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5:3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共)》。

第一篇:初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共)

初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

藕团中心小学谢第煌谢科培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2006年,靖州苗族歌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抓住机遇,加大对我县民族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文化原生态保护与开发

2006年5月20日,靖州苗族歌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文化变革,靖州人民抓住了这次机遇,借助苗族歌鼟这一“东风”,把许多尚不为人所知的深山瑰宝一一挖掘了出来,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如三湫锹里的龙头宴,藕团乡老里村的芦笙节,大堡子乡岩湾村的歌场等,已广泛流传,为外界所知。如果能在现今的基础上,加大对我县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必将使我县旅游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但如今所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原生态文化后继无人。由于当今的青壮年苗族同胞忙于抓经济建设,没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古朴深邃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使这种依靠口口相传流行了几千年的苗族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威胁。

一、.靖州县原生态苗族文化的生存状况

(一)原生态歌舞正在逐渐失传消亡

1.原生态苗歌已出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

在靖州县内的苗族聚居地,到目前为止,全部会唱苗族大歌、酒歌、茶歌、山歌、饭歌、婚嫁歌的苗族人口屈指可数,而会唱部分原生态苗歌的人口也寥寥无几。且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绝大部分不会唱苗歌。其中包括一些歌师自己的子女,如笔者家乡老里村,能继承歌师衣钵的30岁以下的青年,几乎没有。也就是说,原生态苗歌已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境地。

2.原生态苗歌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无法适应当今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环境。

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并且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和较高的悟性。而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忙于读书,中壮年忙于赚钱养家糊口,根本没有时间去面对面跟老人们学歌。使得许多高龄老歌手想传授技艺却找不到人,遗憾地带着这些千年 1

文化瑰宝走进天堂。这给我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且无法弥补。

(二)部分地方民风民俗已经淡化或者已经消亡

“娶亲”和“打三朝”曾是苗族地区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在八十年代之前经常看到农村的婚娶盛况:六个“娶亲客”在一大帮年轻小伙的帮助下,提着马灯,把大担大担的酒、肉、泡茶等送到女方,一到女方家路头,便唱一首《路头歌》:

辰时时间太阳出,太阳出山郞出门。

太阳出山郞出屋,午时跑马落娘门。

来落娘门打一望,玻璃瓦屋闹层层。

唱支山歌喊父母,才好将脚进娘门。

唱完歌,女方便有人来迎接,并由新娘的两位伴娘倒洗脸水,接着吃油茶、甜酒。然后女方安排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陪“六亲客”进餐,谓之吃“下马酒”。到晚上十点钟,开正席“吃大酒”。摆上“连牵席”,吃“交酒杯”,男女双方歌师相互对歌。嫁日晚上,坐夜对歌,通宵达旦。对歌时,由娘家歌师盘马、盘茶、盘花„„郞家歌师对答。而新娘,便坐在房中,在伴娘的陪同下唱《哭嫁歌》,从孩儿时期哭到成年长大,且持续到第二天清晨直到坐上花轿,途中若是抬轿的小伙子骂骂咧咧,骂得越多新娘便越高兴——说明陪嫁的东西多„„迎亲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甚是壮观,男俊女俏,绫罗锦衣,飞歌阵阵,酒香幽幽。而今,这种风俗习惯已逐渐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只在2006年杨桂兰副县长出嫁女儿时让人们重新见到了古朴隆重、原滋原味的苗族嫁女习俗,一时传为美谈。如果不加以整理并记录下来,没有人能知道这种习俗还能保持,且下代的苗民们可能根本不知晓这一回事了。

“上大门”是苗族同胞起新房的一件大事,在木匠师傅(同时也知晓道术)上好大门后,由村里一位家庭条件较好、人丁兴旺的人,挑着一担东西,里面是柴、米、油等一些生活物品,与木匠师傅在大门口对唱,并在师傅和主人的迎接中进屋来,此谓“正财”,预示主人家以后人丁兴旺,生活富裕。

