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拓展-杜建均
拓展训练心得体会
这次有机会参与公司组织到拓展培训,让作为帝捷这个大团队中每一个分子都参与其中,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深!
本次拓展的目的为了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锤炼员工的意志品德、打破员工的思想包袱,培养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品德高尚的团队。在这短短二天的训练中, 磨练了自己的毅力、锻炼了自己的体魄,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也就是说单单自己的小组成绩好的话不足以最终获胜,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那样才能同舟共济、创造奇迹!
这次训练,大家在两天里,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增强了对彼此的了解。这对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相互的沟通与信息交流等是有利的。在完成项目时暴露了我们很多弱点:刚开始时盲动、草率,忽略了集体的力量,在还没有明确行动目的,没有制定可行的工作方案的情况下,就开始行动,使得原本可以更加轻松合理完成的任务事倍功半,空做无用功;每个项目都让我领悟到不少日常工作中应当注意到的管理方法,首先,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其次,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团队的凝聚力、相互关心、激励、包容、建议无形中使团队更加团结。再次,决策者代表了团队的方向与大局,需要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大局意识与团队意识
本次拓展训练中我们主要是作过了.泰山绳.高V.抢滩登陆.风雨人生路.大脚八.四渡赤水.攀岩.毕业墙等训练项目。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毕业墙”的项目,坚持做好每个队员的保护工作,这就是责任心,这就是一个团结的队伍。大家齐心努力,争取把所有的人全部攀爬过去,大家没有退缩,齐心协力,一个一个的把同事送过去。两天的训练虽然结束了,但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还将不断的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拓展训练所给与我们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
结合实际工作,让我们都在工作中体悟,在体悟中受益,在受益后带入工作中,如何把这次活动心得落到实处,还有四点感受:
1、分层管理、明确领导极其重要。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确定之后,各司其职,有利于明确责任,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既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又思考怎样做好,做事要先做计划,再开展行动。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2、要竭尽所能发挥好岗位作用,岗位优势,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不够而影响了团队集体的进步;
3、在工作中,不要为表面的现象所困扰,有些印象其实是主观的臆想,需要你的耐心和智慧,通过分析、判断,充分了解它的本质,通过组织、协调达到目标,通过沟通交流,才能建立多赢的局面。
4、从失败中我们也得到教训和启示:在工作中,各单位之间需要沟通和信息的共享,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形成力量的整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要知道,只要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总之,这次拓展训练,我们增强自信心,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我想这次经历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带来很大的帮助。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漫长的,一次训练不能解决各种问题。但它给我们以启示,愿我们更团结、更坚强。
第二篇:吴建均工作总结
工 作 总 结
2012年在我们忙碌的工作中充充流过,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伴随着公司的成长,自己也在经历着成长和进步。
