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艾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及分析和总结
艾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及分析和总
结
近几年来,医院大力推广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艾灸就是临床推广项目之一。近3年来外二(骨伤)科为几百名患者进行了艾灸治疗,对它的使用方法,疗效及应用深有体会,现总结如下。1操作方法
1.1传统方法:根据医嘱,在选好的穴位处放上3mm-5mm厚姜片、面积5×5cm2,手持点燃的艾条,灸到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为止,大约每穴位10-15分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便于观察,缺点一是浪费人力,治疗1个患者大约需要1个小时;二是艾灰落下,易烫伤;三是治疗过程中烟雾大易呛咳;四是限制了病人的活动,不便于保暖。大多数病人只能坚持4-5天之后就拒绝接受治疗,影响临床疗效。
1.2目前我科临床应用的方法:鉴于传统做法有上述弊端,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有艾灸盒的临床应用,护士长大胆尝试,积极引进艾灸盒的临床使用。我们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将特制的艾段4-5cm长,点燃后固定在艾灸盒内的固定杆上,姜块3×3 cm夹在固定板上,盖上盖子,艾灸盒四周有透气小窗子,可通过旋转艾灸盒调节窗子透气量大小,从而调节艾条的燃烧,针对不同个体选择不通剂量。
第二篇: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
——抑郁治疗的个案报告 理论基础
心理咨询是指针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对于戒毒学员来说,其戒毒康复治疗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理脱瘾、心理脱瘾和回归社会。而重点和难点是使戒毒学员成功进行心理脱瘾,并使其回归社会后保持良好的操守。心理脱瘾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环节,其主要教育方式就是大量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而回归社会,除去道德规范教育和工作技能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员在心理上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防治复吸。
认知行为疗法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说,认知行为疗法集心理学各流派疗法之大成,其技术基础是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但其对早期经验的关注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色彩,同时其对来访者自我的积极肯定又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其基本观点是:异常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错误认知模式的形成,再以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自我评价,就会成为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再进一步导致不良的行为、不良的反应方式。因而,认知行为疗法具体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认知的重塑,第二步是情绪的转变,第三步是行为的改造。
患有抑郁的戒毒学员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很多毒品具有致幻的效果,这种幻觉往往延续到了日常生活中,甚至改变人的认知。针对这种情况,澄清其认知、帮助其分清楚现实与虚幻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吸毒和抑郁情绪引发的躯体化症状使其自主思维能力和自主运动能力受损。此时其治疗方案要求咨询者要有高度的主动权和操纵权。综合以上特征,具有完整的理论和技术系统以及严格的程序并且要求咨询者掌握全局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患有抑郁的戒毒学员是十分匹配的。基本情况
2.1 个人信息
来访者为南昌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戒毒学员赵某,男性,30岁,未婚,南昌市本地人。
2.2 成长经历
1985年出生,与此同时,父亲开始经商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母亲原为一家私企的行政主管,1991年生下第二个儿子,照顾其到4岁后与人合资经营一家婚庆公司。因而赵某从小家境优渥,吃穿不愁。但父母忙于生意,他出生不久就由奶奶抚养,直到13岁时奶奶去世才回家与父母和弟弟一起生活。赵某从小性格内向、刻苦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父母对他要求比较严格,但还不至于严苛,因此对他的成绩比较满意,尤其是与性格顽劣、成绩糟糕的弟弟相比较时。中考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之后更加刻苦,但成绩反而下滑为中等。高考时压力很大,考上了二本。父母都觉得可以接受,但他决心要考上一本,于是复 读一年,最终仍是二本,并且成绩还比应届时低了几分,赵某无奈接受。在外地读大学期间,开始吸食摇头丸。大四时,赵某越来越差的脸色和越来越大的开销终于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父亲发现他吸食摇头丸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动手打了他。然后迅速为他办理了休学手续,送进自愿戒毒所戒毒。戒毒成功后,赵某决心重新做人,完成了大学学业。但考研失败和找工作失败的接连打击使赵某失去了信心,干脆待在家中无所事事。不久后再次开始吸食冰毒,父母忍无可忍,最终报案。赵某于2013年6月被送到南昌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继续戒毒。
2.3 入所表现
赵某入所以来表现良好,虽然有轻度抑郁,但情绪一直比较稳定、配合也很积极。直到去年8月,赵某开始出现终日闭门不出、不说话、不吃饭、不上课、不劳动的行为,并伴有头晕、心悸、失眠等生理症状。随后的心理测试结果也出现了异常。联系赵某的家人并询问其意见后,干警建议赵某进行心理咨询。
2.4 心理测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赵某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性几个维度上均呈阳性,其中,躯体化和抑郁得分更是高达3.92和4.15。埃森克人格问卷结果显示,赵某掩饰性过高,测试结果不可信。
2.5 心理治疗方案
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咨询过程中的进一步了解,初步判断赵某为抑郁。考虑到赵某并非主动自愿咨询,有可能不配合,加之他性格内向、防御性高,不宜采用长期深度治疗。最终咨询者选用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REBT)和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CT)制定治疗方案。治疗过程
3.1 第一阶段——咨询关系的建立(第一次咨询)第一次咨询在2014年10月19日上午9:00~10:00。
赵某进门后,选择了背靠墙的独立座椅(另一个选择是一张与座椅呈90度角的小型沙发),职业敏感驱使咨询者状似无意地问了一句:“更喜欢这个椅子?”他愣了一下,然后点头。咨询者递给他一杯水,他似乎有一些紧张,咬着杯沿喝了一小口。与此同时,咨询者仔细观察了他的外表:瘦而高,但佝偻着腰,脸色苍白,没有什么表情;衣着非常整洁、干净。喝完水后他将杯子用双手握在手中放在大腿上,低着头,向后虚靠着,双脚脚踝交叉。咨询者又微笑着问了一句:“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他又是一愣:“什么?”说出了第一句话,同时抬起了头,咨询者解释:“可以告诉我为什么选择这张椅子吗?”他又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儿,“嗯,我喜欢这个扶手。”通过这种类似于聊天的轻松谈话,我们的咨询开始了。
例行地交代过咨访双方的称呼和保密原则后,咨询者与赵某聊起了他的家人,大部分时候都是咨询者提问、赵某回答,并且回答大都是寥寥数语。同时,咨询者注意到,赵某反应迟钝、听力受损、短期记忆缺陷等抑郁症状十分明显。他的头一直低着,只有在咨询者问他问题的时候才会偶尔抬起来。不久,咨询者发现,赵某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存在很多与已有资料矛盾、前后矛盾或含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在谈到父母对他的管教的时候)赵某:……爸妈对我很好,很关心我……(后来在另外一个话题中无意提到)
赵某:他们(指父母)很严厉,对我总是不满意,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但他们没有……(后来咨询者重复提问)咨询者:你和爸爸关系怎么样? 赵某:很好啊,像兄弟一样!
咨询者:你们平时在一起都聊些什么呢? 赵某:乱聊呗,什么都说。再例如:
咨询者:与弟弟关系怎么样? 赵某:很好啊!
咨询者(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弟弟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啊?现在在哪儿工作? 赵某:好像……是物理什么的吧,现在具体在哪儿工作也不清楚。咨询者:怎么会不清楚呢?
赵某:去年才工作的,那时候已经进来了,没问。咨询者:那弟弟来看过你吗?
