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2006年花生产业工程的实施意见
CC市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做好2006年花生产业工程的实 施 意 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府有关部门:
花生是我区传统优势经济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XX花生加工业的发展壮大,花生需求量越来越大。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花生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经区府研究,决定实施花生产业化工程,现就做好2006年花生产业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2006)1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遂宁市开明食品有限公司为载体,以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为目标,合理布局,规模种植,依靠科技,主攻单产,走出一条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花生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奋斗目标
2006年,全区花生播种面积6万亩,亩产干花生200公斤,总产1200万公斤。遂宁市开明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入库720万公斤,实现花生产值6000万元,农民人平花生收入70元以上;建设遂宁市绿色花生生产基地,创建全国驰名的“泥脚杆”花生品牌,各乡镇种植花生规划面积详见附表。
三、主要措施
(一)深化认识,明确责任
建设XX花生产业工程是一项富民兴区的产业工程,需要区府相关部门和乡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要求,抓好遂宁市开明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区农业局要作好花生基地规划、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积极申报绿色“泥脚杆”花生品牌,切实支持企业发展壮大;遂宁市开明食品有限公司要做好生产发展、订单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等工作,大力拓展花生销售市场;各乡镇要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加大对花生生产的组织、发动、宣传、引导、激励、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大抓花生产业化工程的良性发展氛围,实现全区花生面积、产量、质量商品率的大幅度提高。
(二)合理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带
按照最适生态原则和比较效益原则,搞好优质、专用商标花生的区域布局,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2006年重点在XX、东禅、分水、石洞、聚贤、玉丰、三家、大安、马家、西眉、磨溪等11个乡镇建立优质无公害花生基地3.65万亩,其余乡镇完成2.35万亩的优质花生的种植任务。遂宁市开明食品有限公司在XX镇集中建成200亩优质花生高产示范片,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各乡镇要根据实际,将花生向优势村和大户集中,采取重点引导和扶持,每个乡镇建立3--5个规模100亩以上的花生高产示范片,落实种植花生4-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0--80户,实现规模生产,发挥规模效益。
(三)依托龙头,实现花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
遂宁市开明食品有限公司要充分发挥花生生产、收购、加工的龙头地位的作用,积极主动建设花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实行订单生产、优质优价、保护价收购,同时增设收购网点,充分调动群众生产与销售的积极性,实现我区花生生产与加工的良性循环。
(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1、切实抓好技术培训。各级要采取课堂教学、现场培训、电视讲座、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把花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落实送到千家万户。
2、落实花生组装配套技术。一是选用高产优质花生良种。重点选择天府系列及白沙系列花生新品种。二是适时播种。油菜、小麦收割后,净作花生抢时播种,做到迟中争早,力争5月15日前播完。三是合理密植。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1.2~1.4尺,窄行1尺,窝距0.6~0.7尺),亩植7000--9000窝,每窝播种2-3粒。四是合理肥料。亩用渣肥1000公斤、碳铵10公斤、过钙25公斤、油枯15公斤作底肥;在齐苗至开花前,亩施水粪30担左右;大批果针入土时,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加0.3%尿素叶面喷施1--2次。五是搞好病虫综合防治,重点抓好土蚕、齐螬等害虫的防治工作。六是推行花生--棉花、花生—蔬菜等套种模式,做到花生、棉花或蔬菜双丰收。
3、实行校区合作,搞好综合利用。依托西南大学食品加工专家,切实抓好花生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保证常年不少于五个新品种上市,尤其要研究开发花生杆、壳的再利用,变废为宝,实现良性循环。
(五)加强领导,落实职责,逗硬奖惩
区上成立花生产业工程领导小组,由副区长李元建任组长,副区长王海泉任副组长,区农办主任邓昌义、农业局局长郑路、财政局局长邱小华、区工业办主任夏载德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于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全区花生产业工程的组织、领导、协调、技术、检查、督促和考核工作。区财政要克服困难,筹集花生发展基金,专门用于重奖花生项目申报、基地建设、工作协调的有功人员。遂宁市开明食品有限公司要对种植大户在良种、肥料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各乡镇由乡镇长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2006年区府将花生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农业产业化年度目标考核。落实专人负责花生工作,加大投入与扶持力度,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确保各项组织、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
附件:2006年XX区花生生产任务分解表
二○○六年五月十日
第二篇:产业党委创先争优实施意见
关于在产业分党委各党支部和党员中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
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和省委、市委、我校党委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产业系统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各单位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改革创新,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党支部和广大共产党员生机活力,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扎实的工作作风,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师生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产业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力求达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力争取得创先争优实效,深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达到以下目标:
1.推动科学发展。产业系统各党支部都要紧紧围绕推动 科学发展,认真履行职责,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和我校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工作以及产业各单位所制定的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以更高的工作标准,创造性地落实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战略任务,扎扎实实地做好本单位的各项工作,努力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做贡献。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产业系统全体员工共同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2.促进企业和谐。各党支部和党员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平安企业、文明企业、绿色企业、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形成良好风气和先进的企业文化;主动排查矛盾纠纷,做好化解工作。广大党员要正确处理涉及自身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重大问题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主动做群众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保护集体的利益,坚决维护企业和谐稳定。