2012年算是我取得丰收的一年,在2011年的工作中我所带领的班组在公司班组强制排名中不管怎么努力总是排在最后,没有排在第一的机会,我在2012年工作吸取上年的工作经验带领我的班组在公司班组强制排名中取得非常好的名次,并且排名第一的还有好几次,这是我们D班共同努力的成绩。在这一年里我们班组在生产中,没有任何的质量投诉,产量也是100%的完成,因各方面做得很好我们D班被公司评为2012年《党员示范班组》的光荣称号。这些成绩是我们过去一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今年,2013年我将更加努力的带领我的团队出色的完成公司安排的任务。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和我的班组在很多方面还有不足,还需要努力,还需要改进,还需要学习,我们不还要在不停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争取在2013年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名班长,不但要惯策执行公司领导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去要求员工、监督工员去执行,通过自己的经心组织、协调、沟通和解决问题,为员工、为班组、为公司做实事。无论是作为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还是作为公司的一名管理者,只有用心做事,用心做好自己的事,不论大事小事,它都将会为公司的发展作出贡献。
D班: 吴 建 均
第三篇:拓展训练心得体会(杜海峰)
拓展训练心得体会
2013年7月21日在公司酝酿了好长时间的拓展训练终于开始了,早上6:30分我们都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北大壶飞龙拓展中训练中心。因为从没有参加过拓展训练,对这个拓展训练非常的陌生,所以才忐忑。到达了现场,开始分组并组建小组领导班子,然后还要建立队训、队名和队歌等等,这时才真正的感觉到一定很有意思。然后我就更加的激动和渴盼着立即投入到拓展训练当中。
为期一天的拓展训练在紧张刺激的气氛中结束了,但内心的激动却久久不能平息。回顾在训练中受的挑战和磨练,感受颇深。这次训练,是一次身心的大洗礼,是进一步推动我全力以赴作好各项工作的动力。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思维、一种考验、一种气概。
在训练场上,教练要求我们每个人忘记年龄、忘记工作的身份、忘记生活的环境、乃至忘记性别,我们要抛开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我们的团队有着一个阳光而响亮的名字——先锋队,我们的队训是“先锋、先锋、勇闯巅锋!”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高唱队歌“咱们先锋有力量、咱们先锋是榜样”开始了一天极具挑战的训练。整个训练主要包括四大项目:高空断桥,盲人方阵,电网逃生和攀登“毕业墙”。每每遇到困难和挑战,我们以队训激励和支持着队友,没有责备、没有抱怨、没有放弃、没有抛弃。最终,我们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顺利地通过了重重考验。
拓展训练的第一个项目“高空断桥”,它是一个个人挑战项目,要求队员们在8.5米高的木板断桥上从这边跳到另一边,空间跨度为大约1.2米左右,然后再跳回来就算完成。当挑战者一步一步爬上8米高空之时,心里早已怦怦直跳。尤其是我,先天的恐高症,脚下仅仅是一条木板,而手又没有任何东西可抓,腿不由自主地开始打颤,尽管有保险带,但初次尝试仍心存恐惧,当时都有要放弃的心理,但是队友们一直在给我呐喊助威,鼓励我一定要战胜自已必须坚决完成此项挑战。此时此刻,下面是队友信任的眼神,刚刚的豪言壮语还萦绕在耳边,这个时候不能犹豫,既然已经上来了,就没有退路,下定决心,豁出去了。一跃,成功!大家的欢呼声,赞美声交织在一起,感动着这里的每一个人。通过这个项目,教会我们如何在压力和困难面前调整自已的心态、勇于尝试、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此项任务完成后我们开始了午餐,在午餐之前教练又教会我们餐训。
经过午餐时间的修正,下午训练的第一项是“电网逃生”,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一位队员都穿越由不同面积空挡组成的“电网”,全队触电网累计不能超过三次。项目开始后,我有点发蒙,觉得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经过大家讨论方案,精密布置,最终竟然提前十分钟全部通过。项目结束后,讨论的时候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大家都很兴奋,这个项目主要是体现团队合作精神,互相信任,在自己通过电网的时候,要完全放松,相信同伴,相信自己能克服心理困难,最后都能安全通过,充分体现了团队力量。
第二个训练项目是“盲人方阵”,任务是把大家的眼睛蒙住,分散在一个广场上,寻找一条绳子,然后用这根绳子围绕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这个任务在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简单,但是当所有的人被蒙上眼睛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难度一点也不小,讨论并确定了一个初步方案,开始执行。在中间的时候产生了一些意见分歧,最终队长站出来,统一协调大家完成原始方案。在总结经验的时候,训练老师讲了一句话我非常有感触,他说当大家为了一个目标争论不休的时候,你放弃话语权也许是对完成目标最大的帮助。我觉得这个项目无论是用哪个人的方法都能完成任务,无论是你认为笨的办法还是聪明的办法,只要是坚持到底,都能顺利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要按着一种方法坚持到最后,如果一种方法还没有做完,就换另外的方法,恐怕到最后很难完成。这就要大家听从队长一个人领导,大家齐心协力,相信队长,最后一定会顺利完成的。
本次拓展训练最感动人的项目莫过于最后的攀爬“毕业墙”。看到四米二高的墙壁,我已经两腿发软,但是当我看到同事们一个个都胜利通过时,在一个个同事的鼓励下,我鼓起了勇气走到墙壁下,开始此次征程。当其他伙伴都顺利攀爬后,剩下的一个人更是让我们惊心动魄,通过足智多谋、勇气信心以及团队的鼓励和呐喊声,使得所有同事都顺利“毕业”了。当时眼泪已经在我眼眶里跳来跳去,但是最终的喜悦战胜了感动,让这一瞬间的感动埋藏到了心里,我为自己身为一名商行人而感动骄傲、自豪!