赵某:来过很多遍。我不让他来,他这种人一辈子都不该来这种地方。(后来咨询者重复提问)
咨询者:但弟弟还是经常来看你是吗? 赵某:对,其实每次他要来我都不知道呢。
很明显,赵某与父母还有弟弟的关系并不是如他所说的“很好”,他经常不经意地回避与家人有关尤其是与弟弟有关的话题,这种回避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出现。他经常掩饰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细节,他甚至有可能在用“很好”这种高度模糊化的语言来“欺骗”和 “麻痹”咨询者和自己。另外,在谈话过程中,赵某经常使用两个口头禅——“嗯„„”和“怎么说呢”,这是典型的掩饰性话语,目的在于利用这个时间组织语言。
这些不配合的行为是心理咨询的主要阻力之一。第一次咨询的深度和真实度都有欠缺,但也有很大收获。第一,抑郁者通常心情极度失落,自我价值感严重丧失,甚至会失去生存的欲望。赵某虽然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但他还没有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愿意与咨询者交谈,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强烈的生存与成长愿望,这是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根本动力。第二,赵某的心理问题根源很有可能在于他的家庭和成长经历。鉴于此,在本次咨询结束之前,咨询者引导赵某开展了下面一段对话:
咨询者:以前做过心理咨询吗? 赵某:没有。
咨询者:那我再强调一遍,我们的谈话是完全保密的,我绝对不会把今天的谈话内容告诉第三方。
赵某:嗯,谢谢。
咨询者:那么,我可不可以知道,你今天为什么要来这里? 赵某:他们(指干警)叫我来的。
咨询者:你说的是“叫”不是“强迫”,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其实你并不反对和反感? 赵某:可以这么说。
咨询者:很高兴听见你这么说。今天和你聊天很愉快,你觉得呢? 赵某(微笑):很好啊……挺舒服的。
咨询者:既然如此,我看得出来,其实你还有很多话想要对别人说,我很愿意做这个倾听者。一个星期后,我们还有机会见面,你可以想想到底要跟我说什么。
3.2 第二阶段——认知的重塑和情绪的转变(第二、三次咨询)第二次咨询在2014年10月26日上午9:00~10:00。
这一次赵某的精神状态和衣着没有什么变化,但坐姿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他仍旧选择了独立座椅,结合成长经历和他的回答,可能是由于座椅的扶手给了他一定的安全感。坐下后他没有再把杯子捧在手中,而是双手交握,但是这两个看起来不同的动作抽象化后并不存在本质区别——都是形成一个包围圈,将自己的身体与他人隔离开来,这是一个表示缺乏安全感和表达防御性态度的标志。与此呼应的是,赵某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真的不会告诉别人吗?”伴随的肢体动作是他挺身前倾。咨询者以严肃的态度再次申明了保密原则。随后,令人欣喜的变化出现了,他的双腿渐渐分开,背也直接靠在了椅背上,整体看起来没有开始那么拘谨,显得轻松很多。而咨询者将这一信息及时反馈给了他:“看起来你比之前放松了不少啊!”而赵某只是笑笑,整体的氛围进一步放松了。
在随后的谈话中,咨询者发现,赵某的心理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抑郁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或者说结果。其成因和伴随问题主要是低安全感和低自我效能感。事实上,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者贝克认为,自动思维是在特定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中最肤浅的认知,它来源于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每个人都有很多观点,但这些观点都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核心信念发展。为了了解和帮助赵某了解其核心信念,咨询者在之后的咨询中大量运用箭头向下技术进行提问。
赵某:其实我爸妈对我很好。
咨询者:是的,我记得上次你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也记得他们对你也很严格是吗? 赵某:嗯。(皱眉)怎么说呢,我觉得严格没有问题,关键是沟通。咨询者: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赵某:爸妈真的对我很好,在钱上从来没有亏待过我,但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咨询者:那么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赵某: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总觉得他们不够爱我。一出生就把我扔在奶奶家,好不容易能和爸妈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的眼里从来就没有我,只有弟弟。虽然说弟弟年纪小,爸妈关心多一点也是正常的,我也应该让着他一点,但是……(沉默)
咨询者:后来呢,你有没有试着和你爸妈坦诚地谈一次。赵某:没有,我不敢。
咨询者:为什么不敢呢?害怕他们会打你吗?
赵某:不是,爸爸只打过我一次,就是第一次发现我吸毒的时候。他们虽然严格,但从来不动手。(无奈地笑)其实,我倒希望他们动手打我,这样至少说明他们是在乎我的。
咨询者:那到底为什么不敢呢?
赵某:我也不太清楚。就是觉得,如果我说了,就会变成事实,爸妈会更不喜欢我。通过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赵某极度渴望父母的爱,但是这种渴望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事实上,即使父母更偏爱弟弟,也不会如赵某所说“眼里从来就没有我,只有弟弟”。这种主观化和极端化是错误认知的来源之一,因此要针对这种错误认知模式进行 追问和盘诘,于是咨询者采用了具体化、对质和假设检验等技术。
咨询者:根据你刚才的描述,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你的这些想法——就是觉得父母不够爱你甚至眼里只有弟弟没有你——都是你自己的感受,父母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你也从来没有和父母说过?
赵某:的确是这样。但是虽然他们不说,我也不说,不代表事实就不是这样,他们的意思就是这样。
咨询者:没错。他们不说,你也不说,确实不代表事实就不是这样,但也不代表事实就是这样啊?我记得你刚刚说过,你害怕和爸妈说了这些想法后,就会变成事实,这是不是意味着,其实你也知道这些想法并不是事实!?
赵某(抬起头,表情少许愤怒):你怎么知道不是事实,我爸妈我比你更清楚。咨询者:既然你很清楚,那么能告诉我详细一点吗?
赵某:哼,弟弟一出生就可以有爸妈陪着长大,我却要被他们抛弃十三年。好不容易可以回家了,我能感觉到他们对我远远没有对弟弟那样亲密。弟弟犯错了,爸妈会打他;弟弟考试成绩好,爸妈会表扬他;爸爸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弟弟去游乐园。但是对我……(低下头,语气沮丧)总是淡淡的,不打不骂也不表扬,好像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咨询者:那么你犯错的时候,你爸妈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赵某:就是口头上教训我一顿,然后叮嘱一句,你已经长大了,道理也明白,我们就不多说了。还有叮嘱我要为弟弟做一个好榜样。
咨询者: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爸妈的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爸妈并不是不在乎你,只是认为你“已经长大了”,是一个懂事并且有身为哥哥的责任感的儿子,这番话并不是不在乎你,而是信任你呢?
赵某(抬起头,面露疑问):是这样吗?
咨询者:难道不可能吗?可能正是因为信任你,在发现你吸毒的时候,强烈的落差让你 爸爸第一次打了你。
赵某:的确有这种可能。
咨询者:你和你爸妈在年龄和阅历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你的想法不一定就是他们的想法。但是由于你先假定“他们不爱我”,那么自然所有事你都会顺着这个方向去想,就像戴了有色眼镜一样。
随后,咨询者用同样的方法引导赵某对父母的表扬、陪弟弟去游乐园、将自己送到奶奶家抚养等事情进行重新解释。最后,咨询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作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什么时候觉得父母是爱自己的,把这些事情和场景写下来;第二部分是先设定父母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在这个前提下,将自己之前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的表现重新解释。
这次咨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真实度。不同于上一次的掩饰,此次赵某初步自我暴露,却仍然不自觉地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与咨询者产生了冲突。事实上,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这种抗拒和冲突不止出现一次,但是咨询者及时地运用对质和具体化技术,按照既定的方案逐渐改变了赵某的错误认知。另外,根据第一次咨询所得,咨询者就已发现赵某不仅与父母之间存在问题,与弟弟之间也有问题。而在本次咨询中,赵某也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对弟弟的芥蒂。同时,咨询者发现一个疑点,那就是为什么赵某入所一年一直表现良好,去年8月弟弟来看望他后,突然抑郁加重。带着这些收获和疑问,咨询者将下次咨询的方向确定为赵某与弟弟之间的关系。
第三次咨询在2014年11月2日上午9:00~10:00。
这一次赵某的精神状态改善了很多,面色变得红润(据干警所述,过去两周赵某已经开始逐渐恢复进食和上课)。甚至在进门后,赵某主动与咨询者打了招呼,并且笑着说“又到咨询时间了”。显然咨询进展很顺利,而且赵某也开始期待和享受这个过程。在后来的谈话中,他的肢体动作和语言相较于前两次明显增多,并且更加多样。他主动将上次布置的作业交给咨询者,整整5页纸。
赵某:如果不是自己亲手写下来,我都不知道爸妈原来为我做了这么多!咨询者:对啊。那你现在还认为你爸妈不爱你吗?
