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丰收公司菠萝特色产业发展实践

时间:2019-05-15 06:2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述丰收公司菠萝特色产业发展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述丰收公司菠萝特色产业发展实践》。

第一篇:浅述丰收公司菠萝特色产业发展实践

浅述丰收公司菠萝特色产业发展实践

黎政文林丽惠

(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雷州,524244)

摘要:作为我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和加工基地,丰收公司在菠萝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含量较高、产品质量好、市场知名度高、食品质量控制高效,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发展实践经验。本文通过阐述该公司菠萝产业发展的实践情况,总结菠萝产业发展的经验和不足,提出发展对策和思路,供行业生产、管理者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丰收公司菠萝特色产业发展实践

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丰收公司”)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东南部,拥有我国最大的菠萝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先后获得“南亚热作名优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荣誉称号等。公司罐头厂通过了ISO系列质量、环境、安全体系认证和美国的FDA检验,加工主产品“三叶牌”菠萝罐头实现了质量信息可追溯查询,先后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绿色食品”,产品享誉海内外40多个国家或地区,市场供不应求,成为中国菠萝罐头行业的一颗耀眼明珠。丰收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不断深化菠萝产业改革,辐射带动企业和周边农村发展菠萝生产,促进了农工增收和企业增效发展。菠萝特色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1.1 区位优势

公司所属地区为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3℃,年均相对湿

1度86%,年均降雨量1660毫米,光热、雨量丰富,是得天独厚的菠萝生产基地,为我国菠萝优势区域布局发展的中心区。公司近邻有粤海铁路、湛海高速公路、207国道通过,湛江港、海安港、飞机场、火车站等设施也非常便利,水泥公路贯穿生产基地,菠萝产业发展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1.2菠萝种植生产基地状况

公司现有菠萝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共有43个生产小区,每个生产小区集中在连片、平坦的土地种植菠萝,小区规模在120-250亩之间,年新植菠萝面积6000亩,基地总面积达13000亩,年产菠萝鲜果维持在2.15万吨左右,全部供应下属罐头厂加工菠萝罐头和浓缩果汁等产品。菠萝种植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标准化、绿色食品等标准生产,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和激素的使用,完全达到GAP标准化,并按照质量追溯的要求完整记录关键生产环节的相关信息,鲜果质量控制得到有效保证。

1.3菠萝加工产业链建设情况 公司拥有菠萝罐头加工厂和果汁加工厂,厂区面积达14万平方米,厂房面积3.3万平方米,具有年产菠萝罐头50000吨、菠萝浓缩汁10000吨的生产能力。企业附近有生物有机肥厂等(利用菠萝皮渣生产有机肥),周边菠萝种植面积达10多万亩,鲜果资源丰富,菠萝产业链非常发达。

由于菠萝鲜果季节性较强,加上卡因菠萝品种在技术上还无法实现全年催花等原因,原料无法满足工厂全年不间断加工。公司根据菠萝罐头和果汁市场情况及时进行生产调整,产品供不应求,实现了企业产品利润最大化。现年产菠萝罐头基本维持在1万吨、菠萝果汁1500吨左右的产出水平。

2发展菠萝特色产业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2.1统筹规划,建设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

对于生产基地的建设,公司统一规划连片、平坦的地块(120亩以上)作为一个

菠萝生产小区,将每户职工的4-8亩小规模菠萝组织在同一片土地集中生产。全公司制定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按要求分等级(苗)、连片、合理密植,种植时间和管理尽可能一致,做到苗齐、匀,利于菠萝后续的催花、壮果和催熟统一安排。

2.2推广菠萝良种和壮苗繁育技术

公司采用菠萝留母株育苗、科学选苗、苗期科学喷施叶面肥等技术繁育健康优质的大苗壮苗,利用大苗壮苗进大田种植能大大缩短菠萝生产周期(卡因菠萝可以从2.5年缩短为2年、巴厘品种菠萝可以从18个月缩短为15个月),且不影响菠萝鲜果产量和品质,相应节省肥料、劳力等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3示范推广测土配方与菠萝专用有机生物肥施肥技术

通过对辖区内土壤进行测定,根据菠萝生长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配方,研发生产菠萝专用有机生物肥,每亩用量100公斤,区域内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分别从2006年的4.53和3.01%提高到2011年的4.69和3.5%,土壤理化性状得到较好的改良,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推广生物有机肥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积极的效果,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4推广节水施肥一体化,促进废液回田灌溉

