口产品的低价是由于接受了来自于出口国政府的环境补贴或未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对进口商品采取的一种限制措施或给予相应的制裁。
4)推行国内PPMs标准:推行国内PPMs标准及其他环保标准。PPMs是'PROCESSING &PRODUCT METHOD',的缩写,是对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所制定的特定环境标准。有的国家生产技术水平较高,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这些国家制定了较为严格的PPMs标准以及其他一些近乎苛刻的环保标准,要求进口商品必须达到。
5)强制性绿色标志(签)强制要求ISO 14000认证:强制性绿色标志(签)、强制要求ISO 14000认证等。绿色标志(签)、认证制度本身是非强制性的,各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决定是否申请,但是如果进口国政府把通过认证规
定作为进口商品的必要条件或国内企业对外合作的必要条件,对于想要出口到对方国家的产品来说,就必须选择通过认证,取得标签这条路。
6)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绿色贸易壁垒有很多是针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而设置的,为了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进口国政府不惜重力研究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检验制度和繁琐的检验程序,利用其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条件对进口货物实施检验,使进口货物难以通过。7)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强制性措施。
1.3 绿色壁垒兴起的原因
绿色壁垒兴起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发展导致的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营造绿色文明的新价值观念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人们对不污染环境、健康无害的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将环境问题与贸易条约机制紧密挂钩,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保持其在国际多边经济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种以“环境保护”为名义,在国际贸易中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
1.4 我国目前对于绿色壁垒的应对情况
我国因为加入WTO组织的时间较晚,对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很多惯例和条款理解并不充分,再加上绿色壁垒的兴起时间较晚,使我国很多出口贸易企业忽视了绿色壁垒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在出口贸易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以农产品为例,在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都认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会明显增加出口额,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生产量第一大国。例如1999年中国谷物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2%,油菜籽占23.8%,花生占38.2%,肉类占26.3%,烟草占34.9%,水产品占29.5%。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比例极低。200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163.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62.9%,位于世界第9位,居美国、法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英国之后,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6%(1990年为16.2%),占农业总产值的5.4%(1990年为6.3%),占农产品成交总额的10.9%,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5583亿美
元)的2.93%(1990年为2.43%)。中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农产品出口额为46美元(2000年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市场人均农产品出口额差距极为悬殊,大约在400~500倍之间,是世界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
山东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省,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去年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高达44.7亿美元。然而入世之后,出口产品屡被退货的现实,却给了这个出口大省当头一棒。省外贸厅副厅长阎兆万说,加入世贸组织前,山东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很少被退货,并且一直利用价格优势稳定占领着国际市场。本来我们以为随着入世后国外关税壁垒的打破,山东的农产品出口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但没想到遭遇了更加严格的贸易保护和技术壁垒,继日本查出了我们的出口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后,欧盟国家也出于食品安全原因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出口进行封关,仅此一项就使山东省的8万农户和加工出口企业大幅减收。
据介绍,今年1月欧盟停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后,给山东全省的外贸出口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失。欧盟宣布停止进口后,不仅使这个省的畜牧、水产等相关产品的出口量大幅度下滑,而且引起了挪威、匈牙利等国的封关,日本、韩国、沙特阿拉伯等国检验标准的提高,增加了全省动物源性食品出口的难度。尽管欧盟封关仅仅几个月时间,却造成了全省相关出口产品的大量积压,由于出口产品所针对的消费市场不同,退货商品在国内难以找到销路,使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了困境。据有关统计表明,山东省仅兔肉一项,库存积压量就达2500吨,欧盟封关直接影响全省出口创汇高达3亿美元。
反观我们自身,面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我国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难以应付对手新的撒手锏;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管理观念与手段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参与国际竞争的营销体系的建立准备也不充分;在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面前,我们仍准备不足,特别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太低,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
打铁还得自身硬。加入世贸组织后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已经表明,决定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是价格,而是质量。尽管入世后国外加大了技术封锁的力度,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这其中虽然也有贸易保护的因素,但毕竟我们的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安全标准不过硬,被人家查出了问题、揪住了“辫子”。因此,只有尽快实现农产品生产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建设,才能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真正变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2.1 积极作用
1)绿色贸易壁垒对于国际贸易而言,是某些发达国家用来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的手段之一,但是对于保护全球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2)国际绿色浪潮的推动不仅有利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我国采取各个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局面;而且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的有效工具,通过运用绿色壁垒,限制甚至有害于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的贸易,保护人类健康,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3)有利于促使我国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进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发展无公害产品,而且如果执行国际标注化组织的系列标准,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能达到较高标准企业的发展,淘汰低环境标准和不合格产品,促使优胜劣汰,从而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4)绿色壁垒是维护国家基本安全的重要武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害人类生存与活动所领带的自然支持系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尤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对所有国家的安全都构成现实威胁。因此,环境安全是最根本的安全问题,环境安全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及经济安全等相互联系,互相作用,构成完整的安全概念。
2.2 消极作用
1)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根据我国现状,许多出口商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制定的严格标准,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设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外贸出口行业如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等的出口总量、出口市场、出口范围、出口增长速度、出口效益等方面均产生较大冲突 2)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大多以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达到该标准及获取该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还增加了有关的检验、检测及监督等手续并且增加了相关的费用。加之我国在外包装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对包装还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因此,各项费用将会大幅度增加,是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大提
高,进而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3)造成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不稳定