赵某:不,他们是爱我的,只不过以前我很少注意到。甚至之前我认为的那些他们不爱我的证据其实恰恰是爱我的表现。
咨询者:没错。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 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只不过有的人用错误的方式去理解,结果他就产生了不好的情绪和不好的行为,而那些用正确方式去理解的人就不会这样。赵某(沉思稍许):我明白。
咨询者:不过,你不用过分自责,这种“错误的方式”的形成虽然有你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依恋类型理论,是说婴儿时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看似简单,其实几乎决定着孩子以后能不能信任别人和相信自己。试想一个无助的婴儿,不能得到父母细致及时的照顾,很容易对别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觉得别人不会帮助自己;同时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别人才不帮助自己,慢慢地就也不相信自己了。所以,这不是你的错。
赵某(沉思稍许):我明白,谢谢!我也知道这不是我父母的错,他们毕竟不懂这些。而且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他们也不会舍得把孩子托给老人,我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好的生活。
咨询者:你真的变了很多!我真为你高兴!
通过以上对话可以看出,这份家庭作业促使赵某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做了一个更深刻细致的思考,并成功地巩固了第二次咨询中刚刚建立起来的正确认知模式。
随后,咨询者引导赵某谈起他的弟弟。经过前两次的坦诚交流,赵某的防御性明显降低,开始向咨询者表露自己与弟弟最真实的关系。原来,弟弟小时候顽劣不堪、成绩糟糕不假,但是进入初中后,弟弟虽然依旧贪玩,成绩却名列前茅。初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更是认真学习。这种认真与赵某的悬梁刺股不同,是一种劳逸结合。所以赵某其实一直很羡慕甚至嫉妒弟弟,无论是年幼时因为顽劣而挨打还是因为长大后因为优秀而受到父母表扬,都是他不曾得到过的。反观自己,两次高考失利令他倍受打击;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的困难让他的心情雪上加霜。终于弟弟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父母打电话时那种不自觉欣喜的口吻成了压垮赵某的最后一根稻草,学会吸烟的他发现烟草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在同学的引诱下开始吸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赵某清楚地知道吸毒就如同自杀,但长期以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已经让他不堪重负,他天真地以为可以用这种方法逃避。但是等他发现这种方法犹如饮鸩止渴时,一切都来不及了。不吸食时的生不如死是推力,吸食后的飘飘欲仙是引力,共同将赵某推向吸毒的深渊。
被送到自愿戒毒所后的赵某心情十分复杂,有终于被发现的坦然、有害怕令父母失望的恐惧、有面对弟弟时的愧疚和自卑、有对渺茫前途的绝望,种种负面情绪令赵某知耻而后勇,加上吸食时间不长、毒瘾未深,很快就戒掉了。
咨询者:我能够理解戒毒的过程有多么痛苦,如果是我,我未必坚持得下来。赵某:的确很痛苦!咨询者:你很坚强,也很勇敢!不过既然已经切身体会过这种痛苦,为什么还要吸呢? 赵某:考研失败,工作找不到。这就算了,偏偏那年他考上了大学,嗯,武汉大学。我当时就想,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同一个父母,方方面面的待遇却差那么多。但是我没想到,不公平的还在后头呢!(叹气)果真是同人不同命!(沉默)
咨询者:后来发生了什么?
赵某:后来我还是没忍住,又开始吸,而且这次吸得更凶,冰毒。每次吸完,我都能看见自己风风光光考上大学、毕业,再风风光光考上研究生。
咨询者:那再后来呢?
赵某:后来我爸妈看我的眼神越来越绝望、越来越厌恶,弟弟每次放假回家也和我越来越疏远。终于,爸妈受不了了,就报了案。(沉默稍许)本来打算,老老实实地在这儿呆两年,出去之后他们要是还认我这个儿子,我就回去重新做人;不认的话……就拿点钱,到外地做个小生意。
咨询者:那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去年8月开始,你似乎变得消极了呢?
赵某:我弟来看我,我才知道,人家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大公司聘用了,我……当时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想看看我现在有多狼狈,也让我看看他现在有多风光!
咨询者:那现在你还这么认为吗?
赵某:不。上次在写父母爱我的表现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不仅是爸妈,弟弟也很关心我,我们一家四口虽然分开了那么多年,但也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哪儿来什么深仇大恨。再仔细想想,一直以来面对他我觉得很羡慕甚至嫉妒,确实如此,但他从来没有说过瞧不起我这个哥哥,不过是我胡思乱想。
咨询者:你很聪明,懂得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你的真诚善良让我很佩服!
赵某每一次的打击和堕落都来自与弟弟的比较,这是因为弟弟是与他最亲密的同质个体,加上对弟弟抢走父母宠爱的嫉妒,很容易让他产生“一定要超过弟弟”的想法。因为这种胜 利带来的不仅是心理上的优越感,更有“争得父母喜爱”的现实利益。将对自我的定位建立在他人(父母)的评价和与他人(弟弟)的比较基础上,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我判断标准的外化。而一旦这些外在的标准裁定“你是一个失败者”,弱小的自我就会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这也就是赵某低自尊的原因。与此同时,一系列人生重要事件的失利,让赵某觉得自己不仅永远比不过弟弟,甚至很多自认为力所能及的事都做不到了,对每一件事都抱着“必定会失败”的信念去做,最终恶性循环,形成赵某的低自我效能感。
即使赵某已经认识到了弟弟并无恶意,但他与弟弟之间的症结并不在此,而是自卑心理。鉴于此,咨询者仍然给赵某布置了家庭作业:写下20个自己的优点。
早年的经验令赵某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模式和负面的情绪体验,之后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给赵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长期缺乏家庭沟通与社会交往,压力无处宣泄,最终导致了赵某的抑郁。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与弟弟暗中“较量”、繁重的学业任务、不擅长的人际交往,赵某的心理能量投向各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都耗费巨大,最终却全部失败。这种坚持了二十年的努力和信念轰然垮塌,彻底地压垮了赵某。
由于赵某的错误认知模式与负面情绪体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两者的治疗必须同时进行、相辅相成。虽然这个过程的用时超过了预定方案,但是收获颇丰。首先,通过对其早年经验的重新解释,改变了其两个核心错误认知模式。其次,紧随着认知模式的改变,虽然不能抹去消极情绪的记忆,却让他对现在和未来的态度变得积极。最后,谈话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宣泄的方式,让赵某放下了过去的包袱。
3.3 第三阶段——行为的改造(第四、五次咨询)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治疗,赵某的认知和情绪都有了显着的改善,为了检验和巩固这些可喜的成果,需要将其及时地转化为行为。
第四次咨询在2014年11月9日上午9:00~10:00。
赵某快步走进咨询室,虽然依旧很瘦,但面色红润、带着微笑,腰背也挺得很直。随意地坐下后,手肘交叉放在大腿和膝盖上,身体前倾做好谈话的准备,后来甚至舒适地翘起了二郎腿,目光也不再游离闪躲。
当咨询者问及上次留下的家庭作业时,赵某露出犹豫和担忧的神色,原来是他只写了17个优点。
赵某:虽然我只写了17个优点,但是我已经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羞涩)
咨询者:当然,至少就我所知,你是一个很努力、很坚强、很聪明、很善良、很好的人!不过,我还是想知道,你究竟是只想到了17个,还是不止这么多,但因为一些其它原因而没有写上去?可以告诉我吗?