丰收公司农综开发、以色列地埋式滴灌基地、土地整理项目等共计配套建设5万亩水利设施,设施条件基本完善,对于雷州半岛干旱条件起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同时,附近酒精厂日产沼气废液(酒精废液经厌氧发酵处理后的产物)650吨,有机质含量高达2.83%,SO42-低于2 mg/L,总氮含量为

3.4g/L、含磷0.03 g/L、含钾3.6g/L,并含有丰富的钙、镁等矿物元素,理化性质良好,易于作物吸收。菠萝生产通过灌施沼液,每亩可以提高0.5吨鲜果产量、糖度提高0.9度,实现了沼气废液回田、变废为宝,促进了公司循环经济的发展。

2.5推广菠萝-甘蔗轮作,改良土壤,提高效益

根据公司与中国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合作研究结果显示:与甘蔗连作相比,菠萝-甘蔗轮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达15.47%;轮作地土壤含水量为25.26%,分别比菠萝连作和甘蔗连作高2.41%和1.20%;轮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55%,甘蔗连作地仅3.07%,菠萝连作地仅3.20%。同时,菠萝-甘蔗轮作地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7.22 mg/kg、32.79 mg/kg和62 mg/kg;与菠萝连作相比,菠萝-甘蔗轮作地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增加幅度达4.77%、282.23%和126.32%。实施推广菠萝-甘蔗轮作后,菠萝(巴厘)产量由原先3吨/亩·造增加到3.5吨/亩·造;甘蔗产量由原先5吨/亩·造增加到6.3吨/亩·造,甘蔗增产1.3吨/亩·造,产值增加455元/亩.造,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2.6狠抓食品安全,创新实施产品质量追溯

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第一要务。公司从2008年开始实施“质量追溯”系统管理:对菠萝从种植到鲜果收获、罐头产品生产和包装等整个生产过程各环节都全面进行信息记录,与国家农业部质量追溯数据库联网,互联网、通信网信息可互通和即时查询,从而实现产品的追溯功能。通过质量追溯系统项目建设,大大增强了公司菠萝罐头系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科技含量更高、品质更好,市场供不应求。

2.7推行品牌战略,促进菠萝特色产业高效发展

2000年以来,丰收公司坚定了品牌发展战略之路,精心培育名牌、名优产品。公司菠萝鲜果基地先后被评为“南亚名优基地”、“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菠萝罐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生物有机肥也于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品牌战略发展成果突出,企业

知名度大幅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显著。

3菠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良种比例小,品种结构不够合理。

现有较适合工业加工的卡因品种只有10%,品质退化严重,托苗多、果实小、产量低。消费者特别喜爱的鲜食品种如台农4号、甜蜜蜜、香水菠萝和台农17号等品种极少。

3.2 农业生产劳动力紧缺,机械化水平低。

当前种植职工平均年龄较大、人均承包土地面积超过45亩,劳动强度高,人工管理难以完全到位。在菠萝农业生产中,除耕地使用机械耕作外,其余的生产环节都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经营规模小,大部分都是每户种4-8亩,集约化程度低。

3.3水利设施维护成本高。

菠萝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完善,但不法分子对设施的破坏较大,维护成本较高,冬春干旱季节常因缺水,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且鲜果贮藏运输条件落后,鲜果出口仍未突破。

3.4卡因菠萝品种催花技术遇瓶颈

卡因菠萝点花困难,除自然催花外,只能从11月至次年4月期间进行催花,其他时间催花出果率低、果实小、产量和品质均不高。

3.5菠萝植保技术不高

菠萝病虫害主要是粉蚧虫、线虫和白蚁等,目前市场缺少高效低毒农药,菠萝植保工作相对滞后。4发展对策和思路

4.1丰富品种资源,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积极引进适合加工的优良卡因菠萝种苗和消费者喜爱的鲜食菠萝品种,优化菠萝品种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尤其是要探索卡因菠萝全年各月催花技术,确保实现菠萝全年持续不间断鲜果供应,优化菠萝鲜果供应时期;大力研发菠萝新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促进菠萝产业持续、高效发展。

4.2推进菠萝生产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推进菠萝机械化生产进程,加大投入,引进机械化作业农机具,促进菠萝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降低农工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4.3强化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推广低毒、环保、高效植保技术