3.加强基层组织。各党支部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落实管党责任,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培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造就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 2 过党支部建设,带动工会、共青团等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4、服务广大群众。各党支部和党员要密切增强同群众的血肉关系,尊重群众,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帮助解决群众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主要内容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省委、市委及我校党委部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争当优秀党务工作者为主要内容。
1、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做到“五个好”: 一是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发挥表率作用,积极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团结协作、求真务实、顾全大局、勤政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二是党员队伍好。广大党员始终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宗旨观念牢固,党员意识强,严格遵纪守法,党员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工作机制好。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顺畅有序,党员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渠道畅通。四是工作业绩好。基层党组织围绕本企业中心工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成绩突出,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五是群众反映好。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先进基层党组织应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义务。
2.争当优秀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五带头”: 一是带头学习提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党员应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的行家里手。二是带头争创佳绩。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工作和学习上取得突出成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宗旨意识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四是带头遵纪守法。组织纪律观念强,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五是带头弘扬正气。正义感强,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弘扬高尚品德,自觉加强职业诚信和作风建设,敢于同不良风气、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3.争当优秀党务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五个强”: 一是党性观念强。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二是能力素质强。热爱和熟悉党务工作,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强的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群众工作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务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工作作风强。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心实意为党员群众服务,在党员和群众中有较高威信。五是自律意识强。依法办事、清正廉洁、为人正派,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不滥用职权,不谋取私利。
产业系统的党支部和党员要以“创业·增效”为重点,围绕“敬业创业、做强做大”为活动主题。产业系统党支部要争做企业自主创新的先锋队,企业和谐发展的生力军。产业系统的党员要勇当“优秀共产党员·创业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敬业楷模”。
三、基本要求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党支部要认真吸收和借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做法和经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统筹安排,扎实推进。
1.思想发动。各党支部要召开动员会议,搞好思想发动,引导广大党员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和省委、市委、学校党委的决策与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和总体安排,充分调动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公开承诺。党支部要制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按照主要内容来制定。党员要提出参加活动的具体打算,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3.领导点评。产业党委要适时对各支部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实事求是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4.群众评议。各党支部要以“党性观念强不强、联系服务群众够不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明显不明显”为主要内容 5 适时组织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产业党委对各党支部、各党支部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适时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
5.评选表彰。结合工作总结或阶段性工作小结,产业党委对各党支部、各党支部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考核。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作为评估党支部、评议党员和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适时评选表彰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表彰要注重工作实绩和社会公认度,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
四、时间安排
根据中央、省委和学校党委的部署,结合产业实际,产业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时间安排从2010年6月开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具体分为两个时段进行:
