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州市2013——2014学年高二级第二学期期末统测作文分析与下水
化州市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作文题目分析与下水范文
化州中学秦刚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4年6月10日上午,60岁的张泽清捆绑炸药、手持刀具闯进了湖北省潜江市一所小学的教室。语文老师秦开美和镇党委副书记王林华先后“接力”,主动充当人质,换回了数十名师生的人身安全。校园劫持事件过后,无数的嘉奖与赞美涌向了这两位普通人,他们俩在瞬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后,成为了英雄。
对秦开美和王林华这些勇于救人的人,你认为应该把他们当英雄当道德模范看待还是当平常人看待?
要求:①请就上述问题发表你的感想或看法,写一篇文章。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一、作文题目分析
这是一道没有审题难度但有思辨深度的作文题。
题中有“对秦开美和王林华这些勇于救人的人,你认为应该把他们当英雄当道德模范看待还是当平常人看待?”的导语,导向非常明确。学生可以在把他们当作英雄、道德模范和平常人三者中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组合选择。但无论哪种选择,都必须“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这体现了当下作文命题“限制与开放兼顾”的特征,是一道表面上看较狭窄,实质上较有思辨纵深的题目。
但要写得深刻,则需要挣脱表面、单一的思维。如仅是顺从题目给出的选项就事论事,单方面谈秦开美、王林华是英雄、道德模范,或者是平常人,则很容易滑入平庸与老生常谈。
要挣脱这种表面、单
一、顺从的思维,可以从两方面突破。
第一是应认识到英雄、道德模范是同质的,平常人则与它们是异质、矛盾的。我们应该将这不同质的两者对立统一来辩证思考。有对立,有交锋,才能锤打出智慧与思辨的火花。它们是对立的,我们应该承认。但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它们对立中的统一(一致)性,那么,我们就能窥探其中的玄奥了。赞扬英雄,这是人所共见的。但如果我们能见到英雄其实来自于常人,只不过是某个机缘使他们成为英雄而已,这就深一步了。它说明了平常人若具备某些美德、情操,他就会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和场合成为英雄,所以平常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若再深想一步,若社会上多数人都具有这些成为英雄的美德、情操,那么它会导至前后因果关联的两个结果:首先是多数人都会成为英雄,然后是由于多数人是英雄,所以大家都觉得英雄是平常人,而不再将他们奉为英雄和道德模范。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它体现了社会成员素质的高水平——美德与情操成为了社会多数成员的的基本素养,而不仅仅是英雄和道德模范所独有。它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的高水平——当美德与情操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大众素质,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高度文明的。这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中体现得较明显。如德国,如法国,如瑞典等。我们必须
承认,它们是高度文明、文化发达的国家。我们这里视为英雄和道德模范的,在他们那里或许就是也被嘉奖与赞美的“平常人”,而不是“英雄”、“道德模范”。
第二是要跳出就事论事的狭小范围。我们应该看到,“事”仅是表象,是社会、国家的某个点。这个点是社会、国家某种“内质”的反映。所以要深刻认识秦开美、王林华充当人质事件,就应该从社会、国家的宏大层面去看透“事”背后的“质”:当我们热情讴歌某人是英雄是道德模范时,正映照出我们社会、国家稀缺美德和情操的现实。这才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与批判的。煽情的赞美使人迷醉,冷峻的批判则使人智明。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国家总要树英雄、立道德模范?如果平常人都有这种英雄、道德模范的素养,我们还会对此视为珍宝而大加嘉奖吗?秦开美、王林华仅是社会、国家的两粒萤火,可我们却要将他们视作明灯与太阳。这只能说明,其他人都是灰暗的,这两点萤火是绽放在一块黑幕上,所以看上去很耀眼,很明亮。“小悦悦事件”中的拾荒阿婆,就是一粒萤火,她的背景是十七位路人的灰暗。如果十七位路人都是萤火呢?那么拾荒阿婆只是十八点萤火中的一点,而这十八点萤火,足以笼成一盏明灯,照亮一片黑暗。
当然,也会有同学从职责上分析秦开美、王林华的行为,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所在,他们不是英雄而是常人。这种理解不会错,但也应该将他们拓展至社会、国家层面,倡导高尚的职业道德与操守。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将会遍地是英雄一样的平常人。想想,那样的中国将会是多么强大?!