赵某(羞涩而不安地看着咨询者):其实……不止这么多,但我不好意思写上去。我怕……别人觉得我…… 咨询者:我再次强调我们的保密原则。相信我,我们的谈话内容包括这些作业不会有第三方知道的。
(赵某沉默地低下了头)
咨询者:我能理解你的担忧。如果在社交场合,让我将自己的优点全部数出来给人看,我也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是正常的。但是,话说回来,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情况下,没有利益关系,没有社交顾虑,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只要你写的都是事实,就不怕人说,对吗?(半开玩笑式)以我自己为例,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厚脸皮,因为这是事实,所以我敢说。
(赵某抬起头笑了)
咨询者:好了,说回正事儿。(严肃而真诚)其实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包容,这不仅是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我的自带特征。我相信人性本善,我也相信每一个不美好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美好的理由,所以我愿意包容所有不那么美好的东西。更何况,我们现在是在讨论美好的东西,我很乐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这些优点吧!
在随后的讨论中,咨询者帮助赵某将这些优点进行了细化整合。赵某:我明白,我不比任何人差!咨询者:为什么你现在这么认为呢?
赵某:因为我有这么多优点,很多优点还是周围的人所没有的。
咨询者:那如果拿掉这些优点呢?没有了这些优点,或者换了一个优点,你就比别人差了吗?
(赵某沉默,咨询者安静地等待)
赵某(抬起头,微笑):我知道了,即使没有这些优点,我也不比别人差,因为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没有必要和别人比个高下。
咨询者(微笑):你真的很有领悟力!的确,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优点,而是你根本无 需和别人比较,因为别人即使再优秀也不能替代你。
剩余的时间里,咨询者与赵某用启发法和脑力激荡法探讨了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既有与家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也有与其他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事实上,两者有很多重合与相似的地方。
由于咨询室中难以高度模拟家庭关系,而赵某的外显症状除了与家人的人际关系不良,还有由此延伸出的与其他人(例如:同学、朋友)的人际关系不良,因此咨询者对赵某的行为改造从更为表面化的与其他人的人际沟通入手。最后,咨询者给赵某的家庭作业是:确定一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学员,运用今天所学和他进行交往,并记录下自己所用的方法与技巧和对方的反应与回应,越频繁越详细越好。对于这个作业,赵某显得有点为难,但仍然承诺尽力做好。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咨询是在2014年11月16日上午9:00~10:00。
赵某的外观和精神状态依旧很好,但相较上次多了一丝惊喜的神色,并且一进门就先将作业交给咨询者才坐下。在得知这是最后一次咨询时,赵某表露了遗憾和不舍的情绪。
赵某:我都已经习惯了每个星期天来这里,好像赴一个老朋友的约会一样!
咨询者:很高兴你把我当做一个老朋友,和你聊天我也很愉快,而且得到了锻炼!不过没关系,以后我们还是会经常见面不是吗?
赵某:希望如此。(沉默稍许)那,如果以后我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来找你吗? 咨询者: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很愿意帮助你,但是我更希望你能够自己帮助自己,这样我会更高兴!而且,你不是刚刚多了一个新朋友吗?
赵某(笑):对啊,我也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以前也从来没发现,老张(作业中与赵某进行交往的学员)是这么随和的一个人。
咨询者:没错,这次与人交往觉得困难吗?
赵某:有点小问题,老张是一个比较慢热的人,开始确实很尴尬,但慢慢的就好了。咨询者:那么,如果换一个人,你能不能和他相处好呢?
赵某:我……(犹豫)不知道,不过好像确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咨询者:没关系,慢慢来,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端了。不过,一定要记得,这些沟通技巧只是装饰,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虽然效果并不如预期完美,但是可以看出赵某已经卸下了害怕与人交往的包袱,能够使用这些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甚至坦诚其实与人交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咨询者趁热打铁,将这种状态迁移到家庭中。
咨询者:设想一下,如果你用这种心态和方式与家人主动交流,你们之间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多误会和不满呢?
赵某: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咨询者:怎么不一样呢?
赵某:别人交流得不好就算了,但是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想要放弃都不行。而且,家人太亲密了,摩擦也特别多。
咨询者:所以就更需要交流啊!还记得刚才和你说的吗,与人交往时最重要的是什么?(赵某面露疑问)
咨询者(微笑):是自己的内心。(赵某不好意思地笑了)
咨询者:这样吧,我们模拟一下你们日常相处的情境,你自己细细体会。记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但技巧也不可忽视。
随后,由咨询者扮演赵某的父母和弟弟,与其合作演出了两场心理微小剧,让赵某即时迁移运用了与家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咨询者给赵某布置了最后一次自我检查的家庭作业:在下次父母或弟弟来探望自己时,和他们开诚布公地谈一次。治疗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赵某的抑郁症状渐渐消退了,开始与人交往,也开始正常上课和劳动,并在2014年11月25日进行了心理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赵某在躯体化、抑郁和精神病性三个维度上的阳性症状消失,其中躯体化得分虽然处于临界值1.83,但相较之前情况大为改善,并且生理症状的消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赵某有进一步好转的趋势。赵某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8分,抑郁症状已经基本消失。
2014年11月27日,赵某的父母来探望时,赵某谈起了这次心理咨询,双方相谈甚欢。赵某对父母表示了感激和歉意,并发誓自己这次一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赵某的父母也十分感动,并表示会一直支持他和等儿子回家。5 结论与反思
本次针对抑郁情绪的短期心理咨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抑郁是一种发病较早、病因复杂的疾病,想要根治需要大量的搜集数据、结合身心特征、制定详细的方案,并且需要多方面的全力配合。而作为短期治疗,这些都不能得到保证。同时抑郁病情反复并且病程多迁延,因而往往长期预后不良。所以短期内的成就并不能完全保证抑郁的根治。
第二,虽然咨询者大量采用开放式提问和启发式提问,但在矫正错误认知模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大量咨询者个人的认知方式,短期咨询尤其如此。这样虽然短期内来访者接受了咨询者的认知方式,但长期下来极有可能导致来访者逐渐抛弃与自身原有认识方式不相符的内容甚至导致来访者自身认知方式的错乱,最终功亏一篑。
第三,治疗方案中行为改造的力度不足,易导致治疗效果的消退和心理问题的反复。这主要是由于赵某的心理问题植根于家庭,虽然也伴随着与其他人人际关系的不良,但这种延伸的影响并未给赵某造成过多的困扰,也不是赵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这种心理问题是经历了数十年才逐渐形成并最终爆发,因此行为的改变也需要在家庭的环境中逐渐矫治。而咨询环境与家庭环境相似度非常低,即使取得效果也难以延伸到家庭环境中。另外治疗时间的限制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第四,是咨询者本身的不足。通过整个治疗方案可以看出,咨询者并未严格遵循正式的程序和使用系统的技巧,这是由于治疗受到了咨询者主观经验和来访者客观条件的双重限制。
第三篇:人文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人文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王颖2011A110821
【摘要】人文护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实施人性化护理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临床护理的全过程。
【关键词】人文护理临床应用
人文护理是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尊严,保护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命和创造的总和。即作为护士,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言行,把自己选择的职业道德体现出来,这就是人文护理。它就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当今社会许多人对人文护理的内涵认识不足,片面的强调服务态度和热情程度,没有充分认识到向病人提供人文护理的前提是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又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对医疗硬环境的重视高于对提供入文护理的人的重视[5]。人文护理是医学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护理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过去只重视其生物特征而忽视人文特征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正面临挑战,人文护理作为现代医学护理的一种新模式,正作为一种新理论、新理念在临床实际工作逐步得到应用,其管理理念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健康发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与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维护[8]。1人文护理的含义与重要性
I.1 含义人文护理是指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护理人员对护理对象进行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护理,其本质为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权利与需求、人格 与尊严的关注。
1.2 重要性入文护理服务对象是有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等多层面交织组合在一起的整体的人,因而患者的需求也是综合和多变的。所以在临床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应具备人文 关怀的意识和提供人文关怀的能力。目前,一种体现护患、医护问的温馨、和谐、互助互爱的家庭式人文氛围正被现代模式病房倡导和推崇[6]。有研究表明,国外已将人文关怀能力纳入到护士的九大核心能力范畴内,即解决问题的能力、疾病护理、有效交流与咨询、合理使用药物、辨别病情轻重、评估和使用信息、临床管理能力、社会导向、关怀和信心,指出护士核心能力是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2]。护理工作强调的是在去除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应给予病人精神安慰和健康行为方式的指导,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社会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也符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即尊重自主、切勿伤害、医疗行善、公平正义。
2构建和谐的人文氛围
