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推进和完善玉米标准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作业

时间:2019-05-15 05:1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推进和完善玉米标准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推进和完善玉米标准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作业》。

第一篇:2011推进和完善玉米标准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作业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一、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奠定种植业调整的物质基础

1、依靠“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和专用化生产。选用适用先进科学技术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的基础。加速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除了解决好品种问题之外,还需要有相应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作为支撑。应重点加强与新品种相对应的施肥培肥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连作障碍消除技术、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技术等研发和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玉米品种的遗传潜力。

2、加强标准化生产。把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转化成易于操作的农艺措施,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粮食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从种子、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关键环节抓起,尤其要注重发挥农业机械在标准化作业当中的突出作用,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粮食的标准化生产,为高标准搞好春耕生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粮食标准化生产的实施要搞好技术培训,加大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力度,确保技术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

二、加大玉米育种产业发展力度

我省与国外玉米育种水平的差距除在技术层面以外,体制和机制亦起了较大的束缚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国家公益性研发投入,建立开放的种质资源研发共享体系 重点支持玉米种质改良、创新、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杂种优势预测、双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建立高通量的分子标记技术平台,转基因技术平台,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平台,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发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种业发展中的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重点收集、改良与创新玉米种质资源并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发放,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共享体系,以新机制带动全国骨干研发力量和重点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各产业环节紧密合作,形成育种技术产业化的流水线。

2.创新机制、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嫁接,逐步完成商业育种与公益单位的剥离

制定优惠政策和投入资金,优先支持重点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嫁接”。依靠重点企业营销管理及资金优势所创造的利润支持科研单位利用丰富的育种资源、先进技术、高级人才和优良品种促进商业化过程;引导育种家探索pipeline式育种管理模式与机制;逐步完成商业育种与公益单位的剥离,在政策调整理顺后,使事业单位的商业育种人、财、物顺利进入种子企业。国家机构要加强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研究,支持种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深入研究和普及种子质量控制技术。

3.立足种业、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

以重点企业为主体探索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商业育种模式。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大型企业发展,有利于建立长期多点、大规模数据测定、全程机械化和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商业育种技术的发展;支持种子生产专业化、标

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制种技术的提高。构建从种质创新、品种研发、良种繁殖加工、推广营销、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中国大型种业,参与国际竞争。

4.制定长期稳定的玉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玉米育种产业实行减免税收和低税政策。新创办的育种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种业所得税优惠,并对所征收的增值税给予一定比例返还,用于企业研发和扩大再生产;除国家规定外,建议种业进口所需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产业发展特需人才、土地等,实施优惠政策。

5.加强玉米育种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

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品种的保护、审定和推介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交易,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改进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技术,加强种子检测体系和执法能力建设;改革现有的品种审定制度和标准,加强对品种审定后的市场监管;提高企业和种子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导种业按照市场规律加快兼并和重组,提升企业实力。

6.改革和完善品种审定制度

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要达到品种多样化的目的,要尊重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事实;品种的多样化区域化即可使品种布局合理,又可降低生产风险。品种数目的增多,还可以淡化公益性科研机构对竞争性育种的追求,同时增加企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以及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比例,集中国家中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整体连片推进,改变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相结合,围绕重要商品粮和战略后备粮基地,加强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做好灌区续建项目、节水改造项目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建设,建成规模较大的高产稳产玉米田,形成稳定的玉米生产能力。

3、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为指导思想,兴建一大批防洪、除涝、灌溉的大型控制性骨干工程及其田间配套工程。完成现有工程更新改造挖潜,使全省较大河流和重点区域得到开发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4、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方面普及推广粮食机械化综合高产模式。推广机械深松为主体的松、耙、起相结合的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械分层深施肥、机械与药剂灭草灭虫、机械收获、机械化秸杆根茬还田等技术。另一方面加快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新型农机具和农机技术的培训体系,农机维修保养服务体系,农机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和农机生产服务体系。

5、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首先,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改善局地地形条件,拦蓄降雨,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增加降水就地入渗量,提高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其次,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投入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第三,对中低产田可以通过农艺、生物综合措施进行改良,使其逐步变成高产稳产农田。

四、通过发展旱地节水农业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1、优化种植结构,调整作物布局。从区域角度和水资源优化利用角度,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单位农田产出的节水效率。

2、改良土壤,建设土壤水库。以建设土壤水库为中心,通过振动深松、耙精中耕、培施改土、合理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同时使土壤理化性质得以改善,增加土壤储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以地膜和秸秆等材料覆盖土壤,降低无效蒸发,采用地膜或秸秆等材料覆盖地面,可在地面形成一保护层,降低蒸发,减少水土流失,促进作物生长。

3、研发新型节水设备,实现节水农业技术的机械化。在面向不同地形条件的节水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方面,加大新型节水设备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抗旱节水耕作技术体系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为进一步实现东北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的技术跨越奠定基础。

4、建立抗旱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模式。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单项农业节水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更多地重视单项农业节水技术的组装和优化配套。将这些单项农业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地集成组装配套,形成节水农业体系集成配套模式,将更大程度地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性、先进性、系统性、互补性,其节水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将更为显著。

5、完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在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节水农业的需求。由于黑龙江省广大农村缺乏高效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一些先进的节水技术推广缓慢,组织因素已成为限制黑龙江省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总结国内外有关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分析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的影响因素,建立完善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玉米标准化种植