通过此次拓展训练,让我很好的感悟到很多道理。一个团队想要发展壮大,只有紧密团结成一个整体,才可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希望我们以后会多组织类似的活动,使员工们能够不断地升华自我,真正做好“岗位主人翁”!为我们的圆方人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从而实现“创建幸福企业、打造百年圆方”的伟大梦想!
营销部:杜海峰
2013.7.26
第四篇:拓展训练心得-杜国庆
拓展训练心得
三月伊始,公司组织员工进行了一次综合管理培训,在最后一天开展的拓展训练,使我感悟颇多。拓展训练以简单的游戏,揭示了抽象的深刻的道理,让我找回了工作中被时间磨蚀掉却非常珍贵的东西:意志、激情与活力。使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是很坚强的,每个人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都有潜在的能力未曾发挥出来,只要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通过这次拓展活动,我不但结识了很多新同事,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自我进行了总结,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而这些对以后的工作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在赵教练的介绍下,我们都逐渐了解到“拓展训练”的含义,我了解到“拓展训练”具有“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熔炼团队”内涵,是一项来源于挑战极限的训练活动,旨在激励人的斗志,激发潜在能力,创造性的发挥人的团队能力。赵教练总是充满着激情,无时无刻不调动着大家的积极性。刚开始大家都还很拘谨,通过教练的分组、组队、推选队长、队秘、起队名、写口号、编队歌、设计队徽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家有了进一步的互动了解,为后续配合奠定基础。
此次拓展训练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做的最后一个游戏,通过团队配合将三十张卡片按照顺序收集起来,游戏中,一名队员站在绳圈内收集卡片,其它队员对他进行指挥,用言语代替行动。虽然没有完整收集卡片,但在之后的交流中,同事们纷纷感受到:如果我们都能看好脚下的卡片,再多一点信息的交流,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次
虽然没有成功,但在过程中大家的密切合作,共同付出心血,共同珍惜荣誉,在团结中感受幸福,在感悟中得到升华。在整个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的顺利过关而满足,为同伴成功而欢呼。所有的一切,是那么真切,是那么具有合力。即使在整个训练过程结束之后,大家都很累,可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议论着训练中的事情,都感到回味无穷。
总之,通过这次拓展训练,使我增强了自信心,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拓展训练,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我想这次经历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
杜国庆
2012年3月23日
第五篇:杜建: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来江水绿如蓝——漫谈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中蕴含的水文化
杜建
“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种种的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水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也是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水作为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必然会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水在哺育和滋养人类生命的同时,还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正是这些与水有关的智慧型态,丰富和充实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史。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阴阳五行的学说,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的,而且这五行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使得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周流不殆。古人的这种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将水作为五种基本元素中的一种,足见水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无独有偶,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试图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的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从而成为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由此可见,水拥有跨越地域和民族界限的特殊品格,它是人类文明共同关注和探究的一个话题。