2.1 营造舒心的医疗环境。做到服务设施人性化,为患者创建一个宽松、优美的环境,让患者感受家一般的温馨。如在病房尽可能地提供一切便民措施:安装电话、电视,及时将开水、可口营养的饭菜送到床头,提供微波炉、针线等等。营造人文理念氛围,医院的服务和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潜在的宝贵财富。
2.2 转变服务理念,创建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护理措施应人性化,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一片真情。实行负责制,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简化工作流程,向患者解释各项治疗及护理、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详细介绍病区环境等等。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个人隐私,强调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做到以患者满意为标准,以患者方便为原则,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有效增强对患者的吸引力,实现护理质量的整体提高。以人为本人展开人性化服务
3.1 做好心理护理制定心理护理路径,培养心理管理人才,在整体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患者的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疾病的康复。改变过去疾病护理型的教学模式使每个护士从接受护理教育的第1天开始就懂得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服务是护士永远追求的目标,并将这一日标根植于她们心巾,在教学计划中应本着“突出护理、加强人义”的原则。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年龄、性别、社会阅历、文化地域习惯运用不同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2 加强健康教育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知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依靠多学科及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工作[11][11]。关于健康教育,国外具备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教育内容从疾病知识扩展到对信念、[15]态度、行为、健康促进等多方面的研究。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患者生理、心理、文化、精
神、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教育[8]。可以采用个别或集体指导方法,通过讲解、板书、多媒体、宣传册等形式,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宣传,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掌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
3.3 延伸护理服务、拓宽服务领域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工作不仅局限在医院,其逐渐走向社区、普通人群,向他们宣传防病、治病的知识,其中其延伸更多的是护理知识与理念,将护理工作走向社会、走向普通人群,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也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我们护士职业的理解与支持,无形中提高了朴情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文护理是当前医院临床护理的必然要求。临床护理中增加人文关怀,充分保障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的满意度上升,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了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推进医院整体建设的不断发展。
3.4 提供个性服务,提升人文护理理念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满足患者更新、更高的要求,是医院一项重要任务。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运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采用移情、倾听、记实 等方式了解患者健康状态、心理感受及其文化信仰和习俗,进而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治疗而异,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
4.1因为护理的对象是人,护士必须学会尊重、理解人,进而才会真诚的关心、体谅人,因此护士要懂得关爱患者,懂得道德规范,具有与人沟通的技能。健康观念的改变使得护理人员必须重视生物、心理、社会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对人的作用,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要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护理心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经济学和护理法律等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具有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爱护生命的淳朴情怀。
4.2加强在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人文关怀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应是连续和规范化的,这就需要每一位护士都应具备向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的能力,临床护理工作中未能关注人文关
[10]怀,对护士来说人文关怀也就是人文护理。因此医疗机构应把人文知识的培养纳入到专
业培训当中,每年有医学与哲学、历史、美学等讲座,并使之长期化,逐渐提高护士人文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文护理是当前医院临床护理的必然要求。临床护理中增加人文关怀,充分保障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的满意度上
升,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了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推进医院整体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青,邓懿文,韦凤嫒.说说零度宽容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管理,2002,6(22):41_42.
[2] 王雯,刘新芝.护理社会学概念.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80-82.
[3] 巩淑惠.人文护理理念现状及对临床应用的启示.实用医药杂志,2008,25(12):1518—1519.
[4] 王羽,卢祖海.医学与人文学[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6):7.
[5]曾莉.人文护理在护理教育中价值与伦理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73—75.
[6] 贾艳玲, 朱丹.人文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6,21(17):76.
[7] 李惠玲.护理人文关怀的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78
[8] 宋立华,张秀琴,王咏梅,等.22所后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65.
[9] 刘慧.人文护理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OLO(O5):145—146
[10] 谢元春.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4,19(1):63.
[11] 雷松蕙, 庄永秀,于惠芳.有效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人性化服务.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2):767
[12] 郑云娣,王菊吾,陆彩萍.人性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3):824—825
[13] 染涛.论护理临床教学中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69.
[14] 张瑞平,董霖.人文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新医学学刊,2008,5(7).
[15] 成守珍.美国医院ICU见闻.巾华护理杂志,2004,39(9):711.
第四篇:PICC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PICC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根据导管质量的不同可以在体内留置3个月~1年,操作快捷,无严重并发症。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能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能迅速稀释药物浓度,避免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该项护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PICC的临床应用
1.1危重患者的抢救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相比,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的优点,并且PICC操作简单,可由护士单独执行操作,当医生进行其他抢救时,为病情重的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1]。
1.2用于烧伤患者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皮肤受损面积大,体液丢失多,休克期需补充大量液体,加之感染、修复期用药时间长,故静脉输液是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PICC为患者短时快速补液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的通路,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2]。
1.3胃肠外营养治疗及肿瘤患者化疗胃肠外营养对于危重患者的治疗具有的重要意义,是肠瘘,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等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的其中一种。而建立起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是临床开展肠外营养的必要条件。PICC输注肠外营养是一种并发症少、有效、成功率高、安全的营养支持方法。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穿刺[3]。
肿瘤患者经常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者痛苦,化疗药物特殊的不良反应及对血管的破坏。由于PICC直达上腔静脉,药物注入后迅速被稀释,从而解除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害,保护了上肢血管网,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无痛性的治疗通路[4]。