黑龙江省在玉米变性淀粉等深加工项目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发挥优势调整结构,依托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开拓特色产品市场。省财政应安排省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改变单一贷款贴息的扶持方式,除对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给予贴息外,对龙头企业出口创汇、资产重组、基地建设、研发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等给予补助。

六、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另一个有效形式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桥梁、纽带和带动作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路径要在实践中探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近期内可将重点放到支持区域性合作组织方面。同时,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七、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促进玉米标准化种植

加强对农民科技服务和培训。注重农民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科技提升,在玉米优势产区推广重大关键技术措施。通过科技的普及,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级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下乡,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服务。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到粮食主产县进行科技培训,通过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手册,一张光盘对种粮农民开展培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带动对其他农户的培训。另外应大力开展农民骨干培训和实施

绿色培训,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挥高校在农民技术培训中的作用。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配合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通过实现乡县联合、校村联合办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第二篇:2012提升我省玉米生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提升我省玉米生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114.1亿斤,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一跃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省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连续八年丰收的辉煌成就,为了实现2012年力争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200亿斤的工作目标,作为我省粮食大作物的玉米还要继续提升其生产能力,大力开展玉米稳定增产行动,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玉米生产的积极性

全省要从省市县机关中抽调干部组成宣传小分队,深入村屯农户宣讲党的惠农政策,同时紧密结合省情实际,制定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在水利化建设、深松整地补贴、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农机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另一个有效形式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11年全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236个,总数达到18583个;农民成员发展到20.63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有14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实行了二次分配。我们要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大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质量,探索建立按交易量与按投入分配以及按家庭成员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形式。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桥梁、纽带和带动作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路径要在实践中探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近期内可将重点放到支持区域性合作组织方面。同时,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加强对农民科技服务和培训。注重农民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科技提升,在玉米优势产区推广重大关键技术措施。通过科技的普及,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级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下乡,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服务。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到粮食主产县进行科技培训,通过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手册,一张光盘对种粮农民开展培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带动对其他农户的培训。另外应大力开展农民骨干培训和实施绿色培训,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挥高校在农民技术培训中的作用。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配合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通过实现乡县联合、校村联合办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二、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产优质粮食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

全省要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作为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目标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增产潜力。在第四、五积温带大豆主产区积极扩大早熟玉米面积,依靠“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和专用化生产。选用适用先进科学技术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的基础。加速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除了解决好品种问题之外,还需要有相应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作为支撑。应重点加强与新品种相对应的施肥培肥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连作障碍消除技术、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技术等研

发和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玉米品种的遗传潜力。

三、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

全省要通过严格农时标准在一个月时间内全面完成春种任务,各种农作物全部种在丰产期。同时,严格投入品标准和技术标准,充分发挥良种和技术的增产潜力。把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转化成易于操作的农艺措施,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粮食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从种子、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关键环节抓起,尤其要注重发挥农业机械在标准化作业当中的突出作用,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粮食的标准化生产,为高标准搞好春耕生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粮食标准化生产的实施要搞好技术培训,加大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力度,确保技术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

四、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增强防御灾害能力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以及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比例,集中国家中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整体连片推进,改变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相结合,围绕重要商品粮和战略后备粮基地,加强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做好灌区续建项目、节水改造项目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建设,建成规模较大的高产稳产玉米田,形成稳定的玉米生产能力。

3、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为指导思想,兴建一大批防洪、除涝、灌溉的大型控制性骨干工程及其田间配套工程。完成现有工程更新改造挖潜,使全省较大河流和重点区域得到开发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4、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首先,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改善局地地形条件,拦蓄降雨,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增加降水就地入渗量,提高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其次,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投入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第三,对中低产田可以通过农艺、生物综合措施进行改良,使其逐步变成高产稳产农田。

五、加大玉米育种产业发展力度,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

1.加大国家公益性研发投入,建立开放的种质资源研发共享体系。重点支持玉米种质改良、创新、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杂种优势预测、双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建立高通量的分子标记技术平台,转基因技术平台,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平台,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发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种业发展中的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重点收集、改良与创新玉米种质资源并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发放,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共享体系,以新机制带动全国骨干研发力量和重点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各产业环节紧密合作,形成育种技术产业化的流水线。

2.以重点企业为主体探索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商业育种模式。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大型企业发展,有利于建立长期多点、大规模数据测定、全程机械化和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商业育种技术的发展;支持种子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制种技术的提高。构建从种质创新、品种研发、良种繁殖加工、推广营销、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中国大型种业,参与国际竞争。

3.加强玉米育种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加大对企

业自主创新品种的保护、审定和推介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交易,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改进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技术,加强种子检测体系和执法能力建设;改革现有的品种审定制度和标准,加强对品种审定后的市场监管;提高企业和种子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导种业按照市场规律加快兼并和重组,提升企业实力。

4.改革和完善品种审定制度。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要达到品种多样化的目的,要尊重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事实;品种的多样化区域化即可使品种布局合理,又可降低生产风险。品种数目的增多,还可以淡化公益性科研机构对竞争性育种的追求,同时增加企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六、继续加强现代大农机建设