鉴于本地水利破坏现象严重的情况,要研究合适的水利设施和技术,达到防盗、高效、节水综合灌溉效果。同时,积极引进高效低毒植保产品或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确保菠萝产业无公害生产。

4.4不断完善菠萝质量追溯管理系统,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完善质量追溯管理系统,提高追溯精度和深度,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应急演练,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影响力。

第二篇:浅述应用写作的发展

浅述应用写作的发展

应用文的概念:

书写或写作,从目的和效用上说,主要有两大类,其一是为了抒发感情、反映现实生活而进行艺术创作,文学写作(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即属于此类;其二则是为了处理实际的事务而撰写文书,此即为应用文写作。应用文也称为实用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或个人在处理各种公务和日常事务以及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规范的文章的总称。撰写应用文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具体事务,所以其使用的范围最为广泛,是为现实生活和工作服务的。

写作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文学创作,又称艺术协作,是指语言艺术中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二是实用写作,又称应用文写作,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在处理公务和日常生活、交往中产生的社会性认识和书写实践活动。

所以应用文是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科研、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所常用的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势的一类文章总称。它是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的工具。

应用文的名称:

“应用文”一词,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在清代刘熙载的《艺概》:“应用文应有上行、平行、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 应用文的发展:

应用文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其起源比艺术性的文学创作更早。《周易?系辞下》中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来的圣人用文字代替了结绳。这里的“书契”虽然指的是早期的文字,但可以推断,用来治理天下的“书契”必然是古代应用文的雏形。人类社会在进入以文记事的时代后,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周代的《尚书》文告,秦代的制诏谕奏,汉代的表疏律令,魏晋的简牍署书,唐宋的条文律令,明清的史册文翰都是应用文。此外,书信、书契、碑碣志铭、法律条例等也是应用文。

(1)开端:

上古时代,从成熟的文字产生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应用文的形成阶段。中国最早的应用文写作形式应从甲骨卜辞开始。它们虽然形式简单,少则数字,至多不过一百余字,但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政治、军事、宗教内容,又有历法、农业和狩猎活动的记载。在上古的典籍中,《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应用文专集,相传是孔子将上古的历史文件汇编而成,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个时代的典(刑法)、谟(策略、计划)、训(大臣的建议)、诰(帝王对臣于的命令)、誓(纪要)、命(指派、指示)六种文书。虽

然其中有些篇目是后人伪作或追述补充的,可书中一些商周时代的史料还是可信的。世界各国的文学创作大都以诗歌为源头,中国也是这样。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中的篇什最早可确定为西周初期的作品。从年代来说,应用文写作确实要早于文学写作。

(2)发展:

封建时代,从秦汉至清末时期,是中国应用文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现了“书同文”,为公务应用文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由李斯等人制定了公文格式,对公文写作制定了—系列规定,产生了“避讳”制度、“抬头”制度、“用印”制度等,标志着公务应用文的成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汉代以后。公务文书又产生了书(申请)、议(意见、主张)、策(考试文件)、论(分析道理、判断)、疏(注释)等公文体式,并明确了下行文种有“诏”(皇帝的命令)、“令”(指示、指令)、“诰”(古代一种告诫性文章)、“制”(郡县制度)、“策”(考试文件)、“敕”(诏书)等;上行文种有“章”(奏本)、“表”(报告)、“议”(建议)“奏”(上书皇上)、“疏”(注释)等,统称“奏议”。

可以说,秦汉时期公文的基本形式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一直保持着主要的架构,历代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补充。对应用文写作的探讨也紧随其后,最著名的要算是南朝刘勰的文艺理论名著《文心雕龙》。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探讨了35种文体的起源、演变

和写作特点,这些文体除了诗赋等几种文学体裁外,其他的二十余种都属于应用文类,可见应用文的数量也远远超过文学类的作品。到了唐宋两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到达了顶峰,文物典章无不蔚为壮观,应用文种类进一步增多,应用文在这一时期更成了科举考试的科目,尤为人所重视。明清两代,应用文种类日趋繁杂,渐渐走向了文牍和繁琐的死胡同。可以说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不仅保留了秦汉时期的公文制度,而且越来越等级化,无论文种、格式、称谓、用语、载体都有严格的规定并按封建等级划分,各有自己的专用文种,不能混用,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文种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应用文的名篇佳作。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汉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为袁绍讨豫州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都兼具应用文妥帖达意的表达要求和文学作品声情并茂的艺术特点。这些篇章不仅是应用文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3)变革:

清代走到了封建王朝的穷途末路,无论是国家道路还是文化思想乃至表达工具都要求新的变革。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学东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主要由文言文写作的诗赋等雅文学渐渐变得不合时宜,而原先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的、用白话文创作的俗文学渐渐受到重视。经过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

文成为表达新思想、新时代的工具,应用文的语言和文体形式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公文形式条例,废除了几千年封建王朝沿用的公文体式,第一次要求公文写作用白话,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1931年陈子展的应用文作法讲话是应用文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他从社会上经常使用的文体中,选出公牍文、电报文、书启文、庆吊文、联语文、契据文、广告文、规章文、题署文九种。陈子展关于应用文作法的长篇讲话对后来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和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从组建自己的工作机关起,就有了自己的公文。第一批公文就是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产生的决议、纲领和宣言。

1931年,瞿秋白代表中央起草了《文件处理办法》。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对公文写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30年间公务文书的形式和体式几经改革,但总的来说却并不彻底,而民国时代的公文作为现代公文的圭臬,对当代公文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新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应用文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对其含义也逐渐有了比较接近一致的看法。在公文种类上,逐步淘汰了具有鲜明等级色彩的“呈”和“训”等文种,体现了新时期人与

人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其次,公文的形式也进一步简化,摒弃了形式主义的陈规陋习,废除了一些繁琐的书面格式,使公文呈现出简单实用的面目;最后,语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词汇,文风更为流畅浅易。

自1951年以来,国务院多次颁布了条例对公文进行改革,全面完善了现代公文体系。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文种为13类14种,从2001年1月1日正式实行。

经过多年来的改良和革新,应用文无论在格式上还是语言上都有很大的改变。这也是人们的书写习惯和实际需求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的结果。

应用文的总结:

纵观应用文发展历史,这一文体经过数千年演变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并成为体现社会成熟的标志,实用性不断增强。进入21世纪,应用文与我们的生活更加紧密相连,其习作技巧和理论也将更加趋于完善。

第三篇:浅述钢材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最终版]

浅述钢材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钢材简介

钢或称钢铁、钢材,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04%之间的铁合金的统称。钢的化学成分可以有很大变化,只含碳元素的钢称为碳素钢(碳钢)或普通钢;在实际生产中,钢往往根据用途的不同含有不同的合金元素,比如:锰、镍、钒等等。