第一时段:从2010年6月开始到2011年6月,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专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搞好动员的基础上,各党支部要坚持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切实兑现向群众做出的承诺,建立健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党支部切实履行职责,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掀起创先争优的高潮。2011年“七一”前夕,结合我校两年一度的“两先两优”活动,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第二时段:从2011年7月开始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专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党支 6 部和广大党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突出的工作业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2012年“七一”前,产业党委要对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公开推选和评选,并将推选和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上报学校和大连市委,参加大连市 “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专项评选。
各支部根据上述安排,制定详细活动计划报产业党委。
五、组织领导
1.建立领导和工作机构。产业党委成立创先争优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并通过学校集中调研检查、各基层单位互学互查等方式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各党支部要具体负责本单位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实施。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分工,在所分管领域和部门的基层党组织中建立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抓点带面,指导工作。
2.统筹推进和抓实抓好重点工作。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深化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实际步骤,统筹起来,协调推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进一步下移重心,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创新活动方式,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强化保障条件,激发生机活力;进一步激励主体,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关爱党员,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多渠道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实施党群联动,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工会、共青 7 团等群众组织的配套建设和素质提升;进一步落实管党责任,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组织保障。
3.加强舆论宣传。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采取基层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各优秀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报道广大党员群众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评价和感受,使创先争优舆论宣传工作更加生动、具体。要深入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选树党员身边可亲可敬、可学可比的典型,坚持典型引路,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4.加强督促检查。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工作指导。各党支部要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工作,了解创先争优活动进展,通报活动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推动活动顺利开展。对创先争优活动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的,产业党委要及时提出批评,要求限期整改。
第三篇: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
为全面提升*市建筑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经市政府同意,现就促进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中心任务,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对建筑业的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力度,促进全市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高建筑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
(二)工作任务。推进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化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建筑市场监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建筑业运行机制、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及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确保建筑业全面、协调、平稳、较快发展。
二、积极推进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快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资产规模大、社会信誉好的大型建筑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为企业在人才引进、市场准入、融资、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对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首次超过一定标准的建筑企业,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财源建设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给予奖励,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扶持发展专业承包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培育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重点发展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幕墙等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以及钢结构、电子工程、电信工程和环保工程等专业企业,进一步提高专业企业在全行业中的比重。支持专业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高技术含量工程建设领域,逐步提升高端建筑市场的专业施工能力。
(五)大力发展劳务企业。鼓励无建制的劳务群体向有建制的企业转化,支持房屋建筑总承包三级企业转为劳务企业,积极促进劳务企业与大型总承包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建立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推动劳务企业规范化发展。
三、加快转变建筑业产业发展方式
(六)推动工程承包方式改革。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积极推行BT、BOT、BOOT、EpC等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并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和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企业,引导经济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建筑业大型骨干企业积极拓展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等经营模式,开辟新的市场领域,逐步完善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七)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引导*市建筑业企业,通过与相关专业企业兼并整合、联合投标等方式,广泛介入到公路、铁路、隧道、机场、码头、桥梁、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施工领域,创造更高产业附加值。
