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药品监管市场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药品监管市场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近年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药品监管工作,全面实施药品生产企业GMP和经营企业GSP规范,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和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强化药品经营渠道管理,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和诚信药房建设,依照《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加强器械管理,对保证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成效显著,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当前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存在以下不容乐观的问题:
一是制售假劣药品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今年国家局和省局通报的假劣药品数上升,达到数百种,金额大。仅万艾可假冒案涉案金额达4000万元。仁寿食品药品监督局今查处的药品医疗器械案件30多个,其中假劣药品安件13个,占42%。如假冒感康、前列康、蒙宝丹、甲砜霉素、止咳宁嗽胶囊等。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仿冒知名品牌的案件时有发生。如利用高科技手段仿造的万艾可、前列康、吗叮林、达克宁霜等,与正规厂生产的基本一致,凭肉眼难以辨别真伪,检验都难以鉴别,对药品市场秩序干扰严重。
三是伪造资格证明、印章、票据企图蒙混过关。使假劣药品“合法”进入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今年的31个
违法案件中,其中11个均属伪造相关证明文件而流入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占总案件的38%。单纯看票据和资格证明根本无法认定,我们专门到成都等地的供货单位核查才得以确认。
四是个别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由于竞争压力和受利益驱使,销售假劣药品存在主观故意的行为。如风湿关节炎胶囊、止咳宁定喘胶囊,国家局已多次明令禁止生产销售,我们也组织多次查处和宣传,仍有个别人千方百计通过邮寄渠道购回销售,顶风作案。
综上所述,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形势总体较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尽管是局部的、散发的,体现了在市场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案件的新特点、新动向、新趋势。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思想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审时度势,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维护药品市场秩序,保证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在资格证明文件上严格要求。除要求经营药品器械提供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法人委托书,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外,借鉴银行系统管理印鉴的方法,要求提供生产或经营企业公司印章,业务或销售专用章,法人代表印章的样章备案,用以确认伪造印章。同时要求不得使用手写票据作为送货凭证,因为通过GMP或GSP认证的企业均已实行电脑文档管理,必须电脑打票作为送货凭证,用以限制挂靠人
员额外挟带销售私货,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在全县实施,效果明显。
二是要求县内经营企业或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直接到生产或经营企业,或直接与之联系购药,尽量减少与销售人员间接触,防止通过中间环节传递,发生药品掉包事件。在同质同价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当地公司购药,便于监管。
三是省外生产或经营企业特殊品种购入,销售人员上门送货,建议经营单位或医疗机构与之签订质量合同,收取质量保证金(如县传染病医院就是如此),若发生药品医疗器械事件便于处理。
四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市场监督检查,要求药品市场监督面县和乡镇达100%,村级达60%以上,强化市场监管。多渠道收集药品医疗器械信息,通过互联网,相邻药监部门之间、辖区内协管员、社会群众等获取信息,发现案源,及时查处。今年8月经群众提供信息,我们查处了在全省范围内秘密无证销售“郁金方”药品案,保护了消费者利益。
五是提高监督抽验的针对性。在市场监管中发现渠道,标识、直销、价格、广告宣传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药品作为抽验对象,提高假劣药品发现率,今年几起较大数量的假药案,如前列康、甲砜霉素等案件均通过抽验发现。
六是快检工作与市场检查相结合,从现场到基层,到偏远地区是发现可疑药品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包装、标签、说
明书、药品外观性状初步观察,能发现部分假劣药品蛛丝马迹,进一步追踪检验,往往事半功倍。
药品医疗器械监管任重而道远,药品器械市场形势不断变化,老问题解决了,药品器械市场形势不断变化,新情况又不断产生,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动摇,不断认识新情况、新事物,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就能不辱使命,保证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为人民健康服务。
第二篇:试论当前形势下我市药品零售市场存在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
试论当前形势下我市药品零售市场存在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
近些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医药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在这种全面发展的洪流中,我市的药品零售市场也逐步繁荣,并日趋成熟。然而,市场的繁荣与药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并非完全正比。相反,市场越繁荣药品的质量安全越不容忽视。