钢的商业应用

主要包括基建(40%)、房地产(20%)、机械制造(20%)、汽车(6%)、造船(3%)、石化(1.3%)、铁路(1%)和家电(1%)。

热轧钢板是一种基础加工钢材,冷轧钢板则是具有高附加值的钢材,汽车业、耐用消费品业和其他一些行业多采用冷轧钢板。

钢的分类

1按照钢的成分来分

1)碳钢主要含碳、铁两种元素,用于制造机械零件通常要进行热处理。

2)低碳钢又称软钢,含碳量在0.02%-0.3%之间,低碳钢易于接受各种加工如锻造,焊接和切削,常用于制造链条、铆钉、螺栓、轴等。

3)中碳钢含碳量在0.3%-0.6%之间。

4)高碳钢含碳量在0.6%-2%之间,超过2%即为铸铁。

5)合金钢钢中加入其它金属如铬、镍、钨、钒等,使具有若干新的特性。由于各种合金元素的掺入,合金钢可具有防锈,防腐蚀,耐热,耐磨,防震和抗疲乏等不同特性。

2.按照钢的冶炼方法来分

1)沸腾钢

2)镇静钢

3)半镇静钢

3.按照钢的用途来分

1)工具钢

2)不锈钢钢中加入铬、镍使其表面会产生防锈的氧化膜,从而保护钢材本身,使其不受到外界环境中的空气、水、某些酸、碱的氧化腐蚀。

3)耐酸钢

4)耐热钢

钢的冶炼和热处理

钢材之正常化制程,一般是指钢板经热轧产出,经离线空冷与检验后再进入正常化炉热处理,此时即将钢材升温至奥氏体化温度界线以上约30~50℃处理一段时间(约905℃,20-78分钟),等钢材组织完全变化奥氏体铁后,钢板出炉经由空气冷却至室温之一种热处理。为避免因热应力造成钢材破裂,在正常化炉内加温时,应保持在220℃每小时的升温速率;对某些钢材,有时须将升温速率降至更低〈28~55℃/hr〉。当温度升至所定之正常化温度后,钢材须“浸置”于此温度一段时间,直至钢材之显微组织完全变为奥氏体铁且所有碳化物完全溶回组织内。一般钢材经过此处理后,其显微结构为波来铁加上肥粒铁之组织。钢板经正常化处理,可以得到较均匀细晶粒的微组织,具有改善钢材之切削性、强度、韧性与降低残余应力之功用。但正常化作业由于系为离线后再热处理,其秏费大量能源,作业时间长,相对效率较低,炉内使用昂贵之耐高温合金辊,成本高,另外正常化后钢板锈皮厚,表面品质较差。

钢的发展史

人类对钢的应用和研究历史相当悠久,但是直到19世纪贝氏炼钢法发明之前,钢的制取都是一项高成本低效率的工作。如今,钢以其低廉的价格、可靠的性能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材料之一,是建筑业、制造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可以说钢是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人类发明炼铁之后不久,就学会了炼钢。由于钢较之最初的生铁有更好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所以很快就得到大量的应用。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对钢的应用一直受到钢的产量的限制,直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钢的应用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复苏并开始高速发展,全球的钢铁工业也因而受惠,产量稳定提高,直到进入80年代钢铁产量达到8亿吨的高峰并出现回落。而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全球钢铁工业掀起又一轮发展高潮,产量突破了10亿吨,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15亿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日德法英等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纷纷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这些国家的钢铁生产出现不同程度萎缩。与此同时中国、韩国、印度、巴西、土耳其、伊朗等国的钢铁工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钢铁生产国。

国际钢材的发展前景

目前钢材需求旺盛,即使发达国家也对工业增长将会持续刺激钢材需求表示乐观。与历史水平相比,欧盟和美国钢材价格仍将保持强劲。在亚洲,钢材价格上涨预示着钢材市场需求仍将保持旺盛,中国钢材价格自2006年也开始略有反弹。

将钢材市场周期定位3到4年也许过于简单化,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取决于中国钢材生

产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存在,将达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中国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以及全球钢铁业兼并重组的进程。中国已经成为普通钢材的净出口国,在高端产品出口方面也只是时间问题,其进展速度将会对钢材市场周期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随着大批项目即将上马,印度将成为另一个钢产量大幅增加的国家,但没有人会希望中国发展模式在印度发生。

钢产量削减的直观反映是当前钢材价格保持稳定,但总该钢材供应将是钢材市场平衡的最终影响因素。如果中国能够很好的控制钢材供应,同时没有发生重大的经济巨变,2008到2009年钢材价格保持强劲将会促使钢材市场适度增长,但2010年将会略有下降。没有迹象表明钢铁业将会彻底垮台,但也无法肯定不会发生。

第四篇:浅述现代航空维修思想及其发展动态

浅述现代航空维修思想及其发展动态

林清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七一九厂

摘要本文着重概述了现代航空维修的内涵,传统和现代航空维修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阐述了现代航空 维修的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发展动态。

关键词

维修思想

数字化维修

发展动态

一、现代航空维修的内涵

航空维修,就是对航空装备进行维护和修理,是指为保持、恢复和改善(改进性修理)航空 装备规定的技术状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

现代航空维修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维修思想、维修体制、维修类型、维修方式、维修控制、维修手段和维修作业等,并要求使用部门对航空技 术装各,从设计制造到使用阶段直至退役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和管理.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出 现,航空维修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航空维修由事后排除故障到事前 预防故障:二是航空维修由保障使用的辅助手段到成为直接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航空维 修由侧重技术层面的维修作业到实行全系统全寿命的维修管理。

现代航空维修L从分散的,定性的、经验的阶段进入,0了系统的、定最的、科学的阶段.并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和作战使用要求的拉动下,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

二、传统航空维修思想

在航空维修史上,到五十年代末为止,以定期全面翻修方式为主的传统维修思想一直占着统 治地位。这种思想米自从早期机械事故障得出的直观想法:机件要磨损一磨损会引起故障一故障 是危害安全的。其理论基础就是传统的浴盆曲线可靠性模型。这种模型表示,每个项目在使坩过 程中,都要经历早期故障、偶然(随机)故障年II耗损故障三个时期。根据这个曲线,传统观点认 为,每个项目都应该定一个寿命,而且到使用寿命必须翻修,翻修得越彻底就越安全,维修工作 做得越多就越可靠。