2011年新组建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18个,总数达到558个。新增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63台;新增水稻插秧机1.3万台、收获机3500台、玉米收获机3100台。全省秋整地1.4亿亩,整地数量增加、水旱田同步、连片规模扩大、质量标准提高,主要得益于农机化的加快推进。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方面普及推广粮食机械化综合高产模式。推广机械深松为主体的松、耙、起相结合的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械分层深施肥、机械与药剂灭草灭虫、机械收获、机械化秸杆根茬还田等技术。另一方面加快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新型农机具和农机技术的培训体系,农机维修保养服务体系,农机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和农机生产服务体系。继续加大现代大农机建设,对于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继续发展农业大合作,提高场县共建现代农业水平

2011年全省共有66个县(市、区)与垦区105个农场开展了合作共建。依托农垦农业机械、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等优势,为周边农村代育、代耕、代种、代灌、代管、代收,采取单项合作、阶段合作或全程合作,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发展场县合作提高垦区为农村代耕、代播、代育面积。

八、强化组织领导,为玉米生产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全省涉农部门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村屯、深入地块,采取包片、包乡、包村、包户的形式,在粮食生产各个关键时段,对农民实施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消除死角死面,不留空档。

第三篇:实施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

实施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

2008-12-05 09:45:24

(已经被浏览673次)

随着生命科学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中药资源为原料的药物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医药发展新趋势。为与国际医药产业接轨,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已开始实施中药材GAP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中药生产质量标准体系,该项工作已在全国广泛推广。截至目前,天士力药业等国内首批8家企业的中药材基地经过了GAP认证,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但同时我国中药材生产存在基地规划和运作不规范、种子种苗管理混乱、生产技术不规范、药材质量不过关、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已限制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实施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实施中药材GAP规范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基地规划和运作不规范

国家颁布中药材实施GAP管理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不甚理想。在基地规划和运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中药材基地的规划不科学,未能制定相应规章,保证道地药材优先发展,限制道地药材异地引种;未能按要求进行中药材的动态检测和定量的质量标准制订,中药材基地建设科技含量尚处低水平,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种植面积虽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要真正达到GAP规范的实为不多,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更谈不上技术规程,质量标准,以致造成了药材质量不稳,品种混乱,“卖难买难”等现象。

(2)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主要由经销公司和药农参与,由于科研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组织松散,干扰因素多,运作难度大,中药材种植质量并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药材种植基地处于经营困难的境地,如何才能既保证药材质量,又保证企业与药农双方受益,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许多企业建设GAP基地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土地使用权问题。如果企业租用土地,请当地农民按照GAP规范种植,成本会很高。否则只是回收药材,同时又存在两种风险:药材市场价格高时,药农可能不遵守合同,而把药材高价卖给其他企业;价格低时,药农不愿意种植,建设GAP 基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虽进行牵线搭桥,但协调工作不到位,在合同执行中缺少监督方,中药材发展处于重面积、疏管理的广种薄收状态。

2、种子种苗管理混乱,药材品种退化

目前,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由于中药材栽培比农作物的栽培历史要短得多,除少数几种药材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引种栽培历史外,绝大部分只有几十年的引种栽培史,多数药材依然存在种质质量问题,引起中药材品种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种子、种苗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目前我国中药材种质、种苗管理混乱、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3],劣质种苗坑害药农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对坑害药农事件处理不力。

(2)目前,药材品种大大退化,已经严重制约了中药材的健康发展。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药农为追求高产,长期大剂量施用无机肥以及植物生长素,促使其生长速度加快,扰乱了其自有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使品种退化。

(3)药农对中药材缺乏科学管理,导致部分道地药材的抗旱性、耐寒性、抗病虫害减弱,耐药性增强或早熟。如有的药农对药材种子、种苗搬用薄膜育秧技术,必然使其耐寒性从幼苗开始就减弱。如三七,过去很少发生根腐病,现在不仅根腐病发病率提高,而且对农药的耐药性也在增强。

(4)不重视对优良品种的选育。存在种质不清或退化,优良品种选育工作滞后,这是造成道地药材品种退化的根本原因。

(5)“公害”问题较为普遍。由于生产过程中,对土壤选择不严,以及长期施用农药和无机肥,导致道地药材普遍存在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这是造成道地药材品质下降,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的重

要原因之一[3]。

3、生产技术不规范、药材质量不过关

近年来,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指标成分不明确等已成为中药材基地培植中的首要问题,严重影响产品的销售,成为中药产地发展的瓶颈。如广西道地药材罗汉果曾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在国际市场一度遭到冷落。年产量近万吨的广西水半夏曾被载入1977年版《药典》而畅销日本和东南亚,但因科研滞后、种植不规范,在1985年版《药典》中被取消。目前,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还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由于对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力度不夠,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中药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中药材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在中药材加工方面,生产水平仍处于传统工艺,土法上马,规模小,条件简陋,这也是造成药材质量不稳定的因素。大多数药农缺乏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他们多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防治中药材病虫害,造成农药的滥用、误用。有些药农为了眼前利益,大量使用化肥,造成中药材质量下降,重金属严重超标。有的药农为了逃避国家税收,还没到药材采集期就进行采收,导致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太低,形成劣品。这些问题已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限制着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4、野生资源破坏严重

对珍贵的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引种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栽培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中药材资源保护方面,执法力度不严,以致造成了过度开发,使一些珍贵中药材种质资源(如八角莲,林麝,七叶一枝花等)濒临枯竭。