“鬼师”曾是苗族同胞在红白禧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鬼师”同时又是苗族村寨为人正直,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这些“鬼师”并非想当就当,新的“鬼师”修炼不易,他必须先当上一任“鬼师”的徒弟,如果他的师傅认为他有慧根,有压倒一切邪气的正气,有逢凶化吉的运气,才正式传授本领给这个徒弟,而徒弟必须要把各种来路的鬼神以及各种红白禧事的“法规”“咒语”牢记于心,才算修成正果,才能正式上任。这些传承全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一般记性不好的人是无法胜任的。

但是,很多老“鬼师”相继离世,再也找不到那些祈神保佑、驱鬼辟邪的咒语了。我们不能单方面从封建迷信的角度去看待“鬼师”的问题,而是把它看作“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的民间文化现象,今天,“鬼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濒临失传了。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不提倡这个习俗,但是我们应该用文字、影像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以便我们及我们的子子孙孙以后研究苗族文化史有个材料佐证。

二、怎样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

(一)立法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范围。1989年又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把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也纳入保护范围。我国到1982年开始颁布了第一部《文物保护法》,2002年又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第二部《文物保护法》。苗族歌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一个立法保护的例子,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大申遗力度,把更多的苗族文化纳入法律保护当中来,同时政府也可以以文件、精神方式,督促各乡镇设法保护和继承当地民俗文化。

1.用影音的形式把古老的民族文化定型保存。

为了把这些面临失传的苗族歌舞、生活习俗保留并传承下去,必须用影音的形式把它录制下来,并配上苗汉互译、音字同步显现的“卡拉OK”字幕;对于即将失传的珍惜工艺品制作流程,也必须用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的做法有以下优点:

(1)通过绚丽多彩的影视画面来学习欣赏,改变了以往呆板乏味、口口相传的学习模式,提高青少年学习苗族文化的积极性。

(2)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文化传统,方便人们欣赏学习,使更多的人投入到继承和保护中来。

(3)制作成光盘可长久保存,并可随时复制,可谓一劳永逸。即使老艺人们将来不在人世,他们的一些技艺和心得,也能保存下来,达到保护传承的目的。

2.要切切实实的把原生态苗族文化带进中小学课堂。

目前,靖州县已经进行试点教学,平茶、藕团、三湫、大堡子等乡镇都设有教学点,专门由懂苗话、会苗歌的的教师给学生授课,这是民族文化传承当中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不过现在做的还不够,还要下大力气,切实把原生态苗族文化带进中小学课堂活动落到实处。

(1)收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的苗族歌曲、芦笙歌舞、美术工艺制作流程的影像资料,特别要筛选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苗族小孩唱的童谣、山歌、酒歌,以及便于中小学生学习的民间美工等。把这些歌曲、舞蹈和美工制作流程剪辑制作成精致清晰的影像视频,并编写成精美的配套教材,用活生生的视频影像吸引学生参与到苗族文化的学习活动中来。民族文化教学走上正轨后,要求学校定期开展民族文化比赛活动。

(2)聘请一些社会上较为有名的歌师给学生授课,编写资料等,如平茶镇龙景平等人,精通苗族文化,擅长苗族歌鼟,这些人的参与,势必会使此项活动效果上升一个台阶。

(3)教育部门要在全县各校全面推行民族文化教育,切切实实的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不能只在一两个学校抓个典型,要确实把这项活动开展起来。

(4)文化部门、民族宗教部门联合教育部门经常明察暗访,检查各学校是否按照既定课程上课,是否切切实实的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经常“微服私访”,深入村民及学生当中去调查,对不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校提出批评,并定期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比赛,促进各校教学的积极性。

(二)开发保护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在社会中失去功能,也就会自动消失。通过开发可以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使各族人们重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同样十分注重开发文化资源,旅游业十分发达。法、德等欧洲各国也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各种方式开发和保护。

靖州在2006年苗族歌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掀起了一股苗族风,特别在07年的县庆节目当中,“欢天喜地龙头宴”等一系列精品节目的演出播放,引起了一阵苗歌热,一时间,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苗歌的声音,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飞山放歌》DVD光碟,一股热潮正在形成。在09年3月,受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的邀请,《魅力靖州》——走进三锹“苗族歌鼟”系列节目得以录制。并在5月时在央视音乐频道进行为期一周的展播,苗族歌鼟的“旋风”在全国登陆,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也会逐渐淡忘,如何使这股“旋风”方兴未艾,笔者认为应具体从二个方面去开发保护:

1.政府扶持,由相关部门如文化局牵头,做大做强一批精品项目。如飞山民俗园,除了在硬件设施上追加资金外,还应打造成一个聚吃、喝、玩、乐为一体的航母,成为靖州向外展示地方特色的一个亮丽窗口。可以把苗族结婚、打三朝、坐茶棚等项目吸纳进去。如承办苗族结婚项目,所有结婚仪式完全根据苗家习俗进行,抢新娘、龙头宴、唱酒歌等一系列活动,不但结婚男女切身感受到了苗族文化,同时也是对苗族习俗最好的宣传,而

民俗园也创设了更多的岗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实现经济和开发保护双丰收。

2.民间自发组织,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喜盈门艺术团的成立,是一件值得大力推广的好事,在近几年中,发展得很不错,不但到全国各处去表演,还经营各种民族特色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本身就是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政府应该大力宣传、鼓励及支持。

(三)创新保护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庆仁曾说过: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创新,也就不可能保住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文化创新的形式多样,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二是文化再造,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三是转换功能,使某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族志…………………………………靖州县民族事务委员会

对靖州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廖国豪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王庆仁

第二篇: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晋源区明清古太原县城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古城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古太原县城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的古太原县城保护范围为:北起北外环路南侧道路红线、南至南外

环路以南60米(包括龙天庙)、西起西外环路西侧65米、东至东大街与城东田间路交叉口以西80米,总面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34047公顷,主要包括后街至东街,横街至北街,西街至朱家巷、小西街,傅家门道至南街,城隍

庙至东街,王家大门至南街片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83.63公顷。

第三条 同意规划确定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以及控制要求和保护措施。核心保护范围

内,严格保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新(改)建建筑严格按照晋阳传

统建筑风格控制,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筑形式与核

第四条

第五条 心保护范围内传统风格相协调,新(改)建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古城内的文物寺观和古城遗址、遗存现状、建筑木刻、石刻,牌匾等随意破坏。加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建设工程应严格改选

相关管理程序,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保护

和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第二条

第三篇: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 少数民族文化 开发 保护 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 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1 境线长290.8公里。昆明经临沧出境至缅甸仰光公路里程仅1893公里,临沧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孙中山先生曾规划在临沧建立 “欧亚第三大陆桥”。

二、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优势

1、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云南滇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心,有干线公路直通昆明、大理、楚雄、思茅、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州以及临沧市各县、乡。云南临沧还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素有“黄金口岸”之称。它有着长达290.29公里的国境线,耿马、镇康、沧源三县有大片土地与缅甸接壤。有孟定、南伞、勐董三个国家二级口岸及17条边贸通道和众多的边民互市点,也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它有广阔的市场和较近的市场距离。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为:“桥”的优势明显,“头”的潜力巨大,“堡”的地位突出,所以对于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强大的政策优势。

2、多元的民族文化

以佤文化为显著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临沧民族文化已日渐引起世人瞩目。澜沧江沿岸的彝族习俗,边境一线的佤族木鼓文化、耿马孟定的傣族风情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临沧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亮丽风景,纵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发展,一方面源于各民族民俗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得益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具有一些“合金文化”的特点。

3、独特的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其开发尚晚,所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神奇的自然景观,其境内旅游景区有:奇丽壮观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山水峻秀的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雕琢神奇的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险峻俏丽的白石岩山水、天然温泉度假山庄、雾龙山古战场遗址,县城南郊以硫磺泉为特点的温泉宾馆、西北郊以碳酸为特色的晚翠温泉宾馆、列入全省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的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

三、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与不一致,导致临沧市境内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开发或者是开发不全面,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被世人所熟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

2、外来文化对临沧市民俗文化的冲击。现如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显现出不同程度的衰落、退化甚至消亡的趋势。

3、临沧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缺少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品牌。其次是体制机制不活,景区开发深度不够,宣传促销乏力等。我市旅游业发展较慢,总量较小。

4、旅游产品组合不成体系。产品比较单一,缺少系统化的发展,竞争力较弱,发展较缓慢,使得旅游产品对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的作用较小。

5、旅游高层次复合人才匮乏。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在临沧市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引导,使民族文化发展缺少引导力和创新力。

