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主题,突出农业基础的优先地位,大力实施“农业立镇”战略,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200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22%;粮食总产量达到9.5万吨,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
实现5567元,同比增长12%,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连续四年被评为农业生产先进镇。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镇作为全县农业大镇,我们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入手,认真组织实施了水利化、农机化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镇充分利用龙头桥灌区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抗旱除涝为重点,全力加强了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完成了前进至东进段4. 7公里 高标准的堤、涵、桥主要骨干水利工程,总投资近千万元。同时,在农业开发办的帮扶下,又投资700余万元,完善了前进灌区配套工程,修筑了标准化硬质沙石田间路 7公里,新植农防林带两条 14公里。通过落实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镇已组建农机合作社2个,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30户,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1500台套,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3%。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我镇认真开展了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2008年,全镇共完成整地任务12.3万亩,其中,深松整地7万亩,完成水利工程土方25万立方米,新建水稻育秧大棚4.5万平方米,建立了高标准蔬菜基地2个,农业阳光保险面积达13.3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亩产由2007年的 278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 350公斤,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加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为重点,强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我们着重加大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全镇南部烤烟、北部大豆、中部水稻的种植格局,在镇南部永红村建立了千亩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镇中部兴旺村、庆东村建立了千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北部新城村和卫东村建立了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为把基地培育成亮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镇党委确定了一名副科级领导专门抓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每个示范基地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协会,负责日常生产管理,使每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在生产上都做到了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并建立了统一的生产档案,使基地生产逐步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一年来,我镇新城村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兴旺村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多次代表县里迎接国家、省、市、领导检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特别是2008年秋,在县农委的大力扶持下,兴旺村新建的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育秧面积 4万平方米,水稻高台集中育秧大棚基地迎接全市农业秋季三项重点工作拉练检查,并受到市领导的一致认可,较好的推动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以开展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我镇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2008年,按照县委、县政府重点推进 “农村三项重点工程”的部署,我镇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克服了重重困难,加强领导,强化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果。修建通村白色路面9条,总里程达52. 8公里,是全县第一个实现了村村通白色路面的工作乡镇;改造农村泥草房780栋,试点村庆东村改造泥草房71栋,预计两年时间实现全村无泥草房工作目标。新建村级活动室5个,率先实现了全镇所有行政村都有综合活动室的目标。特别是在泥草房改造工作中,我们确定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实施试点村典型引路作用,促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为了调动广大农户改造泥草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镇在不折不扣的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积极为资金短缺的农户协调贷款80余万元,帮助赊借红砖、水泥、彩钢等建筑物资累计金额近百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户的改造热情,超额完成了泥草房改造任务。2008年10月,全市泥草房改造工作现场会在**召开,泥草房改造经验得到推广。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庆东村有两户孤儿也想改造泥草房,但资金缺口较大,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决定采取镇、村两级各出一部分资金,又积极协调县直有关部门出一部分,最终使这两户在2008年10月末搬进了新房。截止2008年末,全镇通村公路硬化率、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村率、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新农村建设三年试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我镇连续三年排在全县之首。
虽然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乡镇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在下步工作中,我镇将深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富民产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我校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学校组织“三进三同”的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期间深入农村,进村社、进农户、进田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能够更加的深入农村,去体会农村的劳动生产,和锻炼自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积极地体验这次社会实践。我以个人参与的形式加入了此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通过与村民聊天交流、体验农活等形式,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生活和需求。时间虽短,但感受颇多,体会很深,收获也很多。
一、凤凰镇的简介与基本情况
凤凰镇位于渝巫路主干道,距新县城4公里,东与城厢镇接壤,南与古路镇相连,西与菱角乡毗邻,北与胜利乡交界。幅员面积48.71平方公里,辖10个村和1个社区,52个社,全镇人口总数18530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16261人。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它是市级试点镇,巫溪县特色工业园区所在地。