二、实施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为确保道地药材健康稳定发展,克服市场经济“盲目性”的缺陷。按照市场需求有计划地稳定发展,于是就要求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组织(最好是中药行业协会)能立足在全行业的高度来加以协调,(1)由行业相关管理机构对当地药材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制定相应规章,保证道地药材优先发展,限制道地药材异地引种。

(2)在道地药材产区组织类似于“药农协会”的组织,向他们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等有关市场信息和情报。

(3)组织制定道地药材定量化的质量标准,对合格的道地药材颁发质量认证书。

(4)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基地建设运作模式和监督机制,保证基地建设的规范性和市场化。

2、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加强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野生品种的人工栽培研究,做到中药材资源的永续利用。许多中药品种濒临灭绝,尤其是生态条件相对脆弱地区的道地药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使稀缺和濒危的野生植物药材资源急剧减少,并使当地生态环境更趋恶化,最突出的如内蒙的甘草、新疆的雪莲、青藏的冬虫夏草、陕西秦巴山区的八角莲、林麝、七叶一枝花、太白七药、红豆杉等[4] [5]。对此,应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特别要注意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和再生,防止流失、退化和灭绝,要寻找新的品系形成互补,要选择那些具有优势的品系,建设天然药源保护基地,在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有机协调,保障中药资源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基地的选择原则

(1)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基地选择应符合以下条款。应科学选择中药材基地。生产基地大气环境要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CB3095-82的二级标准;药园土壤环境质量要达到土壤质量CB15618-1995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执行CB5084-92标准;GAP药材基地远离有大量工业废气、废水排放点;具备良好的灌排条 件,地下水水质尽可能达到饮用水最低标准等原则[1] [3]。

(2)在建设GAP基地时应充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物特性及生长环境。第一,应科学规划中药材基地。

中药材的认证也应强调地域性。一般来说,道地药材的生产区多在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土壤好,受污染小,产品有效成分含量高,且劳动力低廉,适合企业建立GAP基地。第二,强化科学生产管理措施。种植基地从土壤净化、施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及监测,防止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第三,可尝试中药材立体种植。立体种植可形成复合群体,防止土壤侵蚀,并产生天然抑制害虫的作用[2]。第四,在设计药材基地时,土地、种子、种苗,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是决定药材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3]。一定要讲究种植规模的适度控制,种植面积最好按递增或递减,每年有种植和采收,这样可以使基地财务进入良性循环。

4、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品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效益和生存,目前中药材普遍存在种质退化、病虫害严重,优良种苗缺乏,制约了中药材的发展,针对目前优良种质资源匮乏与种子品质低劣等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得到有效解决:

(1)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和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收集国内外药用动植物种质原始材料,进行品种选育[4]。在繁育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品种的纯度,还要不断提高品种的种性,以保证生产上获得高额的产量和优质的产品。

(2)采用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形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药材新品种,如抗病抗虫新品种,优质高产品种,多倍体、转基因品种等。有计划、有规模地繁殖与供应优良种苗[4]。

(3)对珍稀、濒危的中药材,大力保护其资源,合理采收,并进行同类新品种资源的开发及其代用品的试制,积极开展生物工程技术等研究,力求中药材可持续生产。

5、大力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操作技术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以环保标准为基础的绿色认证制度日趋盛行,“环保标签”开始被视为国际间贸易往来的一个筹码,在许多情况下变成贸易壁垒加以利用,工业化国家政府的介入,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方面鼓励发展绿色产品。这些法律与法规的制订在许多情况下已成为阻止发展中国家商品输入发达国家的一种手段。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绿色、环保这一因素。由于受各地的基础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品种的中药材GAP种植的操作模式差异很大。因此,通过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规范中药材生产操作方法,发展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药材种植,生产出质量稳定、绿色、无污染的中药材,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1)运用生物技术培养药材活性成分,缩短采收期;也可利用生物技术筛选抗逆性新品种,使药材增加抗病毒、抗虫害、抗重金属、抗污染等能力,还可运用生物技术手段给药材注入新遗传基因,改善其品质和增强其抗病虫害的能力,造就优质药材。全面提高药材质量[9]。

(2)采用有机耕作法生产药材,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各项措施的应用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态手段,把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要做到既控制病虫的危害,又要不降低中药材的品质,避免农药残留及其它污染物对中药材的污染。应重点加强自然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的无污染新技术的研究。在病虫害发生期,一是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虫害防治。二是若必须使用化学农药,则应选择使用高效、无毒的生物农药,把农药使用量压低到最低水平,使中药材及其加工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FAO、WHO或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5] [7]。

(3)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特性,合理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腐植酸肥料、有机复合肥等。严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4)选择适当的品种并在其最适宜生长的地域种植,确定每种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以保证所产的药材原料无污染、无农药残留、低重金属、药效含量稳定,符合国际质量标准。

(5)对野生药材应在传统生产基地,建立有药农参与的药业公司,以规模化模式进行生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药农按中药材采制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力求药材质量的稳定。

(6)随着中药材种植、生产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仓储管理、改善仓库条件对于保证药材的质量是十分

重要。由于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样,特性各异给仓储养护带来了复杂性。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私利,对药材喷水、浸泡或用硫磺熏,使药材的水分含量严重超标。这就给仓储带来困难。另外一些中药材产地将药材露天存放,有些农民将中药材采收后自由随意存放,有的仓库不符合药典规定等现象[6]。因此,中药材生产地应根据当地所产药材的特性建立规范的中药材储存库房,以保证药材的品质。