1.4 用于胸腹腔积液引流与化学治疗胸腹腔穿刺属于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措施,适用于胸腔里面有大量的积液、大量腹水的患者,若一次性放水量过多、过快,会因胸、腹腔内压突然的降低,使血管扩张了,以及回心血量的减少,从而导致血压的下降,患者会发现有明显的不适,因此需要多次的进行胸腹腔穿刺放液才可以达到疗效。进行PICC置管引流胸腹腔积液,其优势就在于穿刺得危险性较小而且并发症少、并可多次的进行放液。刘杰等[5]在62例的恶性胸腔积液治疗过程中,应用PICC管进行胸腔留置引流化疗,除了其中1例出现了穿刺点红肿,胸腔内积液沿PICC管外渗外,其余的患者都没有发生并发症。廖少萍等[6]对其中43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行PICC管长期留置引流,平均置管的时间达到20~30 d,没有1例出现过腹腔感染、低血压等的不良反应。PICC管在引流的过程中若有患者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可随时的调节速度或关闭其引流系统,不需要进行拔管,还可以随时的行腔内注射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控制胸、腹腔积液的目的[7]。选择应用PICC管做胸腹腔引流,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进行反复穿刺的痛苦,从而还避免了有发生交叉感染的症状[8]。
2PICC的置管方法
2.1静脉选择首选贵要静脉,因它管径粗,静脉瓣少,且在置管体位下为导管头端到中心静脉最短、最直的途径。其次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与头静脉相比较,贵要静脉置管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9]。
2.2置管要领送管中动作轻柔,送管遇到阻力不可强行置,可向后撤导管,轻微旋转或调整方向。穿刺了以后从回血帽观察回血状况,保持住穿刺针的位置,隔无菌巾松止血带,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撤出穿刺针、固定,用肝素盐水抽吸至见到有回血,然后连接好肝素帽以及密闭输液器。穿刺部位放小方纱,将覆盖无菌的透气膜固定好,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穿刺第2d再换膜1次,以后每2~3d换膜1次。导管的护理
3.1 封管液的选择封管液的选择是保证PICC管道通畅比较关键的一环,除使用正压封管方法外,高浓度肝素封管液(25u/ml)较低浓度(12.5u/ml)堵管率低。对于不能使用肝素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化疗的患者,都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在封管之前需要用20m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管,然后再进行生理盐水的正压封管[10]。
3.2 带管回家的护理 PICC留管的时间长,许多化疗的患者在化疗期间歇期需要带管回家。患者带管出院后要注意①穿刺侧肢体后不可进行剧烈的运动,不可提重物品。②衣袖要穿宽松的。②每次洗澡之前用清洁塑料薄膜包裹好穿刺部位上下至少到10cm,以防止浸湿了局部。不能进行盆浴。洗完澡后要尽快用干毛巾把局部擦干。③平时的时候要每星期去医院进行封管两次。④如果发现敷料有污染或者是局部有红、肿、痛、渗出等异常的情况及时到医院去处理。
3.3 拔管的护理拔出导管时的动作要轻,帮助患者摆好体位,仔细的清掉敷料,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在插管的地方抓住导管,与之皮肤至平行慢慢的拔出。拔完后把无菌纱布放置于针孔处,轻轻按压直到不出血为止,然后固定好胶布。观察拔出来的导管尖端是不是完整的、测量管长、并且比较插管时的长度。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4.1机械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常出现在穿刺后48~72 h。主要因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等所致,还包括患者缺乏维护导管的基本知识[11]。女性患者常见。对已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患者,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肿胀部位给以隔湿热敷或使用如意金黄散加绿茶茶水调制糊状外敷并配合紫苏叶代茶饮效果较好。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红外线)照射患处也可以预防性使用[12]。
4.2导管阻塞导管堵塞原因分血凝性导管堵塞和非血凝性导管堵塞。前者是由于血管壁受损或炎症、封管时机、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返流、在管腔内形成凝块或血栓所致;后者是导管管径选择不当,导管扭曲、打折、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粘度异常者、药物沉淀所致。
为预防导管阻塞,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规格的导管尤为必要。穿刺过程中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选择20ml注射器正压脉冲式封管、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时必须每6h用生理盐水冲管一次、对易于发生血栓的患者应用抗凝剂、置入后行胸片检查确认导管有无打折、盘绕或其他受损迹象亦是常采取的措施。如发生液体输入不畅,考虑末端孔顶到血管壁,回血抽不出,此时将导管外端转几圈,避开静脉壁。如血栓堵塞时,注入溶栓药物(尿激酶浓度5000IU/m1)保留20min[13]。
4.3感染感染的发生与无菌技术、不及时换药或免疫力低下有关。临床操作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及时更换无菌贴膜,第一个24h内更换贴膜1次,以后更换贴膜1次/w。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抵抗力[14]。
4.4 导管脱出其常见原因有:护士未能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导管留置中的注意事项,患者随意活动过度造成脱管,护理巡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贴膜松动或有汗液、血液渗出使贴膜脱落而导致导管脱出。因此,置管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导管留置中的注意事项,活动时采取保护性措施。及时观察贴膜情况,如有松动或有汗液、血液渗出需及时更换。导管一旦脱出不可再用。
4.5穿刺点渗血渗液发生原因常见于:渗血凝血机制异常、导管固定不当自由出入穿刺点频繁、穿刺位置选择不当、渗液纤维蛋白鞘生成、患者低蛋白血症期、输液管路不畅等。对前者应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者给予紫外线治疗仪照射,在15cm的距离使用,第1d5s,第2d 10s,第3d 15s,症状未完全缓解可重复照射,合并使用抗生素[15]。
第五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本院对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实例和不良反应报告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综合了头孢菌素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过敏反应占总不良反应的77.78%。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头孢呋辛钠。结论:应关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
头孢菌素抗生素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前言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以天然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um C)为原料而研制成的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C是从冠头孢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培养液中提取的,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即可得到不同的头孢菌素,其化学结构的主核为7一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简称7-ACA)[1]。
头孢菌素类属繁殖期杀菌剂,常用于严重感染、院内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与氨基糖苷类等静止期杀菌剂联合用药常获协同作用。其作用靶位在细菌的细胞壁,故毒性低微,可安全地用于小儿、老人、孕妇和授乳妇。药物的组织分布好,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的品种较多,适用于各种部位的细菌感染。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对各专科常见致病菌的复盖率高,适应证广。不少品种耐胃酸,可供口服,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适用于产酶菌株所致感染。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青霉素类,可慎用于青霉素过敏者。这些均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2]。一 研究方法
随机收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病历及住院用药情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2006年至2009年期间收到的不良反应反馈表中筛选出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物,对其作出统计和分析。
参考资文献资料来源于近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学期刊,采用检索工具刊物如《中国药学文摘》、《药物不良反应题录集》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等进行回顾性调查。涉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事》等杂志中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报道并对其作出分析和讨论。
二 理论研究
2.1 构效关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母核7一氨基头孢烷酸(简称7-ACA)是头孢菌素显示药效的基本骨架,但生物活性评价表明,只有母核骨架而无合适的侧链,它的药效甚微,大量的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头孢菌素类有如下构效关系[3] 2.2 头孢菌素的临床分类
根据药物研制开发时间先后,抗菌谱(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及肾毒性不同,可将头孢菌素分为四代[4],详见表1。
表1 头孢菌素的分类及主要品种
分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吩 头孢拉定 头孢孟多 头孢美唑 头孢唑肟 头孢克肟 头孢吡肟 头孢唑兰
主要品种 头孢硫脒 头孢氨苄 头孢替安 头孢克洛 头孢曲松 头孢他美酯 头孢匹罗 头孢瑟利
头孢唑啉 头孢羟氨苄 头孢呋辛 氯碳头孢 头孢哌酮 头孢米诺 头孢克定 头孢磺啶
2.3 抗菌活性比较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体外时的抗菌活性比较。详见表2。
表2 头孢菌素类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革兰氏阳性菌
++++ +++ + ++
革兰氏阴性菌
+ ++ +++ ++++(*)注:*超过半数的第四代头孢菌素显示对绿脓杆菌的良好抗菌活性。
2.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2.4.1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主要适用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亦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敏感株所致的尿路感染以及肺炎等,头孢唑啉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等口服剂的抗菌作用较头孢唑啉略差。主要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轻症病例。2.4.2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治疗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等中的敏感株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骨关节感染和腹腔盆腔感染,用于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合用,头孢呋辛尚可用于对磺胺药,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耐药的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脑膜炎的治疗,也可用于手术前预防用药。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等口服剂。主要适用于上述感染中的轻症病例。头孢呋辛酯口服尚可用于单纯性淋菌性尿道炎、官颈炎、直肠肛门感染[5]。
