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对我国环保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5:2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对我国环保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对我国环保的启示》。

第一篇: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对我国环保的启示

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对我国环保的启示

摘 要:日本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也是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注重环境保护的先进国家。日本以科技为手段,从节能、提高效率等途径,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世人瞩目的。本文拟对近年日本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方面的突出特点、重要举措、应对措施等方面加以分析、提出建议,进而为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 节能意识 环保 启示

(引 言):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日本以政府为主导,在节能环保和培养国民环保意识方面为世界各国做出了表率。在深入分析、研究、学习、借鉴的同时,我们应以普及环保教育为重点,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上下功夫。

第一章 日本国民的节能意识

1.日本节能意识的发展

1.1日本推动全民节能的原因

空气新鲜、水流清澈、森林遍布,来日本观光的人总会深深地沉醉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之中。干干净净的城市街道、拧开就喝的自来水、可以放心享用的生鲜料理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40多年前的日本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海湾河流臭气熏天、环境恶化导致四大公害病、化学物质引起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工业城市和大城市空气中出现了以二氧化硫、粉尘为主的高浓度污染物质。同时从厂矿排出的废水中,含有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污染河、海水质,既危及鱼类动物,又污染被灌溉的农田水稻,使有害化学物质被浓缩和积蓄在不少生物体内。在战后初期,日本一心想的就是复兴经济,对环境保护的忽略让日本吃了大亏。

1.2日本节能意识的普及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的大多数能源是从不稳定的中东地区进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日本的家庭开始重视节能。日本政府试图通过经常性的活动,在全国民众中培养一种节能文化。政府甚至还希望国民开车时尽量减少急踩油门;手机充电后充电器要及时脱离电源;上超市购物,要尽量携带可以反复使用的提兜而不是方便袋;在购买电器也要选择节能产品等。能源的匮乏使日本人都有一种能源危机感,并且从小就开始灌输和培养节能意识。节能在日本已经深入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并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2.日本国民节能意识的表现

2.1日本实行全民节能

在节能环保活动中日本政府的政策导向起到了很大作用。它通过将汽油价

格和电力价格提高到大大高于国际水平的办法,迫使家庭和企业节约能源。例如,日本政府通过税收和价格控制,使目前每加仑汽油的价格在5.20美元以上,是美国汽油市场价格的两倍以上。政府再利用这些税收大力开发可更新能源,例如开发太阳能和目前家庭使用的燃料电池。能源的高价格,刺激了日本节能产品的发明和更新。日本的企业也在努力节约能源,并成为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企业。在日本,夏有“清凉商务”活动,号召人们脱掉外套,去掉领带,将办公室空调调到不低于28℃;冬有“温暖商务”活动,希望人们套上毛衣,穿上大衣,把办公室的暖气调到不高于20℃。日本政府最近不断推出全社会节约能源的新举措,尤其是节电和节水已经成为一种国民的自觉意识,一种民族传统。

2.2采用多种方式节约能源,以节约能源为荣

日本的经验是,节约能源要用多种方式。仅是“清凉商务”实施第一年就颇有成效,据东京电力公司统计,仅在东京一处,2005年6月至8月就节约了7000万度电。足够东京25万人口用1个月,而在整个日本,保守的估计是总共节约了

2.1亿度电能。有民意测验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日本人将节约能源看作个人的责任。从政府官员,到大小企业和普通百姓,都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

二.我国国民环保意识与日本节能意识的对比分析

1.从生活角度的比较:日本人根深了节约型生活方式,我国正在向节约型社会转变

日本的人均资源很匮乏,但是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扬长避短。日本不仅早就建立了石油和天然气储备,而且还在储备煤炭,由于能源匮乏,日本早已把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作为经济安全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日本政府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很多宣传节能演出的展览。每个展台都展示着琳琅满目的节能产品:节能灯泡、节能冰箱、节水洗衣机等。日本的民众也积极响应政府节能环保政策,从点滴做起,哪怕只尝试在家里减少一个灯泡。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已被日本人摒弃。

中国也是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廉价出卖资源。根据有关统计,2001年,中国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9倍。环境问题与资源的有效利用滞后是表里一体的。中国政府正逐渐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并已开发研制节能新产品,逐步向节约型社会转变

2.从教育角度的比较:日本节能教育从儿童抓起,全民参与,我国节能环保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改变观念加强环保意识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为此,日本政府首先从孩子抓起。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学习环保知识,学校还组织学生们走出校门,如组织学生作垃圾问题的社会调查,或组织他们参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等,以增加孩子们的环保知识和意识。另外,学校还定期与家长沟通,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环保教育。经过常年不懈的努力,重视环保成了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重视节能环保,但由于经验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国民参与较少。我国应将节能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认真研究企业在节能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用能定期报告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专家及时进行检查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我国也应学习日本的教育政策,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定期举办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从小培养节能意识。

3.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日本节能方面法律实施早,制度全,效果明显,我国环保法律还需完善,缺乏有力保障

日本节能法自1979年正式颁布以来,政府、中介机构、企业等都能够自觉遵守。政府部门积极认真地宣传贯彻实施节能法,并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国民节约能源,并且严格履行职责,加强监督和指导。中介机构也想方设法,协助政府推动节能法的有效贯彻实施;节能服务公司积极受理企业申请,帮助企业诊断能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广大企业事业单位都认真遵守节能法的各项规定,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相比较,我国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强引导用能单位提高法制观念,政府部门要遵守节能法,要广泛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此外,还应加速有关节能标准的制定工作,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加速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加大发布能效标识管理的产品目录范围,切实做好能效标识管理的产品的监管工作。

