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播电视学概论doc
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
1初创时期1865—1928年
美国的四大商业广播电视网:
全国广播公司(NBC):成立于1926年,总部设在纽约。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立于1927年,总部设在纽约。
美国广播公司(ABC):1943年从NBC中分离,总部设在纽约。(前三个是美国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成立于1980年,从属于时代华纳公司
美国的广播电视现状:国内商业广播电视网竞争激烈,国际新闻频道间不断角逐。与电视媒体竞争的时期:1970年以后
一注重时效性,广泛性,服务性,参与性,多样性等 二重视对“黄金”时间的合理利用 三开办多套节目四开办多种语言节目五开办专业台转播六加强对外广播
电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电视发明的直接因素是:硒元素光电作用的发现,扫描技术,传真技术的发明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展望:发展特点:a 发展科学技术,巩固硬件设施(电缆-卫星-高清晰、数字-网络);b 深化社会研究,增强传媒功效;c 合作交流,建立传播新秩序。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2 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3 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4 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
二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积极功能):传播新闻的功能2 舆论监督的功能3 传授知识的功能4 提供服务的功能5 愉悦身心的功能
广播电视节目的四大系统:新闻、文艺、社教、服务
广播电视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优势:A 时效性强;B 群众性强;C 易受性强;D 信息量大
弱点:A 难以形成深度报道;B 有些声像无法再现;C 声音图像一纵即逝,不便保存;D 按时间顺序播出,选择性差;E 在语言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的功能:A 宣传政策;B 传播信息;C 引导舆论;D 传授知识;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子系统的构成:
A 新闻。
新闻的报道形式有:
1)现场直播;指与事件发生、发展、结束同步直接播出的新闻传播形式。
2)记录报道;指广播电视记者运用录音、录相设备或使用文字将现场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采访记录下来,经过编辑、制作进行报道的形式。主要以口播新闻和录像录音报道两种形式出现。口播新闻是电台电视台播音员或记者口头播出的新闻,其优点是简单迅速,机动灵活,时效性强,是广播新闻的基本形式,也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形式。录像录音报道是以现场声像为主,配以记者或播音员口语播报的新闻体裁。
3)系列报道: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它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4)连续报道: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种报道多采取递进式机构,每一篇报道既是对前一篇报道的承上,又是对后一篇报道的启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揭示出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
5)追踪报道
B 评论:分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话,四种形式的规格递降。
新闻传播功能的具体体现:1信息传播作用,2导向作用3沟通作用,4监督作用 1 文艺节目的特性:a 兼容性;b 渗透力;c 受众的广泛性;d 节目播出的连续性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功能:a 提供娱乐;b 社会教育;c 普及文艺知识,提高受宗文艺欣赏水平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子系统:
按节目功能分类:a 欣赏性文艺节目;b 知识性文艺节目;c 服务性文艺节目;d 评介性文艺节目
按节目来源分类:a 广播电视独有的艺术品种(广播剧、电视剧等)b 对社会文艺进行加工c 对社会文艺直接播出
按艺术种类分类:a 音乐节目;b 文学节目;c 戏曲节目;d 曲艺节目
社教类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后起之秀社教类节目是指以传播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社教类节目子系统的构成:综合教学、专科教学、应用教学;理论节目、知识节目、特定对象节目广播电视社教类节目的特性:a 教学对象的专一性与广泛性;b 知识传授者的权威性;c 传授内容的多样性、专业性、新闻性;d 教学方式的系统性、科学性、形象性。广播电视社教类节目的任务:a 政治思想教育;b 文化知识教育;c 科学技术教育;d 职业技能教育
服务性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服务使者”服务性节目指那些实用性强,能直接帮助受众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那一类节目。服务性节目的子系统构成:单项型、综合型;信息型、咨询型、技能型、广告型服务性节目的服务内容:a 政治思想服务;b 为受众的生活服务;c 促进产、供、销,为生产服务;d 为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开辟财源服务性节目的特性:a 强烈的功利性;b 传播的重复性;c 公开的劝服性;d 昂贵的付费性广播电视播出广告的原则:a 思想性原则;b 真实性原则;c 艺术性原则;d 针对性原则;e 促销性原则;f 经济性原则
广播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特性及其构成:广播语言的作用:a 播报信息;b 营造节目内容的过渡;c 语言的语音语调可以为广播艺术作品提供特定的艺术情境;d 语言的表述营造了广播艺术作品的情节。广播的音响:广播音响是指出语言、音乐以外的其他声音,包括自然环境的音响,人的各种动作的声音等等。
广播音响的作用:a 原汁原味的音响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感。b 特定的音响能表现时间和空间。c 能够渲染、烘托环境气氛;d 能够表现新闻人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言行举止、刻画人物心理。f 声音有时具有蒙太奇式的功能。广播音乐的作用:a 以独立的音乐节目形式存在,充实广播的文艺板块;b 作为一种有效的编辑手段,使广播节目系统连贯有序。c 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使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广播语言系统的诸构成模式:a 纯有声语言构成模式b 语言+音响构成模式c 有声语言+音乐构成模式d 有声语言+音乐+音响构成模式广播传播对语言的要求:a 广播的语言必须是口语化的语言;b 广播的语言力求形象化;c 广播的语言应该规范化;d 广播的语言应该具清晰的感知性;e 广播的语言应该简洁明快;f 广播的语言应该是质朴的语言
二 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特性及其构成:电视语言的子系统:造型语言
可视性系统:电视语言的符号构成系统:
可听性系统:
屏幕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作用:a 文字提要,加强信息记忆深度;b 屏幕文字可以以打飞幕或其它方式,插入告知信息,保持节目的完整性和接受双方关系的谐调,如果信息是重大新闻,屏幕文字可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c 屏幕文字还能形成听读一体的轻易性,声音与文字同步播出,观众且听且读,很是轻松,比起聚精会神听广播和费力看报纸,屏幕文字明显的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电视语言的语言构成:
a 电视声音与画面
电视中声音的作用:1)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亲切感;2)声音叙述内容具有自由性,能够打破画面的时空局限。3)声音能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心理;4)声音能够发挥结构的功能,使画面连接顺畅自然。5)声音能是静止的画面动起来;6)声音可以创造独立的形象,造成观众的心理互渗性与心理演绎性。
电视中画面的特点:1)电视画面是连续运动的活动画面;2)画面所拍摄的对象是具体实在的,画面能客观的再现现实。3)画面表现的始终是现在时态,是正在进行的情景,具有现场感。4)电视拍摄的对象是经过了选择的,往往打上摄录者主观意识的烙印。5)单个画面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往往可以作多种解释。
电视画面的作用:1)纪实传播。2)形象传播;3)直接传播。
蒙太奇:指镜头的组合关系和连接方法。
蒙太奇的功能:1)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2)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3)创造独特的电视时间和空间。4)形成丰富多彩的电视节奏美。5)表达寓意,创造意境。蒙太奇的类别:1 叙事蒙太奇: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又分为平行蒙太奇,连续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2 表现蒙太奇:以加强内涵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又分为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理性蒙太奇。
b 声画关系的具体形式:
1)声画合一:指电视的画面和声音同时指向一个具体形象的结合方式,特点是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度。
2)声画对位:指电视节目中画面与声音对列,他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的事物的信息,却又有机的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
散文的表现手法:1散文的构思(1)追求形散而神不散(2)散文要力图创造一种意境2散文的语言
电视散文诗歌的导演及表演要求:1拒绝“表演”2叙事特征
电视散文诗歌的画面结构特征:1结构舒缓而富有韵律2构图讲究均衡3色彩造型4注重意境
音乐电视-MTV定义:音乐电视是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以音乐语言为抒情表意方式,以画面语言为烘托的辅助表现形态,给观众以审美的电视艺术片种
特征:音乐信息的关系,不是音乐对画面的单向制约而是复杂的双向制约关系
画面对音乐的制约1题材2体裁3歌词4音乐
音乐对画面的制约:所谓“心理蒙太奇”源自电影蒙太奇语言的一种,其定义为:通过片段的形象,不连续的叙述和跳跃的节奏,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蒙太奇的特长是表现人物的情绪,情感运动之纷繁无序状态,揭示人物的内心独白。
创意:音乐电视的创意是给音乐电视中的音乐形象系统和歌词表意系统创作构思一个视觉形象系统
广播电视广告 :广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和文艺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招贴,电影,幻灯,橱窗布置商品陈列等形式来进行,人们通常理解的广告都是带有经济性质。
播音与主持
播音员:播音是指广播电视大众传媒直接面向听众、观众进行的有声语言的传播活动。播音员的工作特性:a 是广播电视传播的最终实现者;b 是把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再者。c 是联系社会各阶层的桥梁和纽带。d 是规范语言的推广者。
新闻播音的特点要求:a 准确;b平实;c 富有节奏感;
我国的主要播音方式:a 播读式;b 播讲式;c 谈话式
播音语言的一般特点:1规范性2庄重性3鼓动性4时代感5分寸感6亲切感
电视播音:1口播新闻2新闻解说
主持人的定义:1主持人是节目的连接播出者,代表者2主持人是节目的参与者3主持人是节目的组织者和串联者。综上所述,主持人的实质是串播,播讲人员的异化,也就是要求串播,播讲人员对于节目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例如节目参与等形式达到一个更好更高的层次 主持人的特点:1节目的直接播出者、代表者。2 节目的参与者。3 节目的组织者和串连者。主持人的类别:1 综艺节目主持人;2 专题类节目主持人;3 知识教育性节目主持人;4 服务性节目主持人;3 少儿类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的地位和作用:1 有助于改变传播模式,增强传播效果。2 信息社会的听众和观众呼唤节目主持人的出现。3 主持人的出现增强了揭幕的整体性。
主持人的发展和分类:1综合节目主持人2专题性节目主持人3知识教育性节目主持人4服务性节目主持人5少儿节目主持人6新闻性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节目的传播特色:1个性化2人格化3人际性4参与性
主持人的专业素养:1正确的政治思想修养2良好的文化修养3驾驭节目的能力和应变能力4语言表现力
采访:采访是新闻记者通过访问和调查采集新闻的职业性活动,也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素材,新闻材料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
采访的基本任务1客观报道2情况反映3群众工作
采访的准备工作1政策准备2情况准备3材料准备4知识准备5技术准备
常用的采访方式:1找领导交谈2开调查会3个别访问4翻阅材料5直接观察6直接参与7电话采访8隐性采访9随意采访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方式(1)一体化采访(2)分期式采访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1现场性强2协同性强3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大4对采访者地要求高5既是一种采访手段,又是一种表现手法。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任务:1对前期采访进行参谋和组织2把好电视新闻流程的最后一关3对广播电视新闻前期创作再加工4表明电台,电视台的立场和态度。
电视新闻的画面编辑:就是指根据新闻内容的实际,运用画面的合理排列,客观,准确地佐证某一新闻信息
蒙太奇:原意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之意,借用到影视领域中则是形式与内容组合构成的总称。“蒙太奇”的完整概念包含三层意思:第一作为影视片反映现实的构思方法。独特的形象思维的方法,即蒙太奇的思维和蒙太奇的原理,第二作为影视片地基本结构手段,包括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技巧。第三作为影视片剪辑,声画合成的具体技巧和技巧。电视新闻到画面编辑,主要是频道最后这一条的内容。
蒙太奇的功能:1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2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3创造独特的画面时间和空间4形成不同的节奏5组织,综合各种语言符号,6表达意义,创造意境 类别: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
蒙太奇在新租借面编辑中的运用:1熟悉素材,寻找感受,把握总体,2控制节奏,按内容的需要进行组接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特有规律:1不必拘泥于镜头组接的现有规律,应努力形成新闻画面组接的特有节奏2强化“细节”意识,充实画面的信息含量,给观众以更多可看到内容和想象的空间。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一新闻的组合(1)同题集中(2)非同题集中(3)配发言论和资料 二新闻的排列(1)精选头条(2)控制节奏和区分层次三编写标题和提要 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
塑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的要求):1深厚的人文素质,2广播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结构3系统的广播电视传播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现有岗位的业务能力。栏目制片人制:是管理学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实际运用,所谓电视栏目制片人,就是电视制作和发行的负责人,它是栏目制作的核心的主体和节目市场的主体。
电视制片人首先出现在1993年5月1日,当天的东方时空首次出现了制片人这一新词,这意味着以传统的纯宣传管理型向市场效益方向开始转变,以宣传为管理中心开始向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转变。
栏目制片人是栏目化节目的负责人,制片人负责节目,而且在经济收入和经济支出,以及人员的聘用上有自主权。
文艺节目的编排原则:1 谐调一致原则;2 服务受众原则。3 繁荣文艺原则;4 严格把关原则
教育节目的编排原则:1 题材内容注重针对性;2 内容切合实际,适宜普及;3 为了便利于传播知识,开展社会教育,编辑应想方设法,使教育节目办得生动活泼,亲切自然。4 教育性节目介绍的科学文化知识要让受众易于接受;5 编排要逻辑有序,易于吸收。6 重点要适当重复,趋于强化。
服务类节目的编排要求:1 要富有时代感,内容要有贴近性;2 注重节目特色;3 发挥声画优势,力求生动活泼。
电视画面编辑的特有规律:不必拘泥于镜头组接的现有规律,应努力形成新闻画面组接的特有节奏。2 强化“细节”意识,充实画面的信息含量。节目编排:是电视节目由制作转入播出的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节目编排不是对节目做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需要电视从业人员的二度创作。节目编排是对现有节目源的科学、系统、合理、有序排列,其目的在于使收视目标明确化,进而获得整体的收视效果。节目编排有很多策略,不同的人也会采用不同的策略,以下从纵向节目编排与横向节目编排两种基本纬度对常用的节目编排策略做一大概介绍。