(八)加快区域建筑经济发展。积极扶持县(市)区建筑业发展。发挥长清区建筑业资质企业、骨干企业较多的优势,积极培育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建筑业产业集群,增强长清区建筑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使其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带动全市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大力推进建筑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九)加大对建筑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政策扶持体系,在企业资质管理、质量管理、招标投标等环节,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积极鼓励高等级建筑业资质企业和专业骨干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建筑业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十)促进建筑业新技术、新工法的开发和推广。引导大型建筑企业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点进行管理技术和成套施工技术、专利技术及工法的研发申报;引导建筑专业承包企业重点发展专业施工技术和专项工艺技术;引导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加强作业人员技术培训,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四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培育建筑新技术开发企业,利用专项知识和技术实力解决工程建设难题,使之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加强装饰装修工程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推动建筑企业将工法、“质量诚信、用户满意”工程活动的开展与建筑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紧密结合,大力倡导“绿色环保型建筑”和“节能省地型建筑”,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十一)建立建筑业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节能减排等科技研发专项补助,对建筑业企业承担的节能减排等科研课题、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和预拌砂浆生产使用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资金扶持。
(十二)推进建筑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鼓励建筑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普及计算机应用和信息联网,启动建筑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建筑标准件生产,提高建筑部件工厂化生产比重,提升施工现场装配能力和机械化生产水平。
五、加强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
(十三)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创新建筑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支以高素质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建造师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关键岗位人员、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以技师、高级技工为主体的施工作业队伍,形成多层次的产业发展人才队伍,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十四)切实抓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大力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工程,建立以农民工业余学校为载体的企业自主培训机制,强化对农民工的准入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加强组织协调,规范行业教育管理和培训行为,保障培训质量。改进建筑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管理办法,降低企业和农民工培训负担,提高一线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建筑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六、深化建筑市场监管
(十五)完善建筑工程监管体制。调整和完善行业管理机制,充实建筑工程监管力量,加大建筑工程监管力度。理顺建筑管理部门与综合执法部门的关系,明确工作衔接程序,建立建筑市场查处协作配合机制。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明确市、区管理权限和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十六)加强工程招投标和市场交易管理。对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实施招标控制价制度,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的监管。修订、完善招标文件和现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加快推进电子辅助评标和网上评标,加强评标专家的准入清出管理和动态考核,规范招标代理机构市场行为,强化合同履约跟踪监管。进一步推进工程招投标运作程序制度化,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约束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围标、串标、虚假招标等违规违法行为发生。建立全面、公正、及时、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交易程序,加强硬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有形市场服务功能。
(十七)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突出重点,分类监管,加强对建筑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影响突出问题的监督管理。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改革,强化对建设工程质量相关责任单位的监督。加大对建筑工程结构质量的控制力度,探索推行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加大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力度,鼓励企业争创精品优质工程。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保证、监管及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安全生产许可证暂扣及恢复办法,对以项目为单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试点。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起重机械管理,严格落实设备登记备案制度。加强模板工程、深基坑开挖、整体脚手架的监督检查,防止坍塌事故发生。规范施工现场总分包行为,明确总分包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完善质量安全事故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遏制、减少质量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十八)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制定出台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标准,促进企业建立运转有效的文明施工自*保障体系。深入开展施工现场安全达标和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加大对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投入,强制推行建筑工地远程监控和车辆冲洗设施配置,严格落实扬尘治理措施,规范渣土运输行为。改善工地生产和生活条件,倡导清洁生产理念,加强施工环境保护,保障施工人员身心健康。完善监督检查、媒体曝光、严管重罚、视频监控、公众参与等综合治理措施,减少建筑活动对群众日常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十九)推进工程造价改革。加快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建设,及时统计并发布各类施工企业的社会平均成本、工程造价指数及反映社会平均水平的消耗量标准和价格信息,建立健全人工工资定额、消耗标准、工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规范市场计价行为,实施竣工结算备案制度,强化建设工程价款结算管理。市建委要尽快制定建筑工程“优质优价”实施办法,为工程创优提供支撑。
