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根据初中英语课程和教学的学科性质认识,论述其实用性、实践性和发...
1、根据初中英语课程和教学的学科性质认识,论述其实用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不少于300字)40分
答: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学科性质是研究初中英语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核心是“法则”或者“体系”,而不单纯是指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这门课程论及初中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及其规律。研究的内容包括:根据相关学科建立起来的外语教学理论以及相关学派;基本教学理论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包括具体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技巧;初中英语课程及课程标准、学习策略、教学技能和测试手段等。
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它一方面受到英语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英语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等诸多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是一门语言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应用科学。
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另一个学科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既来自前人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又密切联系现实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可见,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这一学科在其发生、发展、变化、提高的各个阶段都与初中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密不可分,实践培育了这一学科,课程与教学理论又反哺了教学实践,这一对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推动了学科与实践的同步发展。
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外语教学法的各种理论、流派不断涌现,推动了外语教学包括英语教学的不断前进,从而使英语课程与教学本身也得到了充实与发展。初中英语课程和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只有不断深化对初中英语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这一学科自身的体系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加接近对英语教学总体规律和根本原则的把握。
2、比较O’Malley & Chamot(1990)提出的元认知策略和文秋芳(1996a)提出的管理策略,两者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60分
答:元认知策略指运用学习者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等手段调控语言学习过程,具有管理和执行作用。认知策略是指 “ 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步骤和活动,这些步骤和活动涉及对学习材料的分析、转换和综合 ”(Rubin, 1987)。认知策略具有操作功能,与完成具体语言任务直接相关。
管理策略管理语言学习策略;对于后者有制约作用,属于高一层次的学习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文秋芳(2000)特别强调管理策略既管理认知过程,又管理情感过程。管理策略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等六个方面的策略。
第二篇:“8和9的认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资料
“8和9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50-51页8和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爱劳动、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重点:会读、数、写数字8、9,知道9以内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区分8和9的基数和序数。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学具盒、尺子、彩笔。2.课件、点子图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数学王国里的故事。今天,数字王国里非常热闹,数字娃娃们在做游戏呢?数字娃娃0觉得自己太胖了,他想减肥,于是在腰间系了一根腰带,结果,它变成了几?(8)数字娃娃6看见了直笑,于是对它说:你怎么变成8了呀?要减肥得多做运动,我来做个倒立给你看(将数字6倒过来),数字娃娃0一看也笑了:你也变了!你也变了!小朋友,你们看看6变成了几?(9)那我们今天就来和8、9交朋友。(板书课题:8和9的认识)
二、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出示)
师: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请你数一数。(同桌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师:你从这幅校园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学生汇报:8棵树、8朵花、8个字;9盆花,8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9只蝴蝶。师小结:8棵小树,8朵花,8个小朋友,黑板上的8个字,他们的个数都是8,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而蝴蝶的只数,人的个数,花盆数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2.寻找身边的数
师:在校园里,我们探索了8和9所表示的物体数量。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身边数量是8或9的物体。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和9来表示。
教师小节:同学们,图中优美的环境是通过大家的热爱和保护得来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多种花草树木,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你们知道吗,为了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专门颁布了一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知识。4.出示计数器(7颗珠子)(1)数一数,用点子图表示“7”。(2)师:如果再拨一颗是多少呢?(3)继续再拨一颗又是多少? 5.比较7、8、9的大小
三、教学8,9的顺序 1.出示直尺图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直尺图填完整。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看着直尺上的数,回答问题: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7的后面是谁?7和9的中间是多少?