纵向节目编排:是以提高自身节目或频道竞争力为出发点进行的节目编排,着眼于电视台内部一个频道或节目合理的、有序的排列;当然,任何一个节目编排既要考虑自身节目、频道的设置和定位,同时也必须考虑媒介环境对自身节目和频道的影响,竞争对手的收视情况自始至终都是任何节目编排中的参考系数。
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传播音响图像的节目,通称为广播电视,简称广播。
广播电视学:是研究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一般包括广播电视基础理论、广播电视应用理论、广播电视决策理论和广播电视历史研究四个方面。
电视制式:是指一个国家在播放电视节目时所采用的特定制度和技术标准。
调幅广播使载波振幅(电磁波幅度)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调制方式叫调幅。经过调幅的电波叫调幅波。它保持着高频载波的频率特性,但包络线的形状则和信号波形相似。调幅波的振幅大小,由调制信号的强度决定。调幅波用英文字母 AM表示。
调频广播:使载波频率(电磁波频率)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调制方式叫调频。已调波频率变化的大小由调制信号的大小决定,变化的周期由调制信号的频率决定。已调波的振幅保持不变。调频波的波形,就像是个被压缩得不均匀的弹簧,调频波用英文字母 FM表示。
电视节目指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电视节目实际上涵盖了电视台和其它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供播出或交流的具有特定内容和形式的电视作品。
电视栏目:指有固定时间、固定长度、固定风格并定期播出的电视节目。体现了一种板块化的组织方式,是电视制作和播出中的基本衡量单位之一。从宏观上说,电视栏目是电视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上说,电视栏目是电视频道编排的基本单元。
电视节目分类体系:指根据不同电视节目的显著特征或本质属性对它们进行由高到低不同层次的划分,以形成一个不同类型电视节目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相对稳定的整体。广播电视新闻:就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
电视娱乐节目:向观众提供娱乐为主的电视节目,节目内容可以涉及很广,目的在于让观众消闲娱乐,电视娱乐节目注重强调参与性,一般有一定数量的特邀现场观众参与节目,电视娱乐节目从内容上讲与综艺节目有颇多相似之处。
真人秀“真人秀”泛指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它打破了新闻、纪录片等真实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虚拟电视节目的界限。
电视节目分类的意义:对观众的意义:对于电视观众而言,电视节目分类是指导其组织和安排自己的收视行为,使电视收视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收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重要参考标准 对学术研究的意义:a、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的社会影响研究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b、电视节目制作同样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c、完善的电视节目分类体系还是电视节目研究系统化发展的基础
对电视产业的意义:在电视节目的制作、编排、销售、评估等各个方面,电视节目分类系统
都有显著的作用
电视节目分类的原则:1系统完整性原则2科学严谨性原则3突出重点原则4适用性原则
9、我国主要广播电视节目分类的方法
四分法:新闻性节目; 教育性节目(社会教育、学科教育); 文艺性节目(包括娱乐性节目、综艺节目); 公共服务性节目(包括广告)
六分法1新闻类节目2言论类节目3知识类节目4教育类节目5文艺类节目6服务类节目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合成对等的交流着,而无数的交流着之间的一个融合,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第二篇: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提纲
广播电视学概论
一、选择
1.中国电视诞生于1958年。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实验播出;
2.1906年圣诞节,费森登在马萨诸塞州的试验电台首次作试验性广播,广播从此诞生;为了推销收音机而建立的世界第一座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1925年英国人贝德尔制造出第一台电视机的雏形,1926年1月28日贝尔德在伦敦举行的电视公开表演,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电视进行无线传输;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
3.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传播新闻、舆论监督、传授知识、提供服务、愉悦身心、宣传动能、社会教育功能
4.按节目内容划分节目类型:①四分法:新闻性、文艺性、教育性、公共服务性 ②六分法:新闻类、文艺类、服务类、教育类、知识类、言论类
5.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中央台模式、珠江台模式、东广模式(上海东方广播模式)6.我国电视广告最早出现在上海(“参桂补酒”,1979年1月28日),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1979年3月15日)
7.广播语言系统的诸种构成模式:纯有声语言的构成模式(口播新闻、广播讲话、清谈节目即脱口秀、知识性节目、教育服务性节目等)、语言+音响类的构成模式(实况广播和录音报道)、有声语言+音乐的构成模式(娱乐性、综艺性、广播文学性节目)、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的构成模式(广播剧和少数专题性新闻报道)
8.广播电视管理: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
9.广播电视改革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接轨;产业化趋势 10.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
11.文化对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源自文化本身的维模与适应原理、优势扩散原理、传播圈层原理。12.1985年7月1日,城市电视台节目交流中心在广州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内电视节目市场的出现。13.电视综艺的观念日益走向多元化、娱乐化和综合化。14.语言的最大特征是以时间顺序为思维的脉络
15.广播电视传播的界面人物:
1、广播电视记者
2、广播电视播音员
3、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
二、问答
1、广播电视传播的制度
影响体制的因素:政治和意识形态。地理面积、地形地貌、人口、经济、语言、文化传统等。在世界范围内,大致存在三种不同模式的广播电视体制: A、国营制度型(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完全由国家控制。国营制度型电视传播,一般不从事商业性活动,是政府的直接舆论机构。我国的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属于“国营制度型”,分别由中央或地方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部门直接领导,我国各级电台、电视台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俄罗斯、朝鲜、古巴、越南、法国、新加坡、印度、土耳其、西班牙、罗马尼亚、印度尼西亚等近50个国家)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没有广告或广告比例较小。
B、公共制度型:这一现象是电视传播管理的特有现象。国家不直接参与管理,电视台既不为政府所有,也不为商业财团所有,而是由国家特许的非盈利性公司或社会各界的联合体进行管理。广播电视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受国家法律保护。经费主要或全部为受众缴纳的收视收听费,有的还从少量的广告中取得部分费用。(代表国家:英国、荷兰、瑞典、比利时等)
实行原因:实行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便是基于广播电视频谱资源的公共性和稀有性这样的传统信条,通过国家特许和委托公共机构经营广播电视媒介,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特点:广播电视台(公司)由国家委托特许公共机构经营
公共机构经营型电视节目主要特点:新闻节目强调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以公众代言人自居,对政府的方针、政策采取独立立场,娱乐节目比较健康、干净、重视受众调查,重视传播的社会效益。(BBC世界最早的公共广播机构;日本NHK)
局限性:首先,由于其不播或较少播广告,全部或大部分费用依靠收听收视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众的经济负担;其次,“正统权威”的节目内容和单调死板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众的收视兴趣。再次,在全部实行公共机构经营广播电视的国家,由于没有商业电视的竞争压力,广播电视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决策迟缓,弱于应变。
C、商业制度型:按市场原则组建的。由财团或个人所有和经营,以广播电视节目和播出时间为商品,以受众为市场,以广告为主要收入(其财政收入来源于商业广告、节目销售和其他经营性收入),以赢利为重要经营目的。国家只是通过一定的法律和法规来进行管理。(这一模式最早在美国建立,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香港、台湾、葡萄牙、卢森堡、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都采用这一模式。)
商业台节目内容的基本特点:娱乐性节目的比例高于新闻、教育节目,品位不同的娱乐性节目的比例高于趣味高雅的娱乐性节目;电台业务受制于商业广告及某些财团,为取悦某些需要播出的内容往往夹杂着格调低下的东西;广告达到法规所容许的最高限度,无孔不入地插到各档节目当中(商业台对市场价值的追求压倒对社会影响的考虑);新闻节目力争报道迅速,消息来源多样,报道面开阔;对政府的方针政策持独立态度,在新闻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或赞成、或反对,甚至进行激烈的抨击;极为重视收视(听)率的调查。
激烈的商业竞争往往导致广播电视事业的兼并和垄断。垄断的方式有:(1)在兼并的基础上成立大型媒介联合企业;(2)通过其政治势力对公营传播媒介进行干预;(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费间接影响和控制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2、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
在中国广播电视史上,从1940年春季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设立广播委员会筹建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继承性的中国广播(电视)制度就形成了。
我国广播电视大发展分为这几个时期:(1)、雏形期(1940-1949年)战争年代形成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广播(电视)体制的雏形。(2)、成形期(1950-1981年)广播电视形成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事业体制。(3)、发展探索期(1982-1990年)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广播电视纵向管理的体制转变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即广播电影电视部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的广播电视事业,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视宣传。(4)、创新期(199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也得到确认,广播电视体制的变迁呈现出集团化的趋势。
3、四级办台
提出: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制定了“四级办电视”的方针;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提出由中央和省级、地级市、县级四级一起办电视,实行混合覆盖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电视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用:彻底改变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使中国电视事业结构向多级办台转变 成熟:我国广播电视制度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是从80年代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四级办”广播电视体制的形成开始的。除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办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外,凡是条件具备的省辖市、县,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和可能开办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除了转播中央和省的广播、电视节目外,还可以播出自办的节目,覆盖该市、县。随之,还建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完善的广播电视管理机构体系
体制:我国四级电视台基本上为国营体制:①国家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②省、直辖市所属电视台③市级所属电视台
④县级电视台和企业自办电视台
问题:①建台多,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不平衡(总体覆盖率增长速度慢)③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不平衡 ④在节目转播中的广告收入问题
4、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中国大陆的广播电视事业
(一)广播事业:从20世纪20年代我国广播新闻的初创,到今天广播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以新中国成立为发展界限。(1).新中国成立前的广播事业:
最早的公共广播电台成立于上海,由美国人奥斯邦创办于1923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由我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刘瀚主持筹建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内容主要为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
(2)国民党统治下的广播事业:
国民党所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规模及影响力:1932年,国民党建成新的广播中心,是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创办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主要播送唱片并转播南方戏曲。从1928年到1946年,国民党政府在国内成立的电台达41座,形成了大规模的广播网络;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广播电台具有很强的正面意义。(3)新中国成立前的人民广播事业:
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1947年3月更名为陕北新闻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曾在淮海战役中撰写了三篇广播稿,包括《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4)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事业:
广播事业以对内广播为主。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对内无线广播系统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共同组成的。1949年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hina National Radio),简称CNR。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的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广播的核心受众群正在由乡村转向城市;随着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受众由固定收听转向移动收听;由收听调幅广播转向收听调频广播甚至数字音频广播;受众的收听习惯也由以往的“固定收听”转向“移动中的清晰收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先后建立诸如文艺频率、新闻频率、音乐频率、交通频率等专业化频率,我国广播开始进入“窄播”和频道专业化的探索实践。
(二)电视事业: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到2003年,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4%,观众超过11.15亿人,全面进入到空前大发展的时期。
(1)初创期: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这是我国一座电视台(央视前身),这标志着我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9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分别成为我国第二座、第三座电视台。中国电视事业是在大跃进中开始起步的。