三.日本节能意识给我国环保带来的启示

1.鼓励企业创新并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

节能产品是最佳选择。我国应确定节能目标,鼓励企业开发节能新产品。在日本,满足节能目标的产品会被授予“绿色标签”,没有达到节能目标的产品则被授予“橙色标签”。日本通产省说,由于消费者购物时注意这些标签,就能促使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的节能性。日本的公司都知道,节能产品是重视环保的日本人的最佳选择。如果无法在节能技术上不断创新,产品最终将失去市场。因此,日本企业更将节能看作是企业的竞争力。日本企业也都不惜血本地开发节能技术并宣传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日本政府也大力鼓励节能,资助科研机构开发节能技术,补贴国民购买节能产品。

2.动员全民节能,鼓励国民节约能源

我国应积极引导全民节能,可以经常发放节能环保宣传材料、公布优秀节能案例、就法律修订内容定期举办报告说明会等。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节能宣传教育工作。除建立节能日、节能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能技术普及和推广,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外,还规定每年8月1日和12月1日为节能检查日,检查评估节能活动以及生活习惯。在政府的支

持下,一些地方成立了“节能活动推进协议会”,任务是研究制定一个地区的节能目标和实施计划,使区域节能效率超过个别单位和家庭的效率。“协议会”经常开办节能讲座,开展节能活动。还派出“节能指导员”,进入家庭进行节能指导。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指导员”可以很快发现家庭生活中的能源浪费,进而提出节能建议。

3.不断完善节能环保法,确立科学高效的节能环保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和服务机构:建立节能中心,制定节能工作基本方针、节能政策、节能法规措施等支援措施;建立能源产业发展开发机构,以产业化、实用化为目标,支持节能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研发;建立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节能诊断,节能改造的设计、施工、施工监理、引进后节能效果的检测和验证、引进后的设备和系统的维护、运行管理、事业资金的筹措和融资等。

二是建立完善的节能工作制度:建立能源指定工厂和能源管理师制度,能源管理师主要负责指导工厂用能设备维护、制订定期报告、向业主提出节能工作建议及监督节能所有业务;推行节能产品领跑者制度,所谓节能产品领跑者制度,是指以同类产品中耗能最低的产品作为领跑者;推行节能标签制度,即按能耗级别在产品上加贴标识,给消费者提供产品年均耗电量等有关信息。

(结 语):在治理环境、节能环保上,日本走过的弯路或许能给中国竖起一面镜子。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宣传、教育普及、生活改善、不能简单的把环保水平与环保观念挂钩。只有全民一起行动,才能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推向前进。

参 考 文 献

[1]孔令丞、谢家平编著,《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莫神星编著,《节能减排机制法律政策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 《日本节能减排的启示与借鉴》,城市住宅,2008年03期

[4] 《日本推动节能的成功经验》,和讯网,it频道

作者简介:岳帅 大连翻译职业学院 经贸系 06级 国际商务

第二篇: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汽车产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日本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日本国民经济来说,如果抛开汽车产业,不仅谈不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谈不上日本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三者于一体,在几乎所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经济发展史上,汽车制造业都是或者仍然是它的主导产业。一个国家要实现这一主导产业发展,政府必须制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能否自主创新则是今后我国汽车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何使汽车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我们面对的最为迫切的战略性问题。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结构调整 市场需求

ABSTRACT

Japan's automobil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in Jap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Japan's national economy, if set aside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not only out of the question of Japan'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out of the question.Set the auto industry labor-intensive, technology-intensive and capital-intensive three in one, in almost all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o complete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or is it still the dominant industry.To achieve this a country-l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policies.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is able to self-innovation is the future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the key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How to make the car to achiev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ructure, which is facing the most pressing strategic issues.[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to market demand

目录

一、前言....................................................................................................................................................(1)

二、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1)

(一)多元化的产销渠道.................................................................................................................(3)

(二)注重只是与技术的开发.........................................................................................................(3)

(三)以市场需求为主导.................................................................................................................(4)

三、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4)

(一)国家的支持作用.....................................................................................................................(5)

(二)注重质量................................................................................................................................(5)

(三)关于成本控制.........................................................................................................................(6)

(四)关于走向国外市场.................................................................................................................(6)

1、熟悉市场....................................................................................................................................(6)

2、注重信誉....................................................................................................................................(6)

四、我过汽车产业的历程、现状、特点和问题.....................................................................................(7)

(一)我国汽车的发展历程.............................................................................................................(7)1、50年代的起步时期....................................................................................................................(7)2、60—70年代...............................................................................................................................(7)3、80—90年代...............................................................................................................................(8)

4、进入21世纪后...........................................................................................................................(8)

(二)现状分析................................................................................................................................(9)

(三)我国汽车产业的特征...........................................................................................................(10)

(四)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11)

五、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1)

(一)继续推进成本创新................................................................................................................(11)

(二)不断增加研发投入...............................................................................................................(12)

(三)以市场为引导.......................................................................................................................(12)

(四)加强企业间合作...................................................................................................................(13)

(五)构筑财团体制.......................................................................................................................(13)

六、结语..................................................................................................................................................(13)参考文献..................................................................................................................................................(15)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前言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对上下游的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电子、金融、维修等产业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汽车是涉及多个行业的复杂商品,因此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能够操作一个方面反映一国制造业经这里的强。再近年来,我过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工业行业之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方面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汽车及汽车零件制造基地。

就我国汽车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首先,汽车业规模大,占国民经济的找你更要比重。第二,汽车产业链对其他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大,起带动的上有相关产业包括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等原材料和电子、通讯、化学等基础行业;起带动的下游相关产业包括销售、物流、服务、汽车金融、租赁、回收的相关环节。

二、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关于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可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1937年8月丰田汽车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丰田汽车公司。1950年,为了学习美国的经验,公司总裁丰田英二专程到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考察了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