6、建立中药材动态质量监测体系

建立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包括药材生产的质量控制;国际市场可接受的中药现代化的制剂;符合国际通行的药品质量标准;用现代医学技术解释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符合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标准等等。其中绿色品质的安全标准只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解决目前在中药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为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重金属及农药的残留对人体有害。绿色品质标准的建立可以说是中药走向世界的众多工作中的第一步,也是当前解决我中药在国际贸易出口中所遇到的药材质量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1)建立中药材质量检测体系,对中药材实行指纹图谱鉴定,即定品种、定产地、定药用部位、定采收季节和时间、定产地加工。欧洲草药典及美国FDA有关草药的法规,都要求进入该地市场的植物药制剂提供色谱指纹图谱,以作为监控其内在质量的依据。

(2)制定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使中药材有规可循,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从根本上保证中药材质量的优良、稳定和可靠。

(3)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实施批文管理,让一些合格药材及中药饮片上市流通。让中药有个“国际身份”,顺利走向世界。

(4)运用先进的红外光谱仪对中药材进行定性分析方法,来鉴定药材品种的不同、产地以及不同采摘时间的含量,从而达到对中药材的科学化、标准化鉴定。

(5)尽快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红外光谱数据库”。这是中药国际化和标准化最关键的一步。

7、强化龙头企业和协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

(1)引导龙头企业参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培养一些经营 GAP基地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有选择地建设一批中药材示范基地,以点带面,逐步辐射,引导和带动农民按照技术规范种植。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是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对农户实行利润返还;二是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提供各种服务,按优惠价格或保护价格收购药农的药材产品;三是企业与农民按股分制原则兴建龙头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分配要通过市场约束机制、法律约束机制、管理约束机制的运转来实现。通过中药材GAP的实施,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从小农经济模式向产业化、集约化经济模式转化,从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运行格局,达到“多赢”的态势。

(2)成立中药材种植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组织生产、协调、信息反馈及市场化运作的积极作用,采用企业+基地+专家+农户的基地建设模式,通过政府、企业、专家、药农几方面的紧密联系,实行产、供、销一体的经营模式,使药农的利益落到实处,体现了“订单药业”的新特点[2]。像汇仁集团、云南白药等众多有实力的中药企业就是利用扶贫资金和企业投资,加盟GAP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GAP的深入实施以及药农实惠的增多,协会与龙头企业合作,通过租赁或认股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对土地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中药材基地,按照规范化技术规程进行组织生产,对中药材全过程实行动态监控,确保药材质量稳定,实现生产绿色药材的目标。

(3)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教育体系,一方面加强中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术和文化思想素养的教育培训。举办中药材种植学习班,提高药农科学素质,提高农户的种植水平。大力培训中药材栽培人才,注重现有人才的使用,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通过举办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经验交流,田间实践,传帮带等形式,大力普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和中药材基本知识,提高农户技术水平。同时对于外单位或外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采用“虽不为我所有,但可以为我所用”的用人方式。注意调动当地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对老药工、熟练

加工户登记注册,为国所用,加强科技投入,加强对药农的生产辅导工作。

(4)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打破原有各涉农科技部门的界线,加强联合与合作,依托各级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中药行业协会、研究会,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完善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对病虫害灾情、市场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市县一般性科技推广机构,采取经营方式,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兴办科技示范场,加强科技服务。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技实体。加快发展中药技术市场,促进中药技术交易和推广应用。

三、结束语

实施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努力。以GAP规范化标准指导中药材的培植,使之各项指标符合国际标准和环保要求,以保证中药材质量的优良、稳定和可靠,才能为世界提供绿色中药材。这是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前提和必由之路。

第四篇: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杨孟华人资0701081007032

5论文摘要:培训质量是培训的核心问题。从培训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探讨提高培训工作质量的新途径:合理制定培训方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加强主渠道建设,创新实施环节的基本要素,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创新;培训质量;培训投资;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才能、知识和创造力已代替金融资本成为新的稀有资源。现代企业正面临市场瞬息万变、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现状,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因此,必须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作用,围绕“人”来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培训作为开发与发展人力的基本手段,已突破其原来的纯教育意义,成为现代企业提升管理、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一、培训的概念及其意义

培训是根据某些人或某一阶段的工作需要,通过结合书面的讲解或其他的沟通方式,对这些员工进行教育,以达到更新他们的知识、技能、理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期影响他们的行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团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的行为活动。现代企业培训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培训是一种投资

给员工股权、福利,增加沟通、培训和成长的机会,这种趋势表明当今企业不仅是雇佣劳动者的组织,而且是激励劳动者,使其劳动价值得以真正体现的场所。企业要和员工成为命运的共同体,必须对员工进行更大的培训投入。培训是一项能获得更大产出的投资,并且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对培训投入1 美元,产出可达3 美元。培训还是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不断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那种把企业培训视为消耗、负担,只注重对物的投入而忽视对人的投入,将使企业员工观念陈旧,素质下降。