四、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1、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少数民族文化问题主要是指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开发、发展与创新等问题。我们应该继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成长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的文化力量,也成为各个民族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

2、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产品

文化内涵越丰富,旅游产品吸引力越强,自治区开始大力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3、继续将佤文化打造成临沧市的旅游品牌

丰富佤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形式,支持和鼓励民间文艺演出队伍、重大节日举办打歌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办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摸你黑、举办民族民间打歌舞蹈大赛、举办佤族饮食——佤王宴冲击吉尼斯纪录活动、开展月亮升起来佤族舞蹈组合的推广与普及活动、编辑出版民族文化丛书、佤族歌舞列入职业中学的教学专业、在全县百户以上的自然村建设佤族民俗文化传习所,组织佤族民俗文化演出队伍到外参赛或演出等。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为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坚持旅游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功能;深化改革,创新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促进旅游产业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

5、推出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

6、培养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7、开发旅游工艺品

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有必要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挖掘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件好的旅游工艺品,作为承载了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其设计首先应考虑它的纪念性功能,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要与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把握好人、设计和文化的三者之间的联系。

8、政策性支持

在这方面,政府和企业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任务。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而企业具体负责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做好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接,上下联动,形成宣传促销的整体合力。

9、宣传手段

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必须搞好宣传促销。旅游业要发展,仅靠“天生丽质”是不够的,还要“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加强宣传促销,推动深度营销,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要研究游客心理,选准消费群体,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重点客源市场反复宣传促销。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游线路的对接,由近及远、由内而外、3 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市场,努力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新突破

结语:

由于历史原因,临沧经济发展叫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临沧民族文化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其区位优势。但临沧却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临沧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热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民族文化根底在基层,主体在群众,生命在原生态,发展在政府,出路在创新。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配套的、复杂的过程,其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期,相信临沧民族文化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放异彩。

第四篇:九寨沟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旅游影响力在国际上日益提高,为了使一流的景区与一流的硬件设施相配套,景区管理局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在改善景区交通、通讯,保护生态等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绩。回顾四川九寨沟旅游开发历程,总结九寨沟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对策,对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世界遗产;九寨沟;开发与保护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保护区面积为643km2,海拔1996~4760m;旅游区面积为55km2,海拔1996~3100m。年平均气温7.8℃,因沟内有树正、荷叶、则查洼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冬无严寒,夏季凉爽,四季景色各异:仲春树绿花艳,盛夏幽节推移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风韵。沟内9个古老的藏族村寨、石磨房、栈道、经幡和藏羌歌舞等,藏族特色浓郁而神秘,又构成了九寨沟独特的旅游文化。当前,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自然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热点问题。一、九寨沟的旅游资源概况

九寨沟内地质构造复杂,山高沟狭,河谷深切,属高山深谷地貌类型。气温适宜,山川秀丽,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以翠湖、叠瀑、彩林、雪峰、蓝冰、藏情“六绝”著称于世。主要景点包括树正群海、五花海、诺日朗瀑布、珍珠滩及珍珠滩瀑布。

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9.8%,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多样化的自然地理特征,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野生动物255种,其中珍稀动物26种。由于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生态景观,其不但有“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美誉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还有九寨国家森林公园(甘海子风景区,神仙池风景区)、白河金丝猴保护区、勿角大熊猫保护区、甲勿天池、玉瓦石碏红叶风景区、喇嘛石大峡谷风光、杜鹃山„„

2、人文景观众多:九寨沟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形成了众多人文景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具有典型藏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大录寨;独特民族文化的白马藏族风情园;藏传佛教寺庙―――扎如寺、东北寺和达基寺以及典型汉族文化寺庙风城庙和朝阳庙等。

3、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采花小调”的发祥地,九寨沟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民风、民俗。不但有以抒情优美见长的“南坪小调”,而且还有各种藏族民歌。其中“南坪小调”较流行的唱腔有“背宫”调、“小宫”调和“高腔”,主要集中在永乐、白河、双河(部分地区)和郭元等汉族聚居地;而藏族民歌中白马藏族的民歌最具特色,歌手一般熟悉固定的曲调,遇不同情况,即现编现唱,内容生动,曲调深沉、幽雅、婉转。二、九寨沟旅游开发状况