二、凤凰镇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争创文明乡镇、构建和谐凤凰”为目标,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集镇与农村同步推进、产业强镇与文明村镇创建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由于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是十分关注的,由此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补贴政策、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也很大范围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自己的生活一定会不断走向富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现在大部分的农民家都修建了新的楼房,还广修公路。现在不少有带头性的村民还自己扩展产业,有的大面积种植果树申报微型企业,村里还有一个很大的养猪场,每年都有不错的业绩。通过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人都带头丰富文化活动生活,他们跳起了坝坝舞,有很多人都参与了进来。
这几年对比看来,农民的收入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增长,生产生活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了。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农民增收速度依然是表现出比较缓慢的状态。他们种植大面积农作物,但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产业发展见效较慢,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效果不明显,长期稳定的增收机制尚未形成。
在与他们交流中,部分农民在思想上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比较低的需求层次上,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还是比较满意,也不知道如何更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对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更是没有整体、合理的构想。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几乎没有运用科技技能的概念,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生产中的收益。本村与村干部研究发展建设的新点子、新措施、新途径还是不够的,他们在制定决策、计划或决定时,习惯于凭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出主意,有时没有认真去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和办法,向人民群众学习还不够。
村里的年青人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或儿童,少年儿童缺少关爱。再者就是很多村民了解的信息都是通过电视和政府的宣传,因此,信息传递不够快,信息还是比较闭塞。虽然也有各种政策措施,然而对于群众提出的劳动力缺乏、贷款难等问题,村里面还不能为村民很好的解决。
三、建议及对策
我觉得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适当发展苗圃和蔬菜果树种植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在这个养猪场的基础上,可以扩大规模,提倡科学养殖。通过增强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增强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
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对各种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应该积极为农村送去致富知识,并现场对他们进行指导。并普及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增强村民致富意识。村干部也要起到带头作用,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和办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外出务工虽然能够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收入,但随着劳动力的流出,也由此产生的那些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政府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在生活和劳动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多听听他们的心声,让其充分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村干部还可以与外出务工的人员建立联系方式,让务工人员随时与家人保持联系,关心家人的生活、健康。
四、个人感想
在参加了此次活动,我明白了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课外知识,要多实践。在农村的这次体验,我会更加自信和成熟,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追求进步,勤于实践。我相信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有能力承担起建设未来祖国的重任,为建设祖国和家乡献出一份力。
第三篇: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二〇〇八年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一、二〇〇八年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比上年增长6.0%,与建市5周年农业平均增长水平相当,达115.54亿元以上。经市农业局测算,预计2008年农村收入总额137.09亿元,生产总费用46.26亿元,纯收入总额90.83亿元,以农民总人数330万
计算,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2754元,比2007年增长12.5%,人均增306元。农民收入增长渠道主要来自种植业、渔牧业、劳务和政策性增收等,其中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在2008年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农业农村经济不可能出现超乎国家控制的发展速度。前段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两防”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防止明显通货膨胀”,说明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由“从紧的货币政策”取而代之,这是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说明国内经济形势已有较大变化,加息等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持续出台,此必影响到第一产业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延伸;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受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其产量、营销量等势必同时受到不利影响,从而抵消部分惠农政策带来的发展驱动力。因此预测,2008年农业农村经济不可能出现超乎国家控制的发展速度,应以当前的发展速度作为预测数较为理性。
第二,其中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深入实施“**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08年预计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08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
第三,农村其它行业促农增收仍较明显。如畜牧业新增种草改草面积8万亩,增加肉猪出栏10万头以上;林业发展笋材两用竹子、高效八角基地、低改油茶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80万亩,预计除种植业之外的农村其它行业增收3.14亿元,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95元。
第四,劳务产业继续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全年预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新增10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新增2.09亿元,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63.3元。