2.4.3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感染、肾盂肾炎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盆腔炎性疾病、骨关节感染、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治疗腹腔炎、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如甲硝唑合用,本类药物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亦有效,但并非首选用药。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尚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轻中度感染,也可用于经第三代头孢菌素注射剂治疗、病情已基本好转后病例。需注意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均不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发酵菌的感染。
2.4.4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目前国内应用的是头孢吡肟,本药的抗菌谱和适应症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同,尚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对其敏感的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等细菌感染,亦可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治疗。所有头孢菌素类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抗菌作用均差,故不宜选用于治疗上述细菌所致感染[5]。
2.5 头孢菌素的理论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毒性较低。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哮喘、血清病样反应等,偶见过敏性休克。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类有 5 过敏反应。第一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氨苄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肾毒性,表现近曲小管坏死。静脉注射时应注意高钠血症的发生。尤其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可增强肾毒性,要注意监测肾功能。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都可能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可用维生素K和新鲜血浆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日趋严重的问题是二重感染,偶尔可见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念珠菌的增殖现象,尤其对耐药菌株如白色念球菌和肠球菌。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头孢吡肟为代表,其优点为抗菌谱广及不良反应较少和较轻,其肾部毒性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较前两代有明显的降低,其一般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皮疹和腹泻恶心等消代系统的不良反应,但一般停药后可以自行好转。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大剂量应用时偶尔可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6]。三 结果与分析
3.1不良反应比例
统计2007年 至 2009年期间全院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总数为154例。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45例,占抗生素不良反应的29.22%。详细见表3:
表3:院内抗生素ADR比例
抗生素 头孢克肟 头孢美唑钠 头孢匹胺钠
头孢羟氨苄 头孢他啶 头孢呋辛钠 头孢哌酮钠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头孢曲松钠 头孢替安 头孢西丁钠 头孢米诺 五水头孢唑啉钠 头孢唑肟钠
ADR(例)占头孢菌素抗生素的比例(%)占所有抗生素比
例(%)1 6 1 2 8 5 5 4 2 3 2 2 2 4.44 2.22 13.33 2.22 4.44 17.78 11.11 11.11 8.89 4.44 6.67 4.44 4.44 4.44 1.30 0.65 3.90 0.65 1.30 5.19 3.25 3.25 2.60 1.30 1.95 1.30 1.30 1.30 根据上表分析: 结果得知2007年至2009年期间全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为头孢呋辛钠为
17.78%,表明在应用头孢呋辛钠时应特别注意。
3.2 临床不良反应情况
3.2.1 2007年至2009年期间回收的不良反应反馈表中筛选出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物并对其作出统计和分析。详见表4
表4:院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情况
药品名称 头孢克肟 科室(例)泌尿外科(1)外科(1)
头孢美唑钠 急诊内科(1)急诊(3)
头孢匹胺钠 儿科(2)内科(1)
头孢羟氨苄 泌尿外科(1)
头晕(1)皮疹(5)不良反应表现(例)
恶心(1)皮疹(1)寒战高热(1)
不良反应处理 停药(1)未做特殊处理(1)
停药,给予5%GS+地米10mg+非那
根25mg输注 停药(1)停药,对症治疗(2)停药(1)对症治疗(1)
停药(1)停药(1)头孢他啶 儿科(2)内科(1)药剂科(1)呼吸(3)
皮疹(2)皮疹(1)皮疹(1)
皮疹(1)手足发麻(1)
皮肤过敏(1)皮疹(1)皮疹(1)
突发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伴大汗
淋漓(1)
对症治疗(2)停药(5)
抗过敏(1)停药(1)
立即停药,侧末梢血糖ECG,5%GS250ml静滴(1)头孢呋辛钠 妇产科(1)儿科(1)五官科(1)
妇产科(4)
头孢哌酮钠
消化科(1)肿瘤科(1)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耳鼻喉科(2)急诊(1)
内科(1)妇科(2)
头孢曲松钠 呼吸科(1)皮肤科(1)
头孢替安 老年科(2)呼吸(2)
头孢西丁钠
急诊(1)
头孢米诺 五水头孢唑啉钠 头孢唑肟钠 泌尿外科(1)妇产科(1)内科(1)儿科(1)急诊(1)妇科(1)
恶心呕吐(1)头晕耳鸣,胸闷乏力(1)
腹泻,恶心呕吐(1)
脸部水肿 眼睑水肿(1)
皮疹(1)皮疹(1)过敏(1)荨麻疹(1)面部眼睑浮肿(1)
腹痛,皮疹,恶心呕吐(1)
皮疹(1)过敏(1)恶心呕吐(1)恶心,头晕,心慌(1)皮疹(1)过敏(1)面部红疹(1)
胸闷、心慌、出汗、四肢麻木、头
痛、颜面苍白(1)
皮疹(1)包皮水肿(1)皮疹,瘙痒(1)
风疹(1)皮肤过敏(1)
停药,对症治疗(1)
停药(2)
停药给予地塞米松5mg(1)非那根12.5mg肌注(1)停药(1)皮肤科治疗(1)停药,吸氧,抗过敏治疗,皮肤科
会诊处理(1)停药(1)
静滴地塞米松(1)停药(1)
停药(1)停药(1)
停药(1)静滴地塞米松、VC(1)
停药(1)停药(5)
停药(2)
寒颤、胸闷、心慌、体温升高(1)肌注非那0.5g+静脉地米10g(1)
头痛,牙齿酸痛(1)
停药(1)
根据上表分析: 本院处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多为停药或利用静滴地塞米松和加维生素C来解决其不良反应。
3.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报告
统计2007年至2009年期间全院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45例不良反应表现的分类统计及其分析。详见表5。
表5:院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类情况
ADR(例)头孢菌素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
合计 不良反应比例(%)
过敏反应
4 35 77.78
消化系统 1 4 8.89
神经系统 0 6 13.33
肝肾系统
0 0 0 0
根据上表分析: 本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的过敏性皮疹占总不良反应的77.78%,其次为神经系统占总不良反应的13.33%,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占总不良反应的8.89@,在肝肾系统的不良反应和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在统计期间未有出现。而且在统计得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合用时可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也应对其过敏反应高度注意,避免发生过敏性休克及过敏性死亡等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性反应。
四 讨论
4.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4.1.1 变态反应
抗菌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是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抗菌药物分子结构比较简单, 为非蛋白质, 与ADR密切相关。研究表明,β-内酰胺环、与β-内酰胺环并合的杂环及环上的侧链取代基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ADR。
头孢菌素的变态反应主要有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类似青霉素的休克反应, 可按同样方法进行急救。变态反应又分为速发型(Ⅰ、Ⅱ、Ⅲ型)和迟发型(Ⅳ型)两种。单次用药的ADR多为速发型反应, 是由IgE、IgG 和IgM 介导的免疫反应。过敏性休克也属速发型变态反应, 且均发生在静脉滴注给药后5~30 分钟。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48~72 小时或更长时间出现, 是由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引发。其它类型的ADR 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患者年龄、性别、遗传、代谢、酶系统、病理状态等诸多复杂因素有关。鉴于此类药物应用的广泛性与ADR的发生率和严重性, 临床选用时, 不仅要关注病情与药物的抗菌谱, 还应仔细询问和掌握患者及家族的既往ADR 史、是否过敏体质和近1~2周内用药情况, 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ADR。在用药过程中, 尤其是静脉滴注开始后的30分钟内, 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ADR, 包括停药、干预, 必要时抢救,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对于已经发生ADR的患者, 应根据情况告知今后禁用或慎用某些药物。
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类药物在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 因此, 两类药物之间可致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 其发生率为5%~10%。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约10%~30%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临床应用时须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 慎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并在用药前做皮肤过敏实验, 阴性者须在严密观察下使用, 以免发生迟发性过敏性休克。提示在临床应用该类药品时, 除了严格排除禁忌证以外, 还应随时对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做好用药后的严密监护和抗休克急救准备[7]。4.1.2 胃肠道反应