我国原始神话中保留了大量与水有关的故事传说,这些神话故事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准备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淮南子》、《山海经》、《列子》、《水经注》、《博物志》等书中都囊括着众多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鲧禹治水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都出自上述神话著作,这些神话反映出先民们试图控制水和掌握水的朴素观念。于是神话故事成为文学创作的不绝源泉,八仙过海、白蛇传、柳毅传书、一碗水、沧海桑田等传奇故事都有神话的影子在里面。行云流水般的文思:古代文学中水文化之剪影
文学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方式之一,也必然和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自诞生之初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与水有关的诗句可谓是俯拾即是,尤其是在那些歌颂爱情的诗句中,水更是不可或缺的诗歌素材。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是很好的一个见证。江河是先人们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水和文学发生关系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水之自然波动,仿佛爱情的波澜起伏;水之浩瀚深邃,有如生活的深沉广袤。
于是,水便自此成为文学表达中的一个母题,也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原型。水是生命的维持者,由此引申而来的水就具有了母亲般的滋养和哺育的意味。“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水一方面象征着母亲般爱护和哺育后代的能力,一方面却也是人的短暂生命的一个隐喻。人的命运和水始终是连在一起的,古人正是凭借着文学虚构和想象的方式,将水这一古老的意象和人自身的命运感觉和生活体验凝聚在了一起。文人墨客们或是借水抒发漂泊无依的孤寂感,或是用水歌颂真挚纯洁的爱情,或是拿水书写绵绵无尽的满腔愁怨,或是通过水生发出青春年华即将远逝的悲叹,或是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寄托在水中,或是在风水占星中力求能够得水为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气魄都能够依凭着水一点一滴地呈现出来。水是哺育华夏文明的乳汁,又是使得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推动力,更是华夏民族生命繁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我们的古人往往想到用水来慰藉心灵的落寞。早在孔圣人的时候就有言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篇》)。当一个人在他仕途失意的时候,就不觉想起了无挂无碍的茫茫大海,这几乎成了我们后世文人共通的一种文化思维方式。唐朝的大诗人孟浩然在他那首著名的诗《临洞庭上张丞相》中也不约而同地依托水作为比兴道出了自己不得志的苦闷与彷徨,“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远望那烟波浩渺、气势非凡的洞庭 湖水,不禁再一次唤起了孟浩然的落魄命运。湖水那股浩浩汤汤的混沌感,正好恰恰映衬出孟浩然当时复杂和矛盾的心境。诗圣杜甫由于直言进谏而被贬去官职,这个时候他想到了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杜甫《曲江》)杜甫在曲江池边,面对着池水,百感交集,还好有温润的池水给这位早已困乏的诗人以休息和安宁的空间,从而荡涤掉一些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郁闷之气。
此外,同时代的唐朝诗人李商隐也发出过,“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这样的人生喟叹,相较于孟浩然,李商隐所处的晚唐已经渐趋衰落下去,昔日盛唐的壮丽辉煌已成为镜花水月的梦幻泡影。李商隐借古喻今,更添几分惆怅。“江湖”和“扁舟”这两个意象都与水息息相关,短短的几句诗却道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既怀揣着一颗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建功立业之心,又向往着功成身退以后去过淡泊宁静的超然生活。五代时期的李后主写下的却是更为悲怆的亡国之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将东流。”(李煜《虞美人》)自古“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礼记•乐记》)再加上汪洋恣肆的江水,愁苦的思绪连绵不尽。同样是水,同样是郁郁不得志,然而在被贬谪黄州的苏东坡的文字中却平添了些许旷达与潇洒的灵动气息。贫病交集的苏东坡来到赤壁,面对着奔流不息的滚滚长江,不禁生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感慨,想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却终究逃不过滔滔江水的冲刷,都随着时间的波涛而渐渐消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苏轼如此超拔脱俗、潇洒旷达的人生境界,其实已经超越了前述孟浩然和李商隐的矛盾心结,将人生提升到了更高的一步。人生即使有太多的失意与不平,比起那有如沙漏般永难挽留得住的水流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水在这里又多了一层更深的意蕴,水不仅能成为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时吟哦的对象,而且水更成就了古代文人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入思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时间是始终流动不居的,而个人的生命却是极其有限的,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3 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内篇·养生主》)个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真知是如此的不对称,个人无常的生命却要面对永恒的时间之流。