第五,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收。继续加大支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并改进补贴政策和方式。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办法,探索建立粮食综合补贴制度。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稳定农民种粮收益。加大对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支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大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救助等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力度,全年预计政策性增收3.5亿元,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6.7元。
项目名称收入总额
(亿元)增收额
(亿元)人均增收
(元)总费用
(亿元)纯收入
(亿元)人均纯收入
(元)
一、种植业收入55.964.3213122.3633.61019.2二、农村其他业收入59.23.149523.9035.31070.2三、其它劳务收入18.432.0963.318.43558.5四、政策性收入3.50.5516.73.5106.1合计137.0910.130646.2690.8327
54(注:各项指标以2007年全年预计为参照数;农民总人数以330万人为基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市统计局预计数2448元作参照。)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为完成以上经济任务指标,2008年需按照以下执行: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集群产业。创新培训农民模式,加快培育综合素质高的农民带头人。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园区经济及龙头带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具体思路:抓好农业发展的“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一轴两翼即以建设**河谷果蔬长廊为轴体,以南部山区烟桑富边长廊和北部山区生态茶叶长廊为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三条发展路子即农业农村内发的自身发展路子、农业主导产业加劳动力转移的拓展空
第四篇: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电大09秋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张艳新
调查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草碾乡千里洞村
被采访人:马金良
被采访人职务:支部书记
调查员:张艳新
联系手机:***
调查时间:2011年4月1日
一、千里洞村的概况
千里洞村位于秦皇岛市青龙和卢龙县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较为不便。该村是典型的北方丘陵地形,多以种植玉米、高粱、大豆、苹果等经济农作物。千里洞村有230余户,共800多人口,住宅面积200亩,耕地1550亩,人均1.6亩,全村的总产值为1200多万。该村现有党员19名,今年还要发展3至4名。现在的千里洞村是90年代中期统一规划建造的,三横三纵的标准道路,一排排宽敞的房子显得十分地整齐和谐。值得一提的是全村在路旁屋前统一栽种的6000棵柿子树(5000棵挂果,1000棵新栽),美观而且经济。作为文明村,千里洞村的美更体现它朴实的民风上,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受了它的热情、友善与真诚。村民们和睦共处,互帮互助,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二、千里洞村的现状
1、村里大力发展高效田,93年时就有果园200亩,农业生产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种植产种经济作物,经济价值更是可观,其中辣椒2000元每亩,西瓜4000元每亩,西葫芦5000元每亩。如今高效田的种植面积更大了,其中黄烟就增长到了800亩,苹果树、柿子树等果树实现了大面积栽种,去年又与美国公司签下了合同,更加开发了高效田的经济效益。村民的劳作有了保证,经济作物的产值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2、有了高效田以后,村民的收入变得相当可观,村里的年人均收入达到3800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千里洞村整体面貌的改观正体现了这一点。村民告诉我们:现在也不用出去打工,一两亩高效田加上常规的农作物够一家人忙个不停,这些收入比打工还强。
3、国家的好政策和廉洁能干的村干部保证了千里洞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国家坚持该革开放,形成了良好的大气候。村干部们一心为民,抓住时机,引进外资,在田地上做足了文章,产出了可观的效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赢得了村民的信赖与尊敬。村民们是深有体会的:一个好的村庄会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的。原来落后的千里洞村正是在这些优秀的农村干部的领导下变成了现在的先进、文明。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客观的说,千里洞村的地理位置相对过偏,资金有限,人才缺乏,要发展农村经济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也发现偌大一个千里洞村就只有一个小商店,一家小饭馆,比之南方五步一店,十步一厂的情形
实在相去甚远。通过调查与讨论,对于存在的问题作以下阐述:
1、应更加开放,进行更大范围内的比较。虽然村干部一再表述自身文化素 质过低,跟不上时代步伐,但通过座谈,认为主要还是他们的观念不够开放,缺乏风险投资意识,从而眼光过于短浅,导致行动过于谨慎,而且他们过于偏面的认为只有他们才能充当本村经济的领头羊。村民也基本上过得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缺乏经济发展概念,只满足于现状,对于家庭的发展也无明确的计划。
2、应开发本村的现有人才,实现走出去,再请进来。现在引进外地的高级人才对于千里洞村来说很不现实。在这段时间里很少能见到村里二十多岁的青年都出去打工了。外出打工似乎很能吸引农村的一些青年,但这些没有高学历的青年出去后却只能做一些非常辛苦的体力活,根本学不到什么技术。村里如果能统一安排一些青年出去锻炼、学习,等有了一定的见识、技能以后,再回来服务本村,为本村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万事开头难,相信只要有人起了头,无论是集体还是私营的都有能带动全村人民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
3、应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来发展农业是全面提高农业素质的基本途径。千里洞村现在有良好的经济作物的生产技术,如果采用农业生产化经营的模式,就能更好的利用这一优势,定能打开局面。发展农村经济任重而道远,农村的情况又十分复杂,加上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需要集思广义,共同努力。我们祝愿千里洞村的经济能早日腾飞。
五、千里洞村的教育状况
千里洞村村民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育,但总的来说村民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过少,对外界信息了解相对不够,没有形成一定文化精神生活氛围。从农村走出去的知识群体中很少有回去的,这种恶性循环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的滞后。五天中与中小学生所接触的时间最长,更加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该村有一所小学,小学的设施不错,各种体育设施也较完备,甚至还配备了不少电脑,但在整体上与相对发达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几天的课外辅导,发现他们学习的软环境还需要大幅度地加强。师资力量的相对缺乏,学校无法开设英语课,落后于时代,而课外书籍的普遍缺乏,使学生们失去了在更大范围学习的机会,从而对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广大农村,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调查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高等的教育。他们表示,只要孩子有能力,他们将全力供给,这也让我们大感欣慰。教育是发展之本,这对农村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可是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农村的教育不容乐观,软硬件都不够完善,特别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缺乏,这势必影响农村新一代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于千里洞村的调查,让我更加感觉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是一个有着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这一点尤其突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在即,农村的经济将面临更大的考验。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特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实行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创出自身的发展之道。