(二)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

提高员工素质是搞好企业的关键,员工的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品格、精神、观念、气质、性格和体魄等要素。提高员工的素质既要靠员工的自觉学习,又要靠企业的培训。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必须是强制性的和制度性的。综观国外一些著名企业,都十分重视对员工实施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建有一座经营开发的研究所,公司每年向研究所拨款10 亿美元,每年在此受训的员工多达1 万人;在美国百强排行榜上列84 位的剑桥工艺公司,它的成功在于把资金重点投入到员工队伍建设上。该公司将销售收入中的7%投入到员工培训,每名员工的年培训费用为1 万美元;我国江淮汽车公司销售收入连续9 年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该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其拥有一个每周40 小时工作外加4 小时培训的“40+4”制度,即每周六上午,全公司3700 多名员工进入各自的学习场所,参加统一的学习培训。这样的培训,给企业带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

(三)培训有助于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

被公认为21 世纪管理经典的《第五项修炼》一书,把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成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世界,必须借助个人的自我完善和集体学习才能找到一条出路。美国《财富》杂志曾发出忠告: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学习型组织。1999 年世界管理大会上,与会专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学习型组织完善企业培训体系提高企业培训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员工和企业素质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形式就是需要开展有效的培训,让从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提高的能力陪伴企业的员工,使其在任何时候、任何

年龄阶段都可以进行自我“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思想,始终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

二、目前我国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要搞好企业培训,必须对现有的培训体系和培训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培训效率低、职工满意度低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国有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不够,对培训的投资严重不足

根据部分国有企业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5%的国有企业在加强对职工的人力资本投入;20%左右的国有企业教育培训经费年人均10-30元;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培训费,年人均10 元以下;其他的国有企业多属于亏损企业,已停止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且其中尚有能力进行培训的企业,绝大多数已放弃或准备放弃对职工的岗后或中长期的培训。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呈大幅度减少的趋势。

(二)国有企业的培训力度不够,管理技术人员

资本含量低与外方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培训力度远远不够,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本含量比较低,已跟不上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以某国有特大型石油企业为例,中高层管理人员中,69%是本科学历,24%是大专学历,而这其中大部分的文凭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的;80%的人没有受过正规的管理教育。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不甚了解,其中大多数不懂外语、计算机,对统计、市场调查预测技术、财务管理技术不熟悉。

(三)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不严谨,浪费严重

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现状一方面是培训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却是浪费严重,培训效益和效率低下。大部分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粗放,根本没有严谨的需求分析,也没有反馈,培训内容不切实际,盲目赶时髦,没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培训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

三、完善企业培训体系,提高企业培训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国有企业要想搞好企业培训,真正使企业培训的作用发挥出来,必须从完善企业培训体系和提高企业培训质量两个方面着手,来确保企业培训的有效执行。

(一)建立良好的员工培训体系

获得管理者支持。获得管理者实际有效的支持,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尽管支持的程度会因具体的培训项目有所不同,但这是一个基本要求,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培训所需的必要资源如经费、时间、场地等就无法得到保障,也就谈不上培训效果以及培训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一个真正重视培训和人才培养的管理者,会把培训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都是优秀的企业,如海尔集团能有今天的辉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集团公司内部有一套完整的员工培训机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给员工提出更高的工作标准和要求,使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自始至终地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保证培训经费到位,关注培训的效果。

将培训纳入企业的管理,建立企业培训系统。职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该把职工在职培训纳入管理系统。培训的目的是使职工获得工作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及端正工作态度,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开发职工潜能,从而改善其工作表现。培训部负责企业的培训规划及组织管理,但在现实的培训活动中,我们常看到一些企业培训系统是残缺不全的,很多企业都是采取“哪里出了问题就针对哪里培训”的方式,往往使企业陷入处处被动的局面,这种零散或没有系统性的培训必然达不到培训的最佳效果和目的。一些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或多或少也持有“培训无用”的想法,对培训失去信心,于是对培训采取敷衍了事或消极对待的态度。无效的培训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同时也使职工失去对培训的信心,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加剧人们对培训的误解,甚至从根本上否定培训的作用,于是企业培训陷入培训无用———误解培训———消极对待———错误培训———培训无用的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我们各级管理者自身做起,端正对培训的理解,使职工积极对待培训,实施正确的培训,即建立企业培训系统,使企业培训系统化地进行和推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重视人才的培养及培训效果。对于企业来说,我们既要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更不能忽视基层工人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是发展企业科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后劲的中坚力量。因此,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在企业职工培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基层工人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企业技术进步和知识化生产的演进,对一般工人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他们的培训越来越成为企业职工培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基层工人培训的内容应以技能培训为主,工人培训要在提高其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在技能训练和培养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尤其是要通过培训,提高工人把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岗位技艺。过去的企业工人培训形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技师带弟子,现在的工人培训形式应该提倡多种多样,既要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形式,又要开发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包括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短期应急培训以及高级工培训等,发挥各种培训形式各自的优势,以满足关键岗位和短缺工种对人才的需求,强化一线工人的岗位技能,把培训与岗位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培训解决实际岗位问题的作用。

将科学的培训理念纳入企业文化中,提高企业和职工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很多发达国家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悟到,企业教育培训投入产出系数最大。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提出,在21 世纪这个创新迭出的资讯时代,企业为了不被淘汰必须变成“学习型的组织”。国有企业要建立科学培训体系,首先要从更新观念和建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入手,这是建立培训体系的思想基础。

将培训作为一种长线投资,加强对员工培训的投资力度。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培训费的投入上,75%的外企每年的培训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1%-5%,其中内部培训每人每年1600 多元,外部培训3300 多元。许多事实证明,这些企业的投资是值得的,这些企业不但能从培训中获得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增值,而且,外企提供的大量培训资金和培训机会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必须加强对培训的投资,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