孔夫子也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这样的人生喟叹。对时光流驶的思考就像是融入古代文人身体的血液一样,伴随着他们人生的始终。诗仙李白曾经写下过很多关于流水的优美诗篇,空明澄澈的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应如此。”(李白《把酒问月》)这样的七言诗句,豪迈奔放的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这样的古体诗句。李白的豪情中却掩饰不出他对生命易逝的淡淡悲哀,在时间永恒的流逝中,人的生命意识也从这绵延不绝的流水中呈现了出来。王维的《山居秋暝》更是这方面的佳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有着画一般的意境,它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淡泊宁静的人生理想的追求。诗中人与物都同晶莹剔透的水互为补充,新雨、清泉、莲叶、渔舟这些与水有关的意象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完美写照。此外,透明的水和诗人空寂的心境正好暗暗相合,全诗充满着空幻之美。
水在古代文化中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蕴育了主客统一的民族思维模式。于是水也因此就有着和其并举的自然对应物,这便是山。山与水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是一体的,直到今天我们说起水文化来前面都爱加上一个山字,好像山文化与水文化的互相融合早已深入到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而又如此的古老深邃。孔夫子曾经有言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壅也》)在气象万千的自然界中,山是稳定的,给人一种屹立不倒的信赖感。水没有山那种固定和执着的外在形象,然而它却是刚柔并济的统一体。而充满智慧的人和水一样都能够洞察事物的真谛,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和乐观的;有仁爱之心的人和山一样平静淡定,他们不会为外在纷繁多变的世界所动摇,宽厚仁慈,不为外物所役使。
山与水这种相反相成的统一品格成为后世文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他们往往借眼前的山水美景,抒心中真挚之情,情景交融,山水合一。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兼文学家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的时候路过渤海,面对着苍茫的大海和巍峨的高 4 山,登临碣石,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开创了山水诗和咏海诗的先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诗人眼中的大海博大雄浑,即使是在秋风萧瑟的时节里,依旧是一派洋溢着乐观精神和灵动气息的景象。山水在这时既成为诗人开阔胸襟的物化,又是诗人理想追求的象征。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是山水人文精神的凝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中山与水相映成趣,诗人登临鹳雀楼,目送楼下波涛滚滚的黄河,领悟到站得高才能够看得远的人生境界,全诗都挥洒着对山水的讴歌。由这首诗也可看出山的意象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有时被“楼”、“亭”、“台”、“阁”等类似的人文建筑景观所替代,可是只有水是那样的纯粹透明,历时千年都不改其空明澄澈、刚柔并济的精神风貌。水是唯一的,自然中很难再找寻到它的替代物了,水独一无二的品质使得其沉积了丰厚的人文精神。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表面看起来是写景状物的诗歌,其实却内蕴着关于水的人格理想。水在这时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意义指向,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人格载体。中国文化中历来都有着对君子的言说,而水则是君子很好的一种象征物,庄子就将君子和水比附在了一起“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老子则直接将水喻为人性中的善,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言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水都成为一种人格力量的象征,而这种人格理想无疑对文学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谓是抒发古人人格理想的典范作品,而文中对水的描写更是令后人称道不绝的神来之笔。“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对不同的气侯时令和自然状况下洞庭湖呈现的不同景象的描写,惟妙惟肖,美不胜收。一面是高耸入云的山岳和楼台,一面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和长江,这正像是古代文人人生境界的两极,山岳楼台隐喻着“居庙堂之高” 5 的济世情怀,而湖水江河则象征着“处江湖之远”的逍遥理想,一面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一面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隐逸品格。于是儒道互补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在山水文学中巧妙地表现了出来,水也无可厚非地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