第五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以**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土地承包责任状为突破口,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大幕。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从单一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手段和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农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三十年前不敢想象的新高度、新阶段。当前全市广大农民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谋划时代新篇章,建设和谐新农村,创造未来新辉煌,朝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目标扎实迈进。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空前
1978年后,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目标的农村改革在**拉开序幕,从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改革经历了“改革促发展”、“发展推改革”的历史过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调节,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已由集市贸易扩大到专业批发、跨区域贸易和“订单”期货交易,逐步形成了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多元化市场主体已经形成。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到2006年末,全市17.65%的乡镇有综合市场,5.88%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94.12%的乡镇有储蓄所。34.09%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7.05%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1.7%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举措还将继续深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还将进一步贯彻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将逐步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经济格局将逐步形成,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无限。
二、农业和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增,农业和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统计数据表明:到2007年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2.8倍;农业增加值12.62亿元,比1978年增长11倍。改革开放30年来,**主要农产品产量较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供求基本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1978-2007年,**粮食产量由6.12万吨增加到10.93万吨,增长了78.6%;棉花总产量由484吨增加到73173吨,增长了150.2倍;油料总产量由2203吨增加到28049吨,增长了2.5倍;蔬菜、瓜果总产量由10362吨增加到155812吨,增长了14.0倍;生猪年末存栏由1.82万头增加到4.27万头,增长了1.34倍;羊年末存栏由24.8万头增加到54.85万头,增长了1.21倍;大牲畜年末存栏由4.98万头增加到6.19万头,增长了24%。
三、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30年,**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1.52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38.62万千瓦,增长了24.4倍。大中型农用拖拉机由1978年的1037台发展到2007年的3550台,小型拖拉机由1978年的120台发展到2007年的15325台,分别是1978年2.42倍和126.7倍。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07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7.1万亩,比1978年增长了1.65倍,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69.4%提高到2007年的98.73%。化肥施用量达到51731吨,比1978年的2637吨增长了18.6倍;农村用电量达到2376.31万千瓦,比1978年的27.9万千瓦增长了84.2倍。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07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平均亩产由164公斤增加到681.7公斤,增长了3.15倍。其中,棉花平均亩产由29.6公斤增加到116公斤,增长了2.92倍;油料亩产由54.1公斤增加到200公斤,增长了2.7倍。
四、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改变了长期片面强调的“以粮为纲”的做法,各地按照“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逐步突破了农村经济就是农业,农业就是种植业,种植业就是粮食的单一结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
化升级。具体表现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不断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注重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林、牧、渔业产值比重逐年增加;在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上,在适当缩减粮食作物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把调整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内部生产结构,提高种养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
2007年,我市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我市逐步建成以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和农区育肥业为主的八十四户片区,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棉花产业为主的车排子片区,以农区优质奶牛养殖为主的哈图布呼片区,以番茄和玉米种植为主的西大沟片区,以发展优质肉羊基地为主的北部甘家湖牧场和312国道以南的巴音沟牧场、赛力克提牧场、马吉克牧场、古尔图牧场一线。
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一、二、三产业逐步协调发展,农村工业完全取代了原来农业这个农村经济的主体地位,农业比重日益缩小,农村建筑业、运输业、批零贸易饮食业所占份额增大。