20年来,通过对九寨沟的“保护性开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利用”,九寨沟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目前,九寨沟风景区已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绿色环球21”、“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多项桂冠

1、九寨沟景区的保护和开发

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源于对九寨沟景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化利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前,九寨沟景区为南坪林业局的林场。直到1978年,经过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停止了林业采伐,使九寨沟的生态旅游资源得以了保存。1983年在原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的基础上成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加强了对九寨沟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1984年九寨沟迎来生态旅游发展的春天,在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相应成立了九寨沟风景名胜管理局。九寨沟也走上“保护性开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利用”的道路,九寨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1992年景区公路实现柏油化,同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优化九寨沟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旅游车辆尾气对景区环境的破坏,从1998年起在景区全面实行绿色环保观光车运营,使九寨沟的环境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优化,当年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2年为进一步改善环境,投资1600万新建了诺日郎游客中心,同时在景区内完成了5000多平方米的拆迁工作,并通过“绿色环球21”专家认证。

2、九寨沟县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将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工作重点,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融资手段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县的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基本改善。从1997起投入近上亿资金,先后完成了交通、通讯、能源、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使我县旅游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大提升了旅游的可进入性。

3、旅游接待设施初具规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到1988年,在九寨沟沟口建成了首家按三星级宾馆设计的九寨沟宾馆,同时景区新建和改建了60家宾馆、饭店,接待能力和设施、设备明显的提高。

1998年成功抓住更改县名和举办四川生态旅游节之机,加强了对外宣传和促销力度,使游客成倍增加,带动了当地第二次投资热潮,新九寨宾馆、九寨国际大酒店、星宇大酒店等一批高档次宾馆、饭店相继建成并投入营业,特别是九寨沟喜来登国际大酒店和九寨天堂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旅游接待档次,为其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上升

1993年正式成立旅游局和县旅游目标管理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旅游业的管理和对外宣传,随着中外游客的不断增多,到了1995年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已逐步显现出来,当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6.7万人次,旅游社会收入达3900万元。1998年九寨沟旅游环线全线贯通并首次推出了九寨沟冬游活动,使旅游实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增加了经济和社会效益。1998年接待游客人次突破了40万大关,旅游社会收入突破亿元大关。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以九寨沟、黄龙为载体,建设大九寨沟国际旅游区。2001年国家投入修建九黄机场并于2003年9月实现通航。三、九寨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门票价格居高不下。从九寨沟管理局获悉, 景区旺季时限为4月1 日到 11月 15 日, 淡 季则为11月16 日到3月31 日;正常价格门票淡季为80 元/人, 旺季为 220 元/人。如此高的门票, 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

2.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九寨沟给游客唯一的印象是九寨归来不看水, 并没有其他更多的印象,许多游客到九寨沟都十分地遗憾不能亲近水。这样一来, 九寨沟旅游实质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旅游层面, 基本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或初期阶段。

3.旅游商品缺乏品牌。九寨沟目前的旅游商品市场不规范, 大多数没有标明产地和出处;已有的旅游商品定位模糊, 面向低端市场与中高端市场的旅游商品混杂交织在一起, 地域文化特色和相对优势不明显, 缺乏一批与九寨沟相匹配的品牌旅游商品。4.九寨沟旅游资源开发过快,对周边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带来一定的压力。

5.九寨沟随着游客需求逐渐的增多,面临周围竞争越加的激烈,根据九寨沟的定位,国内九寨沟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及云南丽江,它们由于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造成了对九寨沟旅游景区威胁与压力。

6.九寨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由于九寨沟旅游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九寨沟旅游长期发展,使得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使旅游行业发展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人为环境的破坏,九寨沟旅游景点几十年中不断修葺、使得旅游环境附有强烈的人工、商业化的气息,这使得原始的景点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一部分游客在观光的时候,会留下一些一次性的筷子、饭盒等,对景区环境造成一定危害与压力,从而使景区的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九寨沟旅游环境保护管理与规划比较滞后。