70年代世界发生两次石油危机,油价的提高使人们对汽车的兴趣大减,欧美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减产,而这时日本却以其小型轿车油耗低的特点博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三年时间里日本汽车出口量翻了一番,达到200万辆与此同时,日本汽车进口量始终保持很低的水平,1960-1980年间,日本汽车年进口量最高不超过6万辆,最低的年份只有1万辆。

日本凭借着汽车国内销售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的现实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90年日本以1348 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丰田汽车公司一直倾心于开发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早在 1964年就首次向中国出口,那时中国85号以上汽油货缺,丰田就在大部分商用车上装有能使用 70号汽油的发动机,以避免可能会发生的故障。改革开放以后,当中国汽车需求市场启动时,有着丰富的国际营销经验的日本商家立即做出反应。从 1988年起,丰田开始与沈阳金杯汽车厂合作生产金杯牌面包车,1994年达到年产 5000辆的生产能力。9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为了扩大对中国的汽车销售,按照中国国内的使用环境和路面状况,设计推出了中国规格的丰田汽车。

(一)多元化的产销渠道

为了提高丰田汽车的市场竞争能力,丰田公司采用多元化配件供给方式,通过由世界各地相互提供价廉物美的零部件进行生产。零部件制造和车辆生产不是以国度为界限,而是通过建立国际规模的生产网络,最大限度地追求高质量和低成本。同时,他们通过设在中国各地的 33家特约维修服务中心,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以此来争夺中国市场。

(二)注重只是与技术的开发

产品生产开发和经营销售是企业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一个优秀企业,不仅是创新产品的佼佼者,也应该是创新经营的成功者。丰田汽车公司的业务是建立在详尽而周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的,机械工程学、数学、统计分析等等专家济济一堂,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进行市场需求调查,以掌握消费者对丰田汽车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每年还以大约 6万人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光是调查费一次就需 6000万日元。像这样的抽样调查,一年要进行 5、6次,经费也要 6、7亿日元①。

丰田汽车公司的经营理念是:“生产必须先投资,销售也要先投资。如果只是全力挖掘当前社会的需求,企业马上就会走上绝路。如果考虑到 5 注释:

① 国家统计局.2000年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统计研究,2000,(7):24-26.年、10年后的长远情况,即使牺牲眼前利益,也在所不惜。” 正是有这样可靠而及时的市信息反馈,使丰田汽车公司能够不断开发研制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场。

(三)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在丰田汽车的销售策略中,有招很厉害的“杀手锏”——降价销售。有人说,丰田的销售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降价的历史。

丰田汽车在制定价格时,主要考虑的是“要多少钱才能够卖得出去”。根据这一标准,也就是说根据销售优先的标准,进行生产成本和销售量成本的比例计算,以求取得二者比例下降的大批量生产的效果。用神谷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是人们能够买得起,没有市场需求,生产量是上不去的,若没有规模产量,自然也不会出来规模效益。而一般企业的经营方针,总是优先考虑成本核算,成本加利润是价格的主要因素,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竞争考验着企业,低价格又为企业创造着广阔的市场前景。1963年 10月,丰田汽车公司终于实现了月产 3万辆的水平,其价格也与国际价格水平相接近。这时,正是日本迫于国际压力,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要求日本实行贸易自由化之际。如果没有日本汽车业界逐渐降价的举动,面对大开的国门,肯定会造成日本汽车业的巨大损失。

正如丰田汽车销售公司的名言所说“汽车的需求是创造出来的”。

三、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

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自由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而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击败美国汽车,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迹,以至于美国年轻人以拥有一辆日本跑车而自豪。应该说确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回顾他们的发展历史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一)国家的支持作用

日本汽车在起步时,市场上几乎已被美国车占领,到处充斥着美国车,情形和我们现在的外资车差不多,严重影响了日本汽车的发展。于是,日本政府作了几项决策。对汽车企业进行补贴;制定较高的进口汽车关税,保护民族工业。关税达30%后期日本汽车发展起来后被取消一直到现在日本对进口汽车是零关税;严格限制外资流入汽车企业。本国企业在发展初期必须依靠他们的低价格切入市场,而外国汽车通过合资建厂使他们的成本与本国企业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而技术上保持绝对优势,本国企业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毕竟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明显的。

(二)注重质量

质量是日本汽车强大竞争力的关键。其实日本产品在以前一直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但通过他们的努力,日本产品现在已经成了品质优秀的代名词,这就是竞争方式的改变。对于日本汽车产业来说占据市场并不单单依靠技术成分,高可靠性过硬的质量也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日本发展的关键就是不断提高质量,唯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也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光。日本的质量控制水平以丰田最为典型其管理方式为世界各国所学习。丰田汽车社长认为,其公司最为难做的工作不是汽车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而是生产流程中一根绳索 的摆放,要不高不矮、不偏不歪,而且要确保每位技术工人在操作这根绳索时都要无任何偏差。正是这种精神才造就了他们汽车的高可靠性,每个汽车每个配件的高度统一标准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根本。

(三)关于成本控制

日本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是世界一流的,这使他们可以获得价格上的优势,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成本低并不是是偷工减料这是不正确的。降低成本涉及到很多方面,一个不会控制成本的企业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企业的。在丰田企业里,生产慢了不行,生产快了也是不行的,每个人都在有条不紊地生产才是最好的。我们的企业还在起步阶段,低成本低价格是我们唯一的优势,那就更应该努力降低成本,实行良好的管理、科学的管理,节约每一点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企业竞争力。大众的降低成本也是这个原因,在同样品质下更低的价格这就叫竞争力。