1958年6月1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自己拍摄的第一条电视新闻片(指图像报道)——报道《红旗》杂志创刊。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58年6月19日,第一次现场直播体育比赛实况:“八一”男女篮球队的比赛;1960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试验成功。
我国早期电视特点:a.节目形式简单,新闻以口播和纪录片为主。b.电影和戏剧转播在电视节目中占很大比重。c.节目的重播量非常大。d.特别重视宣传性和政治性。e.受众面非常小
(2)停滞期 文革十年,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挫折,进入停滞阶段。
(3)发展期(三次革命)从1977年开始,中国电视事业逐渐恢复,并进入迅猛的发展期,文革中停办的专栏节目得到恢复,同时又创办了一些新栏目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试播彩色电视;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办《全国电视台
新闻联播》节目,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广播网的初步形成。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定名为“中央电视台”,成为我国的国家电视台。(CCTV——China Central Television)*“台”时代----“栏目”时代----“频道”时代(三次革命):
第一次:中央电视台CCTV东方时空,记者身份播新闻,老百姓的事,制片人制和聘用制。第二次:湖南省湖南台《快乐大本营》,综艺节目 第三次:地面频道《南京零距离》,老百姓的事,民生新闻的出现。*电视新闻各项改革如火如荼:新闻业务的改进(电视同期声的增加,加强直播、与新媒体的互动合作等); 新闻观念的更新(时效性,监督功能);新闻体制的改造(产业属性); *名牌栏目相继开播:《观察与思考》1980年7月12日;《东方时空》1993年5月1日;《焦点访谈》 1994年4月;
(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 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香港、澳门、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1)香港的广播电视
香港广播事业始于1928年6月30日香港电台的正式播音。香港电视事业始于1958年丽的呼声有限公司首次播出。
目前,香港共拥有三家广播电台和六家电视台,即香港电台(唯一政府所有)、商业电台(收听率最高)、新城电台,以及无线电视(最大、观众最多/翡翠台和明珠台)、亚洲电视(本港台和国际台)、有线电视、传讯电视(24小时)、华娱电视(无色情、无暴力、无新闻)和卫星电视(香港卫视中文台,凤凰的前身)。特点:国际性与开放性(播出语言:粤语、英语、普通话;时事新闻类节目); 社会性与服务性;(详尽、立体、多层面、连续展示)
节目来源:自制、购买(中国内地、英美、台湾、日本等)视听费:有的免费,有的收费;(2)澳门的广播电视事业
1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DM)、澳门广播电台(澳门最早的广播电台1933)和澳门电视台; 2澳门卫星电视台
语言:中文、葡文、粤语、英语;(3)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1、最有影响的两个广播机构: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公司(最大民营);
2、“三大台”:“台视(1962)”、“中视”、“华视”
3、“第四台”:利用录放像设备播放录相带节目,由电线将信号输入邻近订户家庭,供订户收看并收取费用的组织,称为“第四台”(娱乐节目、成人节目等)。
5.地球村
“地球村”这一概念事由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间之间可以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村民”即指人类互相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极为方便,人们虽距离遥远而联系日益紧密,几乎成为“四海一家”“天涯若比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游离于地球村之外。地球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使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相互间变得更加了解了。地球村现象的产生改变人们的新闻观念和宣传观念,迫使新闻传播媒介更多地关注受传者的兴趣和需要,更加注重时效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真实性。地球村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电视传播的全球化,为人们开阔视野,丰富世界知识,迅速获知天下最新大事提供了有力条件,但同时也衍生出诸多问题。例如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麻醉现象、混沌社会风气等。
6、文化创意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1)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
A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时也特指精神文化,即所有的价值结构、规范结构、信仰结构等。有时,我们所指的文化,乃是个人或群体具备和体现出来的所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知识素养和层次、文学艺术修养。
B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者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利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企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①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主要有:
a.文化创意产业以深厚的文化做基础,具有高知识性特征。b.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c.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
a.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 b.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 c.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 d.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2)强调文化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广播电视传播工具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广播电视所传播的信息的产生过程,但它不是信息本身,而只是一种促进。信息的产生必然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一言以蔽之,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制约下产生的。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也取决于作为信息携带者的人,而人是不能脱离其社会文化环境的。所以,广播电视的发展绝不能忽视人文因素,缺乏人文关怀;广播电视传播的资讯绝不可能脱离脚下的文化土壤。至于广播电视相关科技发展的实现需有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在当代广播电视传播状况下的一个显著表现,即一些现代科技无法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广播电视相结合而实现现代化。
广播电视的实现价值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落实到文化层面上。
科技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基础,但是绝不可盲目神化它的作用;在许多人倾向技术崇拜的现状下,不能不强调文化创意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影响。(3)狭义文化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A.公众文化素质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的关系
a.居民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居民成为广播电视稳定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携带的信息越多,文化程度越高,也就越会增强对信息的需求度,具体表现是成为大众传播工具的稳定受众。
b.受众的文化程度取向和品位影响节目的编排制作。B.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传播者
a.传播者的文化修养是在“把关”过程和节目制作中的影响。
文化修养决定了人的知识面、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创意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又体现在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把关的过程中。
b.广播电视呼唤文化底蕴丰厚的界面人物。(4)广义文化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A.文化本身对原有的文化模式的维护,使广播电视不得不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广播电视传播指向的文化圈的需要。B.文化传播的优势扩散原理告诉我们,优势文化有利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C.文化的圈层性使广播电视产生“窄播”和非群体化的发展态势。
7、受众(受众是印刷媒介的读者和电子媒介的听众、观众的集合和总称。)(1)受众在广播电视视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受众是广播电视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广播电视最终在受众那里实现节目价值,从而实现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b.受众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服务对象,是传播的目的地和归宿,是一个完整传播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信宿
c.受众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参与者和行为主体之一 d.受众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反馈者
受众作为构成广播电视过程的两极中的一级,作为从传播行为双主体中的一方面,是传播的重心,其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以致构成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支点(2)受众大致具有下述七个特征:
①人数众多,不计其数(广泛性)②差异显著,层次丰富(复杂性)③没有组织,没有纪律
④分布散乱,个别接收(稳定中的流动性)⑤接收自愿,选择自由(自主性)⑥目的多,动机复杂
⑦时空分离,无缘见面(隐匿性)
(3)受众心理:A需求构成动机:认识外部世界;获得各种信息和知识;寻求娱乐消遣和刺激 B心理效应:微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晕轮效应、从众效应
C心理倾向:求新重快、求知重趣、求真重美、求富重乐、求深重活、求实重尊 D影响因素:气质、年龄、地域、职业、文化程度
8、广播传播的语言符合系统、特性及其构成(1)广播的语言、音响及音乐
①语言作用:播报信息;营造节目内容的过渡;提供艺术情境;营造作品情节 ②音响
A.效果——写实的,唤起情景想象的效果;象征性的,唤起情绪的效果;习惯性效果;印象性效果;音乐性效果
B.作用:a.原汁原味的音响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感 b.特定音响能表现时间和空间 c.音响能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d.音响能表现新闻人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言谈举止,从而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e.音响有时具有蒙太奇式的功能
③音乐功能:A.以独立的音乐节目形式存在,充实广播的文艺版块 B.作为一种有效的编辑手段,使广播节目系统连贯有序
C.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使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2)广播语言系统的诸种构成模式
A.纯有声语言的构成模式B.语言+音响类的构成模式C.有声语言+音乐的构成模式D.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的构成模式
(3)广播传播对语言的要求
A.广播的语言必须是口语化的语言B.广播语言应力求形象化C.广播语言应该规范化D.广播语言应该具有清晰的感知性E.广播语言应简洁明快F.广播语言应是质朴的语言
9、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特性及其构成(1)电视语言的视觉性子系统
A.造型语言:形体语言;表情语言;着饰语言;色彩语言;空间语言;图表语言;特技语言
B.文字语言:画面文字;屏幕文字(加强节目的记忆深度;保持节目的完整性;易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2)电视语言的听觉性子系统:A.形象性的音响语言:音响;音乐 B.抽象性的新闻语言:画内语言;画外语言
10、声画合一
(1)电视画面和声音同时指向一个具体形象的结合形式。它的特点是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
(2)声画合一是一种“高保真”的传播方式,也是最基本的电视大众文化的组合方式,真实可信,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讲话、同期声音响、电视实况转播等,都是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声画合一、统一的结构方式,符合一般观众的观赏收听水平,比较明白畅销,通俗易懂。(3)分类:画内声画合一(同期声讲话和同期声音响);画外声画合一(播音语言与画面的统一)
11、声画对位
(1)定义:电视节目中画面与声音对列,他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却又有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
声画对位中的声音和画面不是同步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声音和画面形像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自独立发展,即在形式上不同步、不合一,但两者又彼此对列、彼此配合、彼此策应,分头并进而又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的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称为声画对位。它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能产生声音和画面形像各自原来不具备的新的寓意,包括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2)形式:声画对位有声画分立和声画对立两种形式。
①声画分立: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不对应,形式上互不相关,内容上统一于同一主题。
②声画对立: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在形式上是对立关系,声音与画面在相互反衬的特殊情景中表现同一主题。
12、广播电视模式
(1)中央台模式:节目以录播为主,审查严格,制作精良,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同时穿插一些直播板块式节目。这种模式具有权威性高、分类清晰、制作严谨等优势;但也存在风格单
一、单向传播、缺少必要的反馈等缺点。
(2)珠江台模式:主持人中心制和直播大板块节目为代表。节目以直播为主,强调双向交流,具有风格生活化、节目容量大、操作手法灵活等长处;同时也存在节目分类不明确、粗放制作、内容随意性大等短处。
(3)东广模式:广播节目板块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东方广播电台的节目设置是较完整意义上的板块式节目,采用主持人串联直播,基本实现主持人全天候直播。
13、广播电视节目的系统构成(按节目内容划分)
(1)六分法:新闻类节目;言论类节目;知识类节目;教育类节目;文艺类节目;服务类节目(2)四分法:新闻类节目;言论类节目;知识类节目;教育类节目
(3)不同:一是四分法把六分法中的新闻与言论两类节目归为新闻性节目;二是四分法把六分法中的知识、教育两类节目统归为教育性节目。比较起来,四分法显得更直观实用,国际上也以四分法为主。
14、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任务和编排特点)
(1)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设计策划阶段、实际制作阶段 具体流程为:构想、制作策划书、审查、形成脚本、制作、播出(2)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方式:
1、传统个体式节目编排: 即多个节目以简单线性顺序排列,而节目个体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联结标志。
2、传统及板块混合式编排:即基本保持传统个体式节目编排方式,同时划出部分时段用以开办板块节目。
3、亚板块式节目编排:所播出时间划分若干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再设置针对不同受众及不同内容的节目。
4、大板块节目编排方式:按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划分为若干个大的时间段。(3)*重点:文艺节目的编排