总而言之,这道作文题目给了我们很大很深的思辨空间。我觉得更好的写法是把英雄、道德模范同平常人综合起来思考,那样才能见出卓识与深味。简单顺从题目提示,单方面论证,都不足以把这道题目的优势发挥出来。
二、教师下水作文
我愿世无英雄
在校园劫持事件中主动充当人质的秦开美、王林华,完成了由普通人到英雄的华丽转身,获得无数嘉奖和赞美。在我,则愿世无英雄。
生死抉择前舍生而取义,这不仅仅需要大勇,更需要大义。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他能为大义而大勇。那些行有大勇而心无大义的人,其实质不过是一莽夫。如阿Q临刑也高唱:“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好汉)„„”颇赢得无聊看客的喝彩,但他绝不是英雄。又如项羽乌江自刎,真有惊天地泣鬼神之豪勇,但毛泽东很鄙夷他,说他“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算不得英雄。英雄,是有情操和道义高境的。为一己私利而勇,不是英雄;为天下利义而勇,是英雄。所以勇匪被唾弃,义士受尊崇。以此而论,秦开美和王林华是真英雄。
英雄身上,总闪烁着高尚的道义之光,而这些高光正是全人类共同尊崇的道德高标。我们恰是在这些道德高标的感召与约束下,走向真善美而不是堕入假恶丑。如苏格拉底,为弘扬正义而喝下鸩毒。又如布鲁诺,为捍卫真理而烈火焚身。他们都是殉道的大英雄,都是后世仰望与追随的道德模范。于是在西方,在全世界,正义和真理永世不绝,为我们带来光明与进步,使我们摆脱黑暗和愚昧。秦
开美、王林华舍身取义的精神高光,犹如佛祖以身饲虎的大慈悲,都堪足垂范后世。
敬爱英雄,是伟大民族的必备素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吾生有幸,生于既有英雄也敬爱英雄的中华民族。朱熹赞颂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毛泽东称赞鲁迅:“现代中国的圣人。”这与我们嘉赞秦开美、王林华是一致的,都是一个伟大民族对英雄的敬爱。
但我想,诞生英雄的时代,究竟是可哀的。古人道:“乱世出英雄。”曾经的“打黑英雄”王立军也说:“一个呼唤英雄的社会,是不正常的。”英雄其实“乱世”的产物。只有世道疲敝,才需要英雄攘臂扶义;如果世道刚健,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纵观古今,盛世难觅英雄,衰世英雄辈出。故秦世暴而群雄逐,东汉衰而三国演,明季微而东林起。当英雄云涌,则民不聊生。由此而思,我们树秦开美、王林华为英雄、道德模范,正是当下世道人心疲弱的映照啊!
盛世中国,我们需要的不是英雄,而是高素质的平常人。伟大的的民族,固然也出英雄,但它的主体却是高素质的平常人。这种高素质,是知大义、有操守、敢担当的优秀国民素质。“铁达尼号”事件中,许多无名绅士们因恪守“妇孺优先”的礼让文明而葬身海底。在西方,遇到劫持人质事件时,由成年人替换老弱妇孺,是较常见的事。而我们,竟要把扶起摔倒老人者宣扬为“英雄”。这只能说,我们的国民素质太低,错将“常人”当“英雄”。我想,当我们把 “英雄”视作“平常人”时,中国才是真正强大的中国。
所以,我愿,世无英雄。
第二篇:07-08学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统测卷面分析
08-09学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中统测卷面分析
张海平2009年11月8日
一、试题的基本特点
(1)注意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进行考查。
试题在考试的内容上约有70%以上的试题是通过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小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特别是试题重视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注意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来考查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和进一步学习的潜质。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物理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影响。
试题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努力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景,试卷取材广泛,处处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试卷中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就有近16个,占到总题量的80%。所选素材近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现象,远到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的微电子技术,这些都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密切联系,拉近了物理与现实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物理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使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试题注意挖掘物理知识的人文教育价值,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切实有效地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许多题目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渗透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试卷中适时体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渗透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4)注重课程的三维目标,从多层次、多角度将三维目标自然融合。
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能力的考查,加强了对实验过程以及分析归纳等能力的考核,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方法的考查力度。把探究的精神自然融合在试题当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设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探究思想。旨在提倡试题回归实验教学,但又高于实验教学的思想,力图改变那些“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题海战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试卷中进一步加大了试题的开放程度,题目的答案极具开放性,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构思,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同时,也为展示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5)体现知识衔接,拉开梯度注重选拔
例如试题中涉及的“图象”、能量转化问题、电功率问题,既综合了初二的实验现象和初三的理论内容,还涉及到定量计算,为今后的高中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各种试题都有梯度,尤其是关注考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反映在试卷上,就是给考生一段信息,让考生现学现用,这些试题的解答需要对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读、筛选、整合,进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运算、作图、分析推理,说明解决问题办法,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可以拉开考生档次,有利于各层次学校选拔人才.二、卷面反映出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学生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释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这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脱离生活实际,也说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还未真正在课堂上生根、开花、结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与时代共舞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这个理念的具体实施,就是要把物理知识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再还原到具体情景中去。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防止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律到规律,从练习到练习的教学方法,要密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的实际,要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景理性化。让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概念和规律,而是随时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情景化,情景问题理性化。