四、游戏活动—-给小动物排序号0—9
五、教学8、9的序数含义
出示生肖图,先请学生读题目,再按要求回答问题。(通过让学生练习,让学生掌握区分8、9的序数和基数,正确区分左、右。)
六、教学8,9的写法
1.指导观察:你觉得8和9像什么?(8像葫芦,9像气球)2.师展示8,9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学生边观察,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书写:
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方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处连接,一笔写成。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注意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左下方写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
3.完成课本P54页8、9书写练习。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认为这节课哪些同学表现最好?你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第三篇:我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我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阳逻一中
邱中国
中学地理学科的专业性强,它以整个地球为对象,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世界气候和自然带以及分洲区域地理等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图表、地图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涉及的时间悠久,地域广阔,加上内容复杂,且以描述为主,理解难度大,背记知识多。令人感觉烦杂,枯燥乏味。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教好这门课?十几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点探索。
一、认清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决定教学的效果。从两者关系看,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师的“教”,归根结蒂为了学生的“学”;“教”的好坏要通过“学”的好坏来衡量。这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原意学、容易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除自我主观努力外,必须取得学生的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首先,自己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备好每一堂课。对于备课教案的作用,很多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也许是习惯使然,对备课教案的依赖性很大。不备好一节课,不写好详细的教案,就好象心里没有底一样,我是不敢进课堂的。并做到每一节课后有小结。五个班级,每讲完一个班,都对教案进行补充完善,发现问题,改进教法,力求精益求精;我觉得只有充分地备好课,作好有关方面准备和设计,才会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忙而不乱。
其次,注重讲好绪论课,打响头一炮。“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论课讲解什么叫地理学。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等问题,教育学论文,是一门课的总纲;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自觉性和兴趣的关键课;是给学生第一印象,为日后课程铺道路的奠基课。因此,我牢牢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与人类生存悠息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之源泉,沧海桑田的变迁,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地震开始,引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通过对比中国地形图和展示中国名胜挂图,提出了:为什么形成了地形的如此格局?为什么中国气候东南湿润、西南高寒、西北干旱?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祖国的名山奇峰为什么如此奇丽多姿、栩栩如生?等问题,揭示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神奇感和求知欲;又跟大家交底:地理作为中学七科统考学科之一,经过短短两年的学习,就要参加全市的地理结业会考,考试成绩将按50%的比例计入中考升学成绩,并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着重阐明教与学的关系,希望同学们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学好地地理这一学科而共同努力。
第三,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注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语言,来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结合“地理就在身边”教研活动,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与本节知识点有关的联系学生实际的资料。比如:讲气候,就联系长岛的气候特点;讲季风,就联系本地的冬夏风向;讲地层,就联系海边悬崖的层叠现象;讲地震,就联系长岛地震频繁的原因;等等。使课本知识结合于实际,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法学法两手抓,重视学法指导。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好的教法,就谈不上培养科学的学法,它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有只研究教法不一定就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法,对学法的指导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一个教师来说,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够形成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才是自己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强调学法指导,才是抓住了根本。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通过教师的“教”去指导学生的“学”:
(一)凸显前后知识点的内在因果联系,交给学生理解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比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一节,是世界地理教学的重点,但也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因为要在四课时的时间内学会辨别八种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的特征和成因以及分布,每种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尤其是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部分,当初我自己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上课听老师一种一种地讲,也很感枯燥无味;我在教授这节课时,就尝试从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记成因、知特征、推分布”的理解记忆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成因理解了,那么对特征、分布也就自然容易记忆了。