对员工培训需求进行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企业培训计划。培训需求分析是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施行培训计划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说,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必须包括三个环节:组织需求分析;岗位(工作)需求分析;员工个人需求分析。制定全面周详的职工培训计划是完成培训目标,实现培训预期效果的关键。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培训计划必须服从于企业生产、服务和发展的战略需要,任何培训计划和方案都不能脱离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其二,企业提供的培训计划必须能协调企业组织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兼顾企业集体利益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其三,培训计划必须注重短期培训、中期培训、长期培训之间应形成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其四,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其五,培训计划要建立在对企业人才资源现状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以便为培训实施的效果提供测量评估的依据;其六,在培训计划中作出培训项目的成本预算,提供必要的成本控制和费用节约方案。

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总结。员工培训的评估标准可参考四项标准:学员的反映,即培训对象对整个培训计划和过程的意见或看法;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认识等;行为标准,即员工在培训后的行为变化,主要是指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成果,即培训对企业和工作环境等产生什么影响,包括员工满意度是否提高、士气是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浪费是否减少、销售额是否上升、利润是否增加等。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标准后,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有效的培训评估方法和手段,才能最终达到评估的效果。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建立适当的员工培训激励机制。企业的培训激励机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将培训本身作为企业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员工“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而且企业在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对企业人才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培训有三种形式:到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读取硕士或博士学位;到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管理实习;与国内外大型企业或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新项目或产品,在实践中获得培训和提高。另一方面,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的激励。

(二)提高企业的培训质量,必须开展有效的企业培训

首先端正对培训的认识。企业应把培训提升职业培训到人本管理和资源再造的高度来认识,弄清培训在现时代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意义。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无论怎么强调培训的作用都不算过分。企业领导应把培训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把它作为企业发展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克服培训“可有可无”或“与己无关”的思想,并把培训列入企业的计划和资金预算,提高培训投资在企业预算中的比例,加大培训的力度、频度,使培训工作正常化、经常化。

加强对培训的管理。企业首先应建立培训的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策略性,紧紧围绕完成企业的任务、实现企业的目标、提高企业的业绩来组织和开展培训,把培训当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同时,要加强对培训的领导、激励和控制,及时反馈培训信息,评估培训效果,改进培训质量,真正实现培训的作用。

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

一是遵循培训的程序。

二是选择合适的培训主体。企业培训者可为企业专职培训师、企业主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外聘教师。企业内部培训者是企业培训主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要发挥企业管理者的培训作用。作为培训主体,培训者要掌握培训的方法特点及具备培训的知识能力,因此培训者也要接受培训。在目前企业自身培训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企业可借用外部的培训力量,与各种专业、正规的培训机构合作。

三是选择合适的培训对象。企业培训的对象是指需要培训的人,没有需要不必培训。它包括企业的从最高层到最低层的所有员工,而不能仅限于少数主管人员或准备提拔的人,应把所有那些合乎条件、渴望学习的员工都纳入培训的范围。尤其是企业的高级主管人员首先应接受培训,一方面为员工培训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高级主管是所有下级的培训者。

四是设计合适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适当与否是培训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作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包括组织、工作和个人分析。组织分析就是要确定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企业将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工作分析就是确认某一岗位的工作行为与期望的行为标准的差距;个人分析就是找出某一员工现有的技能水平与要求的技能水平的缺口。培训就是要填补缺口,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培训的内容体系从总体上来看可分知识、技能和态度培训,不同的员工、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阶段,培训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培训的种类也不尽相同。

五是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企业培训的方法要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成人学习有三个鲜明的特点:成人是通过干而学的;成人是通过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比较来学习的;成人学习带有鲜明的实用性。因此培训的内容应具体、真实,与学员有关,并凸显学习的目标。在培训方法上,除讲授外,要更多采用学员的自身参与、亲身体验、实用训练和行动学习等方法,注重引导、启发和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是选择合适的培训形式。企业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组织上可分为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可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在工作关系上可分为离岗培训和在岗培训;在培训地点上可分为企业内培训和企业外培训等。具体采取什么形式,应根据培训的任务、内容及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定。西方学者认为,企业培训的环境氛围应以轻松活泼为宜。

七是引入先进的培训媒介。现代企业培训的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外,像录音录像、投影片、幻灯片、活动挂图、电脑系统、培训软件等先进技术越来越被企业在培训中采用。先进的培训媒介一方面可提高培训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企业培训的效果。

建立企业文化强化学习氛围。首先企业培训的内容要受到企业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制约,同时培训本身也是建立和实现企业文化的过程。培训要注重对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的引导,使之切合企业文化的恃性,并促进员工认同和宣扬企业的文化。缺少企业文化支撑的培训是没有方向的培训,违背企业

文化规范的培训是误入歧途的培训,有效的培训必须以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前提。

参考文献:

[1]马志间,石凤侠.国企留住人才完善培训体系[J].中国培训,2003 年第3 期,第24 页

[2]王强,胡汉辉.管理创新十讲———学习型组织团队读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9 月

[3]周忠兴.管理即培训———兼论企业有效培训是管理过程的最好体现[J].销售与市场,1999 年第3 期,第27 页

[4]刘琴,徐拥军.企业如何规避员工培训的风险[J].中国培训,2003 年第3 期

[5]夏良康.论企业有效培训[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1 期,责任编辑刘扬军

[6]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陆智能.建人才标准,促扩张发展—快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之道.HR经理人,2008,(4)