不光是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频频出现与水有关的意象,古代小说中更是离不开水的。代表着古代小说最高峰的四大名著,无一不是提到了水,无一不是将水置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和叙事脉络中。对于神魔小说的杰作《西游记》,我们先不论这本书中提到了多少与水有关的人名和地名,只是单论唐僧的身世就已经够耐人寻味的了。唐僧因为在刚出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被放入容器中顺流而下,因此其俗名又叫江流儿。水这种文化原型赋予了唐僧以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也为他后来担当西天取经的大任埋下了伏笔。水就像哺育“江流儿”的母亲,进入了水有如进入了母亲的怀抱。同样,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关于摩西身世的记载和《西游记》中对“江流儿”的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个月后,孩子再也藏不住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摩西的父母决计采取行动。约基别把婴孩放进一个用纸莎草做的箱子里,让箱子浮在尼罗河上。约基别没料到她如此一放,竟把自己的儿子放到影响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圣经·旧约·出埃及记》)刚出生的婴儿仿佛一旦和水有过亲密的接触,就等于和整个历史文化发生了莫大的关联,水作为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已经不再局限于自然界中的水,而是同人的生命以及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惺惺相惜。同样是赋有原型意味的水,在两种文化中却是如此相似,其实像这样和水有关的传奇人物还有很多,大禹、岳飞、李冰、荆轲等都是和水发生过密切关联的人物。水真的就如同有一种魔力,一旦与他接触,人的整个人生经历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不寻常变化。
再来看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国古代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着补史的功能,而历史的时间流动性自然和水流产生联系,当我们说出“历史的长河”、“历史的绵延”这样的短语的时候,其实与水有关的思维也就已经贯穿其间了。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战争之一,而这次战争也正是恰好发生在水上,周瑜和诸葛亮等人之所以能够击退曹军,很大原因就在于能够借助于水,对水有着相当熟稔的东吴将士 6 必然要借助这种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古代神话传说中关于人力图控制水和征服水的决心,在这部小说中被再次发扬光大了。水是流动的,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于是水也是最难以把握和捕捉的事物之一,但是我们的古人却偏偏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勇敢地胜任起治理和控制水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有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创举,而小说中对水的利用亦能够显出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就更不用说了,仅仅是小说的题目就能够显示出水的地位来,绿林好汉虽说是要上梁山聚义,但是却离不开水的环抱,这和前面说的山水诗文的妙处是暗暗相合的。没有水的山只能是死气沉沉、缺乏活性的山,同样,没有山的水也是没有韧性和生命的一滩死水,只有山和水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梁山好汉们才能继续进行“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侠义行为,小说的匠心独运在此可见一斑。同样,带着浓厚的社会人情小说色调的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也是与水脱不开干系的,大观园的世界是女子的世界,贾宝玉虽然是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但是也已经趋于女性化,在他身上体现着的更多的是女子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因为贾宝玉是男性,他才更能够成为女子的代言人。曹雪芹将女性的世界和水的世界在无形中勾连在了一起,从而更为小说增添了神韵,增添了一种空明的美感。
四大名著各自属于不同类型的小说范畴,它们各自代表着古代小说中某一类小说发展和演变的成熟形态,而且它们互相之间也是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在特征的。但是水不论是作为创作和修辞的手法,还是作为小说无尽韵味的象征物,水在这些小说中都是一以贯之地以或隐或现的方式存在着。水这种文化符号能够在类型和风格都迥然不同的四部著名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出现,足见水在民族文化思维中的重要性。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水逐渐成为了华夏民族历史文化兴衰荣辱的一个写照。不论是上文提到的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还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我们都能够从中窥测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沧桑巨变来,而水则承载着这些历史文化的记忆一直向前奔流不息。