(二十)完善行业社会保障。积极扩大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收缴覆盖面,拓宽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补贴范围,力争使其惠及劳务企业和农民工。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在建工程项目的过程监控和竣工项目的拖欠梳理,依法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各类不良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十一)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健全建筑行业企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完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加快建立信用保证体系。完善市场诚信评价标准,对企业和执业人员的诚信行为进行评价分级。发挥失信约束和惩戒作用,建立完善资质、资格、市场准入等失信惩戒协调机制。
(二十二)加强建筑市场监管联动管理。建立对建筑工地特别是重点工程的部门协管机制,加大监督监管力度。加强建筑市场稽查队伍建设,完善执法稽查工作程序,严厉查处规避招标、肢解发包、违法分包、施工单位转包、无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及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交付使用等问题,并将查处情况与资质管理、招投标、施工许可、安全生产许可、评优树先等相结合,完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形成闭合式管理。
七、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
(二十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进一步完善重点工程驻场监管制度,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业转型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手段创新的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努力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
(二十四)建立健全“走出去”服务协调机制。加大与税务、金融等部门的协作力度,构建开拓外埠市场的信息服务平台,在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和新兴市场加强宣传与推介,积极为企业开拓外埠市场提供优质服务。鼓励本市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加强协作配合,积极参与对外援助工程建设,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规模,大力开拓东南亚、西亚、非洲地区等海外市场。
(二十五)大力营造促进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建筑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建筑业先进典型、骨干企业的宣传力度,弘扬建筑行业风采,支持建筑业企业创立品牌、拓展市场、扩大影响。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协作,形成合力,努力为促进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篇:双百工程实施意见
下乡政发[2012] 21号
下双乡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双百”推进工程的安排意见
各村委会 :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口委《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文件精神和《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健全完善流动人口协查和管理机制,破解全乡流动人口管理难题,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根据市、区 “双百”推进工程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安排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掌握百分之百信息,提供百分之百服务”为主要内容,创新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加强统筹协调能力,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规范流动人口统计台账,继续实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任务指标向百分之百的目标推进。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服务“三个均等化”目标,即: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和随访服务均等化。乡村两级认真受理流动人口利益诉求,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和奖励优待政策,使其与现居住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乡村两级公开办事程序,保障流动人口各项法定权利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多种措施,实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待遇,增强其对流入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推进信息采集全员化和交流常态化。
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更新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各村按照全乡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入户访视准确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切实摸清流出人口底数,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严把信息录入和审核关,做到每人“一表”“十清”即:填写一份流动人口个案信息表,做到现居住地清、流出时间清、婚姻状况清、节育状况清、签订合同清、办证情况清、家庭情况清、从业情况清、联系人员清、变动情况清。同时对流动人口信息坚持“日登录、周回复”,全面掌握平台动态,流管专干及时给各村反馈待查信息和协查事项,在规定之日内及时提交和回复,并登记备案。乡计生办逐步建立网上信函联系制度、接受制度、协查信息备案制度和反馈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常态化。
(三)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使部门联合、互利双赢制度化。
乡政府积极协调乡综治办、派出所、妇联、卫生院、学校等单位,推行清理清查联手、行政执法联合、信息交流联通的工作机制。结合派出所对暂住人口的清查,摸清流入人口底数;结合卫生院“两癌”普查,给流入育龄妇女提供免费技术服务;结合妇联对外出妇女摸底登记,掌握外流育妇的婚育信息;结合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父母的流向及相关信息;充分利用派出所户籍信息,提取、加载全员流动人口照片,及时更新补录外流人员信息,真正做到部门联合互利双赢,确保流动人口信息交流、查询、联系、反馈,及时、准确、完整。
(四)推进特色宣传经常化。
全乡结合人口文化大院建设,大力宣传流动人口文化,真正让流动人口体会到“一样的蓝天下,一样温暖的家”;同时利用外流人员返乡之际,积极组织民间自乐班子编排喜闻乐见的计生文艺节目,让流动人口亲身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通过入户宣传优惠政策,让流动人口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流动人口聚集的街道,建立流动人口特色文化长廊,多渠道、多形式拓宽流动人口获得宣传服务的可及性。
(五)推进服务管理协作一体化。
充分利用人口信息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横向互通、纵向延伸、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人口信息共享体系,加强与流入地信息的协查和反馈,与育龄妇女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生育情况,对育龄妇女实行跟踪管理服务,逐步建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格局。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开展特色宣传。充分利用“两节”外流人员返乡过节和秋收返乡务农之际,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省条例》和各项优先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外流人员参加婚育知识培训,鼓励外流人员在现居住地积极参与各类计生宣传活动。
(二)开展便民服务。近期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高峰期,各村结合“双联”活动上门为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为新婚夫妇办理《生育保健服务证》,并签订管理合同,提供咨询服务。各村在开展便民服务的同时,按照已婚育妇、未婚女性、男性分类建立流出人口服务管理档案和联系方式。
(三)开展清理清查。各村以落实“双百”推进工程为契机,从3月10好开始,组织乡村专干进村入户认真开展清理清查活动。按照“填好一表,掌握十清”的工作要求,完善流动人口统计台帐,审核补录全员人口信息。