2.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普遍不强,看不准、算不对、画不全、说不清的现象很普遍。学生要么想不到,即使想到了也说不出,说出来的又不全面,不能准确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学生基本技能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平时教学中的养成训练不够,教师总舍不得把课堂上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审题、作图、计算、实验操作、文字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能让学生说的、做的,教师一定不要代替,要多给学生表达表演的机会,让学生不仅仅想说、敢说,还要会说、善说,不仅仅想做、敢做善做,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
3.学生在综合应用题上失分严重,这反映了我们对学生审题、作图、计算、提问质疑、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评估、信息收集和处理、分析归纳、综合运用以及方法迁移等方面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有针对性训练,切实把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重视起来
4.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的运用仍不得要领,面对探究性试题感到束手无策,这是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过程与方法”造成的。我们要深刻体会和研究如何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方法”、“精神”和“创造性活动”,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素材的选用之中,试卷命制的过程之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起始阶段可以
三、存在问题:
1、双基掌握不牢:基本物理概念常弄混淆,基本规律掌握得不牢固。
2、题目审阅不清:学生答题时见到做过的熟面孔题目,就急于答题,造成学生未能仔细审题,把题目看错或不能准确、全面地解答相关问题。
3、应用能力不强:学生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相关知识缺乏联系,对相近知识缺乏辨析,平时教师讲过的,练习中做过的,学生答题情况较好,若试卷中题目变换角度问问题、选择题选项范围略有变化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语言表达不准:不能够用物理专业术语准确地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表达叙述往往是达不到点子上。
四、考试题给今后教学工作的启示
1、教师要注重运用新教材的新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来指导教学,要从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中去寻找物理知识,要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常见的现象,要把物理知识和生活中、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相结合。
2、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对开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不要只在纸面上进行,要真正落到实处,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且教师也要经历探究过程,在成功与失败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相应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会促使教师本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五、我校学生考试情况
我班学生136人,均分58.9,及格率52.68%,最高分99分,最低分10分
[文摘] :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当做万能钥匙,一味求多,盲目使用,其结果却适得其反。那如何在教学中高效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我认为要抓住运用多媒体的时机,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
一、运用多媒体要“适时”:在新课的导入处使用;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运用;在操作的关键处运用;在思维的困惑处运用。
二、运用多媒体要“适量”:要有必要性、针对性。
[关键词]:抓住时机适时适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在现今的现代化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手段的运用使教师能顺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当做万能钥匙,不分环节、不顾效果、一味求多,盲目使用,甚至代替教师的位置,其结果却适得其反,课堂上热闹有余而整体教学质量不足。这主要是没有抓住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机,没有能适时、适量的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高效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呢?我认为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更要抓住运用多媒体的时机,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
一、运用多媒体要“适时”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注意: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选择恰当的时机,用在关键处。
1、在新课的导入处运用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一节课好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作为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往往通过直观的形象去认识事物,了解世界,而多媒体教学恰能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手段,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这样的画面:一辆装有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咯噔、咯噔”的行驶在道路上,在行驶过程中轮子变成了椭圆形,但汽车的行驶仍然有些“跛”。渐渐地椭圆形的轮子变得越来越圆,汽车跑得更快了,而且还“嘀嘀嘀嘀”的唱起歌来。在学生观察了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后,教师设问:“汽车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正方形、椭圆的为什么不行?”这样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情境之中,很轻松的将学生带入数学领域,达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2、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运用