1、文艺节目的编排原则
1)协调一致的原则 2)服务听众的原则 3)繁荣文艺的原则 4)严格把关的原则
2、文艺节目的编排方法:同一法、对比法、拼盘法
(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 按结合方式分类:
1、一体化采访(ENG):指记者将幕后采访与录音、镜前采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同一时段内既完成幕后采访任务,又完成录音、镜前采访的任务
2、分期式采访:是指将记者前期采访和录音采访、镜前采访分阶段进行,先进行前期采访,在掌握了新闻的基本情况后,再拟定报道计划和录音、拍摄提纲,进行录音、镜前采访。按采访手段分类:
1、问答式: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用得最多。
2、座谈式采访:同时对多个采访对象进行采访。特点:节省时间、易于营造气氛 注意:选准采访对象、善于控制场面、引导话题
3、明察式采访:不能独立存在,是一种与访问相配合的辅助手段。
4、暗访式采访:正常渠道难以发挥作用时,记者采取的隐匿真实身份,深入现场采访的方式。西方称为“侦探式”。
5、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经过亲身体验,获得感受和体会,在新闻中进行陈述的方式。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1、现场性强
2、协同性强
3、受客观环境条件制约性大
4、对采访者的要求高
5、既是一种采访手段,又是一种表现手法。
(4)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任务
1、对前期采访进行参谋和组织;
2、把好新闻流程的最后一关;
3、对广播电视新闻前期创作再加工(处理单条、组成单元、串编);
4、表明电台、电视台的立场和态度(5)电视新闻的画面编辑——蒙太奇的运用
1、蒙太奇的概念:(Montage)法语音译词,愿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之意,借用 到影视领域则是形式与内容的组合、构成的总称。蒙太奇最早是指在电影中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2、蒙太奇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功能和类别 地位:体现摄制人员的蒙太奇思维
功能: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联想;创作独特的画面时间和空间;形成不同的节奏;组织、综合各种语言符号;表达意思、创作意境 类别:
叙事蒙太奇(叙述性蒙太奇)是按照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它用以交待情节,展示主旨。
表现蒙太奇(对列蒙太奇)是以两个镜头的并列为基础,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一种单独镜头本身不具有或更为丰富的含义。它以加强内涵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
3、蒙太奇在新闻画面编辑中的运用 1)熟悉素材、寻找感受、把握总体 2)控制节奏,按内容需要进行组接
4、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特有规律
1)不拘泥于镜头组接的现有规律,努力形成新闻画面组接特有节奏
2)强化“细节”意识
(6)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新闻组合、新闻排列、编写标题和新闻提要
1、新闻组合 同题集中 非同题集中(简讯集纳、关系组合、矛盾组合)配发言论和资料
2、新闻排列 精选头条、控制节奏和区分层次(峰谷技巧原理)
3、编写标题和提要 作用:提示新闻内容、区分不同的新闻特点:必须用实题、一般只有主题,没有副题和引题
15、杂志型新闻节目
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具有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亦称“杂志型节目”。(1)特点
A板块式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传统节目编排结构分散,时间长度随意性较大。B板块式节目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而传统结构中节目内容基本独立,缺少联系。
C板块式节目内容具有多元化、多向性的特点;二传统结构的节目内容界定明确,指向单(2)板块式节目内容的组合模式
A内容集约模式:指将多数受众在某一时段希望获得的信息和普遍有兴趣的内容集中统一编排的板块式节目编排模式。(《朝闻天下》、《第一时间》)
B对象集约模式:按照节目的目标受众群的特殊需要来集中编排节目内容的模式。
C混合模式:以时段为标志,以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多方面的受众的需求,是介于内容集约模式和对象集约模式之间的一种节目编排的结构模式。
(3)广播电视板块式节目的传播优势:A板块式节目具有连贯性强的特点;B比较明确的选择性;C受众的接受兴趣集中,有助于收听(收视)率的提高(4)板块式、杂志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前景展望:
①新闻、信息类节目的比例将继续逐步增大;②服务类节目比例应继续增长;③教育类节目保持稳定发展;④文娱、体育类节目的专业频率频道会继续发展,而综合频率频道中的文娱节目稳中有降。
16、电视娱乐节目
(1)定义:电视综艺节目是以娱乐大众为目的,运用各种电视化手段,对各种文艺样式以及相关可提供娱乐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与创作,并以晚会、栏目或活动的方式予以屏幕化表现的节目形态。(2)分类:按播出样式分,可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分为栏目与晚会两类。
(3)特点: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具有明确的主题思想、综合的艺术式样、广泛的参与性等特点。
A.作为综合艺术的综合性 B.作为传播媒介的媒介性 C.由直播性带来的现场感与参与性 D.作为亚艺术品种的艺术性
(4)存在的问题:1)形式、结构雷同,“克隆”问题 ;2)奢糜豪华、铺张浪费的问题 ;3)电视手段“过 剩”问题
4)媚俗和庸俗化的问题(5)基本样式
①按照播出样式分: A电视综艺栏目。B电视综艺晚会(春节联欢晚会)
②按照节目要素分:A娱乐资讯类 B娱乐谈话类 C综艺表演类 D游戏娱乐类E益智竞技类 F“真人秀”娱乐类
17、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第一语言(1)媒介地位
①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先导 ②新闻节目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
③新闻节目在节目系统播出流程中占有主体地位 ④广播电视媒介竞争主要体现为新闻节目的竞争(2)优势和弱点
优势:时效性强、群众性强(传播范围广)、易受性强、信息量大
弱点:难以形成深度报道;有些声像无法再现;广播电视声音、图像稍纵即逝,诸多短时突发事件难
以获取第一时间的事态;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采取顺序播出、选择性差;广播新闻在语言表达上有着更为特殊的要求。如通俗易懂、口语化、不倒序插叙等。(3)功能:宣传功能、传播功能、引导舆论、传播知识(4)子系统构成
A.新闻:现场直播;记录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追踪报道。
B.评论(广播电视评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代表广播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意见和态度的一类新闻节目。)
18、文艺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半壁江山”
(1)定义:以音像形式传播其他文艺样式的作品,或以音像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播电视节目称之为文艺类节目。(2)媒介地位——半壁江山
娱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娱乐服务是各大传媒不可推卸的任务。因广播电视具有声、画优势,收听收看它们的文艺节目已成为人们寻求娱乐的主要方式。
(3)特性:兼容性;渗透力;受众的广泛性;节目播出的连续性(4)功能:提供娱乐(出发点);社会教育功能;普及文艺知识,提高受众文艺欣赏水平(5)子系统构成
A.按节目功能分:欣赏性;知识性;服务性;评价性
B.按节目来源分:广播电视独有的艺术品种;对社会文艺进行加工;对社会文艺直接播出 C.按艺术种类分:音乐节目;文学广播;戏曲节目;曲艺节目
19、有关记录片
(1)电视纪录片的定义
电视纪录片,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是运用现代电子、数字技术手段,真实地记录人类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集中、强化,结构而成一种完整的电视节目形态。)
(2)纪录片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①纪录片是非虚构的电视作品.②纪录片是作者观察、思考、选择后的产物,具有艺术感染力.③纪录片在拍摄和布局安排上,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观众能够按一定的思路来思考、认识和想象。
(3)电视纪录片的特征A.真实性 B.纪实性
(4)电视纪录片的其他特性:A.它的主题是人。B.纪录片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动态过程,重感受和体验的共时性。
C.纪录片要求自身有独立的严谨的结构和个性化的风格样式。D.纪录片需要较大的精力和资金的投入,较长的创作周期和个性化的操作方式。因此,难以在日常播出的栏目化生产流水线上操作。(5)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
A.利用先进的电视传播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完整的场环境和心理氛围。B.利用现代电视特技和摄像技术,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镜头,拓展观众的视野。
C.纪实情节化。也就是把拍摄对象有意识地安排在某个事件中,用现在进行时作为表现载体,使作品具有情节性,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故事叙述。
D.务必保有思想性。思想性依然是纪录片等纪实作品的重要要求,但在表现手段上须尽量隐蔽。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往往不再担任主角,而仅仅作为从属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画面不能说明问题时起连接、延续的功能。(6)电视纪录片的题材
A.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B.按照表现对象又可分为人物纪录片、历史纪录片和风光纪录片三大类
(7)纪录片的基本记录方式:参与式记录;旁观式记录
20、中国广播电视管理模式——条块结合(1)条块结合
条块结合,是指综合性地开展纵向和横向的工作。
条,是指垂直管理部门。比如省CDC(疾病控制中心)指导市CDC的工作。块,是指平行管理区域。比如,某市的CDC在该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管辖之下。
那么,对某市CDC而言,条块结合开展工作,就是指即充分发挥省CDC在业务指导方面的作用,又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具体开展工作。(2)广播电视的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体系是指国家各部门对政务或事物进行管理的总和,或指国家各部门行政管理系统的结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包括行政领导、机关管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企业行政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广播电视行政管理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自律管理,并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21、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
在我国,广播电视采用“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所谓“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
所谓“企业化管理”,即借鉴企业方式进行经济核算和开展多种经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媒介产业化程度在加深。
22、广播电视的立法管理
我国广播电视立法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对广播电视事业的规范和调节,虽然有法规和条例,但主要还是采用行政调节的方法。
1997年8月1日,国务院第61次会议通过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并于1997年9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广播电视工作已初步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虽然制定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条例,但我国广播电视立法缺乏系统性。为了保证广播电视能够实现传播的目的,应健全法制。各省市也应结合《条例》制定符合本省市的有关条例,使广播电视走上法制化轨道。
23、栏目制片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新机制
一、电视新闻栏目制片人的内涵和产生的基本动因
从我国电视新闻的实际来看,栏目的制片人是电视新闻栏目化节目的负责人。制片人不仅要对完成节目负责,而且要对栏目政治影响、经济收入和支出负责;制片人是整个栏目的总策划和管理者。
动因:1从宏观上说,新闻栏目制片人制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只有建立较灵活、完善的电视新闻管理机制,才能加快电视新闻宣传的步伐,满足受众日益需求信息的时代特征。制片人管理的实施,使人才、新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电视新闻栏目发挥最佳效益找到了立足点;2从管理科学上看,栏目制片人制则是电视新闻组织结构、分级管理、统一目标和职权一致的现代管理科学的体现;3电视新闻激烈的竞争和电视新闻质量效率的要求推动栏目制片人制的实行。
二、电视新闻栏目制片人的的主要几种模式
(1)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栏目制片人制模式
特征:栏目设立总制片人制和子栏目制片人制。
突出表现在:
1.用人上除核心成员是台内业务骨干之外,记者编辑绝大部分向社会公开招聘;
2.经费上,采用承包制,“以栏目养栏目”。
3.制片人在人才的选用、选题的确立和经费支配中有一定的实权;
4.栏目内部竞争和约束机制较强;
5.栏目影响大、知名度高。
(2)广东电视台的“周末版”栏目制片人制模式
特征:栏目以内部承包制为主的制片人制。
主要表现在:1.用人上以台内现有人员为主,很少聘用外面的社会人员;
2.经费上一部分由台里下拨,由制片人支配,一部分从栏目广告获得;
3.制片人与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制片人没有解聘正式员工的权力;
4.栏目质量提高明显,但还不够稳定。
(3)上海电视台十四频道和八频道的栏目制片人制模式
特征:栏目实行频道总监负责下的栏目制片人制。
具体反映在:
1.栏目的责权管理层次清楚,效率较高;
2.用人上,制片人由总监直接聘任,栏目制片人有一定用人权,同时向社会少量招聘栏目工作人员;
3.经费来源采取全额下拨方式,实施切块承包、节约提成,栏目不必为经费操心;
4.制片人直接参与栏目中每档节目的选题审定;
5.栏目制片人制实施范围最广,制片人制已为电视台工作人员所广泛接受。(4)吉林电视台的新闻中心下的栏目制片人制模式
特征:栏目为强化同步式的一体化栏目制片人制。
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以新闻生产为中心,形成以新闻为中心,配套管理、经营的运行机制;
2.制片人成为新闻栏目的核心,所有栏目内的采编制作人员在制片人下共同参与制作;
3.用人上制片人自主权较小;
4.在经费来源及财务管理上,栏目从广告部手中接受栏目广告经费,而广告部只负责栏目广告的管理。
三、实施栏目制片人制的关键因素
第一,制度保证;第二,栏目制片人的能力素质
24、中国的娱乐节目如何提高自身品味?如何看待中国的限娱令? 如何提高自身品味
(1)首先,要弘扬主流价值观念,提高节目的社会效益。一档好的电视娱乐节目既要能让人释放个性,宣泄情绪,同时又要能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否则,娱乐节目就会陷入低俗化的泥潭,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甚至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成为一种精神污染。为此,娱乐节目要娱乐有度,节目制片人在节目策划之初,就应该有一种“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运作理念,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格调高尚的娱乐节目,才可能走得更远。(2)其次,要避免一味“克隆”,积极创新思维。电视娱乐节目要发展,必须致力于实现本土化传播,让百姓大众参与其中。如果不顾中国国情和老百姓的收视心理,生搬硬套、一味“克隆”国外的做法,到头来,只会将电视娱乐节目带入死胡同。因此,加快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本土化进程,应成为当务之急。比如,东方卫视制作的一档大型真人秀娱乐节目《中国达人秀》,其节目宗旨就是:国民的盛典,草根的狂欢,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梦想!这档节目虽然来源于英国的《英国达人》节目创意,但节目本身则通过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民间文化资源,使表演内容充分显示出本土色彩,从而取得了不俗的收视表现。
如何看待中国的限娱令
(1)“限娱令”的初衷是限制娱乐节目中无聊、低俗、有害的内容,目前娱乐节目太多太滥,以媚俗、无聊、搞笑等来争抢观众眼球和提高收视。从这点来说,限娱令也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2)“限娱令”让观众失去观看更多娱乐节目的权利,这种单方面的做法有失妥当。“限娱令”的意义和价值应是基于满足广大观众需求和真正净化电视荧屏,应当考虑作为电视台的消费主体的观众的意见。(3)我们不排斥“限娱令”,只希望发布“限娱令”时多听听观众的声音,不要过于武断,如何促使省级卫视转型升级、提高节目质量,多出积极向上的精神作品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5、广播电视社教节目面临发展