(二)指导创造灵活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中学各个学科中,地理可以说是个介于文理科之间的“边缘”学科。虽说是要以理解记忆为主为基础,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还是难免许多死记硬背的东西,遇到这种情况,我教给学生许多灵活的记忆方法,比如:对于枯燥的数据,多采用谐音记忆法。“爸爸誓爬珠峰颠,(8848米)姨舞舞进吐鲁番,(-155米)”,“海岸线有一把钱,(18000千米)” “我国水能储量大,不要浪费留点吧!(6、8亿千瓦)”“马里亚纳最深处,累得尧尧扔三次。(-11034米)” 对于重要的规律,多编成歌诀。象《雨带推移歌》《全国省名歌》,对难记的图形,多采用象形法,比如“非洲是梯形加三角”“澳大利亚象螃蟹”“南极洲象逗号”,诸如此类。也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此类方法,去联想,去编写。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记忆压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用新旧对比法,以旧引新,讲新复旧,异中求同。讲新概念、新知识时,利用新旧对比法和前后联系法,启发学生寻求新旧之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找出它们间的个性和区别,例如:学习“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先回顾复习“地球的经纬网和经纬网所指示的方向”;讲授“季风的形成”,先复习“海陆的热力差异”;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网络中,既便于掌握新知又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原先想,作为任课老师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尤其是所谓的副科小科教师,尽全力把书教好就行了,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可教育教学实践告诉了我:一个学生学习上不去,固然有智力问题、方法问题,但首先是学习目的和对待困难的态度问题,一句话是思想问题、精神状态问题。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书不育人不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不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及时排除他们学习上的思想障碍,书也是决然教不好的,何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每个老师的共同责任,从此后,较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列入教学工作日程,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来做;把课外教育和课内讲授很好结合起来,把它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常到同学中走走、看看、问问,既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身体、思想、和生活;平时以平等宽容的态度,以“过来人”的身分与他们谈心、交心。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渐渐与他们的关系融洽了,心心相通了。大部分同学有话敢跟我讲也愿跟我讲了。这使我最大限度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品质、个性特点和家庭情况,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为我的教学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目的、方法、效果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科教学服务;只有抓住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才能选择相应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学科以地球和自然界为对象,研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一方面,特别强调现实性、实践性、实用性;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可能都到各地典型现场去参观,更不能直接感知那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质作用过程和地理规律展示。如果光凭书本理论教学,既抽象又枯燥,既死板又脱离实际,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多用直观教学法,力求把平面问题立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一)、启发提问处处结合实际。地理规律和理论很枯燥,但地理教材可联系实际的方面很多,既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又有丰富人文知识、人地关系充实教材,并明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为教师结合实际进行启发,然后上升为理性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比如讲述中国地势的特点时。先提疑问,我国的许多大河都向哪个方向流?为什么?思考题的出现,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希望作出解答的好奇心。学生自学课文后,分组讨论,选出最佳答案是:河流大多向东流。因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我适时提问:“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流和河流有什么的影响?”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领会全文后学生得出:使我国多数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使东部海洋的湿润气流顺着东低西高的地势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再如,讲述中国地形变化时,我先从黄河的淤塞说起:“历史上黄河宽阔的河道由于河水带来的泥沙日积月累,慢慢被淤平,形成冲积平原——华北平原,河口处也形成越来越大的三角洲;而一个地区发生地震时,却由平坦的地形变的高低不平。那么地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想得到答案,他们急切的去读课文,从而得出了地形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这一结论。
(二)、重视运用地图和图片导教、导学、导练。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部分,具有全面、形象、直观的特点,被称为“百科全书”,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因为地图不仅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从中我们还能分析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等。我把阅读、记忆、使用地图视为学好地理的秘诀。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三看法”:一先看位置和轮廓。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所以打开地图后,先看该区域的经纬度是多少,是位于沿海还是地处内陆,该区域大致是什么形状。这样就有了空间感和方位感,以后一提到这里,在头脑中就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印象。二看颜色。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通过仔细观察不同的颜色的范围大小、地区分布,即可掌握该地的地形地势特点。三看“面、线、点”。就是指按“面、线、点”的顺序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面”是指像高原、平原、湖泊、海洋等地理事物,它们所占的空间范围大,在地图中最为显眼,所以先从认识它们入手较好,要看清这些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等特点。“线”是指像山脉、河流、交通线等地理要素,要注意其走向、名称等;“点”是指城市、村庄、工矿区等点状分布的地理要素。然后,还要学会分析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地形对气候、河流走向、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次,不管是讲授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还是做练习,我都以地图为先导,没有挂图,就用手绘板图,课上画图费时间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就在课前画好小黑板。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强地图运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又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比如地形、气候、工业和农业的分布等。
另外,我们平时注意 想方设法,尽力收集有关的地地理图片,如:火山喷发、钱塘大潮、壶口瀑布、海啸与地震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出示,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且寓学于乐,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事物和规律,也尽量以图片图像直观的展示在课堂上。例如在教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我先出示《熟视无睹》和《就地取材》两幅挂图,然后出示疑问:“我国水资源相当紧张,但利用中又存在哪些问题?”激励学生联系图像得出答案:①是浪费惊人;②是污染严重。课堂讲授中,也随时手绘板图,比如:火山的构造、高低气压带的形成、地形雨、河流流域与分水岭,等等。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再现了在自然界中很难直接面对的现象和规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结合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利用地理教学仪器进行演示,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理解透彻。例如在讲述等高线地形图时,我设计了山峰演示图,在山峰(用玉米棒代表)上缠上等高线(铁丝),并标上海拔。然后把玉米拿走,按住顶端压下去,等高线图出现,是一个闭合多圈图,并且海拔由外向内逐渐升高,从而根据此图判断它是山峰。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盆地地形图、陡崖地形图,由于是自己动手,所以印象深刻。在讲述地壳运动时,褶皱和断层对地形的影响很明显,它们的作用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山脉。学生们很难判断到底是哪种作用所形成。我制作了《褶皱模型》和《断层模型》在课堂上演示,并提出疑问“为什么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因为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分错动而形成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2013 12 6