小学生学习往往只求会做题目就行了,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不求甚解,教师要想把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问题讲清楚,光凭一张嘴,一只粉笔也难做到。这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地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中,“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样的一道例题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个路口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情景。学生通过眼看:各种车辆行驶的情况;耳听:听模拟现场的声音,使学生觉得身临其境;手动: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种车辆通过的数量。使学生眼、耳、口、手都协同运用起来了,很快就学会了“原始数据的收集”方法,强有力的促动了知识的心理内化,使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得到
了解决。
又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根据教材中的安排,先教学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的整数除法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直接说出结果。再教学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引导学生思考用除法计算,但计算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这时用多媒体出示:把3块饼叠在一起,即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1/4,再通过演示,使一个1/4 变成3个1/4 块,再把3个1/4 块拼成一个圆饼的3/4,如图:
所以三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3/4 块。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化动为静,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计算结果,也加深了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3、在操作的关键处运用。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因此,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认识规律以及教学内容,教者去创造条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演算练习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中,学生往往不愿或不会去操作,运用激发兴趣,调动思维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适时地进行引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用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习较差的学生弄不懂拼摆的方法,而我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知道关键是要先使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旋转其中一个,而后再平移,就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所示: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掌握了操作的要领,再通过自己动手亲自操作,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就容易多了。(大屏幕出示)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什么图形?2.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3.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与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4.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多媒体的运用,优化了学法指导,启迪了思维。
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由于教师用的木制量角器不透明,学生不易看清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给指导学生用透明塑料量角器带来一定困难。如采用实物投影,用学生的塑料透明量角器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量角的过程,掌握量角的要领,提高教学效果。
4、在思维的困惑处运用
小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差,在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中,常被某些表面的东西迷惑,对一些复杂的数学知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思维发生“卡壳”,产生困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的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再如:“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栓羊的绳长5米(打结处不算)求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例题。由于题中没有说明羊吃草的面是什么形状,加上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难以理解“绳长5米”所表示的含义,一时思维受阻。此时切入多媒体并把作用点选择在“羊拉直了绳子去吃草”的动态演示上,学生很快就会想到此题是求圆的面积,木桩是圆心,绳长是半径,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运用多媒体要“适量”
虽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课堂效率。但凡事要讲一个“度”,过犹不及。多媒体虽拥有很多优势,但不可能是包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过多运用多媒体,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或逆反
心理,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从而使多媒体成为一种点缀,公开课的摆设。所以教师要正确看待使用多媒体的量,要多而不盲目,少而不轻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媒体运用的必要性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工作的热点,多媒体“因为先进,用了就好”这种推理普遍存在,不少教师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一心只想使自己的课“花”一些、“亮”一些、“新颖”一些,甚至为了追求表面的声形美观和生动而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与达成教学目的无关的,甚至会干扰教学进程的内容添加进去,使教学主题冲淡、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认知主体,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首先必须在“辅助”二字上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手段,都是为了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任何媒体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活动展开。一种好的教学手段也要科学、恰当、合理的运用,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他的优势,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从教学宗旨来说,形象直观是手段,并不是目的,过分强调运用多媒体,还会因过多的展示多媒体动画的功能而把课上成了“电视动画观赏课”。其次要认识到多媒体不可以完全取代常规教学媒体,哪一种媒体能简单明了地说明问题就用哪一种媒体。
2、多媒体运用的针对性