2011年以来,我局相继开展了以净市场、保安全、促发展为主旨的“百日亮剑”、“雷霆行动”、“两打两建”等多项药品零售市场的专项整治活动。通过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药品零售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质量安全大检查。督促、指导、规范了行业提档升级,增强了全社会的监督合力,极大的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药品零售市场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虽然我市药品零售市场质量安全状况整体趋势向好,但部分环节、部分领域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阶段性对我市药品零售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监管对策,为以后的监管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问题与对策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市场监管等多种渠道,查找、归纳、总结出当前我市药品零售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分为三大类共计十五个问题。
(一)国家有关政策调整或因形势发生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企业需要时间进行调整的情形
1、执业药师配备问题。
据统计,全国约有42万家零售药店,但现有执业药师仅约23万人,且大部分在医疗机构或药品批发、连锁企业任职,零售企业的缺口很大。
监管对策:执业药师的缺口是客观问题。2016年1月1日起,若我市的药品零售企业仍未达到新修订药品GSP执业药师的配备要求,且国家、省尚未出台相应政策,考虑到百姓的方便购药和用药需求,建议我局研究设置一定期限的过渡期,对企业现有的药师进行培训,使之达到能够独立审核处方、指导合理用药的高级水平。在过渡期内,经培训的药师可以在我市零售企业内履行执业药师职责。
2、温度储存问题。
未按照温度要求储存药品,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尤其是需要0-20℃储存的药品,即使在气候炎热的南方城市也存在未按照要求储存的情况。
监管对策:对于2-8℃储存的药品,因企业经营的品种和数量不多,要求必须配备药用冷藏柜;对于0-20℃储存的药品,提出三种建议供企业自行选择。一是在营业场所内设置有明显隔断的阴凉区,阴凉区内配备空调,以调控阴凉区内的温度使之符合药品储存的要求。二是配备足够多的药用冷藏柜,将所有需要温度储存的药品置于其中。三是企业亦可结合自身实际,配备符合储存要求的其他设施设备。
关于温度储存问题,还有一种解决的思路,就是核减企业的经营范围。待条件具备后,企业可再申请变更(增加)经营范围。
3、索要或留存处方问题。
按照规定,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能销售。但现实情况是,购药者购买处方药时,很少有人提供处方。若果真开具处方,购药者也会在开具处方的医疗机构直接购药。而不会舍近求远,开具处方后再到零售企业购药。因此,向购药者索要处方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难题。现场检查时,即使提供了处方,大多也是弄虚作假,应付检查。
监管对策:建议企业对购买者或患者的有关信息进行详细登记,一旦药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迅速查到药品的销售去向,保证可追溯,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质量安全的风险。
(二)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综合治理的情形
1、药店诊所化问题。
监管对策:移送卫生部门查处。现场发现非法行医行为,收集违法证据,立即移交卫生部门;处罚无证经营医疗器械行为。对于不具备医疗器械经营资格的企业,严格按照无证经营医疗器械的情形处罚;启动GSP跟踪检查。若发现不符合GSP规定的,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停业整顿至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2、诊所药店化问题。
监管对策:敦促卫生局核发《带药证》。《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应当按诊疗科目、服务范围附设药房(柜)。药品种类由登记机关(卫生部门)核定,并核发《带药证》。非公立的诊所,只能附带一定数量的常见病治疗和危重症抢救药品:西医诊所只能附带西药并不得超过四十种;中医诊所只能附带中药,其中成药不得超过三十种、饮片不得超过二百种。单纯开设针灸、按摩、牙科镶复、医疗咨询等服务项目的,不准带药”;加大处罚力度,一经发现依法查处。医疗机构采取开架自选方式不凭处方直接销售处方药,可按照《黑龙江省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柜台开架自选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的,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处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3、销售假药。
监管对策:依法移交公安部门查处。按照《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违法药品广告。
监管对策:依据《药品广告审查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对违法发布的药品广告,依法填写《违法药品广告移送通知书》,连同违法药品广告样件等材料,移送同级工商部门查处。
(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有明确罚则的情形
1、无证经营药品。
主要表现为五种情形:一是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药品;二是未按照《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的经营范围经营药品;三是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会等方式现货销售药品;四是未经药监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经营方式销售药品;五是在药监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场所现货销售药品。监管对策:第一种情形,按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他四种情形,依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没收违法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2、擅自变更注册地址。
监管对策:查验《药品经营许可证》副本原件,与实际经营地址核对,确认地址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则属于擅自变更注册地址的情形,则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限期补办变更手续;逾期不补办的,宣布其《药品经营许可证》无效;仍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3、个别企业搞多种经营,致使营业面积缩水。由于新修订的《黑龙江省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未对药店的营业面积做出具体要求,只是要求与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相适应,并与药品储存、办公、生活辅助及其他区域分开。因此营业面积缩水问题,可以从经营场所是否与药品储存、办公、生活辅助及其他区域分开入手。