7.九寨沟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滞后。九寨沟饭店、酒店的规模小、星级饭店较少,接待能力差,景点饭店以及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8.九寨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九寨沟旅游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其整体规模小、分散等,且旅游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专业化程度低,多数管理模式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成本较高,其竞争力不强。另外,九寨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与管理人才。

9.九寨沟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九寨沟旅游宣传产品较为单调,难以与民俗文化相结合,自然风景较差,无法体现九寨沟旅游资源的优势。

10.九寨沟旅游企业难以应用信息时代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无法有效的利用信息产品的宣传以及旅游产品信息产品的开发。四、九寨沟自然遗产的保护对策:

有鉴于此,我在这里呼吁,把九寨沟的保护问题尽快地提上 议事日程。而且在开发和保护的 位置上, 要把保护放在首位,通过保护促进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旅游景区的开发和保护是一对不可分的矛盾。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定在保护方面。如果不加保护地进行开发,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开发也将无以为继。只有在保护的前提 下进行开发, 开发才能持续地进行下去, 才能在开发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第一, 对于大自然的变化这 相应的管理人员,一非人力可以逆转的因素, 如厄尔尼诺现象等,我们人类在目前虽无可作为。但在局部上,凭我们人类的不懈努力, 总可以作一些补救的。我们可以在整个九寨沟自然区,甚至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持久的植树造林, 停止采伐 森林, 退耕还林,退牧还林等一系列措施来涵养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点, 国家已有了政策法令的保证和已经付诸实施,作为九寨沟风景区的管理部门,需要在九寨沟的门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 支持这一工作的开展,以九寨沟养九寨沟是天经地 义的事情。

第二, 我们在九寨沟景区内,实行严格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把九寨沟的景点区分为远距离观赏区和人水亲近区,实行不同的游览方式。在远距离观赏区,乘观光车观赏,观光车在这些景点要实行慢行和停车观赏,在保证游客尽情观赏的前提下,把人和水分离开来,避免游客对各景点的水色、水质和水形造成污染和破坏。在人水亲近区,允许游客近距离观赏, 但要在硬件设施 的建设上和软件管理规则上作一些严格的要求。如修建与景区景点的自然景观相吻合的隔离栏,既方便于游客观赏水色游鱼,能起到减轻游客污染和破坏自然景观的作用。在这样的景点还要设立醒目的敬示性和提示性标牌,以防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发生。旅游质量。在景区内增建高规格的洗手间和垃圾收集装置,增加清洁维护人员的数量,保持景区的清洁卫生。

第三,向游客大力宣传九寨沟保护的意义和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治措施。惩治条款要细要严要重, 并便于实施。在各景点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严格进行监督和处置,及早养成良好的文明游览风气。

第四,加强景区景点的维护。从景点设施的维护保养,到及时对受到破坏的景观进行清理复原,以维持景观原貌。

第五,按期实现景区内居民的外迁计划,逐步停止游客在景区的食宿,以减轻生活对九寨沟风景区的污染和破坏,为满足游客对九寨沟风景的欣赏要求,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以增加经济效益,可以在进入景区的方式上作一些改观或变通。在九寨沟风景区的开发方面,有以下思路可供选择: 第一, 大力开发具有九寨沟特色和藏羌风情的旅游纪念品。目前,九寨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纪念品可供游客购买,以留作纪念并扩大宣传。应该聘请 一批著名的工艺美术专家和民间 艺术专家参与设计,精心制作出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价廉物美、有收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来满足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需要。第二,大力开发和创新具有九寨沟特色和藏羌风味的食品。使游客在观察了九寨沟的人间仙境的同时,可以领略和享受具有九寨沟特色的藏羌风味食品,又给游客以多方位的享受,并留下无穷的回味。这一工作目前仍然处于待开发的水平,这一工作的意义重大,它可以提升九寨沟的 旅游质量。

第三,在急速扩大和提升旅游食宿条件的同时,注重开发休闲环境娱乐设施的建设。作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既是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又是最好的休闲乐土,要注意到旅游发展的 动向和游客对旅游的不同需求。除了继续提高藏羌歌舞的表现力和表演水平以外,还要发展一些具有九寨沟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譬如在一些适宜静观的景点设置咖啡座和茶座;在荷叶寨以下,已经不再影响九寨沟景观的河段上,开展漂流活动和具有藏羌民风民俗的民间游乐活动等。