当年被遭放逐的屈原孤独地在汨罗江泮行吟,最后连同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汨罗江的江水之中,司马迁作为一个后人来到汨罗江的时候,想起屈原当年披发行吟江边的人生经历,不禁掉 7 下了感动的眼泪,“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这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于是两个本无关系的大文学家就借助这长流不止的汨罗江水达成了精神的默契,与此同时,作为具有文化象征意蕴的汨罗江不知还能使多少后来的文人墨客的心灵为之震颤。一条江水居然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在惊叹之余不得不让人心生敬畏。岳飞庙和岳王庙坐落于柔媚的西子湖畔,白居易和苏东坡两位大诗人在西湖的堤岸上都曾留下过自己的身影,这些都绝非偶然的巧合,实在是古人表达对水的敬畏和爱慕的种种方式。当我们漫步在苏堤或白堤上的时候,眼前的一汪水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它背后承载着的是整个历史文化的兴衰与荣辱。
当然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水文化特质还远远不止这些,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水文化在数千年更迭不断的文学中的呈现是这短短的篇幅远不能穷尽的。这些文字只能做一个开启古代文学中水文化的窗口,从而使得读者能够从中窥见华夏民族水文化的万千气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自己的视野,看到后世文学中水文化一如既往、不绝如缕的精神特质。水文化正如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一样,它不是历史化的定格,而是不断在随着时间的推衍而愈发放射出夺目的生命之光。
源头活水沁心脾:鸟瞰现代文学中的水文化
在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对水的描述和思索仍在继续着,而且呈现出了新的文化向度。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在理论上有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和打压,但是我们如果深入到每一位作家的实际创作中,大家便会发现,传统文化的根柢在他们的字里行间都能够时时流露出来,而且焕发着新的生命力。这正如刚出生的幼婴虽然连接母体的脐带被截断,但是他回归母体的心是永远不会被隔断的。
周氏二兄弟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关于水的文字,他们的家乡在浙江绍兴,天然的水文化培育了他们对水的喜爱与敏感。鲁迅有很多关于童年宝贵记忆的描写都与水有关,“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这是“我”对少年时期闰土的回忆,回忆刚刚伊始,环境就被定格在了“海边碧绿的沙地”,因而能够与“深蓝的天空”连成一片,水天相接。在这么唯美的环境笼罩下我们的少年小英雄出场上演了一幕看瓜刺猹的精彩剧情。同样是对童年的回忆,《社戏》中的水却又像是在跳着欢快的舞蹈,“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鲁迅《社戏》)又是一次山与水的组合描写,却跃出了传统的窠臼,给水以欢快和活跃的生命激情,孩子们的心同水一样都欢快地流淌着,内心和流水一样载歌载舞,起伏的连山被孩子们不羁的心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熟悉鲁迅作品的人都会发现鲁迅是不经常写这些欢快明丽的景象的,阴郁、黑暗、迷茫和冷峻才是鲁迅作品最主要的色调。然而鲁迅毕竟是有着自己对记忆中美好事物的眷恋的一面,虽然这一面在书写现实中很难露面,但却往往出现在他对于童年的回忆中,而水则成为了鲁迅回忆童年的载体。我们不能否认鲁迅有些阴暗、惨淡和充满复仇精神的文章中也有水的出现,但是水起码能够让鲁迅联系到一些美好的回忆,从而为他阴暗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
周作人充满涩味和简单味的小品文和鲁迅的文章是俨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不过他的文字中也涉及大量和水有关的东西。正如他在《水里的东西》一文中所说,“我是在水乡生长的,所以对于水未免有些情分。学者们说,人类曾经做过水族,小儿喜欢弄水,便是这个缘故。我的原因大约没有这样远,恐怕这只是一种习惯罢了。”不光是水,周作人连同对和水有关的自然人文景观都有着非比寻常的观察和体悟,比如说乌篷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周作人《乌篷船》),再比如他故乡的饮食习惯,“在城里,每条路差不多有一条小河平行着,其结果是街道上桥很多,交通利用大小船只,民间饮食洗濯依赖河水,大家才有自用井,蓄雨水为饮料。”(周作人《雨的感想》),再比如周作人还提到水乡的船店,“我看见过这种船店,趁过这种埠船,还是在民国以前,时间经过了六十年,可能这些都已没有了也未 9 可知,那么我所追怀的也只是前尘梦影了吧。”(周作人《水乡怀旧》)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去引用周作人美文中的句子,是为了说明周作人童年生活中的水,在他以后的人生经历中都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甚至可以说周作人的生命就是和水特别亲近的,鲁迅笔下的水更多的是停留在自足的童年的回忆中,而周作人则把水的印象拉入当下的现世人生去细细品味,水作为周作人在苦雨斋中的一道风景线,成为他自己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从文也自小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身份构造着他心目中的“湘西世界”的时候,水更是他笔下时时出现的亲密对象。如果没有对水的描写,沈从文笔下那些具有自然、健康和完美的性格的人物就好似缺乏了一种灵动的生气,如果没有对水的体悟,可能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也就不会显得如此美轮美奂了。