监管对策:若经营场所与药品储存、办公、生活辅助及其他区域未分开,则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4、未索取或留存供货企业资质。
监管对策:依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5、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
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从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药品;二是从未按照《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的经营范围经营药品的企业购进药品;三是从药品零售企业购进药品。
监管对策:依据《药品管理法》第八十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购进的药品,并处违法购进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6、未按规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主要表现为六种情形:一是营业区与生活区未分开;二是未建立药品购进验收记录、陈列检查记录、药品拆零记录、处方药销售记录或记录内容不齐全;三是从业人员未统一着装、未佩带胸卡;四是驻店药师不在岗;五是直接接触药品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六是药品未按规定分类摆放、无明显标识;等等。监管对策: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7、销售药品未开具销售凭证或销售凭证内容不齐全。监管对策:依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8、销售劣药或按劣药论处的药品。
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注明或更改生产批号的;二是超过有效期的;三是不符合其他药品标准规定的。
监管对策: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没收违法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思考与建议
(一)主观因素的存在
不难看出,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上述大部分问题都有具体的监督和处罚措施。可想而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责任的落实。部门监管要有权威。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具体的执法人员都要严格落实药品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履职尽责,真正维护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行业自律才是根本。从某种角度来说,长效的治本还要依靠行业的自律。企业只有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的意识,从思想源头和经营理念上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对法律心存敬畏,对百姓高度负责,才能从根源上彻底改变现状。
(二)客观因素的制约
众所周知,新修订药品GSP的实施对于整个药品零售行业而言,起到了行业整合、提档升级的作用。但客观因素是,受地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市药品零售企业在执业药师配备、药品温度储存、计算机管理系统等方面还远未达到新修订药品GSP的要求。
(三)趋于饱和的市场
任何一个市场都有一定的饱和度,药品零售市场也不例外。当药品零售企业的数量已经超出市场的饱和度时,部分企业就会沦为市场的“鸡肋”。企业自身亦处于两难的境地,退出市场,有些可惜;继续生存,难以为继。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大多不愿增加运营成本,导致设施设备更新不及时,管理水平每况愈下。
(四)由易及难的思路
对于不同的问题,不可能采用同一方法,也不可能一次性解决,要结合问题的特点,探究深层次原因,综合考量内外因素,采取不同的监管策略和思路,先急后缓、由易及难,分阶段治理,分步骤推进。
针对第三类问题,要立查立改,统一尺度。法律法规已明令禁止、有明确罚则的,要加大处罚力度,坚决查处。重要的是统一执法尺度,即同一违法行为,不同的执法人员或不同的监管区域要统一处罚标准,以维护执法的公平公正性。只有保证执法的公平、公正,才能形成更大的震慑作用。
针对第二类问题,要部门联合,综合治理。一是履行自身职责。通过日常监管、专项整治、信用体系、网格化监管等多种措施和方式,严格市场监管,有力打击违法行为;二是开展联合执法。需要多部门合力治理的,与有关部门适时开展联合检查,形成合力,彻底根除市场的毒瘤;三是建立协调机制。完善违法案件移交、案件结果催办制度,建立可操作性更强的协调沟通机制,确保移交案件有回音,违法行为得到严惩。
针对第一类问题,要因势利导,主动帮扶。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抢前抓早,通过自身努力,尽力尽快完成新修订药品GSP的改造,为占有更大市场份额而赢得主动权;一方面,积极主动帮扶企业,为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企业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分阶段分步骤达到新要求。企业由于客观因素、却有现实困难的,则应有效疏导市场的紧张氛围,避免市场的恐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从而实现药品市场安全稳定、群众购药方便快捷的总体目标。
(五)舆论监督的震慑
市场的规范有序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企业的自我约束,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要逐步构建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尤其要注重舆论监督的震慑作用。针对某一问题企业,执法检查可以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全程“播出”或“回顾”执法过程,将违法企业始终置于公众视线之内,让公众有目共睹,让其没有市场;针对某一违法案件,在不同媒体上多次、反复曝光,使违法行为人人喊打,无处藏身,形成强大的舆论震慑。同时,注重发挥群众监督的积极性。通过引导科学消费、举报有奖机制等顾及群众自身利益的有力措施,有效利用群众监督的无限资源。
实践证明,只要有市场的存在就会有问题的发生。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药品零售企业的“分布点”就是药品流通市场的一个个“风险点”,它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决定着我市药品流通市场的质量安全水平,关乎每一个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持续加大对这些“风险点”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密切关注市场动向,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效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从而在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做出药监系统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高校扩招。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3.1 国家方面。