每节课都有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使用多媒体教学要目的明确,即明确通过什么途径着重实现哪个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多媒体当成教案的压缩品,从上课开始的导语、复习引入题、新授内容、巩固练习、课堂作业、直至下课的再见,应有尽有,使多媒体课件结构不合理,内容庞大,主次不分。象这样用多媒体上课,还不如不用。所以运用多媒体的针对性要强,应以围绕一个中心,设计一两个重难点为核心运用多媒体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另外,一般来说,内容比较枯燥的课、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的课、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多媒体运用宜多用一些,反之就要少用,以免画蛇添足。在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用多媒体创设了“小白兔逛公园”的场景,学生随着小白兔边逛公园边完成列除法算式的任务。随着画面的移动及音乐的转换,让学生和小白兔共同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学生学习情趣高涨,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去考虑,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三篇:高二级第二学期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组工作总结
高二级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及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和级组的各项工作,贯彻学校分层分科教学思想及集体备课方针,本着以人为本,民主科学的工作思想,确立了“转化后进生,提升中等生,培养尖子生”的工作目标。全级教师具有统一的思想认识、强烈的合作意识和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创建了一个团结、进取、和谐、奉献的年级组。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管理方面
1.日常管理。
强化管理力度,加强管理和监督的次数,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从开学到期末不间断,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想办法想对策也要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从年级组到班级实行分层管理。另外,实行谁上班级课,谁就负责班级的管理工作。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奋斗,学生的表现有一定的变化,尤其是晚自习的表现变化最大,大多数时候晚都是秩序井然,气氛良好。年级组每天定期检查各班的纪律、卫生、整体表现,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给予批评指正。另外,也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年级组的各项表现进行检查。总之学生的管理工作是比较到位的。
2.思想教育
学生思想工作对我们来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书不育人是教育的失败,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既教书又育人。所以,我们组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一直是非常重视,无论何时何地,把学生思想工作始终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求组里所有的班级一定严格按照学校及上级的要求,利用政教及班会时间,认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利用家长会或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家长协助年级组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工作。共同来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我们协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和个别学生交流谈心,举事例、讲道理,做好个别学生思想认识工作。平时我们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是相当的多,形式也丰富多彩,有爱国主义教育、爱党教育、热爱家乡教育、热爱学校教育、热爱班集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另外,团结友爱、文明与进步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教育的形式除了政教班会等形式外,课堂也是德育教育一大有利阵地。
3.安全教育。
本学期在政教处的直接领导下我级在加强安全教育方面成绩突出,做到安全工作日日抓。
二、学习方面
1.落实学校集体备课方案
落实集体备课活动,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规范教学常规管理,通过“集体备课”、“校本教研”等方式提高集体备课效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个人特长
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集教师群体之优势,互帮互助,形成合力,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优质高效的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贯彻分层分科教学思想,加强尖子生培养,狠抓后进生教育工作。
上层班级虽然成绩较好,但是各科任教师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故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无法兼顾所有学生。上层班级更多的是承担了学校重点本科任务,所以在教学中在兼顾其他同学的基础上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结合各次考试成绩,及时对照成绩,对各班尖子生的成绩进行分科对比,分析尖子生各科成绩的升降,并由相应的任课教师进行专门辅导,促使其弱科成绩有所提高。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进行一定量的高考训练,让这部分学生提前进入高考备考状态。
下层班级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对基础的加强。对这类同学要分层次要求,转变其思想观念,多进行心理辅导和沟通,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促使他们消除厌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并安排适当时间,分阶段以不同的要求和方式进行辅导,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赶上来,做到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培养。并在上课进度及难易程度上予以倾斜。
3.辅导与检测
早自习辅导英语、语文;下午自习辅导文科班为数学、政
治、历史、地理,理科班为数学、物理、化学;晚自习于7:00开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7:00-8:00,文科班为政治、历史、地理的晚读,每周各两节,理科班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辅导,每周数学、物理两节,生物、化学各一节,各科教师责任到人。后一阶段为8:00-9:30,各班自习做作业,各科教师个别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级组在第三周和第十六周统一组织两次检测考试,考后分析总结,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促进教学成绩稳步提高。
4.小科学生的培养
音乐、美术、体育三门学科的专业班学习情况稳定,专业课教师管理有方,班主任协调专业老师对小科学生的学习时间做了合理的安排,取长补短,因材施教。对这部分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良习气及时纠正,使其行为不出偏差,学好专业课和文化课,促使他们均衡发展。
5.开展学情、试卷分析专题会,体现备课组长的作用。
备课组长除负责本学科的集体备课和教学进度外,还负责月考试题的命题工作,并在级组会议上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现状,开展学情、试卷分析专题会,紧抓教育教研工作,落实了分层教学并肩负了年轻教师的培养。使我级教风学风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三、班级管理方面
在班级管理中,级组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严格的管理和考勤制度,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管理职能,各位班主任都能