(四)关于走向国外市场

1、熟悉市场

丰田在刚进入美国就遇到过挫折,主要因为对他们的市场需求不熟悉,车对美国的道路不适应,后来通过详细地调研,有针对地改进了产品才获得成功。丰田汽车一向注重质量,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宁愿不进入,也不能毁了自己也毁了整个产品的信誉。

2、注重信誉

对外国的市场一定在先调查清楚不要贸然进入,否则一定会付出代价。一个新车型总要经过长时期的路试才能生产就是这个原因。日本的发动机 6 对中国的油品适应较好,而大众的经常出现问题,这也涉及到适应性的问题面,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或改进才能避免信誉的损失。

四、我过汽车产业的历程、现状、特点和问题

(一)我国汽车的发展历程 1、50年代的起步时期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同年,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2、60—70年代

1964年,一汽正式成立轿车厂。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旗外,中国惟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就是上海牌轿车。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并对制造设备做了一系列改进。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1985年,已经开始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上海轿车厂和嘉定县联营另行建厂继续生产上海轿车,并继续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一直生产到9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轿车支撑着国内对轿车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由于国家不开放,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使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 面。另外,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用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3、80—90年代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具体方式基本都是从进口全部散件组装开始,逐渐提高国产化率。80年代中期可以视为第一阶段,建立了上海桑塔纳、广州标致两个合资企业,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这一阶段是引进的摸索阶段,引进的车型和技术也不是很先进。90年代前期和中期是新时期轿车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都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90年代的车型,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国产轿车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销售份额。我国的轿车工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4、进入21世纪后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了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消费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能源、环保、城市交通等制约日益显现。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加深和国际汽车市场的严重萎缩,国内汽车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导 致全行业产销负增长、重点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自主品牌轿车发展乏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严峻。

应该看到,结构调整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汽车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积累的诸多矛盾,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结构调整期的提前到来。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正处在增长期,城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

(二)现状分析

汽车产业是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产量密集度大,科技含量高的特点,近年来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汽车产业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除了自身快速发展之外,以汽车产业为核心,还形成了一系列高增长的产业群,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显著。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行业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高,自主品牌汽车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汽车数量明显增加,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力量。

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骨干企业为 核心的合资合作使我国骨干企业的实力不断的增加

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性价比不断提升,产品品种齐全,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基本能够保证国内市场的需求,汽车产品性价比也不断的提升。节能环保性能有明显的提高,汽车产品由填补品种空白向淘汰落后品种发展,向更加环保节能安全的产品转变,传统产品当中柴油车的比例不断的上升,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的汽车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车型也已经在运行。近年来,汽车工业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汽车产业保持了增长的良好局面,出口产品结构也在加快优化升级,汽车零部件、中重型载重汽车是出口的拳头产品。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内部分企业也开始参与国际兼并重组,尝试在国外建厂。

(三)我国汽车产业的特征

目前汽车市场上形成欧、美、日“三足鼎立”的态势,而日本的三大汽车公司丰田、日产和本田一直与美欧汽车生产商进行斗争,进以争夺市场。在当今中国的开放形势下,国外各路资本纷纷进入我国的汽车产业,世界汽车6+3(即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雷诺六大集团和本田;PSA、宝马三家有特色的汽车公司)集团都在中国有轿车合作生产项目。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相继选择了几个外资合作伙伴——一气、丰田合资及东风、日产全面合作;上海、通用和五菱重组,其中两大集团选择了日本的汽车企业。这对汽车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的、规模布局、和服务水平水平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我去过汽车产业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最近几年内,外资大举进入,国内汽车流通市场出现了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及各种经营成分共同竞争的格局。面对资本实力强大的国际巨头,国内汽车流通企业原有的优势必将丧失。我国汽车产业从进口到出口,从逆差到顺差,中国汽车企业正走着许多中国工业品的老路,在“made in china”这词组下,中国企业出口一场繁荣,2007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61.27万辆,而中国汽车上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400亿美元,达到408.96亿美元,然而由于对国际市场运作和相关国家法律程序的欠缺,中国国内汽车企业的出口大国数由国外代理商负责销售和服务,这句把实际的主动权留给了外商,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只管加工只能赚取加工利润中的少部分,汽车卖多少、赚多少、服务利润这些收入都与国内厂家无关了。其实,中国目前的正在经历日本上世纪60年代经济腾飞的阶段,当时的丰田汽车要把工厂建到国外去,可此时的综合商社早已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事务所、代表处,以在世界各地构建起了国际商业网络。

(四)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

1.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实际上是说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只有进一步放宽产业政策,降低准入壁垒,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汽车制造业,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2.产业组织结构依然不合理。3.自主开发能力依然较弱。

4.零部件生产滞后于整车的发展,跟不上整车开发的步伐。5.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

五、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要优化我国的汽车产业,还得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继续推进成本创新

通过创新、员工培训等措施不断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依靠成本优势满足低端市场需求,并在此过程中不多积累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制造能力,并依靠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为向中端市场发展积蓄力量。

充分利用全球垂直分工的网络。即充分与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合作,并在合作中培育研发队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培育深层次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为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变化,今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总体思路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坚持合资合作不放松;二是坚持自主发展不动摇。在合资合作与自主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自主发展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合资合作培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条件。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加强商权的控制。以专业化的全球化的眼光看待经营,将是未来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以市场为引导

市场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集散地,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上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企业要想取得发展,除了要了解与企业相关的市场外,更要做好市场的研究工作,重点就是做好研究市场需求的工作。而要研究市场需求,首先就得研究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讲,要使它能够取得发展,也必须从研究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入手。只有在研究汽车消费者需求后,各汽车生产企业才可以决定“生产何种汽车”,“为谁生产汽车”和“怎样生产汽车”。先来看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四)加强企业间合作