传统的“预防为主”航空维修思想,对早期设计的飞机来说,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为浴盆曲 线对零件和简单部件往往是适合的,而早期飞机的一些系统平¨部什一般属于简单机体,故障率也 往往随使_}{j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预防更换可以起剑降低总故障率的作J{j。

传统的“预防为主”维修思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维修思想,它同早期航空装备发展水平和维修 条件是适合的,其合理部分作为一种维修方式——定时维修方式,保存下来,对丁保证飞行安全 和飞行任务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传统的维修思想存在较大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维修工作以直接经验作为指导,只能提出一般性的维修原则,缺乏针对性;二是只着重解决维修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忽视了维修 的整体内涵,缺乏对维修管理的研究:三是刻板地实行定时定程维修的离位分解检测维修,不可 避免地使维修T作出现频繁分解拆卸的现象,导致维修工作针对性差、工作量大、耗时多、费用 高,而且还会冈拆装可能坤下~些新的故障隐患,甚至降低了航空装备的可靠性。

三、现代航空维修思想的形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航空技术装备性能、结构日益复杂化,特别是可靠性理论的深入 研究,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故障分析研究表明:对丁一个复杂机体,有许多类型的故障并不 能用定时维修米防止或有效的减小,不管维修的多么频繁,拆卸翻修工作做得很多,都是如此,而且所有不同的故障模式的平均工龄通常沿着时间轴均匀分布的,不集中于某一具体的使用工龄 左右,其故障率不随或儿乎不随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接近于某一常数。此时,预防更换对 于降低总的故障率不起作用。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复杂机体,除非它具有支配性故障型式,否则定期翻修对其总的可靠性 只有很小的影响,不存在一个定期翻修的“正确周!明”能解决复杂装备中的可靠性问题。实践证明,传统维修思想它是高度保守的,与现代航空装备设计理念相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人们 对传统维修思想进行重新评价和认识,并提出了新的维修观念,建立了现代航空维修思想。

4现代航空维修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现代航空维修思想,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其含义是按照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装 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原则,应用逻辑判断的方法确定装备预防性维修要求的过程或方法。

这种思想是建立在综合分析航空技术装备固有可靠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机体的不同故障模 式和后果,而采取不同维修方针和维修制度的科学的预防维修思想。它的实质是采取经济有效的 维修,对航空技术装备的可靠性实施最优控制,即安全性、经济性。

现代航空维修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是:

(1)要以可靠性为中心搞好维修质量设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航空装备设计与维修之问的关系。

(2)要采用各种先进的设计思想希悌0造技术,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航空装备的可靠性、安全性。

(3)要以保持和恢复航空技术装备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水平为总目标,确立正确、合理的维修方 针,要在航空装备l司有可靠性的基础上,只做那些十分必要的维修工作。

(4)制订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案,必须运用决断逻辑分析技术加以实施。

(5)区分不同的故障后果,采取不同的对策。

(6)要积极研究和应用现代检测手断和方法,大力倡导应用状态监洲技术,扩大视情维修的范同,增加视情方式的翻修项目。

(7)对航空装备及机件的故障情况作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反映使用情况的资料,通过 数理统计和理论分析找出故障规律。并对装备的各种故障后做出认真适当的分类确认。

(8)航空维修单位要建立以可靠性控制为主要目的的航空维修信息系统,收集和处理航空装备故 障信息和维修信息,为维修的优化和装备的改进,为实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维修管理,提供必 要的数据。

(9)有效保证装备的使用安全,对航空装各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预防”,保证航空装备安全第

(10)减少维修工作量,捉高装备的利用率和山勤率。

(11)显著改善维修的经济性。

五、现代航空维修思想的发展动态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维修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航空维修运 作的基本模式,强化了科学维修意识,不断创新维修观念、方式和理论,相继提出了“主动维修”、“数字化维修”等新观念,有力推动了航空维修的发展,促进航空维修核心能力的持续发展。