专题化、对象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社教节目发展、成熟的必由之路。
一、电视社教节目传播内容的专题化与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在节目形式层面上的专题片化和内容的专题化。电视社教节目由于其内容本身的规定性,在节目形式上较其他节目样式而言,更适合以电视专题片的形式进行表现;专题化要求社教节目有非常明确的报道领域和选题范围。在主题、立意上相对集中统一,节目内容要专门化、专一化。从传播的过程看,专题化的社教节目因其内容的专业性,传播目的更为明确,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观众某一方面的信息需求;从观众的收视看,专题化减少了观众收视的盲目性,使观众的收视行为更加明确有序,因而更契合观众的收视心理。
二、电视社教节目传播目标的对象化
1、我国电视传播的非群体化发展趋势与电视节目的对象化
从电视传播中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电视传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群体化传播阶段,非群体化传播阶段,乃至个体化、个性化的传播阶段。在群体化的传播阶段,电视节目播出的数量有限,观众选择的余地小,因而形成了传播的群体化特征,受众接收的信息基本上是由传播者决定的;在非群体化传播阶段,电视节目的数量剧增,观众的选择性越来越大,电视节目开始面向部分观众,于是受众不断被分化为越来越小的收视群,形成了电视传播的非群体化特征,受众选择性的增强使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提高;在第三阶段,即个体化、个性化传播阶段,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媒体时代,电视传播将发生根本变化,即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受众不仅可以在任意时间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电视节目,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节目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越来越成为传播行为的主导因素。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业明显地呈现出非群体化的发展趋向。卫星广播和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使电视非群体化传播成为可能。电视传播的这种发展趋向要求电视节目不断加强节目的对象性。电视节目朝着对象化的方向发展。这在电视社教节目的领域申表现得最为明显。2.非群体化带来社教节目的对象化
实际上,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性别定位、社会定位、职业定位、家庭定位等等,相应地就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关注重点、不同的收视心理和不同的信息需求。90年代以来,当我国电视传播逐渐向非群体化阶段过渡的时候,电视受众群体的分化和细化成为现实,电视面向不同的观众群体,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收视需求成为可能,这时候,讲求对象化、注重针对性的电视社教节目大量涌现出来。
三、在坚持社教节目专题化、对象化的发展方向的同时,应该意识到的一点是:观众的收视行为既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的一面,也有共同性。共通性和兼容性的一面。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现代化的大众传播手段,电视往往需要兼顾节目的普适性和特殊性,“广播”与 “狭播”相结合,在电视节目的总体构成中,对象性节目和公共性节目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第三篇:广播电视学概论个人总结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Broadcasting
二、课程编码 0500971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等相关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理论,建立广播电视学科的知识框架;
2、了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史和趋向,初步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流程和多种样式;
3、强化广播电视专业思维与专业理念,为进一步的专业理论和实务学习打下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
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论(2学时)
一、广播电视——最大众化的现代媒介
二、广播电视媒介素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广播电视学科——理论路径与实践指向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作用(4学时)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
一、广播电视的物质基础
二、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
三、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
四、广播电视的传播劣势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一、广播电视的阶级性
二、广播电视的大众性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作用
一、信息传播
二、环境监测
三、文化传承
四、怡情悦性
五、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4学时)第一节 广播电视基本概念
一、广播的广义与狭义
二、广播电视的划分
三、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和制式 第二节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一、广播的发展
二、电视的发展
第三节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一、美、英等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
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趋势
第三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4学时)第一节 广播电视符号的划分
1.1.符号的含义 2.广播符号的构成 3.电视符号的构成
第二节 广播电视符号的表意
一、声音符号表意
二、画面符号表意
三、文字符号表意
第三节 广播电视符号的整合传播
一、树立广播电视符号系统观
二、掌握视听语言的语法与技法
三、追求多层次的传播效果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节目构成(6学时)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
一、节目的含义
二、节目类型的划分
三、节目本位观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
一、新闻性节目的主体地位
二、新闻性节目的主要类型
三、新闻性节目的改革发展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性节目
一、教育性节目的地位
二、教育性节目的分类
三、教育性节目的改革发展 第四节 广播电视服务性节目
一、服务性节目的地位
二、服务性节目的主要类型
三、服务性节目的改革发展 第五节 广播电视文艺性节目
一、文艺性节目的地位
二、文艺性节目的主要类型
三、文艺性节目的改革发展
第五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6学时)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采制特点
一、新闻类节目的采制特点
二、非新闻类节目的采制特点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采制流程
一、新闻类节目的采制流程
二、非新闻类节目的采制流程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采制要求
一、新闻类节目的采制要求
二、非新闻类节目的采制要求
第六章 广播电视传者的素养(2学时)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者的地位与作用
一、广播电视传者的地位
二、广播电视传者的作用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者的素养
一、理论素养
二、专业技能
三、职业道德
第三节 广播电视传者——主持人
一、主持人界说
二、主持人作用与素质要求
三、个性化主持风格
第七章 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2学时)
1.1.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与作用 2.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 3.广播电视受众的作用 4.广播电视受众的构成 5.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6.广播电视受众的构成 7.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 8.广播电视受众视听心理 9.广播电视受众视听需求
第四节 广播电视受众调查
一、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内容
二、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方法
三、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应用
第八章 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2学时)第一节 广播电视体制界说
1.1.广播电视体制的含义 2.主要的广播电视体制类型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的广播电视体制
1.1.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回顾 2.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
一、世界主要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动向
二、我国近年来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态势
八、教材及参考书:
1、吴玉玲:广播电视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李幸、刘荃:广播电影电视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蔡凯如、黄勇贤: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
5、吕萌、左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合肥工业出版社,2004年
6、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7、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8、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9、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施天权: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九、考试方法
结业成绩=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60%)。闭卷考试。
第一章 广播电视的性质和作用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物质性质
一、广播电视的物质基础
广播电视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的大众媒介。
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及其媒介物是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二、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
物质属性,即由广播电视物质基础决定的性质。有学者也称之为自然属性。
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是即时形象性。
即时性是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着的时效特性。
形象性是视听符号构筑的整体形象性。
三、广播电视的比较优势
广播电视的物质性质决定其传播优劣势
传播时效:及时性、实时性 传播的空间:无远弗届,“在场”传播
传播符号:视听兼俱,整体性形象传播接收:家庭接收,个人接收:“随时、随地、随身”
作业:结合一个个案,谈谈对在场传播的理解。互联盛典,钱塘观潮直播,雅安地震报道~蒋林
四、广播电视的传播劣势
线性媒介,传播的易逝性。
视听符号传播带来的信息的浅表性
接收的随意性
(数字技术和全媒体运用,使得传统广播电视)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一、广播电视的阶级性
广播电视机构和广播电视事业具有阶级性,直接或间接地为一定的政党、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
在我国,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体都具有党性,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媒体的的“喉舌”性质
二、广播电视的大众性
广播电视受众面广
传播内容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作用
一、信息传播
传播信息是广播电视的基本职能,受众接触广播电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
“新闻立台”,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主干。(除专业频道外)
二、环境监测
三、文化传承
四、怡情悦性
五、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
用辩证眼光看待广播电视的正面运用与负面影响
信息过载造成的信息焦虑
简单理解文化传承功能,迎合低俗文化
煽情主义泛滥,满足于情感的宣泄,而少个理性的与行动的参与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
一、广播的广义与狭义
1、广义的广播,包括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
2、狭义的广播,仅指声音广播
二、广播电视的划分
三、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和制式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技术发展
一、广播的发展 经历三个时期:
1、初创时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电磁波的理论及实验;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首座广播电台。
2、发展时期:二战前后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3、繁荣时期:上个世纪60年代末直到现在。技术不断发展,出现立体声广播、数字广播等;出现窄播趋势。
二、电视的发展
1、电视的诞生:
保罗尼普库的机械扫描法(盘)
被称作“电视之父”的贝尔德
首座电视台:BBC2、电视发展的主要阶段:
黑白电视阶段
彩色电视阶段:1954,美国
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阶段:1962,美国“电星一号”
3、电视发展的趋势:
高清晰度电视:1989年,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每天播出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国家。
立体电视
文字电视
交互式电视 网络电视
手机电视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事业发展
一、美、英、日等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
(一)我国大陆广播事业
1、旧中国的广播电视
境内第一家电台:1923年,奥斯邦在上海开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家电台:1926年,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2、新中国的广播事业
(二)我国大陆电视事业
(三)港澳台的广播电视事业
数字时代 电视在节目的传输制作的新晋形态
第三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
第一节 广播电视符号的划分
一、符号的含义
1,定义:信息的载体
2,构成:能指+所指
3,表意:意指过程。它是一个双向的动态的传播、分享经验与文化的过程。
二、广播电视符号的构成
1,广播符号:有声语言、音乐、音响
2,电视符号:画面、声音、屏幕文字“其他符号形式(如:图画、动画、漫画、地图、图表、电子特技画面)”
第二节 广播电视符号的表意
一、声音的表意
1、有声语言:
包括结束吗哈、现场声音语言、同期声。
表意特点:
准确、不受现场时空的限制
交代基本事实
补充画面不足与不能
联结画面
2、音乐:表情功能、联结作用
3、音响:传达空间特征、渲染情绪、塑造声音形象(与音乐一道)
二、画面的表意:
1、影响画面表意的因素
构图
景别:全、中、近、特
角度与高度:平、仰、俯/正、侧、背
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等
2、画面表意特点
形象性:具体的人、景、物
纪实性:只能记录镜头前的人物、事件
运动性:镜头内景物的运动:镜头的运动等
多义性:含义模糊或多重意义
三、文字的表意
1、文字的运用(画内文字、后期加工上的文字)
2、表意特点
准确,清楚,可以由表及里跨越时空。介绍、解释、补充
争抢时效(单独使用)