我国汽车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布局、服务水平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国内汽车又面对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及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的局面。中国汽车的国际化离不开学习丰田模式,面对中国这个学生,丰田汽车并不客气,2003状告吉利侵权案就是给中国课堂上的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对此今后我国汽车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是坚持合资合作不放松;二是坚持自出发展不动摇。在合资与自主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自主发展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合资合作培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条件。注重打造自主品牌、加强商权控制、以专业化和全球化的眼光看待经营,将是未来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五)构筑财团体制

对丰田而言,一方面他利用自身在贸易、金融和信息三方面庞大的网络和超强的实力,不断地为丰田汽车的制造企业提供方面的支持,扮演着企业培育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它能从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汽车产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因而就能更好地把握汽车产业和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

六、结语

中国一直没有停止引进技术的工作,作为市场主体的政府来管理产业的发展,造成引进技术过程中,技术与市场相互的缺欠。而日、韩恰恰是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机制放在首位。虽有政府干预的现象,但引进的主体是大财团企业而绝非政府。我国的这种发张模式只会造成“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再去引进”。中国经济活动中始终缺乏一个民间产业联合体,即集金融、商业、产业与一身的财团组织的存在。政府在则通过制定与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外部导向型部门,使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率,增强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祝虹.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布局[N].第一财经日报,2005-6-22(9).[2] 李永强.建筑物流中心 日本丰田通商进驻天津保税区[J].经济观察,2005,(9).[3] [日]石田退三,张欧,丰田智慧[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 金锫.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N].新华财经报,2009-03-20.[6] 丁冰.汽车安全气囊的控制[J].现代汽车技术,2005,(10).[7] 吴启金.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启示[J].现代汽车,2005,(10).[8] 罗明.现代企业营销理论与实践[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9]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汤定娜.中国企业营销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三篇:日本环保产业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环保产业对中国的启示

在工业化大国之中,日本的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都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左右,日本的环保问题也相当突出,在环保史上,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痛痛病”等公害疾病就源发于日本。在60年代之后,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政策,在此催动下环保产业蓬勃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庞大体系和世界影响力的行业。据日本环境省统计,2011年日本的环保产业产值已经占整个GDP的8%以上,在日本整体经济低迷情况下,环保产业的成长对经济起了较大的拉动作用。

中国现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产业结构类似于日本的上世纪70年代左右,但发展速度更快,正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发展历程找到一些值得参考的启示,使我们的环保产业能更为快速健康地发展。

行业重点:从污染防治到资源循环、从工程主导到运营主导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主要经历了“工业型污染、生活型污染、碳减排问题”三个过程,相应的环保产业重点领域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按日本环境省的产业划分,环保产业可以分为污染防治、碳减排、资源循环、自然环境保护四大领域。

在四大产业领域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污染防治行业,主要就是废水、废气和土壤污染的治理。这一行业的发展对应于日本高速工业化时期,主要为了解决工业化所产生的公害病问题。主要行业包括废气脱硫、废气脱硝、污水处理工程、膜材料和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等,是由工程业务作为主导的一个行业。随着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起,污

染防治市场就增长乏力。虽然在21世纪,日本政府颁布了《土壤法》,促进了土壤污染治理的市场,但污染治理行业总体占比依然较低,在整个环保产业约占15%左右。

日本现在环保产业中最受关注的有两大领域,其一是资源循环行业,其产值较高,占整个环保行业的50%左右,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回收及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除由于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行业产值的突然下滑以外,新世纪

(37.26,0.26, 0.70%)的其他年份虽然增速不显著,但保持稳定;其二是碳减排行业因增速而受瞩目,产值占比由2000年的5%左右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20%,由于日本的经济能效已经很难有潜力可挖,行业新增产值部分主要由新能源及碳减排的相关服务行业构成。从日本的环保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我们能够发现,在工业化后期,由于污染行业的新增产能有限,因此,环保工程投资的增长必然会钝化;另一方面,资源循环和新能源的对于一次性矿产和传统能源的替代却是拥有很大的潜力。而且,占比较高和增速较快的两大行业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由投资运营商主导这一产业,这样可以通过长期运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比工程模式更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中国的产业重点和增长点不会完全跟随日本的发展路径,比如,日本水污染防治市场完全由政府运营生活污水设施,在这一领域,企业只能止步于工程建设,而中国的水处理BOT则发展迅猛。但日本总的趋势值得中国环保企业参考,中国正站在后工业化门槛上,未来的行业重点也将从污染防治走向资源利用,核心模式从工程走向投资运营。行业参与者:中小企业与传统大企业的机遇并存

由于环保行业门类众多,这里以日本环保行业中占比最大的资源循环行业为例。日本的资源循环行业主要由专业环保企业、产品制造商、材料冶炼企业三大类构成,核心竞争力各有不同。

专业环保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它们的优势在于专业拆解处理技术水平较高,以处理费用是否合适来确定是否接受物品,因此能够保持较高的毛利率;劣势在于对处理后有价物的销售收入较为忽视,在废旧电脑、废塑料等废物有价回收后,加工、销售的商业模式难以拓展,因此很难扩大自身的营业额。

产品生产企业主要是一些家电和汽车的制造商,它们的优势在于能够在产品设计、生产环节时就引入便于回收再利用的理念,从而达到很高的再资源化率;劣势在于各地区工厂缺乏接收多种产品的灵活性,主要收集自己母公司的产品,因此处理规模较小。