3.1.1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于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同时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3.1.2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而且要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例如: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要切实关心这些毕业生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基层大有作为。3.2 教育机构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得到实现自身价值也离不开创新,学校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贾思勰农学院
马青美
10园林
第四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第五篇:当前物价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物价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省物价局
今年市场物价的特点是起点高、月月升,物价形势趋于严峻。上半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10.6%,其中,元月份上升8.7%,2月份9.2%,3月份11.1%,4月份10.5%,5月份11.5%,6月份12.7%;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13.4%(城镇上升13.7%,农村上升13.8%),其中元月份上升10.8%,2月份12.9%,3月份14.6%,4月份12.9%,5月份13.8%,6月份15.2%。这些升幅都是近三年来最高的。
分类别看,一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副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大。二是与汇率变动有关的黄金饰品、彩电、录像机等商品价格急速上扬。三是由于农业升温,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四是受投资规模扩大影响,生产资料价格直线上涨。
分城乡看,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镇。城镇上升10.2%,农村上升11%。进入二季度,农村物价平均上升13.2%,高于城镇13.1%个百分点。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居高不下。1—6月份平均上涨30.5%。
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一是需求拉动。1992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9%,今年头6个月物价个涨10.6%。
二是成本推动。1992年煤炭、石油和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升了21.5%。加上运输费用增加,企业推动成本上升。
三是价格改革的滞后影响。去年以来全省先后放开和调整了一大批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对零售物价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产生了较大影响。
下半年,中央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后,对抑制物价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十分有利。但不利因素依然较多:(1)需求拉动不会明显减弱。去年下半年以来投资需求大及货币投放多的问题,将陆续反映出来,拉动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2)成本推动仍然较强。前期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银行贷款利率两次提高和路桥等各种收费等因素将推动工商企业成本上升,使相当一部分适销商品继续通过提价的方式转嫁到消费品市场;(3)商品零售营业税率的提高也将从总体上推动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4)部分放开的商品自发涨价因素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5)下半年国家计划继续出台部分价格改革措施。综合以上因素,我省下半年零售物价仍有在上半年基础上进入较高水平的可能。预计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幅度大致在11%左右。
为了保持市场物价的相对稳定,保证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保障各项改革措施顺利进行,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物价工作的领导。当前物价形势比较严峻,各级政府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对物价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继续加强对物价工作的领导,按照“内紧
外松”的原则,把物价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物价部门的汇报,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支持物价部门行使职权,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做好价格调控工作。
第二,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抑制物价总水平的过快上涨。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继续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鉴于当前的物价形势和下半年的走势,要适当调整价格改革力度,受国家调价影响的产品,价格的调整要从严掌握,控制连锁瓜。下半年除中央安全的调价项目外,省里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调价项目。省里委托各地管理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原则上也不作调整。确实需要调整的,要报省局统筹安排。努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各方面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第三,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手段。为了防止价格大幅度波动,保障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强政府对市场物价的宏观调控。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一要对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食用油、食糖、食盐、猪肉、鲜蛋等商品建立专项储备制度,使这些商品有合理的库存,以保障市场供应;二要在省、市两级逐步建立粮油、主要副食品和少数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节基金;三要继续抓好“菜篮子”工程,努力保持蔬菜价格的相对稳定;四要对价格已经放开的少数比较敏感商品,在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起群众普遍关注的情况下,要有领导地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包括实行提价申报、备案制度,以适当加以干预。