结构作用
第三节 广播电视符号的整合传播
一、树立符号系统观
声画符号构成有机系统。
不同类型的符号相互匹配,扬长避短。
音乐、音响、画面是非语言符号,擅长表达情感、塑造形象。
有声语言、文字则是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
二、追求多层次的传播效果
不同符号组合获得多层次的含义。
直接意指,主要运用声画合一获得。
声画合一: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形象的组合形式。分为画内声画合一和画外声画合一。具有声画同步出现,试听统一,高保真特点。
间接意指,主要声画对位获得
声画对位: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个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力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声音与画面具有一定的“信息差”,调动观众的参与。
三、掌握视听语言的语言与技法
声音语言:
物理性:音调、音量、音色
心理性:基于声音物理特性引发人们感知的心理因素
表情性:基于声音物理特性引发的情感色彩
画面语言:构图、景别、角度或高度,镜头运动方式,镜头的组接方式。
长镜头:已写实性见长,多用于新闻报道或记录片摄制;
蒙太奇组接:能够创造时空和节奏,多用于表现性风格的题材创作。第四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划分
1、节目定义
具有一定内涵,有相应名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传播的,由声音和图像等要素组成的电子符号系统。(这是从符号要素界定其系统,也可以从题材或类型方面界定节目。)
2、节目类型
(1)新闻性节目
(2)社教性节目
(3)服务性节目
(4)综艺性节目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
1、节目要素
2、广播新闻体裁
(1)体裁的划分(是否运用音响)
口播体裁:单纯运用有声语言来表现内容的新闻体裁,包括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特写、广播评论等。
录音体裁:运用的有声语言之外,还要运用实况音响素材来表现内容的广播新闻,包括录音报道、广播讲话等。
(2)广播新闻主要体裁例举
广播新闻(口播新闻)
录音报道:指采制新闻现场音响对新闻事实进行简明扼要的报道。
现场报道: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解释、访问和录音的新闻广播形式。具有迅速及时、现场感强的特点。
实况广播(现场直播):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以至结束同步直接播出的新闻报道形式。具有传播时间上的同步性、报道事件的相对完整性。
3、电视新闻体裁
(1)体裁的划分
消息类: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图像新闻、字幕新闻、现场报道、访谈新闻、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专题类:专题新闻与专题报道、调查性报道、电视专访
言论类:电视评论、电视论坛、编前编后、即兴点评,等等。(2)体裁例举
电视现场报道。它是最能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报道方式。
电视新闻调查就某件新闻事件、某个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深入调查的节目形式。《新闻调查》
电视专访:《高端访问》
电视评论:《焦点访谈》
4、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发展
(1)早期新闻性节目:信息量小、时效性弱、形式单一
(2)新闻性节目的发展: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形式丰富
栏目化、杂志化;播新闻、说新闻、演新闻;民生新闻、公共新闻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性节目
1、特性
受教育者的广泛性
施教育者的权威性
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教学方式的形象性
2、作用
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补充正规学校教育
3、类型 社会性教育节目
知识性教育节目、对象性教育节目、竞赛性教育节目
教学性教育节目
综合教学、专业教育、应用教学
第四节 广播电视服务性节目
1、服务性节目的定义
指那些实用性强、作通信息、作咨询、当参谋、反映群众呼声等方式,直接为社会各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受众排忧解难,对受众的心理和生活需求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广播电视节目。
2、特性:实用性、能直接产生影响作用.3、类型:
独立形态的服务性节目:
单项性服务节目,如《天气预报》
综合性服务节目,如《为您服务》
非独立形态的服务性节目:指其他类型节目中含有的服务性要素
第五节 广播电视文艺性节目
1、文艺性节目的定义:
或是以音像形式传播其他文艺样式的作品、或是以音像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播电视节目。
2、特性: 兼融性、渗透性、综合性、连续性
3、类型:
直播节目类型:音乐、戏曲、舞蹈、文学、电视小品、文艺专栏、综合性文艺节目
加工节目类型:电影录音剪辑、MTV、LTV
六、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
立足媒介特性,张扬形象传播优势
借助新媒介技术,追求更深度的参与互动
面对竞争压力,求得个性化生存
适应受众需求,打造多元化的节目类型
第五章 广播电视的采制流程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流程
一、采制流程含义
1、采制:即采访与制作的统称。相当于广义上的制作,指包括节目内容选取、采录、编辑、合成等环节在内的整个生产流程。
2、采制流程:(这里分作前期、后期。随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纤技术的运用,前后期界限越来越模糊,形成“制/播合一”流程。)
一般性制作流程:
前期:策划、选题、脚本(撰稿)、录制
后期:画面编辑、文字编辑、音乐音响合成,特技运用、节目包装等
新闻类节目采制流程 前期:选题、采访(前期采访)、拍摄(现场采访,也叫实地拍摄;现场报道)
后期:画面编辑、文字稿(解说词)编辑、音乐、音响(包括同期声、实况音响)的合成、播出。
二、采制的重要地位
1、采制手段和方式构成了节目传播形态。
2、采制手段与方式影响着节目信息承载的数量与质量。
3、采制过程与节目本身融为一体。
三、采制理念:采制既是技术手段,也是传播理念。“媒介即信息”用到这里可以说采制即节目。
1、时空观:实时在场
2、真实观:记录、再现、虚拟
3、节目观:策划、制作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的采制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录的特点
1、采录的含义:采访与摄像/录音的统称。
2、采录的重要性:
获得新闻事实的素材;
形成报道的基础;
直接成为报道的表现形态,如无剪辑拍摄、现场直播。
3、采录的特点
采访手段的多样性 采、编、播一体化
记录现场的原生态
建立采访者、被采访者和受众间的交流感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录的要求
1、精心选材:
衡量选题的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
一是新闻性:重大、影响,相关。国外有人将三“I”。
二是可视性或可听性,它是广播电视媒介个性优势所在,决定着题材的可操作性。
选题的来源:
相关文件、其它媒体(同行)、新闻线人(报料)、跑线记者常规性、突发性题材、部门提供线索、社会提供、企业、事业单位提供
2、访前准备充分:
采录设备检查与准备
文字及其他相关材料准备
3、现场采录:
保持过程性:
音响与镜头段落记录过程
传达现场感与真实感:
注意镜头运动与构图要有空间感
捕捉细节
记者采访: 准备访问提纲(有形或无形)
导入性交谈
问题间应有一定的逻辑性
问题可开可合,因人而宜
善于发现访问对象谈话中的问题
记者(出镜/出声)的特殊要求:
口齿清楚,完成现场评述
举止装扮得体,与环境相适宜,丰富非语言信息
把握报道思路,善于场面调度,结构报道
三、广播新闻采录的特殊要求
1、精心采录现场音响
音响的作用:真实性、可视性、现场感、说服力、吸引力(网摘)
音响的采录:
辅助性的音响:显明新闻发生的空间时间特征;显明新闻事件的某些特征;显明新闻人物的某些特征等。
主体性的音响:叙述事实、观点(人物访谈)
音响采录的原则:真实、典型、清晰、精当
四、电视新闻采录的特殊要求
1、电视新闻摄像的原则
真实性原则
现场采访,严守现场时间和空间。
对于时过境迁事与人物因采用现实的事与人为载体,载负起所述事与人。用画面说话原则
画面是一种语言,有它自己的词汇,修辞规律。
画面是思考的结果。
重视同期声原则
2、电视新闻的拍摄内容
介绍性镜头:交待新闻发生的基本要素
中心性镜头:交待新闻事实的主体
插入镜头:用于场景转换、节奏调整
3、电视新闻摄像的拍摄规则
注意遵守轴线规律
注意突出主体画面
注意画面的连惯性,如M句子
注意画面节奏,包括画面长度、镜头运动和主体运动、画面色彩影调
注意起幅和落幅
第三节 广播电视非新闻类节目的制作
一、电视制作方式 是否有后期划分:
先录后播
无剪辑摄制
实况转播
实况录像 现场直播
依据制作空间分为:
演播室制作
现场制作
“演播室+现场”制作
二、制作的任务
1、前期准备:策划、选题、脚本(撰稿)等;物资器材准备
2、中期采录:采访、录音、摄像等
3、后期合成:画面、声音、文字等的编辑组合三、制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各类制作人员:策划、制作与编导人员
(一)策划
1、策划:综合运用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2、策划五要素: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方法或手段、策划对象、策划效果测定和评估
3、策划的内容:
创作策划——好点子
制作策划——节目风格形式
传播策划——定位和效果
经营策划——效益分析
实施策划——制作部分的优化组合(二)制片人
1、概念:从电影生产中借用过来,指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主持者、投资者或其代理人。
2、职责:
主持节目的整体设计
参与节目的制作与管理
做好节目的发行与播出
经费预算、审核与管理
(三)编导(编辑、导演和导播)
1、任务:指导节目制作;编排审查播出节目;组织领导通联工作
2、编辑
广播节目编辑:驾驭广播语言、编写串联词、不同节目类型的不同编辑要求
电视节目编辑:驾驭图像编辑技巧、写好报道词(解说词)
撰稿人员:负责文字脚本
技术人员:负责摄像、录音、照明等
媒介人员:主持人、播音员
四、合成
1、含义:将编辑或挑选好的语言、音响、音乐与图像(文字)等节目要素,按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成为表现主题思想可供播出的节目成品。
2、特点:时间性、技术性、协调性、综合性
3、法则:主次律、互易律、分立对位律、听觉的相对完整律、淡出淡入律
第六章 广播电视传者的素养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者的地位与作用
一、地位
在传受双方关系与传受过程中显示的传者的地位。
主导性的、强势传者地位。“魔弹论”,传者中心。
平等的、适度媒介权力。
二、作用
1、内容采集
2、内容的加工
3、内容的传送与反馈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者的素养
一、理论素养
政治理论水平、综合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
二、专业技能
笔头、口头、镜头的表达能力
三、职业道德
敬业精神、坚持“双为”服务原则 第三节 广播电视传者——主持人
一、主持人界说
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策划或制作、串联把握一个栏目节目,以其个性方式 直接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的媒介人物。
二、分类 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
采编播合作的主持人(分离)
客串主持人
三、主持人作用
1、节目的参与者:参与节目采制
2、节目个性的体现者:使之形成有机整体
3、传受互动的实践者:情感与信息交流互动
四、主持人个性风格(相对独立稳定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1、新闻节目主持人
2、综艺节目主持人
(采制一章中已较多地论述了记者的职能)
第七章 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
第一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与作用
一、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受众主体地位
理论上讲:节目经由传者与受众的共同生产完成。
实践上看:受众即是市场,是媒介赖以生存发展之本。
二、广播电视受众的作用
1、参与传播:受众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节目制作和播出过程。
2、反馈信息:受众接收节目的反响,受众借助电话、短信、网络、书信等方式,表达对媒介内容的评价、建议。第二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构成一、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1、受众分布的广泛性和地域性
2、受众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受众接收行为的主动性和随意性
随着大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借助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受众的媒介接触显示更鲜明的主动性和个性化特点。
二、广播电视受众的构成1、目标受众
2、基本受众
3、参照受众
4、潜在受众
在实际的媒介接触中,受众与媒介和传者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切中受众心理与需求的传播则有利于受众朝向理想受众发展。第三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
一、广播电视受众的心理
1、受众的心理特点:好奇、求益、娱乐、逆反、认同等
2、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个人兴趣爱好、自我期待等
二、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
1、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理论):上个世纪四十、七十年代实证研究成果:使用与满足的形式:感情释放(或替代性的感情经验);愿望的想像;有用的建议。
2、受众使用媒介和获得的满足与媒介的功能、媒介的特性、受众使用媒介的社会原因等有关。
第四节 广播电视受众调查
一、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内容
收视/听率调查。视听率指某一时间、某一地区收看/听节目的户数(人数)除以同一地区拥有电视机/收音机的总户数(人数)的百分比。
受众群的构成。
受众对节目的评价,如节目偏好、认知、满意度等。
二、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量表法等。
三、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应用
节目制作、频道规划和广告经营等方面。
第八章 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
第一节 广播电视体制界说
一、广播电视体制的含义
1、国家管理广播电视业的制度、政策,广播电视业的构成形式和规范模式,它包括广播电视机构的所有制形式、隶属关系、组织形态、内部结构和人事制度等等。
2、广播电视体制包括多个层面:
宏观:指国家制订的有关广播电视的法规政策等;
中观:指广播电视机构的设置、经营模式等;
微观:指广播电视节目采制、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主要的广播电视体制类型 多种划分方式;
二分法:商业型和非商业型(公共型)。
三分法:国有型、公共型和私有型。
四分法:国有国营、公有公营、私有商营和混合型。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的广电体制
一、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1977)
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四大会议召开前(1978-1991)
第三阶段:十四大会议召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2~2001)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
二、我国广电体制的基本特征
1、所有权和经营权可合可分的多样性公有体制
2、强调政治属性,坚持党管原则
3、一定的市场化取向 第三节 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趋向
一、世界主要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动向
1、私有商营化:私有化浪潮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到更趋明显。原来实行国有体制和公有体制的国家纷纷将广播电视私有化。
2、管制放松化:各国对广播电视事业的管制趋于理性化,对原来过于严格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3、体制多元化:理顺意识形态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政府和广播电视行业的关系,管理体制的多元化是世界广播电视体制调整改革的一大趋势。
4、媒介集团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些通过兼并、联合组成的媒介集团已越过国界,它们的联合模式、内部的管理体制等也随之扩散到世界各国。
二、我国近年来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态势
1、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体制。
2、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态势
宏观层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的,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化有序运行的宏观管理体制。包括:转变政府职能,确立发展战略和提供法制环境。
中观层面:集团化是广播电视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微观层面:建立制播分营体制;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