材料冶炼企业主要是一些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公司,它们的优势在于既有的生产流程和渠道销售两方面的资源可以与新业务共享,冶炼设施可以通过改造用于资源循环的加工,加工所得的产品可以通过既有渠道销售,而且由于洞悉原材料市场的行情变动,可以赚取更高利润;劣势在于冶炼企业对于接受物品的品质要求较高,残杂物较高的物品不愿接受。从日本的行业参与者格局不难看出,环保产业不仅仅提供了一个中小企业的创业机遇,也为传统行业的大企业带来了业务转型的机遇。在如今中国上游原材料行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日本原材料制造企业的业务转型尤其值得关注,如日本的同和矿业公司,作为一家传统的有色金属企业,利用其制造技术和剩余产能已经深度参与到电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行业中,其环保业务2012年占营业额比例已经到25%。

日本企业的国际化需求:中日环保产业合作的机遇

日本的环保企业除碳减排行业以外,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市场规模有限,增长乏力。就资源循环行业而言,根据日本环境省预测,从2008年到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仅增长6%,细分行业中增长最大的是家电及电子回收行业,12年时间也仅增长25%,其他细分行业中部分甚至出现萎缩。因此,通过国际合作扩大业务规模成为很多日本企业的战略,中国最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自然列入了企业国际拓展的目标。

中日合作的优势互补,核心在于中国企业拥有市场开拓能力,而日本企业则通过技术研发和长期运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何找寻日本合作伙伴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其一是日本企业的业务拓展迫切性,即营业额增长率;其二是日本企业的技术运营能力,可以从总资产回报率来初步考察。野村综研抽取了10多家日本资源循环行业的上市企业,以日经指数成分企业平均营业增长率1%和平均资产回报率1.5%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如图右下角区域集中了较多的企业,这些企业具有较高的运营能力和较低的营业增长,客观上与中国企业形成互补合作的可能性较高。

资料来源:新浪财经 信息整理:上赢(中国)集团

第四篇: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张颖: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作者:张颖 时间:2011-03-30 浏览次数:189 次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的范畴,而且日本有着百余年的义务教育经验,日本农村的教育属于全国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现行的全国义务教育制度一样,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对日本农村义务教育一些有益经验的吸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开展。

一、日本农村现状及农村教育的地位

目前,日本的农业教育和农村教育课题的实施已渗透到农村产业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本农业中兼职农民占有很大一部分,全职农民占有的比例非常低。如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情况,日本在此之前就存在农业兼职的人员,那些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一举成为城市的农民工,而在农村则雇佣劳动力进行农活。这些兼职农民的农作物大部分是自给自足,家庭的收入中,农作物所得销售金额所占的比例极少。另外,在农村,完全脱离农业劳动的家庭也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靠农业为生的农民家庭和非农业从事家庭混居的现象,甚至有些地区农村人口极度减少,而在以从事农业为中心的核心地区,形成了一个个独创的地域,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以农业经营为主的生产组合和公司组织的法人机构,农业所得大幅度地提高,形成了新型的农家。农业经营企业化展开,在农村,和中小企业家共同经营企业的农民数量也在不断地涌现。为此,农民学习经营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成为现代农村的一道风景。教育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手段。与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关系相比,农民居住的绿色生态更显优势。此外,由于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关心,使得把守食品安全的有机农业运动也在不断地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许多新的交流渠道。把农业作为新型职业渗透的城市居民也在不断地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完全没有农业和农村生活体验的,那些在城市成长的年轻一代,被农业的魅力所感染,纷纷选择与农业有关的职业,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在新一代的就农者中,从农家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在学校毕业后直接就农的人极为少见。即使在那些农家,他们也是走出农村,先去体验一下都市的生活,然后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活动。农村教育,在城市和农村的新型交流的展开2010.6281中,形成了所谓农家农业后继者教育的框架模式,由此确定了其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因此,在称为义务教育的学校教育中,如何进行农业和农村的教育,一边重视农业体验学习等教育实践,一边试行农业教育。同时,把农业和农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自由选择。在日本,国立的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中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也是很少的。在农业职高,扎根于地域教育实践,学生们可以自主地为自己设计好研究课题,然后进行相应的计划研究,毕业后,未必就限于从事农业活动。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去农业以外的行业就职,然而,在城市生活后再次意识到农业的价值而从事农业活动的例子也有。从把农业职高的教育作为人生学习起点来看,农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农业后继者的教育,和多数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在农村生活的时代以及现代社会中多数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去城市生活的时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农业后继者和新型农业从事者中,农业教育同样在国民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作为日本农村学校经营基础的地域教育

在日本,农村小学一年总的学习时间设定为110个学时,实践以农为主要对象的教育。由于近代学校的形成,农村村落共同体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城市贫困地区相比,日本农村学校教育的普及正在不断取得进展。形成了日本学校和村落共同体或村町区域互相依存的特殊局面。学校成为了地域历史文化的中心地。如,在农村,有学校运动会还有地区运动会。这就形成了与村落共同体互相依存,地区活动仪式和学校活动仪式相结合的学校体制。

此传统在以农林渔业为生产的地区,从明治时期以来就一直行事,学校已经成为该地区的支柱。特别是在偏远的地区,国家和地方自治体的教育模式被抛弃的并不少见,而当地居民靠自己的力量积极提倡建立学校。在日本,近代以前江户时代的农村,就有同武士、平民、僧侣、神官、医生等人开办的平民教育机构,即寺子屋,从19世纪30年代起大量增加,直至明治时代为小学所代替。寺子屋是专门为平民子弟开设的初等教育机构。教育内容重视实用,主要进行读、写、珠算等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知识、技能教育。儿童通常六七岁入学,学到十至十三岁开始当学徒,学习年限一般为四五年。寺子屋的经营管理者和教师绝大多数是农、工、商或医生等平民百姓。经营者在江户、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多数是中层程度的商人;在农村和渔村,大部分是村长村吏等。寺子屋在日本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普及小学,无疑是和幕府末期寺子屋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直至后来的乡校,乡校设在乡村,一般是在幕府或藩的许可、监督和保护之下,由幕府、藩直接管辖,对武士子弟和平民子弟施以初等教育。有藩主及其亲族出钱资助创办的;也有民间热心教育事业的办学者办的;或由民间知名人士开办。教学内容主要是读、写、算,特点是重视道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介于藩校和寺子屋之间的教育机构。这种由政府监督设置和帮助的、面向本地各阶层民众的教育机构,显示了江户时代学校教育机构中公立因素的增长,成为近代公共教育的萌芽。到了明治时期,明治维新运动推行“学制令”,地区居民的学校设施充实意识非常强,地区居民自筹资金办校,当时的大部分教育费用并不是由政府负担,而是由乡镇村的团体或居民来负担的,由此可见民众对教育的重视。以农林渔业为生的地区居民,开设了可以学会掌握读书、计算的学校,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农村,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小学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也是成年人接受各类培训或进行扫盲的学校,很早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小学校已作为农村农余时间补习的学校而被利用起来了。所以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学校已担负起各种各样的农村实用教育。