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本身存在着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以至于,我国的出口数额遭到限制。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到我国内部的经济稳定性,继而,影响到我国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稳定,不和谐。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二十一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必须使国民树立绿色意识,增强绿色观念,自觉维护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壁垒。
1)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
2)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被称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是标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标志。为了使环境标志的管理规范化,把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我国在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时,应尽快制订环境标志管理条例,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3)进行绿色认证。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国际环境检查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TSO9000系列质量标准;欧盟也启动了名为ISO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没有达标,就不予市场准入。由于该系列标准具有保护环境和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双重作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了使企业及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应通过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推广使用。应制订实施这种标准的管理法规,使工作规范化,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认证。
4)加强认证机构建设,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迸一步加强ISO14000认证机构建设,提高认证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认证主体的服务功能,扩大认证范围,提高认证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加强与更多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实现国际互认,为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5)搜集国际市场“绿色信息”。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国际绿色市场调查,搜集绿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
相应的国际绿色市场。绿色信息包括:消费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科技信息、法规信息、组织信息等。
6)开发绿色产品。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正推动着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据预测,绿色产品在未来的10年内将主导世界主要工业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1)进行绿色设计。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2)实施绿色生产。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3)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要取得国际环境标志,创造绿色品牌。(4)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要求,采取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
7)加强国际合作,抵制绿色保护主义。当前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实质是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开展南北对话,树立全球经济思想,力争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要坚持发达国家多承担义务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对其工业化进程的环境欠账和现行的高度密集生产及奢侈性浪费带来的环境后果负责。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反对发达国家动辄实施环境贸易制裁;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8)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政府与企业应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国家应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产品给予扶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入国际竞争行列。9)研究发达国家的贸易制度和运作方式,及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采取的战略措施。从他国的经验中找出我国可借鉴的内容,为确定我国的绿色贸易战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组织有关的政府部门和科研部门组成强有力的研究队伍,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系统研究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以及相应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为应对绿色壁垒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结 论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势头和给我国对外贸易的阻碍,我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首先应当不断提高环保自控能力,防患于未然,从思想上重视出现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以及住口或对产品的环境要求。企业也应当未雨绸缪,积极整改可能影响产品环保要求的多个环节。我国也应当完善救济体制,消除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促使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达到贸易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姜芳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财经2003(1)2)施用海
邵宏华;应对新贸易壁垒【J】商场现代化2003(3)3)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龙源期刊网;商场现代化 2011年第二期
第五篇: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分析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分析
[写作思路]: 1绿色壁垒的形成原因
2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3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分析对策
内容摘要:
当今的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是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障碍。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虽然只是近10年的事,但目前已日趋全球化,并呈加快发展的态势。这种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特别是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是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
和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本文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成原因,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分析对策
关键词:绿色壁垒;贸易保护;环境保护
1、绿色壁垒的形成原因
1.1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是指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验制度及绿色补贴制度。
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产品的进口,为本国市场提供有效的保护屏障,同时
由于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关税政策相比较,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1.2绿色壁垒形成的原因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最典型的案例是1991年美国禁止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事件。任何贸易政策的形成都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绿色壁垒也是同样如此。
1.2.1主观原因。二战后,贸易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潮流,随着GATT和WTO所主持的多轮谈判的不断深入,世界关税得以大幅度下降,关税的保护作用大大削弱。但与此同时,贸易自由化进程也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矛盾,加强了各国间的贸易竞争。但是,在这一新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从关税壁垒向非关税壁垒转移。由于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因此具有极强的隐蔽行,而发达国家凭借着健全的
法律制度和先进的检测设备,纷纷实行了严格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的企业。
1.2.2客观原因。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变得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对不污染环境、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也为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在70年代,美国成立了两个青少年环保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绿色组织纷纷成立。这些绿色组织及绿色政党的不断涌现,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的言论和行动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和有关政党及其领导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涯。因此,许多政党开始把环境保护政策纳入自己的政策体系,使环境问题政治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经济和贸易领
域。同时,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受到国内有关产品生产商的压力,一同促进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