第四篇:李岩《广播电视学概论》笔记
《广播电视新闻学》
第一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一 基本概念:
无线广播
声音广播
狭义广播
有线广播
广义广播
无线电视
电视广播
有线电视
二 广播的发展简史: 自然科学基础:电磁波理论、无线电通讯的试验 2 简要发展:1921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KDKA,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3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30到70年代,广播开始发展成熟。
1970年后,面对电视的冲击,广播发展进入竞争时代。(注重时效性、服务性和对外广播)
数字广播和卫星广播出现,广播的技术日益发展,而来自电视的竞争将长期存在。三 电视的发展简史: 简要发展:1927年,英国人白尔德成功试验了电视图像的传送。
1930年,英国BBC电视开始试验广播。播出多幕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1936年11月2日,英国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是电视史上的里程牌。5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开办彩色电视,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80年代以后到90年代,高清晰电视和卫星电视开始发展。四 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无线电波的主要类别:长波、中波、中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
无线电广播主要运用中波、中短波和超短波三个频段;电视广播主要使用微波频段。2 广播调幅与调频的区别:调频波段的声音质量和抗干扰性要优于调幅波段 3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地波传播:无线电广播的中波、中短波主要依靠地波传播 天波传播:无线电广播中的短波主要依靠天波传播 直接传播:电视信号一般采用直接传播。除了无线电传播,广播电视还可以采用有线电缆、卫星等方式传播。五 广播电视传播的制度和制式: 主要制度:1 国营制度,2 公共制度,3 商业制度。现在的广播电视制度一般多为复合制 2 电视传播的主要制式:
a NTSC制:起于美国,特点是成本低,兼容性能好,缺点是彩色不稳定。b PAL制:起于德国,是性能最佳,收看效果最好的制式,但成本最高。c SECAM制:起于法国,效果比NTSC好,但不及PAL,缺点是成本较高。我国电视使用PAL-D制。
三种制式将不能适应卫星和电缆所提供的新的传播方式而被淘汰。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一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 美洲:
a 概况: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商业广播系统强大,公共广播系统有所发展,中南美洲的广播事业比较发达。其中,多数国家采用NTSC制,仅有少数国家采用PAL制。b 美国的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梗概:
广播:1920年11月2日,美国KDKA电台正式播音,这是世界无线电广播史的开端-美国首次联播的电台的是WGY和WJZ电台-1926年美国成立“全国广播公司”(NBC),成立了蓝色(WJ2)和红色(WEAF)两个网-1927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立,向NBC挑战-1943年,NBC出售WJ2蓝色广播网,该网后来成为美国广播公司(ABC),至此,美国广播业三大网鼎立的局面形成。电视:1941年,美国第一家商业电视台WNB电视台成立-二战后美国的电视业迅猛发展,50年代美国开始播出彩色电视-1980年,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成立,对传统的三大网构成了巨大冲击 2)美国的四大商业广播电视网: 全国广播公司(NBC):成立于1926年,总部设在纽约。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立于1927年,总部设在纽约。美国广播公司(ABC):1943年从NBC中分离,总部设在纽约。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成立于1980年,从属于时代华纳公司 3)美国的公共电视:1968年建立公共广播公司(CPB),其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和民间基金会捐赠。4)美国的对外广播: 美国之音(VOA):成立于1940年,是由美国联邦政府经营的主要对外广播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用40多种语言向全球播音。美国之音在内容上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观点,在业务上强调“客观”、“公正”,重视深度报道。
5)美国的广播电视现状:国内商业广播电视网竞争激烈,国际新闻频道间不断角逐。2 亚洲:
a 概况:亚洲多数国家的广播使用中波、短波和调频波段。电视上采用PAL制的国家最多,NTSC制和SECAM制也很常见。亚洲的电视多以国营为主,其中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最为发达。b 日本的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梗概:1925年,日本的广播事业开端-1926年,日本广播协会(NHK)成立-50年代,日本进入广播电视大发展的时期-70年代彩色电视开始普及-80年代(1984)电视直播卫星发射成功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24小时卫星直播电视节目的国家-90年代,日本开始致力于发展高清晰电视(EDTV)
日本的广播电台分为两大系统:公营电台由NHK控制,私营电台由日本民间广播协会控制。2)日本广播协会(NHK):于1926年成立,总部设在东京,是半官方的机构,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收取视听费。
3)日本的四大私营广播电视网: 东京广播公司:(TBS):拥有《每日新闻》 日本电视网(NTV):拥有《读卖新闻》 富士电视公司(Fuji):拥有《产经新闻》 朝日电视台(TVAsahi):拥有《朝日新闻》 4)日本的对外广播:“日本广播电台”使日本统一的对外广播机构。
5)日本广播电视的特色、现状:覆盖广泛,节目饱和;教育节目富有特色 3 大洋洲:收音机的人均拥有量高,其中澳大利亚最为发达 4 非洲:非洲的广播普及率较高,埃及的广播事业较为发达。5 欧洲:
a 概况:欧洲各国的广播电视都很发达,其中最突出的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和前苏联(俄罗斯)b 英国的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梗概:1922年,英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正式播音-192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1936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67年开始播出彩色电视 2)英国广播公司(BBC):1927年成立。BBC保持着独立于政府但对议会负责的地位。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款,收取电视执照费和出售节目等副业经营。BBC还担负对外广播的职能。3)英国广播电视的特点、现状:强调竞争中的特色和服务功能。6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展望:
发展特点:a 发展科学技术,巩固硬件设施(电缆-卫星-高清晰、数字-网络);b 深化社会研究,增强传媒功效;c 合作交流,建立传播新秩序。二 中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 1 新中国成立之前:
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美国人奥斯邦于1922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1926年开播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第一座由国人自办的私营性质的商业广播电台是1927年上海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广播作为一项事业,是从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创办开始的。该台1928年8月开始播音。同年,国民党政府成立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1936年,国民党当局规定,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均须转播中央台晚间一小时的新闻节目,这是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节目的开端。1939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建立国际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国家对外广播的开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于1940年创办于延安。1940年12月,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始播音。1941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对外播音,这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电台的开端。2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对国内的无线电广播系统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各级广播电台组成的。1949年,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广播电台。1950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同一天用“北京电台”的新呼号开始播音。1978年5月,中国对国外广播机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唯一的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电台。三 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成立,这是我国一座电视台。1977年我国开始播出彩色电视。1978年,北京电视台开办《新闻联播》节目,《新闻联播》的出现,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广播网的初步形成。同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国的国家电视台。我国的有线电视始于60年代中期,卫星电视事业始于80年代。四 台湾、香港的广播电视概况: 台湾的对外广播电台是“自由中国之声”。电视以商业制为主。主要的电视公司有三家(称为“三大台”),分别是,台湾电视公司(台视)、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视)、中华电视公司(华视)。另外存在利用录放像设备播放录相带节目,由电线将信号输入邻近订户家庭,供订户收看并收费的组织,称为“第四台” 香港的主要电视机构有:亚洲电视有限公司(亚视ATV))、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TVB)、卫星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传讯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华侨娱乐电视
第三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
一 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起先导作用: 2 广播电视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 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
A 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作为广播电视产品消费者的受众,从而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
B 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意味着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更高的传播技能和劳动生产率。4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广播电视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A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实力。广播电视是重装备,高消耗的产业。建立电台、电视台的投资是一笔不菲的数目,日常运作如节目制作等又需要可观的费用,直接与国民经济实力相关。
B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改善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国家发展广播电视,需要居民拥有一定数量的接收装置。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广播电视的发展将是无本之木。
C 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广告的规模。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广告是支撑广播电视传媒运转的重要经济力 量。
二 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依据: 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通常所指的文化,即狭义文化,是指个人或群体具备和体现出来的所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知识素养和层次、文学艺术修养。狭义文化在广播电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A 公民文化素质是影响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因素:
1)居民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居民成为广播电视稳定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2)受众的文化程度取向和品味影响节目的编排制作。B 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传播者 3 广义文化在广播电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A 文化本身对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使广播电视不得不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广播电视传播所指向的文化圈的需要。
B 先进的、发达的、文明程度较高的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相对优越性的文化,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优势文化有较强的传播力,反之亦然。广播电视的发展必须依托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C 文化的圈层性使广播电视产生“窄播”和非群体化的发展趋势。三 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 第一层面的竞争:广播电视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竞争。包括与书籍杂志、电影、报纸等的竞争。2 第二层面的竞争:广播电视行业内部的竞争。包括频道、节目、技术、经营管理和人才方面的竞争。3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竞争 四 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 1 受众的地位:
A 受众是广播电视提供的信息节目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广播电视最终在受众那里实现节目价值,从而实现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B 受众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服务对象,使船舶的目的地和归宿,是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中绝不可或缺的信宿。
C 受众是广播电视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行为主体之一。D 受众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反馈者。2 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A 广泛性;B 混杂性;C自主性;D隐匿性;E稳定中的流动性 3 受众的心理: A 需要和动机
B 受众的心理效应:
1)威信效应:指可靠和有威望的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信息来源能使受众产生信任感,更有利于受众的接受。
2)名片效应:指先把受众认同的内容传播给受众,然后在受众认同其传播,毫无戒备的心理状态下,向受众传播新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3)自己人效应:指当传播者和受众在信仰、理想、个性、背景等方面相近时,往往具有亲切感和亲和力。这样的传播者传出的信息,受众容易接受。
4)晕轮效应:指传播者给受众留下的某种印象,往往可以扩散到传播内容的接受中去。5)从众效应:指受众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和大多数人一起采取一致的行为取向的心理。C 受众的心理倾向:包括求新重快、求知重趣、求真重美、求富重乐、求深重活。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