第四, 有计划地开发九寨沟的外围景区,增加对九寨沟的景区景点。在扩大九寨沟游客规模的基础上,以减轻游客数量急增对九寨沟现有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神仙地、甘海子、黑河风景区和九寨沟风景区内其它景点的开发,要有梯度、有序地安排进行。每个新风景区和景点的开发,要注意保持各自不同的要保证景区资源开发的安全性,不因为急于求成而造成对景区资源的破坏。第五,提高九寨沟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使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获得超值的享受以后满意而归。为此,九寨沟应该 在景区的硬件设施,如道路、环境、休闲环境、观光车、就餐环境、卫生设备、急救设施、安全 保卫等方面向更高的等级提升。还应该在软环境上下功夫,在游客组织、游程编排、游览线路方面精心的设计,让游客花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达到最满意的游览效果。九寨沟的服务人员要 尽力保证旅游设施的正常运转,为游客提供舒适、周到、细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 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J].旅游科学, 2005,(3):16-19.[2]曹丽莎, 杨璐嘉.对九寨沟品牌管理的几点思考[ J].商场现代化, 2006,(25): 203.[3] 陈菲.九寨沟景区的生态旅游管理探析[ J].经济研究导刊, 2009,(21): 147-148.[4]吴勇.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旅游地的应用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5]石璇、李文军等.保障保护地内居民受益的自然资源经营方式-以九寨沟股份制为例[J].旅游学刊.2007,(3):12-17。

第五篇: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以武陵源为例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日益突出。特别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世界遗产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资源景观给予的一种肯定和极高荣誉。然而当中国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出现在旅游宣传片里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景名胜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声名鹊起的时候,有人欢呼,有人担忧。在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已经处于世界遗产第三大国的中国感到了困惑。

截至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巴西利亚闭幕,《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911项。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全球共有704项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180项自然遗产,27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与此同时,处于世界遗产第三大国的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但是这些光鲜亮丽的头衔给我们的民俗文化和天成地域风景带来的到底是保护还是摧残?以武陵源为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面积264平方公里,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景区组成,1992年12月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过度的旅游开发,使其成为一个“旅游设置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遗产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保护同盟考察组的批评。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是否能兼得的问题值得深思。对开发度的控制、切实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对我国世界遗产地良好旅游形象的树立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利为先的开发模式导致遗产地超载开发、错位开发

多姿多彩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人眼里,世界遗产就是“摇钱树”。在我国,某些拥有遗产资源的地方政府受利益的驱动和诱惑,为换取地方经济一时的“发展和繁荣”,不惜以遗产地生态境失衡、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消失等为代,对遗产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其结果是导致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资源的严重破坏。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由于景区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严重破坏了武陵源的自然环境景观和原始风貌,因而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出示了“黄牌”警告。

(二)多头管理,利益关系复杂

我国的世界遗产更具资源状况分数于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的在建设部门,有的在文物部门,有的在林业部门,有的在文化部门,有的在国土资源部门等,因不同的政府部门被赋予了不同的职能,所以世界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中利益关系显得格外复杂: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有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世界遗产公共产权私人化趋向导致其外部性的增强是世界遗产保护区出现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导致遗产地的美学价值大大降低

据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现有的28处世界遗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倾向,某些遗产项目的保护状况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少遗产地的核心景区被大量的宾馆、商店、行业别墅、部门饭店、人造景点、索道所占据,虽然这些城市化设施占景区面积的比重不太大,但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景区的自然美学价值大为降低,完全破坏了遗产资源高品质、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功能和社会公益性质。“世界自然遗产”的金字招牌,为武陵源每年带来数百万游客。使得这个20多年前地处偏远湘西山区的林场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一时间,在天子山、袁家界等地,逐渐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与此同时,处于景区交通枢纽的水绕四门,一些接待设施不断地破土动工。景区优美宁静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被蚕食„„

199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5年一度的遗产监测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认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范围内,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观念保守, 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法制建设滞后

对世界遗产的价值认识不清。世界遗产具有世界级的科研、历史、文化、社会和审美等价值,而往往各级领导和企业之认识到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即经济价值,而没有认识到世界级的科研、历史、文社会的价值,或把这些价值置于次于经济价值的地位:对世界遗产的所属认识不清,世界遗产不仅是我国人民的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而且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利用世界遗产的权利,更有保护世界遗产的义务。