第四篇:浅谈音乐学科教学和评价的认识与理解(定稿)
浅谈音乐学科教学和评价的认识与理解
祁阳县八宝中心小学 邓逾荣
经过这次课改培训,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教师我,感受和领会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课改的重要性。这次课改本人反思了很多,也对我的音乐课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以下是本人对音乐学科教学和评价的认识与理解。
一、教师要大胆的放,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学生能做的自己做、学生能说的自己说,变“填鸭式”教学为“放鸽式”教学。教师在启发、暗示、等待中增加学生勇气,引导学生应怎样想、怎样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研讨,得到结果。始终让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以便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语言氛围,培养形式是让学生对活动感兴趣,尽在“不言”中,精简技术学习的过程,尽量减少难度尽快让学生看到自主学习的成果。还有,在处理唱歌教学中最难处理的发声,要大胆尝试,把发声练习放在了课堂的2/3处,学生在休息期间去感受生活,体验回声,在一种意境中不知不觉的把发声练习完成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避免枯燥的技术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让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要从生活入手,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
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成为一次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改变以往教师自始至终以琴带唱的现象,多数时间在无伴奏的情况下进行,依靠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学歌迅速。而在练习期间,担任伴奏的是平时音准不太好的、有自己特长的学生(电子琴、葫芦司等伴奏),增加每位学生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勇敢的承担这样的事,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的评价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水平及在音乐听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三、要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快慢,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送给了学生,把学习的空间送给学生,又要把说话的权力送给学生,让学生随便说,这就是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学生开口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表现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成功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自信、合作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空间”清晰地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合作、交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状态达到是颠峰。
总之,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不既定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如何认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课程性质
如何认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的发展状况
地理科学的高速发展,对高中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地理教师对这些发展了解的情况怎样?有相应的准备吗?请您阅读以下一篇短文,思考活动卡l—l中所列的相关问题。
【材料1—1】
有人曾经以“地理教师在看什么书”为题,对某地高中地理教师的阅读现状做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一些较为流行的文学作品;阅读比较频繁的是地理复习用书与有关的地理教学杂志;阅读最少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地理著作。在地理教研室的书架上,那些反映地理科学及地理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书籍寥寥无几。不少教师也坦言,由于缺少对地理科学新理论、新技术的了解,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和压力。
【活动卡1—1】
请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类似短文中的情况,你是否也有所见闻?如果有,请谈谈您的看法。
地理教师的阅读状况反映了什么主要问题?
不了解地理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会给您的教学带来什么困难?
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地理科学及技术的发展?
当前地理科学及技术有哪些发展?它们对高中地理课程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习要点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目前地理学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其一,从“过程”入手,采用实验和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其二,以全球问题为对象,进行宏观层面的综合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
•自然地理发展与高中地理课程: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部分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培养关心自然情感的重要内容。自然地理学对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地理发展与高中地理课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可以引导高中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地理技术发展与高中地理课程:地理现代科学技术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地理课程的影响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空间技术,它们对高中地理课程具有深刻影响。
阅读材料
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开展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然而,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范围的空间格局研究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资料。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等三个机鲤的研究。在这些研究方向上,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注重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的实验研究,人文地理学注重地理空间的人流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物流的调查分析等。
目前地理学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并存的特点。其一,从“过程”入手,采用实验和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由此导致地理学在微观研究层面的进一步分化。其二,以全球问题为对象进行宏观层面的综合集成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与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地理学外部则更多地强调地球4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成为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共同主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