在一些被国家遗忘的偏僻地区,他们靠当地的共有财产以及一些捐助款,靠自己的力量办学,虽然设施非常简陋,但他们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一些穷乡僻壤地区仍然建有不少学校。在明治后期实施的学校统合制度,使得学校作为地域居民的组合而存在下来。

当地居民可以申请创办私立小学,他们只需向县厅(相当于中国的省政府)提交设立认可申请书,纳入统一的管理,由当地政府部门和村会的学校统合部门进行督查。根据当地住居民的捐款数,进行学校的建设和教员人数的确定,学校成为了当地居民的共有财产。所以,在日本的很多偏僻的山村和孤岛都建有自己的学校。例如,在日本南部鹿儿岛的孤岛之一的冲永良部,就是该地区最贫瘠的地区,该地区自筹资金建立起自己的小学校。该学校在明治6年,只是由两间简陋的家庭住所建立起来的,总共只能容纳十多名学生;到明治10年,改为四间茅草房,校操场不超过20坪;明治15年,学校的学制发生了变更,并具有了完整的教学设备,成为了当地行政公认的设备齐全的正式小学。

日本战前的学校制度采取的是拔尖课程和普通课程同时进行的双轨制度。大正时代开始寻求的是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2010.6282以农村副业措施和自耕农创办的地域振兴措施为代表的地区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校里,广泛开展以青年为对象的夜校实业补习教育,培养地域性人才。

三、日本农村小学校具有特色的农业教育

在日本,农村的教育除了传统的教科教育外,还积极地导入了具有农村特殊的农业、传统的民众文化教育。综合学习时间除了传统的地域教材指定的课程教学外,还配有适合当地农业特色的实践教育。比如有些山村组织了绿色少年团,体验山村的林业资源。这些绿色少年团的成员由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全体学生参加,定期实施体验学习,并由当地的共有林业部门和地区公民活动中心积极协助,这项活动已成为当地小学校区的一项传统。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向学生们收取一定的会费,由校方的学年主任负责。

学校培养地域性综合人才已经成为今后学校教育的一大课题。当地的传统地域文化和长辈的口传文化已经在地域文化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地域的特性。作为向孩子们传递声音的老人会,也担负起了地域文化教育的任务。地域的小学教育综合学习时间也渗透到了地域文化、地域特色和地域体验的学习计划中。很多地区开展了具有农村综合特色的实践活动和地域人才活用教育计划。根据地域教材的学习,孩子们认识到了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整个学习过程日渐系统化。体验学习不光是出汗等体力上的活动,更多的是认识的全过程,形成了人的能力开发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地域和家庭的协力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事前号召协力,不光靠教师,还要依赖地区的有学识之人共同出力献策,制定授课计划,进行具体指导。

孩子们的学习更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学校开展实际指导,培养孩子们在友好团结,集体主义的前提下,展开互助学习、竞争意识的培养,班级团体中实行共生、共学的理念。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学习的一部分而展开,定期组织农村学生和城市孩子进行交流互访活动。地域性的各种活动和学校运动会等活动互相结合,这一活动自战后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地域中,孩子们的父母和学校的教师之间会加强联系,他们不仅参与学校的活动,有时还参加全国性的农村特色知识教育活动,比如参观牧场,了解牛乳生产;参观蔬菜基地,了解大棚种植;参观茶厂,了解茶叶采摘和制作过程等等。

四、日本农村教育模式给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从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基本做到了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农民文化技校等,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农村教育的内容不同程度上脱离了经济、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农村地方特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的生活脱节,农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造成农村教育在培养农村试用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了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农村人口质量和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针对以上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借鉴日本一些既定的财政转移制度和公立、私立学校分离制度,从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把财政的支付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工作待遇方面,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允许利用现有的社会力量办学,拓宽办学渠道。其次,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城乡教师间的交流,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可以参照日本的做法,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城乡教师定期轮岗制度(每3到5年轮岗一次)和进行定期的交流。再次,在加强农村学校基础建设的同时,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后阶段的升学和就业工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学习日本的工作分派体制,对农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向用人单位推荐。最后,参照日本80年代后期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学生个性和技能的培养,从而为农村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参考文献:

[1]李琳.日本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过程及其相应政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华祥,杨华君.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6,(2).