(1)主动维修

近年来,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中,引入了“主动维修”这一新概念,把定期维修利视 情维修方式归属丁.“主动维修”,从而使“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在维修:[作中得剑了更明确、更深刻地体现。它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在维修实践中的新进展,是一种先进的维修理念。

主动维修是指为了防.I卜航空装备在达剑故障状态,而在故障发生之前所采取的一种主动预洲、预防性工作,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装备功能平¨延长装备的有效使州寿命。

主动维修强调从根源上来预防故障,维持正常功能和延长寿命,把维修工作的视野前伸到系 统识别、分析判断、排除或缓解故障的根本原因上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先进的维修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开发应厢,为主动维修提供了 技术支持,使主动维修成为可能。目前,主动维修已在国外一些军事装备利民.L|j设备得到应用。

(2)数字化维修

随着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的目黼加人,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信息社会关键技 术之一的数字技术,正逐步应用丁航空装备维修领域,并提出数字化维修思想这一新理念。

所谓的数字化维修是将各种维修信息,如乜机状态、诊断结果、维修资源、人力配置、备件 服务、制造J。商,供货商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文字、图表、语音等传统信息形式转换为数字信息,并综合返川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检测和诊断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智能化 技术,将相关的功能系统(维修单位、制造商、机纰人员、其它运营商等)有机地连成一1体,使各种 数字信息能实时或近实时地传递、处理、存储与交流,达到整个维修体系范隔I勾的f言息资源J£亭,最终实现匕机维修的珍断、监控、决策、通信、保障高度一体化。总之,就是由错综复杂的各种 笑丁.维修的“信息流”米运作“能肇流”利“物质流”,全面提高装备的维修能力。数字化维修是一种面 向术来的全新的思想理论。

第五篇:浅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浅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先前的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优良传统,以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基础,借鉴国外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自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具有特色的原则和特点,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公务员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开放 党管干部

一、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的介绍

公务员是现代国家的管理者,其素质的好坏、管理能力的强弱、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也象征着一个国家及其政府的能力和水平。对公务员进行管理的制度就为公务员制度。英国最早在19世纪中后期建立公务员制度,此后,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务员制度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制度,在各国政府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务员是代表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的群体,关于这一群体,各国有不同的称呼,其所指的范围也不同。英国的公务员群体统称为“文官”,指的是中央行政机关中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的常任官员,不包括政务官(首相、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地方自治机关人员和法官;在美国,联邦行政机关中的所有工作人员统称“政府雇员”,包括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独立机构的长官等政治任命的官员和行政部门的其他文职人员;在日本、法国等国,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所有人员,都划入公务员的范围,分为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在原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传统上把履行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实行编制管理,其工资福利等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社会群体称为“国家干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国家干部的概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则为“公务员”。总之,公务员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依法履行公职,实行编制管理,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在理解公务员与制度的基础上,公务员制度的含义可以概括为近现代国家为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而建立并运行的一套法规体系。公务员制度具有选拔配置、更新、监控、保障、开发和激励六种功能,这些功能的良好运行能更好地达到和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目标。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国家政治和行政秩序的长期稳定,防止和避免政府的吏治腐败,同时,在政府机关选用人才方面为其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衡量标准,有利于政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社会而言,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优秀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规范了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

二、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是对先前相对落后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工作重心逐渐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不断推进也有力地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与进步。市场经济以公平竞争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视效率为生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办法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竞争择优机制的运用使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此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直接原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后,原来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干部人事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一,干部管理对象庞杂,缺乏科学的分类。自1949年以来,国家政府的工作人员、党务系统专职人员、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国家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统称为“国家干部”,“干部”的概念笼统庞杂、模糊不清;第二,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一直沿用在革命战争年代由党委部门统一管理干部的办法,各级党委直接管理各级干部,出现了人事管理权过多的集中于党委部门,这种状况一方面使上级党委部门负担过重,也阻碍了下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第三,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主要表现在人员的任用和培训方面;第四,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乏法制。

(二)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过程 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先前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优良传统,吸收干部人事制度研究的新成果,借鉴国外公务员制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1、酝酿阶段(1978.12—1983)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中国的干部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提出要大力开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此后,政府和学术界展开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工作,并派出考察团赴国外学习先进经验,也邀请外国学者和官员来中国讲学。在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我国将现有的国家干部队伍分解为中共各级组织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国家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监察机关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群众团体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等。在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将国家人事局与国家劳动总局、国务院科级干部局、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合并,成立了劳动人事部。从1978年到1982年,中国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探索中取得了一些先进的成果。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形成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四化”方针,1982年被正式写入党章;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到了一定年龄要离休退休,同年,国务院也颁发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决定》,建立和实施了干部离休退休制度。