各国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国家利益的差异,是绿色壁垒产生的另一个客观原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技术水平较高,其环保要求和标准也较高。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根本无法达到发到国家的环保水平,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绿色壁垒。
2、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绿色壁垒的日益盛行,已经影响我们越来越多的贸易领域和产品。我国继成为国际反倾销的重点指向国之后,现又成为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主要限制国。因此,我国的出口贸易即将出现一个发展的“瓶颈”。据统计,仅2005年,我国遭受绿色壁垒限制的出口贸易金额近500亿元,严重影响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比如纺织品。现在发达国家采取绿色壁垒,在无形中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从而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2.1.1环境关税制度。这是绿色壁垒的初期表现形式,即进口国以环境保护为由,对一些影响生态、污染环境的产品除征收正常关税外,再加征额外的进口关税。这实际上是一种环境进口附加税,其直接结果就是造成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降低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自2003年起,日本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此外,日本在采取全面禁止进入措施的同时,强化对进口商品的关税,实施近400%的高关税,使进口大米完全丧失了价格优势。
2.1.2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又叫生态包装,是指要求进口产品利用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者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1998年9月,美国农业部签署一个法令,要求来自中国的木包装必须有检验和检疫标志,否则不能出口到美国。如果违规,整批产品不准进入美国市场,或者在美国监视下销毁,一切损失由中国负责。这样我国出口有木包装的商品必须达到其绿色包装标准,这就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检测设备,这无形中使企业产品价格上升。无疑,这又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1.3环境卫生检验制度。环境卫生检验制度是对于产品病虫害、有毒物质进行检疫的制度。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现各国以此为借口根据本国实情,制定不同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这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企业而言,一方面要收集各国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另一方面,为打入国际市场须
引进生产和检测设备,势必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我国素以“陶瓷王国”而著称,但在美国陶瓷市场上的占有率份额仅为日本同期同类产品的1/10,其主要原因是美国认为我国陶瓷中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铅含量严重超标。
总之,由于绿色壁垒涉及到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设计到出口检验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环保控制,而我国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生产设备陈旧、检测设备落后,其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需对各个方面进行改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2.2降低我国进口商品的环境质量
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设置绿色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另一方面鼓励其本国的跨国公司将一些污染和破坏环境的生产通过“国际产业转移”转向发展中国家,把消费污染拒之门外,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双重损失。近年来,国外一些
废旧的船舶、汽车、电缆、电器等工业垃圾的进口严重污染了环境。我国作为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在伴随外资大量涌入的同时,少数投资者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污染处罚,利用我国宽松的环境标准,投资兴建污染密集型企业。2001年,中国利用外资的11,515家企业中,污染密集型企业达3,353家,占总数的29.13%。协议总投资为87.71亿美元。其中污染密集型企业投资为33.27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6.8%。而政府治理环境的成本将远远高于这些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2.3恶化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它们的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大致接近。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
域以外的产品,包括我国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不可避免地与其它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受欧盟制定的“生态标签”和国际环保协会制定的生态纺织品认证的影响。我国不符合“绿色”要求的纺织品大约在15%左右,并有大批出口纺织品服装因未通过生态检验而遭退货。围绕着“绿色”贸易摩擦的频发,我国政府和欧盟进行了多次双边谈判,这势必影响涮边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
3、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分析对策
3.1政府方面
3.1.1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乌拉圭回合作出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规定一些基本条款,其中包含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
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一些条款和国际组织的协议,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歧视政策。同时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关于环保条款的制定,拒绝接受超过自身能力的条款内容以保护我国自身的利益。
3.1.2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保标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环保法规与标准尤其是与经贸有关的尚不健全,与发达国家距离甚远。同时环保法规与贸易法规缺乏协调一致,环保法规中缺少配套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偏低。为了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应尽快以国际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修正我国不适应国际绿色贸易发展趋势的环保政策,完善绿色环境标准制度。
3.1.3加快检测队伍的建设。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加大对检测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投资,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指标体系。目前,全球已有近万家企业获得ISO14000国际认证,而我国只有200多家,差距十分明显。在当今国际贸易
中,利用和控制标准争夺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检测设备的研究,加快检测队伍建设。鉴于环保标准刚刚起步,许多企业对认证意识淡薄,又很难支付昂贵的认证费用,政府有必要对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费用进行援助,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2企业方面
3.2.1建立新型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改变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实施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减少环境压力。其次,企业的环境管理体制要从传统的环境管理依赖转变为自觉严格依法办事的环境管理法治型。将环境费用纳入成本,使企业被动的接受环境管理为依法自觉约束。
3.2.2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的产业结构,改善经营方式。我国出口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受绿色壁垒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出口产品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经营方式
有关。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成品比重较大,出口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出口产品要女离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处及成品的生产比重;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通道。这样,有利于削减绿色壁垒对我国得外贸月产生的消极影响。
3.2.3增加科技投入,引导绿色生产。从绿色壁垒的缘起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可以看出:一方面,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发到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不可能放弃绿色壁垒。因此,我国企业一方面要将生态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护环境,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缩短将生态环境的新发明用作生产实践的时间,这样才能在最短的
时间内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国出口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绿色壁垒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为绿色营销设定了一个相对统一国际贸易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从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为绿色营销提出了发展要求,这要求企业和政府要把握住机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绿色产品,使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从而走可储蓄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蒙子良.全球性贸易危机和贸易政策的新动向[J].社会科学家,2000,(05).3、徐子州,黄美娟.浅谈“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04).4、曹珂,韦勇全,左芳.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研究[J].经济观察,2006,(02).5、陈享光.什么是绿色壁垒[J].成人高教学刊, 2006,(01).6、邢凯旋,邓光娅.中国应对欧盟绿色壁垒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06,(03).7、刘磊珂.关于绿色壁垒的理性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6,(04).8、李丽.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