口服或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 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胀气等不良反应。这是由于多种头孢菌素直接进人胃肠道或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的缘故。经胆汁排泄的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拉氧头孢, 头孢曲松等多引起腹泻、肠炎或伪膜性肠炎。4.1.3 肾损害
肾脏是头孢菌素排出的主要脏器。药物在尿液中浓度可比血浓度高几十倍或更多, 因此, 易造成肾损害。不同的头孢菌素致肾损害作用大小不一。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加重肾损害。
头孢菌素在大剂量应用时均有产生肾毒性的可能, 主要损伤部位是肾脏的近曲小管细胞, 而间质性肾炎较少见。头孢菌素的肾毒性主要是药物浓度导致的, 而非过敏性损伤。静脉注射因避免了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其血浆药物浓度迅速达峰值产生疗效。但血浆浓度过高也可使不良反应迅速发生。第一代头孢菌素肾毒性与其在组织中的浓度相关。导致肾损害的原因可能为治疗前因感染轻度 10 脱水, 用药前未及时补液, 相对血容量降低,药物浓度增高, 另外没有按照推荐剂量分次给药;其代谢产物易产生变态反应且可溶性低。头孢唑啉剂量较大时有一定肾毒性, 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或血尿, 肾功能异常。第三代头孢菌素肾毒性减少, 但头孢他啶有一定的肾毒性, 尤其是原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为明显, 因此该药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进行调整。
输液中加入2种以上药物, 可发生理化或药效学相互作用。头孢菌素致肾功能损伤, 除用药剂量过大外,与合用肾毒性药物如强利尿剂(呋塞米、依他尼酸)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 若原有肾功能减退, 头孢菌素可加重肾脏损伤。一般给药后1周发生, 停药后可恢复, 少数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8]。4.1.4 肝脏毒性
头孢菌素可引起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发生率为1%~11%, 多为轻至中度, 持续时间短, 停用抗生素可恢复。头孢曲松可引起较明显的肝脏反应, 如原发性胆汁郁积、胆囊泥沙样结石等, 尤其在儿童多见,但停药后可恢复。4.1.5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头孢曲松钠、头孢吡肟注射剂可引起精神障碍。在本院研究中发现头孢羟氨苄有一例引起精神障碍,其表现为失眠和喜怒无常,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4.1.6 造血系统功能障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造血系统毒性, 偶见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合用抗凝药直接有关。4.1.7 局部刺激
这类不良反应常与给药途径有关。口服头孢菌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静脉注射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2%, 有的可达5%以上。一些头孢菌素肌内注射后局部疼痛明显, 可使用利多卡因(0.25%~0.5%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溶酶缓解。4.1.8 药物热
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当临床上考虑药物热时应结合以下几点综合分析与药物间的关系: ①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已控制, 体温下降后再上升;②原感染所致发热未控制, 用药后体温较未用抗菌药物前更高;③发热、体温增高, 但一般状况良好, 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④发热伴皮疹或嗜酸细胞增高;⑤停药 11 后2~3 天体温下降[9]。4.1.9 戒酒硫样反应
目前应用有些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饮酒,有时会出现戒酒硫样反应。其反应表现为面红、心跳加快、失神、血压下降、胸闷、头痛恶心等,此反应与头孢菌素抑制乙醛在体内继续氧化代谢有关[10]。
4.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给药方案的选择
4.2.1 头孢菌素类系繁殖期杀菌药,按其性质要求,需要快速地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对其抗菌作用的发挥更为有利。静脉滴注头孢菌素宜将一次用量的药物溶于50~100ml的溶剂中历时0.5~1h滴完,一则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二则可减少药物分解并产生致敏物质;静注给药宜将一次用量的药物溶于10~20ml溶剂中,缓缓注入静脉。
4.2.2 头孢菌素类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当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时,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MIC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加疗效,关键是延长大于MIC的维持时间(T >MIC)。国外的体内、体外研究和动物及临床研究证明,当T > MIC超过40%时疗效较高,反之较差。
4.2.3 头孢菌素类的许多品种具有抗菌后效应(PAE),所以在调整给药时间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加上PAE的时间来确定。头孢菌素类对金葡菌均有PAE,如头孢曲松血浆半衰期可达到8h ,在有效剂量内可维持杀菌浓度达24h;头孢孟多PAE 为3.9h;头孢哌酮PAE为4.6h,头孢唑啉PAE为1.2~4.5h。PAE持续时间越长证明细菌处于抑菌状态越长,经受了非致死性损伤的细菌很难快速恢复活力,从而达到或优于连续给药的效果。目前头孢菌素类多采用1日1次给药方案。如在用头孢三嗪1日1次给药与羟氨苄青霉素1日3次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对比研究中,在脑脊液(CSF)中的杀菌力及CSF正常压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前景更好。同样,对头孢克肟1日1次口服给药与羟氨苄青霉素1日3次口服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对比研究中,也获得相似的治疗结果[11]。
4.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
4.3.1 通常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合用 通常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合用可获得协同抗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常可获得协同或相加作用;而繁殖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可发生拮抗作用;如国内、外研究表明在重危感染中头孢菌素类与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联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而没有拮抗作用,但这两类药物不可混在同一注射容器中应用,因β-酰胺环可使后者部分分解灭活;头孢菌素类一般不与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药等抑菌剂合用,尤其是在治疗脑膜炎或急需杀菌作用的严重感染时。
4.3.2 头孢菌素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
头孢菌素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或组成复方制剂,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其抗菌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复方制剂有头孢哌酮/ 舒巴坦。4.3.3 头孢他啶与万古霉素联合呈协同作用
万古霉素对G+菌很有效, 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毒副作用低, 细菌对它的耐药性发展缓慢, 但万古抗菌谱窄, 对几乎所有的G-菌均无活性。头孢他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对酶高度稳定, 但不足之处是对G+ 菌的抗菌活力较低。临床上两药联合, 不仅无拮抗作用, 还表现出较强的相加作用, 无不良反应, 对手术治疗G+ 菌和G-菌混合感染具有良好的效果。4.3.4 头孢克肟与维生素K1的可配伍性
头孢克肟的结构上不含N-甲硫四唑基或N-甲噻二唑基。研究表明,头孢菌素能以类似香豆素样药物的方式影响维生素K1的代谢, 从而引起凝血酶原减少症, 而本品结构上不具有N-甲硫四唑基或N-甲噻二唑基侧链, 对维生素K1的代谢无明显影响[12]。
4.4结语
综上所述, 头孢菌素类抗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适应证多等特点, 但也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 如过敏性休克、重度血红蛋白下降、消化道大出血等。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用药, 严密监护,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联用在体内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可以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可以增加药效或药物的毒性,所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与其它药物共同联合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参考文献] [1]杨玉 吕培中.头孢菌素的近代进展[J].冶金防痨,1997.7(4):242 [2]张永信.头孢菌素的药理特点和选用[J].上海医药,2003.24(11):495 [3]杨开川,游莉,刘家健,李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构修饰的研究[J].W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 2009,30(4):178-179.
[4]杨立夫.头孢菌素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特点[J].中华医药学杂志,2003.2(12):33 [5]倪瑾莹.头孢菌素类药物比较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4(1):78-79 [6]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 [7]黄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176例不良反应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6(4):167-169 [8]马妮飞.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业,2001,10(3):61-62 [9]柴林青,赵向东.536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警戒,2006,3(2):84 [10]林丽琴.头孢菌素类抗生系的不良反应分析[J].科技交流学会月刊,2001,6(2):46 [11]符红波,郑奕辉,周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3):56 [12]顾觉奋.合理应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J].江苏药学与研究,2002,1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