(四)开展关怀关爱活动。全乡结合“双联”工作认真开展“千名干部结万家计生情活动”,每个计生干部结对帮扶1户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家庭,帮助他们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疏导、健康咨询、贫困救助活动,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提高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为了推动“双百”目标的顺利实现,各村要高度重视,把“双百”推进工程列入村委会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方案要求,精心部署,合理安排,确保“双百”活动取得实效。同时计生办将“双百”推进工程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书,抓好日常监督,加大对各村的指导力度,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常态管理和优质服务。
附:下双乡流动人口“双百”推进工程领导小组
下双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下双乡流动人口“双百”推进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 戚 花(政府乡长)
副组长: 杨 凯(副乡长、分管领导)
査国山(乡计生办主任)
成 员: 姜平基(乡派出所民警)
史爱梅(乡卫生院副院长)于国斌(乡综治办副主任)赵相文(乡计生办统计)
王思武(乡计生办流动人口计生专干)
张玉花(乡计生服务所所长)
董宏民(蓄水村计生专干)
张万琪(沙河村计生专干)
董永柱(涨泗村计生专干)赵尔红(南水村计生专干)赵廷财(下双村计生专干)王文生(河水村计生专干)徐殿龙(于家湾村计生专干)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査国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赵相文、王思武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
仁怀市“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按照“打造骨干、倾斜农村、推动校本、覆盖全员、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为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我市基础教育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目标要求
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渗透“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学科培训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为引领,以“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简称“省培计划”)和地级培训为抓手,以市级培训为基础,以校为本,积极探索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新模式。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市、校两级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三、实施原则
(一)坚持以教师为本、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需施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全员培训和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提升相结合。
(三)坚持以校为本,强化校本研修,鼓励创新,围绕“提质减负、高效课堂”,提高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培训对象
全市在职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教师)。
五、任务及内容
培训分全员培训、专项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
(一)全员培训
用五年时间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总学时的培训,原则上年均不低于72学时。其中:师德教育不少于60学时,年均不低于12学时;按照分类、分层、分岗、分科组织实施的培训(含“四新”)不少于300学时,年均不低于60学时。
在总学时中,市级及其以上集中培训不少于240学时。具体实施形式为国培计划的落实、组织统一的研修培训、“一德四新”统一培训、学科专项培训等。
全员培训以学科为基础,并将“一德四新”与各学科培训有机结合。
1、师德教育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举办师德论坛、组织师德建设征文及演讲比赛、进行师德标兵评比表彰等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爱岗敬业,做到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新理念
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 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新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4、新方法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培训,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新技能
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专项培训
专项培训以打造骨干、倾斜农村为重点,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省、地、县、校四级骨干教师梯队,推动农村学校校本研修有效开展。
1、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五年中,依托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百千万”培训计划,选拔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参加省级教育名师评选认定;选拔部分遵义市级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参加省级骨干教师评选认定;选拔部分省级、遵义市级骨干教师参加遵义市级组织的外出培训,参加遵义市级教育 名师评选认定;选派部分教师参加遵义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选拔参加遵义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合格的教师参加遵义市级骨干教师评选;在省级、遵义市级、仁怀市级骨干教师中选拔、培训、认定本市教育名师100名,本市骨干教师300名。使市以上级骨干教师覆盖所有乡(镇、办)学校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学科。各学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选拔培训认定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逐步构建一支本校的骨干教师队伍。
2、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通过省、地、市三级集中培训,培训机构“送教下乡”,组织特级教师、省级教育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等巡回讲课和指导,对农村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学科培训,加大对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为乡(镇、办)学校构建一支校本研修骨干团队,扎实推进校本研修。五年内,我市将至少培训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英语教师100人,信息技术教师100人,音、体、美教师50人。
3、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
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实施学前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实施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五年内,我市将培训幼儿园园长(主任)50人,幼儿园骨干教师150人。
4、班主任远程培训计划
通过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对全市所有班主任进行五年不少于30学时的培训,同时集中培训仁怀市级骨干班主任100人,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5、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计划
在普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级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 力和水平。到2015年,中小学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取得合格的比例达到80%以上。