2、《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起草及试点阶段(1984—1993)

党中央于1984年提出要搞好干部人事方面的立法工作,从1984年11月开始,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组织力量着手研究起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1986年4月将其改名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同年7月又将其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1986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中央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小组,下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组。专题组证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改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7年10月召开党的十三大提出,在中国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从1989年开始,首先在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税务局、国家建材局六个国务院部门进行实行公务员制度的试点工作。1990年,又在哈尔滨市和深圳市进行试点。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自199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3、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公务员法》(1994—2006)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发布后,同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作为制度推行的依据。1993年9月10日—14日,全国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993年10月1日,公务员实行新的工资制度;1994年1月11日,人事部印发《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1994年3月8日,人事部下发《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1994年6月7日,人事部下发《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1998年2月19日,人事部下发《关于建立国家公务员录用笔试公共科目与通用专业试题库的通知》;1998年7月23日,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关于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到1998年底,国家公务员制度入轨工作基本到位,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中央和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机关基本建立。此后,国家公务员制度进入完善阶段。为了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2000年11月10日,人事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的意见》;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首次增加了《申论》,至此,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统一为《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申论》三科。2002年2月21日,人事部下发《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2002年5月,人事部下发《全国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考试大纲(通用法律知识部分)》;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颁布,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公务员法》是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总结完善,是继续推进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它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公务员法律制度走向了成熟。

三、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一)基本原则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的三代领导人呕心沥血,将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而创立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公务员制度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出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这就要求坚持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吸收改革的成果,继续完善公务员制度。

2、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代表和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基本路线,公务员制度也必须坚持这条基本路线,这是公务员制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的根本保证。

3、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党的干部指党的各级领导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由共产党党员出任的机关、团体、军队、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的公仆。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

4、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党管干部主要指各级党委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包括考察,选拔,推荐、任用、监督等各个环节。党管干部的原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保证,是党和国家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公务员法是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的法律化、制度化,在具体制度中体现党对各类公务员的有效管理。

(二)特点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也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与其他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公务员不搞“政治中立”。西方国家的公务员不参加各政党的政治性活动,保持政治中立;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管理事务上,同中国共产党进行协商、共议大政,因此,公务员没有必要搞政治中立。我国对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从根本上说,它是我国人事制度中的根本原则。

2、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我国,公务员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执行者和维护者,是社会中一支特殊的政治力量,公务员的晋升和调任也要听取群众的意见,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队伍是一些具有单独利益的个体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3、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在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坚持“德、能、勤、绩、廉”的标准,成为公务员管理中的一大特色。

4、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西方国家的政务官与政党共进退,事务官职务常任,只管推行政令,保持政治中立;我国不是多党制的国家,因此也没有政务与事务的区分。我国所有的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是思想过硬、能力超强的人民的“勤务兵”。

四、公务员制度的构成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目前主要包括公务员的分类制度,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公务员的职位和品位作出相应的规定和划分;公务员的录用制度,介绍公务员的录用组织、录用要求和标准;公务员的考核制度,包括考核的原则、内容、等次和标准、以及考核的方法、程序和后续管理;公务员的职务任免制度,其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公务员的任职、免职、兼职和任期制;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制度;公务员的奖励和纪律与惩戒制度,制定出相对完整和公平的赏罚标准;公务员的培训制度;公务员的交流与回避制度;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公务员的退出制度以及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等,这些制度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执行。

公务员制度是现代国家发展的时代产物,也是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选择,它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一项对公务员队伍进行管理的制度,公务员制度有利于国家政治和行政秩序的长期稳定,有利于防止和避免政府的吏治腐败,也有利于政府为社会提供规范化的服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种制度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公务员制度也不例外,我们深切地希望我国的公务员队伍能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成为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管理者。

参考书目:

[1]《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薛立强、杨书文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2]《中国公务员制度》 吴春华、温志强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3]《公务员制度概论》 谭功荣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4]《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 李和中、钱道赓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浦兴祖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下载浅述丰收公司菠萝特色产业发展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述丰收公司菠萝特色产业发展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