[8]吴忠权.构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

[9]方引青.如何结合企业实际建立有效培训体系.人才资源开发,2007,(3)

第五篇:关于完善和改进审计整改的对策建议

关于完善和改进审计整改的对策建议

关于完善和改进审计整改的对策建议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审计决定或提出的审计建议,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或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制定相关制度加以改进,使审计查出的问题不再发生,严格遵守财经法规,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和结果。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通过人大的权力监督和部门的联动监督,使得审计整改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社会公众也因此考验着政府审计的效率和权威。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审计整改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审计整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审计整改环境整体面临机制体制不完善、审计整改制度支撑不足、缺乏审计整改效果认定标准以及审计查证不到位等原因,仍存在整改监督力度不大、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不彻底等问题,为此笔者就今后如何完善和改进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审计整改的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及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各负其责。

审计监督是宪法和《审计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从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提高认识,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目标实现。在具体操作层面,应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的具体责任,即审计机关对审结项目整改检查负总责,法规处、办公室作为职能部门,具体指导和督促各审计组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适时开展审计整改回访工作。各审计组对审结项目整改检查负直接责任,具体负责各自审结项目的整改检查和结果反馈工作,并向审计机关提交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相关证明材料和审计组整改检查工作报告。具体实施由法规科、办公室牵头,有关业务科室参加,组织审计整改实地回访工作,全面了解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审计建议采纳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听取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对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整改不力、未落实审计整改情况的,审计部门要限时督办其认真整改、落实,业务科室要就审计整改跟踪检查的开展情况,及时提交给审计机关进行对比分析,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整改到位。

(二)建立健全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理顺审计整改跟踪检查运行机制,确保跟踪检查取得实效。

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审计机关督促、各有关方面协调配合的整改工作机制。依法接受审计的单位应按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认真落实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认真采纳审计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告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就整改情况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向审计机关反馈。在审计机关汇总各部门整改情况的基础上,代表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就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出报告;制定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按编制整改跟踪计划,确定组织形式、检查内容和实施程序等。年初根据上年审结项目的报告、决定报出时间,初步列明项目整改时限表,制定审计整改跟踪检查计划。根据审计发现问题和审计建议类型,确定重点项目进行实地回访跟踪检查,其他项目采取报送检查方式,开展全面的整改检查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审计整改工作,建立审计整改内部通报制度、强化审计整改考核力度。

一是及时总结分析审计整改工作情况。反映整改取得成效,查找整改工作问题和难点,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整改工作的有效建议。

二是建立内部审计整改工作通报制度。限定整改跟踪检查完成时限,对各审计组整改跟踪检查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对于被审计单位提出异议、保留意见、不予答复、不予整改的问题,责成相关审计组查证核实。经核实,属于被审计单位责任的,将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不整改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建议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因审计查证不实等原因,导致审计决定存在重要错误事项的,将及时予以纠正,并追究相关审计组和审计人员责任。

三是强化审计整改绩效考核力度。进一步细化审计整改考核打分标准,明确审计组提交审计整改报告时限,提交整改报告不及时的审计组、审计整改发现重大审计瑕疵的审计组不得分。

(三)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度,实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公告制度。

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在出具审计报告、做出审计决定后,应当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审计决定、采纳审计建议的情况;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要作为督促检查的重点;每次审计都要检查被审计单位对上次审计的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对突出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对经督促仍未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实施重点监督,必要时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领导机关作出专题报告,提请有处理权的机关进行专题督查处理。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情况,要作为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整改不力甚至拒绝、拖延整改或弄虚作假的被审计单位,由本级政府相关领导与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必要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对由于整改不力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部门和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对有关责任人问责。结合审计结果公告,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予以公告。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各专门机关的监督,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舆论监督,不断提高整改的成效。

目前随着审计结果公开的常态化,审计部门今后更应将审计整改情况形成报告予以公示,让公众了解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到位,而公开审计整改情况正是满足了公众的这一强烈期望,值得推广执行。

下载2011推进和完善玉米标准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推进和完善玉米标准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和完善网络问责制度化的对策

    四、推进和完善网络问责制度化的对策 (一)立法层面:建立健全网络问责制度的法律法规,给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随着网络问责事件的增加,问责范围的不断扩展,网络问责的......

    加快玉米联合收获机推广的对策和建议5篇

    加快玉米联合收获机推广的对策和建议近几年,小麦联合收获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而玉米联合收获却成为农机化发展的瓶颈。虽然各级农机部门都高度重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推广,做了......

    简论推进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执法的对策和建议

    简论推进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执法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执法面临的主要重点工作,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水平提出了相关对策和......

    把安全文化建设和标准化作业

    把安全文化建设和标准化作业有机结合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崔文生丹东供电公司一次变电所只有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把标准化作业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安全生产才会有保障,如果安全文......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新华网 ( 2005-09-14) 稿件来源:白云区新闻中心 作者:兰大坤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

    云南干旱的对策和建议

    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消除贫困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认为“贫困是生态及其他灾难的根源”。生态环境恶化最重要的原因 是人为因素,我们为当地民众的乱砍滥伐,随意过度放牧以及......

    越级访的对策和建议

    越级访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出来,新形势下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越级访、重复访不断增多,成为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