6、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计划
按照《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要求实施培训。
7、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计划
对全部新任教师进行不少于120学时的集中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此项培训学时不计入继教工程培训360总学时中,实行单独登记。初、高中新教师培训主要由遵义市教育局负责,小学和幼儿园新教师培训主要由市教科局负责。
8、教师培训团队提升计划
教师培训团队指实施教师培训的管理者团队和培训者团队。通过省、地、市各级开展教师培训团队提升培训,使管理者准确把握省、地、市继教工程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增强培训组织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培训者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增强对培训课程和内容的策划设计能力,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者的培训能力和指导校本研修的能力。五年内,我市将至少培训教育行政管理干部80人,培训教师培训机构教师30人。
9、其他项目培训计划
五年内,我市将组织培训职业教育骨干教师50人,新课改教师800人,校园文化建设骨干50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人,理化生实验教学骨干100人,校园安全稳定管理人员50人,学校财务资金管理人员50人,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120人。
(三)学历提高培训
按照专业对口、学用一致、按需培训、对口提升的要求,坚持在职为主、脱产为辅,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培训。到2015年,各校小学教师基本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学历达 到大学本科以上的不低于80%;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明显提高,达到3%左右。
六、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市教科局将拟定学科考试、考核制度,积极推进教师资格再认证试点工作,把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与教师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骨干教师选拔、特级教师评审、评优评模等的依据,对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擅自中断参训,或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当年考核视为不合格。市教科局对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继续教育工作组织不力的单位给予批评。
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质量监督管理、考核评估机制。加强教师培训项目的过程评价和绩效考评,加强各校完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务的考评工作,把各校完成继教工作任务的情况纳入市教科局的考核和政府教育督导工作中。
实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管理制度。按照《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登记。五年内,按规定参加培训、完成培训学时并考试考核合格的,取得“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格证(2011-2015年)”。
完善培训档案制度,加强培训档案建设。市教科局和各学校要设立专人管理培训档案,及时记录、收集、整理培训资料并分类归档,做到各类文件、培训资料、图片音像资料齐全。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档案制度,建立和完善培训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实行电子档案管理。
七、加强教师培训能力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在2015年年底前,建立起仁怀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充分 发挥其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中的组织协调、专业支持和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争创国家和省级示范性县(市)级教师培训机构;2013年年底前,创建3所以上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县(市)级示范校,争创校本研修地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校本研修示范校的创建将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范围。
加强教师培训团队及制度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建立和完善县(市)级教师培训师资专家库。建立送教下乡、巡回指导等制度。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我市继教工程实行市、乡(镇、办)、校三级管理。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要建立和健全继教工程领导和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专人负责;要协调各方,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继教工程。
市继教工程领导小组将加强对继教工程的领导,具体工作由市继教工程办公室组织实施。市一级将切实抓好继教工程的具体实施和市、乡、校的三级管理;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县(市)级培训计划;对乡(镇、办)、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检查。
乡(镇、办)、校要切实加强管理和认真组织培训。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者、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校长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和计划;要有效组织实施校本研修并加强管理和指导,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市教科局将把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校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更新培训观念,要把完成培训任务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大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市教科局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的要求,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并逐年提高。各学校也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确保经费足额专项用于教师培训,特别要确保村、点(校)教师的培训;我局将逐步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个人出资相结合等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机制,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经费管理制度。
九、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10月底前为启动阶段。在启动阶段,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与宣传,提高认识,搞好调研,制定规划、实施细则和管理措施。同时对管理者和培训者进行市级培训。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4年年底为全面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各校应从实际出发分期分批逐步展开培训活动。培训中要注重过程、讲求实效、保证质量,切忌搞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各乡(镇、办)中心小学要深入学校,加强对培训特别是村、点校校本培训的指导和检查。市教科局每年将对继教工程作一次专项检查,迎接省教育厅组织的2013年全省继教工程中期检查。
(三)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为评估验收阶段。其中,6月底前,市教科局完成对各单位的检查验收,迎接7-9月底前,遵义市教育局对县(市、区)一级的检查验收。
省、市评估验收结束后,将对实施继教工程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