第五篇:日本地方公债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地方公债市场化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公债作为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8月新预算法颁布,明确规定我国地方政府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行地方公债,结束了分税制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禁止发债的历史,但我国地方公债制度还不够完善,而日本地方债制度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地方债券制度,其市场化改革以来逐渐完备化,为我国地方债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字:地方债 市场化改革 改革方向

一.日本的地方债制度市场化改革

(一).日本地方债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日本地方债制度自实施以来,对推进日本地方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债务偿还财源主要由政府财政来承担,近年来随着地方债的迅速扩张,问题不断凸显。首先,地方债占GDP比重已高达40%,远超过国际上这一比例最大的两个国家(瑞典和美国,二者均为11.3%)。其次,地方债负担率高,已接近国际危险线。2006年,日本北海道夕张市宣布财政破产,引发了对政府财政破产的隐忧。此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软化、市场规律和纳税人的监督职能弱化以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问题使得本已恶化的财政雪上加霜,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为改变这种现状,20世纪末开始,日本地方债制度走向了市场化变革。

(二).日本地方债市场化改革内容

1.推行“三位一体”财政制度改革

二十一世纪以来,为解决地方财政赤字问题,日本中央政府推行了地方分权化改革。2002-2006年,以“财源再分配”为着力点,推行了包括“中央向地方的税源转让”、“国库支出金的废止和消减”、“地方交付税的改革”在内的“三位一体”的财政制度改革。在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职能范围的同时,将部分税收权限下放给了地方政府。2.地方债券发行制度变革

2006年,日本地方债发行由之前中央政府主导的“起债许可制度”转变为中央政府与地方自治体政府共同管理的“起债协议制度”,改变了长期以来地方发债必须获得总务省大臣或都道府批准的规定,增加了地方自治体议会的批准权限。这一转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压力,也增强了地方自治体债务管理的风险意识,具有积极意义。3.地方债的融资结构变革

长期以来,日本地方债的资金来源以政府资金为主。2001 年,《资金运用部资金法》的颁布和2006年之后的邮政民营化的一系列改革,显著降低了地方债资金来源中的政府资金比重,逐步转向以民间资金为主。数据显示,地方债资金来源构成中,2002 年,政府资金的比重(45.7%),远超过市场公募债的比重(11.5%);2009年,这一局面被扭转,后者(26.5%)反超前者(25.2%);之后,这一趋势继续延续,2012年,后者(29.9%)与前者(24.4%)差距进一步拉大。4.地方债发行方式变革

2002年,东京都政府率先进行改革,突破了总务省统一规定的制约,采取了独自决定其债券发行条件的“个别条件交涉方式”,并成为主流发行方式。2007年9月以来,所有自治体的公募债发行都由“统一条件的交涉方式”转变为“个别条件的交涉方式”,日本地方债发行方式完成了市场化的根本性变革。5.推行市町村合并,提高公共设施与服务的利用效率

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保证“地域内自我解决”的地方财政重建、再生计划的实施,日本推进了市町村合并的行政区划改革,不仅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而且活跃了地方经济,增加了政府税收。

二.我国地方债制度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一度风行,许多地方政府为筹集资金修路建桥。为防范地方政府过度举债,1994年制定预算法时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堵上了地方政府发债的道路。

综合考虑地方发展需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等多方面因素,2004年8月新预算法确立了堵疏结合的原则,即在为地方政府举债“开正门”的同时,也设置了若干安全阀来“堵偏门”,从六个方面确立了地方政府举债的基本规则。

一是举债主体,规定只能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省级政府;二是用债方向,要求只能是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三是债务规模,实行债券发行限额管理,不能超额发行。四是还债能力,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五是管理机制,规定了有关的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等。六是法律责任,明确规定了违规举借债务或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法律责任。这些规定把地方政府在举借债务开闸的同时,为政府举债的风险能够控制在合理区间套上了法律的“紧箍咒”。

三.日本地方债市场化改革对深化我国地方债管理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一)做好新预算法实施的立法配套工作,为深化我国地方债管理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2014 年8月,实施近20年的预算法完成首次大修,新预算法将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预算法增加了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同时从举债主体、用途、规模、方式和风险等五个方面做出限制性规定。这从法律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的问题,对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预算法对一些一时还难以具体规定的问题仅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同时我国各地预算管理的水平差别也较大。因此,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做好新预算法实施的立法配套工作,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增强新预算法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比重

就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而言,与日本相类似,我国也是中央政府占主导地位,事权配置重心偏低,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承担过多的实际支出责任,是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和举债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从源头上控制地方债务风险。

(三)适当合并部分地方行政区划,提高公共财政效率

目前,我国行政规模庞大,这不仅体现在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上,也表现在政府机构设置乃至行政区划单位设置上。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城市格局,解决了地方行政区划格局的部分突出问题。然而,我国行政区划规模庞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地级、县级、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分别为333个、2853个、40497个,其中,地级和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分别比2011年多1个和31个。如此庞大的行政区划单位设置,势必增加日常行政开支,从而“挤占”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部分乡镇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利用效率降低。合并部分行政区划有利于优化公共基础设施及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活跃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日本地方债研究与启示》 刘晓丽 2010年财税改革 《日本地方债的市场化变革》 徐田华 学习时报

《日本地方债制度及变革分析》 庞德亮 现代日本经济 2011年第5期 《日本地方债制度考察》 魏嘉宁 王彤

下载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对我国环保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对我国环保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高校英语教学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日本高校英语教学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了日本几所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旨在以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使大学英......

    日本农协对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

    日本农协对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 研究领域农村经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部......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Aaron Jiang作品QQ:723722960 摘要: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各国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Aaron Jiang作品QQ:723722960一、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一)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积极倡导企业履行......

    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进程,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

    增强节能环保意识活动总结

    增强节能环保意识 倡导低碳文明生活 ——2013年“欢乐校园行”活动总结 为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近日,由顺德区经济促进局、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

    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

    一、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 二战结束后,日本许多城市被夷为废墟,物资非常匮乏,农业也遭遇欠收,通货膨胀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55年日本农林大臣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并......

    日本农协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精选五篇]

    日本农协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下回顾了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随着成本的升高,效益的下降,我国农业进入了明显的转型期#作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