二、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改变观念——遗产不是摇钱树

武陵源刚通过世界自然遗产验收时,当地人更多是看到遗产开发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遗产自身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然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矿产、森林、草地等资源,它们具有独一无二性、非人工再造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一旦破坏,将不可再生、不可再造、不可复得、不可挽回。对于世界遗产来说,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首位的。遗产的价值越高,吸引力就越大,从而越能带动区内外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管理者,对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采取慎重态度,永远不能以牺牲环境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要自觉遵守《世界遗产公约》,牢固树立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观念,明确开发和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世界遗产,使世界遗产这一独特的风景资源能世世代代保留下去。

(二)加强对旅游者遗产知识教育和旅游活动行为的引导

近年来,我国的国内旅游蓬勃发展,许多风景区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由于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旅游者的整体素质不高,保护意识淡漠,他们对自己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可能只知其名,并不真正了解其内涵,因而破坏旅游资源和旅

游环境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时有发生。在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疏散旅游人流以及加强对旅游者的遗产知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办法,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加以科学引导。如针对目前许多风景区季节性和局部性的饱和、超载现象,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及时向社会发布风景区旅游冷热的信息、通过门票的发售等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控制旅游者人数,合理分流,以避免和减少目前遗产地旅游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北京市旅游局局长于长江认为,一方面要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引导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强管理,提高旅游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做好遗产保护与利用。

(三)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改进和完善遗产地的经营管理,抓紧制定相关法律

我国世界遗产欠缺统一的全国性的法律,立法的层次低、内容滞后、过于原则,世界遗产公共产权应该由中央或地方的国家单一部门管理 ,以实现产权的硬约束 ,并且建立旅游收益与保护资金之间、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平衡。政府在管理中的定位不明,给在调节保护和发展经济的问题上难以达到平衡.我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立法,远远滞后于资源开发行为,很多地方用开发区的政策来套风景区、遗产地的开发,难免导致错位的破坏性开发。为了加强对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吸取国外经验,因地制宜地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遗产保护法,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让我们再来看看张家界市武陵源规划新图,由北京大学历时两年多规划设计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一改原有的“旅游开发”为主的宗旨,将“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放在首位,按照省建设厅“山上保护现有自然遗产,山下建设未来文化遗产”战略布署,计划将武陵源风景区建成“民族化、园林化、精品化”的风景区。从申报遗产成功到景区城市化,乃至被迫进行大拆迁,仅仅只有9年的时间。世界自然遗产”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在经历了景区的过度开发后,通过景区大拆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武陵源的原始风貌,但张家界的“世界第一梯”几乎在大拆迁的同时开工兴建。《瞭望》杂志刊文指出,由于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利益博弈的长期性,从而导致这种环境破坏中的“前赴后继”现象。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北京旅游学会常务理事的耿留同强调有三个负责: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现在人负责,世界遗产不仅是十三亿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第三,对未来负责,关键的是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没有任何理由,为了短期目标或局部利益,牺牲遗产历史价值,我们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为了能获得多少经济利益,而是因为它的历史艺术价值。

下载初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

    旅游开发与保护汇报

    2临潭县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的汇报 临潭县旅游局 2012年9月14日 一、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我县旅游业 临潭,古称洮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复习提纲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问题: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镇馆之作丝缕玉衣,是用2100多件小玉片经过丝线和丝带穿引形成的一件完整衣服。这件文物出土时,修复人员按照出土时玉片的位置判断它......

    安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之我见

    安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之我见 基本情况 作为中国西部贵州省重要的旅游城市,安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市总人口26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3万人、占总人口的39%;在全......

    浅析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保护之间的矛盾

    浅析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保护之间的矛盾 —— 以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为例摘要:目前我国的民族政策向少数民族倾斜,但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是大杂居、小聚居,汉族普遍分布......

    宁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宁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吉克木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自2007年十七......

    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部,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它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历史人文景观和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全国第 101 座国家级......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提纲) 1、论文研究概要 1.1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本论文研究方法及现状 1.2.1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