做到勤跟紧陪,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及心理变化情况,紧抓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注重常规管理,建立规范合理的考勤制度,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熔炉,凝聚出一股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的力量。培养出了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和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对学生中抽烟、起哄、打架、早恋等现象能及时发现并采取了合理的处理措施,而且在班会上还经常学习各种安全知识,防患于未然。
四、教师管理方面
(1)级组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各位教师都能严于律己,扎实备课,认真上课,各科任教师还协同班主任参与班级管理。
(2)落实了级组内的师徒关系,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目的,按学校要求以老教师为师傅,年轻同志为徒弟,相互听、评课,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促进教学能力提高的目的。
(3)级组经过一学期的工作实践,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勤制度,在早晚自习辅导、课余时间辅导、到岗等方面检查督促教师的出勤及工作情况,营造出了和谐、团结、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
(4)级组结合每位教师一学年的工作实绩,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经过级组全体教师的评选,评选出了本学优秀教师。
五、家庭贫困学生补助
1.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
2.“甘肃——深圳”助学金的发放
3.家庭贫困学生助学金
4.新长城自强班学生生活补助发放
经过一学期的运转,高二级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基本稳定,但也存在一些诸如学生成绩增长缓慢、教师出勤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科学的方法,努力开创更好的局面,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二年级组
2011年7月
第四篇: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总结
个人总结
高二的下半学期,在忙碌和烦恼中转眼间就度过了,时光飞逝,这一学期对我来说有些碌碌无为。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进度的加快,课堂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但是,这个学期我的课堂质量却有做下降。在这整个学期中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甚至有所下降,这不仅说明我在学习的知识上有漏洞,同时也说明我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已经进入高三的我应该对我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的思考不够,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没有充分独立的思考,同时过分依靠老师的讲解而导致自己的思考不足,缺少对思路的锻炼和对知识的运用。因此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多进行独立的思考,对思路的总结。
其次,通过做综合题,我发现我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高一时学习的知识有很多的遗忘,但是有些练习了很多次的题目和知识点却记得很清楚。一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及时总结知识点,多做练习,加强运用。
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我也有不同的着重方向:化学要记住化学方程式,同时记住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特点和原理,多思考加以分析、物理要记住基本的判断定理,在题目中灵活运用,将各方面的知识结合运用、数学主要是对性质定理及其逆向的定理的运用、生物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加以运用和分析。英语主要是词汇量和预感,语文要有标准的答题格式和逻辑。
当然并不只能之在纸上,更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实践,实现计划与目标,形成理想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第五篇:三年级期末县统测数学质量分析
三年级期末县统测数学质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班有学生31人,实际参加本次考试31人。总成绩为2414.5分,平均分为77.89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27.5分。90分以上10人,不及格5人。
二、试题情况分析
根据学生对试题的完成情况,在数学学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或训练的不扎实。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应提倡“精讲多练”,在课堂上应该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反复的学生自主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记忆、理解并能运用这些必备的知识,且内化为自我的学习能力,达到能够应对并解决各种同样内容的问题。对一些数学概念,应放在实践中去认识,去理解,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加深认识和记忆。
第二,学生知识掌握不灵活。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学生试卷的完成情况看,说明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没有做到让学生对一个问题“举一反三”,课堂教学缺乏知识拓展一类问题的思考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以为完成了本节课的练习题了就达到了学习目标,缺乏对《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数学总目标的深刻理解,缺乏对练的认识或对“练”认识肤浅,对学生的“练”要求不高,教师仍然没有摆脱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仍把学生当成盛知识的容器的陈旧的思想,没有认识到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的看问题,认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三、整改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立足于长远,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发展,摒弃那种急功近利“考高分,得奖金”的短期效应的教学思想,立足于学生实际,在课堂上本着发展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和发展空间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
2、夯实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狠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做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在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在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后,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之灵活多变。
3、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用数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事实上是让学生学习并内化成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是一个训练思维的过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经常经历了这样体验,他对知识就能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思考。“体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能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能力,是自己的一个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