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沈从文这样写到,“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种种的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由此可以看出水在沈从文的整个生命及其创作中的份量有多么的重,即使沈从文远离了他家乡的活水,他的心中也会有一片关于水的天地,那就仿佛是他创作力不竭的源泉,“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的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从作品的主题安排,到创作时的背景设置和人物勾勒,再到作品的语言风格,几乎沈从文创作过程的全部都是离不开水的,离开了水,就像古希腊神话中地母该亚的儿子安泰离开了大地母亲一样。离开了大地母亲的安泰等待他的命运是即将被赫拉克利特扼死在空中,同样,如果沈从文的心中没有了水,他的创作也很可能是干枯而没有生机的。
一提到沈从文,不自觉得就会让人想到同时期的作家废名,这不仅表现在二人创作风格上的相近,更体现在二人对水的描写上。废名确实是现代文学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作家,相比沈从文对人物形象自然生命力的描写,废名更加注重对山水景物和人物场景的描摹。如果说在沈从文那里,对水的书写只是作为凸显人物 10 形象的一个手段而存在的话,那么废名笔下对水的描写就是以水本身为目的的。在废名的小说中,他把景物的描写置于和人物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小说就像一副气韵生动的山水写意图,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尤其是他的小说《桥》,正宛如一幅风俗画,流水所经之处无不是亭台楼阁,花鸟虫鱼,诗词歌赋,风霜雨雪这样的诗意图景。小说在刚开始的第一回中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海边乡村的故事,故事中那两个天真无暇的小孩被失火的村庄所陶醉,“远远的海同山都映照出来了,要不是天上的星,简直已经天亮了哩。”小孩子是全凭直觉判断事物的美与丑的,是没有丝毫功利心的,他们眼中看到的海与火的映照就是一幅极美的图景,这种美是依凭着水的力量才表露得那样自然而然。废名在《桥》中能像古人那样把极平常和普通的景物描写得那么精彩绝伦,而又用普通的民间风俗画般的童年视角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在自由精神上就比传统文学更加提升了一部。当然从中隐隐也可以看出废名对成长流露出的莫名的无奈和哀伤来,这可以看做他对流水与时间的更深一层次的思考。
当然现代文学的作家中与水结下很深缘情的远不止周氏二兄弟、沈从文和废名这四个人,朱自清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中这样写到,“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朱自清虽然知道人生的短暂逃不过时间之流的追赶,人生的一切最终都要消逝到子虚乌有的状态中,但是他的心境却没有古人那般旷达与平静,而是更带着些许现代人的紧张、寂寞与伤感,表现着另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方式。被称为五四时期文学天才的梁遇春也在他的散文中多次写到水,“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梁遇春《泪与笑·春雨》)作者并没有遁入家乡的水土而一去不复返,眼下现实的流光亦是作者要努力忍受的对象,文辞中隐约透出略带一丝残弱的作者却不失生命的韧性的一种精神。
总之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们在对水的描写上面相较古代文人们是更为丰富多 11 样的,他们当然依旧延续着用水来象征和比兴一种生命力量和人生境界的传统,然而他们更把水看成开启回忆之门的钥匙,把水视为一幅美轮美奂的风俗画,把水与自我当下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青春期的伤感和悸动,对年华易逝的莫名哀叹,找不到出路的孤寂与愤懑,冲破旧世界的呼喊与徘徊,都伴着水波律动的节奏一股股地在作家们笔下流泻出来。
结语
水就这样融入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人的生命和创作中。水文化在文学中的呈现并不是说在现代文学以后就已经戛然而止,在当代文学中更焕发出其夺目的生机来。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王安忆的《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清水洗尘》,李杭育的《流浪的土地》,残雪的《黄泥街》、《污水上的肥皂泡》,余华的《河边的错误》,格非的《迷舟》、《山河入梦》,莫言的《酒国》等作品都在不同层面上与水文化发生着或隐或显的关系。
水蕴含的是刚柔并济、自由流转、澄明透彻、厚积薄发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地域、一个社群的人格力量的象征。文学作为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样态承载着这种水的精神,水的精神和文学一样将会伴随华夏民族的始终。水因其自由、因其灵活而历久弥新,历朝历代都涌现出如此之多的文学作品来描写水、赞颂水,但是在这数不清的诗文小说中却又几乎找不出有丝毫的雷同和复制的迹象。因此水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对水文化的文学性的挖掘也是没有穷尽的。“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此言不虚。面对前人已经创下的关于水文化的文学辉煌,我们今天的人没有必要望而生畏,更没有必要产生黔驴技穷式的喟叹。殊不知我们正是站在了文学巨人的肩上,水文化那无尽的宝藏正等待着我们用文学的形式去发现、去挖掘。宋代的刘斧在《青琐高议》中有云,“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我们今天的人虽然没有 用今人今事去代替旧人旧事的意思,但是给哺育我们精神成人的华夏民族的水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