第四,继续做好市场物价的监测和预警工作。鉴于目前物价普遍攀升的情况,我们已选择30个固定的监测点,对20个农副产品、13种工业消费品、13种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监测,搞好定量分析,为研究物价形势、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并对企业的价格行为进行引导。遇有突发事件,及时预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五,加强物价监督检查。继续深入开展农电、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和粮食收购保护价的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保护农民利益;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安徽省收费管理条例》执行情况报告的通知,加强收费年审和检查,制止各种乱收费,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
第六,加强物价法规建设,逐步做到依法治价。要逐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价法律和法规,规范企业价格行为。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正确用好定价权,做到定价有依据,管价有制度,调价有秩序。当前,要进一步推行商品和收费的明码标价制度,坚决查处价格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以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2003年10月份开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
2004年1-9月份,我国物价总水平累计上涨了4.1%,为1997年以来物价上涨的最大幅度。
物价波动对居民生活、企业经营和经济运行等产生了诸多影响,因此物价近年来的走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
然而本轮物价上涨有其自身的特点。
价格的波动并非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而是出现了显著的结构性特点。
围绕是否会引发进一步的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形势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许多争论。
因此本文以现阶段我国物价波动的成因、程度评价及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对此轮物价波动做出其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诠释。
首先,本文通过对我国2004年1-9月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类商品价格波动差异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食品类、居住类、生产资料类商品价格涨幅较大,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衣着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接下来本文从货币供求状况、需求因素、成本因素、结构性因素、经济周期波动和国际因素传递等几方面,探讨了本轮物价波动的主要成因,并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即:
目前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是基本合适的;引起物价波动的主要原因有需求因素、成本因素、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看,2003年起我国正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行阶段,经济发展迅速,总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上涨趋势;另外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国内市场价格也同样会受到国际因素传递的影响。
综上所述,此次物价上涨是粮食、生产资料、居住类价格上涨引发的,是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反映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次,本文进一步对此轮物价波动在市场经济、资源消耗、货币运行、居民生活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物价持续波动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严重时可导致经济萎缩并造成商品流通混乱;第二,物价波动会引起生产过剩,导致资源的浪费,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物价持续上涨对货币运行会产生消极影响,货币的贮藏职能、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
第四,物价波动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引起居民消费倾向的调整,并可能导致失业问题加剧,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五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表现为在原材料、燃料涨价的压力下,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盈利减少甚至出现亏损,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履约能力。
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通过做好粮食生产的预测工作以及国家政策向农业的倾斜,调整粮食生产的供求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稳定粮食价格。
第二,通过强化对原材料生产企业的社会规制以及改革资源补偿费办法稳定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
第三,通过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房地产业的风险管理稳定居住价格。
第四,通过完善和调整产业政策,正确引导资本投资方向来控制投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