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我市特色种植业比重增加,林牧渔业比重提高。2007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0.75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78.2%、1.5%、17.5%、0.8%,与1978年相比,畜牧业比重下降了5.6个百分点,种植业、渔业比重与1978年相比分别上升了7.1和0.8个百分点,近几年,由于新疆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和**天然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及2008年新建投产的新疆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在我市的相继落户,极大地调动了我市农民种植玉米和番茄的积极性,2007年我市玉米种植面积90956亩,产量达78222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71.8%和47.8%;2007年我市番茄种植面积为57803亩,产量达294795吨,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50%和1.01倍。特色种植业、优质奶牛养殖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市场化农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品种、品质调优,经济作物比重上升,棉花、玉米、蔬菜、番茄生产已成为除小麦以外的全市面积最大的作物,粮食和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已由1978年的近4:1调整到2007年的3:1。畜牧业在稳定发展大畜生产的同时,猪、羊饲养和家禽规模经营取得突破,养殖规模发展迅速。2007年我市牛的饲养已达4.43万头、牛奶产量为16092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23.1%和3.38倍。渔业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渔业生产方式不断向现代渔业方向转变,2007年,全市水产品增加的绝对量中九成以上来自于养殖业,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36.5个百分点。全市养殖品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常规水产品养殖趋于稳定。
五、农村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实行统筹城乡的一系列政策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的30年,**农村教育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抢抓机遇,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全市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表明:2006年末,5.8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82.35%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75%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4.20%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4.32%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88.07%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12.5%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7.39%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27.8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7.05%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的30年,全市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卫生医疗事业进一步加强,卫生服务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6年末,100%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5.88%的乡镇有敬老院。52.84%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42.61%的村有卫生室。33.52%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6.25%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观。2006年末,在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5.9%,在乡镇地域内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占11.76%。乡镇政府所在地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占76.47%。2006年末,88.07%的村通公路,26.14%的村地域内有车站。
电力、通讯发展突飞猛进。2006年末,94.12%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00%的村通电;97.16%的村通电话;82.35%的乡镇有邮电所。通讯条件今非夕比。
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变。在本次普查的10个镇中,在镇区范围内实施集中供水的占90%,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的占10%,有垃圾处理站的占10%。在本次普查的176个行政村中,63.64%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3.9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2.27%的村完成改厕。
六、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已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农民生活开始步入全面建设小康新时期。
推行改革开放的198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1元。199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130元,从1978年的不足百元跃上第一个千元台阶。1993-2003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0元,增加到4698元,连续跨越了三个千元整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登上第五个千元台阶,达5010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跃上了6000元的新台阶,达6167元。改革开放近30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6.2%。
随着农民收入逐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市对30745户农村居民(农村家庭常住户)的生活条件进行了调查。
1.住宅。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13.30平方米。其中,拥有1处住宅的28991户,占94.30%;拥有2处住宅的1383户,占4.5%;拥有3处以上住宅的275户,占0.89%。按住宅类型分,居住平房的30203户,占98.24%;居住楼房的246户,占0.8%;居住其他类型住房的296户,占0.96%。
按住宅结构分,住宅为砖木结构的11831户,占38.48%;砖混结构的3944户,占12.8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713户,占2.32%;土坯结构的13868户,占45.11%;其他结构的389户,占1.27%。
2.饮用水。2006年末,有2767个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占9.00%。22471个住户使用管道水,占73.09%。按饮用水水源分,22188户的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占72.17%;7337户的饮用水为深井水,占23.86%;568户的饮用水为浅井水,占1.85%;481户的饮用水来源于江河湖水,占1.56%;13户的饮用水为池塘水,占0.04%;158户的饮用水来源于其他水源,占0.51%。
3.炊事能源。2006年末,农村居民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柴草的1726户,占5.61%;主要使用煤的28836户,占93.79%;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175户,占0.57%。
4、衣着消费。农民衣着消费观念日新月异,越来越注重着装、形象,档次提高,追求舒适实惠,更加讲究款式、花色和配饰。
5.卫生设施。2006年末,使用水冲式厕所的87户,占0.28%;使用旱厕的1192户,占3.88%;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29466户,占95.84%。
6.耐用消费品。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95.5台,固定电话83.5部,手机54.1部,电脑0.82台,摩托车63.2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