一 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 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 2 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 3 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 4 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
二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积极功能): 1 传播新闻的功能 2 舆论监督的功能 3 传授知识的功能 4 提供服务的功能 5 愉悦身心的功能
三 电视传播与“地球村”: “地球村”的概念最早由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2 电视传播的负面功能:
A 电视出现使“地球村”成为可能,但同时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电视帮我们打开视野,但同时导致了社会麻醉
C 电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量,但同时也混沌了社会风气 1)但前电视台播出的儿童节目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 2)暴力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以至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D 电视台进入市场经济,又可能导致文化沉沦。
E 电视虽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却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电视传播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A 电视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离不开人际的传播和沟通。人类的繁衍和继承,同一文化圈内核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辐射式传播和双向传播,不同文化圈的相互双向文化交流,都有赖于传播。
B 文化对电视传播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节目水平,都受到制作者文化素养的影响。电视对社会文化进行加工,形成新的文化。电视是在文化的土壤中生长的,没有土壤为他提供水分和肥料,它不可能成长,更不可能繁荣。
四 广播传播的永恒魅力: 广播保持其竞争力的对策: 坚持新闻传播,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重新定位文艺传播模式,把音乐节目作为收复失地的重要对策; 3 广播节目的广告化趋向必须防止; 4 必须进行广播改革,实行专业台战略; 实现传播观念的转变,为听众提供“视听”并茂的信息; 6 利用高科技,提高广播节目的传播质量
第五章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一 广播电视节目的四大系统:新闻、文艺、社教、服务 二 新闻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第一语言 1 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节目系统中的地位: A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先导 B 新闻节目是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
C 新闻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播出流程中占主体地位。
1)在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流程中,新闻节目在播出时间的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2)黄金时段新闻节目的播出突出了新闻节目在节目系统中的强势作用。
3)在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收听收视榜上,高居榜首的无一例外是新闻类节目。D 广播电视媒介竞争主要体现在新闻节目的竞争。2 广播电视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优势:A 时效性强;B 群众性强;C 易受性强;D 信息量大 弱点:A 难以形成深度报道;B 有些声像无法再现;C 声音图像一纵即逝,不便保存;D 按时间顺序播出,选择性差;E 在语言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的功能:A 宣传政策;B 传播信息;C 引导舆论;D 传授知识; 4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子系统的构成: A 新闻:
新闻的报道形式有:
1)现场直播;指与事件发生、发展、结束同步直接播出的新闻传播形式。
2)记录报道;指广播电视记者运用录音、录相设备或使用文字将现场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采访记录下来,经过编辑、制作进行报道的形式。主要以口播新闻和录像录音报道两种形式出现。口播新闻是电台电视台播音员或记者口头播出的新闻,其优点是简单迅速,机动灵活,时效性强,是广播新闻的基本形式,也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形式。录像录音报道是以现场声像为主,配以记者或播音员口语播报的新闻体裁。
3)系列报道: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它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4)连续报道: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种报道多采取递进式机构,每一篇报道既是对前一篇报道的承上,又是对后一篇报道的启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揭示出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5)追踪报道
B 评论:分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话,四种形式的规格递降。三 文艺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半壁江山 文艺节目的特性:a 兼容性;b 渗透力;c 受众的广泛性;d 节目播出的连续性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功能:a 提供娱乐;b 社会教育;c 普及文艺知识,提高受宗文艺欣赏水平3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子系统:
按节目功能分类:a 欣赏性文艺节目;b 知识性文艺节目;c 服务性文艺节目;d 评介性文艺节目 按节目来源分类:a 广播电视独有的艺术品种(广播剧、电视剧等)b 对社会文艺进行加工 c 对社会文艺直接播出
按艺术种类分类:a 音乐节目;b 文学节目;c 戏曲节目;d 曲艺节目 四 社教类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后起之秀 社教类节目是指以传播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社教类节目子系统的构成:
综合教学、专科教学、应用教学;理论节目、知识节目、特定对象节目 广播电视社教类节目的特性:a 教学对象的专一性与广泛性;b 知识传授者的权威性;c 传授内容的多样性、专业性、新闻性;d 教学方式的系统性、科学性、形象性。广播电视社教类节目的任务:a 政治思想教育;b 文化知识教育;c 科学技术教育;d 职业技能教育 五 服务性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服务使者” 1 服务性节目指那些实用性强,能直接帮助受众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那一类节目。2 服务性节目的子系统构成:单项型、综合型;信息型、咨询型、技能型、广告型 服务性节目的服务内容:a 政治思想服务;b 为受众的生活服务;c 促进产、供、销,为生产服务;d 为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开辟财源 服务性节目的特性:a 强烈的功利性;b 传播的重复性;c 公开的劝服性;d 昂贵的付费性 广播电视播出广告的原则:a 思想性原则;b 真实性原则;c 艺术性原则;d 针对性原则;e 促销性原则;f 经济性原则
第六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语言
一 广播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特性及其构成: 1 广播语言的作用:a 播报信息;b 营造节目内容的过渡;c 语言的语音语调可以为广播艺术作品提供特定的艺术情境;d 语言的表述营造了广播艺术作品的情节。广播的音响:广播音响是指出语言、音乐以外的其他声音,包括自然环境的音响,人的各种动作的声音等等。
广播音响的作用:a 原汁原味的音响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感。b 特定的音响能表现时间和空间。c 能够渲染、烘托环境气氛;d 能够表现新闻人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言行举止、刻画人物心理。f 声音有时具有蒙太奇式的功能。3 广播音乐的作用:a 以独立的音乐节目形式存在,充实广播的文艺板块;b 作为一种有效的编辑手段,使广播节目系统连贯有序。c 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使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4 广播语言系统的诸构成模式:
a 纯有声语言构成模式b 语言+音响构成模式c 有声语言+音乐构成模式d 有声语言+音乐+音响构成模式 广播传播对语言的要求:
a 广播的语言必须是口语化的语言;b 广播的语言力求形象化;c 广播的语言应该规范化;d 广播的语言应该具清晰的感知性;e 广播的语言应该简洁明快;f 广播的语言应该是质朴的语言 二 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特性及其构成: 1 电视语言的子系统: 造型语言
可视性系统:
电视语言的符号构成系统:
可听性系统:
屏幕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作用:a 文字提要,加强信息记忆深度;b 屏幕文字可以以打飞幕或其它方式,插入告知信息,保持节目的完整性和接受双方关系的谐调,如果信息是重大新闻,屏幕文字可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c 屏幕文字还能形成听读一体的轻易性,声音与文字同步播出,观众且听且读,很是轻松,比起聚精会神听广播和费力看报纸,屏幕文字明显的更易于理解和接受。2 电视语言的语言构成: a 电视声音与画面
电视中声音的作用:1)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亲切感;2)声音叙述内容具有自由性,能够打破画面的时空局限。3)声音能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心理;4)声音能够发挥结构的功能,使画面连接顺畅自然。5)声音能是静止的画面动起来;6)声音可以创造独立的形象,造成观众的心理互渗性与心理演绎性。
电视中画面的特点:1)电视画面是连续运动的活动画面;2)画面所拍摄的对象是具体实在的,画面能客观的再现现实。3)画面表现的始终是现在时态,是正在进行的情景,具有现场感。4)电视拍摄的对象是经过了选择的,往往打上摄录者主观意识的烙印。5)单个画面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往往可以作多种解释。
电视画面的作用:1)纪实传播。2)形象传播;3)直接传播。蒙太奇:指镜头的组合关系和连接方法。
蒙太奇的功能:1)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2)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3)创造独特的电视时间和空间。4)形成丰富多彩的电视节奏美。5)表达寓意,创造意境。
蒙太奇的类别:1 叙事蒙太奇: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又分为平行蒙太奇,连续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2 表现蒙太奇:以加强内涵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又分为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理性蒙太奇。b 声画关系的具体形式:
1)声画合一:指电视的画面和声音同时指向一个具体形象的结合方式,特点是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度。
2)声画对位:指电视节目中画面与声音对列,他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的事物的信息,却又有机的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
第七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界面人物
一 播音员:播音是指广播电视大众传媒直接面向听众、观众进行的有声语言的传播活动。播音员的工作特性:a 是广播电视传播的最终实现者;b 是把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再者。c 是联系社会各阶层的桥梁和纽带。d 是规范语言的推广者。新闻播音的特点要求:a 准确;b平实;c 富有节奏感; 我国的主要播音方式:a 播读式;b 播讲式;c 谈话式
二 主持人:主持人是串播、播讲人员的异化。它的特征是,节目的直接播出者、代表者。2 节目的参与者。3 节目的组织者和串连者。
主持人的类别:1 综艺节目主持人;2 专题类节目主持人;3 知识教育性节目主持人;4 服务性节目主持人;3 少儿类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的地位和作用:1 有助于改变传播模式,增强传播效果。2 信息社会的听众和观众呼唤节目主持人的出现。3 主持人的出现增强了揭幕的整体性。三 广播电视记者:(参看新闻采访学)
第八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
一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设计阶段、实际制作阶段;
二 文艺节目的编排原则:1 谐调一致原则;2 服务受众原则。3 繁荣文艺原则;4 严格把关原则 三 教育节目的编排原则:1 题材内容注重针对性;2 内容切合实际,适宜普及;3 为了便利于传播知识,开展社会教育,编辑应想方设法,使教育节目办得生动活泼,亲切自然。4 教育性节目介绍的科学文化知识要让受众易于接受;5 编排要逻辑有序,易于吸收。6 重点要适当重复,趋于强化。四 服务类节目的编排要求: 要富有时代感,内容要有贴近性;2 注重节目特色;3 发挥声画优势,力求生动活泼。五 电视画面编辑的特有规律: 不必拘泥于镜头组接的现有规律,应努力形成新闻画面组接的特有节奏。2 强化“细节”意识,充实画面的信息含量。
第九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
一 影响收听、收视率的相关因素:
收听、收视率是指收视听某一节目的户数与所有电视机、收音机的户数之间的百分比。1 播出时间 2 不同频道或同一频道节目安排的影响。
第五篇:广播电视概论
广播电视概论作业
(六)一、当前我国电视媒体频道管理有几种模式?
目前国内电视媒体的频道管理主要分为部门中心制、频道中心制、频道公司制三种。有部门中心制到频道公司制管理发展是国内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频道中心制是由部门中心制到频道公司制的过渡阶段。
二、什么是制片人中心制?简述我国制片人中心制的特点。
频道中心制也成频道总监制,是基于受众市场细分理论和准确定位理论而形成的以频道为单元,构筑自己的节目平台和经营创收平台;不同频道根据自己频道手中的专业化对象确定节目框架、栏目构成及频道经营策略,已形成自己的频道特色,满足观众的专业化需求,对频道内的栏目设置和节目日常管理、人力资源使用、报酬分配等实施统一管理的现代电视媒体管理模式。
我国制品人中心制的特点:
①制作单位相对独立,权力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节目运作效率。
在栏目内部,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这种动态化管理能使每个工作人员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②制片人有经费开支权,无广告经营权。
一般来说,为统筹、整合广告资源,除个别频道外,绝大多数栏目没有自身的广告经营权,节目经费由节目中心或频道统一拨给。电视台根据各个栏目的不同情况与制片人签订责任书,在责任中规定各制片人节目的开支比例,并实行账目的监督和逐项审计,保证财务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③制片人在人事管理权受限。
在人事管理上,根据电视台各栏目和节目任务的大小,台领导决定制片人使用人员的人数,外聘人员要报台里备案,台里保留对外聘人员的否决权,以保证对外聘人员的高素质要求。
三、为什么说我国现在还没有真正进入到“主持人中心制”的时代?
① 是机制问题。美国从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电视也开始快速的频道化,频道的竞争变
得非常激烈,因此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如奥普拉等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而反观我国,当每年拥有相同学科背景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涌向各地电视台时,我们很难畅谈什么主持人个性化;当屏幕上的俊男靓女们用稍微稚嫩的声音纵谈世界及国家大事时,我们很难不对其权威性发出质疑;当金牌主持人们由于成名开始掌握行政大权,甚至逐渐退居幕后专心做起领导时,我们不得不为他们惋惜。这一切都归根在于机制的问题。②从主持人素质上来说,且不说我们是否具备了从记者到名记者再到主持人的条件,在节目中,我们的主持人能真正运用自己睿智驾驭环节、分析时间、提问采访对象的少之又少。我们不是没有堪当重任的人才,而是高管们应该摒弃刻板成见,大胆用人,受众对于那些字正腔圆、照本宣科的程式化、概念化的采访与主持风格已经厌烦,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膨胀的时代,人们渴望对信息的解读,而解读信息需要的使用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智慧,出色地口才及个人魅力的人来引导大家透过时间的表象逐层挖掘背后的深度,从而解受众之惑,使事件得以正本清源,做不到这点,我们无法相信中国已进入主持人中心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